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百科 » 飲海棠花下

飲海棠花下

發布時間: 2021-03-15 17:43:09

1. 《如夢令》的翻譯

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賞析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賞析】

這首小令,有人物,有場景,還有對白,充分顯示了宋詞的語言表現力和詞人的才華。

「昨夜雨疏風驟」指的是昨宵雨狂風猛。疏,正寫疏放疏狂,而非通常的稀疏義。當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風雨就來逼迫了,心緒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酒吃得多了,覺也睡得濃了。結果一覺醒來,天已大亮。但昨夜之心情,卻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詢問意中懸懸之事。於是,她急問收拾房屋,啟戶卷簾的侍女:海棠花怎麼樣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還不錯,一夜風雨,海棠一點兒沒變!」女主人聽了,嗔嘆道;「傻丫頭,你可知道那海棠花叢已是紅的見少,綠的見多了嗎!?」

這句對白寫出了詩畫所不能道,寫出了傷春易春的閨中人復雜的神情口吻,可謂「傳神之筆。

作者以「濃睡」、「殘酒」搭橋,寫出了白夜至晨的時間變化和心理演變。然後一個「卷簾」,點破日曙天明,巧妙得當。然而,問卷簾之人,卻一字不提所問何事,只於答話中透露出謎底。

真是絕妙工巧,不著痕跡。詞人為花而喜,為花而悲、為花而醉、為花而嗔,實則是傷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嘆自己的青春易逝。

2. 青娥紅臉笑來迎,又向海棠花下飲,一句詩的意思是什麼

描寫海棠花的詩句有:1. 青娥紅臉笑來迎,又向海棠花下飲。《玉樓春》年代:?唐?作者:?韋庄2. 一夕東風,海棠花謝,樓上卷簾看。《少年游·南都石黛掃晴山》年代:?宋?作者:?周邦彥3. 爛漫海棠花,多謝東君留得。《好事近·爛漫海棠花》年代:?宋?作者:?洪適4. 良辰,懷舊事,海棠花下,笑摘垂絲。《滿庭芳·雨洗花林》年代:?宋?作者:?洪適5. 海棠花下春風里。曾拼千場醉。如今老去謾情多。《虞美人·海棠花下春風里》年代:?宋?作者:?管鑒6. 海棠花半落。正蕙圃風生,蘭亭香撲。《瑞鶴仙·海棠花半落》年代:?宋?作者:?趙長卿7. 斑駁雲開,濛松雨過,海棠花外寒輕。《夜合花·斑駁雲開》年代:?宋?作者:?高觀國8. 楊柳煙濃,海棠花暗,綠漲牆頭路。《酹江月/念奴嬌》年代:?宋?作者:?黃機9. 嫩雨如塵,嬌雲似織,未肯便晴。見海棠花下,飛來雙燕,垂楊深處,啼斷孤鶯。《沁園春·嫩雨如塵》年代:?宋?作者:?葛長庚10. 一樹海棠花,昨夜夢魂飛繞。《如夢令·江上綠楊芳草》年代:?宋?作者:?吳潛11. 春意薄。江上晚來風惡。簾外海棠花半落。《謁金門·春意薄》年代:?宋?作者:?趙崇嶓12. 煙雨海棠花,春夜沈沈酌。《卜運算元·煙雨海棠花》年代:?宋?作者:?韓淲

3. 李清照的哪首詞里有「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這一句

出自《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是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早期詞作。

此詞借宿酒醒後詢問花事的描寫,委婉地表達了作者憐花惜花的心情,充分體現出作者對大自然、對春天的熱愛,也流露了內心的苦悶。

原文如下: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譯文如下:

昨夜雨雖然下得稀疏,風卻颳得急猛,沉沉的酣睡卻不能把殘存的酒力全部消盡。

問那正在卷簾的侍女:庭園裏海棠花現在怎麼樣了?她說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樣。

你可知道,你可知道,這個時節應該是綠葉繁茂,紅花凋零了。

詞句注釋

⑴如夢令,又名「憶仙姿」「宴桃源」。五代時後唐庄宗(李存勗)創作。

⑵雨疏風驟:雨點稀疏,晚風急猛。疏:指稀疏。

⑶濃睡不消殘酒:雖然睡了一夜,仍有餘醉未消。濃睡:酣睡 殘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3)飲海棠花下擴展閱讀:

這首《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根據陳祖美編的《李清照簡明年表》,此詞作於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前後。

起首兩句,辭面上雖然只寫了昨夜飲酒過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盡消,但在這個辭面的背後還潛藏著另一層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為惜花。這位女詞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謝,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飲了過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餘醉。

三、四兩句所寫,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盡管飲酒致醉一夜濃睡,但清曉酒醒後所關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園中海棠。詞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驟風疏雨的揉損,窗外定是殘紅狼藉,落花滿眼,卻又不忍親見,於是試著向正在卷簾的侍女問個究竟。

一個「試」字,將詞人關心花事卻又害怕聽到花落的消息、不忍親見落花卻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達得貼切入微,曲折有致。

4. 求李清照的《如夢令》詩意

如夢令 李清照

【年代】:宋

【內容】: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賞析】:

這是一首憶昔詞。寥寥數語,似乎是隨意而出,卻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開頭兩句,寫沉醉興奮之情。接著寫「興盡」歸家,又「誤入」荷塘深處,別有天地,更令人流連。最後一句,純潔天真,言盡而意不盡。

「常記」兩句起筆平淡,自然和諧,把讀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創造的詞境 。「常記」明確表示追述,地點在「溪亭 」,時間是「日暮 」,作者飲宴以後 ,已經醉得連回去的路徑都辨識不出了。「 沉醉」二字卻露了作者心底的歡愉 ,「不知歸路」也曲折傳出作者留連忘返的情致,看起來,這是一次給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賞。果然,接寫的「興盡」兩句,就把這種意興遞進了一層,興盡方才回舟,那麼,興未盡呢?恰恰表明興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誤入」一句,行文流暢自然,毫無斧鑿痕跡,同前面的「不知歸路」相呼應,顯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態。

盛放的荷花叢中正有一葉扁舟搖盪舟上是游興未盡的少年才女,這樣的美景,一下子躍然低上,呼之欲出。

一連兩個「爭渡 」,表達了主人公急於從迷途中找尋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於「 爭渡」,所以又「驚起一灘鷗鷺」,把停棲在洲渚上的水鳥都嚇飛了。至此,詞嘎然而止,言盡而意未盡,耐人尋味。

這首小令用詞簡練,只選取了幾個片斷,把移動著的風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寫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時的好心情,讓人不由想隨她一道荷叢盪舟,沉醉不歸。正所謂「少年情懷自是得 」,這首詩不事雕琢,富有一種自然之美。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賞析】:

這首小令是李清照的奠定「才女」地位之作,轟動朝野。傳聞就是這首詞,使得趙明誠日夜作相思之夢,充分說明了這首小令在當時引起的轟動。又說此詞是化用韓偓《懶起》詩意。韓詩曰:「昨夜三更雨,臨明一陣寒。海棠花在否?側卧卷簾看。」但李清照的小令較原詩更勝一籌,入木三分地刻畫了少女的傷春心境。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這兩句寫昨夜的風很急,還淅淅瀝瀝的下起小雨;晚上又飲了一些酒,睡的很沉,直到早上醒來酒意還沒有完全退去。一開始就將整首詞的時間、環境勾勒得十分清楚。「雨疏風驟」十分恰當的寫出了暮春的特點,風吹的緊而雨卻是疏落,四個字即使人能夠感受到暮春的氣息。「濃睡不消殘酒」則寫出了人物現在的狀態,剛剛醒來略略還帶些酒意,一副慵懶的模樣,這種狀態下最容易想起昨夜的雨疏風驟,隱隱心底還藏著些許心事,這樣就順理成章地引出下文。上下兩句前者寫室外,後者寫室內,轉折的巧妙恰當,靈動自然。
經歷了一場風吹雨打,主人公心中十分想知道園中的海棠是否花瓣零落,令人不忍面對,因此急急地向「卷簾人」詢問。一個「試」字,寫出了人物心中的擔憂,她不願意春天就這么快的過去。「試」字將不忍問卻又忍不住想知道的矛盾心理刻畫的淋漓盡致。孰料,「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這讓她出乎意料,雖然她內心渴望海棠依舊,但自己也明白風雨之後必是花事凋零,所以「卷簾人」的回答給了她意外的驚喜。「海棠依舊」從後面應和了前面「問」的內容,這種手法使得其詞更加耐讀。「卻」字同時寫出了主人公原有的心思和聽到回答後的意外之情,還隱隱道出了「卷簾人」不了解主人公的心思和回答時的漫不經心,這兩者之間形成了一個微妙的對比,主人公的細膩委婉與「卷簾人」粗疏淡漠之間的對比。詞至此,又疊進一層,意境又開一界。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主人公畢竟還是知道這是暮春時節,況且昨夜又是一夜風雨,海棠花斷然是不會依舊了,因此她連用兩個「知否」來糾正「卷簾人」的答復,口語的語氣使得這兩個「知否」讓人讀來頗覺清新。「應是綠肥紅瘦」一句寫出了當前的情形。這句是最為世人稱道的一句,它十分的新穎別致、生動傳神,看似信手拈來,卻是功力獨到。她用「綠」字代指滿枝的綠葉,用「紅」代指枝頭的花朵,「肥」替換了「多」,「瘦」替換了「少」,寫出了一個全新的意境。無怪乎多為歷代詞論者贊譽,如《草堂詩余別錄》中曰「結句尤為委曲工整,含蓄無窮意焉」。而更深一層,「紅」又不單指花朵,還隱指了春天萬紫千紅的景象與色彩,隱指了春天眾多無比美好的事物,隱指了在春天裡的喜悅心情。這樣「紅瘦」一詞就逼真地寫出了人物地傷春情思。不需直言,不假雕飾,卻更令人心動,這是李清照的詞作給讀者的一個典型感受。

作為李清照的成名之作之一,這首小令寫法別致。它曲折委婉,意境層層疊進,雖只六句,卻幾度轉承,時時宕開一筆。同為傷春之作,作者並沒有像其他詩篇一樣直接寫如何百花凋零、如何悲傷惆悵,而是通過聽覺、視覺等側面營造暮春時節的氛圍,從客觀現實逐漸轉入主觀感受,從而能夠更加強烈的引起讀者的共鳴。
其次,作者通過主人公與「卷簾人」的對話來展開全文。這種寫法,不僅是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在腦海里形成一副完整的畫面,增添了真切感,而且行文上也顯得緊湊而有內容。同時還將人物的心境通過話語表現出來,更顯得真實可信。此外作者在對話中稍加點綴,如「試」、「卻」等字,將人物情感的轉折細膩地刻畫出來,對比著描寫了兩個人物的情感心思。
再者,成功地運用代指手法。以「綠」「紅」代指葉和花,以「肥」「瘦」代指多少,在語言上更顯凝練,言前人所未言。前已詳述,此處即不重復了。

總體而言,這首小令以短短二十三字,卻已曲折婉轉的筆法勾勒了生活中的一個細節,真實地反映了作者的內心世界,用語平白如話,而意境含蓄豐富,令人不能不佩服作者「駕馭語言、剪裁篇幅、開創意境的高超藝術技巧」。《蓼園詞選》中說:「一問極有情,答以『依舊』,答得極淡,跌出『知否』二句來。而『綠肥紅瘦』無限凄婉,卻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無數曲折,自是聖於詞者。」筆者以為評述恰當
回答者:pkq_kitty - 進士出身 九級 11-1 20:51
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賞析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賞析一】

這首小令,有人物,有場景,還有對白,充分顯示了宋詞的語言表現力和詞人的才華。

「昨夜雨疏風驟」指的是昨宵雨狂風猛。疏,正寫疏放疏狂,而非通常的稀疏義。當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風雨就來逼迫了,心緒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酒吃得多了,覺也睡得濃了。結果一覺醒來,天已大亮。但昨夜之心情,卻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詢問意中懸懸之事。於是,她急問收拾房屋,啟戶卷簾的侍女:海棠花怎麼樣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還不錯,一夜風雨,海棠一點兒沒變!」女主人聽了,嗔嘆道;「傻丫頭,你可知道那海棠花叢已是紅的見少,綠的見多了嗎!?」

這句對白寫出了詩畫所不能道,寫出了傷春易春的閨中人復雜的神情口吻,可謂「傳神之筆。

作者以「濃睡」、「殘酒」搭橋,寫出了白夜至晨的時間變化和心理演變。然後一個「卷簾」,點破日曙天明,巧妙得當。然而,問卷簾之人,卻一字不提所問何事,只於答話中透露出謎底。

真是絕妙工巧,不著痕跡。詞人為花而喜,為花而悲、為花而醉、為花而嗔,實則是傷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嘆自己的青春易逝。

【賞析二】

李清照雖然不是一位高產的作家,其詞流傳至今的只不過四五十首,但卻「無一首不工」,「為詞家一大宗矣」。這首《如夢令》,便是「天下稱之」的不朽名篇。小詞借宿酒醒後詢問花事的描寫,曲折委婉地表達了詞人的惜花傷春之情,語言清新,詞意雋永,令人玩味不已。

起首兩句,如何理解頗有爭議。蓋推以事理邏輯:既然是「濃睡不消殘酒」,又何以知道「昨夜雨疏風驟」,這豈不是自相矛盾?其實對這兩句詞,是不能用生活中的簡單事理去體會理解的,因為詞人的本意實不在此,而是通過這兩句詞表達無限的惜花之情。大凡惜花的詩詞都言及風雨。白居易《惜牡丹二首》詩:「明朝風起花應盡,夜惜衰紅把火看。」馮延巳《長相思》詞:「紅滿枝,綠滿枝,宿雨厭厭睡起遲。」周邦彥《少年游》詞:「一夕東風,海棠花謝,樓上卷簾看。」花在風雨中零落,這層意思是容易理解的。但是說「濃睡不消殘酒」也是寫惜花之情,恐怕就不太容易理解了。不過只要多讀些前人寫的惜花詩詞,也就不難體會了。杜甫《三絕句》詩:「不如醉里風吹盡,可忍醒時雨打稀。」韋庄《又玄集》卷下錄鮑征君(文姬)《惜花吟》詩:「枝上花,花下人,可憐顏色俱青春。昨日看花花灼灼,今日看花花欲落。不如盡此花下飲,莫待春風總吹卻。」這些詩句正可用來作為「濃睡不消殘酒」的注腳。易安在其詠紅梅的《玉樓春》詞中所雲:「紅酥肯放瓊苞碎,探著南枝開遍未。……要來小酌便來休,未必明朝風不起。」亦可視為對「濃睡」一句的自注。這句詞的辭面上雖然只寫了昨夜飲酒過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盡消,但在這個辭面的背後還潛藏著另一層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為惜花。這位女詞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謝,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飲了過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餘醉。《漱玉詞》中曾多處寫到飲酒,可見易安居士是善飲的。善飲尚且酒醉而致濃睡,一夜濃睡之後酒力還未全消,這就不是一般的過量了。我們只要思索一下詞人為什麼要寫「濃睡不消殘酒」這句詞,得到的回答只能是「惜花」。就這句詞的立意而言,與上引杜甫和鮑文姬的詩句都是同一機杼,並無二致。但易安的高處正在於不落窠臼,獨辟蹊徑。一旦領悟了潛藏在「濃睡不消殘酒」背後的這層「惜花」之意,那麼對以下數句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接下去三、四兩句所寫,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盡管飲酒致醉一夜濃睡,但清曉酒醒後所關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園中海棠。詞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驟風疏雨的揉損,窗外定是殘紅狼藉,落花滿眼,卻又不忍親見,於是試著向正在卷簾的侍女問個究竟。一個「試」字,將詞人關心花事卻又害怕聽到花落的消息、不忍親見落花卻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達得貼切入微,曲折有致。相比之下,周邦彥《少年游》:「一夕東風,海棠花謝,樓上卷簾看。」便顯得粗俗不堪,味同嚼蠟了。「試問」的結果如何呢?——「卻道海棠依舊。」侍女的回答卻讓詞人感到非常意外。本來以為經過一夜風雨,海棠花一定凋謝得不成樣子了,可是侍女捲起窗簾,看了看外面之後,卻漫不經心地答道:海棠花還是那樣。一個「卻」字,既表明侍女對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無覺察,對窗外發生的變化無動於衷,也表明詞人聽到答話後感到疑惑不解。是啊,「雨疏風驟」之後,「海棠」怎會「依舊」呢?這就非常自然地帶出了結尾兩句。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這既是對侍女的反詰,也象是自言自語:這個粗心的丫頭,你知道不知道,園中的海棠應該是綠葉繁茂、紅花稀少才是!「應是」,表明詞人對窗外景象的推測與判斷,口吻極當。因為她畢竟尚未親眼目睹,所以說話時要留有餘地。同時,這一詞語中也暗含著「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海棠雖好,風雨無情,它是不可能長開不謝的。一語之中,含有不盡的無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謂語淺意深。而這一層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簾人」所不能體察也無須更多理會的,她畢竟不能象她的女主人那樣感情細膩,那樣對自然和人生有著更深的感悟。這也許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末了的「綠肥紅瘦」一語,更是全詞的精絕之筆,歷來為世人所稱道。「綠」代替葉,「紅」代替花,是兩種顏色的對比;「肥」形容雨後的葉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後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謝稀少,是兩種狀態的對比。本來平平常常的四個字,經詞人的搭配組合,竟顯得如此色彩鮮明、形象生動,這實在是語言運用上的一個創造。由這四個字生發聯想,那「紅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漸漸消逝,而「綠肥」象徵著綠葉成蔭的盛夏的即將來臨嗎?這種極富概括性的語言,又實在令人嘆為觀止。胡仔《苕溪漁隱叢話》稱:「此語甚新。」《草堂詩余別錄》評:「結句尤為委曲精工,含蓄無窮意焉。」看來皆非虛譽。

這首小詞,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卻寫得曲折委婉,極有層次。詞人因惜花而痛飲,因情知花謝卻又抱一絲僥幸心理而「試問」,因不相信「卷簾人」的回答而再次反問,如此層層轉折,步步深入,將惜花之情表達得搖曳多姿。《蓼園詞選》雲:「短幅中藏無數曲折,自是聖於詞者。」可謂的評。 (李漢超 劉耀業)

【賞析三】

誰是「卷簾人」——讀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前期作品中,有兩首著名的《如夢令》詞。它們給讀者描繪出了一位活潑可愛、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青年女性形象,表現出了她那純美的內心世界和高雅的生活情趣,被譽為「兩顆罕見的明珠」。①《昨夜雨疏風驟》乃其中之一。原詞如下: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據文獻記載,此詞一出,便立即受到讀者的熱烈歡迎。同時代人胡仔就很贊賞它,尤其是當中的「綠肥紅瘦」一句,說「此語甚奇」。②稍後的陳郁對此句更是備加推崇,說「天下稱之」。③此後,歷代的文人、讀者對該詞也都一直贊賞不絕。對於其中的「卷簾人」,自古以來,人們都一致認為:它指的是「侍女」,鮮有二義。雖然最先主此說的人如今已難考證,但可以肯定,至少在明代,此說便已盛行。萬曆四十年(1612年)刻印的《詩余畫譜》中,有一張依該詞詞意而作的繪畫。畫中即已明確地將卷簾人畫成了一個侍女。④近幾年出版的各種有關李清照詩詞賞析的論著,也幾乎都持這種「侍女」說,極少例外。因此,人們普遍認為,這首詞的主題,是通過女主人公與其侍女之間「凝煉的對話,曲折地抒寫了惜花的心情」。⑤本文認為,將「卷簾人」肯定為「侍女」,似乎有點不妥。

首先,少年時代的李清照就已有「才女」之稱,其高超的藝術修養是不容懷疑的。同代人王灼《碧雞漫志》卷二就說她「自少年便有詩名,才力華贍,逼近前輩」。因此,用「綠肥紅瘦」這樣極富獨創性的詞語,在侍女面前表露自己的惜花之情,恐怕連她自己都會覺得索然寡味的。

其次,持「侍女」說,則該詞必然會被理解為一首「惜花」之作。可「綠肥紅瘦」一句,雖然「語甚奇」,「天下稱之」,但細細想來,實際上確是「造語雖工,然非大雅」,⑥雕琢的痕跡依然可見。讀後該詞,人們首先想到的,很容易是「綠肥紅瘦」的奇特,而非花殘葉茂的傷感。因此,從一般作者的創作心理來看,若真有很深的惜花之情,是不會用此等語句的。



李清照在其《金石錄後序》中,有這么一段關於他們夫妻生活情趣的精彩描寫:「余性偶強記,每飯罷,坐歸來堂,烹茶,指堆積書史,言某事在某書某卷第幾葉第幾行,以中否角勝負,為飲茶先後,中即舉杯大笑,至茶傾覆懷中,反不得飲而起……」⑦從中我們可以了解到:清照是一個很喜歡爭強斗勝的才女。「綠肥紅瘦」一句,正符合她青年時代的這一性格。既然是「斗勝」,那雙方在才華901上肯定是旗鼓相當,不鬥則難分伯仲。若雙方在才華上差別甚大、且很明顯,則無需去「斗」了。因此,本文認為,作為一代才女的李清照,在侍女面前說出「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可能性是很小的。相反,若說它是新婚燕爾時,夫妻間的「斗勝」之詞,倒是很貼切的。

另外,「卷簾」及「卷簾人」用於詩詞中,在宋代是有其獨特的意境和特別的含義的。 首先,宋代詩詞中,卷簾的與簾幕旁常見的,都不是侍女類人物。如:
「人悄悄,月依依,簾幕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李清照)
「卷簾待明月,拂檻對西風」。「不忍卷簾看,寂寞梨花落」。(朱淑真)
「陌人遊人歸也未,懨懨,滿院梨花不卷簾」。(孫道絢)
由以上這些詩句可知,宋代詩詞中,與簾幕緊密相連的,都不是侍女,而是那些多愁善感的大家閨秀。再看下面的兩首《生查子》詞:

〈一〉

今年花發時,燕子雙雙語。誰與卷珠簾,人在花間住。 明年花發時,燕語人何處。且與寄書來,人往江南去。

〈二〉

去年燕子來,綉戶深深處。香徑得泥歸,都把琴書污。 今年燕子來,誰聽呢喃語。不見卷簾人,一陣黃昏雨。

以上二詞中,不論是「卷珠簾的」,還是「卷簾人」,對於身為男性的作者來說,明顯地都不是指「侍女」,而是指他們各自心中的「戀人」了。這兩首詞,第一首的作者為李石,生於徽宗大觀二年(1108年),僅比李清照小二十幾歲;第二首的作者是辛棄疾,生於高宗紹興十年(1140年),也只比李清照晚半個世紀。因此,我們完全可以說,他們詞中所說的「卷簾人」,與李清照這首《如夢令》中的「卷簾人」屬同一時期的語言。它們之間在意義上不會有什麼差異。可見,在宋代詩詞中,「卷簾人」一詞,指的幾乎都是那些多愁善感的大家閨秀,或者男子所鍾情的意中人。正是由於作者們給「卷簾人」賦予了這樣一個獨特的意境和特殊的含義,導致了他們幾乎不可能再把它賦予「侍女」或其它任何一種含義了。其次,宋代詩詞中,用到「侍女」、「僕人」類角色時,作者基本上都是將他們明確寫出的,很少用諸如「卷簾人」之類的詞語代替。如:「夢回酒醒嚼盂冰,侍女貪眠喚不應」。「侍兒全不知人意,猶把梅花插一枝」。(朱淑真)「自作新詞韻最嬌,小紅低唱我吹簫」。(姜夔)「家僮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蘇軾)正是基於以上的理由,本文認為,此詞當作於清照新婚期間,也就是徽宗建中靖國元年到大觀元年,即公元1101-1107年之間。詞中的「卷簾人」實際上指的並非「侍女」,而是詞中女主人公的丈夫。這是一首新婚夫婦間的「斗勝」詞。本來,「卷簾人」常用著男子「意中人」的代稱。這里,我們的女主人公俏皮得很,「反其義而用之」。下面三段,才是這首詞所描述的真正意境:春雨後的清晨,空氣格外的新鮮、怡人。紅花綠葉,都象是剛剛出浴而來的,嫻靜純潔、清麗可愛。一間新婚夫婦的卧室內,丈夫見天已大亮,便輕輕地起了身。緊接著,妻子也微微地睜開了眼,但她卻懶懶地含著笑,仍舊躺著,並沒有一絲兒想起床的意思。記得昨天夜裡,小雨稀稀疏疏地下個不停,風兒也颳得很緊。但是,她因為與丈夫在一起喝了好多的酒,卻仍然睡得很沉、很香。瞧,這會兒她的酒意還沒全消呢。看著丈夫已開了窗戶,此時正在卷簾子,她輕輕地笑問道:「

5. 李清照 如夢令 譯文

昨夜雨小風急,我從沉睡中醒來,酒醉沒有全消。試問卷簾的侍女,她卻說海棠花依然如舊。知道嗎?應是綠葉更加茂盛,紅花卻已凋零。

6. 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賞析

李清照雖然不是一位高產的作家,其詞流傳至今的只不過四五十首,但卻「無一首不工」,「為詞家一大宗矣」。這首《如夢令》,便是「天下稱之」的不朽名篇。小詞借宿酒醒後詢問花事的描寫,曲折委婉地表達了詞人的惜花傷春之情,語言清新,詞意雋永,令人玩味不已。

起首兩句,如何理解頗有爭議。蓋推以事理邏輯:既然是「濃睡不消殘酒」,又何以知道「昨夜雨疏風驟」,這豈不是自相矛盾?其實對這兩句詞,是不能用生活中的簡單事理去體會理解的,因為詞人的本意實不在此,而是通過這兩句詞表達無限的惜花之情。大凡惜花的詩詞都言及風雨。白居易《惜牡丹二首》詩:「明朝風起花應盡,夜惜衰紅把火看。」馮延巳《長相思》詞:「紅滿枝,綠滿枝,宿雨厭厭睡起遲。」周邦彥《少年游》詞:「一夕東風,海棠花謝,樓上卷簾看。」花在風雨中零落,這層意思是容易理解的。但是說「濃睡不消殘酒」也是寫惜花之情,恐怕就不太容易理解了。不過只要多讀些前人寫的惜花詩詞,也就不難體會了。杜甫《三絕句》詩:「不如醉里風吹盡,可忍醒時雨打稀。」韋庄《又玄集》卷下錄鮑征君(文姬)《惜花吟》詩:「枝上花,花下人,可憐顏色俱青春。昨日看花花灼灼,今日看花花欲落。不如盡此花下飲,莫待春風總吹卻。」這些詩句正可用來作為「濃睡不消殘酒」的注腳。易安在其詠紅梅的《玉樓春》詞中所雲:「紅酥肯放瓊苞碎,探著南枝開遍未。……要來小酌便來休,未必明朝風不起。」亦可視為對「濃睡」一句的自注。這句詞的辭面上雖然只寫了昨夜飲酒過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盡消,但在這個辭面的背後還潛藏著另一層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為惜花。這位女詞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謝,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飲了過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餘醉。《漱玉詞》中曾多處寫到飲酒,可見易安居士是善飲的。善飲尚且酒醉而致濃睡,一夜濃睡之後酒力還未全消,這就不是一般的過量了。我們只要思索一下詞人為什麼要寫「濃睡不消殘酒」這句詞,得到的回答只能是「惜花」。就這句詞的立意而言,與上引杜甫和鮑文姬的詩句都是同一機杼,並無二致。但易安的高處正在於不落窠臼,獨辟蹊徑。一旦領悟了潛藏在「濃睡不消殘酒」背後的這層「惜花」之意,那麼對以下數句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接下去三、四兩句所寫,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盡管飲酒致醉一夜濃睡,但清曉酒醒後所關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園中海棠。詞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驟風疏雨的揉損,窗外定是殘紅狼藉,落花滿眼,卻又不忍親見,於是試著向正在卷簾的侍女問個究竟。一個「試」字,將詞人關心花事卻又害怕聽到花落的消息、不忍親見落花卻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達得貼切入微,曲折有致。相比之下,周邦彥《少年游》:「一夕東風,海棠花謝,樓上卷簾看。」便顯得粗俗不堪,味同嚼蠟了。「試問」的結果如何呢?——「卻道海棠依舊。」侍女的回答卻讓詞人感到非常意外。本來以為經過一夜風雨,海棠花一定凋謝得不成樣子了,可是侍女捲起窗簾,看了看外面之後,卻漫不經心地答道:海棠花還是那樣。一個「卻」字,既表明侍女對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無覺察,對窗外發生的變化無動於衷,也表明詞人聽到答話後感到疑惑不解。是啊,「雨疏風驟」之後,「海棠」怎會「依舊」呢?這就非常自然地帶出了結尾兩句。

7. 給我李清照《如夢令》和辛棄疾《西江月》的翻譯!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李清照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譯 文

經常記起在溪邊的亭子遊玩直到太陽落山的時候,喝得大醉不知道回來的路。游興滿足了,天黑往回劃船,錯誤地劃進了荷花深處。搶著劃呀,搶著劃呀,驚動滿灘的水鳥,都飛起來了。

西 江 月
作者:辛棄疾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譯 文
明亮的月光驚起了枝頭的喜鵲,清爽的夜風吹來了蟬兒的鳴叫。稻花飄香談論著豐收的年景,耳聽得陣陣田蛙歌唱。稀疏的星星剛還遠掛天邊,轉眼滴滴細雨酒落山前。過去的小客店還在村廟的樹林旁,道路轉過溪水的源頭,它(指茅店)便忽然出現在眼前。

熱點內容
正規人過情人節嗎 發布:2025-07-05 01:12:13 瀏覽:527
幼兒園孩子植物角養綠植 發布:2025-07-05 00:57:41 瀏覽:568
玄關掛梅花畫禁忌 發布:2025-07-05 00:57:04 瀏覽:187
虞美人花語是什麼 發布:2025-07-05 00:50:13 瀏覽:533
玫瑰之靈 發布:2025-07-05 00:49:10 瀏覽:448
凹葉景天盆栽 發布:2025-07-05 00:48:24 瀏覽:648
滾動條梅花 發布:2025-07-05 00:48:05 瀏覽:51
西蘭花賠償多少一 發布:2025-07-05 00:48:02 瀏覽:775
白色花卉名稱 發布:2025-07-05 00:47:10 瀏覽:388
奇跡暖暖2月14情人節 發布:2025-07-05 00:27:15 瀏覽: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