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百科 » 荷花上的菩薩

荷花上的菩薩

發布時間: 2021-02-16 23:11:21

A. 佛菩薩為什麼要坐在蓮花上

蓮花:表徵清凈無染,光明自在的意思,因為蓮花出於污泥而不染,這種美德與特徵,佛陀喜歡拿蓮花作譬喻。 而蓮花在佛門中,為佛菩薩所常拿來作譬喻,表徵著清靜、無染、光明、自在、解脫之義。其它之花,佛陀就較少比喻,佛陀坐蓮花顯的很庄嚴,清凈自在,安詳無比。 眾生輪回六道,沉迷五欲六塵,不知覺悟,越陷越深。慈悲的佛陀就告訴我們說:五欲六塵之欲樂,沾不得,染不得,應該體會五欲六塵空幻不實,如幻如化,要出離五欲六塵才能解脫自在,修學佛法者,要效法蓮花出於污泥而不染之精神。 佛教以蓮為喻的詞語,更是數不勝數。佛座稱為「蓮花座」或「蓮台」;結跏跌坐的姿勢,即兩腿交叉、雙腳放在相對的大腿上,足心向上的姿勢,稱為蓮花坐勢;佛教宣傳的西方極樂世界,比作清凈不染的蓮花境界,故稱「蓮邦」;《阿彌陀經》描寫的西方極樂世界的情景是:「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池中蓮花大如車輪。」故稱佛國為「蓮花國」;佛教廟宇稱為「蓮剎」。「剎」為梵語,即西方凈土,以蓮花為往生之所託,故稱「蓮剎」;念佛之人稱「蓮胎」,比喻住在蓮花之內,如在母胎之中;佛眼稱為「蓮眼」,以青蓮花比喻佛眼之好妙;胸中之八葉心蓮花稱為「蓮宮」,即心中的蓮花般的境界;釋迦牟尼的手稱為「蓮花手」;僧尼受戒稱「蓮花戒」;僧尼之袈裟稱「蓮花衣,謂清凈無雜之義;五智中的妙觀察智稱為」「蓮花智」;稱善於說法者為「舌上生蓮」;謂苦行而得樂為「歸宅生蓮」;佛經《妙法蓮花經》簡稱《法華經》,都是以蓮花為喻,象徵教義的純潔高雅;東晉東林寺慧遠大師創立的我國最早的佛教結社稱為「蓮社」;佛教凈土宗主張以修行來達到西方的蓮花凈土,故又稱「蓮宗」。總之,蓮與佛教結了不解之緣,佛教在很多地方都是以蓮為代表,可以說蓮即是佛,佛即是蓮。 佛教為什麼如此推崇蓮花呢?這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佛教產生於印度,印度地方氣候炎熱。荷花盛開於夏,給人們帶來涼爽和美的享受。人們對於這種夏季暑熱時盛開的美艷之花,自然十分喜愛,因此在印度的文學作品特別是民間流傳的民間文學作品中,蓮花都是美好、善良、聖潔、寬容大度的象徵。這類故事非常之多,影響很深,如《蓮花王子的故事》,便將道德高尚、善良、正直、奉行為王十法(布施、持戒、慷慨、正直、和藹、自製、忌怒、忌殺、寬容和大度)的好國花比作蓮花。《蓮花王的故事》說蓮花王為了拯救百姓的飢荒,他跳進恆河之中,變成一條大赤魚,告訴百姓割他的肉吃,他的肉割了以後又生起來,這樣堅持了十二年,他用自己的肉供養全國百姓,度過長達十二年之久的災荒。《鹿母蓮花夫人》的故事,說鹿母蓮花夫人每走一步,腳後立即現出一朵美麗的蓮花,她一胎生下五百個童男,個個都是俊美的大力士,均是保衛國家的英雄,因此鹿母蓮花夫人成了能多生美男的象徵。 釋迦牟尼創立佛教,主張廢除古印度等級森嚴的制度,實行種姓平等,以慈悲為懷,普度眾生。為了弘揚佛法,使廣大群眾能夠理解和接受佛教教義,便以俗語傳道。又迎合民眾的愛蓮心理,將蓮喻佛,使得佛教能夠迅速傳播開來,信眾廣泛。 佛教以蓮喻佛的另一方面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蓮花的品格和特性與佛教教義相吻合。佛教是著重尋求解脫人生苦難的宗教,將人生視作苦海,希望人們能從苦海中擺脫出來,其解脫的途徑是:此岸(人生苦海)——濟渡(學佛修行)——彼岸(極樂凈土)。即從塵世到凈界,從諸惡到盡善,從凡俗到成佛。這和蓮花生長在污泥濁水中而超凡脫俗,不為污泥所染,最後開出無比鮮美的花朵一樣。 佛教的重要信條之一,是廣愛博施。施予一切有生命者以慈悲。所謂慈悲,是指希望和幫助他人解脫苦難,獲得快樂。慈心是希望他人得到快樂,慈行是幫助他人得到快樂;悲心是希望他人解除痛苦,悲行是幫助他人解除痛苦。佛教要求對於有生命者,不計善惡,不分人畜,都應施予慈悲。對種種惡行,都要容忍和寬宥,用慈悲心去幫助他們,感化他們,使之向善,成為善良之輩,結出善果。但嚴戒同流合污,要身處污濁的塵世而不為其污染,保持自己的潔凈清芬。用來表達這種思想觀念的最好不過的是蓮花。 蓮生在污泥之中,猶如人生在濁塵的世界,這自然要與污濁相處在一起,受許多邪惡污穢事物的侵擾,佛教稱這些邪惡力量為「魔」。佛教要求人們不要受世間邪惡污穢(即魔)的侵擾和影響。蓮花「出污泥而不染」,開出潔美的鮮花,確是最好的象徵,因此佛經常常將蓮性比佛性。《大智度論8226;釋初品中戶羅波羅蜜下》說:「比如蓮花,出自污泥,色雖鮮好,出處不凈。」《從四十二章經》說:「我為沙門,處於濁世,當如蓮花,不為污染。」所以拯救世界的梵天王是坐在千葉金色妙寶蓮花上出生的。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都是坐在蓮花之上,或手執蓮花,表示佛是出自塵世而潔凈不染的境界。 人要做到出自塵濁而不為污染的境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相當高的覺悟和定力,這就需要修持和守戒,開發佛性,消除魔性。佛性增強了就能抵住魔的干擾,還能降魔成佛,就能解脫生、老、病、死之苦。這聽起來似乎很玄,宗教意味很濃,其實只是較高的一種思想境界層次。一切事理通達了,參透了,自然凡事都看得開,不再貪婪、恐嚇、焦慮、痴心、嗔怒,在精神上自然擺脫了苦境,變得輕松愉快。所以佛教中的蓮花,代表一種智慧的境界,即所謂「開悟」。《無量壽軌》說:「是菩薩(觀音菩薩)作是思維,一切有情身中,具有此覺悟蓮花,清凈世界不染煩惱。」《大藏經圖像》第六卷載《白寶口抄》雲:「論凡夫心如合蓮花,聖人心似開蓮花……問:『何故眾生心性譬蓮花乎?』答:『《秘藏記》雲:蓮花部吾自身中,有凈菩提心清凈之理,此理雖經六道四生界死泥中流轉,而不染不垢,乃名蓮花部。』《疏十二》雲:『觀蓮花不觀余花耶?』此亦有意,如世蓮花處污泥之中,生處雖說惡,而蓮花體性清凈,妙色無比,不為諸垢所染。凡夫變復如是,雖種種不盡三毒過患無量無邊,亦此蓮花三昧甚深,果實皆生其中,即是如來平等大慧之光也。」 佛教有「花開見佛性」之說,這里的花即指蓮花,也就是蓮的智慧和境界。人有了蓮的心境,就出現了佛性。

B. 手拿一束荷花的觀音是什麼菩薩

大勢至菩薩,手裡拿的是一支曲柄蓮花。

C. 觀音菩薩為什麼要坐在蓮花上

蓮花,一直被視為花中君子,是世間文人墨客共賞共愛的一種花。它與世間的其他花草相比,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優秀品質。而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以此直喻人品性的高潔。荷花用以喻人之品性合情合理,可是,令人不大明的是,天下奇花異草千千萬萬,就連佛家代表之一的觀音菩薩為何都會選擇坐在蓮花上呢?

蓮花作為佛花 多有經典可考!
觀音菩薩為何會坐在蓮花上?其實,答案很明確,蓮花是佛花。表法。

蓮花被用作佛花,這不僅在佛教的發願文「願生西方凈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中明確提到,在不少經典也可尋其出處。

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
《阿彌陀經》中也記載,「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底純以金沙有地,……池中蓮華,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另凈土思想代表經典《阿彌陀佛》中也記載,眾生若得善報,不再墮入胎生、卵生、濕生等輪回,得以往生極樂世界,會有觀音手持蓮花迎接,往生者就在蓮花里「化生」為極樂世界一員,視個人業障、福報,蓮花閉合時間長短不同,福報夠的人可以提早「出關」,享受凈土世界。看來,蓮花被作為佛花確實無二。

蓮花獨特的「生態」表「法」特質 別無代替
那麼,佛家為何會選擇蓮花作為佛花呢?《大正藏》說,蓮花有四德,一香、二凈、三柔軟、四可愛。可能有人覺得,一香、二凈、三柔軟這些特質是不少花草都會具備的,何止荷花。那我們再來看它的「可愛」,那可真不是一般花草就可具備的獨特花質了。

蓮花有一種特殊的生態:

蓮花有一種特殊的生態
在春夏秋冬四季輪轉中,蓮花花開花落,花朵具有謝而又發的生命力。同時,世界的其他花卉往往都是先開花後結果實,而蓮花則不同,它是在開花的同時,蓮蓬就已經具備。明朝的《群芳譜》就特別強調了蓮花「華實齊生」的這一特質。蓮花因此被佛家視為是能同時示現「過去、未來、現在」禪境的花。佛說世界一切平等,不論過去現在未來,天地萬物時空,方位大小多少,人與人,如此如彼,窮富貴賤皆平等。在極樂凈土是沒有過去現在未來的,具有超時空相貌的蓮花,因此成為凈土世界的花朵。

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
因此,觀音菩薩坐在蓮花上(坐在蓮花上的不止觀音菩薩一個),是因為蓮花可以表「法」,表佛法的高妙莫測,蓮花可以示現過去、現在、未來,而又無分別「心」。《金剛經》雲「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同時,美麗的蓮花出身象徵污濁惡世的淤泥,而卻不會「近墨者黑」,最終出淤泥而不染,高貴、清雅、脫俗。這不也正是世間修行人所需要具備的最基本素質,方才可證菩提嗎?

佛祖的蓮花坐台

D. 菩薩為什麼坐在荷花上面荷花代表什麼意義嗎

清凈。出忤逆而不然。還能有效防治痔瘡呢。

E. 做在蓮花坐上左手拿如意右手拿何花是什麼菩薩

普賢菩薩有所拿的法器,有時是經卷,有時是如意,有的拿蓮花。版民間所流傳的觀世音權菩薩形象中,也有手托如意的法器!
文殊菩薩一般是手持智慧寶劍,或青蓮。坐騎獅子。寶劍代表以智慧斬斷煩惱無明。青蓮代表佛之圓滿無染智慧。獅子乃百獸之王,弘揚佛陀圓滿智慧大法,如大獅子吼,百獸震驚!

F. 一個人跪地伸手,面前是坐在蓮花上的菩薩是什麼成語

頂禮膜拜dǐnglǐmóbài

[釋義] 頂禮:頭、手、足五體俯伏在菩薩足下叩拜;膜專拜:舉手加額;長跪而拜屬。原是佛教最高的敬禮方式;表示恭敬和畏服。後來形容對人崇拜恭敬到了極點。

[語出] 梁·沈約《為文惠太子禮佛願疏》:「伽藍精舍;繞足頂禮。」

[正音] 膜;不能讀作「mò」。

[辨形] 膜;不能寫作「模」。

[近義] 五體投地 肅然起敬 畢恭畢敬 奉若神明

[反義] 不以為然

[用法] 現含貶義。一般作謂語。

[結構] 聯合式。

G. 坐在蓮花上右手拿著蓮花的是什麼菩薩

應該是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出生於蓮花,另外有可能是蓮花生大士

H. 請問在佛教中有位菩薩,有三個頭,分別為白綠紅色,六隻手,.站在蓮花上,請問這是哪尊菩薩呢

"千手觀音"全稱"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又稱"千眼千臂觀世音菩薩",是佛教六觀音之一。

佛教認為,眾生的苦難和煩惱多種多樣,眾生的需求和願望不盡相同,因此,就應有眾多的無邊法力和智慧去度濟眾生。據《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說,觀世音菩薩在過去無量劫,聽千光王靜住如來講《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時,為利益一切眾生,"即發誓言,若我當來堪能利益安樂一切眾生者,令我即時身千手千眼具足","發誓願已,應時身千手乾眼悉皆具足",變現出如意寶珠、日精摩尼寶珠、葡萄手、甘露手、白佛手、楊柳枝手等。無論眾生是想渴求財富,還是想消災免病,千手觀音都能大發慈悲,解除諸般苦難,廣施百般利樂。在佛教看來,只要虔誠地信奉千手觀音,就有"息災","增益","敬愛","降伏"等四大好處。

千手觀音最初的藝術形式是依據《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變相》,即《千手眼大悲變相》製作的。其經和像雖在唐初就由印度傳法僧攜入中土,但歷經多種曲折和艱辛,才於一百年後在華夏土壤紮根。即便如此。唐宋寺廟壁畫及石窟寺中此類題材仍然較少。目前見於畫史記載最早者可能是四川名畫家左全於唐寶歷年間(825一826年)在成都三學院文殊閣繪制的,惜已盪然無存。有專家認為,在尚未發現更早的圖像資料以前,敦煌盛唐時期諸如79、113、148等窟的《千手經變》,可以認為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千手經變》圖像。

四川石窟中,保存較好的千手觀音像數量不少。安岳的卧佛溝、千佛寨,富順的羅漢洞,資中的重龍山,夾江的千佛岩以及大足寶頂、北山等處的石雕千手觀音像都是較為出色的作品。其中,又以大足北山石窟佛灣第9、273號龕,寶頂石窟大佛灣第8號龕等較具代表性。

北山佛灣石窟第9號龕的千手觀音像開鑿於晚唐。龕高2.9米、寬2.8米、深0.9米。龕內正壁的千手觀音頭戴花冠,冠中現一化佛。身上化出毫光兩道,分左右射向龕頂,縈統二飛天。胸飾瓔珞,身著天衣,雙足踏蓮,善跏跌坐於金剛座上,金剛座素麵,四方形,高1.1、寬1.5、厚0.5米。具四十二手(多殘),肩上兩手合托一坐佛於冠頂,胸前兩手合十,稍下兩手置腹下,再下兩手置膝上施禪定印,其餘各手分執瓶、鈴、輪、鏡、弓、柞、盾等法器。背托桃形身光,外沿陰刻火焰紋,內刻手臂多條,以示千手。掌心各一眼,以示乾眼。觀音座下右側跪一老者,瘦骨磷峋,手捧口袋,作求物狀。左側跪一餓鬼,雙手捧碗,作乞食狀。

龕左右壁有三層造像。上層內側各鐫五佛立雲端,即十方佛。外側各刻羊頭人身的雷神、手持佛塵的雨師及手持風袋的風神、懸鏡的電母。中層各刻騎於青獅背上的文殊和騎於白象背上的普賢,以及騎在牛背上的摩醯首羅與鳩摩羅天。下層各刻一菩薩二侍者二金剛像。

北山石窟佛灣第273號龕鑿造於五代。龕高1.51米、寬1.1米、深0.73米。龕內主像千手觀音與前述第9號龕的造像模式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此龕左右壁造像內容遠不如第9號龕豐富,僅各刻有一男女侍者。女侍者站立,捧物。男侍為"波斯仙",身高0.45米、肩寬0.13米。高鼻深目,長髯瘦身,胡貌梵像。左手執長杖,右手持串珠。另龕頂壁上扁狀蓮花形寶蓋左右側各有一飛天,體態優美。

寶頂石窟大佛灣第8號龕的千手觀音覆蓋於南岩東端"大悲閣"內,鑿造於南宋,是其同類題材的登峰造極之作。

此龕系摩岩龕,左右側為大橢圓形。龕高7.2米、寬12.5米,造像崖面88平方米。主像干手觀音通高3米,作跏趺坐。座呈金剛須彌式,高0.7米。四力士左右抬座,觀音前額豎開一眼,八尊小佛飾於冠上,兩條飄帶由冠頂垂於肩,胸前八手或合十,或施印,或撫膝。觀暗慧目下視,面相慈祥,大有拯救眾生於苦難的慈悲胸懷。

觀音左側有一男像,著交領寬袖袍服,戴方巾,執笏。其左有一女像,首戴冠,頂豬頭,著圓領儒服。觀音右側有一女像,拱手捧物,穿圓領寬袖長服。其右有一女像頭頂象頭。龕左下角一老者跪地,手提口袋,觀音一手掌中有銅錢施與。右下角跪一餓鬼,雙手捧缽,觀音一手掌中施以食物。

最引人注目的是,在觀音的左右兩側和頭頂上方,呈放射狀似孔雀開屏般地浮雕著一支支似乎是難以數計的"金"手,且每隻手掌心中有一隻眼睛,每隻手中持一種器物。其姿勢或伸、或屈、或正、或側,顯得圓潤多姿,金碧輝煌,給 人以眼昏目炫之感。

那麼,這尊千手觀音到底有多少只手呢?

據說,很早以前就有人想解開這個謎。但數來數去,終因手的分布過於紛繁,一直未能數清。於是,數手竟成了一個難題。至清代時,一位聰明的和尚利用貼金箔的機會,貼一隻手標明一個號碼,才最後解開了這個謎:寶頂山大佛灣的千手觀音有一千零七隻手,一千零七隻眼。因一般千手觀音的造型是兩眼兩手下,左右各具二十隻手、眼。故稱它是我國佛教藝術中唯一的名符其實的石刻千手乾眼觀音像毫不為過。

關於千手觀音的來歷,在民間還流傳著一個動人的故事。傳說古印度妙庄王有三位美麗的公主。長女妙金,次女妙銀,小女妙善。妙金、妙銀都在家中侍奉父母,唯妙善從小虔誠禮佛,出家當了尼姑。妙庄王苦苦勸她回宮,但她始終不肯。一怒之下,妙庄王命人拆了廟宇,趕走了僧尼。哪知天神怪罪下來,使妙庄王全身長了五百個大膿瘡,久治不愈。後來有位醫生說此病必須要親骨肉的手眼合葯才能治好。於是,妙庄王求助於妙金、妙銀,但二位公主皆不願獻出。三公主在外知道後,毅然獻出手眼為父親合葯治病。果然,不久妙庄王的病體就康復了。此事不僅使妙庄王深受教育,同時也感動了釋加牟尼。他為讓妙善公主能時時拯救苦難眾生,便賞賜了千手千眼給妙善公主。從此,妙善公主就成了眾所祈求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

據考,這個故事出自於元代趙孟兆夫人管道升撰的《觀音大士傳》。因此,寶頂石窟的千手觀音絕非源於這個故事,而仍是依據佛經創作的。

比較上述幾龕造像不難看出,北山佛灣石窟第9龕不顧龕內空間的限制,著力於佛經內容的忠實,嚴格,咯守佛經所規定的儀軌,基本上表現了《千手眼大悲經變相》的內容,它可以稱得上是四川石窟中最完整的《千手觀音經變相》。第273龕在嚴守佛經基本內容的前提下,視龕內空間的實際情況,刪去了部分內容。寶頂大佛灣石窟第8龕與之不同,它全力渲染和展現的是千手乾眼,以及手中所持的各種法器,把佛經內容的表現放在了次要地位。由此反映出大足石窟中晚唐至宋的千手觀音像,在表現上經歷了一個由嚴恪恪守佛經儀軌到簡化佛經內容的歷史過程

I. 佛菩薩為什麼坐在蓮花上

因為蓮花出污泥而不染,所以佛教用蓮花來代表清凈無染的境界。

熱點內容
小梅花鹿英文 發布:2025-09-14 20:31:17 瀏覽:113
新型盆景樹 發布:2025-09-14 20:29:17 瀏覽:154
貓語玫瑰官網 發布:2025-09-14 20:22:43 瀏覽:834
看百合漫畫的軟體 發布:2025-09-14 20:22:42 瀏覽:876
七夕送花給我 發布:2025-09-14 20:15:46 瀏覽:52
wow2014情人節 發布:2025-09-14 20:10:48 瀏覽:301
拆牡丹視頻 發布:2025-09-14 19:51:54 瀏覽:469
小說百合花 發布:2025-09-14 19:50:41 瀏覽:384
喬一情人節配色 發布:2025-09-14 19:47:32 瀏覽:970
tfboys櫻花愛戀 發布:2025-09-14 19:46:45 瀏覽: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