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百科 » 大紅袍海棠

大紅袍海棠

發布時間: 2022-01-15 12:58:17

A. 大紅袍的歷史故事

一、大紅袍的歷史故事:

1385年,明洪武18年,有一窮秀才丁顯上京趕考,路過武夷山時,病倒在路上,幸被天心廟老方丈看見,泡了一碗茶給他喝,果然病就好了,後來秀才金榜題名,中了狀元,還被招為東床駙馬。一個春日,狀元來到武夷山謝恩,在老方丈的陪同下,到了九龍窠,但見峭壁上長著三棵高大的茶樹,,吐著一簇簇嫩芽,在陽光下閃著紫紅色的光澤,很是可愛。老方丈說,去年你犯鼓脹病,就是用這種茶葉泡茶喝了之後治好。

很早以前,每逢春日茶樹發芽時,就鳴鼓召集群猴,穿上紅衣褲,爬上絕壁然後採下茶葉,炒制後收藏,喝了可以治百病。狀元聽了要求採制一盒進貢皇上。第二天,廟內燒香點燭、擊鼓鳴鍾,召來大小和尚,向九龍窠進發。眾人來到茶樹下焚香禮拜,齊聲高喊「茶發芽!」然後採下芽葉,精工製作,裝入錫盒。

狀元帶了茶進京後,正遇皇後肚疼鼓脹,卧床不起。狀元立即獻茶讓皇後服下,果然茶到病除。皇上大喜,將一件大紅袍交給狀元,讓他代表自己去武夷山封賞。一路上禮炮轟響,火燭通明,到達了九龍窠,狀元命一樵夫爬上半山腰,將皇上賜的大紅袍披在茶樹上,以示皇恩。說也奇怪,等掀開大紅袍時,三株茶樹的芽葉在陽光下閃出紅光,眾人說這是大紅袍染紅的。

後來,眾人就把這三株茶樹叫做「大紅袍」了。有人還在石壁上刻了「大紅袍」三個大字。從此大紅袍就成了年年歲歲的貢茶。

二、大紅袍的品種:

大紅袍(中國十大名茶之一)是福建省武夷岩茶(烏龍茶)中的名叢珍品。是武夷岩茶中品質最優異者,產於福建崇安東南部的武夷山。武夷山栽種的茶樹,品種繁多,有大紅袍、鐵羅漢、白雞冠、水金龜「四大名樅」。此外還有以茶生長環境命名的不見天、金鎖匙;以茶樹形狀命名的醉海棠、醉洞賓、釣金龜、鳳尾草等;以茶樹葉形命名的瓜子金、金錢、竹絲、金柳條、倒葉柳等。

(1)大紅袍海棠擴展閱讀:

功效作用:

1、 大紅袍有茶多酚、茶多糖、茶氨酸三種有益成分高,具有抗癌、降血脂、增強記憶力,降血壓等良好的作用。一是茶多酚特別多,其中最重要的EGCG具有抗癌功能;茶多糖含量是紅茶的3.1倍,綠茶的1.7倍,可以增強人體免疫力,降低血脂;作為茶葉特有的氨基酸——茶氨酸的含量達1.1%,可以促進腦部血液循環,具有增強記憶力、降低血壓的作用。

2、此外還具有明目益思,輕身(減肥)耐老(延緩衰老),提神醒腦,健胃消食,利尿消毒,祛痰治喘,止渴解暑,抗輻射,抗癌防癌,抗衰老,降膽固醇等等。

B. 大紅袍是武夷岩茶的一種,請問武夷岩茶還有哪些茶為什麼叫大紅袍

目前的武夷岩茶,已經有了國家標准(GB18745-2002)。 按照這個標准,武夷岩茶產品分為五個品種系列:水仙、肉桂、大紅袍、名叢和奇種。 大紅袍是武夷岩茶中品質最優異者。武夷岩茶產於福建的武夷山。武夷山位於福建崇安東南部,方圓60公里,有36峰、99名岩,岩岩有茶,茶以岩名,岩以茶顯,故名岩茶。武夷產茶歷史悠久,唐代已栽制茶葉,宋代列為皇家貢品,元代在武夷山九曲溪之四曲畔設立御茶園專門採制貢茶,明末清初創制了烏龍茶武夷山栽種的茶樹,品種繁多,有大紅袍、鐵羅漢、白雞冠、水金龜「四大名樅」,此外還有以茶樹生長環境命名的,如不見天、金鎖匙等;以茶樹形狀命名的,如醉海棠、醉洞賓、釣金龜、鳳尾草、玉麒麟、一枝香等;以茶樹葉形命名的,如瓜子金、金錢、竹絲、金柳條、倒葉柳等;以茶樹發芽早遲命名的,如迎春柳、不知春等;以成茶香型命名的,如肉桂、石乳香、白麝香等。 說某年有位秀才進京趕考,路過武夷山時病倒在路上,巧遇天心寺老方丈下山化緣,便叫入把他抬回寺中,見他臉色蒼白,體瘦腹脹,就將九龍窠採制的茶葉用沸水沖泡給秀才喝,連喝幾碗,就覺得腹脹減退,如此幾天基本康復,秀才便拜別方丈說:「方丈見義相救,小生若今科得中,定重返故地謝恩。」不久秀才果然高中狀元,並蒙皇帝恩準直奔武夷山天心寺,拜見方丈道:「本官特地來報方丈大恩大德。」方丈說:「這不是什麼靈丹仙草,而是九龍窠的茶葉,狀元深信神茶能治病,意欲帶些回京進貢皇上,此時正值春茶開采季節,老方丈幫助狀元了卻心願,帶領大小和尚採茶制茶,並用錫罐裝好茶葉由狀元帶回京師,此後狀元派人把天心寺廟整修一新。誰知狀元回到朝中,又遇上皇後得病,百醫無效,狀元便取出那罐茶葉獻上,皇後飲後身體漸康,皇上大喜,賜紅袍一件,命狀元親自前往九龍窠披在茶樹上以示龍恩,同時派入看營,年年採制,悉數進貢,不得私匿,從此,這三株大紅袍就成為貢茶,朝代有更迭,但看守大紅袍的人從未間斷過。」 詳情請參考:http://ke..com/view/37187.htm

C. 大紅袍茶葉有什麼特點

大紅袍是武夷岩茶中品質最優異者。武夷岩茶產於福建的武夷山。武夷山位於福建崇安東南部,方圓60公里,有36峰、99名岩,岩岩有茶,茶以岩名,岩以茶顯,故名岩茶。武夷產茶歷史悠久,唐代已栽制茶葉,宋代列為皇家貢品,元代在武夷山九曲溪之四曲畔設立御茶園專門採制貢茶,明末清初創制了烏龍茶武夷山栽種的茶樹,品種繁多,有大紅袍、鐵羅漢、白雞冠、水金龜「四大名樅」,此外還有以茶樹生長環境命名的,如不見天、金鎖匙等;以茶樹形狀命名的,如醉海棠、醉洞賓、釣金龜、鳳尾草、玉麒麟、一枝香等;以茶樹葉形命名的,如瓜子金、金錢、竹絲、金柳條、倒葉柳等;以茶樹發芽早遲命名的,如迎春柳、不知春一、簡介大紅袍」名樅茶樹,生長在武夷山九龍窠高岩峭壁上,岩壁上至今仍保留著1927年天心寺和尚所作的「大紅袍」石刻,這里日照短,多反射光,晝夜溫差大,岩頂終年有細泉浸潤流滴。這種特殊的自然環境,造就了大紅袍的特異品質,大紅袍茶樹現有6株,都是灌木茶叢,葉質較厚,芽頭微微泛紅,陽光照射茶樹和岩石時,岩光反射,紅燦燦十分顯目。關於「大紅袍」的來歷,還有一段動人的傳說呢,傳說天心寺和尚用九龍窠岩壁上的茶樹芽葉製成的茶葉治好了一位皇官的疾病,這位皇官將身上穿的紅袍蓋在茶樹上以表感謝之情,紅袍將茶樹染紅了,「大紅袍」茶名由此而來。
「大紅袍」茶樹現經武夷山市茶葉研究所的試驗,採取無性繁殖的技術已獲成功,經繁育種植,已能批量生產。「大紅袍」茶的採制技術與其他岩茶相類似,只不過更加精細而已。每年春天,採摘3—4葉開面新梢,經曬青、涼青、做青、炒青、初揉、復炒、復揉、走水焙、簸揀、攤涼、揀剔、復焙、再簸揀、補火而製成。「大紅袍」的品質特徵是: 外形條索緊結,色澤綠褐鮮潤,沖泡後湯色橙黃明亮,葉片紅綠相間,典型的葉片有綠葉紅鑲邊之美感。大紅袍品質最突出之處是香氣馥郁有蘭花香,香高而持久,「岩韻」明顯。大紅袍很耐沖泡,沖泡七、八次仍有香味。品飲「大紅袍」茶,必須按「工夫茶」小壺小杯細品慢飲的程式,才能真正品嘗到岩茶之顛的韻味。

D. 大紅袍是岩茶嗎

大紅袍是岩茶。
大紅袍的功效與作用:明目益思,輕身(減肥)耐老(延緩衰老),提神醒腦,健胃消食去膩,利尿消毒,祛痰治喘,止渴解暑,抗輻射,抗癌防癌,抗衰老,降血脂,降血壓,降膽固醇等等.在茶友圈內,大紅袍茶的功效以暖胃養胃刮油消脂著稱.

大紅袍屬於烏龍茶中閩北烏龍中的武夷岩茶.屬於半發酵茶.發酵程度會比鐵觀音稍重,另外有武夷岩茶獨特的傳統焙火工藝,喝武夷岩茶大紅袍對身體還是非常有好處的.富含多種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能迅速補充人的水分.含有氨基酸.對人體的好處也是非常多.咖啡鹼.能給人提神.及茶多酚.茶葉抗衰老的作用也是非常有效.當然也沒有一些商家廣告誇大其詞的大紅袍功效那麼顯著,畢竟大紅袍是一種茶葉,而不能代替葯品.

經過福建農林大學茶學學科這個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的博士點鑒定,由於武夷山的特殊條件,大紅袍有茶多酚、茶多糖、茶氨酸三種有益成分特別高,具有抗癌、降血脂、增強記憶力,降血壓等良好的功效與作用.一是茶多酚特別多,其中最重要的EGCG具有抗癌功能;茶多糖含量是紅茶的3.1倍,綠茶的1.7倍,它可以增強人體免疫力,降低血脂;作為茶葉特有的氨基酸——茶氨酸的含量達1.1%,它可以促進腦部血液循環,具有增強記憶力、降低血壓的作用. 大紅袍的功效與作用使得大紅袍茶成為受歡迎的健康飲品.

梁代陶弘景《雜錄》稱:「苦茶輕身換骨」.《唐木章》說:「茗,苦茶,茶味甘苦,微寒無毒,一主瘺瘡,利小便,去痰,解渴,令人少睡."

唐陳藏器在《本章拾遺》中說:"貴在茶也,上通天境,下資人論,諸葯為百病之葯,茶為萬病之葯."

唐代茶聖陸羽在《茶經》寫道大紅袍的功效與作用:"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痛目澀、四肢煩、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又指出茶有"解毒、治病、醒酒、興奮、解渴"等功效.

明代著名醫學家李時珍《本草綱目》關於大紅袍的功效與作用:」茶苦而寒,最能降火.火為百病,火降則上清矣.溫飲則以因寒氣而下降,熱飲則茶借火氣而升散.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神思豈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

E. 大紅袍屬什麼茶

大紅袍(中國十大名茶之一)是福建省武夷岩茶(烏龍茶)中的名叢珍品。是武夷岩茶中 品質最優異者,產於福建崇安東南部的武夷山。武夷山栽種的茶樹,品種繁多,有大紅袍、鐵羅漢、白雞冠、水金龜「四大名樅」。此外還有以茶生長環境命名的不見天、金鎖匙;以茶樹形狀命名的醉海棠、醉洞賓、釣金龜、鳳尾草等;以茶樹葉形命名的瓜子金、金錢、竹絲、金柳條、倒葉柳等。 大紅袍的來歷傳說很好,傳說古時,有一窮秀才上京趕考,路過武夷山時,病倒在路上,幸被天心廟老方丈看見,泡了一碗茶給他喝,果然病就好了,後來秀才金榜題名,中了狀元,還被招為東床駙馬。一個春日,狀元來到武夷山謝恩,在老方丈的陪同下,前呼後擁,到了九龍窠,但見峭壁上長著三株高大的茶樹,枝葉繁茂,吐著一簇簇嫩芽,在陽光下閃著紫紅色的光澤,煞是可愛。老方丈說,去年你犯鼓脹病,就是用這種茶葉泡茶治好。很早以前,每逢春日茶樹發芽時,就鳴鼓召集群猴,穿上紅衣褲,爬上絕壁採下茶葉,炒制後收藏,可以治百病。狀元聽了要求採制一盒進貢皇上。第二天,廟內燒香點燭、擊鼓鳴鍾,召來大小和尚,向九龍窠進發。眾人來到茶樹下焚香禮拜,齊聲高喊「茶發芽!」然後採下芽葉,精工製作,裝入錫盒。狀元帶了茶進京後,正遇皇後肚疼鼓脹,卧床不起。狀元立即獻茶讓皇後服下,果然茶到病除。皇上大喜,將一件大紅袍交給狀元,讓他代表自己去武夷山封賞。一路上禮炮轟響,火燭通明,到了九龍窠,狀元命一樵夫爬上半山腰,將皇上賜的大紅袍披在茶樹上,以示皇恩。說也奇怪,等掀開大紅袍時,三株茶樹的芽葉在陽光下閃出紅光,眾人說這是大紅袍染紅的。後來,人們就把這三株茶樹叫做「大紅袍」了。有人還在石壁上刻了「大紅袍」三個大字。從此大紅袍就成了年年歲歲的貢茶。

F. 誰能介紹一下大紅袍茶產地,主要功效及常用沖泡法拜託各位大神

武夷岩茶產於閩北「美景甲東南」名山武夷山,茶樹生長在岩縫之中。武夷岩茶具有綠茶之清香,紅茶之甘醇,是中國烏龍茶中之極品。 武夷岩茶歷史悠久,據史料記載,唐代已栽制茶葉,民間就已將其作為饋贈佳品。宋代列為皇家貢品,元代還在武夷山設立了「焙局」、「御茶園」,專門採制貢茶,明末清初創制了烏龍茶武夷山栽種的茶樹,品種繁多,有大紅袍、鐵羅漢、白雞冠、水金龜「四大名樅」,此外還有以茶樹生長環境命名的,如不見天、金鎖匙等;以茶樹形狀命名的,如醉海棠、醉洞賓、釣金龜、鳳尾草、玉麒麟、一枝香等;以茶樹葉形命名的,如瓜子金、金錢、竹絲、金柳條、倒葉柳等;以茶樹發芽早遲命名的,如迎春柳、不知春等;以成茶香型命名的,如肉桂、石乳香、白麝香等。清康熙年間,開始遠銷西歐、 北美和南洋諸國。當時,歐洲人曾把它叫作武夷茶,作為中國茶葉的總稱。 武夷岩茶馳名中外,與優異的自然環境是分不開的。武夷山位於北緯27°35′-27°43′,東經117°55′-118°01′。方圓120華里,平均海拔650餘米。四周皆溪壑,與外山不相連接,由三十六峰、九十九岩及九曲溪所組成,自成一體。岩峰聳立,秀拔奇偉,群峰連綿,翹首向東,勢如萬馬奔騰,堪為奇觀。澄碧清澈的九曲溪,縈繞其間,折為九曲十八灣。山回溪折,真有"曲曲山回轉,峰峰水抱流"之貌。而沿溪兩岸,群峰倒影,盡收碧波之中,山光水色,交相輝映,實為"碧水丹山"人間仙境。前人題"武夷山水天下奇,三十六峰連逶迤,溪流九曲瀉雲液,山光倒浸清漣漪",概括了武夷山的輪廓。名山勝境,陶冶出岩茶的天然靈氣。 武夷岩茶區,氣候溫和,冬暖夏涼,年平均溫度在18~18.5度之間;雨量充沛,年雨量2000毫米左右。山峰岩壑之間,有幽澗流泉,山間常年雲霧彌漫,年平均相對濕度在80%左右。正如沈涵《謝王適庵惠武夷茶詩》雲:"香含玉女峰頭露,潤滯珠簾洞口雲"。茶園大部分在岩壑幽澗之中,四周皆有山巒為屏障,日照較短,更無風害。優越的自然條件孕育出岩茶獨特的韻味。 武夷山之地質,屬白堊紀武夷層,下部為石英班岩,中部為礫岩、紅沙岩、頁岩、凝灰岩及火山礫岩五者相間成層。茶園土壤之成土母岩,絕大部分為火山礫岩、紅沙岩及頁岩組成。《茶經》稱茶山之土"上者生爛石,中者生礫壤,下者生黃土"。武夷茶園土壤系爛石或礫壤。明代徐火勃《茶考》所述"武夷山中土氣宜茶"。適宜的土壤,造就出岩茶的優良內質。碧水丹山,峭峰深壑,高山幽泉,爛石礫壤,迷霧沛雨,早陽多陰,"臻山川精英秀氣所鍾",武夷岩茶獨享大自然之惠澤,它奉獻給人們以獨特的"花香岩骨",使同屬自嘆不如。 武夷岩茶可分為岩茶與洲茶。在山者為岩茶,是上品;在麓者為洲茶,次之。從品種上分,它包括呂仙茶、洞賓茶、水仙、大紅袍、武夷奇種、肉桂、白雞冠、烏龍等,多隨茶樹產地、生態、形狀或色香味特徵取名。 其中以「大紅袍」最為名貴。關於大紅袍名稱的來歷,有幾種不同的說法,一是傳說明代有一上京赴考的舉人路過武夷山時突然得病,腹痛難忍,巧遇一和尚取所藏名茶泡與他喝,病痛即止。他考中狀元之後,前來致謝和尚,問及茶葉出處,得知後脫下大紅袍繞茶叢三圈,將其披在茶樹上,故得『大紅袍「之名。還有另一說法,傳說每年朝廷派來的官吏身穿大紅袍,解袍掛在貢茶的樹上,因此被稱為大紅袍。流傳更廣的是每當採茶之時,要焚香祭天,然後讓猴子穿上紅色的坎肩,爬到絕壁的茶樹之上採摘茶葉。所以廣東話把這種猴採茶稱為"馬騮茶"(廣東人管猴子叫馬騮)。正由於數量稀少,採摘困難,這種茶在市場上是價格昂貴的珍品。 武夷水仙是另一個岩茶品種,它由於葉片本身帶有一股清香,可以被製成富有香味,極為珍貴的茶葉,因此叫水仙,是在日本銷量最大的烏龍茶品種之一。 除此之外,廣東省廣州東面的鳳凰山盛產一種名為「凰單從」烏龍茶。由於茶樹高達一丈由於,有鶴立雞群之感,故稱單從。採摘時,條件十分嚴格,有「不採」說,即太陽升不採,天氣熱不採,早期見其芽不壯不採,陰天不採,雨天不採。它的特徵是條索粗壯,輕勻挺直,粗中有細,質地柔軟,有一股幽雅宜人的獨特清香。 武夷岩茶屬「葉紅鑲邊」半發酵茶,它的特點以清人梁章鋸概括得最為簡練,即「、甘、清、香」字(見《歸田瑣記》)。其條形壯結、勻整,色澤綠褐鮮潤,沖泡後茶湯呈深橙黃色,清澈艷麗;葉底軟亮,葉緣朱紅,葉心淡綠帶黃;兼有紅茶的甘醇、綠茶的清香;茶性和而不寒,久藏不壞,香久益清,味久益醇。泡飲時常用小壺小杯,因其香味濃郁,沖泡五六次後余韻猶存。這種茶最適宜泡工夫茶,因而十分走俏,其品質獨特,18世紀傳入歐洲後,倍受當地群從的喜愛,還曾有「病之葯」譽。(一品岩茶QQ:591287118)

G. 大紅袍是什麼啊

一、簡介大紅袍」名樅茶樹,生長在武夷山九龍窠高岩峭壁上,岩壁上至今仍保留著1927年天心寺和尚所作的「大紅袍」石刻,這里日照短,多反射光,晝夜溫差大,岩頂終年有細泉浸潤流滴。這種特殊的自然環境,造就了大紅袍的特異品質,大紅袍茶樹現有6株,都是灌木茶叢,葉質較厚,芽頭微微泛紅,陽光照射茶樹和岩石時,岩光反射,紅燦燦十分顯目。關於「大紅袍」的來歷,還有一段動人的傳說呢,傳說天心寺和尚用九龍窠岩壁上的茶樹芽葉製成的茶葉治好了一位皇官的疾病,這位皇官將身上穿的紅袍蓋在茶樹上以表感謝之情,紅袍將茶樹染紅了,「大紅袍」茶名由此而來。
「大紅袍」
【別名】大和紅、銹釘子、油根、扁皂角
【來源】為豆科秔子梢屬植物毛秔子梢,以根入葯。秋季挖根,洗凈切片曬干。
【源形態】小灌木,高約1米,通體均被銹色硬毛。根直而長,可達50厘米,常有銹色油點,斷面帶淺紅色。莖直立,枝有棱。三出復葉互生。夏秋開花,總狀花序腋生或聚成頂生的圓錐花序,蝶形花冠紫紅色。莢果斜卵形,僅一莢節,被貼生長柔毛,紫色網脈明顯。種子長圓形。
【性味歸經】微苦,澀、溫。
【功能主治】調經活血,止痛,收斂。用於閉經,痛經,白帶,胃痛;外用治黃水瘡,燒燙傷。
【用法用量】 0.5~1兩;外用適量,鮮根烤出汁搽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葯匯編》
一、「大紅袍」的由來
關於這一美名的由來,民間廣為流傳著美妙動人的傳說:
1、大紅袍茶樹生長在懸崖絕壁上,人莫能登,每年採茶時,寺僧以果為餌,馴猴子采之,所以有人稱之為「猴採茶」。
2、大紅袍茶樹高十丈,葉大如掌,生長在峭壁上,風吹葉墜,寺僧拾制為茶,能治百病。3、大紅袍茶樹為神仙所栽,寺僧每於元旦焚香虔誠禮拜,泡少許供佛前,茶能自顧,有竊之者立即腹痛,非育之勿能愈,蓋以為神仙所栽。
4、大紅袍茶樹受過皇封,御賜其名,當地縣令於每年春季皆親臨九龍窠,將身披紅袍脫下蓋在茶樹上,然後頂禮朝拜,在香煙繚繞中眾人齊聲高喊:茶發芽!茶發芽!待紅袍揭下時茶樹果然發芽!茶芽紅艷如染。

H. 大紅袍是什麼茶

大紅袍為千年古樹,稀世之珍,產於福建省武夷山東北部天心岩下永樂禪寺之西的九龍巢,現陡峭絕壁上僅存4株,壁上有朱德題刻的「大紅袍」三字,由岩縫滲出的泉水滋潤,不施肥料,生長茂盛,樹齡已達千年。大紅袍茶樹為灌木型,樹冠半展開,分支較密集,葉梢向上斜生,葉近橢圓型,葉端鈍略下垂,葉緣微向面翻,葉色深綠光澤,內貨稍厚面發脆,嫩芽略壯,顯亮,深綠帶紫。
武夷大紅袍,因早春茶芽萌發時,遠望通樹艷紅似火,若紅袍披樹。傳說中在明朝年間一個趕考舉人路過武夷時,突然發病,腹痛難忍,當時有位來自天心岩天心寺的僧人取出采自寺旁岩石上生長的茶泡給他喝,病痛即止,不葯而愈,舉人後來考取了狀元,為了答謝和尚,專程前來拜謝,並將身穿的狀元袍披在那株茶樹上,該茶因而得名「大紅袍」。
大紅袍屬半發酵茶,由於茶樹長在岩石間,使得它的成份及滋味有別於其它茶種,從元明以來為歷代皇室貢品。其單叢加工,品質特優的「名叢」,各道工序全部由手工操作,以精湛的工藝特製而成,成品茶香氣濃郁,滋味醇厚,有明顯「岩韻」特徵,飲後齒頰留香,經久不退,沖泡9次猶存原茶的桂花香真味,被譽為「武夷茶王」。
「大紅袍」是武夷岩茶中品質最優異者。武夷岩茶產於福建的武夷山。武夷山位於福建崇安東南部,方圓60公里,有36峰、99名岩,岩岩有茶,茶以岩名,岩以茶顯,故名岩茶。武夷產茶歷史悠久,唐代已栽制茶葉,宋代列為皇家貢品,元代在武夷山九曲溪之四曲畔設立御茶園專門採制貢茶,明末清初創制了烏龍茶。
武夷山栽種的茶樹,品種繁多,有大紅袍、鐵羅漢、白雞冠、水金龜「四大名樅」,此外還有以茶樹生長環境命名的,如不見天、金鎖匙等;以茶樹形狀命名的如醉海棠、醉洞賓、釣金龜、鳳尾草、玉麒麟、一枝香等;以茶樹葉形命名的,如瓜子金、金錢、竹絲、金柳條、倒葉柳等;以茶樹發芽早遲命名的,如迎春柳、不知春等;以成茶香型命名的,如肉桂、石乳香、白麝香等。 ?quot;大紅袍"名樅茶樹,生長在武夷山九龍窠高岩峭壁上,岩壁上至今仍保留著1927年天心寺和尚所作的"大紅"石刻,這里日照短,多反射光,晝夜溫差大,岩頂終年有細泉浸潤流滴。這種特殊的自然環境,造就了大紅袍的特異品質,大紅袍茶樹現有6株,都是灌木茶叢,葉質較厚,芽頭微微泛紅,陽光照射茶樹和岩石時,岩光反射,紅燦燦十分顯目。
關於"大紅袍"的來歷,還有一段動人的傳說呢,傳說天心寺和尚用九龍窠岩壁上的茶樹芽葉製成的茶葉治好了一位皇官的疾病,這位皇官將身上穿的紅袍蓋在茶樹上以表感謝之情,紅袍將茶樹染紅了,"大紅袍"茶名由此而來。「大紅袍」茶樹現經武夷山市茶葉研究所的試驗,採取無性繁殖的技術已獲成功,經繁育種植,已能批量生產。
「大紅袍」茶的採制技術與其他岩茶相類似,只不過更加精細而已。每年春天,採摘3-4葉開面新梢,經曬青、涼青、做青、炒青、初揉、復炒、復揉、走水焙、簸揀、攤涼、揀剔、復焙、再簸揀、補火而製成。 "大紅袍"的品質特徵是: 外形條索緊結,色澤綠褐鮮潤,沖泡後湯色橙黃明亮,葉片紅綠相間,典型的葉片有綠葉紅鑲邊之美感。大紅袍品質最突出之處是香氣馥郁有蘭花香,香高而持久、;岩韻明顯。
大紅袍很耐沖泡,沖泡七、八次仍有香味。品飲"大紅袍"茶,必須按"工夫茶"小壺小杯細品慢飲的程式,才能真正品嘗到岩茶之顛的韻味。

大紅袍的傳說

大紅袍(中國十大名茶之一)是福建省武夷岩茶(烏龍茶)中的名叢珍品。是武夷岩茶中 品質最優異者,產於福建崇安東南部的武夷山。武夷山栽種的茶樹,品種繁多,有大紅袍、鐵羅漢、白雞冠、水金龜「四大名樅」。此外還有以茶生長環境命名的不見天、金鎖匙;以茶樹形狀命名的醉海棠、醉洞賓、釣金龜、鳳尾草等;以茶樹葉形命名的瓜子金、金錢、竹絲、金柳條、倒葉柳等。

大紅袍的來歷傳說很好,傳說古時,有一窮秀才上京趕考,路過武夷山時,病倒在路上,幸被天心廟老方丈看見,泡了一碗茶給他喝,果然病就好了,後來秀才金榜題名,中了狀元,還被招為東床駙馬。一個春日,狀元來到武夷山謝恩,在老方丈的陪同下,前呼後擁,到了九龍窠,但見峭壁上長著三株高大的茶樹,枝葉繁茂,吐著一簇簇嫩芽,在陽光下閃著紫紅色的光澤,煞是可愛。老方丈說,去年你犯鼓脹病,就是用這種茶葉泡茶治好。很早以前,每逢春日茶樹發芽時,就鳴鼓召集群猴,穿上紅衣褲,爬上絕壁採下茶葉,炒制後收藏,可以治百病。狀元聽了要求採制一盒進貢皇上。第二天,廟內燒香點燭、擊鼓鳴鍾,召來大小和尚,向九龍窠進發。眾人來到茶樹下焚香禮拜,齊聲高喊「茶發芽!」然後採下芽葉,精工製作,裝入錫盒。狀元帶了茶進京後,正遇皇後肚疼鼓脹,卧床不起。狀元立即獻茶讓皇後服下,果然茶到病除。皇上大喜,將一件大紅袍交給狀元,讓他代表自己去武夷山封賞。一路上禮炮轟響,火燭通明,到了九龍窠,狀元命一樵夫爬上半山腰,將皇上賜的大紅袍披在茶樹上,以示皇恩。說也奇怪,等掀開大紅袍時,三株茶樹的芽葉在陽光下閃出紅光,眾人說這是大紅袍染紅的。後來,人們就把這三株茶樹叫做「大紅袍」了。有人還在石壁上刻了「大紅袍」三個大字。從此大紅袍就成了年年歲歲的貢茶。

水溫

水溫的選擇因茶而異,茶越細嫩水溫則低,茶越粗老水溫則高。水溫的控制要長時間的實踐練習才能掌握。如八九十度的水溫是在水開後多久才能達到,這與煮水時的茶具、室內的溫度等客觀因素都有關。同樣,高溫水的維持也要十分注意,水不能長時間煮沸,這是用水常識,但是在是沖泡烏龍茶時,每一泡都對水溫有要求,我們就要在用水時注意及時調整隨手泡的開關或添加清水。沏茶的水溫高低是影響茶葉水溶性內含物浸出和香氣揮發的重要因素。水溫過低,茶葉的滋味成分--香味就不易充分溢出;水溫過高,特別是悶泡,則易造成茶湯的湯色和茶葉的暗黃,且香氣低。但用水沸過久的水沏茶,則茶湯的新鮮風味也要受損。故沏茶究竟用水溫多少,要因茶而異。
不同茶類對沏茶水溫的要求也不同。一般來說,細嫩的高級綠茶,以水溫85度左右的水沖泡為宜。如沏名茶碧螺春、明前龍井、太平猴魁、武夷大紅袍、黃山毛峰、君山銀針等,切勿用沸水沖泡。因芽葉細嫩,用沸水則將芽葉燙泡至過熱而變黃變老,失去茶葉的香味,其營養成分也隨之減少。可將沸水先沖入保溫瓶內,過一段時間,待水溫下降至85度左右時再沏茶;而烏龍茶、花茶宜用95度的開水沖泡;紅茶如滇紅、祁紅等可用沸水沖泡;普洱茶用沸水沖泡,才能泡出其香味,且要即沖即飲,沏水後以浸泡2-3分鍾為佳,勿超過5分鍾,以保持茶香;一般綠茶、紅茶、花茶等,也宜用剛沸的水沏茶;而原料粗老的緊壓茶類,還不宜用沸水沏,需用煎煮法才能使水溶性物質較快溶解,以充分提取出茶葉內的有效成分,保持鮮爽味。
但僅從營養角度考慮,用沸水沏茶可使茶水中的水溶性物質較快較多地溢出。經研究,同樣的沏茶時間,用沸水沖茶,茶葉中的有效成分的浸出量為用低溫水沖泡的2倍。隨著沏茶水溫的提高,茶葉中的茶多酚、氨基酸、糖類、咖啡鹼等成分的浸出率相應增大,除糖類外,都以水溫90度升至100度時,其浸出率的增幅最大。說明沏茶水溫的提高有利於茶葉有效成分的浸出,對人體健康有益,同時也有利於茶湯濃度的提高。

(2)掌握沏茶的"茶水比"

沏茶時,茶與水的比例稱為茶水比。不同的茶水比,沏出的茶湯香氣高低、滋味濃淡各異。茶水比過小(沏茶的用水量多),茶葉在水中的浸出物絕對量則大,由於用水量大,茶湯就味淡香低;如茶水比過大(沏茶的用水量少),因用水量少,茶湯則過濃,而滋味苦澀,同時又不能充分利用茶葉浸出物的有效成分。故沏茶的茶水比應適當。由於茶葉的香味、成分含量及其溶出比例不同,以及各人飲茶習慣的不同,對香味、濃度的要求不同等因素,對茶水比的要求也不同。而不同的茶類也有不同的沏茶方法。 一般認為,沖泡綠茶、紅茶、花茶的茶水比約可採用1:50為宜(即用普通玻璃杯、瓷杯沏茶,每杯約置3克茶葉,可沖入不低於150毫升的沸水)。品飲鐵觀音、武夷岩茶等烏龍茶類,因對茶湯的香味、濃度要求高,茶水比可適當放大,以1:20為宜(3克茶葉,沖入60毫升以上的水)。
再從個人嗜好,飲茶時間來講,喜飲濃茶者,茶水比可大些,喜飲淡茶者,茶水比可小些;飯後或酒後適度飲茶,茶水比可大些,臨睡前因宜飲淡茶,茶水比則應小些。用茶壺沏茶的用水量:用茶壺沏茶,用水量不宜過大。若一次沖泡水量過多,則壺內熱量增大,易使茶湯味變淡,甚而將茶葉燙熟,減少香味,同時還易破壞茶中的維生素C。若水量過少,會使水中氨基酸與兒茶素的比例失調,使茶葉苦澀不爽。更影響口腔內用以品味的粘膜和味蕾的感覺。一般用紫砂壺泡較名貴的茶葉,使用容量150毫升--200毫升的中型壺為宜。壺內放置的茶葉也應適中,過多過少也影響茶味。在中型壺內放置壺內容積三分之一的茶葉較合適,也可以每1克茶葉沖入50毫升的水為限(細嫩茶葉的用水量適當減少,粗茶葉的用水量再適當增大。

(3) 掌握沏茶浸泡的時間

當茶水比和水溫一定時,溶入茶湯的滋味成分則隨著時間的延長而增加。因此沏茶的沖泡時間和茶湯的色澤、滋味的濃淡爽澀密切相關。另外,茶湯沖泡時間過久,茶葉中的茶多酚、芳香物質等會自動氧化,降低茶湯的色、香、味;茶中的維生素C、P、氨基酸等也會因氧化而減少,而降低茶湯的營養價值。而且茶湯擱置時間過久,還易受環境的污染。如茶葉的浸泡時間特別長,則茶葉中的碳水化合物與蛋白質易滋生細菌而引起霉變,更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故日常家庭沏茶也要掌握沏泡的時間。沏茶時間短,茶汁沒有泡出;沏茶時間長,茶湯會有悶濁滋味。日常沏茶提倡邊泡邊飲為佳。一般紅綠茶以沖泡五分鍾為宜;紅碎茶、綠碎茶因經揉切作用,顆粒細小,茶葉中的成分易浸出,沖泡三、四分鍾即可(如在茶中加糖或加奶後再沖泡也以五分鍾為宜);烏龍茶因沏茶時先要用沸水澆淋壺身以預熱,且茶水比重大,故沖泡時間可縮短為:第一次沖泡時間為一分鍾,第二次沖泡時間為一分半,第三次為二分,第四次為二分半,依次遞增,以使茶湯不會先濃而淡;緊壓茶為獲得較高濃度的茶湯,用煎煮法煮沸茶葉的時間應控制在十分鍾以上。

市價一般在150~200元人民幣/兩

I. 大紅袍是岩茶嗎

大紅袍屬於武夷岩茶的一種,是武夷岩茶中品質最優異者。武夷岩茶產於福建的武夷山。武夷山位於福建崇安東南部,方圓60公里,有36峰、99名岩,岩岩有茶,茶以岩名,岩以茶顯,故名岩茶。武夷岩茶包括大紅袍、鐵羅漢、白雞冠、水金龜、不見天、金鎖匙、醉海棠、醉洞賓、釣金龜、鳳尾草、玉麒麟、一枝香等。

熱點內容
茶花葉霉病 發布:2025-07-28 12:04:18 瀏覽:683
一枝梨花壓海棠無刪減 發布:2025-07-28 12:03:21 瀏覽:537
花語折疊 發布:2025-07-28 11:56:04 瀏覽:388
小坨坨盆景 發布:2025-07-28 11:34:36 瀏覽:686
櫻花笑染柒 發布:2025-07-28 11:04:58 瀏覽:871
荷花全開香煙 發布:2025-07-28 10:53:43 瀏覽:285
南京七夕燈 發布:2025-07-28 10:48:08 瀏覽:138
簡單的梅花鹿怎麼畫 發布:2025-07-28 10:45:47 瀏覽:802
浙江的山茶花 發布:2025-07-28 10:38:34 瀏覽:2
梅花開朵朵 發布:2025-07-28 10:38:22 瀏覽: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