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百科 » 楷書蘭花草

楷書蘭花草

發布時間: 2021-12-07 07:52:07

A. 蘭花怎麼畫

畫蘭葉時要用中鋒行筆,通過筆的提按轉折實現蘭葉的透視關系。葉寬的地方是蘭葉的正面或反面,而葉細窄的地方側是寬窄變化的過渡。如果把蘭葉畫的自始至終都一樣寬窄,一是失去了蘭葉的真實感,同時也失去了蘭花的美感。當然過於短小初生的新葉則可以靈活掌握

畫蘭葉常用一個口訣。稱「一筆長」,

「二筆短」,
「三筆破鳳眼」。
以上三筆組成了畫面中第一組蘭葉的主體。圍繞著這一組蘭葉,可以形成第二組第三組蘭葉,並且其畫法和規律是完全一樣的。只不過在畫的過程中同樣要遵循有濃有淡、疏密變化的基本規律。由於蘭葉的叢生,蘭葉之間的交叉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必須注意不要出現三筆交於一點的情況。一個是落筆之前要審慎小心,統籌安排,實在不可避免時可以畫成斷葉。

每組蘭葉的起筆之處必須集中,形成一個近似魚頭的樣子,不可過於分散,雜亂無章

畫花一般由五筆構成,可以用墨畫,也可以用顏色畫,其畫法都是一樣的。一梃一花的稱之蘭,一梃多花的稱之惠。點花時筆含水分要少,水多容易形成墨點。起筆從花瓣的外尖向花芯畫,五筆構成一朵花。同樣畫花時要注意疏密正反的區別,還要注意花朵的不同姿態。蘭花之所以美,一在蘭葉的婀娜多姿,二在蘭花的千姿百態。所以抓住這兩點,畫蘭就成功了一半。花瓣畫完之後在半干半濕的時候點花蕊,用濃墨點。

畫彩色的蘭花可以用藤黃、花青、赭石和胭脂來畫。先用藤黃加花青調成一個偏黃的汁綠,調到筆根。再用筆尖調些赭石,最後用筆尖蘸一點胭脂。由外向里點花

B. 簽名怎麼簽才好看

太多了用草書,的隸書,行書的,還有中外結合,漢字拼音結合的; 草書——氣派、大氣(適合當官留守辦公室者用); 行書有古代風韻(適合白領科室長); 楷書有正氣、骨氣適合正直的人用; 草書行書混合的氣派、氣質、風韻都很有潛力(適合文人異士); 隸書適合專業人士用; 中外結合的適合老闆和經理用,中國氣質又有外國成功人士風范,更顯得紳士風度; 拼音與漢字結合的不多,適合范圍不多; 簽名還與名字有關,簽名是一門藝術還要考慮是否寫出來好看,有些要用異體字,繁體字寫出來才好看等等太多了。有些名字帶有花、鳥、魚、蟲的還要設計與它們有關的內容,比如帶有『蘭』字的,還可以設計為蘭花的字和圖樣結合的,還有簽名不要太繁雜太亂,如果太繁雜了,別人看不懂就不好了。有時候別人還以為是雞畫出來的。

C. 蘭字行書怎麼寫

1)【蘭】字來行書的幾種寫法

【蘭】字的源德彪鋼筆行書寫法

2)行書的特點:

行書是介於楷、草間的一種書體。寫得比較放縱流動,近於草書的稱行草;寫得比較端正平穩,近於楷書的稱行楷。

在書寫過程中,筆毫的使轉,在點畫的各種形態上都表現得較為明顯,這種筆毫的運動往往在點畫之間,字與字之間留下了相互牽連,細若游絲的痕跡,這就是絲連。

D. 王羲之書法蘭亭序解說詞600

從紹興城向西南的蘭渚山下,有一座幽雅別致的古典園林。相傳春秋戰國時期,越王勾踐曾在這里種植蘭花,所以人們就把這里稱作「蘭亭」。東晉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也就是1600多年前的那個溫暖的春天,王羲之和友人謝安、孫綽等41人,在這里流觴飲酒,賞談賦詩。
這一天,天朗氣清,惠風和暢。放眼望去,「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大自然是那樣的自足圓滿,自由活潑,生生不息。他們圍坐在曲水之畔,將酒杯置於水中,任其隨水漂流,酒杯到誰的面前,誰便飲酒賦詩。不然,罰酒三杯。雖然沒有絲竹伴奏,但喝一杯酒,吟一首詩,也足夠暢敘衷腸。在這草長鶯飛的暮春時節,詩人抬頭看到的是廣闊的天空,低頭看到的是萬物的繁茂,大自然以其生生不息的廣袤堅定著王羲之對自己生命方向的判斷和選擇:身在無拘無束的自然懷抱之中,心情才是最舒暢的。何況人生有涯,天地無限,宇宙生機中又包含著多少玄妙需要用心去領悟才能參透呢?王羲之說「信可樂也」,這是多麼值得快慰的時刻呀!
在蘭亭聚會的那天,據說王羲之喝了很多酒,他終於醉了。《蘭亭序》共書三百二十四字,每一字都被王羲之創造出了一個生命的形象。特別是二十多個「之」字,更是無一雷同,各具獨特的風韻。唐太宗贊嘆它「點曳之工,裁成之妙」。宋代書法四家之一的黃庭堅稱揚說:「《蘭亭序》草,王右軍平生得意書也。反復觀之,略無一字一筆,不可人意。」
明朝《永樂大典》的主編解縉說:「右軍之敘蘭亭,字既盡美,尤善布置,所謂增一分太長,虧一分太短。」
明代書畫大家董其昌寫道:「右軍《蘭亭序》,章法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帶而生,或小或大,隨手所如,皆人法則,所以為神品也」 。
王羲之在世時,其書法作品就「聲華四宇,價傾五都」。由於上至皇帝,下到百姓都以王羲之的書法為珍貴,以至於就有人專門模仿他的書法賺錢,可見他的影響之大了。唐太宗李世民對《蘭亭序》真跡愛不釋手,於是詔命書法大家臨摹《蘭亭序》,我們很難推測李世民是出於一種什麼樣的心理動機,也許他是想通過對《蘭亭序》的臨摹來檢驗一下那些書法愛臣與王羲之的差異高低,也許他已經想到要將《蘭亭序》帶入自己的墳墓,故而復制,以求流傳呢?虞世南、褚遂良、歐陽詢都是唐代的書法大家,現在傳世的王羲之《蘭亭序》的唐代臨本,就是出自他們的手筆。
在有關《蘭亭序》的各種臨摹本中,唐人馮承素的摹本據說是最接近王羲之《蘭亭序》原貌的。人們之所以這樣認為,大概有以下幾個原因:首先,馮承素是宮內專門從事摹寫名家書法的人,和其他幾位書法大家相比,人們相信他會更加拘泥於原作。其次,他的方法是先鉤輪廓再填墨,所以人們認為不會失真。馮承素的這件《蘭亭序》,因卷首有唐中宗神龍年號小印,被稱為《神龍蘭亭》。
李世民曾親自撰文的「大唐三藏聖教序」,記述了玄奘和尚西天取經的盛事。皇帝的文章當然應該流傳千古,可怎麼才能做到這一點呢?按照當時的辦法只能是刻在石頭上。可是又有誰的字能與天子的文章相匹配呢?只能是書聖。只有書聖的字才能與聖上的文章相得益彰。可是書聖王羲之作古已經250多年了,怎麼辦呢?由於取經是一件佛教盛世,於是長安諸寺院便委託弘福寺的懷仁和尚來辦這件事。懷仁和尚從內府借得王羲之書跡,從中逐字尋找,然後描摹下來,以求絲毫不差。據說懷仁在集字過程中,有幾個字怎麼也找不到。不得已,他奏請朝廷昭示天下,誰能獻出碑文中急需的一個字,賞一千金。這就是成語「一字千金」的典故。書家寫字要求一氣貫之,字與字之間都有安排照顧。集字則不然,需要在若干個同樣的字里選擇出最適合的字出來,排列組合。這個過程,需要花費的心血可想而知。懷仁是一個「能文工書」的和尚,他嘔心瀝血,歷時整整二十四年,終於完成了這項使千百年來學書王羲之的人無不收益的浩大工程。《聖教序》至今仍然是學習王羲之行書最好的範本字帖。
將王羲之推上書聖地位的關鍵人物是唐太宗。在唐修寫二十四史之一的《晉書》時,李世民親自為《晉書-王羲之傳》撰寫了一段御評,這就是《王羲之傳論》。在《王羲之傳論》中唐太宗寫道: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餘區區之類,何足論哉!武則天,這位被人熟知的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還有著不為人知的一面,那就是她還是一位書法家。她曾刻意習練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的書法。王羲之的九世重孫王方慶將家藏先祖二十八人書跡捐獻入宮。武則天下令弘文館分十卷摹勒拓印。由於當時的年號是萬歲通天,因此這部聚集了王氏一門幾十位書家作品的摹本,被稱為《萬歲通天帖》。
中國畫研究院理論研究部副主任梅墨生:「中國的古人有這么一個習慣,在任何一個領域都尊一個聖人,王羲之佔有了這么一個地位,就說明他集古今之大成。他在東晉時代,收書了東晉以前中國書法的個體演變的歷史,他對書體的演變做了一個總收書,做了一個新體的自我的創造,所以他開啟了一代行草書,當然也包括楷書,主要是行草書,歷代的書風的這么一個大的門戶,可以說是正統的門戶。中國歷代,中國人在任何領域都喜歡講正統,王羲之實際就是正統中的典範、楷模、聖者,就是盡善盡美。」自唐以後,王羲之的書法一字千金,其實,即使在王羲之生活的東晉時期,王羲之的墨寶也是千金難求。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王岳川:「王羲之他的之所以不可超越性在於兩點,就在於魏晉時期人的覺醒,人的覺醒就表明了個性重於一切,自己的人的思想、人的精神重於一切,只有按照自己我心寫我手,我手寫我字,才可能形成自己的東西。
第二點呢就是,魏晉時期人處於一種非常艱難的情況下,可以說當時戰爭頻仍、民不聊生,你想想嵇康痛苦,阮籍悲慘的命運都可以看出,竹林七賢幾乎沒有幾個有好的下場,可以看出來。那麼王羲之也處在這個時代當中,所以他在五十三歲的時候,他辭官不再做官。而是,他認為只有一輩子把自己的生命獻給書法才可以完成自己一輩子的宿命,所以他是把命,把整個自己的精神投注在書法上,所以構成了他的書法的高峰。最後,我們不得不說,王羲之是一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天生之才。」「羲之既去官,與東土人士盡山水之游,弋釣為娛。又與道士許邁共修服食,采葯石不遠千里,遍游東中諸郡,窮諸名山,泛滄海,嘆曰:「我卒當以樂死。」從《晉書》這段文字的記載中,我們大概可以了解王羲之隱逸以後的生活。他和他的朋友們在江南的青山綠水間盡情地享受著生命的歡愉。以至於發出這樣的感慨「我卒當以樂死」。
唐太宗把王羲之的《蘭亭序》帶進了昭陵,而武則天則在自己的陵墓前立了一塊石碑,如此高大的石碑,上面竟然連一個字也沒有,後人稱這是「無字碑」。武則天的書法研習「二王」,按理說對文字應該是有感情的,可為什麼在她陵墓前的這塊碑,卻無隻字片語?只留下茫茫的一片空白呢?難道說,她認為自己的豐功偉績無法用文字表達?或許是出於對文字的恐懼而不敢有所作為?又能是什麼呢?不管怎樣,有《蘭亭序》為伴,也許會讓這位酷愛書法的人在冰冷的地下同樣能夠感受到一些溫暖吧。
人們常說紙壽千年,也就是說,紙能歷經千年而不損,果真是這樣嗎?我們真希望能是這樣。那麼就讓我們想像一下吧,假如有一天,昭陵那座巨大的墓門被打開之後,那幅1600多年前由王羲之親筆所書的《蘭亭序》重見天日的時候,那該是怎樣的一種情景呢。

E. 蘭花草應該怎樣畫

請問是國畫嗎?你可以找一些教學視頻來看一下,網路上有很多。

一花的畫法
一般畫上見到的蘭花是蕙而不是蘭,蘭與蕙的區別主要在於一莖一花與一莖多花。

蘭有梅瓣、荷瓣和尖瓣之分。梅瓣,是說它的花片形圓近似於梅,點法上起筆也同於點梅瓣,行筆至末端向里出鋒收筆;荷瓣,其形短肥而頭尖近似荷花瓣,點法是用露鋒筆尖朝上,先朝左點再向右折筆,後拖然後出鋒;尖瓣,其形瘦長而尖,點法是露鋒點入然後下按,再輕輕提筆至末端收筆出鋒。

蘭的結構是花五瓣,當中的兩瓣較短朝內側抱芯,另外三大瓣伸向外側。花芯是由鼻和舌所構成,莖是由幾片●葉包裹而成連接花蒂,蘭的花芯實際是一個瓣。蘭花也有蘭開或全開的狀態,舌上有的有紅斑,有的沒有紅斑,沒有紅斑的稱「素心」。

點花,一種是純墨色的濃淡點法,另一種是草綠蘸淡花青或草綠蘸淡胭脂的色瓣點法。先點內瓣兩筆,再點外側瓣三筆,行筆起伏較大,要點得飄逸瀟灑。要用行書的筆法,三筆間互有引帶。蘭花的美全在外側這三瓣筆法的變化。莖部的●以濃草綠蘸胭脂左、右兩筆下行,形成包裹的樣子。用勾、寫結合的方法畫亦可,筆法要簡潔。點斑用濃胭脂色,大的斑點一般兩點比較明顯,細碎的斑點有的露得不明顯,可酌情適當地點入。

蕙一莖多花,五至十朵之間,花從下而上開。尖瓣居多,在一串花之中藏、露、含、放、俯、仰、●、側頗具姿致。花六瓣,分內、外層,外層三大瓣是主瓣,內層三瓣,兩瓣對稱,當中一瓣向外翻卷。傳統畫法一般把這三瓣概括成兩瓣,共五瓣,內層緊束,外層開張,先點內層瓣,再點外層瓣。花苞左右兩筆相包。行筆要筆筆銜接貫氣,筆斷意連。具體筆法和用色與蘭花相同,而在外側三七瓣的點法上更需注意一串花之間造型上的變化,筆意上更需靈活多變。花芯用濃墨點在花瓣的相合處,花苞點在瓣的合縫間,半干時點入。花的三點呈草書的「●」字型或兩點呈「●」字型,苞的兩點上下連接呈「●」型。

二、葉的畫法

畫葉稱撇葉,意味其用筆同於楷書的「撇」法。撇葉一般用濃墨,與淡色花相互映襯,但有時考慮到層次也用淡墨。每株蘭葉在五筆至七八筆之間,先從簡單入手練習右撇式和左撇式。第一筆長,自下而上隨行筆的提按間粗間細;第二筆仍朝右撇,較短;第三筆朝左撇,與第一筆相交呈「鳳眼」狀。另一種形式是第一筆長,粗細變化自如,要粗若螳螂肚,細若鼠尾;第二筆朝相反方向撇,與第一筆相交,亦成所謂的「交鳳眼」;第三筆短,穿過第一、第二筆形成「破鳳眼」。從一株進而兩株、三株反復練習。

撇長葉、折葉難度更大些,主要在於要掌握好行筆的提按與腕力的靈活,要站著畫,以腕運指,力來自臂、肘、腕然後到指,充分運用好腕力,行筆才能靈活。每一葉片無論長短都要送出而不能甩出。筆斷意連這在撇長葉中是經常遇到的,折筆既要體現蘭葉的輕柔,又要折得有力度,要柔中有剛。在葉的組合上,長短、粗細與疏密要有變化,穿插交錯有致。對畫一叢蘭葉或分布在畫面上下的多株蘭葉,在墨色上要有濃淡層次變化,不可不分遠近地一律黑色。在葉子的分布上切忌雜亂無章,漫無秩序,要寧少勿多。

看看這個http://www.qingnews.com/epaper/lnb/html/2007-01/15/content_665887.htm 看完文章後把圖也看一下

F. 國畫如何落款

方法如下:

1、字體不宜太大。

2、不能影響畫面美感,書寫要和畫面風格統一,相得益彰。

3、題在畫面需要堵氣的地方,不要跑氣。

4、題款順序是:畫的題目、作畫時間、作者、繪畫地點。但根據畫面需要和實際情況,可多可少,也可只題人名,即窮款。

(6)楷書蘭花草擴展閱讀:

落款的分類有:

1、雙款

雙款是將書贈對象與書寫者分別落在上方和下方,前者為上款,後者為下款。

上款寫明作品內容的名稱、出處、受贈人的姓名;下款記述創作年月、創作地點、作者姓名等。上款:位置應比較高,以示尊敬之意,包括姓名、稱呼、謙詞。下款:寫時間、地點、姓名、謙詞。

2、單款

單款有長款、短款、窮款之分。

長款即在正文出處書寫時間、名號、地點前面再加上作者創作這幅作品的感想或緣由,文字應情真意長,使人玩味無窮。它不僅起能到調整作品重心的作用,也從中體現出作者的人品和修養。

短款即只落正文出處、時間、名號、地點等其中幾項。若作品空白較多或出於構圖的需要,可以落長款;若作品內容占畫面較滿,則需要落短款或窮款。

如果余紙不多,留白太少,亦可只落作者的名號,謂之「窮款」。

落款的字體,一般是隸不用篆,楷不用隸,行草不用楷書。落款,一是「文古款今」「文正款活」。

正文是甲骨文、金文、大小篆,落款就用篆書、章草、楷、行書;正文若是隸書、楷書、魏碑,落款可用楷書或行書;草書落款,除用於自身為草書外,因較難識別,一般不用於落款。實際運用最多的落款字體還是行書,既易識別,又顯活潑。

款字的大小應小於正文字體的大小,以使主次分明。

對於橫幅作品,一般只落下款而不落上款。與豎幅作品相同的是,落款的起頭與結尾,都不能到達或超過作品正文的最上面和最下面的一個字。

【上款客套詞或敬詞】

雅屬、雅賞、雅評、雅鑒、雅教、

雅存、珍存、惠存、清鑒、清覽、

清品、清屬、清賞、清正、清及、

清教、清玩、鑒可、鑒正、敲正、

惠正、賜正、斧正、法正、博鑒、

尊鑒、法鑒、法教、博教、大教、

大雅、補壁、糊壁、是正、教正、

教之、正腕、正舉、存念、一粲、

粲正、一笑、笑存、笑鑒、屬、

鑒、玩

【下款客套詞或敬詞】

書法題款用:

敬書、拜書、謹書、頓首、屬書、醉書、嘴筆、漫筆、戲書、節臨、書、錄、題、筆、寫、臨、篆

篆刻邊款用:

刻作、記、制、制石、篆刻

【落款稱謂】

長輩:吾師、學長、道長、先生、女士

平輩或小一輩:兄、弟、仁兄、尊兄、大兄、賢兄(弟)、仁兄(弟)、道兄、道友、學友、方家、先生、小姐、法家(對書畫或某一方面專長之稱)

關系較親密:學(仁弟)、吾兄(弟)

老師對學生:學(仁弟)、學(仁)棣、賢契、賢弟

同學:學長、學兄、同窗、同硯、同席

中國畫的題款除講究詩情畫意外,一般書年號一般用中國歷干支(歲陽、歲陰) 題款,至於季令,月令,時令、節令,異名甚夥,代相沿用,遂成風尚。特別是古書畫多採用歲陽、歲陰(即所謂大幹支)。

參考資料:

國畫(中國傳統繪畫形式)_網路

G. 柳葉撇(即蘭葉撇)在楷書中什麼時候使用

應該是「蘭葉撇」,簡單說就是兩頭尖的撇,寫法是尖鋒入紙,尖鋒出紙,形態就像蘭花的葉子,故名「蘭葉撇」,這種寫法在柳公權的字帖中比較常見,可以找像「度」字等廣字旁的字看看,希望能夠幫助到你!

H. 怎樣畫蘭花

因為不知道樓主想要用什麼方法畫,所以就先准備了國畫法。
國畫:用點的方法來畫花瓣,先讓毛筆喝飽水,在筆尖沾些顏料,直接點在宣紙上。精確步驟如下:
第一種
一、畫鳳眼
二、破鳳眼
三、葉子、長短、濃淡、粗細的變化。
但是根一定要匯集在一塊,成鯽頭形。
第二種
一、白描。勾花和莖要用淡墨,線條細而柔。重墨勾葉,蘭葉較長,勾線時要流暢,有弧度和轉折的地方也應保持中鋒用筆(見圖一)。
二、上底色。用調稀的折色罩染花和莖,須染得薄而勻。用較重墨暈染正葉,淡墨染反葉。

三、細部刻畫。芽綠色染花頭,由花瓣尖向根部暈染。花苞和莖都用芽綠色罩染。綠色罩染葉子正面,淡綠染反葉(見圖二)。

四、調整。用白色提染花瓣根部,染得薄一些。白色和黃色分別染花蕊

撇長葉、折葉難度更大些,主要在於要掌握好行筆的提按與腕力的靈活,要站著畫,以腕運指,力來自臂、肘、腕然後到指,充分運用好腕力,行筆才能靈活。每一葉片無論長短都要送出而不能甩出。筆斷意連這在撇長葉中是經常遇到的,折筆既要體現蘭葉的輕柔,又要折得有力度,要柔中有剛。在葉的組合上,長短、粗細與疏密要有變化,穿插交錯有致。對畫一叢蘭葉或分布在畫面上下的多株蘭葉,在墨色上要有濃淡層次變化,不可不分遠近地一律黑色。在葉子的分布上切忌雜亂無章,漫無秩序,要寧少勿多。

畫法如下:
花的畫法:
蘭有梅瓣、荷瓣和尖瓣之分。梅瓣,是說它的花片形圓近似於梅,點法上起筆也同於點梅瓣,行筆至末端向里出鋒收筆;荷瓣,其形短肥而頭尖近似荷花瓣,點法是用露鋒筆尖朝上,先朝左點再向右折筆,後拖然後出鋒;尖瓣,其形瘦長而尖,點法是露鋒點入然後下按,再輕輕提筆至末端收筆出鋒。

蘭的結構是花五瓣,當中的兩瓣較短朝內側抱芯,另外三大瓣伸向外側。花芯是由鼻和舌所構成,莖是由幾片●葉包裹而成連接花蒂,蘭的花芯實際是一個瓣。蘭花也有蘭開或全開的狀態,舌上有的有紅斑,有的沒有紅斑,沒有紅斑的稱「素心」。

點花,一種是純墨色的濃淡點法,另一種是草綠蘸淡花青或草綠蘸淡胭脂的色瓣點法。先點內瓣兩筆,再點外側瓣三筆,行筆起伏較大,要點得飄逸瀟灑。要用行書的筆法,三筆間互有引帶。蘭花的美全在外側這三瓣筆法的變化。莖部的●以濃草綠蘸胭脂左、右兩筆下行,形成包裹的樣子。用勾、寫結合的方法畫亦可,筆法要簡潔。點斑用濃胭脂色,大的斑點一般兩點比較明顯,細碎的斑點有的露得不明顯,可酌情適當地點入。

蕙一莖多花,五至十朵之間,花從下而上開。尖瓣居多,在一串花之中藏、露、含、放、俯、仰、●、側頗具姿致。花六瓣,分內、外層,外層三大瓣是主瓣,內層三瓣,兩瓣對稱,當中一瓣向外翻卷。傳統畫法一般把這三瓣概括成兩瓣,共五瓣,內層緊束,外層開張,先點內層瓣,再點外層瓣。花苞左右兩筆相包。行筆要筆筆銜接貫氣,筆斷意連。具體筆法和用色與蘭花相同,而在外側三七瓣的點法上更需注意一串花之間造型上的變化,筆意上更需靈活多變。花芯用濃墨點在花瓣的相合處,花苞點在瓣的合縫間,半干時點入。花的三點呈草書的「●」字型或兩點呈「●」字型,苞的兩點上下連接呈「●」型。
葉的畫法:
畫葉稱撇葉,意味其用筆同於楷書的「撇」法。撇葉一般用濃墨,與淡色花相互映襯,但有時考慮到層次也用淡墨。每株蘭葉在五筆至七八筆之間,先從簡單入手練習右撇式和左撇式。第一筆長,自下而上隨行筆的提按間粗間細;第二筆仍朝右撇,較短;第三筆朝左撇,與第一筆相交呈「鳳眼」狀。另一種形式是第一筆長,粗細變化自如,要粗若螳螂肚,細若鼠尾;第二筆朝相反方向撇,與第一筆相交,亦成所謂的「交鳳眼」;第三筆短,穿過第一、第二筆形成「破鳳眼」。從一株進而兩株、三株反復練習。

撇長葉、折葉難度更大些,主要在於要掌握好行筆的提按與腕力的靈活,要站著畫,以腕運指,力來自臂、肘、腕然後到指,充分運用好腕力,行筆才能靈活。每一葉片無論長短都要送出而不能甩出。筆斷意連這在撇長葉中是經常遇到的,折筆既要體現蘭葉的輕柔,又要折得有力度,要柔中有剛。在葉的組合上,長短、粗細與疏密要有變化,穿插交錯有致。對畫一叢蘭葉或分布在畫面上下的多株蘭葉,在墨色上要有濃淡層次變化,不可不分遠近地一律黑色。在葉子的分布上切忌雜亂無章,漫無秩序,要寧少勿多。

I. 如何畫國畫蘭花

一、畫鳳眼二、破鳳眼三、葉子、長短、濃淡、粗細的變化。但是根一定要匯集在一塊,成鯽頭形。第二種一、白描。勾花和莖要用淡墨,線條細而柔。重墨勾葉,蘭葉較長,勾線時要流暢,有弧度和轉折的地方也應保持中鋒用筆(見圖一)。二、上底色。用調稀的折色罩染花和莖,須染得薄而勻。用較重墨暈染正葉,淡墨染反葉。三、細部刻畫。芽綠色染花頭,由花瓣尖向根部暈染。花苞和莖都用芽綠色罩染。綠色罩染葉子正面,淡綠染反葉(見圖二)。四、調整。用白色提染花瓣根部,染得薄一些。白色和黃色分別染花蕊撇長葉、折葉難度更大些,主要在於要掌握好行筆的提按與腕力的靈活,要站著畫,以腕運指,力來自臂、肘、腕然後到指,充分運用好腕力,行筆才能靈活。每一葉片無論長短都要送出而不能甩出。筆斷意連這在撇長葉中是經常遇到的,折筆既要體現蘭葉的輕柔,又要折得有力度,要柔中有剛。在葉的組合上,長短、粗細與疏密要有變化,穿插交錯有致。對畫一叢蘭葉或分布在畫面上下的多株蘭葉,在墨色上要有濃淡層次變化,不可不分遠近地一律黑色。在葉子的分布上切忌雜亂無章,漫無秩序,要寧少勿多。畫法如下:花的畫法:蘭有梅瓣、荷瓣和尖瓣之分。梅瓣,是說它的花片形圓近似於梅,點法上起筆也同於點梅瓣,行筆至末端向里出鋒收筆;荷瓣,其形短肥而頭尖近似荷花瓣,點法是用露鋒筆尖朝上,先朝左點再向右折筆,後拖然後出鋒;尖瓣,其形瘦長而尖,點法是露鋒點入然後下按,再輕輕提筆至末端收筆出鋒。蘭的結構是花五瓣,當中的兩瓣較短朝內側抱芯,另外三大瓣伸向外側。花芯是由鼻和舌所構成,莖是由幾片●葉包裹而成連接花蒂,蘭的花芯實際是一個瓣。蘭花也有蘭開或全開的狀態,舌上有的有紅斑,有的沒有紅斑,沒有紅斑的稱「素心」。點花,一種是純墨色的濃淡點法,另一種是草綠蘸淡花青或草綠蘸淡胭脂的色瓣點法。先點內瓣兩筆,再點外側瓣三筆,行筆起伏較大,要點得飄逸瀟灑。要用行書的筆法,三筆間互有引帶。蘭花的美全在外側這三瓣筆法的變化。莖部的●以濃草綠蘸胭脂左、右兩筆下行,形成包裹的樣子。用勾、寫結合的方法畫亦可,筆法要簡潔。點斑用濃胭脂色,大的斑點一般兩點比較明顯,細碎的斑點有的露得不明顯,可酌情適當地點入。蕙一莖多花,五至十朵之間,花從下而上開。尖瓣居多,在一串花之中藏、露、含、放、俯、仰、●、側頗具姿致。花六瓣,分內、外層,外層三大瓣是主瓣,內層三瓣,兩瓣對稱,當中一瓣向外翻卷。傳統畫法一般把這三瓣概括成兩瓣,共五瓣,內層緊束,外層開張,先點內層瓣,再點外層瓣。花苞左右兩筆相包。行筆要筆筆銜接貫氣,筆斷意連。具體筆法和用色與蘭花相同,而在外側三七瓣的點法上更需注意一串花之間造型上的變化,筆意上更需靈活多變。花芯用濃墨點在花瓣的相合處,花苞點在瓣的合縫間,半干時點入。花的三點呈草書的「●」字型或兩點呈「●」字型,苞的兩點上下連接呈「●」型。葉的畫法:畫葉稱撇葉,意味其用筆同於楷書的「撇」法。撇葉一般用濃墨,與淡色花相互映襯,但有時考慮到層次也用淡墨。每株蘭葉在五筆至七八筆之間,先從簡單入手練習右撇式和左撇式。第一筆長,自下而上隨行筆的提按間粗間細;第二筆仍朝右撇,較短;第三筆朝左撇,與第一筆相交呈「鳳眼」狀。另一種形式是第一筆長,粗細變化自如,要粗若螳螂肚,細若鼠尾;第二筆朝相反方向撇,與第一筆相交,亦成所謂的「交鳳眼」;第三筆短,穿過第一、第二筆形成「破鳳眼」。從一株進而兩株、三株反復練習。撇長葉、折葉難度更大些,主要在於要掌握好行筆的提按與腕力的靈活,要站著畫,以腕運指,力來自臂、肘、腕然後到指,充分運用好腕力,行筆才能靈活。每一葉片無論長短都要送出而不能甩出。筆斷意連這在撇長葉中是經常遇到的,折筆既要體現蘭葉的輕柔,又要折得有力度,要柔中有剛。在葉的組合上,長短、粗細與疏密要有變化,穿插交錯有致。對畫一叢蘭葉或分布在畫面上下的多株蘭葉,在墨色上要有濃淡層次變化,不可不分遠近地一律黑色。在葉子的分布上切忌雜亂無章,漫無秩序,要寧少勿多。

J. 蘭花的畫法

一花的畫法 一般畫上見到的蘭花是蕙而不是蘭,蘭與蕙的區別主要在於一莖一花與一莖多花。蘭有梅瓣、荷瓣和尖瓣之分。梅瓣,是說它的花片形圓近似於梅,點法上起筆也同於點梅瓣,行筆至末端向里出鋒收筆;荷瓣,其形短肥而頭尖近似荷花瓣,點法是用露鋒筆尖朝上,先朝左點再向右折筆,後拖然後出鋒;尖瓣,其形瘦長而尖,點法是露鋒點入然後下按,再輕輕提筆至末端收筆出鋒。蘭的結構是花五瓣,當中的兩瓣較短朝內側抱芯,另外三大瓣伸向外側。花芯是由鼻和舌所構成,莖是由幾片●葉包裹而成連接花蒂,蘭的花芯實際是一個瓣。蘭花也有蘭開或全開的狀態,舌上有的有紅斑,有的沒有紅斑,沒有紅斑的稱「素心」。點花,一種是純墨色的濃淡點法,另一種是草綠蘸淡花青或草綠蘸淡胭脂的色瓣點法。先點內瓣兩筆,再點外側瓣三筆,行筆起伏較大,要點得飄逸瀟灑。要用行書的筆法,三筆間互有引帶。蘭花的美全在外側這三瓣筆法的變化。莖部的●以濃草綠蘸胭脂左、右兩筆下行,形成包裹的樣子。用勾、寫結合的方法畫亦可,筆法要簡潔。點斑用濃胭脂色,大的斑點一般兩點比較明顯,細碎的斑點有的露得不明顯,可酌情適當地點入。蕙一莖多花,五至十朵之間,花從下而上開。尖瓣居多,在一串花之中藏、露、含、放、俯、仰、●、側頗具姿致。花六瓣,分內、外層,外層三大瓣是主瓣,內層三瓣,兩瓣對稱,當中一瓣向外翻卷。傳統畫法一般把這三瓣概括成兩瓣,共五瓣,內層緊束,外層開張,先點內層瓣,再點外層瓣。花苞左右兩筆相包。行筆要筆筆銜接貫氣,筆斷意連。具體筆法和用色與蘭花相同,而在外側三七瓣的點法上更需注意一串花之間造型上的變化,筆意上更需靈活多變。花芯用濃墨點在花瓣的相合處,花苞點在瓣的合縫間,半干時點入。花的三點呈草書的「●」字型或兩點呈「●」字型,苞的兩點上下連接呈「●」型。二、葉的畫法畫葉稱撇葉,意味其用筆同於楷書的「撇」法。撇葉一般用濃墨,與淡色花相互映襯,但有時考慮到層次也用淡墨。每株蘭葉在五筆至七八筆之間,先從簡單入手練習右撇式和左撇式。第一筆長,自下而上隨行筆的提按間粗間細;第二筆仍朝右撇,較短;第三筆朝左撇,與第一筆相交呈「鳳眼」狀。另一種形式是第一筆長,粗細變化自如,要粗若螳螂肚,細若鼠尾;第二筆朝相反方向撇,與第一筆相交,亦成所謂的「交鳳眼」;第三筆短,穿過第一、第二筆形成「破鳳眼」。從一株進而兩株、三株反復練習。撇長葉、折葉難度更大些,主要在於要掌握好行筆的提按與腕力的靈活,要站著畫,以腕運指,力來自臂、肘、腕然後到指,充分運用好腕力,行筆才能靈活。每一葉片無論長短都要送出而不能甩出。筆斷意連這在撇長葉中是經常遇到的,折筆既要體現蘭葉的輕柔,又要折得有力度,要柔中有剛。在葉的組合上,長短、粗細與疏密要有變化,穿插交錯有致。對畫一叢蘭葉或分布在畫面上下的多株蘭葉,在墨色上要有濃淡層次變化,不可不分遠近地一律黑色。在葉子的分布上切忌雜亂無章,漫無秩序,要寧少勿多。

熱點內容
哪裡挖盆景 發布:2025-08-29 13:14:26 瀏覽:952
玫瑰糠疹康復 發布:2025-08-29 13:11:22 瀏覽:315
梅花的圖像 發布:2025-08-29 13:08:39 瀏覽:404
玫瑰花凍膜 發布:2025-08-29 12:33:46 瀏覽:995
改編日本櫻花 發布:2025-08-29 12:33:45 瀏覽:541
梅花型鋼筋 發布:2025-08-29 12:26:50 瀏覽:423
塑料花情人節 發布:2025-08-29 12:18:31 瀏覽:682
怎樣寫梅花鹿 發布:2025-08-29 12:01:26 瀏覽:987
萬斯白玫瑰 發布:2025-08-29 11:54:52 瀏覽:790
蘭花如何翻盆 發布:2025-08-29 11:39:49 瀏覽: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