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花納蘭容若
1. 納蘭性德的《木蘭花令》
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內人心容,卻道故人心易變。
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零鈴終不怨。何如薄倖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願。
摘自納蘭詞集。
我覺得,秋風一詞,更能表現悲涼、孤寂的感覺。
2. 納蘭容若 木蘭花令
多數版本都說是兩個故人,但是蘇纓版是考證出來後一句為故心人,你可以去看看《納蘭詞典評》
3. 解釋納蘭容若《木蘭花令 》全詩
詞牌:原為唐教坊曲,後用作詞牌。
詞題:這是一首擬古之作。古詩中的《決絕詞》,是版以女子的權口吻控訴薄情郎,從而表示與之決絕。在納蘭容若的詞集里,有的版本中詞題為:「擬古決絕詞柬友」,顯然這種「閨怨」是一種假託,。據專家稱:這是納蘭的特有隱情的表現。
解釋:如果相愛永遠像初識,
就不會出現婕妤怨秋扇的舊事。
當薄情郎輕易變心時,
男女的感情中本來就會出現這類事。
想當初唐皇與貴妃的山盟海誓猶在耳邊,
卻難熬棧道雨聲鈴聲聲聲怨。
現在我身邊的薄倖錦衣郎,
還不如當年唐明皇許過比翼連枝願。
典故:
「秋風悲畫扇」:借用漢朝班婕妤的故事。班婕妤曾是漢成帝的妃子,卻遭到趙飛燕的妒忌、饞害而打入冷宮。南北朝梁的劉孝焯就曾經寫過《班婕妤怨》:「妾身似秋扇」,於是就用秋扇比喻被遺棄的女子。
「驪山」「淚雨零霖」「比翼連枝」:都是講的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故事。白居易的《長恨歌》已經把這個故事傳頌千古,就不解釋了
4. 納蘭性德《木蘭詞》全文及賞析。
原文:
《木蘭花·擬古決絕詞柬友》
清 納蘭性德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霖鈴終不怨。何如薄倖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願。
賞析:此詞描寫了一個為情所傷的女子和傷害她的男子堅決分手的情景,借用班婕妤被棄以及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悲劇的典故,通過「秋扇」、「驪山語」、「雨霖鈴」、「比翼連枝」這些意象,營造了一種幽怨、凄楚、悲涼的意境,抒寫了女子被男子拋棄的幽怨之情。
拓展資料:
1、釋義:與意中人相處應當總像剛剛相識的時候,是那樣地甜蜜,那樣地溫馨,那樣地深情和快樂。但你我本應當相親相愛,卻為何成了今日的相離相棄?如今輕易地變了心,你卻反而說情人間就是容易變心的。
我與你就像唐明皇與楊玉環那樣,在長生殿起過生死不相離的誓言,卻又最終作決絕之別,即使如此,也不生怨。但你又怎比得上當年的唐明皇呢,他總還是與楊玉環有過比翼鳥、連理枝的誓願。
2、詩人介紹:納蘭性德(1655-1685),清代詞人,與朱彝尊、陳維崧並稱「清詞三大家」。字容若,號楞伽山人,大學士明珠長子。出生於滿州正黃旗。原名成德,因避皇太子胤礽(小名保成)之諱,改名性德。自幼天資聰穎,18歲考中舉人。康熙十五年(1676)年中進士,授乾清門三等侍衛,後循遷至一等。隨扈出巡南北,並曾出使梭龍(黑龍江流域)考察沙俄侵擾東北情況。
5. 納蘭容若的《木蘭花令 擬古決絕詞》
編輯本段詩詞原文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霖鈴終不怨。何如薄倖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願。
編輯本段詩詞鑒賞
①人生句:戀人之間如果能像剛戀愛的時候那樣。剛開始總是海誓山盟、卿卿我我的。如果總能這樣,就不會出現時間長了,感情淡了,甚至變心負心(秋扇見捐)的情況了。一二句是一體的,這兩句容易理解。 ②何事句:此用漢班婕妤被棄典故。班婕妤為漢成帝妃,被趙飛燕讒害,退居冷宮,後有詩《怨歌行》,以秋扇為喻抒發被棄之怨情。南北朝梁劉孝綽《班婕妤怨》詩又點明「妾身似秋扇」,後遂以秋扇見捐喻女子被棄。這里是說開始時相親相愛,後來卻成了今日的相離相棄。 ③等閑二句:這兩句中我認為最重要的是故人如何理解,應該說理解成戀人、情人也不算錯,但按字面的解釋就有問題。前一句意思我理解是相戀了很久的愛人如今輕易地變了心(就這么就變了,幾許無奈、幾許悲哀)。後一句的理解問題最多,我理解成:反而說情人間相處得久了,感覺無聊了,就不由得容易變心了。重點是這兩句中的故人的故如何理解,只解釋成戀人、情人還不夠吧。 ④驪山二句:《太真外傳》載,唐明皇與楊玉環曾於七月七日夜,在驪山華清宮長生殿里盟誓,願世世為夫妻。白居易《長恨歌》:「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作連理枝。」 對此作了生動的描寫。後安史亂起,明皇入蜀,於馬嵬坡將楊玉環賜死。楊死前雲:「妾誠負國恩,死無恨矣。」又,明皇此後於途中聞雨聲、鈴聲而悲傷,遂作《雨霖鈴》曲以寄哀思。這里理解成李楊二人當初發願立誓,後來雖然一方為一方而死,也不生怨。 比喻感情忠貞,至死不渝。 ⑤何如二句:何如:怎麼樣?理解成比較好象不合適。薄倖:這里未必是否定批判,古書中的此詞多是愛語,相當於現在的「冤家」。當初的誓言就這么算了。引用七夕長生殿的典故,譴責薄倖郎雖然當日也曾訂下海誓山盟,如今卻背情棄義! 關於詞牌,有人說疑為納蘭自度曲,這個恐怕未必。有這樣的解釋: 此調原為唐教坊曲,後用為詞牌。始見《花間集》韋庄詞。有不同體格,俱為雙調。但《太和正音譜》謂:《花間集》載《木蘭花》、《玉樓春》兩調,其七字八句者為《玉樓春》體。故本首是為此體,共五十六字。上、下片除第三句外,余則皆押仄聲韻。
6. 納蘭容若的木蘭花令
木蘭花令 擬古決抄絕詞
人生若襲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零鈴終不怨。何如薄倖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願。
經查閱和翻閱多本資料,以「淚雨」居多,從整首詞的意境來看,個人認為,淚雨較為准確,另外,熟悉納蘭容若的其他詞作的話,「淚雨」也符合一貫風格。
7. 納蘭性德的木蘭詞
《木蘭花·擬古決絕詞柬友》
清代:納蘭性德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霖鈴終不怨。
何如薄倖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願。
譯文:
與意中人相處應當總像剛剛相識的時候,是那樣地甜蜜,那樣地溫馨,那樣地深情和快樂。但你我本應當相親相愛,卻為何成了今日的相離相棄?
如今輕易地變了心,你卻反而說情人間就是容易變心的。我與你就像唐明皇與楊玉環那樣,在長生殿起過生死不相離的誓言,卻又最終作決絕之別,即使如此,也不生怨。
但你又怎比得上當年的唐明皇呢,他總還是與楊玉環有過比翼鳥、連理枝的誓願。
(7)木蘭花納蘭容若擴展閱讀:
文學賞析
詞題說這是一首擬古之作,其所擬之《決絕詞》本是古詩中的一種,是以女子的口吻控訴男子的薄情,從而表態與之決絕。
如古辭《白頭吟》、唐元稹《古決絕詞三首》等。納蘭性德的這首擬作是借用漢唐典故而抒發「閨怨」之情。
用「決絕」這個標題,很可能就是寫與初戀情人的絕交這樣一個場景的。這首詞確實也是模擬被拋棄的女性的口吻來寫的。
第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見」是整首詞里最平淡又是感情最強烈的一句,一段感情,如果在人的心裡分量足夠重的話,那麼無論他以後經歷了哪些變故,初見的一剎那,永遠是清晰難以忘懷的。而這個初見,詞情一下子就拽回到初戀的美好記憶中去了。
「何事秋風悲畫扇」一句用漢朝班婕妤被棄的典故。扇子是夏天用來趨走炎熱,到了秋天就沒人理睬了,古典詩詞多用扇子的來比喻被冷落的女性。這里是說本應當相親相愛,但卻成了相離相棄。又將詞情從美好的回憶一下子拽到了殘酷的現實當中。
「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二句:因為此詞是模擬女性的口吻寫的,所以從這兩句寫出了主人公深深地自責與悔恨。
納蘭不是一個負心漢,只是當時十多歲的少年還沒主宰自己的命運。其實像李隆基這樣的大唐皇帝都保不住心愛的戀人,更何況是納蘭。
「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零鈴終不怨」二句用唐明皇與楊玉環的愛情典故。七夕的時候,唐楊二人在華清宮里山盟海誓。山盟海誓言猶在,馬嵬坡事變一爆發,楊貴妃就成了政治斗爭的犧牲品。
據說後來唐明皇從四川回長安的路上,在棧道上聽到雨中的鈴聲,又勾起了他對楊貴妃的思戀,就寫了著名的曲子《雨霖鈴》。這里借用此典說即使是最後作決絕之別,也不生怨。
「何如薄倖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願」 二句化用唐李商隱《馬嵬》詩句,承接前二句句意,從另一面說明主人公情感之堅貞。
全詞以一個女子的口吻,抒寫了被丈夫拋棄的幽怨之情。詞情哀怨凄婉,屈曲纏綿。「秋風悲畫扇」即是悲嘆自己遭棄的命運,「驪山」之語暗指原來濃情蜜意的時刻。
「夜雨霖鈴」寫像唐玄宗和楊貴妃那樣的親密愛人也最終腸斷馬嵬坡,「比翼連枝」出自《長恨歌》詩句,寫曾經的愛情誓言已成為遙遠的過去。
而這「閨怨」的背後,似乎更有著深層的痛楚,「閨怨」只是一種假託。故有人認為此篇別有隱情,詞人是用男女間的愛情為喻,說明與朋友也應該始終如一,生死不渝。
8. <木蘭花.擬古決絕詞》——納蘭容若 解析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西風悲畫扇?
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驪山語罷清宵半,夜雨霖鈴終不怨。
何如薄倖錦衣兒,比翼連枝當日願。
【如初見】
有太多人喜歡這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見。
可見我們遺憾深重。命運像最名貴的絲絹,怎樣的巧奪天工,拿到手上看,總透出絲絲縷縷的光,那些錯落,是與生俱行的原罪。
納蘭詞,長於情也短於情,有時太過直抒胸臆,顯得淺了,反而沒有多少餘味。這一闋也有這個毛病,但有了第一句,其他都可以忽略不記。
這一闋,「人生若只如初見」後面的話其實是可以略去不看的。其他的七句,是為了迎合這個詞牌而存在。而「人生若只如初見」是泄露的天機,在浩如煙海的詞賦里,也是獨絕的存在。實在難找到可以和這句話比肩的句子。用力去想,好象也只元好問那句:「問世間,情為何物?」勉強可以相當。
兩句話,都參透了世情,問懵了蒼生。
小時候聽故事,喜歡聽故事遙遙的開頭。在很久很久以前,在某一個地方,有個某個人,在某一天,他怎麼樣……一切在剛剛開始的時候都很是美好。
在很久很久以前,天與地是合在一起的;在很久很久以前,大地上還是洪荒,沒有人;在很久很久以前,女媧煉五彩石補天,捏黃土造人。是的,在那一切混沌未明的時刻,時光如卵,一切的故事還沒有破殼而出。來不及發展,我們還來不及悲傷。
初見,在杭州的西湖。一個叫白素貞的蛇妖看上了一個叫許仙的弱冠少年。淡煙急雨中,借傘同船,凝眸深處,是心波微漾,我對你的情是小荷露了尖尖角。
初見,在清凈的書院。一個叫祝英台的女子輕輕坐在一個叫梁山伯的書生身邊,她叫他:「梁兄。」三載同窗,一朝訣別,樓台相會,你終省得,我就是許你的九妹,可是,此刻知曉,花期已誤,我們之間是否太遲?
初見,在大漢的未央宮。她身姿曼妙,體無瑕疵,更勝她姐姐飛燕三分,合德,她美得讓人脫口而出「紅顏禍水」。劉驁,她是命中的魔星。有了飛燕和合德,你是否還會記得,當日從黃金輦上伸出手來,柔情似水,邀我同車的情形。
初見,是在驪山的行宮。一次皇家謁見,稚氣明朗的玉環給皇帝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武惠妃死後,大唐的皇帝需要一個新的女人了。無法抑制的愛戀,促使他設法納了自己的兒媳。容若是在白居易寫下《長恨歌》的千年之後,說出「人生若只如初見」這句話的。想來千年前初見的那剎,「回眸一笑百媚生、三千寵愛在一身」 該是惹人贊嘆的。
初見。我是蒙昧的孩童,天真無邪,兼被初遇的光彩迷惑了雙眼,看不見世事的崢嶸。投向你,如從斷崖上縱身撲入大海。如此義無返顧。我也知道情深不壽,天妒紅顏。可還是心存僥幸,希望和你是例外。
9. 納蘭性德詩詞木蘭花
1、《木蘭花令 擬古決絕詞》
年代: 清 作者: 納蘭性德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零鈴終不怨。
何如薄倖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願。
2、人生若如只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納蘭性德的這句詞,極盡婉轉傷感之韻味,短短一句勝過千言萬語,人生種種不可言說的復雜滋味都彷彿因這一句而湧上心頭,叫人感慨萬千。
初見,愛恨情愁的開始。剛登場的意氣風發,初相遇的情不自禁,都只開了個頭。大好河山似錦前程,要怎樣去指點激揚?偶然遇見或刻意安排,將有怎樣一段波瀾不驚或銘心刻骨的故事?未知的前方是若隱若現的風景,充滿期待和不期而遇的驚喜。
人生若只如初見,所有的驚鴻一瞥定格念念不忘的美麗畫面,一切都將保持最初的好奇和新鮮狀態,那些躊蹉滿志的初生牛犢總是那麼朝氣蓬勃,那些羞澀的欲言又止有許多種神秘的可能,一切都像清晨的露珠般晶瑩剔透,像朝陽般明亮燦爛。
果真如此,又怎麼會悲畫扇呢?但流光容易把人拋,又豈止是紅了櫻桃,綠了芭蕉。誰能抵擋光陰的利箭?華年易逝,奼紫嫣紅只付與了斷井殘垣,刻骨銘心只能只歸了風輕雲淡,相看兩不厭產生了審美疲勞,卿卿我我變成了相顧無言。春風十里後來卻是冷月無聲,雄姿英發後來只能遙想當年,仙葩美玉後來成了水月鏡花。
初見時人面桃花的驚艷,來年卻是物是人非的落寞。長生殿里的信誓旦旦,卻變成了馬鬼坡前的「江山情重美人輕」。初見時回眸一笑的百媚,已變成此恨綿綿的哀怨!
3、納蘭性德(1655年-1685年),葉赫那拉氏,字容若,滿洲正黃旗人,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諱改名為性德,一年後太子更名胤礽,於是納蘭又恢復本名納蘭成德。號楞伽山人。清朝著名詞人。父親是康熙朝武英殿大學士、一代權臣納蘭明珠。 母親愛新覺羅氏是英親王阿濟格第五女,一品誥命夫人。其家族——納蘭氏,隸屬正黃旗,為清初滿族最顯的八大姓之一,即後世所稱的「葉赫那拉氏」。納蘭性德的曾祖父,是女真葉赫部首領金石台。金石台的妹妹孟古,嫁努爾哈赤為妃,生皇子皇太極。
自幼飽讀詩書,文武兼修,十七歲入國子監,被祭酒徐文元賞識,推薦給內閣學士徐乾學。十八歲參加順天府鄉試,考中舉人。十九歲參加會試中第,成為貢士。康熙十二年因病錯過殿試。康熙十五年補殿試,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賜進士出身。
拜徐乾學為師。他於兩年中主持編纂了一部儒學匯編——《通志堂經解》,深受皇帝賞識,為今後發展奠定基礎。
他的詞以「真」取勝:寫景逼真傳神。詞風「清麗婉約,哀感頑艷,格高韻遠,獨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側帽集》、《飲水詞》等,
納蘭性德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暮春抱病與好友一聚,一醉一詠三嘆,而後一病不起。七日後,於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公元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僅三十歲(虛齡三十有一)。
10. 納蘭容若的木蘭花令的意境怎樣的
納蘭容若《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霖鈴終不怨。
何如薄倖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願。
譯文:
如果相愛永遠像初識,
就不會出現婕妤怨秋扇的舊事。
當薄情郎輕易變心時,
男女的感情中本來就會出現這類事。
想當初唐皇與貴妃的山盟海誓猶在耳邊,
卻難熬棧道雨聲鈴聲聲聲怨。
現在我身邊的薄倖錦衣郎,
還不如當年唐明皇許過比翼連枝願。
Ⅰ
納蘭長於情深於情,他的詞清新婉約,可以直抒胸臆,給人很深的人生感悟。
是的,人生若只如初見那該多好,每一個人當最初和你相遇,那種美好的感覺一直就象春天初放的花,那種溫馨、那種自然、那種真誠、那種回憶,因此就一直彌漫在了你的生命中。為什麼在人的交往中會有誤會、費解、猜測和非議呢?只有淡淡的如水的情懷不就足夠了嗎?就象從未謀面的網友,每次在網上遇到時候互相打個招呼,心中存有彼此的牽掛,不也是一件很美的事情嗎?
我想君子之交淡如水也就是這個道理吧? 再讀席幕容的《初相遇》,她說:美麗的夢和美麗的詩一樣,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常常在最沒能料到的時刻里出現。
我喜歡那樣的夢,在夢里,一切都可以重新開始,一切都可以慢慢解釋,心裡甚至還能感覺到,所有被浪費的時光竟然都能重回時的狂喜與感激。胸懷中滿溢著幸福,只因你就在我眼前,對我微笑,一如當年。
我真喜歡那樣的夢,明明知道你已為我跋涉千里,卻又覺得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好像你我才初初相遇。
由此看來,每個人都有著一種初遇情結,真的就象一杯清水一樣清純透明。而詩人給它以詩意的注釋,讓人感覺到初相遇的美麗、溫馨和浪漫。生活中常常有這樣的情景,初見後的分手,有如曾經揮手的雲彩,也似輕輕告別的康橋……
最美的在心不在遠處。曾經,初相遇是怎樣的一種情懷?人生若只如初見,豈不是人生最好的寫照嗎?
也許生活就是這樣的,有人說的對,得到了往往就不會去珍惜。得不到才是一種境界。或者只如初見,那種淡淡的情懷倒是讓人釋懷、讓人坦然、讓人心安。一句心靈的問候,足以讓你一生難忘,我想人生這個東西,淡然一點往往會是清風明月,太過執著,則就是迷惘了,因此我情願對於友情、恩怨、功過、得失、錢財……都看的再淡一點,情願那初見的情節永遠留在自己的夢里。
林清玄的《法圓師妹》,他說:「每個人的命運其實和荔枝花一樣,有些人天生就沒有花瓣的,只是默默的開花,默默的結果,在季節的推移中,一株荔枝沒有選擇的結出它的果實,而一個人也沒有能力選擇自己的道路吧!」
「有的心情你不會明白的,有時候過了五分鍾,心情就完全不同了,生命的很多事,你錯過一小時,很可能就錯過一生了。那時候我只是做了,並不確知些道理,經過這些年,我才明白了,就象今天一樣,你住在這個旅館,正好是我服務的地方,如果你不叫咖啡,或者領班不叫我送,或者我轉身時你沒有叫我,我們都不能重逢,人生就是這樣」。 人生真的就是這個樣子嗎?我不得而知。
人生若只如初見,優傷的美麗只能定格在回憶中。也許哪天轉身而去,留下一個美麗的遠去背影。完美的弧線,會訴說著對昨日的依戀。也許,在我們認識的人中,有過誤會,有過得失,你就會想起初見時的美麗。或者,那天在某個特定的地方,故地重遊,突然發現多年未見的你,一下子就回到了初見的情景,初相遇,那是怎樣一種讓人難以忘懷的感情呢?! 初見驚艷,再見依然。但願再次見到你的時候,你依然那麼美麗如初。
今夜春風微送,把我的心扉吹動,多少塵封的往事都清晰地留在我心中,流淌在我的夢里。 人生如此,浮生如斯,情生情死,乃情之至。不是嗎?
我記得了這樣一句話:有情不必終老,暗香浮動恰好,無情未必就是決絕,我只要你記著:初見時彼此的微笑……
Ⅱ
該闕詞章與白氏《長恨歌》皆涉及唐玄宗和楊玉環那段毀譽參半的愛情故事。
站在政治的角度,李隆基荒淫廢國。 從感情的意義上來看,雖然唐玄宗迫於三軍眾怒,無奈將楊貴妃賜死馬嵬坡,從此生死訣別、陰陽永隔,唐玄宗卻始終信守當初七夕夜半「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的誓言,縱「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這種用情深遠的愛情故事,試問誰人不動容? 當然,我們已無法考證這段真摯愛情故事是否屬實,權且和納蘭一樣,首先肯定這段風流佳話。
納蘭此詞以一失戀女子的口吻譴責負心的錦衣郎。
起句非常新奇,本來兩情相悅,恨不能朝朝暮暮,然而如若知道遲早分離,倒不如保持「初見」時那種若即若離的美好。
然後描繪變心的人往往指責滿懷痴情卻無端被棄的一方首先變心,失戀女子的愛恨情殤可見一斑。
最後引用七夕長生殿的典故,譴責薄情郎雖然當日也曾訂下海誓山盟,如今卻背情棄義 。
以上。
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