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百科 » 危機雨疏海棠

危機雨疏海棠

發布時間: 2022-01-01 04:49:18

『壹』 李清照的前後期詞作有哪些

李清照詩詞創作分期

李清照是我國宋代一位著名的女詞人,自號易安居士,又署名易安室,宋
歷城(今山東省濟南市)人。生於宋神宗元豐七年(公元1084年),卒於高宗
紹興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以後,一生經歷表面繁華、危機四伏的北宋末年
和動亂不已、偏安江左的南宋初年。從優裕走向苦難的現實生活,使她釀就了
一顆千迴百折的詞心和詩意。她在我國文學史上,尤其是在詞的創作領域內,
佔有重要地位。其文學創作具鮮明獨特的藝術風格,居婉約派之首,對後世影
響較大,稱為「易安體」。有《漱玉詞》(後人輯本)。

在李清照的感情世界裡,既有表現在詞里的「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的少女的天真和羞卻,又有「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的喪夫之痛和流亡之苦,但更難能可貴的是她在詩中表現的「生當作人傑,死以為鬼雄」的愛國主義的激情和豪邁。李清照的詞清新委婉,感情真摯,且以北宋南宋生活變化呈現不同特點。所作的詞可以分前期和後期,前期多寫悠閑生活,對少女、少婦時期的歡樂美滿和愁苦進行描寫,主要是反映閨中生活感情自然風光別思離愁,清麗明快;後期因為丈夫去世再加上亡國傷痛,詩詞變為凄涼悲痛,抒發懷鄉悼亡情感也寄託強烈亡國之思,具有愛國主義和諷政色彩。

前期
前期多天真爛漫的情感和離愁別緒之情的作品。
年輕時的李清照,性格比較開朗、活潑。她所處的環境,又是一個風景如
畫、人文薈萃的所在。那裡有聞名的千佛山、大明湖,湖光山色,映照全城,
名勝古跡也特別多。當她在閨房中感到悶倦時,便會投入大自然的懷抱中。
「湖上風來浩渺,秋已暮,紅稀香少。水光山色與人親,說不盡,無窮好。
蓮子已成荷葉花,清露洗萍花汀草。眠沙鷗鷺不回頭,似也恨,人歸早。」
(《怨王孫》)寫出了李清照對自然的熱愛,整首詞充滿著熱情爽朗的朝氣,
躍動著青春的活力。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
驚起一灘鷗鷺。」(《如夢令》)詞記一次令人難忘的溪亭暢游,描寫出少女
的天真活潑。

「蹴罷鞦韆,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見客入來,襪鏟金
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點絳唇》這首詞其實是李清照自
己的寫照,詞筆觸細膩生動,凸顯這位活潑可愛的大家閨秀的嬌柔、喜動,而
以花露喻人,更顯她的綽約美麗,後面連續三個忙不迭的動作,直把一個調
皮、活潑、慌急、情竇初開的少女一一展現出來!
隨著年齡的增長,李清照從天真的少女逐漸成為大家閨秀。青春的情懷、
人生的滋味,漸漸潛入她的心懷,在一些詞里,她清晰地描寫了這時的心情:

「淡盪春光寒食天,玉爐沉水裊殘煙,夢回山枕隱花鈿。海燕未來人鬥草,江
梅已過柳生棉,黃昏疏雨濕鞦韆。」《浣溪沙》表現了少女無盡的傷春情懷。
李清照十八歲時,嫁給了趙明誠,兩人志同道合、意趣相投。李清照這時的
詞,充滿的仍是天真與浪漫,如《浣溪沙》「辟食金小髻鬟松,醒時空對燭花
紅。」和《減字木蘭花》「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雲鬢斜簪,徒要教郎
比並看。」把一個新婦在丈夫面前的妖媚嬌憨之態表現得淋漓盡致,顯得清新
活潑,猶不減少時詞作中所寫的天真風韻。但隨著丈夫的出仕,離情別緒之情
也日見的多了起來。

正所謂「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夫妻間難免有分離的時刻。婚後兩年,趙明城出仕,少則小別數月,多則一年半載,時間即使比較短暫,也常常牽動李清照的離情別緒,有《一剪梅》為證(可以從《一剪梅》這首詞中看出):

「紅藕香殘玉覃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
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
應是綠肥紅瘦。」《如夢令》

詞中寫女主人和卷簾人的對話,意味雋永,波瀾曲折,深閨少婦內心深處的傷春惜別情懷和小丫鬟天真無邪的神態,栩栩如在眼前。全詞字面上無一「愁」字,而深深的離愁別恨卻滲透在整個藝術形象之中,特別是「綠肥紅瘦」一語,極富於形象美,寫出了作者主觀上紅顏易老的感慨。

更有一闋名作《醉花蔭》,其中有「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一語塑造出一個消瘦的思婦形象。相傳趙明城讀此詞時,嘆賞不已,一方面自愧弗如,一方面又想超過她,於是閉門謝客,廢寢忘食,寫了三天三夜,得詞五十餘首,把妻子的詞放進去,拿給友人陸德夫看。陸玩賞再三,說:只有「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三句絕佳。說明了此詞的感人之深。

後期

公元1127年,是歷史上稱之為「靖康之難」的一年。面對國破家亡的慘劇,勾起了詞人一腔愛國之情,寫下了流亡途中一些愛國之詩,可惜流傳極少。
1130年,趙明城去世,就在他去世前,李清照把離愁別緒和對時局的擔心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闋凄婉動人的新詞:
「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雲階月地,關鎖千重。縱浮槎
來,浮槎去,不相逢。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牽牛織
女,莫是離中?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行香子》

如果說李清照前期詞表現出敏感的青年婦女所具有的精神苦悶、愛情心理以及對個性自由的朦朧慾望,那麼她後期的詞和詩文(南渡及亡夫之後)則是以民族情緒和愛國情感為主題,在前期詞哀愁傷感的基調上更趨悲愴、沉鬱,情感的憂郁也更加深刻化。
(徽欽二帝被虜北去,北宋就此告亡。趙構南渡,偏安東南半壁,過著苟且偷
生的日子。李清照隨夫南渡,但兩年後丈夫病故,她完全陷入國破家亡的慘
境,從此開始了二十餘年顛沛流離的生活,直至客死他鄉。)
紹興五年,詩人流落金華,寫下了著名的《武陵春》: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蚱蜢舟,載不動,許多愁。」

「落日熔金,暮雲合璧,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如幾許!元宵
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如今
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問簾兒底下,聽人笑語。」《永遇樂元宵》

元宵佳節,人們都在詩酒慶賀,女詞人此時心中有著愈發難言的痛苦,女伴來相邀,被她婉言謝絕。詞人此時想到的,不是個人的及時尋樂,不是醉生夢死地求解脫,而是勾起她國家破碎、身世飄零之感,不能不思念「中州盛日」、金甌無缺的舊時盛況。南宋著名詞人劉辰翁讀此詞「為之涕下」,「每聞此詞,輒不自堪」(《須溪詞》),可見其愛國思想情感之深沉動人。《漱玉集》中有一首風格獨特的《魚家傲》,也寫自她流亡時期:

「天接雲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彷彿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
歸何處。
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
吹取三山去。」

——詞人從現實的境界出發,展開想像,描繪了一個神奇的夢境。在現實生活中,她看到的是腐朽黑暗的政治是投降賣國的奸臣和置人民於水火、畏敵如虎的皇帝,因此在幻想的境界中,她塑造了一個態度溫和、關心民生的天帝,藉以寄託美好的理想。下闋以大鵬自況,表示對黑暗現實的深惡痛絕和對美好理想的熱烈追求。

『貳』 李清照著名的詞還有哪些

1)如夢令
昨夜雨疏風驟,
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
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
知否,
應是綠肥紅瘦。

【注釋】
綠肥:指枝葉茂盛。紅瘦:謂花朵稀少。
【評解】
這首小詞委婉地表達了作者憐花惜花的心情,也流露了內心的苦悶。詞中著意人物心理情緒的刻畫。以景襯情,委曲精工。輕靈新巧而又凄婉含蓄。極盡傳神之妙。

2)一剪梅

紅藕香殘玉簟秋,
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雲中誰寄錦書來?

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
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
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賞析:
秋風起時,輕泛蘭舟,悠悠碧水帶走片片飄落的花瓣,去卻帶不走反復纏綿的寂寞傷離之情。看是疏淡心事語句,其中卻不知暗暗寄託了多少相思之情。才下眉頭,卻上心頭。衷腸難解,欲語還休,其滋味沁入人心。

3)如夢令(李清照早期作品)①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賞析:
「常記」兩句起筆平淡,自然和諧,把讀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創造的詞境。「常記」明確表示追述,地點「溪亭」,時間是「日暮」,作者飲宴以後,已經醉得連回去的路徑都辨識不出了。「沉醉」二字卻露了作者心底的歡愉,「不知歸路」也曲折傳出作者留連忘返的情致,看起來,這是一次給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賞。果然,接寫的「興盡」兩句,就把這種意興遞進了一層,興盡方才回舟,那末,興未盡呢?恰恰表明興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誤入」一句,行文流暢自然,毫無斧鑿痕跡,同前面的「不知歸路」相呼應,也寫出了遊玩的隨意、閑適,顯示了主人公的忘情、悠閑心態。盛放的荷花叢中正有一葉扁舟搖盪,舟上是游興未盡的少年才女,這樣的美景,一下子躍然紙上,呼之欲出。
一連兩個「爭渡」,表達了主人公急於從迷途中找尋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於「爭渡」,所以又「驚起一灘鷗鷺」,把停棲洲渚上的水鳥都嚇飛了。至此,詞嘎然而止,言盡而意未盡,耐人尋味。
這首小令用詞簡練,只選取了幾個片斷,把移動著的風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一起,寫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時的好心情,讓人不由想隨她一道荷叢盪舟,沉醉不歸。正所謂「少年情懷自是得」,這首詩不事雕琢,富有一種自然之美。

4)如夢令 ②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賞析:
這首小令,有人物,有場景,還有對白,充分顯示了宋詞的語言表現力和詞人的才華。

「昨夜雨疏風驟」指的是昨宵雨狂風猛。疏,正寫疏放疏狂,而非通常的稀疏義。當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風雨就來逼迫了,心緒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酒吃得多了,覺也睡得濃了。結果一覺醒來,天已大亮。但昨夜之心情,卻已然如隔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詢問意中懸懸之事。於是,她急問收拾房屋,啟戶卷簾的侍女:海棠花怎麼樣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還不錯,一夜風雨,海棠一點兒沒變!」女主人聽了,嗔嘆道:「傻丫頭,你可知道那海棠花叢已是紅的見少,綠的見多了嗎?」

這句對白寫出了詩畫所不能道,寫出了傷春易春的閨中人復雜的神情口吻,可謂「傳神之筆」

作者以「濃睡」、「殘酒」「搭橋,寫出了白夜至晨的時間變化和心理演變。然後一個「卷簾」,點破日曙天明,巧妙得當。然而,問卷簾之人,卻一字不提所問何事,只於答話中透露出謎底。

『叄』 荒城by雨疏海棠百度雲求啊

荒城by雨疏海棠網路雲
網頁鏈接
認真回答,抓緊保存的。如滿意
望採納

『肆』 昨夜雨疏風驟

起首兩句,如何理解頗有爭議。蓋推以事理邏輯:既然是「濃睡不消殘酒」,又何以知道「昨夜雨疏風驟」,這豈不是自相矛盾?其實對這兩句詞,是不能用生活中的簡單事理去體會理解的,因為詞人的本意實不在此,而是通過這兩句詞表達無限的惜花之情。大凡惜花的詩詞都言及風雨。白居易《惜牡丹二首》詩:「明朝風起花應盡,夜惜衰紅把火看。」馮延巳《長相思》詞:「紅滿枝,綠滿枝,宿雨厭厭睡起遲。」周邦彥《少年游》詞:「一夕東風,海棠花謝,樓上卷簾看。」花在風雨中零落,這層意思是容易理解的。

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賞析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賞析一】

這首小令,有人物,有場景,還有對白,充分顯示了宋詞的語言表現力和詞人的才華。

「昨夜雨疏風驟」指的是昨宵雨狂風猛。疏,正寫疏放疏狂,而非通常的稀疏義。當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風雨就來逼迫了,心緒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酒吃得多了,覺也睡得濃了。結果一覺醒來,天已大亮。但昨夜之心情,卻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詢問意中懸懸之事。於是,她急問收拾房屋,啟戶卷簾的侍女:海棠花怎麼樣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還不錯,一夜風雨,海棠一點兒沒變!」女主人聽了,嗔嘆道;「傻丫頭,你可知道那海棠花叢已是紅的見少,綠的見多了嗎!?」

這句對白寫出了詩畫所不能道,寫出了傷春易春的閨中人復雜的神情口吻,可謂「傳神之筆。

作者以「濃睡」、「殘酒」搭橋,寫出了白夜至晨的時間變化和心理演變。然後一個「卷簾」,點破日曙天明,巧妙得當。然而,問卷簾之人,卻一字不提所問何事,只於答話中透露出謎底。

真是絕妙工巧,不著痕跡。詞人為花而喜,為花而悲、為花而醉、為花而嗔,實則是傷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嘆自己的青春易逝。

【賞析二】

李清照雖然不是一位高產的作家,其詞流傳至今的只不過四五十首,但卻「無一首不工」,「為詞家一大宗矣」。這首《如夢令》,便是「天下稱之」的不朽名篇。小詞借宿酒醒後詢問花事的描寫,曲折委婉地表達了詞人的惜花傷春之情,語言清新,詞意雋永,令人玩味不已。

起首兩句,如何理解頗有爭議。蓋推以事理邏輯:既然是「濃睡不消殘酒」,又何以知道「昨夜雨疏風驟」,這豈不是自相矛盾?其實對這兩句詞,是不能用生活中的簡單事理去體會理解的,因為詞人的本意實不在此,而是通過這兩句詞表達無限的惜花之情。大凡惜花的詩詞都言及風雨。白居易《惜牡丹二首》詩:「明朝風起花應盡,夜惜衰紅把火看。」馮延巳《長相思》詞:「紅滿枝,綠滿枝,宿雨厭厭睡起遲。」周邦彥《少年游》詞:「一夕東風,海棠花謝,樓上卷簾看。」花在風雨中零落,這層意思是容易理解的。但是說「濃睡不消殘酒」也是寫惜花之情,恐怕就不太容易理解了。不過只要多讀些前人寫的惜花詩詞,也就不難體會了。杜甫《三絕句》詩:「不如醉里風吹盡,可忍醒時雨打稀。」韋庄《又玄集》卷下錄鮑征君(文姬)《惜花吟》詩:「枝上花,花下人,可憐顏色俱青春。昨日看花花灼灼,今日看花花欲落。不如盡此花下飲,莫待春風總吹卻。」這些詩句正可用來作為「濃睡不消殘酒」的注腳。易安在其詠紅梅的《玉樓春》詞中所雲:「紅酥肯放瓊苞碎,探著南枝開遍未。……要來小酌便來休,未必明朝風不起。」亦可視為對「濃睡」一句的自注。這句詞的辭面上雖然只寫了昨夜飲酒過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盡消,但在這個辭面的背後還潛藏著另一層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為惜花。這位女詞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謝,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飲了過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餘醉。《漱玉詞》中曾多處寫到飲酒,可見易安居士是善飲的。善飲尚且酒醉而致濃睡,一夜濃睡之後酒力還未全消,這就不是一般的過量了。我們只要思索一下詞人為什麼要寫「濃睡不消殘酒」這句詞,得到的回答只能是「惜花」。就這句詞的立意而言,與上引杜甫和鮑文姬的詩句都是同一機杼,並無二致。但易安的高處正在於不落窠臼,獨辟蹊徑。一旦領悟了潛藏在「濃睡不消殘酒」背後的這層「惜花」之意,那麼對以下數句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接下去三、四兩句所寫,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盡管飲酒致醉一夜濃睡,但清曉酒醒後所關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園中海棠。詞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驟風疏雨的揉損,窗外定是殘紅狼藉,落花滿眼,卻又不忍親見,於是試著向正在卷簾的侍女問個究竟。一個「試」字,將詞人關心花事卻又害怕聽到花落的消息、不忍親見落花卻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達得貼切入微,曲折有致。相比之下,周邦彥《少年游》:「一夕東風,海棠花謝,樓上卷簾看。」便顯得粗俗不堪,味同嚼蠟了。「試問」的結果如何呢?——「卻道海棠依舊。」侍女的回答卻讓詞人感到非常意外。本來以為經過一夜風雨,海棠花一定凋謝得不成樣子了,可是侍女捲起窗簾,看了看外面之後,卻漫不經心地答道:海棠花還是那樣。一個「卻」字,既表明侍女對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無覺察,對窗外發生的變化無動於衷,也表明詞人聽到答話後感到疑惑不解。是啊,「雨疏風驟」之後,「海棠」怎會「依舊」呢?這就非常自然地帶出了結尾兩句。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這既是對侍女的反詰,也象是自言自語:這個粗心的丫頭,你知道不知道,園中的海棠應該是綠葉繁茂、紅花稀少才是!「應是」,表明詞人對窗外景象的推測與判斷,口吻極當。因為她畢竟尚未親眼目睹,所以說話時要留有餘地。同時,這一詞語中也暗含著「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海棠雖好,風雨無情,它是不可能長開不謝的。一語之中,含有不盡的無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謂語淺意深。而這一層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簾人」所不能體察也無須更多理會的,她畢竟不能象她的女主人那樣感情細膩,那樣對自然和人生有著更深的感悟。這也許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末了的「綠肥紅瘦」一語,更是全詞的精絕之筆,歷來為世人所稱道。「綠」代替葉,「紅」代替花,是兩種顏色的對比;「肥」形容雨後的葉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後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謝稀少,是兩種狀態的對比。本來平平常常的四個字,經詞人的搭配組合,竟顯得如此色彩鮮明、形象生動,這實在是語言運用上的一個創造。由這四個字生發聯想,那「紅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漸漸消逝,而「綠肥」象徵著綠葉成蔭的盛夏的即將來臨嗎?這種極富概括性的語言,又實在令人嘆為觀止。胡仔《苕溪漁隱叢話》稱:「此語甚新。」《草堂詩余別錄》評:「結句尤為委曲精工,含蓄無窮意焉。」看來皆非虛譽。

這首小詞,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卻寫得曲折委婉,極有層次。詞人因惜花而痛飲,因情知花謝卻又抱一絲僥幸心理而「試問」,因不相信「卷簾人」的回答而再次反問,如此層層轉折,步步深入,將惜花之情表達得搖曳多姿。《蓼園詞選》雲:「短幅中藏無數曲折,自是聖於詞者。」可謂的評。

『伍』 你覺得《知否》這首歌怎麼樣

個人覺得非常好聽呢。《知否知否》由青年作曲家、音樂製作人劉炫豆作曲,音樂人張靖怡與宋代女詞人李清照跨越古今合作作詞,音樂人劉靖、楊宇監制,邀約胡夏、郁可唯燃情對唱演繹,主題曲《知否知否》旋律婉轉悠長,深情卻不失激情與宣洩,將一個「吾傾慕汝已久,願聘汝為婦,託付中饋,衍嗣綿延,終老一生」的故事娓娓道來。

最初詞是伴著曲而唱的,曲子都有一定的旋律、節奏。這些旋律、節奏的總和就是詞調。詞與曲之間,誰先誰後呢?我跟朋友爭論的結果,就是先有蛋,還是先有雞,其實,或按詩人的詞意配曲,或根據曲填詞,曲調即稱為詞牌,其通常根據詞的內容而定。好像都可以唱出來,就是因為,詞牌就是曲名。詩人和詞人當時就是喝酒寫詩,侍女彈曲,詞配上曲,美女陪才子,度過艱難歲月浪漫詩歌。

『陸』 誰能幫我詳細介紹李清照的故事我想了解這個古典女子的世態人情和詩詞境界。謝謝拜託各位了 3Q

風住塵香花已盡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李清照《聲聲慢》 又至清秋,宛然一簾幽夢。落花滿院,憔悴堆積。黃花凋零時節,一位女子獨自徒步於黃花之間,悲嘆道「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沒有開始,就沒有結束。然而這一切僅僅只是結束。 她寫道:「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她只是一個文弱女子,卻足以讓那些廟堂男子低下他們高貴的脊樑。 人生如夢,歲月如梭。當歷史的年輪碾轉來到南宋之時,豪放唯以幼安為首,婉約便以易安為宗。 這的確是難得。縱觀漫長中國文學史,沒有哪個女子的地位能像易安一樣空前絕後。沒有哪個女子能如易安一樣留下如此數不勝數的千古絕唱,也沒有哪個女子能似易安一樣堪與巾幗比肩。 巾幗不然須眉,她不得不稱得上是中國封建史的異數。在中國古代,女子向來是沒有任何地位的,更何況易安所處的時代正是程朱理學占統治地位的宋代。托程朱理學的福,從那時開始封建社會的女子便沒有任何自由。 她的前半生可以稱得上是完美的。出身名門,又嫁給了與他琴瑟相通的趙明城;婚後倆人常相唱和,共同致力於金石學研究。趙明城既是他的新婚夫君,又是她的詩酒朋已。 然而,好景不長。當金兵的鐵騎席捲而來之際,那段古老的傳奇被南下的金戈徹底戈破。 也許是由於她得到的幸福過多的緣故吧,物極必反,得到的太多失去的同樣也會太多。到最後,連天都嫉妒了。於是才有後來「人比黃花瘦」的種種。 這不僅讓我聯想起後來的納蘭容若所寫的《浣溪沙》: 誰念西風獨自涼,蕭蕭黃葉閉疏窗,沉思往事立殘陽。 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 尋常,只道是尋常,當時只道是尋常。人生本是一場命運,而命運也總是喜歡和人開玩笑。也不知在以後的多少歲月里,當年賭書潑茶的溫馨場面,會在不驚意間重歸思緒。 煙花曇花一現的芳菲,也只有在熄滅之後才會有人懂得去珍惜。人生本是如此,剎那的驚艷一旦失去,才會有無數憂傷為之流轉。也許失去了的東西才會有人懂得去珍惜。 能夠隨遇而安的是哲人,詞人是絕對不可能作到這一點的。 易安是詞人。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 我不知道上天為什麼要折磨這個女人。給了她絕代的才華,給了她傾國的容貌,也給了她美好的開始,卻也給了她國破家亡的凄涼結局。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花落人斷腸。 也許上帝是對的,命運的坎坷最終使她成為了一個絕代的詞人。不經力風雨,怎能見彩虹。在此後無數菊花遍野的日子裡,她用她滿腹的才華和畢生的思念為後世留下了一篇篇催人淚下的凄婉詞篇,奠定了她在泛黃詞史上的絕對地位。感謝命運,正是人生的險阻才成就了她文學的輝煌。 上帝選擇了李清照,賦予了她歷史的責任,使她最終成為了一個絕代詞人。 可是,我想問,易安願意么? 思念未果,忽而秋至。浮華似水,錦綉如夢。 落絮滿階紅不掃,東窗未白孤燈冷。心似雙絲網,終有千千結。 憶往昔,垂柳枝。花枝,滿庭蝶鶯兒。 過往已成浮雲,吹亂伊人如縷。 轉眼望去,那個讓你留戀至深的面孔瞬間傾覆;心痛欲碎,單薄的身軀在血色蒼茫的晚霞中緩慢崩潰;思念未國,無情的紅色透著連綿不斷的悲哀與壯烈侵染長空。 搖搖欲墜不只你的淚,還有僅剩的世界。 紅塵往事,呢喃起漣漪無數;明月黃昏,漫漫不再少年路。如若回到從前,愛情的花開,是不是依然會美麗如初?

『柒』 求2位詩人的4首宋詞,要有全解釋的,最好是短的

雨霖鈴①
【宋】柳永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②初歇。都門帳飲③無緒, 留戀處,④蘭舟摧發。⑤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⑥ 念去去千里煙波,⑦ 暮靄沈沈楚天闊。⑧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 楊柳岸、晚風殘月。此去經年,⑨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⑩
【注釋】
①此調原為唐教坊曲。相傳唐玄宗避安祿山亂入蜀,時霖雨 連日,棧道中聽到鈴聲。為悼念楊貴妃,便采作此曲,後柳 永用為詞調。又名《雨霖鈴慢》。上下闋,一百零三字,仄 韻。
②驟雨:陣雨。
③都門帳飲:在京都郊外搭起帳幕 設宴餞行。無緒;沒有情緒,無精打采。
④留戀處:一作 「方留亦處」。
⑤蘭舟:據《述異記》載,魯班曾刻木蘭樹 為舟。後用作船的美稱。
⑥凝噎:悲痛氣塞,說不出話來 。一作「凝咽」。
⑦去去:重復言之,表示行程之遠。
⑧暮靄:傍晚的雲氣。沈沈:深厚的樣子。楚天:南天。古時 長江下游地區屬楚國,故稱。
⑨經年:一年又一年。
⑩風情:男女戀情。
【簡析】
柳永多作慢詞,長於鋪敘。此詞表現作者離京南下時長 亭送別的情景。上片紀別,從日暮雨歇,送別都門,設帳餞 行,到蘭舟摧發,淚眼相對,執手告別,依次層層描述離別 的場面和雙方惜別的情態,猶如一首帶有故事性的劇曲,展 示了令人傷心慘目的一幕。下片述懷,承「念」字而來,設 想別後情景。『多情自古傷離別,那堪冷落清秋節。念宵酒 酲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上二句點出離別冷落,『今 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今宵酒醒何處」,遙接 上片「帳飲」,足見雖然「無緒」卻仍借酒澆愁以致沉醉; 「楊柳岸、曉風殘月」,則集中了一系列極易觸動離愁的意象 ,創造出一個凄清冷落的懷人境界。「此去」以下,以情會 景,放筆直寫,不嫌重拙,由「今宵」想到「經年」,由「 千里煙波」想到「千種風情」,由「無語凝噎」想到「更與 何人說」,回環往復又一氣貫注地抒寫了「相見時難別亦難」 的不盡愁思。

蝶戀花
柳永
佇倚危樓風細細,(2)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3)草色煙光殘照里,無言誰會憑欄意。

擬把疏狂圖一醉,(4)對酒當歌,(5)強樂還無味。(6)衣帶漸寬終不悔,(7)為伊消得人憔悴。
【注釋】
(1)此詞原為唐教坊曲,調名取義簡文帝「翻階蛺蝶戀花情」句。又名《鵲踏枝》、《鳳棲梧》等。雙調,六十字,仄韻。
(2)危樓:高樓。
(3)黯黯:迷濛不明。
(4)擬把:打算。疏狂:粗疏狂放,不合時宜。
(5)對酒當歌:語出曹操《短歌行》。當:與「對」意同。
(6)強:勉強。強樂:強顏歡笑。
(7)衣帶漸寬:指人逐漸消瘦。語本《古詩》:「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
【簡析】
這是一首懷人詞。上片寫登高望遠,離愁油然而生。「佇倚危樓風細細」,「危樓」,暗示抒情主人公立足既高,游目必遠。「佇倚」,則見出主人公憑欄之久與懷想之深。但始料未及,「佇倚」的結果卻是「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春愁」,即懷遠盼歸之離愁。不說「春愁」潛滋暗長於心田,反說它從遙遠的天際生出,一方面是力避庸常,試圖化無形為有形,變抽象為具象,增加畫面的視覺性與流動感;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其「春愁」是由天際景物所觸發。
接著,「草色煙光」句便展示主人公望斷天涯時所見之景。而「無言誰會」句既是徒自憑欄、希望成空的感喟,也是不見伊人、心曲難訴的慨嘆。「無言」二字,若有萬千思緒。
下片寫主人公為消釋離愁,決意痛飲狂歌:「擬把疏狂圖一醉」。但強顏為歡,終覺「無味」。從「擬把」到「無味」,筆勢開闔動盪,頗具波瀾。結穴「衣帶漸寬」二句以健筆寫柔情,自誓甘願為思念伊人而日漸消瘦與憔悴。「終不悔」,即「之死無靡它」之意,表現了主人公的堅毅性格與執著的態度,詞境也因此得以升華。
賀裳《皺水軒詞筌》認為韋庄《思帝鄉》中的「陌上誰家年少足風流,妾疑將身嫁與一生休。縱被無情棄,不能羞」諸句,是「作決絕語而妙」者;而此詞的末二句乃本乎韋詞,不過「氣加婉矣」。其實,馮延已《鵲踏枝》中的「日日花前常病酒,鏡里不辭朱顏瘦」,雖然語較頹唐,亦屬其類。後來,王國維在《人間詞語》中談到「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境界」,被他借用來形容「第二境」的便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大概正是柳永的這兩句詞概括了一種鍥而不舍的堅毅性格和執著態度。

蘇幕遮①

【宋】范仲淹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
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②追旅思,③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
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注釋】

①此調原為西域傳入唐教坊曲。「蘇幕遮」是當時高昌國語之音譯。宋代詞家 用此調是另度新曲。又名《雲霧斂》、《鬢雲松令》。雙調,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四仄韻。
②黯:形容心情憂郁。黯鄉魂:用江淹《別賦》「黯然銷魂」語。
③追:追隨,可引申為糾纏。旅思:羈旅之思。

【簡析】

此詞抒寫鄉思旅愁,以鐵石心腸人作黯然銷魂語,尤見深摯。
「碧雲天,黃葉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現了際天極地的蒼莽秋景,為元代王實甫《西廂記》「長亭送別」一折所本。
「秋色連波」二句,落筆於高天厚地之間的濃郁的秋色和綿邈秋波:秋色與秋波相連於天邊,而依偎著秋波的則是空翠而略帶寒意的秋煙。這里,碧雲,黃葉,綠波,翠煙,構成一幅色彩斑斕的畫面。
「山映斜陽」句復將青山攝入畫面,並使天、地、山、水融為一體,交相輝映。同時,「斜陽」又點出所狀者乃是薄幕時分的秋景。
「芳草無情」二句,由眼中實景轉為意中虛景,而離情別緒則隱寓其中。埋怨「芳草」無情,正見出作者多情、重情。
下片「黯鄉魂」二句,徑直托出作者心頭縈繞不去、糾纏不已的懷鄉之情和羈旅之思。
「夜夜除非」二句是說只有在美好夢境中才能暫時泯卻鄉愁。「除非」說明舍此別無可能。但天涯孤旅,「好夢」難得,鄉愁也就暫時無計可消了。
「明月樓高」句順承上文:夜間為鄉愁所擾而好夢難成,便想登樓遠眺,以遣愁懷;但明月團團,反使他倍感孤獨與悵惘,於是發出「休獨倚」之嘆。
歇拍二句,寫作者試圖借飲酒來消釋胸中塊壘,但這一遣愁的努力也歸於失敗:「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全詞低徊婉轉,而又不失沉雄清剛之氣,是真情流溢、大筆振迅之作。

漁家傲

【宋】范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四面邊聲連角起。
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羌管悠悠霜滿地。
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簡析】

作者於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任陝西經略副使兼知延州,抵禦西夏發動的叛亂性戰爭。他在西北邊塞生活達四年之久,對邊地生活與士兵的疾苦有較深的理解,治軍也頗有成效。當地民謠說道:"軍中有一范,西賊聞之驚破膽。"這首詞當作於是時。
這首詞反映了邊塞生活的艱苦。一方面,表現出作者平息叛亂、反對侵略和鞏固邊防的決心和意願,另方面,也描寫了外患未除、功業未建以及久戍邊地、士兵思鄉等復雜矛盾的心情。這種復雜苦悶心情的產生。是與當時宋王朝對內對外政策密切相關的。作者針對現實,曾經提出過一系列政治改革方案。但都未得採納。北宋王朝當時將主要力量用於對內部人民的鎮壓,而對遼和西夏的叛亂侵擾,則基本採取守勢,這就招致了對遼和西夏用兵的失敗,結果轉而加速了國內的危機。范仲淹在抵禦西夏的斗爭中提出了某些正確建議,主張"清野不與大戰",待"關中稍實";"彼自困弱",並堅決反對"五路入討"。但他的主張並未被採納,終於遭致了戰爭的失利。他自己還遭受過誣陷和打擊。詞中所反映的那種功業未建的苦悶心情,正是這一歷史現實的真實寫照。
上片描繪邊地的荒涼景象。首句指出"塞下"這一地域性的特點,並以"異"字領起全篇,為下片懷鄉思歸之情埋下了伏線。"衡陽雁去"是"塞下秋來"的客觀現實,"無留意"雖然是北雁南飛的具體表現,但更重要的是這三個字來自戍邊將士的內心,它襯托出雁去而人卻不得去的情感。以下十七字通過"邊聲"、"角起"和"千嶂"、"孤城"等具有特徵性的事物,把邊地的荒涼景象描繪得有聲有色,徵人見之聞之,又怎能不百感交集?首句中的"異"字通過這十七個宇得到了具體的發揮。
下片寫戍邊戰士厭戰思歸的心情。前兩句含有三層意思:"濁酒一杯"撲不滅思鄉情切;長期戍邊而破敵無功;所以產生"也無計"的慨嘆。接下去,"羌管悠悠霜滿地"一句,再次用聲色加以點染並略加頓挫,此時心情,較黃昏落日之時更加令人難堪。"人不寐"三字綰上結下,其中既有白發"將軍",又有淚落"征夫"。"不寐"又緊密地把上景下情聯系在一起。"羌管悠悠"是"不寐"時之所聞;"霜滿地"是"不寐"時之所見。內情外景達到了水乳交融的藝術境界。
在范仲淹以前,很少有人用詞這一形式來真實地反映邊塞生活。由於作者有較長時期邊地生活的體驗,所以詞中洋溢著濃厚的生活氣息。宋魏泰在《東軒筆錄》中說:"範文正公守邊日,作《漁家傲》樂歌數闋,皆以'塞下秋來'為首句,頗述邊鎮之勞苦,歐陽公嘗呼為窮塞主之詞。"可惜這組反映邊塞生活的詞早已散佚,只剩現存的這一首了。在北宋柔靡詞風統治詞壇的形勢下,能夠出現這樣氣魄闊大的作品,的確是難能可貴的。它標志著北宋詞風轉變的開端,並說明範仲淹實際上是蘇軾、辛棄疾豪放詞的先驅者。

『捌』 李清照詞中的「綠肥紅瘦」描寫的是什麼季節的景色

答案 B 「綠肥紅瘦」出自宋·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這里「綠」「紅」代指葉和花,以「肥」「瘦」代指多少。這一詞寫出了詩人地傷春情思。

『玖』 李清照的詩知否知否

出自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原文為: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白話譯文:

昨夜雨雖然下得稀疏,風卻颳得急猛,沉沉的酣睡卻不能把殘存的酒力全部消盡。

問那正在卷簾的侍女:庭園裏海棠花現在怎麼樣了?她說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樣。

你可知道,你可知道,這個時節應該是綠葉繁茂,紅花凋零了。

(9)危機雨疏海棠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如夢令》一詞,是一篇追憶舊游之作,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根據陳祖美編的《李清照簡明年表》,此詞作於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前後。

思想主題:

此詞借宿酒醒後詢問花事的描寫,委婉地表達了作者憐花惜花的心情,充分體現出作者對大自然、對春天的熱愛,也流露了內心的苦悶。

作者簡介:

李清照(1084年-約1155年),號易安居士,漢族,齊州濟南(今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人。宋代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

李清照出生於書香門第,早期生活優裕,其父李格非藏書甚富,她小時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中打下文學基礎。出嫁後與夫趙明誠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時,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後人有《漱玉詞》輯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拾』 李清照詞中「綠肥紅瘦」描寫是什麼季節的景色

綠葉茂盛,花漸凋謝,指暮春時節,也形容春殘的景象。綠肥紅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對春天將逝的惋惜之情。

詞中把本來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來用以形容綠葉的繁茂與紅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漸消失。這一句不論是在語言的提煉上還是在修辭手法的使用上都是極富創造性的。

原文: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翻譯:昨天夜裡雨點雖然稀疏,但是風卻勁吹不停,我酣睡一夜,然而醒來之後依然覺得還有一點酒意沒有消盡。於是就問正在卷簾的侍女,外面的情況如何,她只對我說:「海棠花依舊如故」。知道嗎?知道嗎?應是綠葉繁茂,紅花凋零。

(10)危機雨疏海棠擴展閱讀:

《如夢令》一詞,是一篇追憶舊游之作。那是一個夏日的傍晚,出遊歸來的少女詞人,泛舟於清溪之上,觀賞到藕花綻開、鷗鷺驚飛的美好景色,心中洋溢著青春的愉悅。這一情節,猶如青春溪水裡一朵可愛的浪花,在詞人的記憶中不息地跳動著。從其明快的色彩和歡樂的格調來看,此詞當是詞人回憶青年之作。

李清照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

熱點內容
葦河牡丹江 發布:2025-07-07 22:47:21 瀏覽:69
鶴頂蘭花語 發布:2025-07-07 22:47:10 瀏覽:780
花卉修剪的方法 發布:2025-07-07 22:42:06 瀏覽:165
宗璞的散文好一朵權花 發布:2025-07-07 22:41:06 瀏覽:583
插花的用品 發布:2025-07-07 22:18:30 瀏覽:456
泰迪梅花鹿 發布:2025-07-07 22:04:27 瀏覽:21
歐石楠盆景 發布:2025-07-07 21:56:07 瀏覽:499
一朵花一條河是什麼歌 發布:2025-07-07 21:44:17 瀏覽:132
大理拍荷花 發布:2025-07-07 21:43:32 瀏覽:214
七夕陪喝酒 發布:2025-07-07 21:27:00 瀏覽: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