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花花塤
A. 為什麼說音樂是中華的神韻呢
1.音樂的歷史
①樂舞與雅樂——先秦音樂
中華民族的祖先在漫長的原始社會中創造了最初的音樂,這就是詩歌、舞蹈、音樂三位一體的「樂舞」。「樂舞」被後世稱為古樂,泛指傳說中的遠古音樂和夏、商兩代的樂舞。
古樂的名稱出自戰國後期的《呂氏春秋》。在書中記載的遠古之樂有《葛天氏之樂》、《朱襄氏之樂》、《陽康氏之樂》等,屬於夏、商樂舞的有《大夏》、《大濩》等。古樂演唱時往往化裝、手執簡單的樂器或道具,載歌載舞。如《葛天氏之樂》就是操牛尾、踏足而歌。演唱內容多為自然災害、部落戰爭,和生產勞動有關,往往帶有巫術、原始宗教的色彩。
這種樂舞的樂器是石磬、塤等。在西安半坡村出土的距今6000多年的半坡塤能吹出小三度音程。後期樂器逐漸繁多,陸續有了土鼓、陶鍾、籥、陶鈴、骨哨等,同時形成了五聲音階。
雅樂起源於周代。周王朝建立之初便制定出一套完整的禮樂制度。雅樂是配合周禮的祭祀音樂與儀典音樂,是在朝廷祭祀天地、祖先的儀式中,在朝會、宴享、慶典等禮儀活動中所演奏的音樂,其代表作是「六代之樂」,即黃帝時的《雲門》、堯時的《大成》、舜時的《大磬》,禹時的《大夏》、商湯時的《大濩》周初的《大武》。雅本為一種樂器,為宮廷演奏所用,後便指代這類音樂。雅樂的名稱至春秋、戰國時方才確立。雅樂樂器有祝、敵、鍾、磬、塤、篪等。
先秦時,夏、商時代的樂器已較發達,至周代,據史料所記已達70餘種。在西周,根據樂器的不同質料分為金、石、絲、竹、匏、土、草、木等八類,稱為八音。八音分類見於《周禮·春官》。
編鍾屬於八音中的金類。編鍾最早可溯及殷商,而大盛於春秋戰國時期。1978年出土的曾侯乙墓編鍾有65枚,音域達五個八度,鍾身有3000餘字的銘文,記述編鍾的音律以及當時各國律制情況,是中國最早的樂理專著。曾侯乙為戰國初時的人物,由此可見當時編鍾所達到的水平。
隨著樂器的發展,在音律上產生了五聲、十二律,並總結出「三分損益」法,成為古代樂律的生成法則。古代希臘和古阿拉伯地區也有類似的聲律法則。
自周初至春秋中期,涌現出大量民歌,歌詞主要收集在《詩經》里。戰國時期,楚地祀風大盛,祭祀音樂隨之得到發展。
②民歌與大麴
自秦漢以來,宮廷注重對民間音樂的收集整理,並設立了音樂機構,稱為樂府。樂府設樂府令,負責行政工作,另設協律都尉主持音樂業務,著名音樂家李延年就是漢武帝時的協律都尉。樂府中有大量樂工,有時多達千人。漢樂府還有司馬相如等一些文學家撰寫歌詞,漢樂府雖然是為宮廷的享樂生活而設立的,但對於中國民間音樂的搜集、整理、加工、流傳起到了積極作用。
漢代的民歌在表演形式上也有發展。初期的民歌表演只是清唱,稱為「徒歌」或「謠」,後來用人聲來幫腔,稱為「但歌」,最後發展為演唱者手執「節」的打擊樂器,與笙、笛、琴、瑟等管弦樂器的伴奏相互應和的「相和歌」。相和歌在發展過程中,經過專業音樂家的加工改編,並與舞蹈結合起來,產生了新的歌舞形式——「相和大麴」。相和大麴的曲式已有引子、中部、尾聲的三部曲式,稱為「艷一曲一亂(或趨)」。有記載的相和大麴有《羅敷》、《夏門》等。
魏晉南北朝時,在南方的「吳歌」和「西曲」的基礎上,形成了清商大麴,它的曲式也分為三部分,每部分又由幾段綴成,比相和大麴又有所發展。
樂符在中國音樂發展史上,魏晉時期在音樂美學上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是嵇康的《聲無哀樂論》,文中設二人相互問難的形式,討論了音樂的客觀性社會意義、心理屬性等,思想觀點嚴謹細密。另外比較重要的文章還有阮籍的《樂論》、嵇康的《琴賦》。
③盛唐之音
唐代的音樂隨著盛世的到來也得到了全面發展。宋代以前,中國音樂主要是在歌舞形式中發展起來的。魏晉以來的大麴,在唐代進入了最輝煌的時期。唐代大麴是一種大規模的歌舞套曲,在總的結構上與以前的大麴相似,但內部節奏、速度變化更為復雜。並且,由西域傳人的大規模樂曲也列入了唐代大麴。唐代大麴設九部樂、十部樂,在宮廷重要慶典或宴會上演出。最著名的唐代大麴是《霓裳羽衣曲》。
隋唐時,天子、諸侯在宴飲上所奏的音樂有二十八調。因宴與燕通用,這種宴樂又稱為「燕樂二十八調」。不過,即使在唐代,二十八調在演奏時也不常全部出現,但是其對音樂理論有著重要意義。
燕樂大麴傳到宋代成為宋代戲曲的源頭之一。
唐代的宮廷音樂機構稱為「教坊」,同時還有朝廷命官轄屬的大樂署。教坊是宮廷的娛樂機構。玄宗時設立御用歌舞音樂機構專習法曲,因設立禁苑梨園而被人稱為「梨園」。唐玄宗本人精通音律,常親臨教正。
④中國音樂的分流
宋代以前,中國的音樂是一個從原始樂舞到盛唐大麴、從原始的民樂到盛大的宮廷音樂的進化過程,這是音樂發展的主流。兩宋以後,中國音樂開始向民間音樂方向發展,先後出現了相對獨立的戲曲音樂、說唱音樂、器樂合奏等。
中國戲曲的種類於今有300多種。戲曲音樂經歷了長期的演變過程,直至宋金時才漸趨於成熟。元雜劇和南戲奠定了中國戲曲唱腔的基礎。
曲藝音樂的歷史可追溯到戰國時期的《成相篇》。但一般認為唐代寺院里的變文講唱才標志著說唱音樂的正式形成,宋代以後說唱音樂發展很快,出現了陶真、涯詞、鼓子詞、唱賺等曲種,尤其是諸宮調,在金元時期已具有很高的成就。著名的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所用曲調有400個,可見宮調之盛行。曲藝音樂除唱腔音樂外,還有伴奏音樂,各曲種都有自己的特色樂器,如河南墜子的主要樂器是墜胡。
中國的器樂演奏的發展情況有兩種,一是器樂與其他藝術形式相結合得到發展,比如,唐以前的歌舞音樂,宋代以後的說唱、戲曲音樂。二是純樂器音樂的獨立發展。早在商周時,中國就有了琴、瑟、竽等樂器獨奏的形式。春秋時期就有師曠演奏的琴曲《清角》,孔子的《獲麟藻》、《幽蘭》,宋玉的《秋竹》、《積雪》等琴曲,並有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的佳話。秦漢時又有了《廣陵散》、《胡笳十八拍》等優秀琴曲。南北朝時,出現了琴曲《酒狂》和笛或簫曲《梅花三弄》。唐代的器樂演奏達到了空前繁榮,琴曲中的代表作是晚唐陳康士創作的《離騷》,另外,唐代的琵琶、箜篌、箏、笛、笙等器樂演奏中涌現出了許多優秀的演奏家。宋代以後,說唱、戲曲的興隆,促進了二胡、四胡、京胡等拉弦樂器的發展。
⑤明清音樂的民間化發展
明清是宋元以來的戲曲與曲藝音樂空前發展的時期,在戲曲音樂上,至明代中期逐漸形成了「海鹽」、「餘姚」、「弋陽」、「崑山」四大戲曲聲腔。清代中葉以後,「梆子」與「皮簧」應運而生,與「弋陽」、「崑山」成為中國近代四種主要唱腔。每個聲腔都演變出許多不同劇種的腔調。曲藝音樂發展到明清兩代時,南方的彈詞、北方的各類大鼓及各種牌子曲、道情、琴書等曲種相繼產生。到清末民初,說唱音樂出現了空前繁榮。民間小曲則是由歷代的民歌,如,五代曲子、宋元民歌、明清山歌等向民間藝術過渡的形式。
器樂在明清時期發展的特點主要是器樂合奏。其中比較突出的有打擊樂與吹奏樂器合奏的陝西鼓樂,用笛、管、弦、雲鑼、檀板等10種樂器合奏的十番鼓等。隨著器樂合奏的發展,出現了許多大型合奏曲,如北京的《智化寺管樂》、《浙東鑼鼓》、《冀中管樂》以及《管弦十三套》等。器樂獨奏方面,出現了大量優秀的七弦琴及琵琶獨奏作品,明代朱權收集出版了《神奇秘譜》,是迄今所知最早的古琴曲集。明清兩代的琴曲《漁舟唱晚》、《平沙落雁》、琵琶曲《十面埋伏》等成為傳世之作。
在明代,出現了音樂理論史上最值得注意的著作《樂律全書》,這是明代朱載埔的精心之作。他在《樂律全書》中,闡述了他的「新法樂律」理論體系,也就是十二平均律。十二平均律在音樂實踐中已在應用,但只在此時才出現了系統的理論說明,這不僅在中國,在世界上也是最早的。另外,明清時期,對音樂的另一貢獻是發展了唐宋以來的記譜法——工尺譜。
民國初年以來,民族音樂家劉天華在二胡的專業創作和演奏上有著突出成就。盲人阿炳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及他的琵琶曲,無論從創作的意境和演奏的技巧方面都達到極高水準。這個時期,器樂合奏又出現了「江南絲竹」、「廣東音樂」等。
在中國音樂史上,最為遺憾的是中國民歌音樂的失落。人類早期的音樂活動是從民歌開始的,中國的民歌浩如煙海,絢麗多彩。很多民歌如《蘭花花》、《綉荷包》等在人民中間廣為流傳。在中國古代,《詩經》、《楚辭》、《樂府》記載著周、秦、漢、魏所流行的民歌,後世如唐五代曲子,宋元民歌,明清山歌、小曲,都很發達,遺憾的是,民歌曲調的大部分遺失了;只能從歌詞中了解當時的思想情感,而難以欣賞到其獨到的韻味了。幸運的是很多地方仍保留著明清以來的傳統風俗——「歌會」,一些優秀的民歌還在流傳。
2.異彩紛呈的少數民族音樂
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50多個少數民族都有著自己的音樂文化。這些民族音樂是中國音樂寶庫中的奇珍異寶。
①少數民族的民歌
同漢族相比,少數民族更善於用歌唱來表達他們生活中的真情實感。比如,西南各少數民族的「山歌」對唱,曲調豐富多彩,內容題材廣泛。以蒙古族為例,在日常的放牧生活中,在接羔、擠奶的勞動中,以及婚嫁、節日宴會上,都用歌來表達情感。蒙古民歌曲調高亢、悠揚蒼涼,使人感受到遼闊草原的意境,水草芬芳、奶茶飄香的氣息。蒙古民歌中的《嘎達梅林》、《森吉德瑪》等,不僅在蒙古族中傳唱,漢族及其他民族人民也十分喜愛。
各少數民族都有數不盡的珍愛的民歌,如藏族的《當嘿哦》、維吾爾族的《阿拉木汗》、哈薩克族的《馬依拉》、赫哲族的《我的家鄉》、布依族的《桂花開放貴人來》、壯族的《壯錦上綉花》、納西族的《阿里里》、撒拉族的《阿里瑪》、彝族的《阿詩瑪》、白族的《西山調》等等。
②少數民族的器樂
少數民族的器樂都有著濃郁的民族風格,如蒙古族的馬頭琴、維吾爾族的熱瓦普、朝鮮族的伽倻琴等。各民族的器樂樂曲也很多,如維吾爾族的《艾介姆》、哈薩克族的《棗紅色走馬》、蒙古族的《阿都沁旗的阿斯爾》、傣族的《孔雀舞》、彝族的《甘洛調》等。
③中國音樂的融會與交流
在中國音樂史上,頻繁的民族遷徙與雜居為各民族間的音樂交流創造了條件。同時,各朝代的統治者又奉行開明的文化政策,進一步促進了國內各民族的音樂融合及中外的音樂交流。無論從樂曲、樂器及音樂理論方面,都對中華民族音樂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早在公元前139年後,張騫出使西域,從西域引進了胡笳、短簫、箜篌、琵琶、橫笛等樂器,同時還帶回了樂曲《摩訶兜勒》等。同時,西域各國的貴族子弟也多次到國都長安學習漢代音樂文化。魏晉南北朝時期,後涼的呂光出征西域,巴西域的龜茲樂曲和一個完整的樂隊帶回到中原,這些樂曲當時稱為「胡聲」。其後龜茲樂源源不斷傳人中原,北魏、北齊宮廷中都有龜茲樂。
公元568年,北周武帝娶突厥女子阿史那氏為皇後,帶來了龜茲、疏勒、康國的音樂。隨皇後入富的樂工蘇祗婆,把龜茲的曲項琵琶的彈法傳授給了長安音樂家鄭譯。鄭譯將龜茲樂的宮調理論同中原音樂的宮調理論結合起來研究出了八十四調,豐富了中國音樂的官調體系。
西域音樂在傳入內地的過程中與中國傳統音樂相結合,產生了多種風格的音樂,當時在中原較流行的「西涼樂」就是這種風格的音樂。
西南少數民族的羌笛在漢代也傳入了中原。
隋代統一了中國。由於經濟復甦,文、煬二帝推行積極的文化政策,使南北音樂得到融合發展。開國初年,隋代定了七部宮廷音樂,後來又增為九部,其中不僅有中原的古典音樂,還有西域少數民族地區以及天竺、高麗等國的音樂。
唐代對西域各國的音樂進行了廣泛的吸收和發揚,《霓裳羽衣曲》是唐代大麴中的法曲,是唐玄宗吸收了婆羅門音樂的因素而創作的。
中國歷史上,與日本、朝鮮、新加坡、柬埔寨、緬甸、印度尼西亞等國的音樂交流也很頻繁。南北朝末期,中國樂器傳入日本。隋代,日本音樂開始在中國宮廷演出,稱為「倭國伎」。唐代,日本多次派使團與唐朝進行各種文化藝術交流。
東南亞各國的音樂很早就傳入中國。唐曲中的《扶南曲》大約來自東南亞。公元802年,驃國(今緬甸)王子率樂隊來長安演出,轟動長安。另外,隨著與西方的貿易,東羅馬的音樂也曾傳人中國。
歷史上,不同的統治者對外國音樂的態度是不同的。明清以來,中國一直實行閉關自守政策,減少了與外國的交流。直到清末維新思想的啟蒙,才使中國音樂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前期。音樂風格
B. 求好聽的笛子曲
亂紅
大理雪夜覓鳳花
平遙古韻
情滿康定
陽朔美景畫中游
思鄉曲
新鴛鴦蝴蝶回夢
夢回鄂爾多斯答
森林狂想曲
夢里水鄉
紫竹調
帕米爾的春天
風之誓言
祈禱
詹永明的嘎達梅林隨想曲
水鄉船歌
蘭花花
不知道有名是指經典的傳統曲目還是流行的新世紀音樂
C. 什麼樂器最能演奏悲傷音樂
拉奏類的樂器適合演奏悲傷音樂的。
個人認為二胡的音色是最適合演奏悲傷的音樂的。推薦幾首悲傷的二胡曲《蘭花花敘事曲》,《新婚別》,《病中吟》。
D. 向著目標出發 小詩歌
告別了繁華的都市
踏上了追求的征程
背起了尋找的行囊
丟掉了等待的幻想
端出了情感的飯碗
開始了流浪的生活
揣好了伊人的日記
備足了精神的給養
我出發了,向西
走向黃土高坡
奔向河西走廊
不管今天在那裡
無論明天到何方
希望和目標
永不泯滅
找不到你,我誓不回頭
為了夢中的「橄欖樹」
為了心裡的「紅太陽」
我又聽到了那久違的鄉音
「青線線的那個藍線線
藍格英英的彩
生下一個蘭花花
實實的愛死個人」
這令人心顫的歌聲
彷彿要扯斷我的根根柔腸
我的「藍花花」,你在哪兒?
我接過了陝北老漢
手中的「牧羊鏟」
鏟起一塊塊「思念」拋向了遠方
請藍天送走我的呼喚
請清風稍去我的痴想
請白雲寄託我的思念
請山坡擎起我的張望
還有那些綿羊啊
也請你不要再「咩,咩」的叫了
我已經承受不起了,那
痛不欲生的感覺
肝腸欲斷的滋味
撕心裂肺的折磨
自食苦果的下場
……
我又喝上了那甘甜的鄉水
站在黃河岸邊
捧起那「母親河」的河水
解救乾渴的喉嚨
滋潤乾涸的心田
向那奔騰浩盪的波濤
汲取博大的胸懷
向那洶涌澎湃的激流
訴說沸騰的情感
向那九曲柔腸的河水
學會深情的溫馨
向那波瀾壯闊的水面
高呼不朽的誓言
我來了,追隨你的足音
把柔情融入黃河的水中
把思念撒在黃河的兩岸
把呼喚傳到黃河的峽谷
把愛戀寫進黃河的淵源
再向「母親河」致敬
道一聲您好
說一聲再見!
我又看見了那難忘的鄉土
夢幻般的八百里秦川
滔滔的渭河水緩緩流淌
巍巍的秦嶺山連綿蜿蜒
悠悠的黃土地美麗富饒
高高的大雁塔矗立西安
還有那柔情似水的麥苗啊
正在向我撒嬌
讓我親了一下它稚嫩的小臉
灞橋的柳樹依然痴情
搖曳的枝條
把綠色的希望賦予風中
傳遞給大地藍天
我的心情豁然開朗起來
在溫馨飄逸的鄉土氣息中
彷彿又嗅到了你的香味兒
看見了你白色的裙子
和那頂小紅帽
真的是不可思議啊
你的形象
在我的眼前晃來晃去
遠了又近,近了又遠……
我又感受了那淳樸的鄉情
大娘樂呵呵地,把我迎進了
貼著鴛鴦窗花的窯洞里
我好像又回到了
自己闊別多年的家園
坐在溫暖的土炕上
吃一碗羊肉泡饃
喝一下小米稀飯
抿一口鄉村老酒
唱一句秦腔花臉
這樣的享受
一下子便沖談了
我所有的愁煩
但不知在什麼時候
窗外傳來了一支「塤」聲
那幽深、悲凄、哀婉的曲調
又勾起了我的陣陣思念
在這個美好的夜晚
我想的最多的
一是父老鄉親
二是千里嬋娟
……
我又做了一個夢
夢見我們倆
在草地上放風箏
把一隻紅色的「小燕子」
送上了藍天
你在前面疾馳迅跑
我在後面拚命追趕
我們歡呼雀躍
我們勇往直前
我們絮語相擁
我們溫情纏綿
可始終都在緊緊抓住那線輪
惟恐斷了絲線
不幸還是發生了
一陣狂風吹跑了「紅風箏」
我被嚇醒了……
天漸漸亮了
我收拾好行裝
准備出發
去迎接新的一天!
E. 中國民樂三百首都是什麼
山水自然篇
(一)高山流水
1姑蘇行(笛子獨奏)
2春到沂河(柳琴獨奏)
3高山流水(古箏獨奏)
4江南三月(合奏)
5無錫景(二胡獨奏)
6山寨風情(合奏)
7春到湘江(竹笛獨奏)
8太湖泛舟(合奏)
9西湖春曉(笛子獨奏)
10灕江素描(揚琴獨奏)
11春雨(琵琶獨奏)
12山村小景(二胡獨奏)
(二)江南春
1江南春(笛子獨奏)
2春到清江(揚琴獨奏)
3紫竹調(合奏)
4江南春色(二胡獨奏)
5雨夜花(二胡獨奏)
6龍船(琵琶獨奏)
7瀏陽河(二胡獨奏)
8泉水(揚琴獨奏)
9朝陽溝(嗩吶獨奏)
10姑蘇情(合奏)
11水鄉新貌(竹笛獨奏)
12寒鴉戲水(古箏獨奏)
(三)春詩
1雲雀(竹笛獨奏)
2到春來(二胡獨奏)
3馬蘭花開(合奏)
4蘇南小曲(二胡獨奏)
5 雪山春曉(古箏獨奏)
6湖上風光(巴烏獨奏)
7節日的天山(揚琴獨奏)
8映山紅(揚琴獨奏)
9五月春潮(二胡獨奏)
10紅河的春天(揚琴獨奏)
11歡騰的天山(柳琴獨奏)
12春詩(二胡獨奏)
田園風光篇
(一)漁舟唱晚
1江南春早(重奏)
2打棗(嗩吶獨奏)
3出水蓮(重奏)
4楊柳青(二胡獨奏)
5花間蝶(重奏)
6桑園春(笛子獨奏)
7雨打芭蕉(重奏)
8槐花幾時開(二胡獨奏)
9田野小曲((篳篥獨奏)
10漁舟唱晚(古箏獨奏)
11竹林深處(葫蘆絲獨奏)
12小放牛(竹笛獨奏)
(二)楊柳青青
1牧民新歌(竹笛獨奏)
2沂蒙山小調(二胡獨奏)
3揚鞭催馬運糧忙(竹笛獨奏)
4牧歌(二胡獨奏)
5收割(竹笛獨奏)
6望春風(二胡獨奏)
7倒垂簾(古箏獨奏)
8桃花過渡(二胡獨奏)
9春蠶(琵琶獨奏)
10趕集(二胡獨奏)
11楊柳青青(合奏)
12拔根蘆柴花(二胡獨奏)
(三)好一朵茉莉花
1好一朵茉莉花(二胡獨奏)
2荔枝紅(古箏獨奏)
3放風箏(二胡獨奏)
4賣菜(竹笛獨奏)
5山村姑娘(二胡獨奏)
6撮泥鰍(俄比獨奏)
7補破網(二胡獨奏)
8行街(合奏)
9六月茉莉(二胡獨奏)
10迎春花(合奏)
11草螟弄雞公(二胡獨奏)
12丟丟銅仔(二胡獨奏)
邊塞雄渾篇
(一)賽馬
1賽馬(二胡獨奏)
2絲綢之路(合奏)
3牧羊女(二胡獨奏)
4蘇武牧羊(揚琴獨奏)
5草原情歌(二胡獨奏)
6美麗的邊疆(巴烏獨奏)
7阿拉木汗(二胡獨奏)
8塞上曲(琵琶獨奏)
9草原騎兵(笙獨奏)
10關山月(合奏)
11大浪淘沙(琵琶獨奏)
12旱天雷(重奏)
(二)天山詩畫
1月兒高(古箏獨奏)
2三十里鋪(二胡獨奏)
3天山詩畫(揚琴獨奏)
4月兒彎彎照九州(二胡獨奏)
5都馬調(二胡獨奏)
6天山之春(琵琶獨奏)
7金陵游(竹笛獨奏)
8渭水情(琵琶獨奏)
9淮河換新裝(竹笛獨奏)
10拉駱駝(二胡獨奏)
11希望的田野(竹笛獨奏)
12奔前方(竹笛獨奏)
(三)草原上
1上游曲(竹笛獨奏)
2打虎上山(竹笛獨奏)
3秦腔牌子曲(板胡獨奏)
4春光協奏曲(竹笛獨奏)
5光明行(中胡獨奏)
6草原上(中胡獨奏)
7漢宮秋月(二胡獨奏)
8 高山青(二胡獨奏)
9贊歌(中胡獨奏)
10十八板(三弦獨奏)
11彝族舞曲(琵琶獨奏)
12翻身的日子(合奏)
史詩磅礴篇
(一)十面埋伏
1霸王卸甲(琵琶獨奏)
2林沖夜奔(揚琴獨奏)
3十面埋伏(琵琶獨奏)
4楚歌(塤獨奏)
5陳杏元和番(琵琶獨奏)
6將軍令(揚琴獨奏)
7陳隋(琵琶獨奏)
8連環扣(揚琴獨奏)
9五梆子(竹笛獨奏)
10戰馬奔騰(二胡獨奏)
11漢江韻(古箏獨奏)
12虛籟(琵琶獨奏)
(二)從軍行
1寂空夜宇(古箏獨奏)
2戰台風(古箏獨奏)
3從軍行(揚琴獨奏)
4西江月(重奏)
5勇闖封鎖線(竹笛獨奏)
6三門峽暢想曲(二胡獨奏)
7秋湖月夜(竹笛獨奏)
8金蛇狂舞(合奏)
9青蓮樂府(琵琶獨奏)
10聽松(二胡獨奏)
11新春樂(合奏)
12山村變了樣(二胡獨奏)
(三)鳳凰於飛
1春節序曲(合奏)
2京調(竹笛獨奏)
3幸福年(合奏)
4鳳凰於飛(揚琴獨奏)
5鬧新春(合奏)
6鳳凰展翅(笙獨奏)
7八段景(合奏)
8恭喜發財(合奏)
9三五七(竹笛獨奏)
10霓裳曲(合奏)
11雙聲恨(重奏)
12萬事如意(合奏)
浪漫唯美篇
(一)彩雲追月
1彩雲追月(重奏)
2花好月圓(合奏)
3康定情歌(二胡獨奏)
4竹樓情歌(揚琴獨奏)
5美麗的姑娘(二胡獨奏)
6月牙五更(板胡獨奏)
7良宵(二胡獨奏)
8合家歡(合奏)
9瑤族舞曲(古箏獨奏)
10春江花月夜(合奏)
11喜迎鶯(重奏)
12抬花轎(嗩吶獨奏)
(二)夕陽蕭鼓
1喜慶(嗩吶獨奏)
2平湖秋月(重奏)
3迎花轎(嗩吶獨奏)
4喜報(竹笛獨奏)
5入洞房(嗩吶獨奏)
6娛樂昇平(重奏)
7歡樂的節日(嗩吶獨奏)
8火把節之夜(揚琴獨奏)
9掛紅燈(竹笛獨奏)
10夕陽蕭鼓(琵琶獨奏)
11步步高(重奏)
12歡樂歌(竹笛獨奏)
(三)喜相逢
1正月十五鬧雪燈(嗩吶獨奏)
2甜蜜的蘋果(高胡獨奏)
3飛花點翠(琵琶獨奏)
4一支花(嗩吶獨奏)
5 舒伯特小夜曲(二胡獨奏)
6綉金匾(嗩吶獨奏)
7喜洋洋(合奏)
8撒趟子撩在外(二胡獨奏)
9天鵝(琵琶獨奏)
10舒曼夢幻曲(二胡獨奏)
11喜相逢(笛子獨奏)
12婚禮曲(嗩吶獨奏)
離情愁緒篇
(一)思凡
1妝台秋思(竹笛獨奏)
2小河淌水(二胡獨奏)
3夜深沉(京胡獨奏)
4流水行雲(高胡獨奏)
5思凡(古箏獨奏)
6病中吟(二胡獨奏)
7別港(揚琴獨奏)
8遠方的客人請你留下來(二胡獨奏)
9秦桑曲(古箏獨奏)
10游園驚夢(合奏)
11空山鳥語(二胡獨奏)
12一隻鳥仔哮救救(二胡獨奏)
(二)天華流韻
1朝元歌(琵琶獨奏)
2天華流韻(二胡獨奏)
3遠方的思念(竹笛獨奏)
4鷓鴣飛(竹笛獨奏)
5秋水龍吟(重奏)
6蟬院鍾聲(高胡獨奏)
7村祭(竹笛獨奏)
8絲路隨想(合奏)
9傍妝台(竹笛獨奏)
10蘭花花(二胡獨奏)
11家鄉歌兒多(竹笛獨奏)
12綿(塤獨奏)
(三)二泉映月
1渴望春天(二胡獨奏)
2幸福渠(柳琴獨奏)
3二泉映月(二胡獨奏)
4泉水叮當響(揚琴獨奏)
5望秦川(中阮獨奏)
6重歸蘇蓮托(二胡獨奏)
7迎親人(三弦獨奏)
8阮不知啦(二胡獨奏)
9漁歌(巴烏獨奏)
10陰華山上鳳凰台(高胡獨奏)
11四季——冬(二胡獨奏)
12思想起(二胡獨奏)
F. 新賀歲電影《刺陵》中陳道民吹的那個口哨叫啥子
塤
http://ke..com/view/18570.htm
G. 求一些中國風純音樂
http://www.verycd.com/topics/134416/
專輯英文名: China Philharmonic Orchestra
專輯中文名: 中國管弦樂作品
藝術家: Various資源格式: APE
版本: DG公司首次錄制中國音樂作品
發行時間: 2001年
地區: 美國
簡介:
出品:DG唱片公司
編號:471 393-2
錄音:2000年11月(DDD)
樂隊:中國愛樂樂團
指揮:余隆
專輯介紹:
2000年中國愛樂樂團與世界最著名的古典音樂品牌——德國德意志唱片公司(DG)簽訂了錄音合同,並且接連推出兩張重量級的唱片。這是中國音樂家及音樂作品打開國際市場一個難得的機緣。其中第二張錄音的演奏曲目全部是中國作曲家的作品,意義更為重大,借著環球唱片的發行網,讓西方樂迷有機會能夠欣賞到中國作曲家用西洋的管弦樂曲及作曲技法寫成的優秀作品。
這張唱片介紹了賀綠汀、李煥之等十幾位中國著名作曲家的作品,均以西洋管弦樂配器加上少量民族樂器來演奏表現。由中愛樂團藝術總監兼首席指揮余隆指導演出,他指揮手法熟練而充滿自信,無論是演奏抒情或是戲劇性效果的樂段,都能充分發揮出樂團的感染力。是中國人自己演奏自己國家最優秀的管弦樂的最正宗、最權威的版本。
唱片所選的曲目絕大部分選自民謠,對於廣大國人而言,聽起來特別的有親切感。其中有大家非常熟悉的《春節序曲》、《北京喜訊傳邊塞》、《紅旗頌》等。DG公司特別派出旗下著名監制及錄音組前往北京製作,效果達到國際級水準。
01.Senjidema[賀綠汀/森吉德瑪]
02.Zouxikou[鮑元愷/走西口]
03.Green Willow[鮑元愷/楊柳青]
04.Lady Lan Huahua[鮑元愷/蘭花花]
05.The Murmuring Brook[鮑元愷/小河淌水]
06.Duihua[鮑元愷/對花]
07.Haixia Suite - i. Childhood[王酩/海霞組曲(童年)]
08.Haixia Suite - ii. Weaving Fishnet[王酩/海霞組曲(織網)]
09.Haixia Suite - iii. Harvest[王酩/海霞組曲(豐收)]
10.Spring Festival Overture[李煥之/春節序曲]
11.Beijing Tidings[鄭路、馬洪業/北京喜訊傳邊寨]
12.Yao Dance[劉鐵山、茅沅/瑤族舞曲]
13.Susan Suite[劉廷禹/蘇三組曲]
14.Ode to the Red Flag[呂其明/紅旗頌]
H. 推薦幾首類似與梁祝的曲子,其他類型的好聽的曲子也行,但要用古箏、琵琶、揚琴等古代樂器彈奏
《山丹丹開花紅艷艷》、《夕陽簫鼓》、《春江花月夜》、《漁舟唱晚》、《二泉映月》、《採茶撲蝶》、《蘭花花》等中國名曲就可以
I. 民族管弦樂器分為幾類請舉出幾件樂器及著名樂曲。
民族管弦樂器分為三類,分別為吹管樂器、弓弦樂器、彈撥樂器。
1、吹管樂內器
代表樂容器有:笛子、簫、嗩吶、笙、管子、巴烏、葫蘆絲等。
著名樂曲有:笛子曲姑蘇行、鷓鴣飛、牧民新歌等,嗩吶曲百鳥朝鳳等。
2、弓弦樂器
代表樂器有:二胡、板胡、高胡、京胡、馬頭琴等。
著名樂曲有:二胡曲二泉映月、空山鳥語等。
3、彈撥樂器
代表樂器有:琵琶、古箏、古琴、揚琴等。
著名樂曲有:琵琶曲十面埋伏、陽春白雪等,古箏曲漁舟唱晚等,古琴曲流水等。
(9)蘭花花塤擴展閱讀:
吹管樂器的發音方法:
我國吹管樂器根據發音方法不同,可分為三類:
1. 氣息經由吹孔,引起空氣柱的振動而發音的,如笛
子、簫、塤、排簫等。
2. 氣息經過哨子,引起空氣柱的振動而發音的,如嗩
吶、管等。
3. 氣息經由簧片,引起空氣柱的振動而發音的,如
笙、蘆笙、巴烏等。 二:木管樂器:笛類樂器,靠著在管內製造出空氣柱的振動來發音,經過改良金屬或其他制材也可未必限於木製,依其構造上簧片數目的不同,又可分細為三組樂器。
J. 什麼是中國風音樂
中國風是指具有中國民族特色風格的某一種事物,在流行樂壇的洪流內中緩慢發展,經過長期的容積累和沉澱,近幾年,中國風流行歌曲走向了完善和成熟,歌曲的旋律變得多姿多彩。從單一的中國古典韻味逐漸形成了將中國獨特的民族音樂元素、樂器和西方流行音樂元素、樂器相融合的多元化的樂曲風格,曲作者將京劇、民歌、地方戲曲運用到歌曲當中,樂器的應用上不僅有電聲、吉他、小提琴等西洋樂器,還加以二胡、竹笛、古箏等中國民族樂器。中國風流行歌曲到現在可謂是風靡世界,那麼伴隨著中國風流行歌曲的日趨流行,中國風歌詞也逐步走向了成熟,從開始的直接採用古詩詞作為歌詞到現在將中國古典文化和古詩詞相結合的白話歌詞,在其發展過程中涌現出了很多優秀的作品。
特點:1. 中國風的歌曲多採用「宮調式」的主旋律。(五音調式是我國特有的民族調式。五音的名稱分別是:宮、徵、商、羽、
角。以宮音為主音的調式稱為「宮調式。 2. 在音樂的編曲上大量運用中國樂器:如二胡、古箏、簫、琵琶…… 3.
唱腔上運用了中國民歌或戲曲方式。 4. 題材上運用了中國的古詩或者傳說故事。
方文山填的詞就比較中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