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縣荷花張
Ⅰ 濰縣集中營的越獄
當時,能經常出入集中營的中國人只有附近李家莊的張興泰父子和劉相增少數幾個人。他們都是農民。張氏父子全家6口人只有4分河灘地,為了謀生常年為樂道院清理糞便。改為集中營後,日本看守和衛兵無人願干這種臟活累活,又不敢讓外僑向外裝運,經考查張氏父子既不識字更不懂外語,只知老老實實干苦力,便繼續讓他們清理集中營內2000多人的糞便和垃圾。德位思博士具備熟悉當地情況的優勢,張興泰父子也非常信任他,幫助他們秘密向外傳遞信息。首先與廣文中學校長黃樂德接上關系,共同策劃聯系中國抗日游擊隊,以便派人越獄。黃樂德原是德位思多年培養的忠實門生。他與張興泰父子甘願冒著生命危險幫助這些外僑。經過反復研究和打探,黃樂德終於找到一位進過教會學校、懂英語的王紹文,派他冒充教會牧師到昌邑南鄉,找到魯蘇戰區第四縱隊司令王尚志。起初,王尚志對營救外國人不感興趣,王紹文隨機應變地騙他說:「准備越獄的這兩個外國人是武器製造專家,全造機槍小炮。」王尚志當時盤踞在昌南濰河兩岸以及平度三合山一帶與日本人周旋,有1萬多人的部隊,他那簡陋的兵工廠,只能製造土槍和手榴彈,迫切需要先進武器加強實力,決定派特務隊長楊子明率領偵察隊前去接應,並商定好越獄時間和接應地點。德位思和雷振遠等人周密策劃,首選通過觀察掌握了崗樓上日軍衛兵的活動規律:每天傍晚交接班時,趁天色尚未全黑,兩班所有的衛兵共同巡視圍牆一周,大約10分鍾的時間,在此期間內,電網停電,以便衛兵清除網上的異物,這是一個絕佳的越獄時機。他們選定了3個機智勇敢的年青人執行越獄計劃,包括通曉中國語言的美國青年教師恆安石和英國退役海軍上尉、時任大英煙草公司職員的狄蘭。狄蘭既有戰斗經驗,又當過報務員。另外,委派英國電氣專家、身高兩米的托米·魏德充當人梯,幫助他們越獄。
1944年6月9日傍晚,烏雲遮月。日本巡警們剛剛離開崗哨會合去檢查電網,3人便敏捷地溜到牆根下,托米將帶來的木凳放到一堆磚上,然後蹲在凳子上當人梯,恆安石和狄蘭站在托米肩上迅速越牆而出,托米又將倆人的隨身行李扔到牆外,立即撇下木凳回到宿舍。恆安石和狄蘭借著青紗帳跑到一處墓地,見到張興泰和王紹文。這時還沒到游擊隊接應的時間,但他們不敢停留,由王紹文領路向東狂奔,後與楊子明等人會合,共同返回第四縱隊駐地平度縣孫正村。在這之後,日寇搜遍了集中營內外,並判斷他們逃往第四縱隊,因而對第四縱多次進行「掃盪」圍剿。司令王尚志因輕敵被俘,日軍將他關押在青島浮山所醫院里,邊治傷邊誘降。副司令王豫民代理縱隊司令。恆安石和狄蘭越獄後分別給美英駐華使館寫了密信,報告集中營里的情況和危急處境,請求支援。第四縱隊代理司令王豫民先後派參謀長李資廉和副官李鳳年與王紹文同去重慶送信。3人歷盡艱險,分路先後到達重慶。李鳳年和王紹文找到美英使館,交上密信;李資廉則借機投奔了他在清華大學的老師翁文灝。不久,援華美軍總部迅速調撥一批機槍彈葯和食品葯物,以及1億法幣和一台收發報機(包括手搖發電機和密碼本等),並給恆安石一封回信,指示他們就地參加中國抗日游擊隊工作。不久,美軍派一架B—24型飛機,將李鳳年、王紹文和12箱物資用降落傘投下。物資散落在黃埠以東大面積地帶,第四縱隊費了很大勁才找全。以後,恆安石和狄蘭用收發報機與重慶援華美軍總部多次聯系,被日軍偵知後又多次遭圍剿。1945年春節前後日軍大「掃盪」,將手搖發電機抄去,從此聯系中斷。日本投降後,恆安石和狄蘭隨濰縣縣長王明義回到樂道院。
Ⅱ 請問過去的萊州府濰縣張家莊是現在的什麼地方我的祖籍是這里的,求求諸位!
唐明清時山東省萊州府管轄有兩州五縣(平度州、膠州、昌邑、掖縣、高密、濰縣、即墨)。 山東省萊州府濰縣胡家莊,可能是現在的濰坊市坊子區九龍街道辦事處胡家莊
Ⅲ 濰縣的濰縣小吃
濰縣豌豆黃的誕生是京城餐飲文化滲透的典型一例。
據文獻介紹,豌豆黃是京城的名小吃,後傳入清宮,成為御膳中的上品。京城豌豆黃顏色淺黃,細膩涼甜,入口即化。前人曾用詩贊美它:「從來食物屬燕京,豌豆黃兒久著名。紅棗都嵌金屑里,十文一塊買黃瓊。」京城豌豆黃是由豌豆沙、白糖、棗汁熬制後冷卻,自然凝固成固體,再切成菱形裝盤食用(類似現代濰坊的綠豆糕)。京城做官者把這一名吃傳到了濰縣,聰明的濰縣人很快就學會了,而且做了創新,他們在京城豌豆黃的外麵包上了一層麵皮,形成了一個長方形的豆沙包,一可解決了易碎與不好拿的缺憾,二可讓更多的人所接受,因成本降低了,價格自然便宜。豌豆黃的消費對象主要是官宦、鄉紳、商家等有錢人家當夜宵食用。所以每當夜幕降臨,挎著箢篼,提著燈籠,沿街叫賣豌豆黃的喊聲不斷。從清光緒前就一直叫賣聲為「豆沙瓤的豌豆黃!」但到了清光緒十四年後,濰縣來了個貪官縣令楊耀林(字靜軒),它大肆收斂錢財,榨取民脂民膏,百姓罵他為「楊大錢叉子」。他做賊心虛,當他聽到賣豌豆黃的喊聲「豆沙瓤」後認為是喊「都殺楊」,既怕又恨,下令要把賣豌豆黃的人全抓起來,從此後,嚇得賣豌豆黃的人改喊:「一包糖的豌豆黃!」 著名米線藝人譚以振(1914—2001)家住西南關。米粉的製作過程大體如此:在春節前就把小米泡在幾個大缸內,每天換水倒缸,一直到二月開始加工,先用水磨磨漿,過籮,米渣磨二遍,用布袋裝漿擠出水分,曬干搓碎,合成面團,反復搓揉,然後用和樂床子軋制出直徑2.5毫米的細長條,下鍋煮熟,撈出晾涼,即成微黃色的米粉。譚以振用頭頂著大簸箕到各飯店去送,父親到南門上賣,弟弟譚以興到沙嶺子上賣。飯店用米粉做成的冷盤叫麻汁米粉,可上大席,即用茼蒿加麻汁、醋蒜拌成;還可做大蝦米粉、芥末米粉、雞絲米粉、肉絲米粉等等。由於米粉特別筋道,所以備受食客歡迎。到了五月端午前後因為熱易發餿而停止生產。據說,當時市蔬菜公司的領導們專門派人來學習這門手藝,但因工序過於復雜,活也太累,派來的人不樂意干,辭職而走,傳授手藝的計劃落空,造成這門手藝失傳。解放前在東關楊家牌坊的毛姓人家也曾作過米粉生意。
江南的名吃改頭換面為北方人所用,這裡面很可能與多名濰縣人在南方做官有著密切的關聯。更不可否認的市濰縣人心靈手巧,有著自己獨具匠心的傳統。 包子作為主副食合一的食品以其食用方便而在中國大受歡迎。各地的包子都有自己的特色。濰縣包子則以其製作精細、花樣繁多而久負盛名。有位濟南的拳師來濰坊品嘗了濰縣包子後,曾誇獎說:「濰縣包子賽過濟南的狗不理和草包(兩家知名包子鋪;賽,濟南土話,好的意思)!」遺憾的是,濰縣人品牌意識太差,復盛館包子、會仙樓包子、劉珠包子、張三包子等名牌包子皆成為過眼雲煙。
老濰縣的包子分燙面、發面兩種。燙面為肉丁灌湯;發面做成什錦包子,分肉餡、素餡(豆腐、雞蛋、粉條、蔬菜)、棗泥餡、脂餅餡、韭菜餡、大蝦餡、河蟹餡、全餡(海參、蛋糕、木耳、海米、粉絲等)、水晶餡(大油、白糖、玫瑰醬、核桃仁)。濰縣的大蝦包最具誘惑力,個個頂上滲透出紅紅的蝦油,大蝦段脆嫩鮮美,食後回味無窮;韭菜包子靠火候掌握得好,咬一口,韭菜碧綠且油光發亮,肥肉丁與韭菜有角有棱,讓人一看就大開食慾。老字型大小有規矩,做不到不塌垮、不倒作,包子發面不好,寧可不賣,不決不砸門市。 濰縣鄉下火燒與杠子頭
歷史上濰縣有大批的農民利用農閑的時候來做面餅,藉以增加一點微薄的收入。他們用木杠子來壓面,全是死面,把面和的非常硬,火燒為圓形、周圍厚中間薄,一面凸,一面凹,成型後,細火燒熟,因為是鄉下人做成的,城裡人叫它「鄉火燒」。於河鎮流飯橋村的鄉火燒最出名。每逢集市,他們用專門做的長條框子盛著火燒挑到大集上賣,各商號及大戶人家都買上幾筐火燒存在家裡,一不怕霉,燴著吃也方便;二是為了省錢,因為火燒與麵粉一個價(農民主要為了獲取麩子及很少的水頭)。隨著時代的發展,城裡人也打起了燒,也用杠子來軋面,這是一種呈圓形像饅頭、周邊帶有五各翅子的火燒,用死面與發面混合製成,名字叫做杠子頭火燒。濰縣的小孩滿月剪頭時,有買火燒,撒銅錢的習俗;寓意孩子長大後「頭皮硬,運氣好」。
杠子頭火燒的名字由此而得。吃剛出爐的杠子頭火燒,就著花生米,越嚼越香。杠子頭在濰縣獨有,可以說是濰縣人的驕傲。但這種火燒已經在濰城內見不倒了,相應代替它的是鄉火燒。但是,鄉火燒不再叫鄉火燒了,而叫杠子頭了。
餚肉,一般指煮熟的豬頭肉帶皮的前膀肉。在人們的習慣概念中,餚肉為下酒准備,帶有膠汁且紅潤的熟豬肉。揚州富春茶社、鎮江宴春酒樓製作的水晶餚肉,肉色鮮紅,膠汁晶瑩,肉質香醇成為淮陽菜系中膾炙人口的美味。鄧家餚肉的質量完全不遜色於這些知名大店名饌。據鄧家的四女兒鄧華女士講,她家的餚肉製作主要由母親掌握,母親是一個聰穎、勤快的人,娘家是上虞河村,當時是屠宰專業村,也算是門里出身。她非常要干凈,每套豬下貨要洗三四遍,嚴格按照祖傳配方添加調料,老湯鍋中每天必須添加紅曲。據史料記載:「鄧家餚肉出鍋後色彩鮮艷、嫩爛香透,味道醇厚,用刀切開層次分明,肥瘦有致,內外紅潤,讓人垂涎欲滴。」由於歷史的原因,鄧家餚肉一直處在家庭作坊中生產。合作化後,也沒能擴大生產,1960年老人辭世後,這家知名的老字型大小就銷聲匿跡了。 在老濰縣有一種久負盛名的大眾食品——鋤刃。即用小豆腐包成的一種皮特薄的包子,不過已經絕跡。據老人們回憶,老濰縣包「鋤刃」的高手全部出自濰城西關街辦的於家村。於家村解放前大都是以種菜為生,大量的蔬菜葉子曬干後儲存起來;到了冬初農閑時,菜農們就開始包「鋤刃」進城銷售,用的麵粉全是最好的「起面」,用黃豆、菜葉做出的小豆腐又白又香,用油一炒,加上香菜段與鹽,拌成餡子;擀出的麵皮幾乎像白紙一樣薄;包子不拿褶,彎彎的形狀像鋤地用的鋤刃,所以起名叫「鋤刃」;在蒸熟時,由於皮太薄,隔著皮子就能看清裡面的餡;先要用扇子將包子皮扇得稍硬後才能往外拿,拿出兩個包子合成一對以保證不破,這種精湛的技術不愧為濰縣一絕。
Ⅳ 濰縣戰役的雙方部署
26日下午18時,解放軍炮兵對東城進行了一個半小時的炮火攻擊,將東城西面城牆和白浪河一帶的目標破壞。當夜20時20分,解放軍9縱87師的一個團對城牆進行連續爆破,到21時炸開缺口並攻入城內。22時左右,九縱其他部隊和魯中部隊也突入東城,並向縱深展開。午夜,擔任第二梯隊的九縱二十五師七十四團、二十七師八十一團也向東城發起攻擊,至次日早晨7時,解放軍已經佔領東城約三分之一的區域。國軍城內指揮官陳金城、張天佐判斷濰縣已經無力防守,遂決定向昌樂、倉上方向突圍,並請求王耀武派遣空軍支援,27日拂曉,陳、張二人喬裝成士兵並在飛機和煙霧彈的掩護下,率部經由東門往東南方向突圍,但遭到預先埋伏在城門外的解放軍西海軍分區部隊的伏擊,陳金城被俘虜,張天佐被擊斃。在城內,戰至27日中午,東城內國軍最後一個戰略支點三官閣被解放軍攻破,東城全境被解放軍佔領,至此,濰縣攻城戰斗結束。
攻佔濰縣城後,解放軍又佔領了濰縣附近的安丘、昌樂和田馬等地區,這些地方的國軍部隊因濰縣被攻克而無心防守,大多潰散或者「起義」。自從濰縣開戰之後,國軍從青島和濟南出動了兩路援軍救援濰縣:青島方面援軍15個團由國軍第11綏靖區司令官丁治磐率領;濟南方面援軍18個團由國軍戰役總指揮王耀武率領,分別從東西兩個方面向濰縣開進,然而均在解放軍預先布置的阻援部隊的阻擊下未能成功到達濰縣。5月1日和5月8日,原本從東西兩個方嚮往濰縣增援的國軍部隊的先後撤退,至此,濰縣戰役全部結束。
Ⅳ 懷濰縣古詩原文意思
讀書把看一遍就能背誦作為(一種)才能,其實是最不中用的。
眼裡看得清楚明白,心裡匆匆而過,其實留在心中的並不多,因為來來往往頻繁而應付不過來,就像看歌舞場中的美女,看一眼就過去了,和我又有什麼相關呢?自古以來看一遍就能背誦的人,有誰比得上孔子呢?孔子閱讀《周易》,翻來覆去讀到穿連《周易》竹簡的皮條都斷了好幾次,不知他讀過幾千幾百遍了,(從而)對《周易》精微的語言,深刻的道理,越探究越清楚明了,越鑽研越深入,越前行越不知道它們的盡頭(在哪裡)。
即使是生而知之、安而行之的聖人,也不會停止刻苦勤奮地學習人情事理的基本常識的事。蘇東坡讀書一般不需要讀兩遍,然而他在翰林院讀《阿房宮賦》到四更,掌管翰林院的老吏認為他讀得辛苦,蘇東坡卻十分暢快不知疲倦。怎能因為看一遍能記住,就結束了學習呢!只有虞世南、張睢陽、張方平等人,平生讀過的書從不讀第二遍,(因此)一直沒(寫出)好文章。
況且過目就能成誦,又有什麼都背誦的壞處。就像《史記》一百三十篇中,以《項羽本紀》為最好,而《項羽本紀》中,又以鉅鹿之戰、鴻門之宴和垓下之會(幾段)為最好。反復誦讀觀賞,(感覺)值得欣喜、值得悲泣的,就在這幾段罷了。如果一部《史記》,篇篇都讀,字字都記,難道不是一個不懂道理的蠢人嗎!
還有小說家的作品,各種品位低俗的戲曲,以及打油詩詞。(如果)也過目不忘,(這樣的人)就像一個破爛的廚櫃,臭油壞醬都儲藏在裡面,他的品位低俗也是讓人不能忍受的。
Ⅵ 濰縣的8歷史名人是誰
劉應節
(1517~1591),宇子和,明中期大臣,濰縣(今寒亭區)劉家莊子村人。1543年(嘉靖二十二年)鄉試第一,1547年(嘉靖二十六年)考中進士,任戶部廣東司主事。1576年(萬曆四年)回到家鄉。回鄉後,他出資修建了「麓台書院」,並親自講學。他不僅為官清正,善於作戰,而且也富有文才。他一生寫了很多文章,其中《薊門奏議》、《沿邊軍籌》、《白川文集》等頗有水平。1591年歷歷十九年)去世。弔唁者絡繹不絕,萬曆皇帝遣使憑吊,並追贈他為太子少保。
鄭燮
(1693.11.22—1765.1.22),清代著名畫家。字克柔,號板橋,也稱鄭板橋。乾隆時進士,曾任濰縣縣令,書畫史。江蘇興化人,應科舉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舉人,乾隆元年(1736)進士。官山東范縣、濰縣知縣,有政聲「以歲飢為民請賑,忤大吏,遂乞病歸。」作官前後,均居揚州, 以書畫營生。工詩、詞,善書、畫。詩詞不屑作熟語。畫擅花卉木石,尤長蘭竹。蘭葉之妙以焦墨揮毫,藉草書中之中豎,長撇運之,多不亂,少不疏,脫盡時習,秀勁絕倫。書亦有別致,隸、楷參半,自稱「六分半書」。間亦以畫法行之。印章筆力朴古逼文、何。為人疏放不羈,以進士選縣令,日事詩酒,及調濰縣,因歲飢為民請賑,忤大吏,罷歸,居揚州,聲譽大著。恣情山水,與騷人、野衲作醉鄉游。時寫叢蘭瘦石於酒廊、僧壁,隨手題句,觀者嘆絕。著有板橋全集,手書刻之。所作賣畫潤格,傳頌一時。為「揚州八怪」之一,其詩、書、畫世稱「三絕」,擅畫蘭竹。鄭燮一生畫竹最多,次則蘭、石,但也畫松畫菊,是清代比較有代表性的文人畫家。享年七十三歲。
陳官俊
(?—1849年)字偉堂。男,漢族。清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濰縣城裡人。 陳生於殷實之家,考取進士後,點庶吉士,又授編修。1812年(清嘉慶十七年)大考二等,升右春坊右贊善、左贊善。1816年(嘉慶二十一年),入直上書房。1818年(嘉慶二十三年)大考二等,遷司經局洗馬,升翰林院侍講。以後累遷提督山西學政、侍讀、右春坊右庶子、侍講學士、詹事府詹事、內閣學士、禮部左、右侍郎、工部尚書。1839年(道光十九年),因受彈劾,經吏議革職。清宣宗?寧看到部議奏章後,念其舊情誼,授意樞臣寬宥。革職不到一年,即起用為通政使司通政使,以後又累擢戶部侍郎、兵部尚書、禮部尚書、工部尚書。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其母夏氏90歲壽辰,清宣宗御書「耆臣壽母」匾額與「福、壽」字,並賞賜珍綺壽禮,以示殊榮。不久,擢官俊為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上書房總師傅。並恩准官俊在紫禁城騎馬。 陳官俊在上書房授讀時,?寧在上書房讀書,登基後,復使皇長子奕緯從官俊讀書,官俊認真教授。故宣宗對官俊禮遇特厚。 1849年(道光二十九年),官俊逝於位上。朝廷恩禮有加,悼惜良深,晉贈太子太保,入祀賢良祠。
郭夢齡
(1795—1854年)字文與,又字小房,號硯農。男,漢族。清道光癸未進士。濰縣城裡人。 郭夢齡出身於仕宦家庭。1825年(道光五年)任直隸龍門縣知縣。龍門縣內有土豪5人,橫行鄉里,無惡不作,人稱「五虎」。夢齡到任後,將其就地伏法,以平民憤。 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湖北農民起義軍克崇陽、通城,攻通山、蒲圻。時夢齡任湖北武黃同知,隨從總督裕泰去蒲圻增援,收復崇陽、通城,俘首領鍾人傑解京,因「功」受道光帝兩次召見,賞戴花翎。 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升任四川順慶知府。該處為川北難治之地,夢齡到任後,勵精圖治,修補朱鳳書院,振興文教事業,深得人心。 1846年(道光二十六年)調任甘肅蘭州道按察使。該地少數民族起事,拘捕多人,總督林則徐命其復審,夢齡認為他們罪有可原,多數釋放。林則徐疑其審判失誤,查閱供詞後,對他極為稱許。 1851年(咸豐元年)升任山西布政使,次年任山西巡撫。1853年(咸豐三年)回任布政使。八月,太平軍攻佔垣曲、絳縣、曲沃,平陽告急。當時巡撫哈芬統兵駐澤州,臬司郭用賓駐潞安,省城守軍不多。夢齡以平陽為省城保障,急請巡撫派兵至平陽迎擊,以阻太平軍逼近省城,同時報請朝廷派大軍增援。哈芬聞垣曲失守,拔營北去,聲稱去韓侯嶺防堵,並令省城守軍前往。夢齡上書朝廷,守兵無多,勢難外調。上書不久,哈芬被撤職,命夢齡暫任巡撫。他自責前在布政使任內,黎城、潞城失守,請求處分,部批降級留用,後又自行檢舉,部批革職回鄉。 1854年(咸豐四年)病卒。1856年(咸豐六年)山西百姓公舉入祀名宦祠。
陳介祺
(1813-1884)字壽卿,號簠齋,金石家,濰縣(今濰城區) 城裡人。清吏部尚書陳官俊之子。他自幼勤奮好學,聰穎強記。青少年時隨父在京求學,19歲即「以詩文名都下」。1835年(道光十五年)中舉人,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中進士。此後10年間,一直供職翰林院。居京時他廣泛涉獵各種文化典籍,對於經史、義理、訓詁、辭章、音韻等學問,無不深入研究,而尤酷愛金石文字的搜集與考證。曾向當時著名學者阮元求教質疑,並與何紹基、吳式芬、李方亦等許多金石學者互相切磋。他不惜巨資搜集文物,僅三代、秦漢古印一項,就有7000餘方。1850年(道光三十年),他在家鄉濰縣城內舊居建成「萬印樓」一幢。在許瀚、吳式芬、何紹基、陳畯等人協助下,他將所收藏的古印、封泥反復鑒別,系統整理,編成《簠齋印章》。他在京時,目睹清朝廷喪權辱國,不滿官場腐敗黑暗,1854年(咸豐四年)借母喪返歸故里,從此不再復出為官。 回濰後,專心致志從事金石研究,到處購求文物,每得一器一物,必察其淵源,考其價值,解奇釋疑,一絲不苟。他收集到秦代「鐵權」(秤錘),別人以為是塊「頑鐵」,他卻視為珍寶,妥藏入庫。對於古陶文字,前人沒有收藏、著錄的,他獨予重視,不僅搜集了很多齊魯古陶,而且進行開創性的研究,著成《簠齋藏陶》一書。他鑒精藏富,治學嚴謹,多有創見,與江蘇學者潘祖蔭被並譽為「南潘北陳」。 他收藏的文物青銅器最多,其中的毛公鼎,馳名中外。此古器內壁銘文多達497字, 極為罕見。所作毛公鼎考釋,對研究西周時期歷史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他藏有商、周古鍾11件,取其整數,因而「萬印樓」又稱「十鍾山房」。又因集有三代及秦漢印7000餘方, 名其樓曰「萬印樓」。此外,還有商周銅器235件,秦漢器物80餘種,以及秦漢刻石、各種古錢、陶、瓷、磚瓦、碑碣、造像、古籍、書畫等精品達萬件以上。著有《十鍾山房印舉》、《封泥考略》、《簠齋藏古目》、《簠齋傳古別錄》、《簠齋古金錄》、《簠齋金文考釋》、《簠齋藏鏡》等十餘種,還有後人輯的《陳簠齋尺牘》,也保留了豐富的學術資料。未曾發表的著述手稿十幾種,1964年由其後人捐獻給國家。他的大量文物和著作,為後人進行歷史、文化藝術等方面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張兆棟
(1821—1887年) 字伯隆,號友山。男,漢族。濰縣城裡人。廣東巡撫、福建巡撫。 張出身於書香之家。以進士授刑部主事,又遷郎中。外放陝西鳳翔府知府,到任才3個月,回民起義圍城,掘長濠以圖長久圍困。兆棟登城指揮,誓死固守。西南城被回民轟潰擊破,他親冒矢石,率軍奮力激戰,堅守達16個月,援軍到達,始得解圍。兆棟因守城有功,擢升四川按察使。1854年(咸豐四年)調廣東遷布政使。後歷任安徽、江蘇布政使。1859年(咸豐九年),擢漕運總督。1861年(咸豐十一年)升廣東巡撫。當時廣東賭風很盛,闈姓(為廣東特有的一種賭博形式)為害尤其嚴重。兆棟上疏要求禁賭,被獲准。由於兩廣總督英翰徇私賣法,使禁令難以推行。兆棟毅然上表彈劾,英翰被革職,上命兆棟兼攝總督事,推行禁令更嚴,煞住賭風。 1878年(光緒四年)兆棟因母喪歸里,孝服期滿,被任命為福建巡撫。1884年(光緒十年),法越發生戰事,法國軍艦窺我台灣與福建,兆棟專任城守,後因馬尾失守,兆棟與總督同被革職。1887年(光緒十三年),在福建寓所病歿,年67年。1909年(宣統元年)開復原官,恢復名譽。 兆棟任廣東巡撫時,適值濰縣遭飢荒,曾由海道運糧賑濟。回濰後,曾捐資修葺聖廟,興復書院等。邑人私謚:「文端先生」。
曹鴻勛
(1846.2.3-1910.9.9) 字仲銘,又字竹銘,號蘭生,清光緒丙子狀元。濰縣(今濰城區)西南關新巷子人。 他出身於貧寒家庭。少年時代勤奮好學,刻苦讀書。1873年(同治十二年)拔貢,朝考一等一名,派往刑部任七品京官。1876年(光緒二年)中狀元,授職翰林院修撰。 1879年(光緒五年)任湖南副考官,兩年後改任視學。任職期間,為改善湖南邊區的文化狀況,開辦省書院,選送優秀學員入院深造,以開拓視野,豐富知識,使邊區學風大變。1887年(光緒十三年) ,到上書房教載潤(惠端親王綿愉之孫,奕詳子,襲貝勒。光緒弟兄)讀書。 1896年(光緒二十二年),任雲南永昌知府。永昌地處雲南邊區,多種民族雜居,難以治理。他到任後,對每起巨案都反復調查,掌握案情,依法處理,百姓稱贊他執法嚴明,判案公正。同時深入民間,了解百姓疾苦,千方百計為其排憂解難,深受人民愛戴,上官賞識。不久,調任雲南知府。1901年(光緒二十七年)升任雲南按察使。雲南上告巨案,往往連年積壓,他到任月余就斷結巨案10餘起,因此更為上官所器重,兩年後升任貴州布政使,不久,命暫任貴州巡撫。時廣西南丹游匪作亂,他奉命圍剿,南丹得以平定。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正月,調任湖南布政使,同月,升任陝西巡撫。 他擅長書法,首都故宮、頤和園、東華門、西華門、大柵欄等處都有他的墨跡。家鄉有《重修玉清宮碑》(俗稱四面碑)、《十笏園記》等石刻傳世。
王壽彭
(1875.4-1929.7) 字次篯,清末狀元,山東大學創始人,濰縣(今濰城區)西南關人。 他出身於城市貧民家庭。幼年在家鄉讀書,後應科舉考試,在縣、府試中名列案首。1901年(清光緒二十七年)鄉試中舉人。1903年(光緒二十九年)連捷進士第一名中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入「進士館」學習法政。 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他隨載澤、端方五大臣被派赴日本考察政治、實業、教育等,回國後寫了《考察錄》一書。1910年(宣統二年),出任湖北省提學使,曾創辦「兩湖優級師范學堂」,為兩湖培養了一批教育人才。他在兼署藩篆期間,創立預算制度,並制定學款獨立章程,使辦學經費專款專用,為全國之首創。 辛亥革命後,他回到北京。民國初年,任山東都督府和巡按使署秘書。1916年後任北京總統府秘書多年。1925年任山東省教育廳長。次年改組山東省立農、工、礦、醫、法、商六個專門學校為省立山東大學,又增設文科,他兼任校長。王壽彭雖接受過一些維新思想,但始終不忘他是封建狀元的本分,主張尊孔讀經,所聘經史學教師,多是科甲出身的翰林、舉人,因而遭到校內師生的強烈責難,他不得不於1927年6月「拂袖而去」,寄居京津。病逝於天津。 他工書法,時人以得其片紙隻字為榮。當年「山東大學」的校牌即其所書。在家鄉留有不少墨跡以楹聯、匾額、題扇居多。曾為西南關五道堂「仙師廟」題名並書「仁術博施能濟眾,虔誠祈禱自蒙庥」。今濰坊市博物館存一刻石,即清末進士陳恆慶為曹鴻勛臨《九成宮醴泉銘》作跋文,由王壽彭所書。他的著作除《考察錄》外,還有《靖盦詩文稿》。
Ⅶ 鄭板橋的巜懷濰縣》譯文
讀書把看一遍就能背誦作為(一種)才能,其實是最不中用的。 眼裡看得清楚明白,心裡匆匆而過,其實留在心中的並不多,因為來來往往頻繁而應付不過來,就像看歌舞場中的美女,看一眼就過去了,和我又有什麼相關呢?自古以來看一遍就能背誦的人,有誰比得上孔子呢?孔子閱讀《周易》,翻來覆去讀到穿連《周易》竹簡的皮條都斷了好幾次,不知他讀過幾千幾百遍了,(從而)對《周易》精微的語言,深刻的道理,越探究越清楚明了,越鑽研越深入,越前行越不知道它們的盡頭(在哪裡)。 即使是生而知之、安而行之的聖人,也不會停止刻苦勤奮地學習人情事理的基本常識的事。蘇東坡讀書一般不需要讀兩遍,然而他在翰林院讀《阿房宮賦》到四更,掌管翰林院的老吏認為他讀得辛苦,蘇東坡卻十分暢快不知疲倦。怎能因為看一遍能記住,就結束了學習呢!只有虞世南、張睢陽、張方平等人,平生讀過的書從不讀第二遍,(因此)一直沒(寫出)好文章。 況且過目就能成誦,又有什麼都背誦的壞處。就像《史記》一百三十篇中,以《項羽本紀》為最好,而《項羽本紀》中,又以鉅鹿之戰、鴻門之宴和垓下之會(幾段)為最好。反復誦讀觀賞,(感覺)值得欣喜、值得悲泣的,就在這幾段罷了。如果一部《史記》,篇篇都讀,字字都記,難道不是一個不懂道理的蠢人嗎! 還有小說家的作品,各種品位低俗的戲曲,以及打油詩詞。(如果)也過目不忘,(這樣的人)就像一個破爛的廚櫃,臭油壞醬都儲藏在裡面,他的品位低俗也是讓人不能忍受的。
Ⅷ 濰縣寄舍弟墨第三書全文的翻譯是
只有第四書
http://ke..com/view/1107379.htm
哦,找到啦
濰縣署中寄舍弟墨第一書
讀書以過目成誦為能,最是不濟事。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無多,往來應接不暇,如看場中美色,一眼即過,與我何與也。千古過目成誦,孰有如孔子者乎?讀易至韋編三絕,不知翻閱過幾千百遍來,微言精義,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窮。雖生知安行之聖,不廢困勉下學之功也。東坡讀書不用兩遍,然其在翰林讀阿房宮賦至四鼓,老吏史苦之,坡灑然不倦。豈以一過即記,遂了其事乎!惟虞世南、張睢陽、張方平,平生書不再讀,迄無佳文。且過輒成誦,又有無所不誦之陋。即如史記百三十篇中,以項羽本紀為最,而項羽本紀中,又以鉅鹿之戰、鴻門之宴、垓下之會為最。反覆誦觀,可欣可泣,在此數段耳。若一部史記,篇篇都讀,字字都記,豈非沒分曉的鈍漢!更有小說家言,各種傳奇惡曲,及打油詩詞,亦復寓目不忘,如破爛廚櫃,臭油壞醬悉貯其中,其齷齪亦耐不得。
濰縣署中與舍弟墨第二書
餘五十二歲始得一子,豈有不愛之理!然愛之必以其道,雖嬉戲頑耍,務令忠厚悱惻,毋為刻急也。平生最不喜籠中養鳥,我圖娛悅,彼在囚牢,何情何理,而必屈物之性以適吾性乎!至於發系蜻蜓,線縛螃蟹,為小兒頑具,不過一時片刻便摺拉而死。夫天地生物,化育劬勞,一蟻一蟲,皆本陰陽五行之氣姻蘊而出。上帝亦心心愛念。而萬物之性人為貴,吾輩競不能體天之心以為心,萬物將何所託命乎?蛇螈蜈蚣豺狼虎豹,蟲之最毒者也,然天既生之,我何得而殺之?若必欲盡殺,天地又何必生?亦惟驅之使遠,避之使不相害而已。蜘蛛結網,於人何罪,或謂其夜間咒月,令人牆傾壁倒,遂擊殺無遺。此等說話,出於何經何典,而遂以此殘物之命,可乎哉?可乎哉?我不在家,兒子便是你管束。要須長其忠厚之情,驅其殘忍之性,不得以為猶子而姑縱惜也。家人兒女,總是天地間一般人,當一般愛惜也不可使吾兒凌虐他。凡魚飧果餅,宜均分散給,大家歡嬉跳躍。若吾兒坐食好物,令家人子遠立而望,不得一沾唇齒;其父母見而憐之,無可如何,呼之使去,豈非割心剜肉乎!夫讀書中舉中進士作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作個好人。可將此書讀與郭嫂、饒嫂聽,使二婦人知愛子之道在此不在彼也。
濰縣寄舍弟墨第三書
富貴人家延師傅教子弟,至勤至切,而立學有成者,多出於附從貧賤之家,而已之子弟不與焉。不數年間,變富貴為貧賤:有寄人門下者、有餓莩乞丐者。或僅守厥家,不失溫飽,而目不識丁。或百中之一亦有發達者,其為文章,必不能沉著痛快,刻骨鏤心,為世所傳誦。豈非富貴足以愚人,而貧賤足以立志而浚慧乎!我雖微官,吾兒便是富貴子弟,其成其敗,吾已置之不論;但得附從佳子弟有成,亦吾所大願也。至於延師傅,待同學,不可不慎。吾兒六歲,年最小,其同學長者當稱為某先生,次亦稱為某兄,不得直呼其名。紙筆墨硯,吾家所有,宜不時散給諸眾同學。每見貧家之子,寡婦之兒,求十數錢,買川連紙釘仿字簿,而十日不得者,當察其故而無意中與之。至陰雨不能即歸,輒留飯;薄暮,以舊鞋與穿而去。彼父母之愛子,雖無佳好衣服,必制新鞋襪來上學堂,一遭泥濘,復制為難矣。夫擇師為難,敬師為要。擇師不得不審,既擇定矣,便當尊之敬之,何得復尋其短?吾人一涉宦途,既不能自課其子弟。其所延師,不過一方之秀,未必海內名流。或暗筆其非,或明指其誤,為師者既不自安,而教法不能盡心;子弟復持藐忽心而不力於學,此最是受病處。不如就師之所長,且訓吾子弟不逮。如必不可從,少待來年,更請他師;而年內之禮節尊崇,必不可廢。
又有五言絕句四首,小兒順口好讀,令吾兒且讀且唱,月下坐門檻上,唱與二太太、兩母親、叔叔、嬸娘聽,便好騙果子吃也。
Ⅸ 濰縣寄舍弟墨第三書譯文
濰縣署中寄舍弟墨第一書
讀書以過目成誦為能,最是不濟事。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無多,往來應接不暇,如看場中美色,一眼即過,與我何與也。千古過目成誦,孰有如孔子者乎?讀易至韋編三絕,不知翻閱過幾千百遍來,微言精義,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窮。雖生知安行之聖,不廢困勉下學之功也。東坡讀書不用兩遍,然其在翰林讀阿房宮賦至四鼓,老吏史苦之,坡灑然不倦。豈以一過即記,遂了其事乎!惟虞世南、張睢陽、張方平,平生書不再讀,迄無佳文。且過輒成誦,又有無所不誦之陋。即如史記百三十篇中,以項羽本紀為最,而項羽本紀中,又以鉅鹿之戰、鴻門之宴、垓下之會為最。反覆誦觀,可欣可泣,在此數段耳。若一部史記,篇篇都讀,字字都記,豈非沒分曉的鈍漢!更有小說家言,各種傳奇惡曲,及打油詩詞,亦復寓目不忘,如破爛廚櫃,臭油壞醬悉貯其中,其齷齪亦耐不得。
濰縣署中與舍弟墨第二書
餘五十二歲始得一子,豈有不愛之理!然愛之必以其道,雖嬉戲頑耍,務令忠厚悱惻,毋為刻急也。平生最不喜籠中養鳥,我圖娛悅,彼在囚牢,何情何理,而必屈物之性以適吾性乎!至於發系蜻蜓,線縛螃蟹,為小兒頑具,不過一時片刻便摺拉而死。夫天地生物,化育劬勞,一蟻一蟲,皆本陰陽五行之氣姻蘊而出。上帝亦心心愛念。而萬物之性人為貴,吾輩競不能體天之心以為心,萬物將何所託命乎?蛇螈蜈蚣豺狼虎豹,蟲之最毒者也,然天既生之,我何得而殺之?若必欲盡殺,天地又何必生?亦惟驅之使遠,避之使不相害而已。蜘蛛結網,於人何罪,或謂其夜間咒月,令人牆傾壁倒,遂擊殺無遺。此等說話,出於何經何典,而遂以此殘物之命,可乎哉?可乎哉?我不在家,兒子便是你管束。要須長其忠厚之情,驅其殘忍之性,不得以為猶子而姑縱惜也。家人兒女,總是天地間一般人,當一般愛惜也不可使吾兒凌虐他。凡魚飧果餅,宜均分散給,大家歡嬉跳躍。若吾兒坐食好物,令家人子遠立而望,不得一沾唇齒;其父母見而憐之,無可如何,呼之使去,豈非割心剜肉乎!夫讀書中舉中進士作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作個好人。可將此書讀與郭嫂、饒嫂聽,使二婦人知愛子之道在此不在彼也。
濰縣寄舍弟墨第三書
富貴人家延師傅教子弟,至勤至切,而立學有成者,多出於附從貧賤之家,而已之子弟不與焉。不數年間,變富貴為貧賤:有寄人門下者、有餓莩乞丐者。或僅守厥家,不失溫飽,而目不識丁。或百中之一亦有發達者,其為文章,必不能沉著痛快,刻骨鏤心,為世所傳誦。豈非富貴足以愚人,而貧賤足以立志而浚慧乎!我雖微官,吾兒便是富貴子弟,其成其敗,吾已置之不論;但得附從佳子弟有成,亦吾所大願也。至於延師傅,待同學,不可不慎。吾兒六歲,年最小,其同學長者當稱為某先生,次亦稱為某兄,不得直呼其名。紙筆墨硯,吾家所有,宜不時散給諸眾同學。每見貧家之子,寡婦之兒,求十數錢,買川連紙釘仿字簿,而十日不得者,當察其故而無意中與之。至陰雨不能即歸,輒留飯;薄暮,以舊鞋與穿而去。彼父母之愛子,雖無佳好衣服,必制新鞋襪來上學堂,一遭泥濘,復制為難矣。夫擇師為難,敬師為要。擇師不得不審,既擇定矣,便當尊之敬之,何得復尋其短?吾人一涉宦途,既不能自課其子弟。其所延師,不過一方之秀,未必海內名流。或暗筆其非,或明指其誤,為師者既不自安,而教法不能盡心;子弟復持藐忽心而不力於學,此最是受病處。不如就師之所長,且訓吾子弟不逮。如必不可從,少待來年,更請他師;而年內之禮節尊崇,必不可廢。
又有五言絕句四首,小兒順口好讀,令吾兒且讀且唱,月下坐門檻上,唱與二太太、兩母親、叔叔、嬸娘聽,便好騙果子吃也。
Ⅹ 齊白石的蝦、鄭板橋的竹、徐悲鴻的馬、李可染的牛、黃胄的驢、婁師白的鴨、馮大中的虎
類似的還有:徐悲鴻的馬、鄭板橋的竹、王冕的梅、唐伯虎的仕女圖、劉大為的駱駝、王成喜的臘梅花、潘天壽的手指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