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河燈
① 荷花河燈的折法
先准備一張正方形的紙,剪成兩半,橫著對折,打開。然後將四個角向內折,再把兩邊向內對折到中間的摺痕,在對折。之後多折五個拼起來。用橡皮筋捆住中間在逐個向上拉,就ok了!(不算很詳細,但希望可以幫到你)
② 人死為什麼要放河燈
傳說一
是很多溺水而亡的孤鬼,為了投胎,往往會拉人下水讓其溺死,來換取自己投胎的資格。民間就用「放河燈」的方式為它們超度,希望這些水鬼能不再受苦早日投胎,免的危害人間。
傳說二
放河燈是中元節的傳統習俗,放河燈既可以寄託人們對先人的思念,還意味著將厄運隨著逝水東流,一去不返。河燈也叫「荷花燈」,河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燈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這項古老的習俗大約起源於南北朝梁武帝時期,當時只是僧人在放生池裡放河燈,後來流傳到民間。成為人們表達對死去親人的思念,對活著的人們祝福的美好習俗。
傳說三
宋代規定中元節各地燃河燈、濟孤魂、放焰口、演目連戲。此後,放河燈在七月半舉行並隨道教、佛教傳播而流行全國。這一天,人們在家設酒饌、燒紙錢祭祖,到寺廟、道觀參加放河燈等法事或道場活動。
③ 七月十五快到了,哪位會做荷花燈。或者是河燈。謝謝了。
河燈的製作方法
以下是所有河燈的製作方法,有容易的也有較為復雜的,大家可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製作!
建議:使用環保透光性強,且防水的材料,如蠟光紙!不贊成過塑的紙張。
製作河燈的工藝和原材料都特別簡單,廢舊的彩紙、煙盒、紙杯都可以。方法是將彩紙剪成正方形,然後將四角折向中心,再將四角打開,幾個回合下來,一個漂亮的小「烏篷船」就做成了。用紙杯製作的方法更簡單,只要在四周粘上紙瓣,就是一個簡單的「河燈」。
④ 元宵節放的荷花河燈誰會折
就是折百合花把雙正方形打開壓平,然後再前後各翻一面,這就是基礎D。把每一片往中間折,再做內陷折,,然後每一片向下折,打開便OK!
⑤ 端午節為什麼要放荷花燈
是一種中國民間祭祀及宗教活動,用以對逝去親人的悼念,對活著的人們祝福。
放河燈的中國民俗起源甚早。原始社會,限於對大自然認識的局限,較長時間,人們認為火是萬物之源,成為頂禮膜拜的圖騰,吉祥溫暖的象徵,戰勝寒冷飢餓的神靈。
一些地區放河燈不限於七月半,三月三歌節、鍋庄節、上巳節、三月節,也放河燈。姑娘少女對這個習俗特別鍾愛,往往在節日夜,自製小燈籠寫上對未來美好生活的祝願順水飄流。
夏歷七月初七,是民間鵲橋會節日,又叫祈巧節、女兒節,人們怕牛郎看不清夜暗的鵲橋,便在人間河流放燈,讓牛郎認路快步與織女相會。宋代以後不少文人詩文中有此記載。
在江南,病癒的人及親屬製作河燈投放,表示送走疾病災禍,時間自然不限於七月半。「紙船明燭照天燒」,就是對這一習俗的生動描述。江河湖海上船隻,見到漂來的燈船主動避讓,以示吉祥。
(5)荷花河燈擴展閱讀
端午的其他習俗
1、扒龍舟
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古代龍圖騰祭祀的節儀,乃遺俗也。至今在我國南方沿海一帶仍十分流行。傳出國外後,深受各國人民的喜愛並形成了國際比賽。
扒龍舟歷史悠久,是多人集體劃槳競賽。龍舟競渡分為請龍、祭龍神、游龍和收龍等幾個版塊。龍舟競渡前一般都要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先要請龍、祭神。如廣東龍舟,在端午前要擇吉日從水下起出,祭過神後,安上龍頭、龍尾,再准備競渡。
2、端午食粽
粽,即「粽籺」,俗稱「粽子」,屬「籺」的其中一種。「籺」是逢年過節時用來拜神祭祖的貢品,籺有很多品種,不同的節日會做不同的籺,做籺拜神祭祖是古老習俗。粽的主要材料是稻米、餡料和箬葉(或柊葉)等,其花樣繁多。
⑥ 放河燈有什麼講究
放河燈,用以悼念逝去的親人,祝福活著的人們。放河燈時,人們會把糊好的各種形狀、五顏六色的河燈放到河上。本來漆黑一片的河面上突然閃亮起飄動的燈火,燈火在河上隨著流水移動,層次錯落,讓人會覺得美麗而又壯觀。
放河燈中的「河燈」又名「荷花燈」,一般做成荷花瓣形,燈籠里點上蠟燭,放在江河湖海中,任其漂流。現在的河燈製作並不復雜,一般都是用各色的蠟光紙糊成的,把一張正方形的蠟光紙的四角粘起來。
燈芯一般都是用麻繩做的,因為這樣的燈芯,一方面是燃燒時間長,同時,抗風性強。在放河燈前,將河燈底部浸入蠟燭油中,然後趁蠟油沒有凝固時放在沙子上,這樣有些沙子就粘在了河燈底部,這樣就增加了河燈的重量,不容易被吹翻。
「放河燈」的民俗起源甚早。原始社會,限於對大自然認識的局限,較長時間,人們認為火是萬物之源,成為頂禮膜拜的圖騰,吉祥溫暖的象徵,戰勝寒冷飢餓的神靈。又因為民間的悼念親人祭奠,常在每月初一、十五和逝世忌日進行。漢晉以後,宗教影響日益擴大。南北朝梁武帝崇拜佛教,倡導辦水陸法會,僧人在放生池放河燈。
唐肅宗於759年詔天下設放生池81所。北宋真宗在1016年定佛誕日為放生日,八月十五為中秋節,屆時舉燈玩月,放河笙歌,「僧尼道俗盆養供佛」。宋代道教得到提倡,規定中元節各地燃河燈、濟孤魂、放焰口、演目蓮戲,不少詩人留下杭州西湖放燈歡騰的詩篇。
此後,放河燈在七月半舉行並隨道教、佛教傳播而流行全國。這一天,人們在家設酒饌、燒紙錢祭祖,到寺廟、道觀參加放河燈等法事或道場活動。如清代皇宮放燈:「每歲中元建盂蘭道場,自十三日至十五日放河燈,使小內監持荷葉燃燭其中,羅列兩岸,以數千計。
又用琉璃作荷花燈數千盞,隨波上下。中流駕龍舟,奏梵樂,作禪誦,自瀛台南過金鰲玉蝀橋,繞萬歲山至五龍亭而回。河漢微涼,秋蟾正潔,至今傳為勝事。」
⑦ 放河燈,在中元節都有什麼講究
每年農歷七月十五日為「盂蘭盆節」,也稱「中元節」(一定意義上講,中元專節歸屬道教,盂蘭盆節歸屬佛教)屬,有些地方俗稱「鬼節」、「施孤」,又稱亡人節、七月半。
河燈也叫「荷花燈」,河燈一般是以紙糊成荷花型,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燈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為其引路。有意思的是,上元節也用燈,但於陸地,中元節則在水中。因為人為陽,鬼為陰;陸為陽,水為陰。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傳說中的幽冥地獄,鬼魂就在那裡沉淪。所以,上元張燈是在陸地,中元張燈是在水裡。
⑧ 蓮花燈和荷花燈的區別
「兩者其實沒有任何區別,只不過是叫法不同,實則是同種植物。起初多數都叫荷花,之所以叫蓮花是因為是印度的國花,而這里又是佛教的發源地,因此聯系起來當地人就稱為蓮花。通常它是和睡蓮對比的,最大的區別是它的葉片和花朵都是遠遠高於水面的,而睡蓮是浮在水面的。」
荷花(學名:Nelumbo SP.;英文名稱:Lotus flower):屬毛茛目蓮科,是蓮屬二種植物的通稱。又名蓮花、水芙蓉等。是蓮屬多年生水生草本花卉。地下莖長而肥厚,有長節,葉盾圓形。
蓮(學名:Nelumbo nucifera Gaertn.)是睡蓮科、蓮屬植物。多年生水生草本;根狀莖橫生,肥厚,節間膨大,內有多數縱行通氣孔道,節部縊縮,上生黑色鱗葉,下生須狀不定根。葉圓形,盾狀,直徑25-90厘米。花梗和葉柄等長或稍長,也散生小刺。
相關內容解釋:
蓮花花色有白、粉、深紅、淡紫色或間色等變化;雄蕊多數;雌蕊離生,埋藏於倒圓錐狀海綿質花托內,花托表面具多數散生蜂窩狀孔洞,受精後逐漸膨大稱為蓮蓬,每一孔洞內生一小堅果(蓮子)。花期6月-9月,每日晨開暮閉。果熟期9月-10月。蓮花栽培品種很多,依用途不同可分為藕蓮、子蓮和花蓮三大系統。
平時我們通常拿來對比的是睡蓮,它和蓮花最大的區別在於葉片和花朵,睡蓮都是漂浮在水面上的,而且葉片上有個大大的缺口,而蓮花的葉片和花朵遠遠高於水面。此外,睡蓮的花色要更多些,除了蓮花有的顏色外,還有黃色,紫紅色,藍色,紫色等等。
⑨ 荷花燈的寓意(各個部分)
1.荷花燈也叫「和」燈或者「合」燈,屬於河燈的一種,因為諧音,所以回寓意著團圓和美,和諧美滿,同答時以荷花為燈底,更象徵著一種潔身自好,清廉正直的高尚品質。如今的荷花燈,不僅出現在一些傳統節日中,而且還應用在人們婚慶、出遊、約會等場所。
2.荷花燈亦是年輕姑娘成群結隊的燈舞。開始是在手上表演,後來發展成「蓮花盤」,即用竹筒紮成一個圓圈,圓圈四周扎有荷花,圓圈吊有四根細麻繩扎在表演者身上,表演者在圓圈內表演。解放前這種燈在湖治工區很盛行。解放初,這個歌舞團運用荷花燈這一民間藝術,改編成《荷花舞》,參加世界青年聯歡節,身受世界各國文藝工作者的喜愛和歡迎。
⑩ 放河燈是什麼節日的習俗
1、放河燈是中元節的傳統習俗,放河燈既可以寄託人們對先人的思念,還意味著將厄運隨著逝水東流,一去不返。河燈也叫「荷花燈」,河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燈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2、這項古老的習俗大約起源於南北朝梁武帝時期,當時只是僧人在放生池裡放河燈,後來流傳到民間。成為人們表達對死去親人的思念,對活著的人們祝福的美好習俗。
3、宋代規定中元節各地燃河燈、濟孤魂、放焰口、演目連戲。此後,放河燈在七月半舉行並隨道教、佛教傳播而流行全國。這一天,人們在家設酒饌、燒紙錢祭祖,到寺廟、道觀參加放河燈等法事或道場活動。
4、放河燈有這樣一種說法,說是很多溺水而亡的孤鬼,為了投胎,往往會
拉人下水讓其溺死,來換取自己投胎的資格。民間就用「放河燈」的方式為它們超度,希望這些水鬼能不再受苦早日投胎,免的危害人間。傳說二是,人間的河與豐都鬼城的河相連,人們把對先人的思念以及對地藏王菩薩說的話都通過河燈,帶到陰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