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書畫人生
❶ 人生海棠是什麼意思
你問的是人生海棠是什麼意思,估計是希望自己的人生像海棠花那樣的,燦爛輝煌
❷ 海棠法師的生平
海燈法師(西元1902~1989年)
海燈法師俗家姓范,名無病,四川省江油縣人,公元一九○二年(清光緒二十八年)出生。海燈五歲喪母,七歲隨舅父習武,十二歲因父親被當地惡霸打死,立志為父報仇。後來在江油縣某寺院出家,法名海燈。【注】他因為父報仇心切,到處訪求名師,苦練武功。大約在一九三○年前後,有兩位少林寺護寺高手的和尚,因祖庭被軍閥所毀,雲游到了四川,海燈遂拜二位和尚為師,學習少林武功。在二位少林武僧的苦心教導下,海燈學得不少的少林工夫。據說他每天凌晨三時聞雞起舞,勤學苦練,終於練成了四大絕技:一、面壁坐禪:傳說他一九四七年到了少林寺,在當年達摩祖師面壁洞坐禪,入定七天七夜,轟動一時。二、二指禪功:就是用二指撐地,翻身倒立可達二分鍾。三、童子柔功:須從少年學起,終年不輟,終生不娶,才能練得全身柔軟如棉,能頭套進腰鼓桶,運用軟功,利索落地。四、梅花椿拳:腳踏梅花椿,步法穩健,分寸不亂,才能在十一根高約三尺左右的梅花木椿上如履平地,表演梅花拳法。開始練低椿,再逐步提高。
他一九四七年曾到登封少林寺,掛單住雲水堂,住了一段時間而去。後來於一九五三年、六四年,曾兩次在少林寺掛單暫住。他最後一次到少林寺,是一九八二年。事緣當時少林寺的當家和尚釋行正,送幾個學僧到四川讀佛學院,途經海燈的家鄉江油市。他與海燈是舊識故友重逢,互敘友情,海燈稱將再到少林參訪,行正表示歡迎。他回到河南後,未久海燈帶了六名弟子,到少林掛單住下來,翌年(一九八三年),就發生了記者采訪、稱海燈為少林寺『方丈』的新聞。到底是他自稱為少林寺方丈,還是新聞記者給他加的頭銜,就無從考查了。後來又有中央新聞電影製片廠為他攝制記錄片,展現了他的四大絕技。「北京晚報」也在一九八三年連載「海燈法師傳」的長篇小說,使海燈成為媒體的焦點。
因為海燈以少林寺「方丈」的名義大出風頭,使身為當家師的行正和尚(他於一九八六年十月,正式晉任為少林寺方丈)大為不悅,就遷了海燈師徒七人的單(遷單),就是對他們下了「逐客令」。既然主人不留客,海燈也就帶著六名弟子離開了少林寺。
海燈師徒離寺後,少林寺的人也就不再過問此事。但是登封縣的縣委宣傳部,認為外來的和尚冒充少林寺住持,報紙上也為他大肆宣傳,此事不能不予以澄清。於是,由縣委宣傳部的一位甄秉浩先生執筆,寫了一份詳盡的上訴材料,聲明海燈法師並不是少林寺的方丈。他找到先前替海燈宣傳的〈河南日報〉、〈鄭州晚報〉等報社,要求報社予以刊登。報社不願刊登他們更正聲明(以免暴露其報道失實)。那位甄先生仍不甘心,他把這份上訴材料托請一位有關的韓樹英同志,轉到中國佛教協會的負責人趙朴初會長那裡,這已是一九八五年的事了。後來得到趙朴初會長的回信,信上說:
韓樹英同志:
來信奉悉。海燈法師是中國佛教協會的理事,會武功。幾年來,許多報紙對他的宣傳報導,甚至電影製片廠為他拍攝專題影片,做得過度。不僅少林寺方丈問題,還有其他的事,也不免失貌。但事情已經過去。現在甄秉浩同志寫稿澄清,有些不夠及時,似在報紙刊物上再有這類報導時,以讀者來信的方式,針對發表為好。以上意見,供參考。
即致敬禮
趙朴初一九八五、十二、十六
海燈師徒離開少林寺回到四川後,他在江油設了一所「江油市海燈法師武術館」,由於他的名氣很大,一般學武者趨之若騖。一九八七年,四川電視台為他拍攝了二十集的「海燈法師」連續劇,記錄了他的傳奇事跡。在電視台播出後,更使他聲名遠播,中外皆知。一九八五年十二月三十日,他隨著中國電影代表團到美國紐約訪問,使當地華人社會掀起了一陣「少林旋風」。他在新聲戲院登台獻技,他的弟子范應蓮輕松擊敗一個身高一米八五、體重一百六十英磅的美國青年拳手維克特。
海燈法師曾撰寫過一本《少林氣功精要》,全書約四萬余字,出版後受到廣大武術愛好者的歡迎。他不僅武功高超,於佛學也頗有造詣,五十年代,曾在上海佛教青年會宣講《金剛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晚年曾任中國佛教協會理事,第七屆全國政協委員、江油市海燈法師武術館館長,觀霧山極樂寺住持。海燈和尚能還能作詩,後來收集了平生詩作二百二十多首,輯成《少林雲水詩集》,由巴蜀詩社出版。他於一九八九年一月在成都圓寂,終年八十六歲。
海燈和尚少林寺方丈的頭銜是假的,但他的武功確有過人之處。
--------
據傳,近代宣化上人與海燈法師是同門師兄弟,同為虛雲法師的禪宗臨濟宗傳人。虛雲法師和海燈法師曾先後任江西省永修縣雲居山真如禪院住持。
【注】:元代初年,少林寺的雪庭福裕大和尚,受到元世祖忽必烈加封為國師、少林寺方丈大和。雪庭福裕為了後世傳宗不亂,特擬出七十個輩號。後世少林僧徒取法名時一直嚴格遵守,這也是少林寺僧與其他寺僧的一種區別。這七十個輩號是:
福慧智子覺,了本圓可悟。
周洪普廣宗,道慶同玄祖。
清凈真如海,湛寂淳貞素。
德行永延恆,妙本常堅固。
由上列輩號來看,少林寺近代名僧如素喜、德揚、行正,以及現任方丈永信,正是照雪庭福裕大和尚的輩號表排列的,此亦可證明海燈不是少林寺的和尚。
❸ 《海棠》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前兩句點出詩人賞花的時間是春天的月夜,並描繪了海棠在東風月色中的光彩和回芬芳,是答實寫,後兩句詩寫海棠的神態,是虛寫。虛實結合,既表現了海棠優雅脫俗的美,也抒發了詩人愛花惜花的感情,更書寫了懷才不遇的人生感慨。這些明麗的意象中我們分明可以感觸到詩人的達觀、瀟灑的胸襟。
❹ 《海棠》的一些問題,幫一下忙
1、琴詩
蘇軾
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
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
賞析
賞析
【賞析】
唐朝的韋應物寫了一首《聽嘉陵江水聲寄深上人》:「鑿岩泄奔湍,稱古神禹跡。夜喧山門店,獨宿不安席。水性自雲靜,石中本無聲。如何兩相激,雷轉空山驚?貽之道門舊,了此物我情。」這位作家對水石之間關系的疑惑與領悟,亦同於蘇軾之於琴指。這其實是個高深的哲學問題,因為在佛教看來,一切都是因緣和合而成,事物與事物之間只是由於發生了聯系,才得以存在。即如所謂「四大」,《金光明最勝王經》卷五說:「譬如機關由業轉,地火水風共成身。隨彼因緣招異果,一在一處相違害,如四毒蛇具一篋。」《圓覺經》說:「恆在此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楞嚴經》曾對什麼是「濁」有一段闡發:「譬如清水,清潔本然,即彼塵土灰沙之倫,本質留礙,二體法爾,性不相循。有世間人取彼土塵,投於凈水,土失留礙,水亡清潔,容貌汩然,名之為濁。」也就是說,「濁」是塵土和清水發生了作用而形成的。另一段論述說得更為明確:「譬如琴瑟、箜篌、琵琶,雖有妙音,若無妙指,終不能發。」——蘇軾的詩簡直就是這段話的形象化。
2、蘇東坡《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蘇東坡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中國文學史上,從《詩經》開始,就已經出現「悼亡詩」。一直到北宋的蘇軾,這期間,悼亡詩(詞)寫得最有名的有西晉的潘岳和中唐的元稹。晚唐的李商隱亦曾有悼亡之作。他們的作品悲切感人。或寫愛侶去後,處孤室而凄愴,睹遺物而傷神;或寫作者如今既富且貴,追憶往昔,慨嘆世事乖舛、天命無常;或將自己深沉博大的思念和追憶之情,用愰忽迷離的文字和色彩抒發出來,讀之令人心痛。而蘇軾的這首江城子也是一首悼亡之作。但與前人相比,東坡這首詞的表現藝術卻另具特色。這首詞是「記夢」,而且明確寫了做夢的日子。但雖說是「記夢」,其實只有下片五句是記夢境,其他都是抒胸臆,訴悲懷的。寫的真摯樸素,沉痛感人。
3、 浪淘沙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崩雲,驚濤裂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這首被譽為「千古絕唱」的名作,是宋詞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作品,也是豪放詞最傑出的代表。它寫於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七月,是蘇軾貶居黃州時游黃風城外的赤壁磯時所作。此詞對於一度盛行纏綿悱惻之風的北宋詞壇,具有振聾發聵的作用。
開篇即景抒情,時越古今,地跨萬里,把傾注不盡的大江與名高累世的歷史人物聯系起來,布置了一個極為廣闊而悠久的空間、時間背景。它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洶涌奔騰,又使人想見風流人物的卓犖氣概,並將讀者帶入歷史的沉思之中,喚起人們對人生的思索,氣勢恢宏,筆大如櫞。接著「故壘」兩句,點出這里是傳說中的古赤壁戰場,借懷古以抒感。「人道是」,下筆極有分寸。「周郎赤壁」,既是拍合詞題,又是為下闋緬懷公瑾預伏一筆。以下「亂石」三句,集中描寫赤壁雄奇壯闊的景物:陡峭的山崖散亂地高插雲霄,洶涌的駭浪猛烈搏擊著江岸,滔滔的江流捲起千萬堆澎湃的雪浪。這種從不同角度而又訴諸於不同感覺的濃墨健筆的生動描寫,一掃平庸萎靡的氣氛,把讀者頓時帶進一個奔馬轟雷、驚心動魄的奇險境界,使人心胸為之開闊,精神為之振奮!煞拍二句,總束上文,帶起下片。「江山如畫」,這明白精切、脫口而出的贊美,是作者和讀者從以上藝術地提供的大自然的雄偉畫卷中自然得出的結論。以上寫周郎活動的場所赤壁四周的景色,形聲兼備,富於動感,以驚心動魄的奇偉景觀,隱喻周瑜的非凡氣概,並為眾多英雄人物的出場渲染氣氛,為下文的寫人、抒情作好鋪墊。
4、初到黃州
自笑平生為口忙,老來事業轉荒唐。
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
逐客不妨員外置,詩人例作水曹郎。
只慚無補絲毫事,尚費官家壓酒囊。
【賞析】
元豐二年(1079),蘇軾被貶黃州。次年二月,抵達貶所。這首詩作於初到黃州時。
牢騷而出以自嘲詼諧,逆境中多能苦中作樂,這是蘇軾人格的基本特徵。詩人說自己平生都在為口忙,沒料到這次被貶到黃州,反到如了心願,有水產山蔬。官屬員外安置,但這樣的官自古就是為詩人專設的,別人還輪不上。你們貶我做散官,讓我得著空閑,卻還要費你們一些酒袋。這些幽默的說法,雖然實質上仍屬於苦中尋樂,但又不能不說反映了詩人勇於面對人生挫折,更能超然自解的樂觀態度
5、春宵
蘇軾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
歌管樓台聲細細,鞦韆院落夜沉沉。
【賞析】
春天的夜晚,是那麼寶貴,因為花卉散放著清香,月亮也有朦朧的陰影之美。詩的開始兩句就寫出了夜景的清麗幽美,景色宜人。歌管樓台兩句,描繪那些留連光景,在春夜輕吹低唱的人們正沉醉在良宵美景之中。對於他們來說,這樣的良夜春景,更顯得珍貴。全詩寫得華美而含蓄,耐人尋味。
6、定 風 波 蘇軾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此詞作於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貶謫黃州後的第三年。寫眼前景,寓心中事;因自然現象,談人生哲理。屬於即景生情,而非因情造景。作者自有這種情懷,遇事便觸發了。《東坡志林》中說:「黃州東南三十里為沙湖,亦曰螺師店,予買田其間,因往相田。」途中遇雨,便寫出這樣一首於簡朴中見深意,尋常處生波瀾的詞來。
7、海棠
作者: 蘇軾
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濛月轉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按】這是蘇軾貶官黃州時所作。一作「東風…,香霧霏霏月轉廊。只…,高燒銀燭照紅妝」
【海棠】昔明皇召貴妃同宴,而妃宿酒未醒,帝曰:「海棠睡未足也」,此詩戲之。
【裊裊】風細貌
【崇光】月光或花光
【霏霏】迷濛狀
【紅妝】用美女比海棠
海棠,迷濛的海棠,昏昏欲睡的海棠。
擬人的手法。
愛花,惜花。
8、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詞前小序說:「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曲。」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當時蘇軾在密州(今山東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邊賞月一邊飲酒,直到天亮,於是作了這首《水調歌頭》。
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能啟發人的藝術聯想。一鉤新月,會讓人聯想到初生的萌芽的事物;一輪滿月,會讓人聯想到美好的圓滿的生活;月亮的皎潔,又會讓人聯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身上集中了人類許多美好的理想和憧憬。月亮簡直被詩化了!蘇軾是一個性格很豪放、氣質很浪漫的人。當他在中秋之夜,大醉之中,望著那團圍、嬋娟的明月,他的思想感情猶如長了翅膀一般,天上人間自由地飛翔著。反映到詞里,遂形成一種豪放灑脫的風格。
9、琴詩
蘇軾
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
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
【賞析】
唐朝的韋應物寫了一首《聽嘉陵江水聲寄深上人》:「鑿岩泄奔湍,稱古神禹跡。夜喧山門店,獨宿不安席。水性自雲靜,石中本無聲。如何兩相激,雷轉空山驚?貽之道門舊,了此物我情。」這位作家對水石之間關系的疑惑與領悟,亦同於蘇軾之於琴指。這其實是個高深的哲學問題,因為在佛教看來,一切都是因緣和合而成,事物與事物之間只是由於發生了聯系,才得以存在。即如所謂「四大」,《金光明最勝王經》卷五說:「譬如機關由業轉,地火水風共成身。隨彼因緣招異果,一在一處相違害,如四毒蛇具一篋。」《圓覺經》說:「恆在此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楞嚴經》曾對什麼是「濁」有一段闡發:「譬如清水,清潔本然,即彼塵土灰沙之倫,本質留礙,二體法爾,性不相循。有世間人取彼土塵,投於凈水,土失留礙,水亡清潔,容貌汩然,名之為濁。」也就是說,「濁」是塵土和清水發生了作用而形成的。另一段論述說得更為明確:「譬如琴瑟、箜篌、琵琶,雖有妙音,若無妙指,終不能發。」——蘇軾的詩簡直就是這段話的形象化。
10、江城子·密州①出獵
蘇軾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②,右擎蒼。錦帽貂裘③,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④,親射虎,看孫郎⑤。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⑥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⑦,西北望,射天狼⑧。
蘇軾
(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嘉佑二年進士,官至禮部尚書。蘇軾是傑出散文家、詩人、詞人、書畫家、文藝評論家和審美鑒賞家。詞集有《東坡樂府》。其詞視野廣闊,風格豪邁。
【賞析】
出獵對於蘇軾這樣的文人來說,或許是偶然的一時豪興,但他平素報國立功的信念卻因這次小試身手而得到鼓舞,以至信心十足地要求前赴西北疆場彎弓殺敵了。蘇軾任密州知州剛四十歲。他是四年前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自願請求外任,自杭州來至這北方邊郡的。除了他在各地任上致力於地方政績外,一直要求大用於世。當時西北邊事緊張。熙寧三年(1070),西夏大舉進攻環、慶二州。四年,陷撫寧諸城。「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就是指宋與西夏的戰事。
這首詞上片出獵,下片請戰,不但場面熱烈,音節嘹亮,而且情豪志壯,顧盼自雄,精神百倍。同蘇軾其他豪放詞相比,它是一首豪而能壯的壯詞。把詞中歷來軟媚無骨的兒女情換成有膽有識、孔武剛建的英雄氣了。蘇軾對此也頗為自負,他在密州寫給好友鮮於侁的信中說:「近卻頗作小詞,雖無柳七郎風味,亦自是一家。數日前,獵於郊外,所獲頗多。作是一闋,令東州壯士抵掌頓足而歌之,吹笛擊鼓以為節,頗壯觀也。」就是指的這首詞。
❺ 張愛玲海棠
海棠如此美麗卻缺少了香味,這是一種遺憾.
鰣魚味美無比,吃起來卻很麻煩,這也是一種遺憾.
張愛玲可能是因為沒有看完《紅樓夢》的後篇,所以遺憾,
但是暗意卻餘味繞長:對愛情的夢沒有完,
紅樓夢也很凄美……
……大家自己想像去吧!
❻ 張大千畫的《秋海棠》簡介
中文名來 秋海棠創作於 1976年鈐 印 張爰之自印、大千居士款 識 弱質不禁露,幽懷欲訴風紙本鏡心 1976年作 45.2×52.8cm款識:弱質不禁露,幽懷欲訴風。六十五年重九後一日寫似城儀夫人清賞,蜀郡張大千爰。鈐印:張爰之印、大千居士、大風堂、己亥己巳癸寅辛酉、丙辰鑒藏印:訪石廬珍藏印說明:1994年香港蘇富比春拍拍品。大千因荷花與海棠著稱於世。六十歲時一紙《秋海棠》驚艷紐約世界現代美術博覽會,獲得國際藝術學會頒發的金牌獎。他本人則獲得了該學會公選的「當代世界第一大畫家」的榮譽稱號。1975年起,暮年張大千起落葉歸根之念,返台定居。1976年於台北歷史博物館舉辦「張大千歸國畫展」。《張大千作品選集》、《張大千九歌圖卷》等也在此時陸續出版。本年《張大千繪畫藝術》電影紀錄片在台拍攝完成。次年又於台北士林外變溪籌建「摩耶精舍」。這一時期的作品是其創作成就的歸總,如燦爛的晚霞,爐火純青,實現人生最後的輝煌。
❼ 慶余年裡的海棠是個怎樣的人
《慶余年抄》中對海棠襲朵朵的介紹:
「朵朵不是尋常人。」司理理微感擔憂地看了他一眼,「她自幼痴迷武道,至於什麼詩詞書畫,根本不感興趣,倒是在苦荷國師的齋院之中,開了一片菜地,天天除了練武之外,就是種菜植花。」
范閑微怔,心想這等做派倒和那位靖王爺挺像的,心裡猜到了那位海棠姑娘為什麼會過那般生活,苦荷一脈的武道修行,走的是天人合一一派,講究的便是親近自然,海棠既然擁有修行的天才,自然會天天躲在菜園子里,看來那身村姑打扮,倒不是刻意扮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