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寅畫荷花
❶ 唐伯虎畫過荷花嗎
畫過,如現收藏在台北故宮博物院的臨水芙蓉圖
❷ 唐伯虎出一上聯:畫上荷花和尚畫,清朝才子對出的下聯
正史上的唐伯虎,沒有影視劇中的那般英俊瀟灑,更沒能迎娶才貌雙絕的秋香,雖有一肚子的才華,卻因為被取消了科舉考試的資格,仕途之路就被堵死。既然仕途無望,唐伯虎就把時間和精力,轉移到詩詞書畫的創作當中,經常以酒為伴,過著瀟灑不羈的生活,從而寫出了「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的千古佳句。
世人無法猜測,唐伯虎是否真的看透一切,那種灑脫是不是發自內心的,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他的晚年生活不太如意,甚至可以說貧困潦倒,只能靠著賣字畫度日。盡管有人因欣賞他的才華,想給他安排一份工作,也就是變相地施以援手,但都被唐伯虎給婉拒了,古代文人骨子裡的驕傲,決定了他絕不會接受他人的施捨,哪怕是餓死街頭。
妻子離他而去後,唐伯虎就成了孤家寡人,一人吃飽全家不餓的他,沒有多少壓力,無需考慮房子、車子等問題。一旦賣出幾張字畫,手中有些余錢,便離開家鄉,到各地的名山大川遊玩,順便散散心、找找靈感,除了祝枝山等好友理解並支持他的做法,其他親朋好友都表示很費解,甚至指責他不務正業,但他並不在乎這些人的眼光。
有一年的夏天,唐伯虎獨自一人來到山中遊玩,太陽快要落山的時候,他發現山上有座寺廟,就決定到裡面借宿一晚,說不定還能遇到得道高僧,聊聊佛學方面的知識。寺廟看起來有些破舊,估計至少有幾十年了,但內外打掃的都比較干凈,顯然裡面有僧人居住,並不是一座荒廟。
正當他准備進去的時候,出來一個不到十歲的小和尚,就問道:「小師父,天色已晚,我想在此借宿一晚,不知是否方便呢?」小和尚撓了撓頭說:「應該可以的,此廟只有我和師父兩人,你去裡面問一下師父,我要去采一些野菜。」唐伯虎表示感謝後,緩緩地走進寺廟,在院子里看到一位高僧正在專心致志地畫畫,他並沒有打擾,而是默默地站在一旁觀看。
高僧畫的是一幅荷花圖,一看就是繪畫功底相當了得之人。過了一會,高僧完成了這幅畫,然後才發現唐伯虎站在他的身後。經過短暫的交談後,唐伯虎介紹了自己,在高僧得知其身份後大喜不已,兩人探討了一番繪畫技巧以及詩詞歌賦,頓時產生了相見恨晚的感覺。
第二天一大早,唐伯虎就向高僧告別,盡管高僧有萬般的不舍,但他深知「天下無不散的筵席」的道理,希望唐伯虎能為他昨天畫的那副畫題字。唐伯虎想了一會,提筆寫了上聯:「畫上荷花和尚畫。」但他並沒有接著寫出下聯,不知道是沒想出來,還是故意而為之,然後就離開了。
高僧把這幅畫視作珍寶,畢竟上面有唐大才子的題字,去世前把它傳給小和尚,並囑托小和尚一定要好好保存。就這樣,這幅畫一直保存了下來,期間寺廟中也來過不少文人,卻無人能對出唐伯虎的那個上聯。清朝乾隆年間,出身翰林的詩人李調元,偶然間來到寺廟中,看到了畫上的上聯,想了一個晚上,終於想到了堪稱經典的下聯:「書臨漢帖翰林書。」你覺得李調元對出的下聯怎麼樣呢?
❸ 千古絕對:畫上荷花和尚畫
原創,希望大家能喜歡
書箍泥浪尼姑書
寓意為:書中綁住泥浪的事是尼姑寫的 或者,書里泥,浪尼姑書
書即為名詞,又為動詞
浪即為名詞,又為形容詞
書對畫
和尚對尼姑
反過來也能讀
❹ 畫上荷花和尚畫,書吟唐墨唐寅書。
清代,蜀中才子李調元到山中寺廟遊玩。長老素聞他的大名,把他請入方丈殷勤招待。飯後,長老說有事相求。原來,寺廟里有幅荷花圖,是長老師傅所畫。當時畫作完後,恰好唐伯虎遊玩到此,老和尚就請他在畫上題字。唐伯虎也不推辭,龍飛鳳舞的在畫上寫下了「畫上荷花和尚畫」一句題詞。寫完後對他說:「我走之後,若有人能對出下聯,此人必是當今奇才!」李調元一看,果然畫秒字絕,地道的唐伯虎真跡,並很快的發現了這上聯的妙處:它屬於迴文對聯又兼用諧音,字的讀音反讀正讀完全相同。長老見李調元若有所思,便備好筆墨,說:「請大人錦上添花!」李調元便在唐伯虎上聯旁寫出了下聯:「書臨漢字翰林書。」這7個字反過來讀,字的讀音和正讀完全相同,與唐伯虎的上聯珠聯璧合,長老拍手稱奇。從此,這幅畫成了這座寺廟的鎮寺之寶
❺ 千古絕對,上聯:畫上荷花和尚畫,唐伯虎所
下聯是「書臨漢墨翰林書」。
「畫上荷花和尚畫」是個唐伯虎出的千古絕對,初看,挺難的。因為它倒過來讀還是「畫上荷花和尚畫」,而且第一個字「畫」,第四個字「花」,都是名詞,最後一個字「畫」是動詞,而且這三個字的音都是「hua」,這就挺難了。畫上荷花和尚畫,書臨漢墨翰林書
有一天,李調元來到川東的一座山上,廟中長老素聞李調元之名,趕緊親自前來接待。長老和尚也很好客,領著李調元山前山後、廟里廟外,看了一個盡情盡興。並把他請入方丈室中,辦了一席很豐盛的素宴款待他。席上,李調元見長老和尚幾次欲言又止,料定他還有事相求,就主動問他。長老和尚這才說出原委。
原來,這座寺廟中有幅畫,是這位長老的師傅畫的,畫的是三兩枝出水的荷花。當時正逢江南地才子唐伯虎遊玩到此,老和尚就請他在畫上題字留墨,唐伯虎也毫不推辭,懸腕展臂,龍飛鳳舞寫下幾個大字:
「畫上荷花和尚畫」
當時的長老和尚剛要提問,唐伯虎就說:「我走之後,若有人能對出此對的下聯,此人必是當今奇才!」說完甩筆而去。可多少年過去了,一直找不到有人能對得出下聯來。
❻ 畫上荷花和尚畫
考大家嗎這是?
書臨漢墨翰林書 觀音堂前唐寅觀
兩個夠了啊!!!呵呵
在下不才,網路過來的啊……其實我也想自己對的,但是回答的心更急切啊,一會兒自己想一個!!!呵呵……
語言的魅力是無窮的!
❼ 唐伯虎 上聯:畫上荷花和尚畫 求下聯
一、這個問題有一個被大家普遍接受的下聯,還有一個現代人自己撰寫的下聯,各有千秋;
二、有關的詳細解釋如下:
【畫上荷花和尚畫 書臨漢帖翰林書】,千百年來一直認為此為妙對,其實不然,很多人試著對也未見有更好的作品。
說來有段故事,
有一天,清代才子李調元到川中某山寺廟遊玩。長老素聞其大名,便請他入方丈殷勤款待。飯後,長老說有事相求。原來,寺廟里有幅荷花圖,是長老的師傅所畫。當時畫完後,恰逢唐伯虎遊玩至此,老和尚就請他在畫上題字。唐伯虎也不推辭,迅速在畫上題下了「畫上荷花和尚畫」一句。寫完後對他說:「我走之後,若有人能對出下聯,此人必是當今奇才!」李調元一看,果然畫妙字絕,長老見李調元若有所思,便備好筆墨,說:「請大人錦上添花!」李調元欣然從命,便在唐伯虎上聯旁寫出了下聯:「書臨漢帖翰林書。」長老一見拍手稱奇。從此,這幅畫成了這座寺廟的鎮寺之寶。
那麼,為什麼「畫上荷花和尚畫」這副上聯如此難對呢?的確是因為它有如下特點:
(1)它是迴文聯,字音聲調正讀反讀都相同,無近似讀音。
(2)上下聯字字必須平仄相對,詞性必須相同。
(3)聯中首尾兩字相同,前者為名詞,後者為動詞。
(4)荷花、和尚均為名詞,荷花可看成荷與花的復合名詞,和尚為人稱謂。
(5)荷(he)花(hua)讀音因聲母相同而近似。
(6)把它拆開讀也通順,「畫上荷,花和尚畫 」。
(7 )語意通順合理,意境無誤。
再看看李調元 所對 的「 書臨漢帖翰林書」:
1、臨字是動詞,有來臨、臨近的意思,並非方位詞,詞性不同,不符合(2)的要求。
2、漢、帖二字讀音相差太遠,不符合(5)的要求。
3、拆開讀「書臨漢,帖翰林書」不通,不符合(6)的要求。
結論:對得不工穩,失律,不應認可。
由於時代進步,新詞不斷出現,所以現在完全有可能對出妙聯來!
我經過深思熟慮,寫了一副下聯:「題邊囑語主編題」,完全符合以上七點要求,請大家多提意見,予以指正。
【特注】1、
囑(zhu)語(yu)——囑咐提示之言,復合名詞,同韻母,讀音近似。符合(4)、(5)要求。
2、拆開讀「題邊囑,語主編題」也通順合理,語主編即語言類主編之意。符合(6)要求。
❽ 唐伯虎的對聯 畫上荷花和尚畫
畫上荷花和尚畫,書臨漢帖翰林書
有一天,李調元來到川東的一座山上,廟中長老素聞李調元之名,趕緊親自前來接待。長老和尚也很好客,領著李調元山前山後、廟里廟外,看了一個盡情盡興。並把他請入方丈室中,辦了一席很豐盛的素宴款待他。席上,李調元見長老和尚幾次欲言又止,料定他還有事相求,就主動問他。長老和尚這才說出原委。
原來,這座寺廟中有幅畫,是這位長老的師傅畫的,畫的是三兩枝出水的荷花。當時正逢江南地才子唐伯虎遊玩到此,老和尚就請他在畫上題字留墨,唐伯虎也毫不推辭,懸腕展臂,龍飛鳳舞寫下幾個大字:
「畫上荷花和尚畫」
當時的長老和尚剛要提問,唐伯虎就說:「我走之後,若有人能對出此對的下聯,此人必是當今奇才!」說完甩筆而去。可多少年過去了,一直找不到有人能對得出下聯來。
李調元聽長老和尚怎麼一說,興趣陡增,馬上要長老和尚把畫給他看,果然畫妙字絕,地道的唐伯虎真跡。他望著這個對子一尋思,才發現其中的妙處。原來,這句七字對,無論正念反讀音都一樣,難怪唐伯虎要出此大言。
李調元對畫沉思片刻,微微一笑,向長老和尚說:「大和尚,請借墨硯一用!」長老和尚將大號提筆一支捧到李調元面前說:「請大人錦上添花!」只見李調元提筆在手,略一沉思,便緊靠唐伯虎對聯之旁,寫下一聯:
「書臨漢帖翰林書」
從此,這幅畫就作為這座寺廟的鎮寺之寶,掛在這個方丈室中了。
❾ 畫上荷花和尚畫觀音堂前唐寅觀
上聯:河上荷花和尚畫
下聯:書臨漢帖翰林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