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畫全景
Ⅰ 湖南省長沙市芙蓉區荷花園電信大樓外牆圖片
直接用網路地圖,定位自己自己的位置,然後全景自行觀看即可。
Ⅱ 中秋節賞荷花的作文
中秋節恰逢「十五的月亮十五圓」,我們全家到公園領會品月聞荷香的樂趣。」
來到公園的大門,全家人輕車熟路地來到「星湖荷香」的景點,只見綻放一個夏季的荷花笑容依舊燦爛,圓圓的荷葉細心地呵護著蓮蓬。微風吹來,送來一陣沁人心脾的幽香。就在這時,主角——月亮閃亮登場,露出小半邊臉,變成半圓,整個大圓臉都出來了。
月亮撒下清輝,像給大地披上一件銀色的衣服,不光是我,連湖邊的亭台樓閣、花草樹木都鍍上一層光亮。我接著媽媽的手,一邊沿著湖邊散步,一邊聽著《嫦娥奔月》《玉兔搗葯》《吳剛砍伐桂樹》的動人傳說。走著走著,我還發現「新大陸」——月亮會跟著腳步走。我時不時扭頭看中秋月,真是步移景換,只見有時月亮掛在竹叢上;有時躲在雲後;有時高懸在石雕上……讓人不由自主地想起「美不勝收」這個成語。
媽媽見我被中秋月吸引,笑著說:「別光看天上,水裡也有月亮。」我低頭一瞧,果然,湖水中的七座石刻與空中明月的全景相映成趣,此情此景正如宋代泉州太守王十朋寫的詩句:「二公享插艾荷間,綠蓋紅妝四面環,欲把西湖比西子,東湖自合比東山。」
聽我完的中秋故事,你是不是也覺得在公園品月聞荷香,像是穿越時空,過一次詩情畫意的佳節呢?
Ⅲ 四面荷花三面柳對什麼
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
這是山東濟南大明湖鐵公祠(祀明人鐵鉉)的楹版聯,作者不權詳。一說是劉鳳誥的對聯。寫大明湖風光的美麗-湖水的四周都是荷花,三面垂著楊柳;一城的山色有半城映照在湖中。
清嘉慶九年(1804年)夏,山東提督學政、歷史學家劉鳳誥與山東巡撫、書法大家鐵保,曾在鐵小滄浪宴飲,興致勃然,劉氏即席賦得聯語:「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鐵保即席書丹。此聯石刻至今嵌在庭園西廊壁洞門兩側,已成為形容濟南古城風貌的名聯佳句。
Ⅳ 吳冠中為什麼不會畫荷花
蓮葉何田田 心緒雜亂,這兩天盡是看荷花了。圓明園看了兩天,頤和園看了兩天。想起古詩「蓮葉何田田」,有點憂傷的味道,偏偏在這兩個園子里荷花缺少情韻。我一直以為荷花是南方的物產,但發現北方大地到處都是荷花,但實在不明白的是為什麼菜市場上買不到優劣蓮藕與廉價蓮藕。比如白洋淀的荷花,其根莖,怎麼就不上北方都市的菜市場來呢?這兩天我實在已經跟廚房的師傅說了好幾遍:我想吃蓮藕,我想吃茭白。可是他總是負責任地說,市場上沒有,有的也很差,而且極貴,不想給你買。觀荷結論: 1、圓明園荷花清香陣陣,卻是載培得過於擁擠,那荷池看了實在是不夠清靜,一點造園藝術的意識都沒有。罪責在於圓明園治理得實在太差,塑料薄膜事件之後,圓明園治理也是毫無改進。 2、頤和園牆外東南蓮花池;非常美。載種得有點造景精神。其實荷花不論什麼品種都是美的,在於載種的密度與搭配。水景,睡蓮卧在水面,蘆葦長在水邊,一種長條的好像叫莆棒的纖長水生植物長在荷葉間,池子是不均勻而延伸的,荷花開在這樣的布景與結構之中,花與葉可疏可密,可高可低,充滿節奏與氣質,細部自有姿態,全景浪漫綿延,這真是一首好樂曲。水當然是好不了了,但也略有水意。 去了兩日,前日晴曬,荷花弱萎。今日陰雲,荷花美艷妖態,竟如美人的笑臉。 其實身邊物事美的非常之多。前一陣子在宋庄,見到孫畫家用刀在畫荷葉,一大片一大片,畫得很美。可惜他是在圓明園寫的生,所以畫的荷花也是一大片連理而成,總之實在是有點繁盛茂密。本來想打個電話告訴他到頤和園去寫生,後來一想,大都市謀生的畫家,還能如此折騰嗎?就不再騷擾。 不過,孫畫家的荷葉是目今所有畫家之中畫得最傳神最美的。本人認為有此鑒賞之力。建議愛荷之人至宋庄大道邊一個黑灰色建築的二樓去找孫畫家買荷花圖。 荷葉,荷花都是非常美的事物,可是中國畫家裡面畫荷葉荷花的都不夠美。我只記得宋人有一朵荷花畫得非常美,有時間時當找找畫冊,是哪一朵。 我當心自己非藝術專業人士,不能瞎說吳冠中不會畫荷花。我請教了一位油畫家與一位國畫家,我說吳冠中不會畫荷花。油畫家說:吳冠中不懂荷花。他不知道荷葉是立體的,是有不同角度的,是有各種姿態的。國畫家說:吳冠中確實不會畫荷花。 吳冠中是江蘇人士。 現推論如下: 一、吳的江蘇宜興老家,不生產蓮藕,或者他所處的那片農村不生產蓮藕。 二、吳在杭州藝專讀書時,夏天天氣炎熱,他不太上白堤蘇堤邊上去看西湖的荷花。或者當時國是雜亂,政府沒有財力在西湖種植荷花搞美化。 四、本人很迷信吳冠中,實在對他的畫是很喜歡。但終於發現大師,啊,其實還是有缺陷的,至少他畫 不好荷花。從吳冠中畫不好荷花裡面,發現,吳冠中的色彩能力也非常狹窄,嗯,流於輕盪。 所以吳冠中自己說得對,一切要留給歷史檢驗。 也許吳冠中的畫,漂亮的程度比美的程度更高一些吧。 五、當代性比較強的畫家,表現色彩太濃了之後,作畫時過於自我,就不願意去理解物象,而讓物象成為 自我的表現工具。但是有時候,這樣的分離不夠爐火純青時,問題就出來了。 這就是吳冠中畫不好荷花的原因。 吳冠中先生可能從來未曾認真地研究過荷花。 六、上述一點也是應該讓宋庄的當代畫家們警醒的。若想成為大家,光有思想與創意,光有表現與創新是不夠的,功力的得來,有時候須忘掉自我。如吳冠中者,不下功夫尚畫不好荷花。
Ⅳ 查看湖南臨澧蓮花苑小區全景
看不見,嗯,他這個角度高度有點兒問題。
Ⅵ 當代工筆畫的構圖布局有什麼特點
隨著時代的發展,各國藝術之間的融合就是很有必要的,不僅在於工筆畫,各種畫作都會出現融合現象,尤其當代在於西方與日本繪畫技藝對於我國的工筆畫還是有著比較積極的影響力的。當代工筆畫畫家是要在進行自己優良傳統的傳承的同時,將創新作為自己最首要的目標,結合自身的畫作特點進行創新。在探索中不要被西方的畫作的特點以及審美角度所影響,堅持自己的本色(構圖)以及審美角度價值,集思廣益,就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繼承優良的中國傳統(構圖),緊隨時代氣息創造出優秀的畫作。
一、傳統「構圖」在工筆畫中的作用
「構圖」即為經營位置,無論文化差異各國的畫家都是對於構圖是非常看重的,經營位置選得好壞與否對於創作來說是非常至關重要的。而中國工筆畫的特點就是在於構圖時候附帶考慮的環境情誼,對於繪畫主體的主次關系、大小輕重、虛實以及密集與舒緩的關系都要考慮。工筆畫的構圖講究的是對比與統一,對於畫作中的任何物件都要進行整體的掌握和協調,把握住統一、均衡的原則。當代工筆畫在進行構圖時,都無一例外的要求配合主體做畫內容,尤其是對於花鳥工筆來說首先經營位置就要要求飽滿,這樣就可以在視覺上產生強烈的沖擊力,同時畫面中的表現元素也是極為豐富的。畫面中要進行主觀的物體著重的表現,加強對虛實的安排以及畫面空間的層次感,以此來襯托出畫面的意境。典型畫作代表就是陳之佛的作品《荷花鶺鴒》,其中的白描幫助襯托荷花、小草、鶺鴒的形象的豐滿,使得畫面更加自然。這就更加有力地對於陳之佛先生構圖時的嚴謹推敲反復表現其完美的形象的嚴謹努力的精神進行了很好地詮釋。中國工筆畫中把構圖放在布局、章法之位,講究的是「立意」,「為象」,「章法」三者之間的融合,而不是簡單的重復疊加,它有一定的模式化,筆者簡單的談談幾種中國工筆畫的構圖方式的新方向與新氣息。
二、新「構圖」形式下的工筆畫的新突破
(一)全景式構圖與抽象藝術的結合
全景式構圖它是將所畫之景物都納入畫面之中,利用三遠(高遠、深遠、平遠)等傳統構圖方式來進行創作,這種構圖方式能使畫面和諧統一,保證所畫之景物在畫面上錯落有致,畫面結構嚴密,有高屋建瓴之氣。加入再次基礎上把抽象繪畫主義與之相結合,那麼便會產生出一種現代藝術與工筆畫的新氣息。例如在現代工筆畫中畫家開始採用抽象繪畫的語言來編織整體畫面,把花鳥、人物在創作中進行抽象化,並且融入到平面化的語言使其成為一種扁平化的藝術體現,然後在整體的構圖中採用傳統的全景式構圖,這裡麵包括了主體的主次關系、大小輕重、虛實空間以及密集與舒緩的關系,相信這樣下來在畫面中變化出現一種現代藝術中新工筆畫的體現。例如北京師范學院,現代都市工筆藝術家王鵬出品的《王鵬畫集》中便出現了大量的全景式構圖的畫面,當然他的繪畫藝術在表現形式上是以全景的女性身體作為主要的畫面效果的,同時在創作中我們也可以感覺到這種畫法其實也是在突破傳統工筆的一種方式,使得他的繪畫帶給人一種傳統與現代的結合的感覺。
同時很多的人物和背景也在全景下表達得更加的抽象與真實。有的人在說這種創新是什麼,是怎麼樣進行創新的。我覺得這種創新便是採用圖形的分布與繪畫的技法而形成的一種創新,那麼如果要是較真的去說,哪裡新了?哪裡傳承了?哪裡體現了?我想很多人都會感到迷茫,因為這是很難回答上來的。因此來說本次的繪畫主題便是採用構圖形勢與抽象技法進行結合創新,同時這樣也是從一個小細節去突破,去找尋,去研究,去把握,去分析的,更是一種以全景式構圖讓人們感受到了傳統工筆的形變神不變的意境。
(二)S形構圖融入道教思想
S形構圖這一構圖方式源於太極圖,這能使觀賞者產生一種流動感。中國工筆畫中常常採用此種構圖的方式,道教講解的是天人合一的追求,並且在創作中不斷的把自然、人和、繪畫三種相結合,而構圖卻又是能體現出整體畫面的最為重要的一方面,在融入繪畫的創作中我們發現這並不是簡簡單單的構圖的形式,而是一種把自身的學術、修養、特點等等全部融入其中,當然我們也可以理解為是一種道法自然,這樣一來便可以說是構圖與道教思想的結合了,這同時也是中國繪畫中的一種精神的內斂形態。例如陳之佛的《喜鵲玉蘭》就是典型的S形構圖,陳之佛採用S形的構圖方式,將客觀物象有序地貫穿在一起,這就使得畫面虛中見實、實中有虛,整幅畫面融洽自然,意境深遠,令人見之難忘,這是繪畫與道教思想相融合的範例。很多人說國畫中本來就是存在著道之思想,也正是因為有著這種道的縹緲的思想所以我們才能在構圖上突破空間的限制,以此來加強人本主義的精神。但是在新時期的繪畫中我們又有多少人還去學習道教,去學習,去明白那種天人合一的精神是什麼?去追求那志高的嚮往,因此我對於構圖中融入道教思想也是符合現代化工筆繪畫在不斷追求的新變化,新氣象中的一種反古的追求,而這種追求則是希望現代的工筆畫在不斷的結合西方繪畫技法的同時還能夠跳出圈子,反古歸一。當然這並不是說採用一種s型構圖便是可以達到我們預期的效果,而是希望同時這種構圖形式,來加強現代工筆畫中傳統思想的新反古體現,一個s型構圖並不能說明什麼,但是卻可以在繪畫中找到傳統的影子,保留本源的一種簡單的方式。
(三)對角式構圖結合沒骨畫法體現出現新色彩的效果
對角式構圖方式是將畫面主體安排在對角線上,令人感覺到視覺均衡。這也是中國工筆畫中運用得最為廣泛的一種構圖方式。沒骨畫法。這種畫法是比較獨特的,相比較其他兩種是沒有墨線與勾勒的,而是直接用顏色來表現的。普遍認為始於宋代徐熙祖孫二人並且流傳至今。宋代董逌《廣川畫跋》載:「沈存中言:徐熙之孫崇嗣,創造新意,畫花不用墨,直選色漬染,當時號沒骨花。」如今隨著時代的發展,當代的工筆畫畫家是對於傳統工筆表現技法把握的更加完美,以及可以在工筆畫(人物、花鳥)中融合不同的表現手法於一體,這恰恰還能夠凸顯出主體與時代感。試想一下如果我們拿《白薔薇圖》(宋代畫家馬遠創作)來作為假設,在原有的基礎上採用傳統的對角線式的構圖方式,在此畫中,畫家讓花的主枝由右下方向左上方呈對角式斜向伸展,五朵盛開的白薔薇分布於主枝兩側,這使畫面達到了平衡,讓觀賞者體驗出了勃勃生機和獨特的生命感。但是在繪畫的技法中卻採用新形沒骨法來加強畫面中的色彩感,把顏色的純度提高,以此來突出一種具有油畫特色的中西結合的新工筆畫,那麼這樣的畫面能不能被當前所接受呢?而這樣的畫面是不是既保留了中國傳統方式與神意,又結合了西方繪畫的特點呢?因此本文主要以自身對於中國工筆畫的遐想和淺薄的猜測,以構圖的形式為主要的切入點,以此來做到從構圖的形式上來保留傳統繪畫的本源,並且藉此機會進行突破與創新。
在當代的多元化發展中,很多畫家都在尋求突破與創新,那麼這些畫家在突破與創新的背後難免會出現了背道而馳的現象,或者偏離、或是激進、或是倒退,而本文便是基於這種思想,以自己對於構圖形式的理解,從構圖形式切入主題,以此在保傳統、求變化中尋求新的方向。希望能夠保留傳統的創作技法並將時代進步融入到自己的作品當中去,也是對於未來工筆畫的技法的傳承與發展作出了貢獻。
Ⅶ 我也要杭州西湖十景圖片 大圖
西湖十景(Ten Views of the West Lake)
西湖十景形成於南宋時期,基本圍繞西湖分布,有的就位於湖上。蘇堤春曉、曲苑風荷、平湖秋月、斷橋殘雪、柳浪聞鶯、花港觀魚、雷峰夕照、雙峰插雲、南屏晚鍾、三潭印月。西湖十景各擅其勝,組合在一起又能代表古代西湖勝景精華,所以無論杭州本地人還是外地山水客都津津樂道,先游為快。
在南宋之後,又分別有元代錢塘十景,清代西湖十八景,清乾隆杭州二十四景,1985新西湖十景,2007第九屆中國杭州西湖博覽會西湖十景。
1、蘇堤春曉
(Spring Dawn at Su Causeway)
蘇堤南起南屏山麓,北到棲霞嶺下,全長近三公里,她是北宋大詩人蘇東坡任杭州知州時,疏浚西湖,利用挖出的葑泥構築而成。後人為了紀念蘇東坡治理西湖的功績將她命名為蘇堤。長堤卧波,連接了南山北山,給西湖增添了一道嫵媚的風景線。南宋時,蘇堤春曉被列為西湖十景之首,元代又稱之為「六橋煙柳」而列入錢錢十景,足見她自古就深受人們喜愛。
寒冬一過,蘇堤猶如一位翩翩而來的報春使者,楊柳夾岸,艷桃灼灼,更有湖波如鏡,映照倩影,無限柔情。最動人心的,莫過於晨曦初露,月沉西山之時,輕風徐徐吹來,柳絲舒捲飄忽,置身堤上,勾魂銷魂。
蘇堤長堤延伸,六橋起伏,為遊人提供了可以悠閑漫步而又觀瞻多變的游賞線。走在堤、橋上,湖山勝景如畫圖般展開,萬種風情,任人領略。蘇堤上的六座拱橋,自南向北依名為映波、鎖瀾、望山、壓堤、東浦和跨虹。橋頭所見,各領風騷:映波橋與花港公園又相鄰,垂楊帶跨雨,煙波搖漾;鎖瀾橋近看小瀛洲,遠望保叔塔,近實遠虛;望山橋上西望,丁家山嵐翠可挹,雙峰插雲巍然入目;壓堤橋約居蘇堤南北的黃金分割位,舊時又是湖船東來西去的水道通行口,「蘇堤春曉」景碑亭就在橋南;東浦橋有理由懷疑是「束浦橋的訛傳,這里是湖上觀日出佳點之一;跨虹橋看雨後長空彩虹飛架,湖山沐暉,如入仙境。
2、曲苑風荷
(Lotus in the Breeze at Crooked Courtyard)
曲苑風荷,以夏日觀荷為主題,承蘇堤春曉而居西湖十景第二位。「曲苑」原是南宋朝廷開設的釀酒作坊,位於今靈隱路洪春橋附近,瀕臨當時的西湖湖岸,近岸湖面養殖荷花,每逢夏日,和風徐來,荷香與酒香四處飄逸,令人不飲亦醉。南宋詩人王洧有詩贊道:「避暑人歸自冷泉,埠頭雲錦晚涼天。愛渠香陣隨人遠,行過高橋方買船。」後曲苑逐漸衰蕪,湮廢。清康熙帝品題西湖十景後,在蘇堤跨虹橋畔建曲苑風荷景碑亭。遺留下來的,只不過是一處小小庭院院前湖面小小荷花一片而已。
曲苑風荷最引人注目的仍是夏日賞荷。公園內大小荷花池中栽培了上百個品種的荷花,其中特別迷人的要數風荷景區。這里以水面為主,分布著紅蓮、白蓮、重台蓮、灑金蓮、並蒂蓮等等名種荷花,蓮葉田田,菡萏妖嬈。水面上架設了造型各異的小橋,人從橋上過,如在荷中行,人倚花姿,花映人面,花,人兩相戀。
3、平湖秋月(古作平湖秋色)
(Autumn Moon over the Calm Lake)
平湖秋月景區位於白堤西端, 孤山南麓,瀕臨外西湖。其實,作為西湖十景之一, 南宋時平湖秋月並無固定景址,這從當時以及元,明兩朝文人賦詠此景的詩詞多從泛歸舟夜湖,舟中賞月的角度抒寫不難看出,如南宋孫銳詩中有「月冷寒泉凝不流, 棹歌何處泛舟」之句; 明洪瞻祖在詩中寫道:「秋舸人登絕浪皺,仙山樓閣鏡中塵。「留傳千古的明萬曆年間的西湖十景木刻版畫中,《平湖秋月》一圖也仍以遊客在湖船中舉頭望月為畫面主體。
位於景區偏西處的湖天一碧樓,原是清末民初猶太富商,「冒險家」哈同的私人別墅「羅苑」中的遺物,後來成為中國現代新興木刻運動的搖籃棗--八藝社所在地。如今,這里辟為西泠書畫院,為湖山勝景更添一份書卷氣。
4、斷橋殘雪
(Melting Snow at Broken Bridge)
斷橋,今位於白堤東端。在西湖古今諸多大小橋梁中,她的名氣最大。據說,早在唐朝,斷橋就已建成,時人張祜《題杭州孤山寺》詩中就有「斷橋」一詞。明人汪珂玉《西子湖拾翠余談》有一段評說西湖勝景的妙語:「西湖之勝,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能真正領山水之絕者,塵世有幾人哉!」地處江南的杭州,每年雪期短促,大雪天更是罕見。一旦銀妝素裹,便會營造出與常時,常景迥然不同的雪湖勝況。
今日斷橋,是一九二一年重建的拱形獨孔環洞石橋,長八點八米,寬八點六米,單孔凈跨六點一米,年前曾經大修,但古樸淡雅的風貌基本未變。橋東堍有康熙御題景碑亭,亭側建水榭,題額「雲水光中」,青瓦朱欄,飛檐翹角,與橋,亭構成西湖東北隅一幅古典風格的畫圖。
明畫家李流芳《西湖臥遊圖題跋 --斷橋春望》稱 :「往時至湖上,從斷橋一望魂銷欲死。還謂所知,湖之瀲灧熹微,大約如晨光之著樹,明月之入廬。蓋山水映發,他處即有澄波巨浸,不及也。」由此觀之,斷橋觀瞻,可得湖山之神髓,豈獨殘雪!
5、柳浪聞鶯
(Orioles singing in the willows)
今日柳浪聞鶯,經過近四十多年不斷的開發和建設,由當年帝王享受的御花園,演變為普通老百姓的大樂園。她仍以青翠柳色和婉囀鶯鳴作為公園景觀基調,在沿湖長達千米的堤岸上和園路主幹道路沿途栽種垂柳及獅柳,醉柳,浣沙柳等特色柳樹。在園中部主景區辟聞鶯館,又在距聞鶯館不遠處置巨型網籠「百鳥天堂」,營造煙花三月,柳絲飄舞,鶯聲清麗的氛圍。聞鶯館東面,以草坪和密林帶為主形成友誼園景區,引種了一批日本櫻花,草坪北側鋪石砌台,矗立著」日中不再戰紀念碑。聞鶯館西側,是柳浪聞鶯重建時填平水盪沼澤而營造的大草坪,草色遙連西湖碧波青山,大草坪北側,是遷建來此的康熙御題柳浪聞鶯景亭碑;南側種植了一片高大的喬木樹林,與草坪,柳岸及湖光山色構成富於層面,角度變化的生動圖景。
公園北部早先的錢王祠,改建成江南私家園林風格,布局的庭院景區,沿用「聚景園」舊稱命名。 園內亭台樓榭,假山泉池,小橋流水,矮牆漏窗,奇花異草,各據其位,合為勝景,全園曲徑通幽,別有天地。
公園東南辟為群眾游園文娛活動場所,建起了露天舞台,成為杭州市民和八方遊客晨間鍛煉,假日休閑和節日慶典的好去處。 每到夏秋季節,這里又是消暑納涼「夜花園」,歌舞,戲曲,電影和內容多樣,形式豐富,不定期舉辦的各種各樣的花展,燈會民俗風情表演等,吸引著人們。
6、花港觀魚
(Viewing Fish at flower harbor)
花港觀魚公園位於蘇堤南段以西,在西里湖與小南湖之間的一塊半島上。南宋時,內侍官允升曾在離這里不遠的花家山下結廬建私家花園,園中花木扶疏,引水入池,蓄養五色魚以供觀賞怡情,漸成遊人雜沓頻頻光顧之地,時稱盧園又以地近花家山而名以花港。宮廷畫師創作西湖十景組畫時將它列入其中。清康熙三十八年(一六九九),皇帝玄燁駕臨西湖,照例題書花港觀魚景目,用石建碑於魚池畔。後來乾隆下江南遊西湖時,又有詩作題刻於碑陰,詩中有句雲:「花家山下流花港,花著魚身魚嘬花」。
今日花港觀魚是一座佔地二十餘公頃的大型公園,全園分為紅魚池,牡丹園,花港,大草坪,密林地五個景區。
7、雷峰夕照
(Sunset glow at Leifeng pagoda)
雷峰,位於凈慈寺前,為南屏山向北伸展的余脈,瀕湖勃然隆重起,林木蔥郁。其冊雖小巧玲瓏,名氣在湖上卻是數一數二,因為山巔曾有吳越時建造的雷峰塔,是西湖眾多古塔中最為風光也最為風流的一塔,可惜七十餘年前倒掉了塔倒山虛,連山名也換成了夕照山。西湖南岸這座三面臨水呈半島狀的名山,當年曾為南宋御花園占據。一九四九年以後,山上種埴了大量香樟、楓香、榆樹等觀賞樹木,夕照林濤,景色依然富麗。
8、雙峰插雲
(Twin peaks piercing Clouds)
巍巍天目山東走,其餘脈的一支,遇西湖而分弛南北形成西湖風景名勝區的南山、北山。其中的南高峰與北高峰古時均為僧人所佔,山巔建佛塔,遙相對峙,迥然高於群峰之上。春秋佳日,嵐翠霧白,塔尖入雲,時隱時顯,遠望氣勢非同一般。南宋時,兩峰插雲列為西湖十景之一清康熙帝改題為雙峰插雲,建景碑亭於洪春橋畔。其時雙峰古塔毀圮已久,以至連此景原有的內涵也一度難為人知『插雲』者虛言也。設景碑亭於此,實為權宜之計。「浮圖對立曉崔巍,積翠浮空霽藹迷。試向鳳凰山上望,南高天近北煙低」。這是南宋詩人王洧的《兩峰插雲》詩,它告訴人們:雙峰插雲的景觀。
雙峰插雲雖然自古至今其觀賞的地點和方式迭經變化,但南、北兩面三刀高峰都是西湖妖山中極富登臨之勝的著名山峰卻至今未變。南高峰臨折西湖,峰高二百五十七米,登山途中,峻岩顯露,絕壁崢嶸。登上山巔向東俯瞰,西湖全景歷歷在目不是畫圖,勝似畫圖。北高峰海拔三百十四,是靈隱寺的坐山,從寺西側上山,石磴多至數千級, 盤折回繞三十六彎,沿途山溪清流回轉,林木重疊,古人有詩贊道:『一路松聲長帶雨, 半空嵐氣總成雲』。山東側,建有西湖叭一的載人索道,全長六成余米,上下山往返只需六七分鍾。
9、南屏晚鍾
(Evening bell at Nanping hill)
南屏晚鍾,也許是西湖十景中問世最早的景目。北宋末即赫有名的畫家張擇端曾經畫過《南屏晚鍾圖》。盡管此圖遠不如他的《清明上河圖》那麼蜚聲畫壇,但卻被記載於明人《天水冰山錄》中。南屏山,綿延橫陳於西湖南岸,山高不過百米,山體延伸卻長達千餘米。山上怪石聳秀,綠樹愜眼。晴好日 ,滿山嵐翠在藍天白雲得襯托下 秀色可餐,遇雨霧天,雲煙遮遮掩掩,山巒好像翩然起舞,飄渺空靈,若即若離。後周顯得元年(九五四),吳越國主錢弘叔在南屏山麓建佛寺慧日永明院,後來成為與靈隱寺並峙於南北的西湖兩大佛教道場之一的凈慈寺。
南屏山麓另一座著名的佛剎興教寺始建於北宋開寶五年(九七二),它曾是佛教天台宗山家派的大本營。凈慈寺、興教寺加上附近的中小寺廟,形成繼靈隱、天竺之後湖上又一佛寺群落,晨鍾暮鼓,焚貝佛號,香煙燭光,南屏山從此添了『佛國山』的別稱南屏晚鍾的情韻,悠然成型。南屏山一帶山嶺由石灰岩構成,山體多孔穴,加以山峰岩壁立若屏障,每當佛寺晚鍾敲響,鍾聲振盪頻率傳到山上,岩石、洞穴等為其所迫,加速了聲波的振動,振幅急遽增大後形成共振。岩石、洞穴便隨之產生音箱效應,增強了共鳴。同時,鍾聲還以相同的頻率飛向西湖上空,直達西湖彼岸,碰上對岸由火成岩構成的葛嶺、迴音迭起。
10、三潭印月
(Three pools mirroring the moon)
三潭印月島又名小瀛洲,與湖心亭,阮公墩合稱為湖上三島。全島連水面在內面積約七公頃,南北有曲橋相通,東西以土堤相連橋堤呈「十」字形交叉,將島上水面一分為四水面外圍是環形堤埂。從空中俯瞰,島上陸地形如一個特大的「田」字,呈現出湖中有島,島中有湖,水景稱勝的特色在西湖十景中獨具一格,為我國江南水上園林的經典之作。 明萬曆三十五年(一六零七),錢塘縣令聶心湯取湖中葑泥在島周圍築堤壩,初成湖中湖,作為放生之所。後人在島南湖中建造三座瓶形小石塔,稱為「三潭」,清初島上又加營建築曲橋,堂軒,沿內湖環植木芙蓉,復經清光緒間退休將領彭玉麟在此營造別墅,小瀛洲初具風貌。
三潭印月景觀富層次,空間多變化,建築布局匠心獨運。從島北碼頭上岸,經過先賢祠等兩座建築,即步入九曲平橋,橋上有開網亭,亭亭亭,康熙御碑亭,我心相印亭四座造型各異的亭子,讓人走走停停,歇歇看看,或談笑,或留影,流連觀照,飽覽美景。
九曲橋東,隔水與一堵白粉短牆相望。牆兩端了無銜接,形若屏風。但粉牆上開啟四隻花飾精美的漏窗,牆內牆外空間隔而不斷,相互滲透。牆外遊人熙熙攘攘,牆內卻幽雅寧靜,咫尺之間兀自大異其趣。
參考資料:網路知道,西湖十景
Ⅷ 全景欒川你我共建倡議書
相約全景欒川,清涼一夏
打造特色旅遊城鎮。城鎮建設要強化旅遊引領、遊客至上理念。旅遊縣城建設要按照新中式建築風格加快東部新區大開發和舊城舊村改造,積極推進城區路網建設和道路提升,逐步實施山體、水面、河道、街道、樓宇美化亮化,建設一批文化雕塑和城市園林小品,全面提升城市形象。旅遊產業集聚區要統籌推進主要功能板塊建設,重點抓好基礎設施提升、項目建設提速、招商引資增效、產業集群培育,盡快形成產業集聚效應。小城鎮和新型農村社區,要融入旅遊元素,圍繞生態景觀廊道,加快豫西新民居改造,打造獨具特色的豫西風情村鎮。要加大旅遊招商力度,積極發展養生養老基地、「第二居所」等旅遊地產。
加快發展鄉村旅遊。積極實踐「旅遊景區+風情小鎮+特色農庄」發展模式。堅持差異化發展,實現「一鄉鎮一品」,打造一批以休閑度假為主題的鄉村旅遊度假區。潭頭鎮要抓緊建設旅遊集散中心,加快九龍山溫泉度假區開發進度,建設本草堂中葯產業園,開發黃金工業游。三川鎮要以抱犢寨景區為基點,協調推進大紅川觀光園、姚灣彩葉林基地建設。叫河鎮要圍繞倒回溝景區,在道路沿線建設桃菊間作觀光園和珍稀苗木觀光園,發展高山休閑度假游。陶灣鎮要圍繞伊河源度假區和高山漂流項目,發展苗木花卉產業。石廟鎮要圍繞伏牛山滑雪度假樂園,打造七姑溝旅遊產業集聚板塊。廟子鎮要圍繞龍峪灣景區,做好洪洛河沿線環境提升,打造好玫瑰、藍莓、月季庄園。合峪鎮要依託柳坪生態農業觀光園,發展農業觀光、採摘游。赤土店鎮要重點發展油菜花庄園,打造攝影寫生基地。重渡溝管委會要重點做好農家賓館升級改造、旅遊咨詢中心和大清溝旅遊綜合體建設。欒川鄉、城關鎮要發揮區位優勢,做好旅遊綜合體招商,發展商務餐飲、特色街區、風情小鎮、旅遊地產項目。白土、獅子廟、秋扒3個鄉鎮要在道路沿線發展苗木花卉產業、特色養殖業,做大柿子醋飲品、荷花石、藤編、連翹等旅遊商品產業。冷水鎮、赤土店鎮要依託鉬礦采、選、冶,發展特色工業游。
Ⅸ 《小池》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都寫了荷花,但寫法有什麼有所不同,請分別指出
《小池》描寫的是春天未開的荷花,對一支荷花進行特寫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寫的是夏天的盛開的荷花,是全景的描繪
Ⅹ 登上大連蓮花山觀景台,是看大連全景的地方嗎
作為親子游的首選地,比較有特色的是小火車上山,建議大家去蓮花山觀景台,徒步就行,可以看一下沿路的風景,不需要買小火車的票,個人感覺太貴,不值,上面風景不錯,大多數人去為了許願,上面有賣許願的牌子,挺有意義,站在上面,感覺還是個呼吸新鮮空氣的好地方。
一路往觀景台上走去,沿途可見木欄上掛著一個個彩色的許願牌,上面都是每個人最美好的祈願,在陣陣海風的吹拂下,許願牌之間相互碰撞,發出了清脆的木牌的聲音,每一次碰撞,都像重復一次牌上的語句,更像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祝福。右手邊可看到那一望無垠,接連藍天的蔚藍大海,還有那條建在海上的跨海大橋,就如一條白絲綢飄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