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瓶
A. 宋汝窯和現代仿汝窯有什麼區別
1、釉面:汝窯(汝瓷)真品的釉面光澤和開片,是經歷過時間的洗禮釉面溫潤如玉的光澤和細密、古樸、自然的開片是仿品所達不到的。仿品汝窯瓷器,以現代技術手段空值釉面開片,同時仿汝窯瓷器因時間短,釉面的開片將會持續一個長久的過程。
2、陶土成分:對宋代汝窯瓷器的窯址眾說紛紜,更何況宋代汝窯瓷器的陶土及配方了,因陶土和釉料出產地也已不同,其中的成分和含量與真品所用是不同的。現代人即使有了與宋代真品燒造時的胎土和釉料的配比,工拉胚的技藝也未必能夠達到古代工匠的熟練程度和皇室嚴格的要求,現代仿品多是灌漿手段。
(1)海棠瓶擴展閱讀:
汝窯的特點如下:
胎色
汝窯胎質細膩,胎土中含有微量銅,迎光照看,微見紅色,胎色灰中略帶著黃色,俗稱「香灰胎」,胎呈灰白色,比其他窯口的胎色稍白。
釉色
汝窯為宮廷壟斷,制器不計成本,以瑪瑙入釉,釉色呈天青、粉青、天藍色較多,也有豆綠、青綠、桔皮紋等釉色,釉面滋潤柔和,純凈如玉,有明顯酥油感覺,釉稍透亮,多呈乳濁或結晶狀。用放大鏡觀察,可見到釉下寥若晨星的稀疏氣泡,溫潤古樸,光亮瑩潤,釉如堆脂,色澤滋潤純正、紋片晶瑩多變為主要特徵。
支釘
宋代宮廷用汝窯器物一般均採用滿釉支燒,為了避免窯爐內雜質的污染,需用匣缽裝好,並將器物用墊圈和支釘墊起,防止與匣缽粘連。在器物底部可見細如芝麻狀的支釘痕三、五、七個,六個支釘的很少,痕跡很淺,大小如粟米。
器型汝窯器有瓶、尊、盞托、碗、盤、洗、奩、水仙盆等日用器,少數還有堆花、印花等裝飾,器形又分裹足、平底、三足、凹足、葵口、窄板沿和寬板沿諸種。盤分有裹足、凹足、平底、直口和荷花口數種。還有三足洗、弦紋尊(奩)、套盒、尊、方壺、圓壺等,。
汝窯器有瓶、尊、盞托、碗、盤、洗、奩、水仙盆等日用器,少數還有堆花、印花等裝飾,器形又分裹足、平底、三足、凹足、葵口、窄板沿和寬板沿諸種。盤分有裹足、凹足、平底、直口和荷花口數種。還有三足洗、弦紋尊(奩)、套盒、尊、方壺、圓壺等。
B. 「景泰藍」得名於( )
景泰藍是北京特有的傳統工藝品,得名於明朝景泰藍年間,且以藍釉為其特點。
清乾隆年間,景泰藍木品的花色、品種增多,除大量製作祭器外,還制有圍屏、屏風、桌椅、綉墩、枕頭、鼻煙壺等用具和陳設品。由於製作技木的提高與設備上的逐漸完善,不但能製作極小的精緻器物,還能製作一丈多高的大佛塔。
清末,景泰藍工藝品在國際市場漸負盛名,在1904年美國芝加哥世界博覽會、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兩次獲獎。
新中國建立後,景泰藍行業逐浙擴大,技藝精湛的工人和設計人員由建國初期的60多人增加到 5000多人,產值提高了好幾百倍,品種規格達1000多種。近年來又恢復了爐、鼎、壺、立體獸、蠟台的生產,還恢復了過去認為最難做的"六瓣瓶"、"梅瓶"、"海棠瓶"的侍統產品。用景泰藍形式仿製的部分出土文物,如"金銀錯豆"、"鳳頭扁壺"也都獲得了可喜的成功。一些群眾所喜聞樂見的龍鳳、獅子、纏枝蓮等圖案,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現實主義題材的"鋼花瓶"、"詠梅盤"、"禮花盆"、"首都八景"等產品不斷涌現,都具有高度的思想性與藝術性。
今天,北京景泰藍工藝品暢銷世界五大洲,成為中國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
C. 宋汝窯和現代仿汝窯有什麼區別
1、釉面:汝窯(汝瓷)真品的釉面光澤和開片,是經歷過時間的洗禮,釉面溫潤如玉的光澤和細密、古樸、自然的開片是仿品所達不到的。仿品汝窯瓷器,以現代技術手段空值釉面開片,同時仿汝窯瓷器因時間短,釉面的開片將會持續一個長久的過程。
2、陶土成分:對宋代汝窯瓷器的窯址眾說紛紜,更何況宋代汝窯瓷器的陶土及配方了,因陶土和釉料出產地也已不同,其中的成分和含量與真品所用是不同的。現代人即使有了與宋代真品燒造時的胎土和釉料的配比,工拉胚的技藝也未必能夠達到古代工匠的熟練程度和皇室嚴格的要求,現代仿品多是灌漿手段。
3、色澤:北宋真品汝窯瓷器從釉色上分有天青、豆青、粉青諸品。汝窯釉中含有瑪瑙,色澤青翠華滋,釉汁肥潤瑩亮。現代仿汝窯則不是。
(3)海棠瓶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1、在養汝窯的過程中,不要用高溫水燙汝窯,更不要把汝窯放在水裡煮,這樣容易使汝窯發生非自然開片或損壞汝窯器具,最嚴重時出現胎質開列漏水現象。
2、選擇什麼樣開片類型的汝窯來養很重要。小器型的汝窯使用價值高些,要靠養來開片,所以要選購那種開片不明顯的汝窯來養,通過養來實現開片效果。
3、而小器型汝窯不要去選購開片明顯的汝窯,很多汝窯商家為了滿足消者的心理需求,在燒制過程中是為了開片而開片,這是非自然開片現象。
4、對於大器型的汝窯,則需要有較明顯的開片紋面為好,因為大器型的汝窯很少使用,所以養的機會就少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汝窯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仿汝窯粉青釉海棠瓶
D. 傳統工藝景泰藍因何著名
景泰藍又叫掐絲琺琅,是一種瓷銅結合的獨特工藝。製作景泰藍先要用紫銅制胎,再用扁細的銅絲在銅胎上粘出圖案花紋,然後用色彩不同的琺琅釉料鑲嵌填充在圖案中。這道工序完成後才是反復燒結,磨光鍍金。可以說,景泰藍的製作工藝既運用了青銅工藝,又利用了瓷器工藝,同時大量引進了傳統繪畫和雕刻技藝,堪稱中國傳統工藝的集大成者。
這項工藝始於明代景泰年間,而且初創時只有藍色,所以叫景泰藍。現在雖然各色具備,然而仍然使用以前的名字。因為景泰藍已變為一種工藝的名稱,而不是顏色的名稱,景泰帝是宣德皇帝的兒子,據說宣德皇帝非常重視銅器以及鑄冶銅質,景泰帝在幼年期間耳濡目染,認識極詳,且嗜之極深,只是對於鑄煉方面,宣德已到達絕頂,沒有能力再求突破,就在顏色方面另闢蹊徑,以圖出奇制勝,於是有了景泰藍的創制。因為景泰帝事先對顏色的籌謀極費苦心,所以在成功之後,也極端鍾愛,所有御用陳飾無不用景泰藍製作,種類之多不可屈數,凡瓷料所能制器無不盡有,成化時期繼承遺業,未改遺風,仍努力燒制,所以景泰藍的器物在景泰和成化兩朝最為常見。
達之後經歷弘治、正德、嘉靖、隆慶四朝,雖仍然燒制,可是都因循成規,虛應故事,在質量上都不能與景泰和成化年間之器媲美。萬曆以後,雖然偶有燒制,但不像以前設官置廠視為例務,所以以後出品極少。終明代一世,都沒能復興。
清乾隆年間,景泰藍產品的花色、品種增多,除大量製作祭器外,還制有圍屏、屏風、桌椅、綉墩、枕頭、鼻煙壺等用具和陳設品。由於製作技術的提高與發備上的逐漸完善,不但能製作極小的精緻器物,還能製作一丈多高的大佛塔。
清末和民國時期,景泰藍工藝品在國際市場漸負盛名,在1904年美國芝加哥世界博覽會、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兩次獲獎。
新中國建立後,景泰藍行業逐漸擴大,技藝精湛的工人和設計人員由建國初期的60多人增加到5000多人,產值提高了好幾百倍,品種規格達1000多種。近年來又恢復了爐、鼎、壺、立體獸、蠟台的生產,還恢復了過去認為最難做的「六瓣瓶」、「梅瓶」、「海棠瓶」等傳統產品。用景泰藍形式仿製的部分出上文物,如「金銀錯豆」、「鳳頭扁壺」也都獲得了可喜的成功。一些群眾所喜聞樂見的龍鳳、獅子、纏枝蓮等圖案,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現實主義題材的「鋼花瓶」、「詠梅盤」、「禮花盆」、「首都八景」等產品不斷涌現,都具有高度的思想性與藝術性。
今天,景泰藍工藝品暢銷世界,成為中國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
E. 現在景泰藍的發展是什麼狀況
景泰藍,又名「銅胎掐絲琺琅」,是一種瓷銅結合的獨特工藝品,製造歷史可追溯到元朝,明代景泰年間(1450年-1456年)最為盛行,又因當時多用藍色,故名景泰藍。景泰藍以紫銅作坯,製成各種造型,再用金線或銅絲掐成各種花,中充琺琅釉,經燒制、磨光、鍍金等工序製成。景泰藍造型特異,製作精美,圖案莊重,色彩富麗,金碧輝煌,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是我國傳統出口工藝品。
現代景泰藍三足爐
[3]新中國建立後,景泰藍行業逐浙擴大,技藝精湛的工人和設計人員由建國初期的60多人增加到 5000多人,產值提高了好幾百倍,品種規格達1000多種。近年來又恢復了爐、鼎、壺、立體獸、蠟台的生產,還恢復了過去認為最難做的"六瓣瓶"、"梅瓶"、"海棠瓶"的侍統產品。用景泰藍形式仿製的部分出土文物,如"金銀錯豆"、"鳳頭扁壺"也都獲得了可喜的成功。一些群眾所喜聞樂見的龍鳳、獅子、纏枝蓮等圖案,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現實主義題材的"鋼花瓶"、"詠梅盤"、"禮花盆"、"首都八景"等產品不斷涌現,都具有高度的思想性與藝術性。 今天,北京景泰藍工藝品暢銷世界五大洲,成為中國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 景泰藍,亦稱「銅胎掐絲琺琅」,它是一種特種工藝品,是用細扁銅絲做線條,在銅制的胎上捏出各種圖案花紋,再將五彩琺琅點填在花紋內,經燒制、磨平鍍金而成。外觀晶瑩潤澤,鮮艷奪目。 關於景泰藍的起源,考古界至今沒有統一的答案。一種觀點認為景泰藍誕生於唐代;另一種說法是元代忽必烈西征時,從西亞、阿拉伯一帶傳進中國,先在雲南一帶流行,後得到京城人士喜愛,才傳入中原。但有一點是學術界公認:明代宣德年間是中國景泰藍製作工藝優點,並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平,達到輝煌階段,「景泰藍」一詞也從此誕生。釉色均肥,絲工粗獷,飾紋豐富。 景泰藍福壽印盒
清代初期的景泰藍工藝已聞名天下,大量出口國外,成為海外貴族家庭中的擺飾品。這時期的景泰藍品種豐富,製作工藝精湛,在原料上不再沿襲明代使用青銅作胎骨,而是採用延展性能較強的純銅作材料,應用了新的制胎、掐絲技術。因此,景泰藍造型比明代更勻實而變化多端,銅絲細薄均勻,掐絲技藝更是絲流暢婉,紋飾靈活精巧。器物的應用范圍要比以往更為擴大,除了明代常製作的宮廷寺廟祭器,還出現鼻煙壺、屏風、香爐、圍屏、桌椅、茶幾、筷子、碗具等等。 景泰藍器物以其渾厚持重,古樸典雅姿態,很久以前就進入國內外藝術市場,頗受人們喜愛。 北京是景泰藍技術的發源地。最初的景泰藍多為仿古青銅器皿,到明朝景泰年間,工藝家們找到了一種深藍色的藍釉材料,用這種材料製作的工藝品端莊富麗,沉著大方,這就是今天的「景泰藍」;清代乾隆年間採用延伸性更好的純銅作原料,使景泰藍工藝達到頂峰,其中尤以明朝宣德年間的最為精緻。景泰藍是一種瓷銅結合的獨特工藝。製作時先要用紫銅制胎,再用扁細的銅絲在銅胎上粘出圖案花紋,然後用色彩不同的琺琅釉料鑲嵌填充在圖案中。這道工序完成後才是反復燒結,磨光鍍金。可以說,景泰藍的製作工藝既運用了青銅工藝,又利用了工藝,同時又大量引進了傳統繪畫和雕刻技藝,堪稱中國傳統工藝的集大成者。
F. 葉國珍的獲得榮譽
葉國珍教授,1951年12月8日生,福建莆田人。是聞名國內外的著名古陶瓷科學與藝術研究學者。現任浙江蕭山宋代名瓷研究所所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中國陶瓷工藝美術大師、中國官窯研究會副會長、全國古陶瓷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浙江省硅酸鹽學副理事長、浙江省科學技術協會常委、中國硅酸鹽學會陶瓷分會副理事長、中國長三角(浙江)民營經濟研究會理事、杭州蕭山文化產業協會副會長、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科技專家、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浙江省有突出貢獻科技人員、浙江省政協特邀委員、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層次人才、杭州市「131」人才工程第一層次人才、「南宋官窯瓷燒制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杭州市第二屆傑出人才 。
1971年進入浙江美術學院學習陶瓷藝術創作, 1986年畢業於江西景德鎮陶瓷學院工程系。
1979年,葉國珍的科研項目《瓷器變色釉的研究》榮獲浙江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從此改寫了自古以來陶瓷高溫燒成釉色不能變化的現象,生產了陶瓷新品種——變色陶瓷。
1980年,作品《雪花釉母子羊》榮獲浙江省輕紡工業新產品及裝潢設計獎。
1981年,科研項目《仿南宋官窯粉青釉色的研究》榮獲浙江省優秀科學技術成果獎。
1981年,科研項目《官窯瓷器和變色釉瓷器》榮獲輕工業科技成果獎。
1982年,作品《新彩壽星十杯壺》榮獲浙江省輕紡工業四新產品優秀設計獎。
1983年,科研項目《免燒彩瓷微孔釉的研究》榮獲浙江省科技成果四等獎。
1986年,國家決定在官窯遺址建造杭州南宋官窯博物館,在蕭山建立杭州南宋官窯研究所,葉國珍任研究所所長。
1989年,由葉國珍擔任所長的杭州南宋官窯研究所開始批量生產官窯瓷器。同年,在北京國際博覽會和精品博覽會上,葉國珍研製的官窯瓷器分獲金獎和銀獎。
1990年,作品《尖晶石型Fe-Cr發色高級翠青釉瓷》榮獲全國輕工業優秀新產品三等獎。
1990年,葉國珍榮獲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青年科技獎。
1991年,葉國珍作為《用杭州紫金土仿製南宋官窯瓷》科研項目的第二發明人榮獲國家發明二等獎。那年獲一等獎的是火箭大集體數萬人搞的項目。
1991年,科研項目《高級翠青釉瓷及尖晶石型Fe-Cr發色技術》榮獲國家發明三等獎。
1992年,葉國珍經國務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1992年,國家人事部授予葉國珍「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
1995年,科研項目《中國瓷器的研究》榮獲浙江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1996年,科研項目《中國瓷器工藝起源的研究》榮獲中國輕工業科技一等獎。
1996年,葉國珍創辦了浙江蕭山宋代名瓷研究所,繼續研究南宋官窯瓷。
1999年,科研項目《中國青釉定位定型開片裂紋瓷及其製造技術》榮獲浙江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此後,憑著對古陶瓷藝術的摯愛和對科學技術的執著追求,葉國珍又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2000年,科研項目《宋代在泉青瓷工藝恢復和產品開發》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0年,作品《拓雕葵口龍盤》榮獲首屆中國杭州西湖藝術博覽會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展金獎。
2001年,科研項目《宋代在泉青瓷工藝恢復和產品開發》獲浙江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2002年,作品《十八款系列》榮獲首屆中國五大名窯大師作品金獎。
2002年,作品《茶具》榮獲首屆中國茶與茶文化展特等獎。
2003年,科研項目《納米氧化鋁改性官哥窯青瓷及其抗胎裂研究》獲浙江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2004年,作品《琮瓶》、《茶具》、《貫耳瓶》、《夔龍》榮獲2004杭州市優秀旅遊商品優勝獎。
2005年,科研項目《南宋官窯工藝恢復與產品開發研究》獲浙江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又一舉恢復了失傳800年的天目釉瓷。
2007年,科研項目《天目釉瓷及高溫生成Fe晶相在釉表層呈色技術研究》榮獲浙江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2008年,葉國珍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南宋官窯瓷燒制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傳承人。
2008年,作品《海棠瓶》、《石榴壺》榮獲2008年度杭州市優秀旅遊紀念品金獎。
2009年,葉國珍榮獲杭州市第二屆傑出人才稱號。
2009年,作品《冰川玉尊》榮獲首屆中國浙江工藝美術精品展金獎。
2009年,作品《冰川玉尊》榮獲第三屆浙江省工藝美術精品獎。
2009年,作品《宮廷茶具》、《故宮旺牛》榮獲2009年度杭州市優秀旅遊紀念品金獎。
2009年,作品《故宮旺牛》榮獲2009杭州市優秀旅遊商品優勝獎。
2009年,葉國珍的「南宋官窯瓷燒制技藝」榮獲首屆中國浙江非物質文化遺產展金獎。
2009年,作品《仿南宋官窯夔耳雙環三弦尊》榮獲第十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展銀獎。
2010年,作品《平口梅瓶》榮獲第二屆中國浙江工藝美術精品展金獎。
2010年,作品《圓洗》榮獲第二屆中國浙江工藝美術精品展銅獎。 葉國珍教授的作品和其他陶瓷藝術家作品區別就在於他充分利用自己在恢復南宋官窯時對南宋官窯藝術文化的深入研究。這使他能夠很好地把南宋官窯瓷材料應用同設計南宋官窯瓷造型完全地結合起來,製作出盡善盡美的青瓷藝術品。所以有人說他的作品是現代南宋官窯的經典之作,因而被譽為中國碎瓷王。作為當代中國陶瓷工藝美術大師的葉國珍先生,他研製的南宋官窯青瓷作品充分體現出厚重的南宋官窯歷史內涵和獨特的南宋官窯青瓷藝術形式,收藏家評價他的作品是南宋官窯品質和青瓷藝術精華相結合的結晶品。
G. 景泰藍名字的由來
民間傳說,元朝初年,皇宮失火,金鑾殿與眾奇珍異寶燒成了一片灰燼。但廢墟中多出了一件色彩斑斕晶瑩閃耀的寶瓶。群臣驚訝,獻給皇帝,說是上天所賜。皇上得到此物愛不釋手,當即傳下一道聖旨,調集京城所有能工巧匠,限期三月仿造,如若不然,全部殺頭。聖旨一下,可忙壞了京城裡九九八十一家手工坊的工匠們。大家百思不得其解,不能參透這上天所賜的工藝。最後只能求助於京城第一名匠「巧手李」,傳說他是女媧後人,因其善做奇巧工藝,才被人們譽為「巧手李」。不久,「巧手李」稱女媧娘娘身披霞衣、腳踏祥雲給其托夢雲:「寶瓶如花放光彩,全憑巧手把花栽,不得白芨花不開,不經八卦蝶難來,不受水浸石磨苦,哪能留得春常在。」「巧手李」參透此夢,原來皇宮大火,金鑾殿里寶石金銀燒熔在一起形成此瓶。並下聖旨,不論「巧天工」 製作多少寶瓶,均歸皇宮所有,因為這種珍品是皇宮里一場大火燒出來的,於是人們都稱其為「奇寶燒」。因為常人沒有資格擁有「奇寶燒」,所以這種藝術成為了宮廷藝術。到了明景泰年間,工藝水平到達頂峰。由於產品又大多以孔雀藍為主,所以人們就把這種工藝品叫作景泰藍。這個稱呼後來就一直沿用至今。
如今,景泰藍已不是只有皇上才配擁有的物件。但因其精美,被譽為「一件景泰藍,十件官窯器」。1904 年芝加哥世博會,中國景泰藍榮獲一等獎。現如今,景泰藍在五洲四海名聲大震,受到了各國人民的喜愛和稱贊。
H. 有一個早逝的作者寫的一本書里有一個叫阿時的人,是哪本書。「阿時輕輕的將枕邊的紅海棠花瓶推遠一些。」
安妮日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