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花意象畫
⑴ 古詩中花意象的賞析
李清照詩詞中的「花」意象
作為一個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的女子,李清照多將愛花之情付諸筆下,對花的欣賞、喜愛,是她少女閨閣生活的重要內容,而借花寄託相思,詠花標致情操,又是她詞作中經常出現的主題。
李清照現存詞作四十六首,以南渡為分期,詞風變化明顯,但詞人在創作中愛用「花」意象卻沒有改變。在李清照的詞作中,除了八首沒有提到「花」之外,其餘,或單獨吟詠,或泛指鮮花,總是離不開花的影子,如「不如隨分尊前醉,莫負東籬菊蕊黃」 ,「共賞金尊沉綠蟻,莫辭醉,此花不與群花比」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等,在李清照的詞作中用花表達出了極為飽滿的人生內容和豐富的精神世界。
「花」意象凸顯其美好詩意的生活
花,一直都是美好的象徵,李清照筆下常通過對花的描寫烘托意境,顯現出她對美的追求與嚮往,對生活方式的一種詩意表達。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這首詞描寫了一幅簡單的生活片段,似一幀剪影般記錄下了一幅動人的畫面。夜晚伴著緊密的風聲,淅淅瀝瀝地下著疏朗的小雨,次日香閨中,沉睡一晚的女子,慵懶地醒來,酒意未退,晨妝未梳就開始關心園中海棠。「試問卷簾人」一個「試」字道出多少急切和猶豫,是心底已經猜曉結果而又擔心結果成真的揣測心態,而卷簾人漠然回答「卻道海棠依舊」更讓女主人黯然嘆息,「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綠」借代綠葉,「紅」借代紅花,含蓄精煉,色彩對比鮮明。「肥」形容雨後的葉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後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謝稀少,擬人手法使這兩種狀態的對比顯得生動別致,形象逼真。本來平平常常的四個字,經詞人的搭配組合,便使涵義得到豐富和擴大。由這四個字生發聯想,那「紅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漸漸消逝,而「綠肥」象徵著綠葉成蔭的盛夏即將來臨,這種極富概括性的語言,實在令人嘆為觀止。胡仔《苕溪漁隱叢話》稱:「此語甚新」,《草堂詩余別錄》評:「結句尤為委曲精工,含蓄無窮意焉。」 這首作品詞采清澈,畫面明麗,描寫了一個優美如畫的生活場景,作者生活在其中,顯示出一種生活的詩意和優雅的情致。
⑵ 蘭花的特點和象徵意義
蘭花來的特點是花色自淡雅,香氣濃郁,清而不濁,所謂一盆在室,芳香四溢,蘭花象徵高潔典雅。
蘭花並與「梅、竹、菊」並列,合稱「四君子」。蘭花花色淡雅,香氣濃郁,清而不濁,所謂一盆在室,芳香四溢。
蘭花喜歡陰涼的環境,怕陽光直射。養護盡量放在半陰處,有散射光即可。
蘭花喜歡濕潤的環境,忌乾燥,平時要經常通風。
肥沃的土壤可以讓蘭花生長的更加健壯,選用肥沃、富含腐殖質的土壤。
拓展資料
蘭花(學名:Cymbidium ssp.):附生或地生草本,葉數枚至多枚,通常生於假鱗莖基部或下部節上,二列,帶狀或罕有倒披針形至狹橢圓形,基部一般有寬闊的鞘並圍抱假鱗莖,有關節。總狀花序具數花或多花,顏色有白、純白、白綠、黃綠、淡黃、淡黃褐、黃、紅、青、紫。
⑶ 古詩中花的意象
1.(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2.(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3.(滿園春色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4.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5.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6.落紅不是無情物,(化做春泥更護花)
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贈汪倫》)
2.燕子不歸春事晚,一汀煙雨杏花寒。(戴叔倫《蘇溪亭》)
3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4.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王維《鳥鳴澗》)
5.縱然一夜風吹去,只在蘆花淺水邊。(司空曙《江村即事》)
6.零落梅花過殘臘,故園歸去又新年。(李頻《湖口送友人》)
7.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孟浩然《過故人庄》)
8.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蘇軾《惠崇春江晚景》)
9.四月南風大發黃,棗花未落蔭桐長。(李頎《送陳章甫》)
10.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晏殊《寓意》)
11.五月臨平山下路,藕花無數滿汀洲。(道潛《臨平道中》)
12.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13.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陸游《臨安春雨初霽》)
14.梅花竹里無人見,一夜吹香過石橋。(姜白石《除夜自石歸湖苕溪》)
15.滿地蘆花和我老,歸家燕子傍誰飛。(文天祥《金陵驛》)
16、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孟浩然《過故人庄》
19、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20、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21、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
22.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崔護《題都城南庄》)
23.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元稹《行宮》)
24.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孟郊《登科後》)
25.東都放榜未花開,三十三人走馬回。(杜牧《及第後寄長安故人》)
⑷ 對蘭進行描寫,盡可能使用象徵的手法
自古以來人們就把蘭花視為高潔、典雅、愛國和堅貞不渝的象徵.
文化遊子的眷戀情緒
陳之藩著有《失根的蘭花》。
作為海外遊子,在異國看到故鄉的花草而產生感慨:
「花搬到美國來,我們看著不順眼;人搬到美國來,也是同樣不安心」,「祖國的山河,不僅是花木,還有可歌可泣的故事,可吟可詠的詩歌,是兒童的喧嘩笑語與祖宗的靜肅墓廬,把它點綴美麗了」。
最後,作者寫道:宋末畫家鄭思肖畫蘭,連根帶葉均飄於空中,人問其故,他說:「國土淪亡,根著何處?」國,就是根,沒有國的人,是沒有根的草,不待風雨折磨,即枯萎了。
這題目來自鄭思肖畫蘭的故事,但全篇幾乎沒有對蘭花形、色、香的種種介紹,只是圍繞「國土淪亡,根著何處」立意,用「根」喻故土,以「蘭花」喻人,以「失根的蘭花」喻飄零異邦的人及其悲涼惆悵的心情。「失根的蘭花」成為文中情思的聚合點,使故國之思,故園之戀表現得更深沉、真摯。
陳之藩用「失根的蘭花」自喻,足見他深厚的儒學素養。因為蘭花是有中國傳統文化特徵的象徵意象,它身上積淀了一個民族的歷史。從話語層面看,作者思戀的是故園的「花花朵朵」,是「故宮的石階」,是「母親」;從歷史意蘊層面看,他思戀的是傳統文化,因為「祖國的山河,不僅是花木,還有
可歌可泣的故事,可吟可詠的詩歌,是兒童的喧嘩笑語與祖宗的靜肅墓廬」。陳之藩說:「是多少多少年的歷史,才產生一點傳統;是多少多少年的傳統,才產生一點風格。」這種對正在消失的傳統與風格的珍愛,是「失根的蘭花」的深層寓意所在。他與鄭思肖的不同之處在於,蘭花作為儒學傳統人格的象徵,在鄭思肖筆下只是「失土」,失去了滋養它的國土,然而文化根基仍在。而陳之藩的蘭花失去的與其說是國土,不如說是「蘭花」
賴以為生的文化土壤,那是「失根」之痛。因此,陳之藩們不僅是地域意義上的遊子,更是文化意義上的遊子。
從上文可以看到,蘭與儒學傳統中的人格定位有著密切的關系。蘭作為一種人格的象徵,它的內涵不是單一的,而是多重的。自孔子對它的文化內涵作了人格化定位後,蘭文化顯示了自身的延展性,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對儒學人格進行調整、補充。
人們說蘭、畫蘭、詠蘭、寫蘭,其實是在解讀自身,是在蘭的品格中讀自己的精神境界。因此,將蘭推為「王者之香」,又何嘗不是對自己所選擇的價值觀念的贊賞與珍視?但在種種變化之中,有一點是始終如一的,即蘭在儒學人格的象徵譜系中有著「王者」的地位,這可追溯到圖騰崇拜的心理機制,但也說明了儒學中濃厚的「蘭情結」。
⑸ 蘭花的花語的意義
自古以來人們就把蘭花視為高潔、典雅、愛國和堅貞不渝的象徵. 蘭花象徵高尚、典雅、堅貞不渝 蘭花被視為幽谷中的「君子」,同時也表示虔誠,蘭薰桂馥,以示歷久不衰 蘭:幽玄高雅、超凡脫俗,可以作為知識分子的象徵。而做為一種投資,蘭花經濟也可能帶來良好的經濟效益,所以蘭同時也可以做為商的象徵; 儒學中深厚的「蘭情結」 作者 南通大學博導 周建忠教授 蘭與儒學傳統中人格定位之間能夠建立對應關系,與它的生物學特性有關:蘭花葉態綽約多姿,色澤終年常青,花朵幽香高潔,具備了符合民族審美趣味的形式;其社會學意義亦由來已久,它以獨有的天姿神韻,最早介入古典貴族生活的各個側面,最早載入歷史典籍,並進入了儒者的審美視野;或許還與它那段奇特而神秘的際遇有關:懷才不遇的孔子見隱谷中蘭與眾草為伍,頓起身世之感,從此確立了蘭與儒家人格的內在聯系,而這種花與人之間同位一體的思維模式則來自人類的圖騰崇拜。 蘭是花之驕子。從蘭花的外形、姿態、生存環境、內在氣質方面,人們更多地習慣於對蘭的象徵意義進行詮釋,並且成為一種固定的符號、定向的語碼。所有愛蘭、植蘭、賞蘭、詠蘭之人,都從蘭花身上吸取道德的力量,從而自覺地塑造、提升、升華自身的人格與胸懷。它的文化內涵既可發展為孔子那種「當為王者香」的理想和不為貧賤失意所動的人格信仰,亦可發展為屈原個人美德的保持與追求。總之,蘭象徵了儒學的人格理想:德行高雅,堅持操守,淡泊自足,獨立不遷。 圖騰與蘭: 介入人類精神生活的肇始 圖騰文化是原始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它產生於萬物有靈論的原始思維模式。蘭花作為個人圖騰有這樣三個特徵,第一,人就是圖騰,圖騰就是人。第二,人往往用圖騰來做自己的名字。第三,人和圖騰同生死共存亡,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忽隱忽現存在著的保護神。圖騰崇拜到後來慢慢淡漠了,成為人類遙遠模糊的記憶,但在後代生活中,還能找到它的痕跡。《左傳·宣公三年》記載了鄭穆公出生與死亡皆跟蘭花有關的圖騰故事。鄭文公「賤妾」燕夢見天使贈她蘭花並告訴她「以是為爾子」,後果然懷孕生子,取名為蘭,即鄭穆公。鄭穆公即位22年後,一次病了,他說:「蘭花死了,我恐怕也要死了吧,我是靠著它出生的。」於是「刈蘭而卒」。這個故事中的「征蘭」之義,正是圖騰文化的體現。離開了圖騰文化,就無法理解故事中蘭花的神秘性與特殊性。不僅歷史典籍中留下了圖騰文化的痕跡,文學作品中也不乏此類例證。漢樂府《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女主人公名蘭,正是遠古個人圖騰痕跡的表現特徵,「蘭芝」,即「芝蘭」,「芷蘭」,就是蘭花。「蘭花」的圖騰意義在詩中亦有明顯的表現,如劉蘭芝投河自盡前,焦仲卿對其母親說:「今日大風寒,寒風摧樹木,嚴霜結庭蘭。」嚴霜籠罩,煎逼庭蘭,則意味著主人公的生命悲劇即將發生,就像鄭穆公「蘭花死了,我恐怕也要死了吧」的預言徵兆一樣,這是蘭圖騰文化的深層制約與潛在影響。通過「原型」研究,可以揭示出「滲透著多少世紀以來由秘傳的崇拜傳統小心翼翼地保存下來的難以理解的奧秘」。蘭即是這樣一個「原型」。 蘭對早期貴族和民間生活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在秉蘭拂惡、贈蘭傳情、沐蘭致祭、執蘭迎祥、紉蘭上朝、燃蘭溢香、藉蘭祭祀等活動中,人們與蘭建立了各種的關系。 這些蘭文化的初期形態充分說明,那些從事政治活動和祭祀活動的人(我們可以視他們為儒者的前身),他們大量地接觸蘭、運用蘭,雖與功利目的聯系在一起,沒有形成明確的倫理涵義,卻為以後孔子對蘭的審美意象的界定提供了重要前提。 孔子與蘭: 奠定了蘭的文化內涵 「蘭當為王者香」。孔子在外周遊十多年,始終沒有得到任用,於自衛返魯途中,見蘭花獨茂,由是觸景生情,感慨萬端:「夫蘭當為王者香,今乃獨茂,與眾草為伍,譬猶賢者不逢時,與鄙夫為倫也。」他以蘭比為賢臣,實際上是自比,說自己周遊列國,卻生不逢時,得不到重用,就像獨茂的蘭與眾草為伍一樣,只好與鄙夫為伍。孔子的感慨,對後代影響最大的,莫過於「蘭當為王者香」一句,幾乎所有涉及到蘭花的文章、著作都會提到它。此句的本意是「蘭應當為王者提供香氣」,即蘭花應是國君欣賞的高級花卉,亦是從賢者為臣為相輔佐國君之角度設喻的。但後來的蘭學著作中,卻改為「蘭有王者香」、「王者之香」。如潘天壽《題蘭石圖》詩雲:「閑似文君春鬢影,清如冰雪藐姑仙。應從風格推王者,豈僅幽香足以傳。」 蘭花的人格象徵是高潔、幽貞。孔子又說過,「芝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窮困而改節。」這句話出自《孔子家語·在厄》。而且,孔子關於蘭花「不以無人而不芳」的美德境界,亦 成為先秦時期儒家的共識,如《荀子·宥坐》:「且夫芷蘭生於深林,非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之學,非為通也,為窮而不困,憂而意不衰也。」後代詠蘭詩對此又進行了演繹、發揮。朱熹《蘭澗》:「光風浮碧澗,蘭枯日猗猗。竟歲無人采,含薰只自知。」康熙《詠幽蘭》:「婀娜花姿碧葉長,風來誰隱谷中香。不因紉取堪為佩,縱使無人亦自芳。」 蘭花香味有特殊性:「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孔子還說,「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 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處者焉。」(《孔子家語·六本》)。此處以芝蘭之香喻君子美德,強調了道德的教育感化作用,體現了儒學重社會功用的特點。蘭的幽香清遠合於君子德行的高貴雅潔,不媚流俗。 歷代詩歌詠頌蘭香的,更是不勝枚舉,如:陶淵明《飲酒》:「幽蘭生前庭,含薰待清風。清風脫然至,見別蕭艾中。」「蘭當為王者香」、「芝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不芳」、「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孔子在蘭的自然屬性與儒家的人格特徵之間找到了呼應與契合,並藉助於蘭的文化意象使儒家的人格特徵得以直觀、清晰的表達,同時,蘭的文化內涵亦由此產生。 鄭思肖與蘭: 蘭文化內涵的發展與延伸 儒學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在漫長的社會發展過程中,既保持著自身的價值觀念———這一種文化能夠存在的根基,同時,又不斷應對現實的動盪帶來的挑戰。而這動盪在中國社會中最激烈的莫過於江山易主,尤其是政權淪落外族之手。在這種時候,儒學人格往往表現為:堅貞的操守、張揚的個性。這一人格定位在鄭思肖的畫風中得以集中完整的體現。鄭思肖,宋末元初著名詩人、畫家。宋亡後隱居蘇州,坐卧必南向,自號所南,以示不忘宋室之意。據《遺民錄》載,他「精墨蘭,自更祚後,為畫不畫土,根無所憑借。或問其故,則雲:『地為人奪去,汝有不知耶?』」 他畫露根蘭、無土蘭,寄託他的亡國之思。鄭思肖詠蘭守志的行為還成了後代遺民的典範。如倪瓚在元亡後,扁舟箬笠,往來湖泖間,其《題鄭所南蘭》:「秋風蘭蕙化為茅, 南國凄涼氣已消。只有所南心不改,淚泉和墨寫《離騷》。」 明末清初相似的現實境遇使鄭思肖成為更多畫蘭畫家師法的對象。朱元璋的後裔、八大山人朱耷,在《題蘭石》詩中說:「王孫書畫出天姿,慟憶承平鬢欲絲。長借墨花寄幽興,至今葉葉向南吹。」 鄭思肖的畫蘭傳統,直接影響到漫長的畫蘭歷史。明清時,這一傳統已衍變為不拘一格,亦不拘一法———畫蘭不畫土,著重張揚個性。 明代·佚人《蘭花》圖(旅順博物館藏)有王武題詩:「鄭生太迂魯,畫蘭不畫土。造物亦何心,春風自含吐。時去等飄蓬,知後落誰取。」清·諸升《蘭竹圖冊》(旅順博物館藏),亦畫蘭不畫土。清·原濟(石濤)《芬蘭圖》(南京博物館藏)畫兩支有根無土之蘭,並有題詩「根已離塵何可奪」,主要取法徐渭、朱耷、原濟等人畫風的揚州八怪,亦以畫蘭擅長,其中汪士慎、李鱓、李方膺、鄭燮畫蘭尤為著名。 從鄭思肖到揚州八怪等蘭花題材的詩畫中,堅持操守,張揚個性成為共同的主題。由此可以看到儒學傳統的人格特徵發生了一些變化,如由推崇「王者香」的高雅變為崇尚個性的張揚,由「不以無人而不芳」的自賞變為不改其志的堅貞,這是儒學注重個體道德修養的傳統在新的現實環境中發生的衍變,它們並沒有突破或逸出儒學的價值范疇,而是對傳統人格定位的補充、延伸。 陳之藩與蘭: 文化遊子的眷戀情緒 陳之藩著有《失根的蘭花》。 作為海外遊子,在異國看到故鄉的花草而產生感慨: 「花搬到美國來,我們看著不順眼;人搬到美國來,也是同樣不安心」,「祖國的山河,不僅是花木,還有可歌可泣的故事,可吟可詠的詩歌,是兒童的喧嘩笑語與祖宗的靜肅墓廬,把它點綴美麗了」。 最後,作者寫道:宋末畫家鄭思肖畫蘭,連根帶葉均飄於空中,人問其故,他說:「國土淪亡,根著何處?」國,就是根,沒有國的人,是沒有根的草,不待風雨折磨,即枯萎了。 這題目來自鄭思肖畫蘭的故事,但全篇幾乎沒有對蘭花形、色、香的種種介紹,只是圍繞「國土淪亡,根著何處」立意,用「根」喻故土,以「蘭花」喻人,以「失根的蘭花」喻飄零異邦的人及其悲涼惆悵的心情。「失根的蘭花」成為文中情思的聚合點,使故國之思,故園之戀表現得更深沉、真摯。 陳之藩用「失根的蘭花」自喻,足見他深厚的儒學素養。因為蘭花是有中國傳統文化特徵的象徵意象,它身上積淀了一個民族的歷史。從話語層面看,作者思戀的是故園的「花花朵朵」,是「故宮的石階」,是「母親」;從歷史意蘊層面看,他思戀的是傳統文化,因為「祖國的山河,不僅是花木,還有 可歌可泣的故事,可吟可詠的詩歌,是兒童的喧嘩笑語與祖宗的靜肅墓廬」。陳之藩說:「是多少多少年的歷史,才產生一點傳統;是多少多少年的傳統,才產生一點風格。」這種對正在消失的傳統與風格的珍愛,是「失根的蘭花」的深層寓意所在。他與鄭思肖的不同之處在於,蘭花作為儒學傳統人格的象徵,在鄭思肖筆下只是「失土」,失去了滋養它的國土,然而文化根基仍在。而陳之藩的蘭花失去的與其說是國土,不如說是「蘭花」 賴以為生的文化土壤,那是「失根」之痛。因此,陳之藩們不僅是地域意義上的遊子,更是文化意義上的遊子。 從上文可以看到,蘭與儒學傳統中的人格定位有著密切的關系。蘭作為一種人格的象徵,它的內涵不是單一的,而是多重的。自孔子對它的文化內涵作了人格化定位後,蘭文化顯示了自身的延展性,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對儒學人格進行調整、補充。 人們說蘭、畫蘭、詠蘭、寫蘭,其實是在解讀自身,是在蘭的品格中讀自己的精神境界。因此,將蘭推為「王者之香」,又何嘗不是對自己所選擇的價值觀念的贊賞與珍視?但在種種變化之中,有一點是始終如一的,即蘭在儒學人格的象徵譜系中有著「王者」的地位,這可追溯到圖騰崇拜的心理機制,但也說明了儒學中濃厚的「蘭情結」。
⑹ 各種花的象徵意義是什麼
1,蓮花:來
出污泥而不染,為自花之君子,是高雅純潔的象徵(如周敦頤的《愛蓮說》);在某些詩詞中還是愛情的象徵,因「蓮」與「憐」同音,是情的意思(如南朝樂府《西州曲》)。
2,梅花:
不畏嚴冬酷寒,環境艱難,暗香浮動,即零落亦清香如故,是高潔的志士,也是報春的使者(如陸游的《卜運算元詠梅》)。
3,菊花:
凌寒傲霜,是高潔的志士,也象徵孤高的隱者(如陶淵明的《飲酒》)。
4,牡丹:
花開熱烈燦爛,一片繁華景象,一派富貴氣象,是豪華富貴的象徵。
5,楊花:
隨風飛揚,輕而易變,是輕薄和不堅貞的象徵。
6,蘭花:
有「空谷幽蘭」的雅稱,是典雅高貴不染塵埃的象徵。
(6)蘭花意象畫擴展閱讀:
花語(英語稱language of flowers)是指人們用花來表達人的語言,表達人的某種感情與願望,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逐漸約定形成的,為一定范圍人群所公認的信息交流形式。
賞花要懂花語,花語構成花卉文化的核心,在花卉交流中,花語雖無聲,但此時無聲勝有聲,其中的含義和情感表達甚於言語。不能因為想表達自己的一番心意而在未了解花語時就亂送別人鮮花,結果只會引來別人的誤會。
⑺ 蘭花有什麼象徵意義有什麼精神內質
蘭花象徵了一個知識份子的氣質,以及一個民族的內斂風華,蘭花象徵高尚。內很多關於蘭容花的詩句如;蘭生幽谷無人識,客種東軒遺我香。
拓展資料
蘭花還有民族上的深沉意義。在中國傳統四君子梅、蘭、竹、菊中,和梅的孤絕、菊的風霜、竹的氣節不同,因此對於蘭花,中國人可以說有著根深蒂固的民族感情與性格認同。
對於中國人來說,,蘭花君子謙謙,溫和有禮,有才而不驕,得志而不傲,居於谷而不自卑。飄逸俊芳、綽約多姿的葉片;高潔淡雅、神韻兼備的花朵;純正幽遠、沁人肺腑的香味自古以來受人喜愛。所以,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養蘭、賞蘭、繪蘭、寫蘭,一直是人們陶冶情操、修身養性的重要途徑,被譽為"國香"、"王者香"的中國蘭花成了高雅文化的代表。
自古以來人們就把蘭花視為高潔、典雅、愛國和堅貞不渝的象徵。。蘭花風姿素雅,花容端莊,幽香清遠,歷來作為高尚人格的象徵。 幽蘭生前庭,含薰待清風。 蘭花被譽為「花中君子」、「王者之香」。
⑻ 蘭花象徵意義是什麼
蘭花的寓意是典雅、高潔、愛國、堅貞不渝,它被稱為花中君子。因其品質非內常高潔容,它和水仙、菊花、菖蒲被稱為是花中四雅。蘭花還與梅花、竹、菊花一起被人們稱為「四君子」。
自古以來中國人民愛蘭、養蘭、詠蘭、畫蘭,古人曾有「觀葉勝觀花」的贊嘆。人們更欣賞蘭花以草木為伍,不與群芳爭艷,不畏霜雪欺凌,堅忍不拔的剛毅氣質,「芝蘭生於深谷,不以無人而不芳」。
(8)蘭花意象畫擴展閱讀:
四君子:梅花、蘭花、翠竹、菊花。
其品質分別是:傲、幽、澹、逸。「花中四君子」成為中國人借物喻志的象徵,也是詠物詩文和藝人字畫中常見的題材。其文化寓意為:梅,探波傲雪,高潔志士;蘭,深谷幽香,世上賢達;竹,清雅淡泊,謙謙君子;菊,凌霜飄逸 ,世外隱士。他們都沒有媚世之態、遺世而獨立。在四君子之中而唯有梅花被古人的智慧創作出「梅花篆字」。
⑼ 蘭花的象徵意義
自古以來中國人民愛蘭、養蘭、詠蘭、畫蘭,古人曾有「觀葉勝觀花」的贊嘆。人們內更欣賞蘭花以容草木為伍,不與群芳爭艷,不畏霜雪欺凌,堅忍不拔的剛毅氣質,「芝蘭生於深谷,不以無人而不芳」。蘭花歷來被人們當作高潔、典雅的象徵,與梅花、竹、菊花一起被人們稱為「四君子」。
(9)蘭花意象畫擴展閱讀
蘭花(學名:Cymbidiumssp.):附生或地生草本,葉數枚至多枚,通常生於假鱗莖基部或下部節上,二列,帶狀或罕有倒披針形至狹橢圓形,基部一般有寬闊的鞘並圍抱假鱗莖,有關節。總狀花序具數花或多花,顏色有白、純白、白綠、黃綠、淡黃、淡黃褐、黃、紅、青、紫。
中國傳統名花中的蘭花僅指分布在中國蘭屬植物中的若干種地生蘭,如春蘭、惠蘭、建蘭、墨蘭和寒蘭等,即通常所指的「中國蘭」。這一類蘭花與花大色艷的熱帶蘭花大不相同,沒有醒目的艷態,沒有碩大的花、葉,卻具有質朴文靜、淡雅高潔的氣質,很符合東方人的審美標准。在中國有一千餘年的栽培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