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花吟作者
㈠ 關於蘭花的現代詩。
關於蘭花的現代詩有:一朵蘭花在春天裡開、蘭花花兒開、我是一朵蘭花開在幽谷、蘭花一樣的你、我暢想在春天的玉蘭花樹下。
1.一朵蘭花在春天裡開
就剪下幾瓣春的色彩來吧,裁成蘭花的模樣
然後,再給風掛上一串鈴鐺
在誰家的窗前,叮咚的綠色
是晨曦里,心靈的舞
詩文賞析:該詩表現了蘭花在春天開放時的怡然自得和隨風飄舞的景象,體現了詩人內心的喜悅。
2.蘭花花兒開
在每一個落寞的季節,總是會有那麼一兩件傷心的事
讓我們覺得,這世界終究會有缺憾
然後,蘭花花兒開了,它在這座城市的某個角落
天真而又爛漫,歡喜別人的歡喜,悲傷別人的悲傷
詩文賞析:詩人在蘭花開放時,感嘆道人生的真諦與歡喜悲憂。
3.我是一朵蘭花開在幽谷
雨是我的歌唱,根深植腳下泥土,那是祖國母親的胸膛
本首詩短暫有力,體現了詩人對於蘭花的熱愛,同時也體現了詩人的愛國之情,對故鄉的熱愛。
詩文賞析:
4.蘭花一樣的你
走過寂寥、漫長的冬季,在這三月里
我希望遇到,一位像蘭花一樣的你
雖然你從山中來,花美香自溢
就是在夢里,我遙望的也是你
花不是人,人卻更比花
無論在哪裡,愛家都勝過愛自己
詩文賞析:本詩是寫蘭花,實際上是在寫詩人對於愛情的渴望,對於未知伴侶的期待。
5.我暢想在春天的玉蘭花樹下
滿樹登枝,蘸墨風水皆入畫;
悟物的遙托,有春風常得佳句;
妙筆花神的使者,引春歌涵映的和風,涵映筆尖的吞吐;
詩文賞析:本詩是描寫了詩人在蘭花樹下的想像,及描寫了蘭花的美麗姿態,又展現了詩人天馬行空的想像力。
(1)蘭花吟作者擴展閱讀:
蘭花(學名:Cymbidiumssp.):附生或地生草本,葉數枚至多枚,通常生於假鱗莖基部或下部節上,二列,帶狀或罕有倒披針形至狹橢圓形,基部一般有寬闊的鞘並圍抱假鱗莖,有關節。總狀花序具數花或多花,顏色有白、純白、白綠、黃綠、淡黃、淡黃褐、黃、紅、青、紫。
中國傳統名花中的蘭花僅指分布在中國蘭屬植物中的若干種地生蘭,如春蘭、惠蘭、建蘭、墨蘭和寒蘭等,即通常所指的「中國蘭」。這一類蘭花與花大色艷的熱帶蘭花大不相同,沒有醒目的艷態,沒有碩大的花、葉,卻具有質朴文靜、淡雅高潔的氣質,很符合東方人的審美標准。在中國有一千餘年的栽培歷史。
中國人歷來把蘭花看做是高潔典雅的象徵,並與「梅、竹、菊」並列,合稱「四君子」。通常以「蘭章」喻詩文之美,以「蘭交」喻友誼之真。也有借蘭來表達純潔的愛情,「氣如蘭兮長不改,心若蘭兮終不移」、「尋得幽蘭報知己,一枝聊贈夢瀟湘」。1985年5月蘭花被評為中國十大名花之四。
㈡ 描寫蘭花的整首詩的名句是哪一句作者是誰哪個朝代的題目是什麼
1、解答:
關於蘭花的名句是「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作者是李賀,漢代漢武帝劉徹陵墓——茂陵。
2、拓展:
金銅仙人辭漢歌
李賀
魏明帝青龍元年八月,詔宮官牽車西取漢孝武捧露盤仙人,欲立致前殿。宮官既拆盤,仙人臨載,乃潸然淚下。唐諸王孫李長吉遂作《金銅仙人辭漢歌》。
茂陵劉郎秋風客,夜聞馬嘶曉無跡。
畫欄桂樹懸秋香,三十六宮土花碧。
魏官牽車指千里,東關酸風射眸子。
空將漢月出宮門,憶君清淚如鉛水。
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攜盤獨出月荒涼,渭城已遠波聲小。
3、譯文:
茂陵里埋葬的劉郎,好像秋風過客匆匆而逝。
夜裡曾聽到他的神馬嘶鳴,天亮卻杳無蹤跡。
畫欄旁邊棵棵桂樹,依然散發著深秋的香氣。
長安城的三十六宮,如今卻是一片苔蘚碧綠。
魏國官員驅車載運銅人,直向千里外的異地。
剛剛走出長安東門,寒風直射銅人的眼珠里。
只有那朝夕相處的漢月,伴隨銅人走出官邸。
懷念起往日的君主,銅人流下如鉛水的淚滴。
枯衰的蘭草為遠客送別,在通向咸陽的古道。
上天如果有感情,也會因為悲傷而變得衰老。
獨出長安的盤兒,在荒涼的月色下孤獨影渺。
眼看著長安漸漸遠去,渭水波聲也越來越小。
4、注釋:
⑴魏明帝:名曹叡,曹操之孫。青龍元年:舊本又作九年,然魏青龍無九年,顯誤。元年亦與史不符,據《三國志·魏書·明帝紀》,公元237年(魏青龍五年)舊歷三月改元為景初元年,徙長安銅人承露盤即在這一年。
⑵宮官:指宦官。牽車:一作「舝車」。舝,同「轄」,車軸頭。這里是駕駛的意思。捧露盤仙人:王琦注引《三輔黃圖》:「神明台,武帝造,上有承露盤,有銅仙人舒掌捧銅盤玉杯以承雲表之露,以露和玉屑服之,以求仙道。」
⑶潸然淚下:《三國志·魏書·明帝紀》裴注引《漢晉春秋》:「帝徙盤,盤拆,聲聞數十里,金狄(銅人)或泣,因留於霸城。」
⑷唐諸王孫:李賀是唐宗室之後,故稱「唐諸王孫」。
⑸茂陵:漢武帝劉徹的陵墓,在今陝西省興平縣東北。劉郎:指漢武帝。秋風客:猶言悲秋之人。漢武帝曾作《秋風辭》,有句雲:「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兮奈老何?」
⑹「夜聞」句:傳說漢武帝的魂魄出入漢宮,有人曾在夜中聽到他坐騎的嘶鳴。
⑺桂樹懸秋香:八月景象。秋香:指桂花的芳香。
⑻三十六宮:張衡《西京賦》:「離宮別館三十六所。」土花:苔蘚。
⑼舝:一作「牽」。千里:言長安漢宮到洛陽魏宮路途之遠。
⑽東關:車出長安東門,故雲東關。酸風:令人心酸落淚之風。
⑾將:與,伴隨。漢月:漢朝時的明月。
⑿君:指漢家君主,特指漢武帝劉徹。鉛水:比喻銅人所落的眼淚,含有心情沉重的意思。
⒀衰蘭送客:秋蘭已老,故稱衰蘭。客指銅人。咸陽:秦都城名,漢改為渭城縣,離長安不遠。咸陽道:此指長安城外的道路。
⒁「天若」句:意謂面對如此興亡盛衰的變化,天若有情,也會因常常傷感而衰老。
⒂獨出:一說應作「獨去」。
⒃渭城:秦都咸陽,漢改為渭城縣,此代指長安。波聲:指渭水的波濤聲。渭城在渭水北岸。
5、作者簡介:
李賀(790~816) ,唐代詩人,字長吉,世人稱他為「詩鬼」。福昌昌谷(今河南洛陽宜陽縣)人。家居福昌昌谷,後世因此稱他為李昌谷。有「詩仙」之稱。李賀長期的抑鬱感傷,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貧寒家境的困擾,使得這顆唐代詩壇上閃著奇光異彩的新星,於公元816年過早地殞落了,年僅27歲。
㈢ 詠蘭花的作者是哪個朝代的
《詠蘭花古風》
一、張羽〔1323-1385〕,字來儀,更字附鳳,號靜居,元末明初潯陽(今江西專九江屬)人,與高啟、楊基、徐賁稱為"吳中四傑",又與高啟、王行、徐賁等十人,人稱"北郭十才子",亦為明初十才子之一。官至太常丞,工詩善畫,山水宗法米氏父子。
早年隨父宦江浙,後與徐賁約定僑居吳興,為安定書院山長,再徙於吳中(今江蘇蘇州)。洪武初年入京,得不到朱元璋喜好,洪武四年又至京師,為太常丞,洪武十八年(1385年)流放嶺南,未半道召還,投龍江而死(注:不是跳江自殺,而是綁起來被扔到長江里淹死)。
張羽好著述,文辭典雅,詩深思冶煉,朴實含華,隸書取法唐人韓擇木。著有《靜居集》四卷。
《詠蘭葉》
泣露光偏亂,
含風影自斜。
俗人那解此,
看葉勝看花。
《詠蘭花》
能白更兼黃,
無人亦自芳。
寸心原不大,
容得許多香。
㈣ 蘭花吟出自哪裡
蘭花吟 唱:香啊幽蘭陣陣蘭陰蘭陰山芳蘭披拂遍山林蘭花十照春水版越遍育蘭育蘭花花育育顆顆權君君風千古訟且聽曲《蘭花吟》明月清風相伴高山流水遇知音屑趨炎入鬧市自甘寂寞山林瀟灑平邀寵與野草結鄰與牡丹奪華貴與桃李共爭春像楊柳隨風倒飄盪浮萍平凡顯高潔花君雅名骨格輕奇存真性孕育著泱泱華民族魂曲《蘭花吟》曲短情義深願君風傳萬代皆
㈤ 越劇(蘭花吟)唱詞是什麼
香啊,香啊。
幽蘭陣陣出蘭陰 ,蘭陰山上芳蘭披拂遍山林。
蘭花十里照春水 ,越中遍是育蘭人。
人育蘭花花育人, 育出了顆顆君子心。
君子之風千古頌 , 且聽一曲蘭花吟。
明月清風常相伴, 高山流水遇知音 。
不屑趨炎入鬧市,自甘寂寞在山林 。
瀟灑平生不邀寵, 常與野草結為鄰。
不與牡丹奪華貴, 不與桃李共爭春 。
不像楊柳隨風倒, 不學那漂來盪去的小浮萍 。
平凡之中顯高潔 ,花中君子得雅名。
骨骼清奇存真性 ,孕育著泱泱中華民族魂 。
一曲蘭花吟 , 曲短情義深 。
但願那君子之風傳萬代, 人人皆有君子心。
(5)蘭花吟作者擴展閱讀
「越劇」起源於「落地唱書」,後又有稱為「女子科班」、「紹興女子文戲」、「的篤班」、「草台班戲」、「小歌班」、「紹興戲劇」、「紹興文戲」、「髦兒小歌班」、「紹劇」、「嵊劇」、「剡劇」等。
第一次稱「越劇」,1925年9月17日,在小世界游樂場演出的「的篤班」,首次在《申報》廣告上稱為「越劇」。1938年起,多數戲班、劇團稱「越劇」。但各戲報上的稱謂依舊不統一,記者與投稿者經常各用各的。
1939年,《大公報》記者樊迪民,兼為姚水娟之「越吟舞台」的編導,受李白《越女詞》之啟發,兼考慮紹興是越王勾踐生聚教訓擊敗吳國的復興基地,而越劇發源地嵊縣是紹屬之一,又受越劇名伶姚水娟「我就是要越唱越響,越唱越高,越唱越遠」之豪言觸動。
遂給茹伯勛編的《戲劇報》寫稿,刊出正名為「越劇」的動機和意義的文章,告諸觀眾。 自此以後,各報「女子文戲」的廣告陸續改稱為「越劇」,新中國成立後,更是統一稱為「越劇」。
㈥ 大家幫忙解答下面的一句是誰寫的,什麼意思。謝謝
這是辛棄疾的一首詞
【沁園春·帶湖新居將成】
辛棄疾
三徑初成,
鶴怨猿驚,
稼軒未來。 -
甚雲山自許,
平生意氣;
衣冠人笑,
抵死塵埃。 -
意倦須還,
身閑貴早,
豈為蒓羹鱸膾哉? -
秋江上,
看驚弦雁避,
駭浪船回。 -
東岡更葺茅齋, -
好都把軒窗臨水開。 -
要小舟行釣,
先應種柳;
疏籬護竹,
莫礙觀梅。 -
秋菊堪餐,
春蘭可佩,
留待先生手自栽。 -
沈吟久,
怕君恩未許,
此意徘徊。 -
【鑒賞】:
辛棄疾力主抗金,收復中原,但朝廷無此意,不加重用壯志難酬,一生屢遭貶斥。由於不能見用於苟且偷安的南宋統治集團,他感到前途險惡,早晚必被逐出宦途。為後事計,他任江西安撫使時,在上饒城北帶湖之畔,修建了一所新居,作為將來退隱之處。取名為「稼軒」並自號為「稼軒居士」以示去官務農之志。此詞即在作引退前一年,即淳熙八年(1181年)新居將落成之時所作,抒發了他當時萬端感慨集於一心的復雜感情。
上片主要寫萌發棄政歸田之念。首句開門見山,順題而起。西漢蔣詡隱居時門前開有三條小路的原因,「三徑」即成了隱士居處的代稱,陶淵明《歸去來辭》中就有「三徑就荒,松菊猶存」的句子。「三徑初成」,日後棲身有所,詞人於失意之中亦露幾分欣慰。不過這層意思,作者並沒有直白的一語道出。而是「鶴怨猿驚,稼軒未來」,以帶湖的仙鶴老猿埋怨驚怪其主人的遲遲不至,曲曲吐露。「鶴怨猿驚」出於南齊孔稚珪《北山移文》:「蕙空兮夜鶴怨,山人去兮曉猿驚。」不同的是,孔稚珪是以昔日朝夕相處的鶴猿驚怨周顒隱而復仕,辛棄疾用此典卻反其道而行之,假設即將友好伴處的鶴猿怨自己仕而不歸。這兩句是從新居方面落墨,說那裡盼望自己早日歸隱:「甚雲山」四句,是自言自語一樣,寫主觀想法。既然我的平生志趣是以「雲自許」,為什麼還老是呆在塵世里當官,惹先賢隱士嘲笑呢!顯然,這只不過是辛棄疾在遭到投降派一連串打擊之後,所發的一種牢騷自嘲而已。
誰不知道,辛棄疾的「平生意氣」是抗金復國,金甌一統,豈能以「雲山自許」!然而現在乾坤難轉,事不由已,有什麼辦法呢?「意倦須還,身閑貴早,豈為蒓羹鱸膾哉?」詞人不願作違心之事,他認為既然厭惡這丑惡的官場又不能以已之力匡正,就應該激流勇退,愈早愈好,不要等被人家趕下了台才離開;再說自己也不是象西晉張翰那樣因想起了家鄉味美的鱸魚膾、蒓菜羹而棄官還鄉,心中無愧,又何苦「抵死塵埃」呢?這里,暗示了作者同南宋統治集團之間的矛盾已到了不可調和的程度,並表明了自己的磊落胸懷。其中「意倦」句,表明自己絕不願為朝廷的苟安政策效勞,志不可奪去向已定:「豈為」句,說明他之退隱並不是為貪圖個人安逸享受;最值得體味的是「身閑貴早」里的「貴早」二字。固然,這是為了呼應前文曲露的對新居的嚮往,欲歸之情,不過主要還是說明,詞人不堪統治集團反對派對他的毀謗和打擊,而且可能預感到一場新的迫害正在等待著他①。不如抽身早避。因而自然逗出了後面「秋江上」三句,表明了自己離政歸田的真正原因是避禍,就象鴻雁聽到了弦響而逃,航船見到了惡浪而避一樣。他是別無他途,不得不如此。
下片主要寫但對未來生活藍圖的設想。詞意仍緣「新居將成」而起。「將成」是指,初具規模但還有待於進一步完善。「東岡」二句,先就建築方面說,再修一幢茅屋作為書齋,設於東岡,並把窗戶全部面水而開,既照應了題中「帶湖」二字,又照應了「平生意氣」,即「雲山自許」的雅緻。而「行釣」同「種柳」聯系起來,表明詞人嚮往的是「小舟撐出柳陰來」的畫境。表達了對官場爭斗的厭倦,對鄉村寧靜的嚮往。下面寫竹、梅、菊、蘭,不僅表現了詞人的生活情趣,更喻指詞人的為人節操。竹、梅、是「歲寒三友」之二物,竹經冬而不凋,梅凌寒而花放。
從既要「疏籬護竹」,又要「莫礙觀梅」中,既表示作者玩花弄草的雅興,更可以看出他對竹、梅堅貞品質的熱忱贊頌和嚮往。至於菊、蘭,都是偉大愛國詩人屈原喜愛的高潔的花草。他在《離騷》中有「餐秋菊之落英」,紉秋蘭以佩「等句,表示自己所食之素潔和所服之芬芳,辛棄疾說,既然古人認為菊花可餐,蘭花可佩,那我一定要親手把它們載種起來。顯然,」秋菊「兩句,明講種花,實言心志,古人志行高潔。自己亦當仿效。然而屈原餐菊佩蘭是在被楚王放逐以後,而辛棄疾當時還是在職之臣。堅持理想節操固然可以由已決定,但未去留豈能擅自安排。所以他接著說:」沉吟久,怕君恩未許,此意徘徊。「這三句初看與前文完全不屬,但細想,恰是當時作者心理矛盾含蓄而真實的流露。辛棄疾一生為國志在統一,志向尚未實現本不願意離政,但形諸文字卻說」怕君恩未許「。因此,這一方面固然暴露了作為統治集團一員的辛棄疾仍對腐朽朝廷昏庸皇帝存有不切實際的幻想;另一方面,更可以說,這是他始終不忘復國、積極從政、赤誠用世之心的流露。全詞就在這種不得不隱、然又欲隱不能的」徘徊「心境中結束。
這首詞,自始至終可以說是一篇描寫心理活動的實錄。但上下兩片,各有不同。前片寫欲隱緣由,感情漸進,由微喜,而悵然,而氣惱,而憤慨。讀之,如觀大河漲潮,流速由慢而疾,潮聲也由小而大,詞情也愈說愈明。後片寫未來打算,讀之,似在河中泛舟,水流徐緩而平穩,再不聞澎湃呼嘯之聲,所見只是波光粼粼。及設想完畢,若遊程已終,突然轉出「沉吟久」幾句,似乎剛才打算,既非出自己心亦不可行於實際如一物突現舟水凝滯不可行,不過,盡管兩片情趣迥別,風貌各異,由於通篇皆以「新居將成」一線相貫,因此並無割裂之嫌,卻有渾成之致。
㈦ 詠幽蘭 婀娜花姿碧葉長,風來難隱谷中香。 不因紉取堪為佩,縱使無人亦自芳 這首詩是誰的作品
詩名《詠幽蘭》
作者:康熙(清代)
婀娜花姿碧葉長,風來難隱谷中香。
不因紉取堪為佩內,縱使容無人亦自芳。
釋義:
蘭花的花朵婀娜多姿,葉子碧綠狹長,風吹過帶來了蘭花的香氣。
蘭花不因可以被別人摘取作為佩帶裝飾而自貴,即使沒有欣賞的時候也自己發出芬芳。
(7)蘭花吟作者擴展閱讀:
康熙皇帝一首《詠幽蘭》,道出了「蘭花」冰清玉潔的高雅氣質。他吟詠的不是蘭的孤高隱逸,而是推崇蘭的謙和踏實,不爭虛華的品格。 蘭花也是清代康熙皇帝最喜愛的花,喜愛她的品格高潔,清香宜人,在他的書房以及養心殿內部都放置了婀娜多姿的幽蘭。
在康熙皇帝寫下的詠花詩中,也以詠蘭詩寫得最好。以詠蘭寄託了自己崇尚高潔的情愫。 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喜愛素淡、雅緻、潔凈的風格,推崇忠貞、廉潔、質朴、堅韌的情操,而蘭花正是這種風格和情操的和諧統一。蘭花深厚的文化內涵,延續了蘭花旺盛的生命力,促進了蘭花的蓬勃發展。
㈧ 蘭花吟唱詞譜
上簡譜網,搜蘭花花,有12條曲譜,李丹陽那版的是詞和簡譜能對上的。 其他有簡譜和五線譜對照的。
㈨ 關於花的詩句,並註明作者和朝代
1.中庭地白樹復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制。——唐王建《十五夜望月》
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 ——唐宋之問《靈隱寺》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唐王唯《鳥鳴澗》
2.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夕。——《長歌行》
更無柳絮因風起,唯有葵花向日傾。——宋司馬光《客中初夏》
3.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東晉陶淵明《飲酒》
可嘆東籬菊,莖疏葉且微。——唐李白〈感遇〉
㈩ 蘭花吟是啥派別
五代十國時期的花間詞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