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蘭花瓷盤
『壹』 這種蘭花是什麼品種
蘭花為我國非常又名的觀賞花卉,在中國有著一千多年的栽培歷史。在我國版,蘭花的品權種也非常多,並且1985年5月,蘭花被評選為中國十大名花之四,和梅、竹、菊合稱為「四君子」。
蘭花
蘭花為附生或地生草本,罕有腐生,通常具假鱗莖;假鱗莖卵球形、橢圓形或梭形,較少不存在或延長成莖狀,通常包藏於葉基部的鞘之內。葉數枚至多枚,通常生於假鱗莖基部或下部節上,二列,帶狀或罕有倒披針形至狹橢圓形,基部一般有寬闊的鞘並圍抱假鱗莖,有關節。
中文學名:蘭花
拉丁學名:Cymbidium ssp.
別稱:中國蘭、春蘭、蘭草、蘭華、幽蘭、山蘭、國香、空谷仙子、香祖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單子葉植物綱
目:微子目
科:蘭科
亞科:蘭亞科
族:樹蘭族
屬:蘭屬
種:29種
命名者及年代:Sw.,1799
英文名稱:Orchid
『貳』 清朝有蘭花縣嗎
有,在今安徽省岳復西縣。據制記載,明崇宗九年(1636年)張獻忠率部攻佔岳西後,發現這里遍布蘭花,於是將這里命為「蘭花縣」。由於蘭花多,這里的茶葉自然就浸潤了蘭花的芳香。當地所產名茶——岳西翠蘭,成為全國名茶,國賓禮茶。
『叄』 大清朝哪位皇帝喜歡蘭花
清高宗乾隆(1711年9月25日子時—1799年2月7日),姓愛新覺羅,諱弘歷,是雍正帝第四子回。屬兔,生於康熙五十年八月答十三,卒於嘉慶四年正月初三,終年89歲,葬於河北裕陵(今河北省遵化縣西北)。乾隆於雍正十三年即位,為清代入關第四帝。乾隆六十年禪位於十五子顒琰,自己成為太上皇。乾隆在位共六十年,是中國封建史在位時間第二長的皇帝,僅次於祖父康熙帝,而且是壽命最長的皇帝,也是歷史著名的昏君,暴君。
『肆』 清朝末的蘭花大瓷碗
是蘭花的,一般在200多吧。沒用破損,而且最好有圖片。要是有人物的清晚期瓷器會值錢多了,粉彩的比青花的也值錢些。
『伍』 關於清朝陳淏子著<花鏡>
我國較早的園藝學專著,闡述了花卉栽培及園林動物養殖的知識。成書於清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
作者陳淏子,字扶搖,生平愛好栽花,成書時已77歲。
全書共六卷:卷一「花歷新栽」中,除占驗和占候外,授時部分共分十項,列舉各種觀賞植物栽培的逐月行事。卷二「課花十八法」,屬栽培總論,包括課花大略,辨花性情法,種植位置法,接換神奇法,扦插易生法,移花轉垛法,澆灌得宜法,培壅可否法,治諸蟲蠹法,變花摧花法,整頓刪科法等等內容。主要記述觀賞植物栽培原理和管理方法,是全書的精華。其中有很多寶貴的經驗與理論,至今不失其光彩。三至五卷是栽培各論,著重敘述花木的名稱、形態、生活習性、產地、用途及栽培。卷六附錄若干種園林中常見的禽、獸、鱗介、昆蟲等觀賞動物的調養方法。
《花鏡》與歷代農書以糧食作物、蔬菜為主要內容不同。此書僅限於觀賞植物及果樹栽培。對前人經驗有較多科學的總結和精闢的見解。它是我國較早的一部園藝專著。
《花鏡》中記載了豐富的遺傳育種知識,「課花大略」中說:「生草木之天地既殊,則草木之性情焉得不異?故北方屬水性冷,產北者自耐嚴寒;南方屬火性燠;產南者不懼炎威,理勢然也」。指出植物種類不同則本性不同,適於生長的地區也有所不同。還進一步指出如能了解和掌握植物的特性,順著植物的本性,使植物所要求的生活條件得到滿足,也可以在不同的地方栽培人們所需要的植物,即「在花主園丁,能審其燥濕,避其寒暑,使各順其性,雖遐方異域,南北易地,人力亦可以奪天功」。
在「接換神奇法」中,陳淏子說:「凡木之必須接換,實有至理存焉。花小者可大。瓣單者可重,色紅者可紫,實小者可巨,酸苦者可甜,臭惡者可馥,是人力可以回天。惟在接換之得其傳耳」。這些論述,雖然有些誇大之處,但說明通過嫁接可以改良花木品質;可以定向的培育出人類所需要的植物。人定勝天的思想在園藝生產中得到進一步發展。
關於接穗的選擇,王禎在《農書》中記載:「凡接枝條,必擇其美。宜用宿條向陽者,氣壯而易茂。」陳淏子對此加以發展而闡述道:「其接枝亦須擇其佳種;已生實一、二年,有旺氣者過脈乃善。」「凡接須取向南近下枝,用之則著子多。」明確指出除要選擇佳種外,還要選擇已結過果一二年並且是向南近下的豐產枝條。反映出作者不僅認識植物生長發育的階段性,而且認識到選擇豐產強壯枝條在生產上的重要意義。
對選擇在育種工作中的重要性,作者於談到桃樹育種時說:「取佳種熟桃,連肉埋入土中,尖頭向上。」強調實生繁殖必須選擇佳種,播種時尖頭向上,才易發芽。 《花鏡》對我國古代育種的成績,有較具體的記述,如指出牡丹為花中之王,北地最多。共記載了牡丹131個品種、芍葯88個品種、蘭花35個品種、梅花21個品種、蓮花22個品種、菊花152個品種、荔枝75個品種等。此外還描述了金魚的許多品種,表明我國古代選育出的植物和動物品種之多。
《花鏡》在進一步總結扦插時說: 「不外宜陰忌日四字。」其意是扦插要選擇陰涼的地方,避免陽光直射,這樣可使水分不致失去平衡,保證植株成活。這種植期的問題上,陳淏子認為只要提高管理技術,隨時可以移栽種植,不受季節的限制,並舉例說:「浙南蒔花為業者,則不然,無花不種,無木不移……雖非其時,亦可以植,皆因轉垛得法。」運用優良的栽培技術,可以控制植物的生長和發育,使其合乎人類的需要。
「變花摧花法」是闡明促成栽培和抑制栽培原理的。如欲使牡丹、梅花早日開放,可在地窖密室作好保溫設備等。「培養可否法」對各種有機肥的收集、施用方法,敘述翔實。反映出不同花木與土壤肥瘠的關系。「整枝刪科法」,介紹整枝修剪的方法;要剪去瀝水條(下垂枝)、刺身條(內向枝)、駢枝條(平行枝)、冗雜條(重迭條)、枯朽條(枯枝)。「治諸蟲法」,則是介紹對害蟲的防除法等。以上寶貴經驗,許多至今仍有其實用價值。《花鏡》堪稱我國古代園藝學的一份珍貴遺產。
《花鏡》的版本有善成堂鐫木刻本,日本花說堂重刻本,文德堂木刻本,錦章圖書局石印本,大美書局鉛印書,沈鶴記書局石印本,中華書局鉛印本等。
這類書是找不到的網上還是去買吧
『陸』 《慎德堂款瓷器年代及背景》
1782年9月16日-1850年2月25日道光皇帝要求慎德堂的日用品上,均帶有「慎德堂制」的標志。道光皇帝統治時期,清王朝正處於風雨飄搖之中,特別是道光二十年(1840)鴉片戰爭爆發後,中國社會逐步進入半殖民地時期,加之天災人禍。
社會矛盾日益尖銳,國家日趨貧困。由於國家財政的拮據,使景德鎮官窯瓷器的生產每況愈下。在清宮舊藏品中,道光朝的瓷器庫藏數量較之乾隆、嘉慶朝有了大幅減少,在數量不多的道光朝瓷器中,絕大部分又是沿襲前朝的傳統品種,並無創新之作。
在這樣的背景下,「國家部門」景德鎮御窯廠卻傾全國之力,為慎德堂燒造了一大批能夠代表當時制瓷最高水平的慎德堂款瓷器,作為道光皇帝的私人御用瓷器。
(6)清朝蘭花瓷盤擴展閱讀
慎德堂款瓷器
1、慎德堂款粉彩方水盂
造型輕巧,製作精良,畫工清麗脫俗,色彩淡雅柔和。底部有紅彩「慎德堂制」四字。慎德堂是清代道光皇帝讀書理政的地方,故有「慎德堂制」款的瓷器正是道光皇帝的御用瓷器。
2、清宣統粉彩夔鳳紋碗
碗撇口,弧腹,圈足。碗內白釉光素,外口沿和近底處各飾金線一周,腹部以粉彩繪夔鳳穿花紋。外底青花書「大清宣統年制」雙行六字楷書款。此碗器形周正,線條柔和,用紫、紅、藍、粉、黃、綠設色,色彩艷麗。
『柒』 清代妃嬪日常日用陶瓷等級 皇後該用什麼樣的陶瓷,宮中的陳設都是啥,每年的貢品有啥最好從皇後寫到答應
妃嬪日用瓷器配額
妃嬪的日常用度包括宮分、鋪宮。宮分是上自皇太後,下至貴人、常在、答應等人每年按等級所供應的不同品種、數量的金銀、布匹,以及每月、每日所供應的糧肉、菜蔬、副食等,包括綢緞、貂皮、米面、炭蠟等項。鋪宮是指皇太後、皇後、妃嬪以及福晉等人宮內所用不同等級、品種、數量的金屬器皿、瓷器、漆器等。在等級森嚴的清宮大內,由於妃嬪的名位不同,在日常用度的數量上存在著明顯差異,依其等級而遞減。
鋪宮中瓷器的配額,主要有各種類型的碗、杯、盤、碟、盅等,在顏色、紋飾和數量上都有嚴格的等級。據《國朝宮史》「經費」條記載,後宮用瓷共分6個等級:
一、皇後
皇後在後宮的地位等同於皇帝在前朝的地位。先由太後從近支王公大臣的女兒中挑選,再由皇帝冊封。一般冊封一位皇後(以玉如意為示,得如意者為後)和兩位妃。這樣冊封的皇後地位最高,所生長子一般封為皇太子。其配額的瓷器數量是:「黃瓷盤二百二十,各色瓷盤八十;黃瓷碟四十,各色瓷碟五十;黃瓷碗一百,各色瓷碗五十,黃瓷盅三百,各色瓷盅七十,各色瓷杯一百,瓷渣斗四。」
二、皇貴妃
皇貴妃這一名號始於明朝成化年間憲宗追封寵妃萬貴妃為皇貴妃,清朝沿用,在皇後之下設皇貴妃一人。其配額的瓷器數量是;「白里黃瓷盤四,各色瓷盤四十,白里黃瓷碟四,各色瓷碟十五;白里黃瓷碗五十,各色瓷碗五十,白里黃瓷盅二,各色瓷盅二十,瓷缸二。」據清《稱謂錄》記載:「本朝,皇貴妃位在貴妃上……冊封之禮,皇貴妃以冊、寶,妃以冊印。」
三、貴妃
貴妃,南朝宋武帝時始置,隋至清代一直沿用,地位次於皇後(明清時設皇貴妃地位高於貴妃)。其瓷器配額是:「黃地綠龍瓷盤四,各色瓷盤三十;黃地綠龍瓷碟四,各色瓷碟三十;黃地綠龍瓷碗四,各色瓷碗四十;黃地綠龍瓷盅二,各色瓷盅十五;瓷缸一。」
四、妃
妃,皇帝的妾,清代妃的地位次於貴妃。其瓷器配額是:「黃地綠龍瓷盤二,各色瓷盤二十;黃地綠龍瓷碟四,各色瓷碟八;黃地綠龍瓷碗四,各色瓷碗三十;黃地綠龍瓷盅二,各色瓷盅十二;瓷缸一。」
五、嬪
嬪,皇帝的妾,在清代地位次於妃。其瓷器配額是:「藍地黃龍瓷盤二,各色瓷盤十八;藍地黃龍瓷碟四,各色瓷碟六;藍地黃龍瓷碗四,各色瓷碗二十;藍地黃龍瓷盅二,各色瓷盅十,瓷缸一。」
六、貴人
據《稱謂錄》記載:「東漢定製,皇後之下即貴人也。本朝貴人位在妃、嬪之下,而貴人之下即是常在、答應,同此一稱,而位之尊卑與東漢時異矣。」其瓷器配額是:「綠地紫龍瓷盤二,各色瓷盤十;綠地紫龍瓷碟二,各色瓷碟四;綠地紫龍瓷碗四,各色瓷碗十八;綠地紫龍盅二,各色瓷盅十。」
七、常在
常在為明、清後宮第六等級的嬪妃,其地位在貴人之下。其瓷器配額是:「五彩紅龍瓷盤二,各色瓷盤八;五彩紅龍瓷碟二,各色瓷碟四;五彩紅龍瓷碗四,各色瓷碗十;五彩紅龍盅二,各色瓷盅六。」
八、答應
秀女人宮後,一般封答應。貴人以上得出自世代顯貴人家,貴人以下只須從拜唐阿子女中挑選。有的秀女配近支宗室或皇子、皇孫。其瓷器配額是:「各色瓷盤八,各色瓷碟四,各色瓷碗十,各色瓷盅六。
綜上所述,《國朝宮史》記述的後宮用瓷主要分為各色釉瓷器、黃釉瓷器(單色釉)、色地龍紋瓷器(花釉)、五彩紅龍瓷器(彩繪)等品種與類型。
妃嬪日常吃食定額:
皇太後:豬一口、羊一隻、雞、鴨各一隻、新粳米二升、黃老米一升五合、高麗江米三升、粳米粉三斤、白面五十一斤、蕎麥面一斤、麥子粉一斤、豌豆折三合、芝麻一合五勺、白糖二斤一兩五錢、盆糖八兩、核桃仁四兩、松仁二錢、枸杞四兩、曬干棗十兩、豬肉十二斤、香油三斤十兩、雞蛋二十個、麵筋一斤八兩、豆腐二斤、粉鍋渣一斤、甜醬二斤十二兩、清醬二兩、醋五兩、鮮菜十五斤、茄子二十個、王瓜二十條、白蠟七枝(內一枝重五兩,三枝各重三兩,三枝各重一兩五錢)、黃蠟二枝(各重一兩五錢)、羊油蠟二十枝(各重一兩五錢)、羊油更蠟一枝(夏重五兩、冬重十兩)、紅蘿炭(夏二十斤、冬四十斤)、黑炭(夏四十斤、冬八十斤)。
皇後:豬肉十六斤、(盤肉)羊肉一盤、雞鴨各一隻、新粳米一升八合、黃老米一升三合五勺、高麗江米一升五合、粳米粉一斤八兩、蜂蜜四兩、核桃仁二兩、松仁一錢、枸杞二兩、曬干棗五兩、豬肉九斤、豬油一斤、香油一斤六兩、雞蛋十個、麵筋十二兩、豆腐一斤八兩、粉鍋渣一斤、甜醬一斤六兩五錢、清醬一兩、醋二兩五錢、鮮菜十五斤、茄子二十斤、王瓜二十條、白蠟五枝(內一枝重三兩,四枝各重一兩五錢)、黃蠟四枝(各重一兩五錢)、羊油蠟十枝(各重一兩五錢)、羊油更蠟一枝(夏重五兩、冬重十兩)、紅蘿炭(夏十斤、冬二十斤)、黑炭(夏三十斤、冬六十斤)。
皇貴妃:豬肉十二斤、羊肉一盤、雞一隻(或鴨一隻)、陳粳米一升五合、白面五斤、白糖五兩、核桃仁一兩、黑炭(夏三十斤、冬六十斤)、六安茶葉十四兩(每月)、天池茶葉八兩(每月)、干棗一兩六錢,香油六兩,雞蛋四個,麵筋四兩,豆腐一斤八兩,粉鍋渣八兩,甜醬六兩五錢,清醬八錢,醋二兩五錢,鮮菜十斤,茄子八個,王瓜八條,白蠟二支,黃蠟二支,羊油蠟五支,紅籮炭夏十斤、冬十五斤,黑炭夏三十斤、冬六十斤,六安茶葉十四兩(每月),天池茶葉十兩(每月)
貴妃:豬肉九斤八兩,羊十五盤(每月)、雞鴨共十五隻(每月),陳粳米一升三合五勺,白面三斤八兩,白糖三兩,核桃仁一兩,干棗一兩六錢,香油六兩,雞蛋四個,麵筋四兩,豆腐一斤八兩,粉鍋渣八兩,甜醬六兩五錢,清醬八錢,醋二兩五錢,鮮菜十斤,茄子八個,王瓜八條,白蠟二支,黃蠟二支,羊油蠟五支,紅籮炭夏十斤、冬十五斤,黑炭夏三十斤、冬六十斤,六安茶葉十四兩(每月),天池茶葉八兩(每月)
妃:豬肉九斤,羊十五盤(每月)、雞鴨共十隻(每月),陳粳米一升三合五勺,白面三斤八兩,白糖三兩,核桃仁一兩,干棗一兩,香油六兩,雞蛋四個,麵筋四兩,豆腐一斤八兩,粉鍋渣八兩,甜醬六兩五錢,醋二兩五錢,鮮菜十斤,茄子八個,王瓜八條,白蠟二支,黃蠟二支,羊油蠟二支,紅籮炭夏五斤、冬十斤,黑炭夏二十五斤、冬四十斤,六安茶葉十四兩(每月),天池茶葉八兩(每月)
嬪:豬肉六斤八兩,羊十五盤(每月)、雞鴨共十隻(每月),陳粳米一升三合,白面二斤,白糖二兩,香油五兩五錢,豆腐一斤八兩,粉鍋渣八兩,甜醬六兩,醋二兩,鮮菜八斤,茄子六個,王瓜六條,白蠟二支,黃蠟二支,羊油蠟二支,紅籮炭夏五斤、冬八斤,黑炭夏二十斤、冬三十斤,六安茶葉十四兩(每月),天池茶葉八兩(每月)
貴人:豬肉六斤,羊十五盤(每月)、雞鴨共八隻(每月),陳粳米一升二合,白面二斤,白糖二兩,香油三兩五錢,豆腐一斤,粉鍋渣八兩,甜醬六兩,醋二兩,鮮菜六斤,茄子六個,王瓜六條,白蠟一支,黃蠟一支,羊油蠟一支,紅籮炭冬五斤,黑炭夏十八斤、冬二十五斤,六安茶葉七兩(每月),天池茶葉四兩(每月)
常在:豬肉五斤,羊十五盤(每月)、雞鴨共五隻(每月),陳粳米一升二合,白面二斤,白糖二兩,香油三兩五錢,豆腐一斤八兩,粉鍋渣八兩,甜醬六兩,醋二兩,鮮菜六斤,茄子六個,王瓜六條,白蠟二支,羊油蠟一支,黑炭夏十斤、冬二十斤
答應:豬肉一斤八兩,羊十五盤(每月)、雞鴨共五隻(每月),陳粳米六合,白面二斤,隨時鮮菜二斤,黃蠟一支,羊油蠟一支,黑炭夏五斤、冬十斤
在「正大光明」匾下,寶座台上設皇帝宴桌。席上珍饈佳餚十分豐盛,並具有滿族特色。計有熱菜二十品,冷盤二十品,湯菜四品,小菜四品,鮮果四品,瓜果,蜜餞果二十八品,點心、糕、餅等麵食二十九品,共計一百另九品。萬壽節家宴,大多用銅胎鍍金的掐絲琺琅「萬壽無疆」盤碗。盤碗底有「子孫永寶」款。元旦,除夕等大宴一般用青玉盤碗。在寶座台下,分東、西兩個擺陪宴桌。東邊頭桌為皇後宴桌,設寶座,皇貴妃以下不設座位。家宴的陪宴者,有皇後,貴妃,妃,嬪,貴人,常在,公主等;宗親宴的陪宴者,有親王、郡王、貝勒、阿哥等。設多少陪宴桌,視陪宴者人數而定。皇後獨自一桌,其餘二人一桌。桌上擺熱菜,冷盤,糕點,瓜果等十五品。大宴的菜餚以雞、鴨、鵝、豬、鹿、羊、野雞、野豬肉為主,並有燕窩、香蔁、蘑菇、木耳、鮮菜等等。
皇後獨自一桌,其餘二人一桌。。。
據史籍記載,皇後(包括皇太後)每人應享有金餐具36件,銀餐具98件,各種細瓷盤、碗、杯、盅、勺等340件,另有象徵身份的「 位份碗」,黃地黃里暗雲龍瓷碗660件。
皇貴妃、皇貴妃及以下無金餐具,銀餐具7件、各式細瓷盤、碗、杯、盅、勺等121件;貴妃銀餐具6件,各式細瓷餐具64件;妃銀餐具6件,各式細瓷餐具64件。她們的「位份碗」分別配有38件、18件、14件
嬪銀餐具6件,各式細瓷餐具40件,「位份碗」 是藍地白里香雲龍碗12件。
貴人(貴人及以下無銀餐具)各式細瓷餐具32件,「位份碗」 是綠地白里紫雲龍碗10件。
。
常在各式細瓷餐具26件,「位份碗」是白地白里五彩紅雲龍碗10件。
。
答應各式細瓷餐具26件,無「位份碗」。
貴人用綠地紫龍瓷盤
妃嬪服飾:
清代女貴族穿著的禮服較為繁瑣,同時也更能反映出保留的許多滿族服飾舊俗。以皇後禮服為例,除朝冠、朝服外,額上束金約,頸下飾領約,朝服內襯朝裙,外罩朝褂,朝珠戴三盤,又胸前所垂彩帨與耳上所飾耳墜等皆在禮制之內。清制,皇太後、皇後的禮服等級完全一樣,皇貴妃禮服稍次一等,貴妃以下袍服皆用金黃色,其餘飾品等級遞降。
皇後朝冠·
皇後朝冠除中央頂飾三層金鳳外,朱緯上還綴一周金鳳共7隻和金翟1隻,位於後面的金翟向腦後垂珠為飾,皇後為五行二就,冠後又垂護領。
【典 制】
皇太後、皇後朝冠,冬用薰貂,夏以青絨為之,上綴朱緯,頂三層,貫東珠各一,皆承以金鳳,飾東珠各三,珍珠各十七,上銜大東珠一。朱緯上周綴金鳳七,飾東珠各九,貓睛石各一,珍珠各二十一。後金翟一,飾貓睛石一,小珍珠十六。翟尾垂珠,五行二就,共珍珠三百有二,每行大珍珠一。中間金銜青金石結一,飾東珠、珍珠各六,末綴珊瑚。冠後護領垂明黃絛二,末綴寶石,青緞為帶。
皇貴妃、貴妃所戴朝冠,其質與皇後朝冠相同。冬用薰貂,夏以青絨為之。上綴朱帷。其冠頂、朱緯等之飾,亦與皇後朝冠相同。惟翟尾垂珠,凡珍珠一百九十二顆,三行二就;中間金銜青金石結一,東珠、珍珠各四;末亦綴珊瑚。冠後護領與皇後朝冠相同。
貴妃之冠服袍及垂絛,皆為金黃色,余制均與皇貴妃相同。
妃之朝冠,頂為二層,貫東珠各一,皆以金鳳,飾東珠九,珍珠十七,上銜貓睛石。朱緯上周綴金鳳五,飾東珠七,珍珠二十一;後金翟一,飾物與貴妃朝冠相同。惟翟尾垂珠為珍珠一百八十八顆,三行二就,中間金銜青金石結一,飾東珠、珍珠各四,末綴珊瑚。冠後護領亦與貴妃相同。
嬪之朝冠,頂為二層,貫東珠各一,皆承以金翟,飾東珠九,珍珠十七,上銜砢子。朱緯上周綴金翟五,飾東珠五,珍珠十九。後金翟一,飾珍珠十六,翟尾垂珠,為珍珠一百七十二顆,三行二就,中間金銜青金石結一,飾東珠、珍珠各三,末綴珊瑚。冠後護領與妃之朝冠制同。
皇後朝服·
皇後朝服與皇帝朝服有明顯區別:肩部襲朝褂處加緣,披領及袖皆石青色,不飾十二章,所飾龍紋亦分布不同。
皇後朝袍是皇後在朝祭之時所穿禮袍。朝袍之制三,皆為明黃色。其一,披領及袖皆石青色,片金加貂緣;肩上下襲朝褂處亦加緣。綉文為金龍九,間以五色雲。中無襞積,下幅八寶平水。披領行龍二。袖端正龍各一,袖相接處行龍各二。其二,披領及袖皆石青色,夏用片金緣,冬用片金加海龍緣;肩上下襲朝褂處亦加緣。綉文為前後正龍各一,兩肩行龍各一,腰帷行龍四。中有襞積,下幅行龍八。其三,領袖片金加海龍緣,夏用片金緣。中無襞積,後開裾。余俱如貂緣朝袍之制。領後垂明黃絛,飾珠寶。
皇貴妃之朝袍均與皇後制同。
貴妃之朝袍為金黃色,余制均與皇貴妃同。
妃之朝袍制同貴妃。
嬪之朝袍用香色,其制亦與妃同。
·皇後朝褂·
朝褂即後妃及貴族女性在朝會、祭祀等儀禮場合套在朝袍外面的禮褂。清代後妃的朝褂形制大致分三種,皇太後、皇後、皇貴妃朝褂飾五爪金龍紋,貴妃、妃、嬪朝褂飾五爪蟒紋。皇子福晉以下朝褂形制只一種,皆飾蟒紋。
皇後朝褂是皇後在朝祭之時套在朝袍外的禮褂。朝褂制三,皆為石青色,片金緣。其一,綉文為前後立龍各二,下通襞積,四層相間,上為正龍各四,下為萬福、萬壽之文。其二,綉文為前後正龍各一,腰帷行龍四,中有襞積,下幅行龍八。其三,綉文前後為立龍各二,中無襞積,下幅八寶平水。領後皆垂明黃色絛,其飾之珠寶無定。
皇貴妃之朝褂均與皇後制同。
貴妃之朝褂為金黃色,余制均與皇貴妃相同。
妃、嬪之制同貴妃。
【典 制】
皇太後、皇後朝褂色用石青,片金緣,綉文前後立龍各二,下通襞積四層相間,上為正龍各四,下為萬福萬壽。領後垂明黃絛,其飾珠寶惟宜。
皇後朝裙·
朝裙為後妃及女貴族在朝會、祭祀等儀禮場合穿在朝袍裡面的禮裙。朝裙形制只一種,用料為緞,夏天用紗。朝裙原形制為半身,以帶束腰,後為穿著方便,有上連衣褂者。
皇後朝裙冬用片金加海龍緣,上用紅織金壽字緞,下用石青行龍妝緞,皆用正幅,有襞積。夏朝裙用片金緣。
皇貴妃之朝裙,均與皇後服制同。
妃之朝裙,均與貴妃服制同。
嬪之朝裙,皆同妃制。
·皇後朝珠·
皇後朝珠須佩戴三盤,東珠一盤正佩於胸前,另外兩盤珊瑚朝珠交叉於胸前,由左右肩斜掛至肋下。且女性所戴朝珠兩串記念的一側在右胸前,與男性正相反。只有皇太後、皇後才能佩戴東珠串成的朝珠。皇貴妃以下至妃為蜜珀1串、珊瑚2串,嬪以下至鄉君為珊瑚1串、蜜珀2串。
皇後朝服所配朝珠三盤,東珠一,珊瑚二。佛頭、記念、背雲、大小墜珠寶雜飾適宜。皇後吉服所配朝珠一盤,珍寶隨所御。絛為明黃色。
皇貴妃朝服所配朝珠三盤,蜜珀一,珊瑚二。吉服朝珠一盤。絛明黃色。
貴妃朝服所配朝珠,絛為金黃色,余制與皇貴妃相同。
妃之朝珠,與貴妃服制同。
嬪之朝珠三盤,一盤為珊瑚,兩盤為蜜珀。吉服朝珠一盤。絛用金黃色。
【典 制】
皇太後、皇後朝服御朝珠三盤,東珠一,珊瑚二。佛頭、記念、背雲、大小墜、珠寶雜飾惟其宜,絛皆明黃色。
清代服飾中,有兩個不成文的規定。其一:後妃、公主、福晉下至七品命婦在穿便服時,如果服飾上面要織、綉花卉,均應為應季的花卉。例如冬季所穿的便服上,多織綉冬季里開放的花,像梅花、水仙等;夏季里多是荷花、百合、牡丹、萱草、石榴等,春天裡多是蘭花、綉球、桃花、杏花等,秋天裡則是菊花、桂花、秋海棠之類。如果穿了綉有其他季節的的花卉的衣服,就會被認為不合適宜。大家可以想像一下,在貴族出入場合里,貴婦格格互相攀比下,你要是穿錯了花卉的衣服,那難看絕對不是一般能夠忍受的。
其二:在清代帝後大臣的服飾中,不論朝服還是便服,單、夾、棉、皮都要應其時,順其節。只要季節一到,無論天氣冷暖,都要穿那個季節的衣服。而且換了應季節的衣服之後,不能再穿回原來的衣服。就如現在這樣的天氣,冬末春初,但一換上春裝,天在冷,不能再拿出冬天的棉衣來穿。要是夏末秋初,就算天再熱,也不能再穿夏裝,否則就是抗旨不遵。而且更搞的是《大清會典》竟然還有明確規定換裝的時間:「每歲春季換用涼朝帽及夾朝衣,秋季換用暖朝帽及緣皮朝衣,於三九月內,由部擬旨,預期請旨。」每年三月要換春裝,九月要換冬裝,只要詔書一下,天氣再變化,也不允許換回去。否則這抗旨的罪名可不是鬧著玩的。可是誰也不是傻子,熱了還可以忍忍,冷了豈不是要凍死?而且北方的天氣,早晚溫差比較大,中午時候太陽燦爛,暖烘烘的,一早一晚,卻涼颼颼的。於是清朝的衣服里就出現了一種奇特的服裝。人們在春天的夾衣里塞一層薄薄的棉花,表面上看是春裝,其實已經經過了實質的改造。夏裝里也是如法炮製,在天氣冷下來,但是皇帝還沒下詔書換冬裝的時候穿,實在是明智。這頗類似於古代的窮人,因為家裡沒錢,所以剛開春就把冬衣當了求生活,天一冷下來,沒有辦法只好在春裝里隨意套點棉花禦寒。可憐的後妃格格,王公貴族,一個個弄得跟窮人似的。於是清代的服飾里就出現了這種怪異的隔季服飾,在夏季紗衣里絮棉花
妃嬪住所:
景仁宮,內廷東六宮之一。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曰長安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景仁宮。清代沿用明朝舊稱,於順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道光十五年(1835年)、光緒十六年(1890年)先後修繕。
宮為二進院,正門南向,名景仁門,門內有石影壁一座,傳為元代遺物。前院正殿即景仁宮,面闊5間,黃琉璃瓦歇山式頂,檐角安放走獸5個,檐下施以單翹單昂五踩斗栱,飾龍鳳和璽彩畫。明間前後檐開門,次、梢間均為檻牆、檻窗,門窗雙交四椀菱花槅扇式。明間室內懸乾隆御題「贊德宮闈」匾。天花圖案為二龍戲珠,內檐為龍鳳和璽彩畫。室內方磚墁地,殿前有寬廣月台。東西有配殿各3間,明間開門,黃琉璃瓦硬山式頂,檐下飾以旋子彩畫。配殿南北各有耳房。
後院正殿5間,明間開門,黃琉璃瓦硬山式頂,檐下施以斗栱,飾龍鳳和璽彩畫。兩側各建耳房。殿前有東西配殿各3間,亦為明間開門,黃琉璃瓦硬山式頂,檐下飾旋子彩畫。院西南角有井亭1座。此宮保持明初始建時的格局。
景仁宮明代為嬪妃居所。清順治十一年(1654年)三月,康熙帝生於此宮。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和碩裕親王福全喪,康熙帝為悼念其兄,再次於此宮暫居。其後此宮一直作為後妃居所,乾隆帝生母孝聖憲皇後、咸豐帝婉貴妃、光緒帝珍妃均曾在此居住。
承乾宮,內廷東六宮之一。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曰永寧宮,崇禎五年(1632年)八月更名承乾宮。清沿明舊。順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道光十二年(1832年)略有修葺。現在未對遊客開放,平日里總是大門緊閉,外人難睹真容。
宮為兩進院,正門南向,名承乾門。前院正殿即承乾宮,面闊5間,黃琉璃瓦歇山式頂,檐角安放走獸5個,檐下施以單翹單昂五踩斗栱,內外檐飾龍鳳和璽彩畫。明間開門,次、梢間檻牆、檻窗,雙交四椀菱花槅扇門、窗。室內方磚墁地,天花彩繪雙鳳,正間內懸乾隆皇帝御題「德成柔順」匾。殿前為寬敞的月台。東西有配殿各3間,明間開門,黃琉璃瓦硬山式頂,檐下飾旋子彩畫,崇禎七年(1634年)安匾於東西配殿曰貞順齋、明德堂。
後院正殿5間,明間開門,黃琉璃瓦硬山式頂,檐下施以斗栱,飾龍鳳和璽彩畫。兩側建有耳房。東西有配殿各3間,均為明間開門,黃琉璃瓦硬山式頂,飾以旋子彩畫。後院西南角有井亭一座。此宮保持明初始建時的格局。
此宮在明代為貴妃所居。清代為後妃所居,清順治帝皇貴妃董鄂氏,道光帝孝全成皇後、琳貴妃、佳貴人,咸豐帝雲嬪、婉貴人都曾在此居住。
延禧宮,是東六宮中比較冷僻的宮院,受寵的妃嬪都不選擇在這里居住。延禧宮東有蒼震門,是宮中太監和匠役勤雜人員出入內廷的唯一門戶,所以關防難以嚴密。
500年間,這里頻頻發生火災,延禧宮成了重建次數最多的一座宮院。宣統元年,繼承了慈禧財產的隆裕太後斥資百萬,要在這里修建一座水晶宮,派太監小德張主管。方案是在院中砌一個直徑數丈的水池,在池中建起一座三層的圓形宮殿。以銅鐵為樑柱,以玻璃為牆壁,地板也都以玻璃磚為之,屋頂上安放玻璃魚缸數口。這樣就完全可以抗拒火災了。但是,工程只進行到一半,溥儀就退位了。
永和宮,
內廷東六宮之一,位於承乾宮之東、景陽宮之南。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永安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今名。清沿明舊,於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修,乾隆三十年(1765年)亦有修繕,光緒十六年(1890年)重修。明代為妃嬪所居,清代為後妃所居。清康熙帝孝恭仁皇後久居此宮。其後,道光帝靜貴妃,咸豐帝麗貴人、斑貴人、鑫常在等先後在此居住。光緒大婚後為瑾妃居所。
宮為二進院,正門南向,名永和門,前院正殿即永和宮,面闊5間,前接抱廈3間,黃琉璃瓦歇山式頂,檐角安走獸5個,檐下施以單翹單昂五跴斗栱,繪龍鳳和璽彩畫。明間開門,次、梢間皆為檻牆,上安支窗。正間室內懸乾隆御題「儀昭淑慎」匾,吊白樘箅子頂棚,方磚墁地。東西有配殿各3間,明間開門,黃琉璃瓦硬山式頂,檐下飾旋子彩畫。東西配殿的北側皆為耳房,各3間。
後院正殿曰同順齋,面闊5間,黃琉璃瓦硬山式頂,明間開門,雙交四椀槅扇門4扇,中間兩扇外置風門,次間、梢間檻牆,步步錦支窗,下為大玻璃方窗,兩側有耳房。東西有配殿各3間,明間開門,黃琉璃瓦硬山式頂,檐下飾以旋子彩畫。院西南角有井亭1座。此宮保持明初始建時的格局。
翊坤宮,內廷西六宮之一,明清時為妃嬪居所。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始稱萬安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為翊坤宮。清代曾多次修繕,原為二進院,清晚期將翊坤宮後殿改成穿堂殿曰體和殿,東西耳房各改一間為通道,使翊坤宮與儲秀宮相連,形成四進院的格局。
正殿面闊5間,黃琉璃瓦歇山頂,前後出廊。檐下施斗拱,梁枋飾以蘇式彩畫。門為萬字錦底、五蝠捧壽裙板隔扇門,窗為步步錦支摘窗,飾萬字團壽紋。明間正中設地平寶座、屏風、香幾、宮扇,上懸慈禧御筆「有容德大」匾。東側用花梨木透雕喜鵲登梅落地罩,西側用花梨木透雕藤蘿松纏枝落地罩,將正間與東、西次間隔開,東西次間與梢間用隔扇相隔。殿前設「光明盛昌」屏門,台基下陳設銅鳳、銅鶴、銅爐各一對。溥儀遜帝時曾在正殿前廊下安設鞦韆,現鞦韆已拆,鞦韆架尚在。東西有配殿曰延洪殿、元和殿,均為3間黃琉璃瓦硬山頂建築。
『捌』 求成化年制瓷盤寄託款鑒定法
以下是簡單的介紹方法,希望能夠幫到你:
明成化朝是我國瓷器燒造史上一個重要的歷史時期,此時的瓷器造型玲瓏秀奇,胎質細潤晶瑩,彩料精選純正,色調柔和寧靜,繪畫淡雅幽婉,以其輕盈秀
雅的風格獨步一時,徹底擺脫了洪武、永樂、宣德時期,沒有永樂瓷器和宣德瓷器的大氣派,而是追求中小作品,追求賞心悅目,特別講究線條美,使後人對成化一
朝瓷器有著極高的評價。收藏界有「明看成化,清看雍正」的說法。從傳世的成化瓷器中可想見當朝的景象,這個時期的瓷器除了日用品之外,多是觀賞瓷、把玩
瓷,從藝術和審美角度上達到了歷代高峰
成化時期瓷器造型莊重圓潤
成化時期瓷器造型莊重圓潤、玲瓏俊秀,具有藝術上的線條美。歷來有「成化無大器」的說法,從傳世品來看,明成化青花瓷大件少見,絕大多數為小件器。常見的官窯瓷器有碗、盤、杯、高足杯、高足碗、卧足碗、罐、盒、爐、洗、梅瓶、梨壺、盞托、玉壺春瓶等。
成化瓷器紋飾以香草龍最具代表
成化瓷紋飾開始出現了規矩化的寶相花、團花,並大量運用對稱、連續等裝飾手法,瓶罐類器物多用修長的蕉葉裝飾。常見紋飾有:荷蓮鴛鴦、松竹梅石、
靈芝花草、秋葵牡丹、折枝花果、纏枝花卉、菊花、苜蓿花、蘭花、梔子花、寶相花、山茶花、牽牛花、蓮花八寶、龍、鳳、火雲、獅子麒麟、海獸、花鳥、團龍、
嬰戲仕女、高士,以及梵文等。器口內外多以弦紋,少數以卷草紋帶或錦地紋帶裝飾。其中蓮托八寶紋應是成化時開始流行的紋飾,而樹石欄桿的庭院圖雖很早出
現,但亦以成化時為盛。在這些圖案紋飾中,尤以夔龍和十字寶杵最具代表,夔龍的龍嘴常銜一枝蓮花,因此又稱香草龍。
成化青花用的是平等青,色調柔和淡雅
成化青花前期有的使用蘇麻離青料,宣德遺風仍存,但不久青料已用完,後期主要用的是江西樂平縣產的陂塘青,也稱平等青,青花色調柔和淡雅,藍中閃
灰,呈色非常穩定、平靜,與潔白溫潤的胎釉和纖細的紋飾相襯,分外脫俗,燒成作品呈色大多淺淡雅緻,淡雅的青花也為鬥彩提供了陪襯效果,使成化鬥彩不僅在
當代或是後來創下了不可逾越的里程碑。
成化瓷器品種繁多,色彩豐富
成化朝除了名噪一時的鬥彩瓷外,還有繼承宣德時期的彩瓷及單色釉品種,有青花紅彩、青花綠彩、孔雀綠釉青花、黃釉青花、藍釉白花、白釉醬花、白釉
紅彩、白釉黃彩、白釉綠彩、素三彩、琺花、仿哥釉、白釉、黃釉、藍釉、紅釉等;其製作工藝均十分精緻,但傳世並不多見。在1975年與1987年兩次對景
德鎮御窯廠珠山遺址進行發掘,出土了大量成化瓷器殘片,不但品種繁多,色彩豐富,而且有許多品種在傳世品中尚屬首見,如紅地綠彩、紅釉白花等。
鑒定方法一:辨胎釉
釉質肥腴,潤如凝脂
成化瓷器胎質潔白、細密、干澀;胎體秀美而輕薄,迎光透視呈牙黃色或肉紅色;釉色微微閃青,釉質肥腴,潤如凝脂,上手撫之如同嬰兒的肌膚一樣,為成化官窯器所特有風格,這種釉色是鑒定明成化瓷器的重要特徵之一。
鑒定方法二:辨紋飾
紋飾線條纖細柔和,多用雙線勾勒填色法
成化時期紋飾線條纖細柔和,多用雙線勾勒填色法,填色較淡,青花之淡雅之態如輕歌漫舞,畫意飄逸瀟灑。成化鬥彩器物裝飾講究濃淡搭配,以平塗為
主,不分陰陽,畫面缺少層次感。花朵和人物衣服以平塗法繪畫施彩,樹葉、花朵無陰陽向背之分,人物衣服,只繪單色外衣,無內衣襯托,故有「成窯一件衣」之
說,山石也無凹凸之感。
鑒定方法三:辨彩料
「奼紫」一色獨具特色,色如赤鐵
成化色彩具有清雅的色彩效果,曠絕古今。色彩特徵是:「鮮紅色,艷如血,厚薄不勻;鵝黃色,嬌嫩透明而閃微綠色;杏黃色,閃微紅;水綠、葉綠、山
子綠色,皆透明而閃微黃;蜜蠟黃,色稍透明;赭紫色暗;姜黃色濃光弱;奼紫色,色濃而無光。而彩色中的「奼紫」一色獨具特色,色如赤鐵,表面干澀無光,後
代很難模仿,可謂成化一代的標志。
鑒定方法四:辨工藝
器物砂底呈褐黃色,俗稱「米糊底」
成化瓷器修胎規整,琢器類器物(瓶罐類立件器物稱為琢器),由於當時是分段拉坯成型,腹部可見接胎痕,由於成化時期工藝非常好,瓶、罐、壺等琢
器,接胎痕不明顯;盤子多有塌底現象,碗、盤類底足較直而且較高。官窯青花瓷器分底施釉和砂底兩種。以帶釉居多,器物底部釉色和器身釉色一致,砂底呈褐黃
色,俗稱「米糊底」,上手撫之,溫潤細滑,無粗糙感,為成化官窯器所特有風格。器物底足牆較窄,足脊較圓;足跡露胎處可見黃溢;器物里釉、底釉平滑細膩;
足外牆大多圍以兩或三道弦紋,一道靠上,兩道靠近足底部邊緣,靠近足根那條圈線較深,上面一條則談。
鑒定方法五:辨款識
成化款肥
明代成化年間官窯瓷器款識有書「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和「天」字款兩種,不見「成化年制」款,且只有楷書款,不見篆書款。成化官窯瓷器年款主要體式為青花
楷書「大明成化年制」六字雙行款圍以青花雙重圓圈或雙重方框,也有極個別無邊欄的。落款位置多在器物外底。另見有以青花料自右向左橫書的六字楷款,落在盤
類的口邊或高足杯的的足內沿,另成化彩瓷均屬青花款。特點是字體深沉,無漂浮感。筆法蒼勁有力,中鋒運筆,筆道粗,字體肥,故有「成化款肥」的說法。字體
並不嚴謹規范,似為兒童所書,透著稚拙之氣,成化官窯款識的藍本似出自一人之手,也為歷代仿寫所不及。已故古陶瓷鑒定家孫瀛洲先生總結成化款識,作有歌訣
「大字尖圓頭非高,成字撇硬直到腰。化字人匕平微頭,制字衣橫少越刀。明日窄平年應悟,成字三點頭肩腰。」就是說款識中的「大」字的第二筆上端有尖有圓,
出頭並不很高;
「成」字第五筆的撇直而生硬;「化」字左邊單人旁和右邊「匕」上端幾乎持平;「制」字中下半部分的「衣」字一橫一般不越過右方的立刀;「明」字左邊的
「日」多是上窄下寬或上下相同;「成」字最後一筆的一點,有的點在橫以上,有的點在與橫持平部位,有的點在橫以下,但以點在與橫持平部位多見;另還有個別
「成」字沒有一點。「天」字款只見於成化鬥彩罐上,落款位置在器物外底。已故古陶瓷鑒定家孫瀛洲先生總結「天」字款,作有歌訣為「天字無欄卻為官,字沉雲
蒙在下邊。康雍乾仿雖技巧,字浮雲淡往上翻。」是說成化時期有一種官窯鬥彩罐,外底書寫一「天」字,字外無邊欄;因釉質肥厚,青花書寫「天」字不是很清
晰,有雲遮霧障若隱若現的感覺。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均仿燒過天字罐,仿款字體較成化時顯得漂浮。
成化民窯鑒定
精細的民窯器施釉表裡如一
成化民窯瓷雖比不上同時期的官窯瓷精細規矩,但其器型規整、胎子潔白細密、釉子光潤肥厚的程度,在明代各朝中都是最突出的。成化民窯瓷器遺存較
多,常見器物有盤、碗、高足杯、蓋罐、梅瓶、香爐等,造型圓潤、古樸。器物胎土淘煉較細,胎質干澀,間有孔隙;釉面肥潤,釉色灰青;器物底足施釉,足牆較
薄;精細的民窯器,器里、器外、器底三處釉色一致,達到表裡如一;成化民窯青花瓷,紋飾常見獅子、麒麟、海獸、荷塘鴛鴦、秋葵山茶、山石花草、折枝牡丹、
嬰戲、高士、結帶寶杵等,有的紋飾畫得柔和,有的畫得潦草,無論哪種都透出瀟灑活潑,從隨意之中見其清麗。底足外足牆飾旋紋兩周;紋飾畫法採用雙勾填色的
手法;青花用料為國產的「土青」,色調普遍晦暗,常見有藍中泛灰黑和藍中泛灰兩種青花發色,凝聚出黑褐色斑點、但無暈散現象。民窯青花瓷多數無款,少數有
款的既有「大明成化年制」的,也有寫「大明成化年造」的,外圍青花雙圈款,還有銀錠畫押款和「福」字款等。
『玖』 有沒有人聽說過清朝人所著的那本《花鏡》他究竟記載了什麼有哪些花呢
花鏡
園藝:將花卉布置於綠籬、欄桿、建築物前或道路兩側的園林形式。展現形式:花卉應用的一種重要形式,是園林中從規則式到自然式構圖的自然形式,它追求的是「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意境,體現中國園林創作的高藝術規范。古籍:起源:我國較早的園藝學專著,闡述了花卉栽培及園林動物養殖的知識。成書於清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作者:陳淏子,字扶搖,生平愛好栽花,成書時已77歲。
《花鏡》其書卷一「花歷新栽」中,除占驗和占候外,授時部分共分十項,列舉各種觀賞植物栽培的逐月行事。卷二「課花十八法」,屬栽培總論,包括課花大略,辨花性情法,種植位置法,接換神奇法,扦插易生法,移花轉垛法,澆灌得宜法,培壅可否法,治諸蟲蠹法,變花摧花法,整頓刪科法等等內容。主要記述觀賞植物栽培原理和管理方法,是全書的精華。其中有很多寶貴的經驗與理論,至今不失其光彩。三至五卷是栽培各論,著重敘述花木的名稱、形態、生活習性、產地、用途及栽培。卷六附錄若干種園林中常見的禽、獸、鱗介、昆蟲等觀賞動物的調養方法。
《花鏡》與歷代農書以糧食作物、蔬菜為主要內容不同。此書僅限於觀賞植物及果樹栽培。對前人經驗有較多科學的總結和精闢的見解。它是我國較早的一部園藝專著。
《花鏡》中記載了豐富的遺傳育種知識,「課花大略」中說:「生草木之天地既殊,則草木之性情焉得不異?故北方屬水性冷,產北者自耐嚴寒;南方屬火性燠;產南者不懼炎威,理勢然也」。指出植物種類不同則本性不同,適於生長的地區也有所不同。還進一步指出如能了解和掌握植物的特性,順著植物的本性,使植物所要求的生活條件得到滿足,也可以在不同的地方栽培人們所需要的植物,即「在花主園丁,能審其燥濕,避其寒暑,使各順其性,雖遐方異域,南北易地,人力亦可以奪天功」。
在「接換神奇法」中,陳淏子說:「凡木之必須接換,實有至理存焉。花小者可大。瓣單者可重,色紅者可紫,實小者可巨,酸苦者可甜,臭惡者可馥,是人力可以回天。惟在接換之得其傳耳」。這些論述,雖然有些誇大之處,但說明通過嫁接可以改良花木品質;可以定向的培育出人類所需要的植物。人定勝天的思想在園藝生產中得到進一步發展。
關於接穗的選擇,王禎在《農書》中記載:「凡接枝條,必擇其美。宜用宿條向陽者,氣壯而易茂。」陳淏子對此加以發展而闡述道:「其接枝亦須擇其佳種;已生實一、二年,有旺氣者過脈乃善。」「凡接須取向南近下枝,用之則著子多。」明確指出除要選擇佳種外,還要選擇已結過果一二年並且是向南近下的豐產枝條。反映出作者不僅認識植物生長發育的階段性,而且認識到選擇豐產強壯枝條在生產上的重要意義。
對選擇在育種工作中的重要性,作者於談到桃樹育種時說:「取佳種熟桃,連肉埋入土中,尖頭向上。」強調實生繁殖必須選擇佳種,播種時尖頭向上,才易發芽。 《花鏡》對我國古代育種的成績,有較具體的記述,如指出牡丹為花中之王,北地最多。共記載了牡丹131個品種、芍葯88個品種、蘭花35個品種、梅花21個品種、蓮花22個品種、菊花152個品種、荔枝75個品種等。此外還描述了金魚的許多品種,表明我國古代選育出的植物和動物品種之多。
《花鏡》在進一步總結扦插時說: 「不外宜陰忌日四字。」其意是扦插要選擇陰涼的地方,避免陽光直射,這樣可使水分不致失去平衡,保證植株成活。這種植期的問題上,陳淏子認為只要提高管理技術,隨時可以移栽種植,不受季節的限制,並舉例說:「浙南蒔花為業者,則不然,無花不種,無木不移……雖非其時,亦可以植,皆因轉垛得法。」運用優良的栽培技術,可以控制植物的生長和發育,使其合乎人類的需要。
「變花摧花法」是闡明促成栽培和抑制栽培原理的。如欲使牡丹、梅花早日開放,可在地窖密室作好保溫設備等。「培養可否法」對各種有機肥的收集、施用方法,敘述翔實。反映出不同花木與土壤肥瘠的關系。「整枝刪科法」,介紹整枝修剪的方法;要剪去瀝水條(下垂枝)、刺身條(內向枝)、駢枝條(平行枝)、冗雜條(重疊條)、枯朽條(枯枝)。「治諸蟲法」,則是介紹對害蟲的防除法等。以上寶貴經驗,許多至今仍有其實用價值。《花鏡》堪稱我國古代園藝學的一份珍貴遺產。
出版信息《花鏡》的版本有善成堂鐫木刻本,日本花說堂重刻本,文德堂木刻本,錦章圖書局石印本,大美書局鉛印書,沈鶴記書局石印本,中華書局鉛印本等。
『拾』 清代蘭花小瓷盤價值幾何
!幫你看看,藍花說暈我了,上照片吧,青花瓷器吧照片呢?最少也要叫我們看看東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