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百科 » 嫦娥奔月荷花

嫦娥奔月荷花

發布時間: 2021-03-13 09:39:06

㈠ 中秋節與荷花有什麼關系

荷花寓意和睦團圓~正合中秋團圓之意。很久以前,在江蘇東台一帶,每逢中秋節,則以藕橫斷為餅,包以碎肉,敷以小麥屑,入油鍋炸熟,謂之藕餅。俗稱「荷花」~我估計,吃「荷花」的習俗因此慢慢演變成了賞荷。

吃月餅是節日的另一習俗,月餅象徵著團圓。月餅的製作從唐代以後越來越考究。蘇東坡有詩寫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看來當時的月餅和現在已頗為相近了。

通常有許多人講,中秋節源自嫦娥奔月的故事。據史書記載:「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葯服之,遂奔月為月精。」嫦娥此舉所付出的代價是罰作苦役,並終生不能返回人間。李白為此頗為傷感,寫有詩句:「白兔搗葯秋復春,女亘娥孤棲與誰鄰?」

嫦娥自已雖覺月宮之好,但也耐不住寂寞,在每年八月十五月圓夜清之時,返回到人間與夫君團聚,但在天明之前必須回到月宮。後世人每逢中秋,既想登月與嫦娥一聚,又盼望嫦娥下凡一睹芳容。因此,許多人在焚香拜月之時,祈求「男則願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願貌似嫦娥,圓如皓月。」年復一年,人們把這一天作為節日來慶祝。

(1)嫦娥奔月荷花擴展閱讀:

中秋節的來歷

農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也稱仲秋節、團圓節、八月節等,是我國漢族和大部分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也流行於朝鮮、日本和越南等鄰國。

因為秋季的七、八、九三個月(指農歷),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稱之為中秋節。又因此夜浩月當空,民間多於此夜合家團聚,故又稱團圓節。

中秋節起源於我國古代秋祀、拜月之俗。《禮記》中載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這里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兩漢時已具雛形,唐時,中秋賞月之俗始盛行,並定為中秋節。

歐陽詹(公元785~約827年)於《長安玩月詩序》雲:「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於夜,又月雲中。稽於天道,則寒暑均,取於月數,則蟾魂圓,故曰中秋。」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徵,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遊子,更是以月來寄託深情。

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

㈡ 花好月圓打一地名

傳說中月宮里有一隻白色的玉兔,她就是嫦娥的化身。因嫦娥奔月後,觸犯玉帝的旨意,於是將嫦娥變成玉兔,每到月圓時,就要在月宮里為天神搗葯以示懲罰。

古時候,文人寫詩作詞,常常以玉兔象徵月亮。記得要採納哦!謝謝

㈢ 上聯:杜鵑啼血,杜鵑映山紅,花鳥同名殊難見。 下聯是:

鮫人泣珠,鮫人卧月明,相思成苦終不悔。

㈣ 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的神話故事,便娓娓地在我心間搖曳出蓮花般的清潤和痴醉。這句話的主幹是什麼

神話故事
搖曳出
清潤和痴醉

㈤ 課文嫦娥奔月為什麼以嫦娥奔月為題

古今中外,人們無不愛月、賞月、詠月。中國詩歌史上究竟有多少詠月詩作,如同「明月幾時有」一般令人難以作答。不過,有一點可以確定,那便是自古詠月詩人多,詠月詩更多。「匪東方則明,月出之光」(《詩經·齊風·雞鳴》),「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均見《詩經·陳風·月出》),這些都是我們今天所能見到的最早的詠月詩句。

從詠月詩中,我們可以看到月亮有不少的別名、代稱。最常見的有——月子:「月子纖纖雲里見,吳江不盡莫湖來」(宋·汪元量:《湖州歌》);月牙:「別家六見月牙新,萬里風霜老病身」(金·張澄:《和林秋日感懷寄張丈御史》) ;月魄:「日輪駐霜戈,月魄懸雕弓」(唐·高適:《塞下曲》);月輪:「昨夜風開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輪高」(唐·王昌齡:《春宮怨》);月桂:「長河上月桂,澄彩照高樓」(南朝·陳·張正見:《薄帷鑒明月》);桂魄:「不知桂魄今何在?應在吾家紫石屏」(宋·歐陽修:《中秋不見月問客》),等等。

詠月詩,大都著意描繪月亮的形狀。在詩人們的筆下,新月是彎彎的,其形如玉鉤:「玉鉤斜傍畫檐生,雲匣初開一寸明」(唐·趙嘏:《新月》),「夜來江上如鉤月,時有驚魚擲浪聲」(唐·崔道融:《秋霽》);其狀如彎弓:「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唐·白居易:《暮江吟》);其樣像女子的眉毛:「涼月如眉掛柳灣,越中山色鏡中看」(唐·戴叔倫:《蘭溪棹歌》)。而滿月則是圓圓的,李白的詩句「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台鏡,飛在青雲端」(《古朗月行》),以「白玉盤」、「瑤台鏡」狀寫月圓之形,且突出了月光的皎潔;蘇軾的「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中秋月》),也是用玉盤比喻月亮,描繪頗為形象具體。

月亮皎潔明亮,這在詠月詩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的詩句「白日淪西阿,素月出東嶺」 (《雜詩》),著一 「素」字,直寫月之皎潔明亮。唐代詩人王維的詩句「家住水東西,浣紗明月下」(《白石灘》),「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竹里館》),李白的詩句「明月照我影.送我至郯溪」(《夢游天姥吟留別》),宋代詩人蘇軾的詩句「杏花飛簾散余春,明月入戶尋幽人」(《月夜與客飲杏花下》),都是以「明」字明言月之皎潔明亮。詠月詩中也有不少是藉助於比喻、映襯手法描繪月之皎潔明亮的。南朝梁簡文帝蕭綱的「夜月似秋霜」(《玄圃納涼》),唐代李白的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靜夜思》),李益的「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夜上受降城聞笛》),這些都是以白雪比喻月亮的皎潔。趙嘏的「獨上江樓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江樓感懷》),這是以清澈的江水與皎潔的月光相互映襯,突出月明。北朝詩人庾信的「山明疑有雪,岸白不關沙」(《舟中望月》),這是以雪的潔白、沙的反光映襯月光的皎潔明亮。而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詩句「獨出前門望野田,月明蕎麥花如雪」(《村夜》),以明月映照下的蕎麥花白如雪來襯托月光的皎潔明亮,別有一番韻致。

一年四季,季季有月。而在詩人們的筆下,不同季節的月則分別與不同的物象連在一起。春月,往往與梨花等物象、與青春的氣息連在一起:「一樹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屬何人?」(唐·無名氏:《雜詩》);「日暮歸來春困重,鞦韆閑在月明中」(元·貢性之:《暮春》)。夏月,常常與荷花等物象、與納涼相聯系:「四顧山光接水光,憑欄十里芰荷香。清風明月無人管,並作南樓一味涼」(宋·黃庭堅:《鄂州南樓書事四首》之一);「綠槐陰轉小欄干,八尺龍須玉簟寒。自把紅窗開一扇,放他明月枕邊看」(清·納蘭性德:《四時無題詩》)。秋月,每每與露、霜等物象共處:「白雲映水搖空城,自露垂珠滴秋月」(李白:《金陵城西樓月下吟》);「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唐·溫庭筠:《商山早行》)。冬月又總是與梅、雪等物象相互映襯的:「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宋·杜耒:《寒夜》);「梅花擎雪影,和月度疏籬」(宋·趙葵:《雪夜》);「明月照積雪,朔風勁且哀」(南朝·宋·謝靈運:《歲暮》)。

靜寂之夜,皓月當空.常常引起遊子的思鄉之情,喚起詩人的懷遠之念。李白的絕句《靜夜思》便是遊子月夜思鄉的名篇之一。詩的前兩句「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寫月光潔白如霜;後兩句「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寫詩人望月思鄉,於平談處見深情。杜甫的詩句「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月夜憶舍弟》),直抒胸臆,表達了詩人對故鄉與其弟的深切思念之情。他的另一首《月夜》詩: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全詩以月為主線,處處從對面著墨,描繪出了一幅妻子兒女月下思親圖,從而,將詩人對妻子兒女的思念之情抒發得淋漓盡致。此詩堪稱望月懷遠之代表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唐·張九齡:《望月懷遠》)月在中天,遍地灑滿清輝,於是,詩人們生發出奇想,托明月將自己的思親之情捎給遠方的愛人或友人:「春風難期信,托情明月光」(南朝樂府民歌:《讀曲歌》);「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明末清初詩人屈大均有首《絕句》:「美人攬明月,盈手以瑤華。欲贈離居者,徘徊秋漢斜。」此詩寫美人用手攬起月光想贈給客居異地的心上人,可又不知如何贈送,為此,她徘徊不定,想像更是奇特大膽,與唐代詩人李冶的詩句「別後相思人似月,雲間水上到層城」(《明月夜留別》)有異曲同工之妙。

月夜,詩人們遙望明月,自然會聯想到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並以此為題吟詩遣興。嫦娥,也作姮娥、恆娥,系神話故事中後羿之妻。後羿從西王母處取得不死之葯,嫦娥偷吃後奔上月宮。在眾多吟詠嫦娥的詩中,唐代詩人李商隱的《嫦娥》是一首耐人咀嚼的佳作:

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嫦娥應悔偷靈葯,碧海青天夜夜心。

此詩寫嫦娥獨處月宮,孤寂凄涼,長夜不寐,她應悔恨當初不該偷吃不死之葯奔月。古今學者大都認為此詩有寓意,至於有何寓意則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或以為是思人,或以為是悼亡,或以為是借嫦娥抒孤高不遇之感,等等。筆者以為,對此詩有何寓意,解詩者大可不必像科學家那般論證坐實,還是讓讀者自己去體會。不是說有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嗎?寫嫦娥悔恨的還有李商隱的「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垣娥應斷腸」(《月夕》),宋代詩人晏殊的「未必素娥無悵恨.玉蟾清冷桂花孤」(《中秋月》)等。明代邊貢的《嫦娥》也寫得很出色:

月宮秋冷桂團團,歲歲花開只自攀。共在人間說天上,不知天上憶人間。

此詩由望月聯想到嫦娥在月宮的孤寂,進而將天上與人間聯系起來,突出嫦娥與人間兩相憶這一中心,欲露還藏.似淡實美。

月出月落,月圓月缺,這一自然景象的奧秘何在?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仁人志士廢寢忘食地探索之,試圖找到科學的答案,詩人們則藉助於豐富的想像詠之問之。李白的《把酒問月》便是這方面的代表作之一: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 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
白兔搗葯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

題下有詩人自註:「故人賈淳令予問之。」可見,此詩系詩人應老友賈淳之請所作。全詩緊扣一個「月」字,突出「把酒問月」的主旨,共有四問:明月幾時有?月,夜晚由於東海,白日隱入雲間,又是怎樣歸落東海的呢?月中白兔為何年復一年地搗葯不止?寂寞孤獨的嫦娥與誰為鄰?但詩中皆問而不答。一是無法作答——前兩問尚屬未解之謎;二是無須作答——後兩問涉及神話故事,讀者完全可以展開想像的翅膀去自尋答案。最後,詩人由問月而慨嘆月的永恆與人生的短暫,從而,流露出及時行樂的消極情緒。此詩對後世的影響頗大,宋代大詩人蘇軾《水調歌頭》一詞的發端「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便是化用了此詩的開頭兩句。

一言以蔽之,月亮美,古代的詠月詩也美;月亮是永恆的,詩人詠月也是永恆的。
---------------------還有--------------------
月夜,詩人們遙望明月,自然會聯想到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並以此為題吟詩遣興。嫦娥,也作姮娥、恆娥,系神話故事中後羿之妻。後羿從西王母處取得不死之葯,嫦娥偷吃後奔上月宮。在眾多吟詠嫦娥的詩中,唐代詩人李商隱的《嫦娥》是一首耐人咀嚼的佳作:

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嫦娥應悔偷靈葯,碧海青天夜夜心。

此詩寫嫦娥獨處月宮,孤寂凄涼,長夜不寐,她應悔恨當初不該偷吃不死之葯奔月。古今學者大都認為此詩有寓意,至於有何寓意則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或以為是思人,或以為是悼亡,或以為是借嫦娥抒孤高不遇之感,等等。筆者以為,對此詩有何寓意,解詩者大可不必像科學家那般論證坐實,還是讓讀者自己去體會。不是說有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嗎?寫嫦娥悔恨的還有李商隱的「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垣娥應斷腸」(《月夕》),宋代詩人晏殊的「未必素娥無悵恨.玉蟾清冷桂花孤」(《中秋月》)等。明代邊貢的《嫦娥》也寫得很出色:

月宮秋冷桂團團,歲歲花開只自攀。共在人間說天上,不知天上憶人間。

此詩由望月聯想到嫦娥在月宮的孤寂,進而將天上與人間聯系起來,突出嫦娥與人間兩相憶這一中心,欲露還藏.似淡實美。

嫦娥——李商隱
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江漸落曉星沉。
嫦娥應悔偷靈葯,碧海青天夜夜心。

【註解】:
1、深:暗。
2、長河:銀河。
3、碧海青天:指嫦娥的枯燥生活,只能見到碧色的海,深藍色的天。
4、夜夜心:指嫦娥每晚都會感到孤單。

【韻譯】:
雲母屏風染上一層濃濃的燭影,
銀河逐漸斜落啟明星也已下沉。
嫦娥想必悔恨當初偷吃不死葯,
如今獨處碧海青天而夜夜寒心。

【評析】:
就內容而論,這是一首詠嫦娥的詩。然而各家看法不一。有人以為歌詠意中人的私奔,有人以為是直接歌詠主人公處境孤寂,有人以為是借詠嫦娥另外有所寄託,有人以為是歌詠女子學道求仙,有人以為應當作「無題」來看。我們姑且當作歌詠幽居寂處,終夜不眠的女子。以此而論,著實寫得貼情貼理。語言含蘊,情調感傷。

中國與月亮有關的神話中,恐怕是嫦娥奔月的故事最為膾炙人口,且又家喻戶曉。中國文學作品裡,也有很多文人以這個美麗動人的傳說做為寫作題材,其中尤以李商隱的〈嫦娥〉詩最具代表性。
李商隱字義山,是晚唐的代表詩人,才學兼具,卻多愁善感,二十多歲便考取進士,他原來也有很高的政治理想抱負,但一生之中卻被政治派別和感情的痛苦所糾纏,以致於抑鬱不得志,而造成他感傷憂郁的性格。李商隱所處的時代,正是唐代牛、李兩派排擠傾軋最激烈的時候,他原依牛派的令狐綯考取進士,後與李派王茂元的女兒結婚,婚後過著美滿幸福的生活,但不久王夫人死了,他非常感傷。政治上的沖突,情感上的失落,使他的詩呈現憂愁悲傷的情調。
這首詩是以嫦娥奔月的故事為題材,襯托詩人身心兩方面的寂寞孤單。
雲母是一種很珍貴的礦石,切割成薄片便成半透明的晶體,可以透光,古人拿來做鏡屏,或屏風上的裝飾品。
屏風是古人陳設於室內,用以擋風或遮蔽的用具。這首詩中的屏風用雲母裝飾,可見很精美細致,「燭影深」是指屏風後面透出來的燭光,詩人用「深」字形容燭光映在屏風上的燭影,讓人覺得屏風後面的屋子很幽深。屋子的主人,在幽深的屋內,望向窗外,只見「長河漸落曉星沉」。
長河指銀河,又叫天河,是由大量恆星構成的星系,在晴天的夜空,呈銀白色帶狀。曉星即晨星,詩人在屋子裡望見窗外天空中長河逐漸疏落,晨星也逐漸稀微了,他必定是整晚沒有睡覺。什麼事使他長夜無眠,一個人坐在幽深的屋子看長河漸落,看曉星西沉呢?想必是孤獨寂寞的心情沒有辦法排解吧!所以當他望向夜空的時候,很自然便會聯想到月中的嫦娥,詩人便一廂情願的寫到「嫦娥應悔偷靈」,也許暗中也透露自己對以失落感情的悔恨,寫來深情感人。
關於後羿射日,嫦娥奔月的神話,古書中有很多的記載,日人白川靜先生曾綜合各家的說法加以整理歸納。
後羿,有些書稱他為後羿,是一位英勇且善於射箭的天神。嫦娥又叫姮娥,是後羿的妻子,他原本是天上的女神,和月亮女神常羲在傳說上有些關系。
故事發生在唐堯時代,曾經有九個太陽同時出現在天空,造成嚴重的的旱災,給賢能愛民的堯帶來極大的憂愁煩惱,堯每天向天帝帝俊禱告,請求天地為人民解除這個災害。十個太陽原是帝俊和他的妻子羲和生的,他們原來住在東方海外的湯谷,每天由母親羲和駕車護送一個太陽到天空值班,但日子久了,千百萬年都如此輪流值班,他們覺得很乏味,便私下商議第二天早晨轟的一聲全跑出來,不理會羲和媽媽在車上大聲呼喚,頑皮的太陽覺得這樣很好玩,便每天都結伴出來,不願分開。
大地受不了十個太陽炎熱的烘烤,植物枯死,野獸也四處侵害人民,人民或熱死,或餓死,或被野獸吃掉,天帝只好派遣後羿帶著一張紅色的弓,十枝白色的箭到地球上幫助堯解決難題,因為十個太陽都是天帝的兒子,天帝只讓後羿裝個樣子嚇一嚇十個太陽,並不希望後羿射下十個太陽。
後羿帶著妻子嫦娥降到凡間,看到愁苦的堯,以及奄奄一息的可憐人民,他們聽到天神後羿下凡間,都高興得聚集在王城的廣場上,大聲吶喊歡呼,請求後羿替他們誅除惡害。後羿憐憫可憐的人民,痛恨太陽逞威,於是再也無法顧到天帝的囑咐,只是對太陽擺個樣子,嚇嚇他們,後羿決定把這些太陽收拾下來,免得他們將來又出來搗蛋。於是後羿走到廣場中間,從肩上拿下紅色的弓,取出白色的箭,搭上箭,拉滿弓,對准天上,咻!咻!射下幾個太陽,氣溫也頓然涼爽了些。這時堯忽然想起太陽對人民也有大功,不能全射下來,於是令人暗中從後羿的箭囊取走一枝箭,所以天空還剩下一個太陽。
後羿以為自己立了大功,天帝一定會很高興,沒想到天帝很生氣後羿射殺了他九個兒子,便革除他的神籍,嫦娥也連帶受到處分,從此二人便住在凡間。
後羿和嫦娥夫妻間的感情,原來很好,但嫦娥受到丈夫連累,使她由天上的仙女降為人間的凡人,心中有很多悲愁煩惱,時常抱怨並責怪後羿,兩個人感情便有了裂痕。嫦娥傷心不能再回到天上,更害怕將來死了以後要到陰間和鬼魂住在一起,後羿也不願意死後到陰間過那種愁慘陰暗的生活,他聽說在昆侖山的西方,有一個神人,名叫西王母,藏有不死的葯,吃了這葯,便可以長生不死,於是決定到昆侖山,請求西王母送他不死的良葯。
西王母對於為人民除大害的英雄後羿,被開除神籍的遭遇非常同情,便送後羿不死的葯,並告訴後羿,這些葯如果他們夫妻兩人分著吃,便可以長生不死如果一個吃了可以升天成神,並囑付後羿好好收藏,因為除此之外,長生不死的葯再也沒有了。
後羿高高興興的帶著葯回家,把事情的經過一五一十的告訴嫦娥,並把葯交給嫦娥保管,准備選一個美麗的日子,夫妻一起吃,在凡間過著長生不死的恩愛生活,也不比回到天上差。但自私的嫦娥卻不這么想,她認為自己原是天上的仙女,受到丈夫連累才被留在凡間,於是便趁著後羿出門的時候,一個人偷偷的把葯全吃了,飛到月宮去。
後羿回來後,發現嫦娥不見了,地上留著一個空瓶子,他知道他的妻子背棄他,單獨回到天上,從此之後,後羿變得暴躁易怒,後來被家臣逢蒙設計殺害。後羿死後,人民為了紀念他的功德,奉他作完布神,供奉家中誅邪除怪。
嫦娥升上月宮,從此一個人過著孤獨寂寞的日子,所以李商隱在詩裡面才會寫到「嫦娥應悔偷靈葯,碧海青天夜夜心」,記錄這一段蒼涼而美麗的神話故事。

不知是否有用,還是祝福你吧!

㈥ 我國古代各民族除了龍以圖騰外,還有以什麼為圖騰的

圖騰(totem)是原始人群體的親屬、祖先、保護神的標志和象徵,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一種文化現象。社會生產力的低下和原始民族對自然的無知是圖騰產生的基礎。運用圖騰解釋神話、古典記載及民俗民風,往往可獲得舉一反三之功。圖騰就是原始人迷信某種動物或自然物同氏族有血緣關系,因而用來做本氏族的徽號或標志。
圖騰的演變:(三個階段)
一、初生階段,這時起,圖騰對象與自然形態極為相似。
二、鼎盛階段。這時期,生產力發展,想像力提高,同時,祖先意識加強,形成了「獸的擬人化」。初民把圖騰對象賦予了人的部分特徵,圖騰形象開始達到半人半獸的圖騰聖物。
三、圖騰對象開始轉入了祖先崇拜。
圖騰的基本特徵:(以圖騰觀念為標志,他是原始宗教的一種形式,又包含氏族的一些制度。)
1、每個氏族都有圖騰。
2、認為本氏族的祖先與氏族圖騰有血緣關系或某種特殊關系。
3、圖騰具有某種神秘力量。
4、圖騰崇拜有些禁忌。禁止同氏族成員結婚;禁殺圖騰物。這是最重要的兩種禁忌。
5、同一圖騰集團的成員是一個整體。
中國的圖騰文化又有哪些呢?
1、彩陶上的圖騰:彩陶紋是新石器時代最引人注目的藝術之一。裡面的動物紋尤其豐富。常見的有魚紋、鳥紋、壁虎紋、蛙紋、豬紋、羊紋等,在中國黃河流域的中原平原〕汾河流域和渭河流域的中原平原地區,在黃河上游、大夏河和渭河流域的西北地區,都留下了以動物紋作彩陶的器物。魚紋是最常見的形象之一。中國的人面魚紋彩陶盆是個很好的例證。
2、對龍的崇拜在中國歷史上是一種綿延了數千年的特殊現象。在中國人的心目中,龍具有非凡的能力,他有鱗有角,有牙有爪,能鑽土入水,能蟄伏冬眠;他有自然力,能興雲布雨,又能電閃雷鳴。關於龍的形象,無論鼓勁,都沒有給出確切形象。而現在人們所表述的龍的形象,都是龍形象完美之後的形態。龍的最初的形象是什麼樣的呢?蛇。主要有三方面的例證,一為古籍,二為史記資料,三為龍蛇並提的習慣。
我們今天所致的龍到底來自哪個民族的土崇拜上呢?據較早較可靠的古代文獻記載:遠古時期,中國大地上從先後出現過一些著名的部落,其中最著名的是黃河中下游,渭河流域的炎帝部落、黃帝部落,黃河下游的少昊部落,江淮流域的太昊部落。史稱炎帝族首領「牛首人身」故有些學者認為炎帝部落以牛為圖騰,但據炎帝的族姓是「姜」,可以認為,姓從母系,姜即為羌,故炎帝的母系圖騰為羊。黃帝,意為黃土高原的統治者,其圖騰應為黃土。炎帝族和皇帝族屬於華夏族團;少昊部落和太昊部落則屬於東夷族團。少昊部落以鳥為圖騰,太昊部落則以龍為圖騰。上古時期,太昊部落活動的黃河中下游地區,氣候溫暖,植被大部分保持著原始格局,毒蛇猛獸隨處可見。七八千年以前,人們製造石器,用集體的力量捕殺猛獸,但對於既存在於草莽叢林,又能生存與沼澤湖濱的毒蛇,去束手無策。畏懼之心,將蛇敬為神明。
3、葫蘆的圖騰:由葫蘆神話衍生的傳說亦多種多樣,最出名的就是盤古開天闢地。據傳盤古出世時,將身一伸,天即高,地便墜下,天地相連處,盤古則左手持鑿,右手持斧,或用斧劈或用鑿擊,自是神力,久而天地乃分,二氣升降,清者上為天,濁者下為地,自是混濁初開。盤古與葫蘆圖騰有何關系呢?彝語專家劉堯漢在《論中國葫蘆文化》中指出,盤古就是葫蘆,盤古的盤,即是葫蘆;古-意為開端,所謂盤古,即「從葫蘆開端」。

外國有很多民族的,而且每個民族的圖騰都不一樣。
比如俄羅斯的圖騰是「雙頭鷹」,現在還是俄羅斯國徽的圖案。

㈦ 中秋節為什麼和荷花有關

荷花寓意和睦團圓~正合中秋團圓之意。
很久以前,在江蘇東台一帶,每逢中秋節,則以藕橫斷為餅,包以碎肉,敷以小麥屑,入油鍋炸熟,謂之藕餅。俗稱「荷花」~我估計,吃「荷花」的習俗因此慢慢演變成了賞荷

㈧ 寫一篇關於射陽後羿公園的小作250個字左右

星期日,爸爸帶我去後羿公園玩,我心裡別提有多高興了。
遠遠看去,公園的上空有許多漂亮的風箏,好像是在比賽,看哪,那隻蝴蝶風箏飛得多高呀!它的翅膀是金色的,在陽光下閃閃發光。
公園的大門很有特色,左右兩邊各有四面大石牆,每面牆上都有一顆大石球,與遠處後羿神壇上的那顆碩大的石球,共九顆,像征後羿射下的九個太陽。大石牆背面還雕刻著「後羿射日」和「嫦娥奔月」兩個神話故事。
進了大門,就是射日廣場,廣場上人山人海,但還是有許多空地。廣場正中央有個石拱門,這石拱門設計得可真奇妙!由三塊巨石自然的形成,最上面的一塊巨石,上面鐫刻著「後羿公園」四個熠熠生輝的紅色大字。石拱門的下方,有一個清澈見底的小池塘。池塘里生活著許多活潑可愛的小魚,正在無憂無慮地嬉戲玩耍,池塘周圍長滿了小草小花,小草碧綠碧綠的,小花五彩繽紛,漂亮極了。
經過廣場,向南走去,便是人工湖,在陽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就像金子灑在上面一樣。沿著湖間小道漫步,那才叫心曠神怡呢!
接著,我們來到望月橋,這座大橋很高很陡,活像一個大月亮,登上橋頂,有一種飄飄欲仙的感覺。傳說,嫦娥奔月後,每當夜深人靜,明月高掛空中時,後羿就會來到這里,仰首看月亮懷念嫦娥。可能這就是這座橋得名的由來吧!
最後,我們來到了水生植物區,這里有許多水生植物。可我最喜歡的荷花還沒有長出來。記得以前,我來這里玩,那時,正逢盛夏,湖裡蓮葉相連,玉荷飄香,真可謂是「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詩一樣的意境呀!
後羿公園真是射陽的人間仙境!

㈨ 中秋節賞荷花的作文

中秋節恰逢「十五的月亮十五圓」,我們全家到公園領會品月聞荷香的樂趣。」
來到公園的大門,全家人輕車熟路地來到「星湖荷香」的景點,只見綻放一個夏季的荷花笑容依舊燦爛,圓圓的荷葉細心地呵護著蓮蓬。微風吹來,送來一陣沁人心脾的幽香。就在這時,主角——月亮閃亮登場,露出小半邊臉,變成半圓,整個大圓臉都出來了。
月亮撒下清輝,像給大地披上一件銀色的衣服,不光是我,連湖邊的亭台樓閣、花草樹木都鍍上一層光亮。我接著媽媽的手,一邊沿著湖邊散步,一邊聽著《嫦娥奔月》《玉兔搗葯》《吳剛砍伐桂樹》的動人傳說。走著走著,我還發現「新大陸」——月亮會跟著腳步走。我時不時扭頭看中秋月,真是步移景換,只見有時月亮掛在竹叢上;有時躲在雲後;有時高懸在石雕上……讓人不由自主地想起「美不勝收」這個成語。
媽媽見我被中秋月吸引,笑著說:「別光看天上,水裡也有月亮。」我低頭一瞧,果然,湖水中的七座石刻與空中明月的全景相映成趣,此情此景正如宋代泉州太守王十朋寫的詩句:「二公享插艾荷間,綠蓋紅妝四面環,欲把西湖比西子,東湖自合比東山。」
聽我完的中秋故事,你是不是也覺得在公園品月聞荷香,像是穿越時空,過一次詩情畫意的佳節呢?

㈩ 在詩詞中有什麼詞指的是荷花,月亮

荷花的別稱:蓮花、芙蕖、菡萏、芰荷、水芝、芙蓉、水華、水芸、水旦、水芙蓉、澤芝、玉版環、草權芙蓉、六月春、中國蓮、
月亮的別稱
月亮大概是人們歌詠最多的了,它是人們思鄉思親的寄託.若干年來,月亮就像慈母一樣,用她那清冽的光輝親吻大地,撫慰萬物.斗換星移,又到一年月亮最圓的中秋節了,你可知月亮的別稱有多少?
因初月如鉤,月亮又稱:銀鉤、玉鉤.
因弦月如弓,月亮又稱:玉弓、弓月.
因滿月如輪如盤如鏡,月亮又稱:金輪、玉輪、銀盤、玉盤、金鏡、玉鏡.
傳說月中有兔和蟾蜍,月亮又稱:玉兔、金蟾、銀蟾、蟾宮.
傳說月中有桂樹,月亮又稱:桂月、桂輪、桂宮、桂魄.
傳說月中有廣寒、清虛兩座宮殿,月亮故稱:廣寒宮、清虛宮.
因傳說為月亮駕車之神名叫望舒,故稱月亮為望舒.
傳說最多、最優美的還是嫦娥奔月的故事.據說,射日英雄後羿的妻子嫦娥,因為偷吃了後羿向西王母要來的不死之葯,於是飄飄而上,奔入清冷寂靜的月宮,後成為月宮仙子,與她相伴的還有搗葯的玉兔和伐桂的吳剛,故又稱月亮為嫦娥.
因為人們常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又稱月亮為嬋娟.
此外,月亮還有彎鐮、銀鐮、素魄、凝霜、冰鏡、明鏡、冰輪、夜光、素娥等等許多別稱.

熱點內容
另一朵玫瑰那樣獨特的小說 發布:2025-07-05 17:07:16 瀏覽:408
取名為海棠 發布:2025-07-05 15:17:53 瀏覽:642
白蘭花雕刻 發布:2025-07-05 14:39:49 瀏覽:125
在心中盛開一朵 發布:2025-07-05 14:34:06 瀏覽:418
六指蘭花 發布:2025-07-05 14:15:48 瀏覽:805
插花福州 發布:2025-07-05 14:14:32 瀏覽:726
矮喬木盆景 發布:2025-07-05 14:08:35 瀏覽:706
牡丹花藝作品 發布:2025-07-05 14:07:11 瀏覽:14
花藝WFC 發布:2025-07-05 14:07:05 瀏覽:143
干玫瑰花面膜 發布:2025-07-05 13:47:48 瀏覽: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