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百科 » 養蘭花歷史

養蘭花歷史

發布時間: 2021-03-10 20:13:21

A. 蘭花的來歷

蘭花,主要是「中國蘭」,即春蘭、蕙蘭、墨蘭一類。它們的花朵多半並不十回分艷麗答,而是清香素淡,適合東方人鑒賞的傳統。 植物學上這一類蘭花都屬於蘭科的一個屬,即蘭屬。這個屬總共有50種,我國有21種以及一些變種品種,產於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各區。實際上它在蘭科中只佔很少的一部分。在植物界蘭科是一個非常奇特和十分進化的大家族,全世界共有700個屬、25000種,在被子植物中只有菊科可與之媲美,並列為世界冠軍。 蘭科的大多數成員,不是生長在地上,而是附生在懸岩峭壁、巨樹高枝之上,通常稱之為熱帶蘭。不少熱帶蘭有艷麗的花朵,但也並不盡然。所謂「中國蘭有香而無色,熱帶蘭有色而無香」,大致是指常見的栽培種類而言,實際上熱帶蘭也有「有香而無色」的,反之亦然。我國地跨熱帶、亞熱帶與溫帶,有豐富的蘭科植物資源,據研究,全國共有158個屬近1000種之多,其中不少是我國特有的珍品。

B. 蘭花的歷史(與名人的故事哦)

愛國詩人屈原不僅種蘭,身佩蘭花,而且以蘭蕙高潔自比。他在《離騷》中專就多次寫到屬蘭花:「綠葉兮素枝,芳菲菲兮襲余」、「秋蘭兮青表,綠葉兮紫莖」、「余既滋蘭之九豌兮,又樹蕙之百畝」。這些名句被廣泛傳播,使「蘭」這個詞成為「君子」、「德人」、「美人」、「佳人」的代稱,並由此使「蘭」離開了它本身的植物性成為一種色彩絢爛的文化符號。

東晉詩人陶淵明喜愛蘭花,他棄官歸里,採菊養蘭,寫有詠蘭詩:「幽蘭生前庭,含薰待清風,消風脫然至,見別蕭艾叢」。

唐太宗李世民是第一個喜愛蘭花的皇帝,他常在上幸宛中觀賞蘭花,並寫有《芳蘭》詩:「春暉開紫苑,淑景媚蘭場。映庭含淺色,凝露泫浮光。日麗參差影,風傳輕重香。會須君子折,佩里作芬芳。」
唐代詩人王維養蘭成癖,並且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汗漫錄》說:「王維以黃磁斗貯蘭蕙,養以綺石,累年彌盛」。開創了瓷盆養蘭先例。

C. 蘭花觀賞的發展歷程是什麼

蘭花的栽種、觀賞,始於唐,發展於宋,盛於明清,浙江是春蘭、蕙蘭的發祥內地。早在2000多年前春秋末期,容越王勾踐已在紹興渚山種蘭,山下的驛亭稱為蘭亭。東晉王羲之,因喜歡這里的蘭花而邀請名士在此聚會,才寫下《蘭亭集序》。據知蘭花名品『宋梅』、『綠雲』即由紹興人所培育,而『梅蘭』出於蘭溪,至今,蘭溪、紹興仍是浙江蘭花種養植的集散地。建蘭主要產於福建,建蘭以素心為貴,而素心的故鄉就在龍岩山區。當地有這樣俗語:龍岩有三寶,採茶燈、沉缸酒、龍岩素。足以說明龍岩人對蘭花的重視和喜愛。如今,浙江、福建、湖北、四川、廣東、雲南、台灣等省地都不斷地推出蘭花新品種。大半個南方中國是蘭花的故鄉,而山東曲阜也喜歡蘭花,選蘭花為市花。正是因為曲阜有著與孔子有關的蘭文化,所以才與蘭花結下了不解之緣。

D. 最早栽培蘭花的國家是

最早栽培蘭花的國家是中國。

我們中國人觀賞與培植蘭花,比之西方栽培的洋蘭要早得多。古代人們起初是以採集野生蘭花為主,至於人工栽培蘭花,則從宮廷開始。魏晉以後,蘭花從宮廷栽培擴大到士大夫階層的私家園林,並用來點綴庭園,美化環境。

宋代是中國藝蘭史的鼎盛時期,有關蘭藝的書籍及描述眾多。明、清兩代,蘭藝又進入了昌盛時期。隨著蘭花品種的不斷增加,栽培經驗的日益豐富,蘭花栽培已成為大眾觀賞之物。

藝蘭發源於中國,外傳至日本及朝鮮。現今日本對中國蘭花的興趣甚濃,其歷史淵源也是由中國開始。現今日本栽蘭已自成體系,發展為號稱「東洋蘭」的基地。至於朝鮮方面,藝蘭也必不可少地成為朝鮮人民崇尚之物,並使蘭花成為當今朝鮮人民作為高雅的花卉,陳設於居室、寓所、大堂之中。

(4)養蘭花歷史擴展閱讀

蘭花文化:

自古以來中國人民愛蘭、養蘭、詠蘭、畫蘭,古人曾有「觀葉勝觀花」的贊嘆。人們更欣賞蘭花以草木為伍,不與群芳爭艷,不畏霜雪欺凌,堅忍不拔的剛毅氣質,「芝蘭生於深谷,不以無人而不芳」。蘭花歷來被人們當作高潔、典雅的象徵,與梅花、竹、菊花一起被人們稱為「四君子」。

1987年在全國十大名花評選中,蘭花僅次於梅花、牡丹、菊花,名列第四。蘭花被中國的河北省保定市、福建省龍岩市、台灣省宜蘭市、貴州省貴陽市、雲南省保山市、廣東省韶關市、廣東省汕頭選定為市花。

E. 關於蘭花的傳說故事

關於蘭花的傳說故事:

蒼翠欲滴的宇龍山中,生長著珍稀奇異的蘭花姐妹,她們是人間難得一見的奇花異草。姐妹倆一樣嫵媚,一樣艷麗,所不同的是姐姐生長在高高的懸崖上,妹妹卻生長在彎彎的山道旁,姐妹見面的時間也不多。

每當夜幕降臨的時候,圓月為沉睡的蘭花姐妹蓋上一層銀亮的清輝。朝霞在東方升起的時候,晨露為睡眼惺忪的蘭花姐妹點綴上晶瑩剔透的水珠。在大自然寬厚仁愛的懷抱里,姐妹倆孕育了一個個嬌小玲瓏並美麗可人的蓓蕾,溢出縷縷醉人的清香。

拓展資料:

蘭花(學名:Cymbidium ssp.):附生或地生草本,葉數枚至多枚,通常生於假鱗莖基部或下部節上,二列,帶狀或罕有倒披針形至狹橢圓形,基部一般有寬闊的鞘並圍抱假鱗莖,有關節。總狀花序具數花或多花,顏色有白、純白、白綠、黃綠、淡黃、淡黃褐、黃、紅、青、紫。

中國傳統名花中的蘭花僅指分布在中國蘭屬植物中的若干種地生蘭,如春蘭、惠蘭、建蘭、墨蘭和寒蘭等,即通常所指的「中國蘭」。這一類蘭花與花大色艷的熱帶蘭花大不相同,沒有醒目的艷態,沒有碩大的花、葉,卻具有質朴文靜、淡雅高潔的氣質,很符合東方人的審美標准。在中國有一千餘年的栽培歷史。

形態特徵:

附生或地生草本,罕有腐生,通常具假鱗莖;假鱗莖卵球形、橢圓形或梭形,較少不存在或延長成莖狀,通常包藏於葉基部的鞘之內。葉數枚至多枚,通常生於假鱗莖基部或下部節上,二列,帶狀或罕有倒披針形至狹橢圓形,基部一般有寬闊的鞘並圍抱假鱗莖,有關節。

花葶側生或發自假鱗莖基部,直立、外彎或下垂;總狀花序具數花或多花,較少減退為單花;花苞片長或短,在花期不落;花較大或中等大;萼片與花瓣離生,多少相似;唇瓣3裂,基部有時與蕊柱合生達3-6毫米;側裂片直立,常多少圍抱蕊柱,中裂片一般外彎;唇盤上有2條縱褶片。

通常從基部延伸到中裂片基部,有時末端膨大或中部斷開,較少合而為一;蕊柱較長,常多少向前彎曲,兩側有翅,腹面凹陷或有時具短毛,花粉團2個,有深裂隙,或4個而形成不等大的2對,蠟質,以很短的、彈性的花粉團柄連接於近三角形的粘盤上。

F. 蘭花的歷史淵源是什麼

蘭花是我國人民最喜愛、最悠久的傳統名花之一,在浙江省餘姚河姆渡遺址出土的文物,揭示了蘭花早在7000年前,就和遠古時代圖騰文化溶為一體,伴隨著中華民族,歷經七千年的風風雨雨,從遠古一直走到如今。隨著歷史的推進,蘭花「不以無人而不芳」的高尚品格和幽香高潔的神韻,歷代文人墨客、有識之士,無不為之仰慕。古往今來,一直被譽為「香祖」、「王者香」、「國香」、「天下第一香」。千百年來,蘭花文化成為華夏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千萬種花卉中最能寄託人類文明意念的花,對人類的社會生活和文學藝術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從保存的大量的蘭辭、蘭賦、蘭章、蘭畫,就足已形成了獨特的蘭文化。蘭花所表現的形態美、色彩美、芳香美,還有自古被人們稱頌的品性美、神韻美、氣質美,以其高潔、清雅、幽香而令國人情有獨鍾。

G. 古代喜愛蘭花的詩人大多都在哪個朝代

唐宋吧
蘭花是中國的傳統名花,以其獨特的花姿葉藝而飲譽古今中外。人們喜愛素淡、雅緻、清幽、潔凈的風格,推崇忠貞、廉潔、質朴、堅韌的情操,而蘭花正是這種風格和情操的完美結合。我國最早在《詩經》中就有「濤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的蘭花贊美詩,使蘭花成為「吉祥友善」的象徵。古往今來孔子、屈原、李世民、李白、蘇軾、李清照、鄭板橋、魯迅、朱德、陳毅、張學良等眾多的文人墨客詠蘭、畫蘭、寫蘭、詩蘭,蘭花已成為人們用來修身養性、寄情寓志、標明心跡、鑄塑人格的象徵,升華為意蘊深遠的蘭文化。《孔子家語》中「芝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謂窮困而改節。夫蘭當為王者香草。」贊譽了蘭花高貴品質。張學良將軍曾有「花中真君子,風姿奇高雅」的贊美詩句。朱德元帥早就有殷切寄語「如果蘭花進入尋常百姓家,這時的文明就更可觀了。」蘭花風姿素雅,葉片剛勁,花朵似蝶舞、賽飛燕,花形活潑瀟灑,幽香四溢,素有"天下第一香","花中君子"美稱,成了歷代文人墨客題吟描繪對象。他們愛蘭養蘭,或吟之以詩,或繪之以畫,為我們留下了不少趣聞軼事。名人總為蘭花狂,歷來被文人墨客所稱頌。孔子是最早喜愛蘭花的名人,《樂府詩集》載:「孔於自衛返魯,隱谷之中,見香蘭獨茂,喟然嘆日:'當為王者香,今乃獨茂與眾草為伍',乃止車援琴,作《漪蘭婦》一曲」。《孔於家語》贊美了蘭的品格:「芝蘭生於深谷,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困窮而改節」,並進一步移用到處世之道上來,孔子說:「與善人處,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則與之懼化」。
愛國詩人屈原不僅種蘭,身佩蘭花,而且以蘭蕙高潔自比。他在《離騷》中就多次寫到蘭花:「綠葉兮素枝,芳菲菲兮襲余」、「秋蘭兮青表,綠葉兮紫莖」、「余既滋蘭之九豌兮,又樹蕙之百畝」。這些名句被廣泛傳播,使「蘭」這個詞成為「君子」、「德人」、「美人」、「佳人」的代稱,並由此使「蘭」離開了它本身的植物性成為一種色彩絢爛的文化符號。
東晉詩人陶淵明喜愛蘭花,他棄官歸里,採菊養蘭,寫有詠蘭詩:「幽蘭生前庭,含薰待清風,消風脫然至,見別蕭艾叢」。
唐太宗李世民是第一個喜愛蘭花的皇帝,他常在上幸宛中觀賞蘭花,並寫有《芳蘭》詩:「春暉開紫苑,淑景媚蘭場。映庭含淺色,凝露泫浮光。日麗參差影,風傳輕重香。會須君子折,佩里作芬芳。」
唐代詩人王維養蘭成癖,並且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汗漫錄》說:「王維以黃磁斗貯蘭蕙,養以綺石,累年彌盛」。開創了瓷盆養蘭先例。
唐代詩人杜牧喜愛蘭花,相傳他花不少銀兩養植蘭花,建有相當規模的蘭圃,在當時寫了不少詠蘭佳作,蘇轍《次韻答人幽蘭》詩雲:「蘭花耿耿意羞春,紉佩何人香滿身。一寸芳心須自保,長松百尺有為新」,詠蘭詩中寄託自己的理想。而蘇軾的詠蘭詩則構思新穎:「春蘭如美人,不採羞自獻。時聞風露香,篷艾深不見」,把春蘭比喻成一位清高的美人,在山谷不斷散發清香,流露詩人追求高潔的心態。
宋代詩人書法家黃庭堅擅於盆栽蘭花,發明沙石養蘭法,他說:「蘭蕙叢出,蒔以沙石則茂,沃以湯茗則芳」。他的《幽芳亭》首先對蘭蕙作了分類:「一干一花,香有餘者;一干五七花,香不足者蕙」他所稱的"蕙"也為當代植物界所採用。
宋代哲學家、詩人朱熹酷愛蘭花,他寫過不少詠蘭詩,其《秋蘭》詩去:「秋蘭遞初馥,芳意滿沖襟。想子空齋里,凄涼楚客心」,又在《蘭》詩中詠道:「漫種秋蘭四五莖,疏簾底事太關情。可能不作涼風計,護得幽香到晚清」。他長期養蘭對蘭花很有研究,他在《楚辭辨證》中說:「大抵古之所謂香草,必其花葉皆香而燥濕不變,故可刈而為佩。若今之所謂蘭蕙,則其花香,而葉乃無氣;其氣雖美,而質弱易萎,皆非可刈而佩者也」,並作詩日:「今花得古名,旖旎香更好」,作為不諳植物的文人,能得出這樣結論,的確難能可貴。
宋末元初詩聖人鄭思肖,也是一位畫蘭名家,他自號所南翁,畫蘭以無根無土抗議元朝入侵,南宋滅亡時他年僅38歲,不仕於元朝,隱居蘇州。他的一幅傳世畫《春蘭圖》(1306年,目前藏於日本大阪巾立美術館)上有一首詩:「向來俯首問羲皇,汝是何人到此鄉。未有畫前開鼻孔,滿天浮動古馨香」,這一切使他深受後人敬仰。元代則大畫家之一的倪瓚,寫有《題鄭所南》極有影響,有詩為證:「密蕙媚幽圃」。
唐末八大家中的「二蘇」也是蘭花愛好者,兄弟詩:「秋風蘭蕙化為茅,南國凄涼氣已消。只有所南心不改,淚泉和墨寫《離騷》」,借詠蘭贊頌鄭思肖堅貞不屈精神。近代大畫家吳昌碩在一幅蘭花畫中也題有一首贊揚鄭思肖的詩:「怪石與叢棘,留之伴香祖。可嘆所南翁,畫蘭不畫土」。
清代詩人,書畫家鄭板橋是歷史上有名的蘭痴,「自謂平生惟蘭與竹為吾友也」。他在《種蘭》一文說:「余種蘭數十盆,三春告莫,皆有憔悴思歸之色。因移植於太湖石、黃石之間,山水之陰,石之縫,既已避日,又就燥,對吾堂亦各有本性。贈以詩日:『蘭草本是山中草,還向山中種此花。塵世紛紛植盆盎,不如留與伴煙霞』。又雲:『山中蘭草亂如蓬,葉暖花酣氣候濃。出谷送香非不遠,哪能送到俗塵中?此假山耳,尚如此,況真山乎!余畫此幅,花皆出葉上,極肥而勁,蓋山中之蘭,非盆中之蘭也「,鄭板橋:」七十三歲人,五十年畫蘭,任他雷雨風,終久不凋殘「,他的題蘭花詩有七八首,蘭畫也應有這么多,完全可以出一本《板橋蘭集》。他畫蘭瀟灑清勁,名噪一時。他的詠蘭詩也膾炙人口,如」深山絕壁見幽蘭,竹影蕭蕭幾片寒。一頂烏紗早須脫,好來高枕卧其間「。鄭板橋晚年辭官回鄉,還養了幾盆蘭花。有天夜裡上床未入眠,卻來了一個小偷人,他想了一計退小偷,便吟詩道:「細雨蒙蒙夜沉沉,樑上君子進我門。腹內詩書存千卷,床頭金銀無半文」。小偷聽見,知道暗示自己,趕緊出門想越牆溜走,這時屋裡的鄭板橋又說:「越牆莫損蘭花盆」,小偷於是小心避開逃走。
現代愛蘭首推朱德元帥,1929年9月,中國工農紅軍朱德軍長率領部隊進駐福建漳平市永福時,雖然軍務繁忙,仍然觀賞當地名花建蘭,並十分欣賞。1961年3月,朱德到廣州越秀公園游覽時,觀賞了盛開的蘭花,賦《蘭花》詩一首:「越秀公園花木林,百花齊放各爭春。唯有蘭花香正好,一時名貴五羊城」。他不但自己愛蘭,還十分關心祖國蘭藝事業,積極提倡建立蘭圃,並為各地蘭圃題寫匾額,杭州花圃里的「國香室」、「同賞清芬」、南昌「人民公園」、「蘭室」、上海植物園里的「蘭室」、福州鼓山的「蘭花圃」、廣州越秀公園的「蘭圃」等,都出自朱德之手。「幽蘭葉秀喬木下,仍自盤根眾草傍。縱使無人見欣賞,依然得地自含芳」。朱德這首《詠蘭》詩,更道出了他對蘭花情有獨鍾。
老一輩**家董必武喜愛蘭花,主要也是愛蘭花孤高芳潔的美好品德,曾寫過這樣的頌詞:「蘭有四清:氣清、色清、神清、韻清」,所謂清,即指蘭之高潔而言。現代文化名人*適喜歡蘭花。安徽績溪*適故居內有12扇落地隔門扇,上有同邑黑模雕刻大師*國賓手刻的陰刻蘭花圖,圖上還有題詩:「珍重韶華惜寸陰,入山仔細為君尋。蘭花豈肯依人媚,何幸今朝遇賞音」,這些使幼小的*適耳儒目染了蘭花木刻之美。*適第一次種蘭花,是1921年夏天種在北京後門里鍾鼓寺的四合院住所里,不久,他寫下有名的《希望》小詩:「找從山中來,帶得蘭花草。種在小園中,希望花開好。一日望三回,望到花時過;急壞看花人,花苞無一個。眼見秋天到,移花供在家,明年春風回,祝汝滿盆花。」如今,這首詩被譜成《蘭花草》歌曲,廣為傳唱。
張學良將軍酷愛蘭花,從1947年到台灣後,(在失去自由的情況下)隱居養蘭,他曾自嘲地說,我是過著「美人名花兩相歡」的生活,美人應指趙四小姐,名花就是蘭花。他曾說:「寫詩可以言志,難道養花就不能寄情?」每當蘭花開放時節,他都要到台北市郊蘭園賞蘭。有一次,他看中一盆名蘭,問價,園主瞧不起他,隨口將價值四萬的名蘭說成兩千元,張學良當即買下蘭花,園主自知吃虧也無話可說,不過,園主後來知道買蘭人是張學良,卻又感到名花得名主,十分高興。張學良晚年以養蘭花、讀《聖經》度日,他還寫有一首富含哲理的詠蘭詩:「芳名譽四海,落戶到萬家。葉立含正氣,花妍不浮華。常綠斗嚴寒,含笑度盛夏。花中真君子,風姿寄高雅。」

H. 蘭花的歷史

國蘭和洋蘭

蘭花屬蘭科,是單子葉植物,為多年生草本。高20~40厘米,根長筒狀。葉自莖部簇生,線狀披針形,稍具革質,2~3片成一束。總狀花序,花被2輪,肉質狀,內輪3瓣中,2瓣向上直立,下方一瓣唇形,向外反卷,上具紫紅色斑或無,雄蕊和花柱合生成合蕊柱,花色由黃褐至淺黃,以不具褐色的純顏色者為貴異。根簇生,肉質,圓柱形。萌果三角形,種極小。早春由葉叢間抽生多數花莖,每莖頂開一花,花淡黃綠色,清香。

蘭花通常分為中國蘭和洋蘭兩種,蘭花源產我國,故稱中國蘭。中國蘭主要產於亞洲的亞熱帶,主產於我國長江流域各省山區、西南、華南和台灣各地亦有分布。洋蘭大多產在熱帶和亞熱帶林區。

蘭花是我國古老的花卉之一,栽培歷史已有2000多年,約有100多個品種。依開花的時間分,有春蘭、夏蘭、秋蘭、寒蘭、報歲蘭。

蘭花極具觀賞價值,其朴實無華,葉色長青,葉質柔中有剛,花開幽香清遠,發乎自然,居「花草四雅」之首。因此人們將蘭花尊為「香祖」、「國香」、「天下第一香」。蘭花原生於深山幽谷之中,不為無人而不芳,不因清寒而萎瑣,故有「花中君子」之譽。蘭花,葉態優美,花姿嬌媚,香馥幽異,是我國名貴花卉之一。所以,我國人民一直非常喜愛蘭花,總結積累了不少養蘭經驗,如「春不出,夏不日,秋不幹,冬不濕。」和《養蘭中訣》。

我們常看到的國蘭和洋蘭,只是蘭科植物中的一小部分有觀賞價值的栽培種類,還有大量的野生蘭科植物分布於世界各地。

國蘭

中國蘭花簡稱國蘭,通常是指蘭屬 Cymbidium植物中的一部分地生種。假鱗莖較小,葉線形,根肉質;花莖直立,有花1~10餘朵,花小而芳香,通常淡綠色有紫紅色斑點。種類不同葉和花形態及花期變化較大。產秦嶺以南及西南地區。栽培歷史悠久,最少在千年以上,為中國十大傳統名花之一。自古以來人們把蘭花視為高潔、典雅、愛國和堅貞不屈的象徵。形成有濃郁中華民族特色的蘭文化。用分株、播種或組織培養繁殖。腐殖土盆栽,要求透氣排水好;喜半陰和濕潤的環境,墨蘭建蘭和寒蘭越冬溫度10℃左右,另外幾種5℃左右。

當今所稱的中國蘭花——國蘭,古代稱之為蘭蕙。正如北宋黃庭堅(1045~1105年)在《幽芳亭》中對蘭花所作的描述:「一干一華而香有餘者蘭,一干五七華而香不足者蕙」。

我們中國人觀賞與培植蘭花,比之西方栽培的洋蘭要早得多。早在春秋時代的二千四百年前,中國文化先師孔夫子曾說:「芝蘭生幽谷,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窮困而改節」。他還將蘭稱之為「王者之香」這句話流傳至今,足以證明中國蘭花在歷史文化上所佔的地位。

但有關孔子時代對蘭之描述,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春秋時代的衛國在河南北部(今滑縣一帶),魯國在山東,孔子在河南北部到山東途中是不可能看到繁茂的野生蘭花。因此他所說的芝蘭實指菊科的草本植物澤蘭。但也有人持有另一看法,認為孔子說的芝蘭生幽谷是對當時蘭花生態環境十分貼切的描述,而且當時的氣候比今天溫暖,河南一帶還生長竹子,有竹子的山地必有蘭花分布。因此,孔子當時路經深林幽谷時見到蘭花獨茂並不稀奇,他所說的芝蘭實為當今所稱的蘭花。

古代人們起初是以採集野生蘭花為主,至於人工栽培蘭花,則從宮廷開始。魏晉以後,蘭花從宮廷栽培擴大到士大夫階層的私家園林,並用來點綴庭園,美化環境,正如曹植《秋蘭被長坡》一詩中的描寫。直至唐代,蘭蕙的栽培才發展到一般庭園和花農培植,如唐代大詩人李白寫有「幽蘭香風遠,蕙草流芳根」等詩句。

宋代是中國藝蘭史的鼎盛時期,有關蘭藝的書籍及描述眾多。如宋代羅願的《爾雅翼》有「蘭之葉如莎,首春則發。花甚芳香,大抵生於森林之中,微風過之,其香藹然達於外,故曰芝蘭。江南蘭只在春勞,荊楚及閩中者秋夏再芳」之說。南宋的趙時庚於1233年寫成的《金漳蘭譜》可以說是我國保留至今最早一部研究蘭花的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蘭花專著。全書分三卷五部分,對紫蘭(主要是墨蘭)和白蘭(即素心建蘭)的30多個品種的形態特徵作了簡述,並論及了蘭花的品位。繼《金漳蘭譜》之後,王貴學又於1247年寫成了《王氏蘭譜》一書,書中對30餘個蘭蕙品種作了詳細的描述。此外,宋代還有《蘭譜奧法》一書,該書以栽培法描述為主,分為分種法、栽花法、安頓澆灌法、澆水法、種花肥泥法、去除蟻虱法和雜法等七個部分。至於吳攢所著的《種藝必用》一書,也對蘭花的栽培作了介紹。1256年,陳景沂所著的《全芳備祖》對蘭花的記述較為詳細,此書全刻本被收藏於日本皇宮廳庫,1979年日本將影印本送還我國。在宋代,以蘭花為題材進入國畫的有如趙孟堅所繪之《春蘭圖》,已被認為是現存最早的蘭花名畫,現珍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內。

明、清兩代,蘭藝又進入了昌盛時期。隨著蘭花品種的不斷增加,栽培經驗的日益豐富,蘭花栽培已成為大眾觀賞之物。此時有關描寫蘭花的書籍、畫冊、詩句及印於瓷器及某些工藝品的蘭花圖案數目較多,如明代張應民之《羅籬齋蘭譜》,高濂的《遵生八箋》一書中有關蘭的記述。明代葯物學家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一書.也對蘭花的釋名、品類及其用途都有比較完整的論述。清代也涌現了不少藝蘭專著,如1805年的《蘭蕙同心錄》,由浙江嘉興人許氏所寫,他嗜蘭成癖,又善畫蘭,具有豐富的藝蘭經驗。該書分二卷,卷一講述栽蘭知識,卷二描述了蘭花品種的識別和分類方法。全書記載品種57個,並附上由他畫的白描圖。其它如袁世俊的《蘭言述略》,杜文瀾的《藝蘭四說》,冒襄的《蘭言》,朱克柔的《第一香筆記》,屠用寧的《蘭蕙鏡》,張光照的《興蘭譜略》,岳梁的《養蘭說》,汪灝的《廣群芳譜》,吳其浚的《植物名實圖考》,晚清歐金策的《嶺海蘭言》等,至今仍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藝蘭發展至近代,有1923年出版的《蘭蕙小史》,為浙江杭縣人吳恩元所寫。他以《蘭蕙同心錄》為藍本,分三卷對當時的蘭花品種和栽培方法作了較全面的介紹,全書共記述浙江蘭蕙名品161種,並配有照片和插圖多幅,圖文並茂,引人入勝。此外,1930年由夏治彬所著的《種蘭法》;1950年杭州姚毓謬、諸友仁合編的《蘭花》一書;1963年由成都園林局編寫的《四川的蘭蕙》;1964年由福建嚴楚江編著的《廈門蘭譜》;1980年由吳應樣所著的《蘭花》和1991年所著的《中國蘭花》兩本書,以及香港、台灣所出版介紹國蘭的書籍和雜志等等,可以說是近代中國藝蘭研究的一大成就。

藝蘭發源於中國,外傳至日本及朝鮮。現今日本對中國蘭花的興趣甚濃,其歷史淵源也是由中國開始。現今日本栽蘭已自成體系,發展為號稱「東洋蘭」的基地。至於朝鮮方面,藝蘭也必不可少地成為朝鮮人民崇尚之物,並使蘭花成為當今朝鮮人民作為高雅的花卉,陳設於居室、寓所、大堂之中。更為令人稱頌的是,他們將蘭花作為一種高級的禮品來饋贈。

人為萬物之靈.蘭為百花之英,願蘭蕙自然進入人們心靈的世界,共同將蘭藝這種中華民族的傳統的國粹發揚光大,以蘭會友,共同進步。

洋蘭

洋蘭是相對於國蘭而言的,泛指除了國蘭外的蘭花,其實並非全部原產西洋,常見的有:卡特蘭、虎頭蘭、蝴蝶蘭、兜蘭、文心蘭、萬代蘭、石斛等,其講究的是花型花色,一般原產熱帶和半熱帶,多為附生,栽培需較高的溫度和濕度,是當今世界上最流行的花卉。

I. 歷史上有很專愛蘭花

屈原

J. 歷史上愛蘭花的人

愛國詩人屈原不僅種蘭,身佩蘭花,而且以蘭蕙高潔自比。他在《離騷》中就內多次寫到蘭花:「綠葉容兮素枝,芳菲菲兮襲余」、「秋蘭兮青表,綠葉兮紫莖」、「余既滋蘭之九豌兮,又樹蕙之百畝」。這些名句被廣泛傳播,使「蘭」這個詞成為「君子」、「德人」、「美人」、「佳人」的代稱,並由此使「蘭」離開了它本身的植物性成為一種色彩絢爛的文化符號。

東晉詩人陶淵明喜愛蘭花,他棄官歸里,採菊養蘭,寫有詠蘭詩:「幽蘭生前庭,含薰待清風,消風脫然至,見別蕭艾叢」。

唐太宗李世民是第一個喜愛蘭花的皇帝,他常在上幸宛中觀賞蘭花,並寫有《芳蘭》詩:「春暉開紫苑,淑景媚蘭場。映庭含淺色,凝露泫浮光。日麗參差影,風傳輕重香。會須君子折,佩里作芬芳。」
唐代詩人王維養蘭成癖,並且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汗漫錄》說:「王維以黃磁斗貯蘭蕙,養以綺石,累年彌盛」。開創了瓷盆養蘭先例。

熱點內容
美肌之匙櫻花 發布:2025-08-25 13:08:24 瀏覽:278
茶花紅糖 發布:2025-08-25 13:01:45 瀏覽:918
反戰櫻花 發布:2025-08-25 12:58:01 瀏覽:465
合肥一朵雲 發布:2025-08-25 12:53:10 瀏覽:83
棺為花藝 發布:2025-08-25 12:50:42 瀏覽:918
藝美花卉 發布:2025-08-25 12:32:24 瀏覽:468
進擊的巨人第四季在線觀看櫻花 發布:2025-08-25 12:23:23 瀏覽:184
綠植鐵觀音 發布:2025-08-25 12:18:58 瀏覽:135
丁香姑娘歌 發布:2025-08-25 12:17:24 瀏覽:21
丁香花種子種植方法 發布:2025-08-25 12:02:09 瀏覽: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