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題1:承上啟下。(3分)
前句說雲去山昏,遊人散後,郊外一片空寂,為上片白天賽龍舟、踏青等熱鬧場面作結。後句說笙歌已歇,喧囂一天的池院,此刻顯得分外清靜,一「靜」字又為下面寫靜謐優美的夜景做鋪墊。
小題2:中庭月下,楊花飄落,沒有影子,顯出月光的清明(或:清朗;如夢似幻);以動襯靜,寫出了熱鬧歸於平靜,最終恬淡清明的意境。(4分)
Ⅱ 木蘭花的張先版
木蘭花⑴
乙卯吳興寒食
龍頭舴艋⑵吳兒競,筍柱鞦韆⑶游女並。芳洲拾翠⑷暮忘歸,秀野踏青⑸來不定。
行雲⑹去後遙山暝,已放⑺笙歌池院靜。中庭月色正清明,無數楊花過無影⑻。 ⑴《木蘭花》:即《玉樓春》。「乙卯」,宋神宗熙寧八年(1075),作者八十六歲。「吳興」,今浙江湖州市。「寒食」見上卷薛昭蘊《浣溪沙》之二注(35頁)。
⑵舴艋:指競賽的龍船。「舴艋」,小船,從「蚱蜢」取義。
⑶筍柱:鞦韆架的形狀。「鞦韆」今通作鞦韆。鞦韆乃後起的名字。
⑷「水中可居者」,見《爾雅·釋水》。亦可泛稱水邊。「拾翠」見上卷李珣《南鄉子》之四注(45頁)。拾翠鳥的羽毛,以點綴首飾。這里不過借來比喻女子春遊。杜甫《秋興》八首之:「佳人拾翠春相問。」
⑸踏青:陰歷二、三月出遊郊外,以寒食清明為盛,名踏青。
⑹行雲:指天上的雲彩,亦借指美人,是雙關語。用宋玉《高唐賦》,見上卷馮延巳《蝶戀花》之四注(53頁)。
⑺放:古代歌舞雜戲,呼喚他們來時,叫「勾隊」;遣他們去時,叫「放對」,略如現在放假放學的「放」。
⑻上片繁華境界,下片幽靜。由人去而夜靜,由雲散而月明,逐步寫來。「無數楊花」一句,說飛絮漫天,卻不遮明月,說「無影「更無聲,極靜中有動態。 張先
(990-1078)北宋詞人。字子野,烏程(今浙江湖州)人。天聖八年進士。歷任宿州掾、吳江知縣、嘉禾(今浙江嘉興)判官。皇祐二年,晏殊知永興軍(今陝西西安),辟為通判。後以屯田員外郎知渝州,又知虢州。以嘗知安陸,故人稱張安陸。治平元年以尚書都官郎中致仕,元豐元年卒,年八十九。張先「能詩及樂府,至老不衰」(《石林詩話》卷下)。其詞內容大多反映士大夫的詩酒生活和男女之情,對都市社會生活也有所反映,語言工巧。 這首詞是北宋初著名詞人張先在他故鄉吳興度寒食節所作。 此詞題為「乙卯吳興寒食」,既是一幅寒食節日的風俗畫,又是一曲耄耋者恬靜的夕陽頌。詞的上片極寫節日的歡樂,下片寫歡樂後的幽靜。上片從一旁觀老翁的眼中寫出熱鬧景象,熱鬧的景象中仍含有寧靜的心情;下片幽靜的月色下特意寫了柳絮暗飄,亦可謂靜中有動。
開篇寫的是吳中健兒駕舞龍舟,水面飛駛競渡的壯觀場面。舴艋是江南水鄉常見的一種形體扁窄的輕便小舟,飾以龍頭,就是鄉民為節日臨時裝置的簡易龍舟,雖無錦纜雕紋,卻富鄉土特色。著一「競」字既寫出了劃槳人的矯健和船行的輕疾,又可以想見夾岸助興的喧天鑼鼓和爭相觀看的男女老少。
寒食是古代女子的一個節日,這一天姑娘們特別高興,她們可以放下女紅,走出閨房,雙雙對對,打著鞦韆,盡興游樂。「筍柱鞦韆游女並」句便說游女盪鞦韆。「筍柱」指竹製的鞦韆架。三、四句用一聯工整的對句描寫姑娘們拾翠、遊人們踏青,樂而忘返的情景。「芳洲」、「秀野」使人想見郊野草木競秀、春光明媚的誘人景色。「拾翠」原指採拾翠鳥的羽毛,語出曹植《洛神賦》「或采明珠,或拾翠羽」,後亦泛指婦女水邊野外游春之事。「踏青」即春天出城到郊外游覽。古代詩詞中常以踏青和拾翠並提,如吳融《閑居有作》:「踏青堤上煙多綠,拾翠江邊月更明」。這一聯泛寫寒食游春的活動,與前面賽龍舟、打鞦韆相配合,有點有面,主次分明。詞之上片著重寫人事,通過熱鬧的場景,描寫春光的美好和遊人的歡樂。
下片轉為寫景,通過靜謐優美的夜景,反襯白晝游樂的繁盛。一動一靜,互相映襯,收到很好的藝術效果。由動景換靜景,畫面跳躍很大,但過片卻很自然:「行雲去後遙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靜」,前句說雲去山昏,遊人散後,郊外一片空寂,為上片作結。
後句說笙歌已歇,喧囂一天的池院,此刻顯得分外清靜,一「靜」字又引出下面的景語。
結拍以寫景工絕著稱。朱彝尊《靜志居詩話》說:「張子野吳興寒食詞『中庭月色正清明,無數楊花過無影』,余嘗嘆其工絕,世所傳『三影』之上。」月色清明,甚至可以看見點點楊花飛舞;而花過無影,又顯得清輝迷濛,明而不亮,庭中一切景物都蒙上一層輕霧,別具一種朦朧之美。不僅如此,兩句還寓情於景,反映出作者游樂一天之後,心情恬淡而又舒暢。詞人雖年事已高,但生活情趣很高,既愛游春的熱鬧場面,又愛月夜的幽靜景色。他白晝,與鄉民同樂,是一種情趣;夜晚,獨坐中庭,欣賞春宵月色,又是一種情趣。
此詞是一篇韻味雋永的佳作。整首詞從熱烈歡快漸趨恬靜寧謐,成功地表達出一個有閑的耋耄老人所獨有的心理狀態。全詞情景交融,藝術效果頗佳。有人說其末句堪與使作者聞名於世的「三影」合稱「四影」,可謂深得此詞之妙。
吳興健兒駕著龍舟,在水面上疾馳。用毛竹做的鞦韆架上載著少女,宛若天仙。綠洲春色明媚,游春的人兒興正高,夕陽西下,忘了回家。碧野青青花兒秀,踏青的人兒,來往游不定。 行雲飄去遠山暗,夕陽西下,游春的人兒都不見,笙管息歌舞停,小池庭院寂無聲。中庭的夜晚,月色一片清明,無數楊花從空中飛掠而過,不曾留下一絲花影。
1;「行雲去後遙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靜」。前句說雲去山暗,遊人散後郊外一片寂靜。為上片做結。後句說笙歌已歇,喧囂一天的池院,此刻顯得分外寂靜,一個『靜』字,又為下文寫景做了鋪墊。
2;。「中庭月色正清明,無數楊花過無影。」時已深夜,萬籟俱寂,院中的月色正是清新明亮的時候,無數的柳絮飄浮空中,沒有留下一絲兒倩影。寫楊花在月下飄浮無影,既極言其小,更極言其輕。這里寫「無影」是虛,寫無聲是實。這種無影有靜的寫法,令人玩味。
木蘭花花語

Ⅲ 急求描寫木蘭花外表、花語的句子,最好用上排比句等手法,。急求,2天之內給。
木蘭花,清碩香大的花朵,恰似清晨浣洗的少女,亭亭玉立,又似粉妝玉琢,幽雅飄逸。它的葉有的呈倒卵形,有的呈倒卵狀長橢圓形,微微的香氣,清雅悠長,她的靈魂是高尚的,不可褻瀆!
Ⅳ 賞析張先的《木蘭花 乙卯吳興寒食》
木蘭花
名稱: 木蘭花
作者: 張先
作者簡介
張先(990~1078),字子野,烏程(今浙江吳興)人。官至尚書都官郎中。與柳永齊名,號稱「張三影」。著有《安陸集》。
體裁: 詞
年代: 北宋
張先詞《木蘭花·龍頭舴艋吳兒競》賞析
木蘭花(乙卯吳興寒食)
龍頭舴艋吳兒競,筍柱鞦韆游女並。芳洲拾翠暮忘歸,秀野踏青來不定。
行雲去後遙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靜。中庭月色正清明,無數楊花過無影。
此詞題為「乙卯吳興寒食」,既是一幅寒食節日的風俗畫,又是一曲耄耋者恬靜的夕陽頌。詞的上片極寫節日的歡樂,下片寫歡樂後的幽靜。上片從一旁觀老翁的眼中寫出熱鬧景象,在熱鬧的景象中仍含有寧靜的心情;下片在幽靜的月色下特意寫了柳絮暗飄,亦可謂靜中有動。
開篇寫的是吳中健兒駕舞龍舟,在水面飛駛競渡的壯觀場面。舴艋是江南水鄉常見的一種形體扁窄的輕便小舟,飾以龍頭,就是鄉民為節日臨時裝置的簡易龍舟,雖無錦纜雕紋,卻富鄉土特色。著一「競」字既寫出了劃槳人的矯健和船行的輕疾,又可以想見夾岸助興的喧天鑼鼓和爭相觀看的男女老少。
寒食是古代女子的一個節日,這一天姑娘們特別高興,她們可以放下女紅,走出閨房,雙雙對對,打著鞦韆,盡興游樂。「筍柱鞦韆游並」句便說游女盪鞦韆。「筍柱」指竹製的鞦韆架。三、四句用一聯工整的對句描寫姑娘們拾翠、遊人們踏青,樂而忘返的情景。「芳洲」、「秀野」使人想見郊野草木競秀、春光明媚的誘人景色。「拾翠」原指採拾翠鳥的羽毛,語出曹植《洛神賦》「或采明珠,或拾翠羽」,後亦泛指婦女水邊野外游春之事。「踏青」即春天出城到郊外游覽。古代詩詞中常以踏青和拾翠並提,如吳融《閑居有作》:「踏青堤上煙多綠,拾翠江邊月更明」。這一聯泛寫寒食游春的活動,與前面賽龍舟、打鞦韆相配合,有點有面,主次分明。詞之上片著重寫人事,通過熱鬧的場景,描寫春光的美好和遊人的歡樂。
下片轉為寫景,通過靜謐優美的夜景,反襯白晝游樂的繁盛。一動一靜,互相映襯,收到很好的藝術效果。由動景換靜景,畫面跳躍很大,但過片卻很自然:「行雲去後遙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靜」,前句說雲去山昏,遊人散後,郊外一片空寂,為上片作結。後句說笙歌已歇,喧囂一天的池院,此刻顯得分外清靜,一「靜」字又引出下面的景語。
結拍以寫景工絕著稱。朱彝尊《靜志居詩話》說:「張子野吳興寒食詞『中庭月色正清明,無數楊花過無影』,余嘗嘆其工絕,在世所傳『三影』之上。」月色清明,甚至可以看見點點楊花飛舞;而花過無影,又顯得清輝迷濛,明而不亮,庭中一切景物都蒙上一層輕霧,別具一種朦朧之美。不僅如此,兩句還寓情於景,反映出作者游樂一天之後,心情恬淡而又舒暢。詞人雖年事已高,但生活情趣很高,既愛游春的熱鬧場面,又愛月夜的幽靜景色。他白晝,與鄉民同樂,是一種情趣;夜晚,獨坐中庭,欣賞春宵月色,又是一種情趣。
此詞是一篇韻味雋永的佳作。整首詞從熱烈歡快漸趨恬靜寧謐,成功地表達出一個有閑的耋耄老人所獨有的心理狀態。全詞情景交融,藝術效果頗佳。有人說其末句堪與使作者聞名於世的「三影」合稱「四影」,可謂深得此詞之妙。
Ⅳ 木蘭花詩
木蘭花慢
中秋飲酒將旦,客謂前人詩詞有賦待月,無送月者,因用《天問》體賦。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
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
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
飛鏡無根誰系?
姮娥不嫁誰留?
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
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
蝦蟆故堪浴水,問雲何玉兔解沉浮?
若道都齊無恙,雲何漸漸如鉤?
木蘭花慢·滁州送范倅
老來情味減,對別酒,怯流年。
況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圓。
無情水都不管,共西風、只管送歸船。
秋晚蒓鱸江上,夜深兒女燈前。
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賢。
想夜半承明,留教視草,卻遣籌邊。
長安故人問我,道愁腸殢酒只依然。
目斷秋霄落雁,醉來時響空弦。
1.木蘭花·乙卯吳興寒食1 【宋·張先】
龍頭舴艋吳兒競2,筍柱鞦韆游女並3。芳洲拾翠暮忘歸4,秀野踏青來不定。
行雲去後遙山暝5,已放笙歌池院靜6。中庭月色正清明,無數楊花過無影。
2.木蘭花 【宋·錢惟演】
城上風光鶯語亂,城下煙波春拍岸。綠楊芳草幾時休?淚眼愁腸先已斷。
情懷漸覺成衰晚,鸞鏡朱顏驚暗換。昔年多病厭芳尊,今日芳尊惟恐淺。
3.木蘭花 【宋·晏殊】
綠楊芳草長亭路,年少拋人容易去。樓頭殘夢五更鍾,花底離愁三月雨。
無情不似多情苦,一寸還成千萬縷。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
4.木蘭花 【宋·晏殊】
燕鴻過後鶯歸去,細算浮生千萬緒。長於春夢幾多時,散似秋雲無覓處。
聞琴解佩神仙侶,挽斷羅衣留不住。勸君莫作獨醒人,爛醉花間應有數。
5.木蘭花 【宋·晏殊】
池塘水綠風微暖,記得玉真初見面。重頭歌韻響琤琮,入破五腰紅亂旋。
玉鉤闌下香階畔,醉後不知斜日晚。當時共我賞花人,點檢如今無一半。
6.木蘭花 【宋·歐陽修】
別後不知君遠近,觸目凄涼多少悶!漸行漸遠漸無書,水闊魚沉何處問?
夜深風竹敲秋韻,萬葉千聲皆是恨。故欹單枕夢中尋,夢又不成燈又燼。
7.木蘭花·戲林推 【宋·劉克庄】
年年躍馬長安市,客舍似家家似寄。青錢換酒日無何,紅燭呼盧宵不寐。
易挑錦婦機中字,難得玉人心下事。男兒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橋畔淚。
8.木蘭花 【宋·宋祁】
東城漸覺風光好,縠皺波紋迎客棹。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
浮生長恨歡娛少,肯愛千金輕一笑。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晚照。
9.木蘭花 【宋·晏殊】
玉樓朱閣橫金鎖,寒食清明春欲破。窗間斜月兩眉愁,簾外落花雙淚墮。
朝雲聚散真無那,百歲相看能幾個?別來將為不牽情,萬轉千回思想過。
10.木蘭花 【宋·晏幾道】
小蓮未解論心素,狂似鈿箏弦底柱。臉邊霞散酒初醒,眉上月殘人慾去。
舊時家近章台住,盡日東風吹柳絮。生憎繁杏綠陰時,正礙粉牆偷眼覷。
Ⅵ 古代帶龍頭的火炮叫什麼名字,就是美國電影《花木蘭》里出現的那個
花木蘭是北魏人,而火葯用於軍事是在唐末,那時期怎麼可能有火炮?完全是歪曲歷史。中國發明和使用火炮不遲於元朝,到明初已大批生產和裝備部隊。明朝前期,火炮已成為軍隊的重要裝備,軍器局和兵仗局所製造的火炮,有盞口炮、碗口炮、神機炮、旋風銅炮、將軍炮(「將軍」一詞常作為具有較大威力火炮的封號)等十餘種。「大將軍」稱號的大炮在當時都屬於重型火炮,其威力可以大大震懾敵軍,故被擬人化地授予大將軍稱號。
Ⅶ 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後回答問題。木蘭花 己卯吳興寒食張先龍頭舴艋吳兒競,筍柱鞦韆游女並。芳洲拾翠暮
(1)詞的上片,一句一景,寫水上龍舟,柳陰鞦韆,芳洲拾翠,秀野踏青。(4點,共2分,少一點扣1分,扣滿2分為止)緊扣寒食節日,從四個角度極力渲染了春光的美好,氣氛熱烈。(2分) (2)可以從以下角度說,說出一個角度即可得分。(也可答出其它方面,言之成理也可給分,但至少答出兩個點。每點3分,共6分) ①觀察事物細致入微。柳絮在日下有影還是無影,人們平時並不留意,這里經作者點出,顯得新鮮而有詩意。 ②全詞由熱鬧而冷靜,這種冷靜,用無數繚亂的楊花作了反襯。
Ⅷ 張先的《木蘭花》(中庭月色正清明,無數楊花過無影)全詞
木蘭花(乙卯吳興寒食) 龍頭舴艋吳兒競,筍柱鞦韆游女並。芳洲拾翠暮忘歸,秀野踏青來不定。 行雲去後遙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靜。中庭月色正清明,無數楊花過無影。
Ⅸ 木蘭花 乙卯吳興寒食 ------張先 龍頭舴艋吳兒競,筍柱鞦韆游女並。芳洲拾翠暮忘歸,秀野踏青來不定。 行
木蘭花·乙卯吳興寒食 張先 龍頭舴艋吳兒競,筍柱鞦韆游女並。芳洲拾翠暮忘歸,秀野踏青來不定。 行雲去後遙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靜。中庭月色正清明,無數楊花過無影。 意思: 吳興健兒駕著龍舟,在水面上疾馳。用毛竹做的鞦韆架上載著少女,宛若天仙。綠洲春色明媚,游春的人兒興正高,夕陽西下,忘了回家。碧野青青花兒秀,踏青的人兒,來往游不定。 行雲飄去遠山暗,夕陽西下,游春的人兒都不見,笙管息歌舞停,小池庭院寂無聲。中庭的夜晚,月色一片清明,無數楊花從空中飛掠而過,不曾留下一絲花影。 1;「行雲去後遙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靜」。前句說雲去山暗,遊人散後郊外一片寂靜。為上片做結。後句說笙歌已歇,喧囂一天的池院,此刻顯得分外寂靜,一個『靜』字,又為下文寫景做了鋪墊。 2;。「中庭月色正清明,無數楊花過無影。」時已深夜,萬籟俱寂,院中的月色正是清新明亮的時候,無數的柳絮飄浮空中,沒有留下一絲兒倩影。寫楊花在月下飄浮無影,既極言其小,更極言其輕。這里寫「無影」是虛,寫無聲是實。這種無影有靜的寫法,令人玩味。
Ⅹ 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後回答問題。 木蘭花·乙卯吳興寒食 張 先龍頭舴艋吳兒競,筍柱鞦韆游女並
(1)賽龍舟,盪鞦韆,踏青;營造了熱鬧、歡快的氣版氛。(意對即可) (2)寫作特點:視權聽結合,第一句寫視覺,第二句寫聽覺(或:遠近結合;動靜結合;對比);情景交融(或:融情於景;寓情於景)。景的特點:清靜。 (3)答案一:末句寫出了月光下楊花飄落無影無蹤,以動襯靜,寫出了熱鬧歸於平靜,最終恬淡清明的意境。 答案二:寫出了月光下,楊花飄落,沒有影子,顯出月光的清明(或:清朗;如夢似幻),以動襯靜,表現了恬淡清明的意境。 |
熱點內容
重拾浪漫情人節
發布:2025-08-27 20:33:49
瀏覽:524
啥是櫻花
發布:2025-08-27 20:05:55
瀏覽:539
玫瑰萃取液
發布:2025-08-27 19:42:22
瀏覽:72
櫻花樹插畫
發布:2025-08-27 19:25:49
瀏覽:543
蘭花價位
發布:2025-08-27 19:25:00
瀏覽:181
防病毒盆栽
發布:2025-08-27 19:24:58
瀏覽:756
黑白畫玫瑰花
發布:2025-08-27 19:03:01
瀏覽:5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