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海棠書桌
① 內涵鬼故事,看你們能不能看懂
宦娘---《聊齋志異》
溫如春是陝西的一個世家子弟,從小就酷愛彈琴,即使出門在外住在旅店裡,也一時一刻離不開琴。
一次,他外出到了山西,途中經過一個古寺,便下馬進去休息。進了廟門,看見一個穿著布袍的道士,盤腿坐在走廊里。道士的竹杖倚在牆上,花布袋子里裝著架古琴。溫如春一看到琴就觸動了自己的愛好,於是就問道士:「您也會彈琴嗎?」道士答:「只是彈不好,願意向行家學習學習。」說著,就把琴從布袋子里取出來遞給溫如春。溫如春接過來觀看,見琴紋理精妙,試著勾撥了一下,聲音非常清脆悠揚。溫如春很高興,為道士彈了一支曲子,道士微微一笑,似乎感到還不夠滿意。溫如春就把自己拿手的本領都用上彈了一番。道士笑著說:「還好,還好!可要做貧道的師傅還不夠格啊!」溫如春聽他的口氣很大,就請他彈幾曲。道士把琴接過來放在膝上,才撥動了幾下,就覺得和風徐來;又過一會兒,百鳥群集,庭院里的樹上都落滿了。溫如春非常驚奇,就拜道士為師,向道士求教。道士把剛才的曲子又重新彈了幾遍。溫如春細細地聽,用心地記,才稍微領會了曲子的節奏。道士試著讓他彈,又加以指點引導,然後說:「學會了這些,在人間就沒有對手了!」從此以後,溫如春精心鑽研,成了身懷絕技的高手了。
後來,溫如春動身回故鄉,離家還有幾十里,天色已晚,又下起暴雨,一時找不到住處,看到路旁有個村莊,就趕快跑過去。進村顧不得選擇,見有一個門戶,便急匆匆躲了進去。進了屋,寂靜無人,一會兒,出來一個十七八歲的姑娘,長得像天仙般美麗。她抬頭見有生人,嚇得急忙退回去了。溫如春還沒有娶親,對這個姑娘產生了愛慕之情。這時,一位老太婆出來問他是干什麼的。溫如春說出了自己的姓名,並且要求借宿。老太婆說:「在這里住宿是可以的,只是沒有床鋪,如不嫌委屈自己,可以用草搭個地鋪。」不多一會,老太婆點了蠟燭來,又把草鋪到地上,顯得很熱情。溫如春問她姓什麼,她回答:「姓趙。」又問剛才那位姑娘是什麼人,老太婆說:「她叫宦娘,是我的侄女兒。」溫如春說:「我不自量,欲攀附高門結為婚姻,怎麼樣?」老太婆皺起眉頭,現出為難的樣子,說:「這件事卻是不敢答應你。」溫如春問她為什麼,老太婆只說:「很難講。」溫如春感到失望,只好不再提了。老太婆走了之後,他看到鋪草又潮又爛,沒法睡上去,就端坐在那裡彈琴,以便度過漫漫長夜。雨停之後,溫如春不等天明就起身回家了。
縣里有個退休在家的部郎葛公,很喜歡有文才的人。溫如春有次去拜訪他,他要溫如春彈奏幾曲。溫如春彈琴時,只見簾幕後隱約有個女子在偷聽。忽然,一陣風吹開了簾子,現出了一個十六七歲的姑娘,美貌無雙。原來葛公有個女兒,乳名叫良工,善於詞賦,是當地有名的美人兒。溫如春動了愛慕之心,回到家中跟母親說了,母親便請了媒人前去提親。葛公嫌溫家家境破落,沒有應承。但良工自從聽了溫如春的彈奏之後,心裡暗暗傾慕,時常盼望再次聆聽那美妙的琴聲。而溫如春因為親事不成,願望不能實現,心情沮喪,再也不登葛家的大門了。
有一天,良工在花園里散步,拾到了一張舊信箋,上面寫著一首題為「惜余春」的詩詞:「因恨成痴,轉思作想,日日為情顛倒。海棠帶醉,楊柳傷春,同是一般懷抱。甚得新愁舊愁,鏟盡還生,便如青草。自別離,只在奈何天里,度將昏曉。今日個蹙損春山,望穿秋水,道棄已拼棄了!芳衾妒夢,玉漏驚魂,要睡何能睡好?漫說長宵似年,儂視一年,比更猶少:過三更已是三年,更有何人不老!」良工把詩詞吟誦了三四遍,心裡很喜歡,便把詩箋帶回屋裡,拿出精緻華美的信箋,認真地抄了一遍,放在書案上;過後再找卻找不到了,心想也許被風吹走了吧。正巧,葛公從良工綉房門口經過,抬到了這張錦箋,以為是良工作的詞,厭惡詞句輕佻,心裡很不高興,就將它燒了,又不好明講出來,便打算把良工快嫁出去。這時,臨縣劉布政的公子正好派人前來提親,葛公很高興,但還想親眼看看這位公子。劉公子來到葛家,衣著華美,長得大方英俊,葛公非常滿意,對公子熱情款待。既而公子告別之後,在他的座位下遺失一隻綉花女鞋。葛公頓時憎惡劉公子的輕薄行徑,把媒人叫來,告訴了這件事。劉公子一再替自己辯解;葛公不聽,終於拒絕了劉公子的求親。
原先,葛公種有一種綠色的菊花,自己珍藏著不外傳。良工把這種綠菊花養在她的閣房裡。這時,溫如春的院子里有一兩棵菊花也變成了綠色,朋友們聽到這個消息,就上門來觀賞;溫如春也極為珍視這種綠菊。一天早晨,溫如春去看菊花,在花畦邊抬到寫有《惜余春》的信箋,反復讀了幾遍,卻不知道從哪裡來的。因為「春」字是自己的名字,就更加喜愛它,便在書桌上詳加評點,評語寫得輕薄放盪。
葛公聽說溫如春的菊花變成了綠色,覺得很奇怪,便親自到溫的書房來探訪,看到桌上的詩箋,拿起來便讀。溫如春覺得自己的評點有些不雅,伸手奪過來揉成了一團。葛公只看到一兩句,認出了正是良工房門口拾到的那篇《惜余春》詞,心中大疑;進而連溫如春的綠菊,也猜想是女兒良工贈送的。葛公回家把這些事告訴給夫人,叫夫人審問良工。良工感到委屈,哭著要尋死。這事沒有見證,無法證實。夫人也擔心這事傳揚出去名聲不好,盤算著不如把女兒嫁給溫生。葛公贊同,將此意轉告給溫如春,溫如春喜出望外。這天,溫如春遍請親友參加觀賞綠菊的宴會,焚香彈琴,直到深夜才結束。回房睡下後,書僮聽到書房裡的琴自己響起來,開始還以為是別的僕人彈著玩的,可仔細看琴旁並沒人,這才向主人報告。溫如春親自到書房察看,確實是琴不彈自響。那琴聲生硬而不流暢,好像是想學自己的彈法,可又沒有學會。溫如春點起蠟燭突然闖進去,房裡空無一人。溫如春便將琴帶回自己的卧室,那琴一夜沒有再發出聲響。溫如春認為是狐仙彈奏的,想拜自己為師學習彈琴。於是他就每晚彈奏一曲,將琴擺放原處任其彈撥,夜夜藏著偷聽。到了第六七個夜晚,那琴彈奏的曲調,滿可以聽上一聽了。
溫如春成親之後,和良工談起過去的那篇《惜余春》詞,才明白了他們所以能夠成親的原因,可始終不知道那詩詞是從哪裡來的。良工聽到琴能自鳴的奇事,就去聽了一次,說:「這不是狐仙,彈奏的曲調凄切痛楚,有鬼聲。」溫如春不相信,良工說她家有面古鏡,可照出鬼怪的原形。第二天派人去取了來,等著琴自己響起來時,溫如春握著鏡子突然進了書房,用燈火一照,果然有個女子在,只見她慌慌張張地躲在房角,再也藏不住身了。溫如春過去一看,原來是從前避雨時遇見的那位趙宦娘。溫如春大為驚奇,就追問她。宦娘含著眼淚說:「替你們當媒人,不能說對你們不好吧,為什麼這樣苦苦地逼我呢?」溫如春收起鏡子,要宦娘不要再躲避,宦娘答應下來。溫如春就把古鏡裝進鏡袋。宦娘遠坐一旁,說:「我是太守的女兒,已經死了一百年了,從小就喜歡琴和箏,箏懂得了一些了。只是琴沒有得名師指點。所以在九泉之下,仍感遺憾!那次你冒雨進了我家,聽到你的琴聲,十分欽佩;你向我家求親,我恨自已是死去的人,不能和你結成伴侶,所以暗地裡設法幫助你們二人結成美好姻緣,來報答你對我的眷戀之情。劉公子丟失的紅綉鞋,還有那篇《惜余春》詞,都是我做的事,我報答教師不能說不盡心了。」溫如春夫婦聽了她的話,都非常感激地拜謝她。
宦娘又對溫如春說:「你彈的琴我能領會多半了,可是還沒有學到其中的神韻和道理,請你再為我彈一次吧!」溫如春答應了,一面教她彈琴,一面講解指法。宦娘特別高興,說:「真是太好了,我能領會了!」說著起身要告辭。良工原來喜歡彈箏,聽說宦娘擅長彈箏,就想聽她彈一曲。宦娘答應了,就演奏起來。宦娘彈的聲調和曲譜好極了,都不是人間能夠聽到的。良工邊聽邊打著拍子贊嘆,請求向她學習。宦娘執筆寫了十八章曲譜後,又起身告辭,溫如春夫婦再三懇切地挽留她。宦娘悲切地說:「你們夫妻倆多麼幸福,知己知音,感情深厚,我這個苦命人哪有這樣的福氣!如果有緣,只能下輩子相見了。」說著她將一卷畫像給了溫如春,說:「這是我的肖像,若是你不忘媒人,可以掛在卧室里,高興的時候,點上一柱香,對著我的像演奏一曲,那我就如同親自領受了!」說罷,宦娘走出房門,消失不見了。
② 求五十度三部曲的百度雲資源,謝謝
不存在的,可能還行,親測
.
.
.
.
.
.
有些人是外向型人格,社交時獲取能量,獨處時消耗能量。有些人是內向型人格,社交時消耗能量,獨處時恢復能量。我就屬於內向型人格,很多人會覺得冷若冰霜,不易親近。我享受獨處的時刻,在獨處時思緒神遊,可以學會獨立思考。有時喜歡獨來獨往,享受那種自由感。在眾人間周旋只感到疲憊,很少主動去聯絡感情,寧可在書中消磨時間,在讀書時,你感到自己就是主宰。認識的人越來越多,朋友並沒有增多。我也學不會大人們間的客套話,內向常被大人們當貶義詞使用,在他們眼中內向人都是不受社會歡迎的,他們會說:「瞧,這孩子真內向,以後要學會多說話。」說好聽點是靦腆。這是淺層次的孤獨,當然內向的人更易孤獨。
最近讀《島上書店》,裡面有一句話:「我們讀書而後知道自己並不孤單。我們讀書,因為我們孤單。我們讀書,然後就不孤單,我們並不孤單。」讀起來很拗口,本以為孤獨的我們,在書中能發現自己的同類。我時常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裡,曾覺得喜歡文學的人很孤獨,現在覺得聽戲的年輕人更孤獨,只能說在人群中自己永遠是少數人。真正的孤獨是在思想上。最孤獨落寞的是那些強者,他們占據人類思想的高地,常人很難走進他們的世界,他們並不言自己的孤獨。與他們相較,我又不孤獨了。
不要懼怕孤獨,孤獨時能發現自己,是同自己對話,獨處時能培養自己思索的能力,在孤獨中領會其中的真意。
李清照,宋代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人物,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也是千古第一女詞人。
在一千多年前的宋,程顥、程頤兄弟創立的程朱理學逐漸成為社會道德的理論核心,對於女人,他們更加推崇「女子無才便是德」的道德標准。在那樣的環境下誕生的詞人李清照,應該是上蒼賜予我們的,對這個有悖人性的禮教最有力的反擊。
李清照,用她無可匹敵的才情,在那個禮教森嚴的社會,活成了千古風流。而李清照的風流,不僅體現在她的才學上,更體現在她的酒里。
是的,那個與二程生於同一年代的李清照,是嗜酒的。你有你的迂腐禮規,我有我的快意人生,只要我足夠優秀,就一定會以我的樣子向世人宣誓,所有不合理的規矩,都是狗屁!
李清照的詞里,總能看到她與酒的淵源,她與酒的緣分,也是她與詞的緣分,更是她與生命的緣分,這種緣分,伴隨了她人生的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她少女時期的自由與活潑。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有人在研究了李清照的生平之後得出過這樣的結論,這首詞中所回憶的生活,應該是在李清照十四五歲時。
這樣的年紀,應該是待字閨中,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可是你看,「沉醉不知歸路」的李清照分明是飲了太多的酒的,以至於連回家的路都找不到了。偷偷地吃酒,遊玩,大聲地吵鬧,這才是真正的少女天性吧,即便是現在的我們看到如此畫面,估計也會嗔怪一句:這些丫頭,可真能瘋!
李清照能在那樣森嚴的禮教中盡情地釋放天性,實在是得益於她有一個開明而博學的父親。李清照的父親就是「蘇門後四學士」之一的李格非,師從蘇軾,以他的才學,放在現代,就是個一等一的大教授。而更讓人敬佩的是他對女兒的教育,他從不以社會上慣常的那種觀念約束自己的女兒,而是鼓勵她多讀書,家中上萬冊的藏書也成了李清照從身到心的樂園。
李清照打小就是不愛紅妝愛詩書的個性女孩,據說有一次,她還用自己的一身新衣服換了地攤上的一套藏書,穿著夾衣就回家了。不知那位程大學士要是看見一個妙齡女子穿著夾衣,抱著詩書在大街上奔走,會作何感想呢?
所以,一個任性自由的女孩背後,一定有一個偉大寬容的父親,你的出身或許不重要,但你的家庭教育,至關重要!
第二階段,是她與趙明誠在婚姻時期里的浪漫與任性。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你瞧,一言不合這又是喝多了,都一宿過去了還「不消殘酒」呢。有人說,這個「卷簾人」是她的丫鬟,但我更願把這個人當成她的丈夫趙明誠。
可以說,李清照是有史以來第一個有著小資情懷的女子,而她能夠在婚後依然保持著一份浪漫的情懷,又都得益於她在該結婚的年紀遇到了與她情投意合的趙明誠。
趙明誠是當朝宰相的兒子,也是個學識淵博的美男子。他不僅像父親一樣寵著李清照的任性,更無條件地折服於她的才華。更難能可貴的是,他與李清照還有共同的事業追求,他們一生都在致力於金石研究,並著有《金石錄》。
他們的婚姻,常讓我想起民國才女林徽因與梁思成,當愛的激情在柴米油鹽中慢慢消亡,共同的追求和愛好,往往是婚姻得以永固的最好的粘合劑。據記載,李清照與趙明誠一生都沒有子嗣,這在當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輿論背景下,女子無出,不管原因在誰,都是可以被無條件休掉的。李清照不但沒有被休,還能在夫家由著性子地喝酒作詞,可見趙明誠是有多愛她。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這一首《聲聲慢》,可以說是李清照晚年作品中的代表。此時,北宋滅亡,家園盡毀,他的丈夫趙明誠在逃亡的途中病逝,他們一生的心血《金石錄》也在戰亂中丟失。為了保全僅存的一些書稿,也為了能在亂世中生存下去,李清照委曲求全,改嫁給了張汝舟。
沒想到張汝舟只是覬覦當年李家與趙家顯赫的家世,以為李清照一定有不少的珍貴收藏,待他發現希望落空後,便露出了本性,不僅對李清照惡語相向,甚至還拳腳相加。也是在這時,李清照發現了張汝舟騙取官職的罪行,便去官府靠發了他。
按照當時的宋法規定,妻子告發自己的丈夫,要受三年的牢獄。李清照深知這一點,但為了徹底擺脫這個渣男,她寧願選擇接受這場牢獄之災。後來多虧翰林院學士們的努力奔走,李清照在被關押了九天後,終於被救了出來。張汝舟得到了應有的懲罰,他們的婚姻也最終得以解脫。
江山易主,美人遲暮,李清照晚年的酒里,早已沒了當年的天真自由,也沒了千般寵愛里的浪漫矯情,連酒量也大不如前了。「三杯兩盞」,就已是百般惆悵,原來,人生百味,最難將息的,是國恨,是家仇,是陰陽兩隔的分離。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一個人的時候,好好整理房間,給自己一個舒適的家,一顆愉悅的心;好好看看書,即便它不能替你擺平生活的磨難,但它總能給你傳遞智者的思想,給你思考的能力,讓你有勇氣去面對種種挑戰。
陽光穿過裂縫,親吻地面;和風越過樹梢,輕敲門楣;窗外鳥兒聲聲啼叫,我推開窗戶,向太陽問好,同風兒嬉戲,微微笑,迎接這一天的好時光。
一個人的周末總可以讓自己隨心所欲,沒有必須奔赴的約會,不用早早起床,睡就睡到自然醒;沒有非做不可的事,左翻翻右翻翻,可以慢悠悠地消磨時光。我可以瘋狂張揚,亦可以平靜低調,我喜歡一個人時,這樣極致純碎的自己。
跳高音量,放著自己喜歡的歌,一遍又一遍的循環。換起袖子,戴上手套,開始清潔打掃工作。將廚房,衣櫃,書桌都擦拭一遍,然後再仔仔細細地把地面拖洗一遍。這樣看似簡單的工作,我也能哼著歌,磨磨唧唧半天。再看鍾點已是中午12點多,這才想起,自己忙了半天竟還沒做飯。沉迷於清潔打掃,我也可以做到廢寢忘食的地步,從前如是,現在亦如是。興許是平常沒怎麼整理,如今既然已動手就想來個「天翻地覆」的改變,給自己一種煥然一新的感覺。我一直都覺得,這世上能立即見成效的東西不多,打掃衛生就是其中一個,稍作整理,就會看到效果。有時,我需要這樣的效果愉悅自己。
下午小憩過後,靠在床邊,拿起一本喜歡的書,細細品味。最近在看劉同的《誰的青春不迷茫》,其實這本書我放在書架上已好久,記得自己最初拿起它,是因為畢業找工作迷茫著。而如今再翻閱,還是因為對自己未來工作的規劃迷茫著。他說:「你覺得迷茫就對了,誰的青春不迷茫。」我以為迷茫是一時的,不曾想它貫穿整個青春,時不時地告訴我該停下腳步,好好想想再出發。我以為通過這樣一本書,我就可以解決此時的迷茫,其實不然,作者只是教給我一種思想,一些他自己過往的經歷。可我終究不是他,我該有自己的思考,走好自己的路。只求自己不要「因為苦而放棄,只因扛而成長。」
一個人的時候,好好整理房間,給自己一個舒適的家,一顆愉悅的心;好好看看書,即便它不能替你擺平生活的磨難,但它總能給你傳遞智者的思想,給你思考的能力,讓你有勇氣去面對種種挑戰。或許這就是生活的美好之處,閱讀的意義所在,一個人也能有一個人的好時光。
山城重慶,未去之前,想像的是群山環繞,城市繞山巒建起,霧蒙蒙的,熱烘烘的,繁華、熱鬧,氣勢龐大。置身其中,感覺到的是山的氣魄,水的溫婉,高樓大廈立於山之婀娜的胴體之上,吊腳樓將裙擺點綴的古色古香。輕軌遊走於水之上、山之中、山水之間,是城市中最為清晰的脈絡。在這里,地平線的隱秘,網路地圖的無奈,讓人覺得困惑神秘,來不及探究,我們在有限的時間挑揀著奔向他的聞名。
下車,拖著一臉的疲憊,橫穿商業中心,一睹解放碑風采後便奔著火鍋去了,跟庄進了一家裝修普通陳舊,食客滿座的店裡,服務員是為四十多歲的當地大姐,身材矮小,相貌普通,動作干練,說話簡潔,菜上齊,每人一瓶香油便可以開吃了。啊~~,這火鍋也真是不客氣,一口下去,五官麻木,面紅耳赤,看旁邊人吃的神清氣爽,我們卻是擠眼扇舌,滿頭大汗,想著過後看見火鍋應是望而生畏,沒想到出門便覺得意猶未盡、念念不忘。二次吃火鍋在一家古色古香的院子里,這次更有了氣氛,外面是滂沱大雨,我們也沒了一次吃火鍋的矜持,辣到口舌麻木,依然堅持滿筷子往嘴裡送,最後竟也酣暢淋漓,辣的過癮;重慶人多數吃的都是麻辣鍋底,大概覺得三鮮鍋不夠味、不帶勁,我們卻覺得口感醇厚、味道鮮美。鴛鴦鍋中,紅湯火熱、清湯淡雅,應該都給點個贊的。三次吃火鍋是同事在當地的朋友請客,地方選在久聞的火鍋一條街,整條街看起來普普通通,裝飾構造都是很久以前的了,甚至有些破破爛爛,沒有半點講究有排場的意思,但店裡店外,食客滿座,熱鬧非凡,這次的火鍋沒了前兩次的野性,口感柔和,辣的平和,我們也終於吃的氣淡神輕,細細品味了每樣菜品的滑爽與脆香,彌補了前兩次的遺憾,再看看當地人,多的是兩桌一拼,兩大鍋並立,提一壺自家釀的白酒,吃的酣暢,喝得盡興,與富麗堂皇中矯揉高雅相比,這里的重慶人吃的是實在,圖的是自在。
華燈初上,夜幕降臨,熱浪漸漸退去,重慶人的生活才剛剛開始,吃、喝、打、吼,熱鬧非凡,漫步江邊,觀洪崖滴翠,看落日余暉映於江面直至沉沒,兩岸火樹銀花,街市如晝,游吊腳群樓、逛山城老街、賞巴渝文化,感受重慶人的熱情、激情,體驗這座城市的熱鬧、繁華。
於兩江之上溫重慶之夜,那種燈火輝煌、流光溢彩不同於他方,霓虹燈千姿百態,神采飛揚,讓這座立體都市盡顯妖嬈,於「一代天驕」遊船之上看這人間的燈火聖境,想像此刻若有人推杯換盞,定是不醉不歸。這里盡管燈火連天,璀璨華麗,光芒盡放,使人熱情洋溢,卻沒有燈紅酒綠,鶯歌燕舞的奢華萎靡之感。延朝天門向兩側放眼望去,重慶像一隻展開翅磅,立於兩江河畔的鳳凰,最美麗動人,使人流連忘返。碧水盪盪,山巒逶迤,又猶如盛裝出嫁的新娘炫彩奪目,於清清碧水旁整裝描容。盛裝打扮的遊船,來來去去,似乎忙碌著節日的隆重慶祝。我們於繁華盛時歸去,未曾見華麗漸漸褪去,留下點點爍爍、恬靜優雅的重慶,想像當墨黛漸現,萬物沉寂之時,這座城市也應累了、倦了、沉睡了。
游三峽,就不得不說三峽工程,有驚嘆、有惋惜,感嘆三峽大壩恩澤於民的巨大功勞,惋惜一帶千古絕唱的美景氣韻寥寥。車到夔門,我們終究是沒有勇氣登上白帝城,去一覽夔門天下雄之風姿,想像即使依舊朝霞如錦、彩雲繚繞,畢竟少了四分之三的風骨體魄,能有多少氣韻猶存。不過北方人對水很是翹首以盼,而三峽最讓人嚮往的就是山水相依。在碼頭遙望夔門今日景象後,便登船休息,船於半夜兩點起航,微波盪漾,黛山墨水緩緩而過,與以往旅行不同的是多了份寧靜安心。瞿塘峽在深夜於睡夢中穿過,醒來便到了巫峽,盡收眼底的是神女溪的美景,碧水如綢、綠樹蔥蔥。
「形態比例很不錯,堪稱突兀地改變了方向,像是絲帶一樣朝著易
③ 求沉默的羔羊百度雲資源,謝謝!
點擊保存 下載即可
.
.
.
.
.
.
有些是外向型人格,社交時獲取能量,獨處時消耗能量。有些人是內向型人格,社交時消耗能量,獨處時恢復能量。我就屬於內向型人格,很多人會覺得冷若冰霜,不易親近。我享受獨處的時刻,在獨處時思緒神遊,可以學會獨立思考。有時喜歡獨來獨往,享受那種自由感。在眾人間周旋只感到疲憊,很少主動去聯絡感情,寧可在書中消磨時間,在讀書時,你感到自己就是主宰。認識的人越來越多,朋友並沒有增多。我也學不會大人們間的客套話,內向常被大人們當貶義詞使用,在他們眼中內向人都是不受社會歡迎的,他們會說:「瞧,這孩子真內向,以後要學會多說話。」說好聽點是靦腆。這是淺層次的孤獨,當然內向的人更易孤獨。
最近讀《島上書店》,裡面有一句話:「我們讀書而後知道自己並不孤單。我們讀書,因為我們孤單。我們讀書,然後就不孤單,我們並不孤單。」讀起來很拗口,本以為孤獨的我們,在書中能發現自己的同類。我時常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裡,曾覺得喜歡文學的人很孤獨,現在覺得聽戲的年輕人更孤獨,只能說在人群中自己永遠是少數人。真正的孤獨是在思想上。最孤獨落寞的是那些強者,他們占據人類思想的高地,常人很難走進他們的世界,他們並不言自己的孤獨。與他們相較,我又不孤獨了。
不要懼怕孤獨,孤獨時能發現自己,是同自己對話,獨處時能培養自己思索的能力,在孤獨中領會其中的真意。
李清照,宋代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人物,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也是千古第一女詞人。
在一千多年前的宋,程顥、程頤兄弟創立的程朱理學逐漸成為社會道德的理論核心,對於女人,他們更加推崇「女子無才便是德」的道德標准。在那樣的環境下誕生的詞人李清照,應該是上蒼賜予我們的,對這個有悖人性的禮教最有力的反擊。
李清照,用她無可匹敵的才情,在那個禮教森嚴的社會,活成了千古風流。而李清照的風流,不僅體現在她的才學上,更體現在她的酒里。
是的,那個與二程生於同一年代的李清照,是嗜酒的。你有你的迂腐禮規,我有我的快意人生,只要我足夠優秀,就一定會以我的樣子向世人宣誓,所有不合理的規矩,都是狗屁!
李清照的詞里,總能看到她與酒的淵源,她與酒的緣分,也是她與詞的緣分,更是她與生命的緣分,這種緣分,伴隨了她人生的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她少女時期的自由與活潑。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有人在研究了李清照的生平之後得出過這樣的結論,這首詞中所回憶的生活,應該是在李清照十四五歲時。
這樣的年紀,應該是待字閨中,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可是你看,「沉醉不知歸路」的李清照分明是飲了太多的酒的,以至於連回家的路都找不到了。偷偷地吃酒,遊玩,大聲地吵鬧,這才是真正的少女天性吧,即便是現在的我們看到如此畫面,估計也會嗔怪一句:這些丫頭,可真能瘋!
李清照能在那樣森嚴的禮教中盡情地釋放天性,實在是得益於她有一個開明而博學的父親。李清照的父親就是「蘇門後四學士」之一的李格非,師從蘇軾,以他的才學,放在現代,就是個一等一的大教授。而更讓人敬佩的是他對女兒的教育,他從不以社會上慣常的那種觀念約束自己的女兒,而是鼓勵她多讀書,家中上萬冊的藏書也成了李清照從身到心的樂園。
李清照打小就是不愛紅妝愛詩書的個性女孩,據說有一次,她還用自己的一身新衣服換了地攤上的一套藏書,穿著夾衣就回家了。不知那位程大學士要是看見一個妙齡女子穿著夾衣,抱著詩書在大街上奔走,會作何感想呢?
所以,一個任性自由的女孩背後,一定有一個偉大寬容的父親,你的出身或許不重要,但你的家庭教育,至關重要!
第二階段,是她與趙明誠在婚姻時期里的浪漫與任性。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你瞧,一言不合這又是喝多了,都一宿過去了還「不消殘酒」呢。有人說,這個「卷簾人」是她的丫鬟,但我更願把這個人當成她的丈夫趙明誠。
可以說,李清照是有史以來第一個有著小資情懷的女子,而她能夠在婚後依然保持著一份浪漫的情懷,又都得益於她在該結婚的年紀遇到了與她情投意合的趙明誠。
趙明誠是當朝宰相的兒子,也是個學識淵博的美男子。他不僅像父親一樣寵著李清照的任性,更無條件地折服於她的才華。更難能可貴的是,他與李清照還有共同的事業追求,他們一生都在致力於金石研究,並著有《金石錄》。
他們的婚姻,常讓我想起民國才女林徽因與梁思成,當愛的激情在柴米油鹽中慢慢消亡,共同的追求和愛好,往往是婚姻得以永固的最好的粘合劑。據記載,李清照與趙明誠一生都沒有子嗣,這在當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輿論背景下,女子無出,不管原因在誰,都是可以被無條件休掉的。李清照不但沒有被休,還能在夫家由著性子地喝酒作詞,可見趙明誠是有多愛她。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這一首《聲聲慢》,可以說是李清照晚年作品中的代表。此時,北宋滅亡,家園盡毀,他的丈夫趙明誠在逃亡的途中病逝,他們一生的心血《金石錄》也在戰亂中丟失。為了保全僅存的一些書稿,也為了能在亂世中生存下去,李清照委曲求全,改嫁給了張汝舟。
沒想到張汝舟只是覬覦當年李家與趙家顯赫的家世,以為李清照一定有不少的珍貴收藏,待他發現希望落空後,便露出了本性,不僅對李清照惡語相向,甚至還拳腳相加。也是在這時,李清照發現了張汝舟騙取官職的罪行,便去官府靠發了他。
按照當時的宋法規定,妻子告發自己的丈夫,要受三年的牢獄。李清照深知這一點,但為了徹底擺脫這個渣男,她寧願選擇接受這場牢獄之災。後來多虧翰林院學士們的努力奔走,李清照在被關押了九天後,終於被救了出來。張汝舟得到了應有的懲罰,他們的婚姻也最終得以解脫。
江山易主,美人遲暮,李清照晚年的酒里,早已沒了當年的天真自由,也沒了千般寵愛里的浪漫矯情,連酒量也大不如前了。「三杯兩盞」,就已是百般惆悵,原來,人生百味,最難將息的,是國恨,是家仇,是陰陽兩隔的分離。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一個人的時候,好好整理房間,給自己一個舒適的家,一顆愉悅的心;好好看看書,即便它不能替你擺平生活的磨難,但它總能給你傳遞智者的思想,給你思考的能力,讓你有勇氣去面對種種挑戰。
陽光穿過裂縫,親吻地面;和風越過樹梢,輕敲門楣;窗外鳥兒聲聲啼叫,我推開窗戶,向太陽問好,同風兒嬉戲,微微笑,迎接這一天的好時光。
一個人的周末總可以讓自己隨心所欲,沒有必須奔赴的約會,不用早早起床,睡就睡到自然醒;沒有非做不可的事,左翻翻右翻翻,可以慢悠悠地消磨時光。我可以瘋狂張揚,亦可以平靜低調,我喜歡一個人時,這樣極致純碎的自己。
跳高音量,放著自己喜歡的歌,一遍又一遍的循環。換起袖子,戴上手套,開始清潔打掃工作。將廚房,衣櫃,書桌都擦拭一遍,然後再仔仔細細地把地面拖洗一遍。這樣看似簡單的工作,我也能哼著歌,磨磨唧唧半天。再看鍾點已是中午12點多,這才想起,自己忙了半天竟還沒做飯。沉迷於清潔打掃,我也可以做到廢寢忘食的地步,從前如是,現在亦如是。興許是平常沒怎麼整理,如今既然已動手就想來個「天翻地覆」的改變,給自己一種煥然一新的感覺。我一直都覺得,這世上能立即見成效的東西不多,打掃衛生就是其中一個,稍作整理,就會看到效果。有時,我需要這樣的效果愉悅自己。
下午小憩過後,靠在床邊,拿起一本喜歡的書,細細品味。最近在看劉同的《誰的青春不迷茫》,其實這本書我放在書架上已好久,記得自己最初拿起它,是因為畢業找工作迷茫著。而如今再翻閱,還是因為對自己未來工作的規劃迷茫著。他說:「你覺得迷茫就對了,誰的青春不迷茫。」我以為迷茫是一時的,不曾想它貫穿整個青春,時不時地告訴我該停下腳步,好好想想再出發。我以為通過這樣一本書,我就可以解決此時的迷茫,其實不然,作者只是教給我一種思想,一些他自己過往的經歷。可我終究不是他,我該有自己的思考,走好自己的路。只求自己不要「因為苦而放棄,只因扛而成長。」
一個人的時候,好好整理房間,給自己一個舒適的家,一顆愉悅的心;好好看看書,即便它不能替你擺平生活的磨難,但它總能給你傳遞智者的思想,給你思考的能力,讓你有勇氣去面對種種挑戰。或許這就是生活的美好之處,閱讀的意義所在,一個人也能有一個人的好時光。
山城重慶,未去之前,想像的是群山環繞,城市繞山巒建起,霧蒙蒙的,熱烘烘的,繁華、熱鬧,氣勢龐大。置身其中,感覺到的是山的氣魄,水的溫婉,高樓大廈立於山之婀娜的胴體之上,吊腳樓將裙擺點綴的古色古香。輕軌遊走於水之上、山之中、山水之間,是城市中最為清晰的脈絡。在這里,地平線的隱秘,網路地圖的無奈,讓人覺得困惑神秘,來不及探究,我們在有限的時間挑揀著奔向他的聞名。
下車,拖著一臉的疲憊,橫穿商業中心,一睹解放碑風采後便奔著火鍋去了,跟庄進了一家裝修普通陳舊,食客滿座的店裡,服務員是為四十多歲的當地大姐,身材矮小,相貌普通,動作干練,說話簡潔,菜上齊,每人一瓶香油便可以開吃了。啊~~,這火鍋也真是不客氣,一口下去,五官麻木,面紅耳赤,看旁邊人吃的神清氣爽,我們卻是擠眼扇舌,滿頭大汗,想著過後看見火鍋應是望而生畏,沒想到出門便覺得意猶未盡、念念不忘。二次吃火鍋在一家古色古香的院子里,這次更有了氣氛,外面是滂沱大雨,我們也沒了一次吃火鍋的矜持,辣到口舌麻木,依然堅持滿筷子往嘴裡送,最後竟也酣暢淋漓,辣的過癮;重慶人多數吃的都是麻辣鍋底,大概覺得三鮮鍋不夠味、不帶勁,我們卻覺得口感醇厚、味道鮮美。鴛鴦鍋中,紅湯火熱、清湯淡雅,應該都給點個贊的。三次吃火鍋是同事在當地的朋友請客,地方選在久聞的火鍋一條街,整條街看起來普普通通,裝飾構造都是很久以前的了,甚至有些破破爛爛,沒有半點講究有排場的意思,但店裡店外,食客滿座,熱鬧非凡,這次的火鍋沒了前兩次的野性,口感柔和,辣的平和,我們也終於吃的氣淡神輕,細細品味了每樣菜品的滑爽與脆香,彌補了前兩次的遺憾,再看看當地人,多的是兩桌一拼,兩大鍋並立,提一壺自家釀的白酒,吃的酣暢,喝得盡興,與富麗堂皇中矯揉高雅相比,這里的重慶人吃的是實在,圖的是自在。
華燈初上,夜幕降臨,熱浪漸漸退去,重慶人的生活才剛剛開始,吃、喝、打、吼,熱鬧非凡,漫步江邊,觀洪崖滴翠,看落日余暉映於江面直至沉沒,兩岸火樹銀花,街市如晝,游吊腳群樓、逛山城老街、賞巴渝文化,感受重慶人的熱情、激情,體驗這座城市的熱鬧、繁華。
於兩江之上溫重慶之夜,那種燈火輝煌、流光溢彩不同於他方,霓虹燈千姿百態,神采飛揚,讓這座立體都市盡顯妖嬈,於「一代天驕」遊船之上看這人間的燈火聖境,想像此刻若有人推杯換盞,定是不醉不歸。這里盡管燈火連天,璀璨華麗,光芒盡放,使人熱情洋溢,卻沒有燈紅酒綠,鶯歌燕舞的奢華萎靡之感。延朝天門向兩側放眼望去,重慶像一隻展開翅磅,立於兩江河畔的鳳凰,最美麗動人,使人流連忘返。碧水盪盪,山巒逶迤,又猶如盛裝出嫁的新娘炫彩奪目,於清清碧水旁整裝描容。盛裝打扮的遊船,來來去去,似乎忙碌著節日的隆重慶祝。我們於繁華盛時歸去,未曾見華麗漸漸褪去,留下點點爍爍、恬靜優雅的重慶,想像當墨黛漸現,萬物沉寂之時,這座城市也應累了、倦了、沉睡了。
游三峽,就不得不說三峽工程,有驚嘆、有惋惜,感嘆三峽大壩恩澤於民的巨大功勞,惋惜一帶千古絕唱的美景氣韻寥寥。車到夔門,我們終究是沒有勇氣登上白帝城,去一覽夔門天下雄之風姿,想像即使依舊朝霞如錦、彩雲繚繞,畢竟少了四分之三的風骨體魄,能有多少氣韻猶存。不過北方人對水很是翹首以盼,而三峽最讓人嚮往的就是山水相依。在碼頭遙望夔門今日景象後,便登船休息,船於半夜兩點起航,微波盪漾,黛山墨水緩緩而過,與以往旅行不同的是多了份寧靜安心。瞿塘峽在深夜於睡夢中穿過,醒來便到了巫峽,盡收眼底的是神女溪的美景,碧水如綢、綠樹蔥蔥。
④ 請問盆栽海棠花應該怎麼養呀
養海棠花盆栽:
1、盆栽海棠花日常澆水不要過多,使盆土濕潤即可,澆水不必過濕以防積水產生爛根。
2、要經常轉動花盆向陽光的方向,不讓它向一個光照方向歪長,才不會出現偏冠現象。
3、開花期及冬、夏兩季不宜施肥,其它時間可往盆邊埋入少量的復合肥,施肥不易過量以防肥害。
4、2-3年換次盆較好些,增強盆土的肥力,減少盆土的板硬 。如果沒有換盆時可要適當的松盆土有利盆土疏鬆透氣利排水,有利根系生長。
5、平時放在室內向陽通風處或陽台向陽通風處,夏天防中午曝曬,冬天防霜雪凍害。
(4)趙海棠書桌擴展閱讀
盆栽系由中國傳統的園林藝術變化而來。至於對觀賞植物的栽培,起源於古代園林造景,以摹仿自然山水景色營造園林。夏有瑤參、商有鹿台、周有靈台。漢武帝在建章宮"築太液池,疊在為蓬萊、方丈、瀛台三山"。
北魏中期,宣武皇帝元恪所建景明寺和瑤光寺,寺里"青林垂影,綠葉為文,青苔紫閣,浮道相通,雖外有四時,內無寒暑"。房檐之外,皆是山池,遍布萑、蒲、菱、藕;紫甲黃鱗,出沒於繁藻;青鳧白雁,浮沉於綠水。
樹木種植
樹木盆景——以樹木為主體,石、草、苔及飾物為輔,模仿自然樹相,加以剪定整姿,表達各樹種的本質與特性。
樹木盆栽的種類很多,普通按盆栽觀賞上的重點,可依樹型、樹數、樹高、樹種、觀賞及格調加以分類。
盆栽是溫室花卉生產的重要方式之一。一般溫室花卉都採用盆栽方式,有些露地花卉也採用盆栽的方式,如一串紅、金盞菊等。可以滿足冬春缺花季節的市場需要。
載植前准備
盆栽花卉栽植前主要進行栽植苗和培養土的准備。栽植苗可通過各種繁殖方法或通過購買的方式獲得。各種花卉種類不同,對培養土的要求各不相同。
培養土的配製 應選用富含營養物質和物理性狀良好的盆栽用土。通常用各種培養土配製而成。各地因材料及習慣不同,配製的方法也不盡相同。
蘭花類盆栽基質地生蘭為腐葉土加少量的沙;氣生蘭為水蘚、椰子塊或木炭塊等
⑤ 鬼媽媽2資源
樓主,雖然你要的我沒有,但我知道一個公號「青春不做咸魚」,裡面資源挺多,還可以,也許有你想要的,你可以看看,只能幫你到這了。
⑥ 誰有韓國電影(陷阱)的百,度雲盤!給我我就採納了
有的,復制下面地址打開
連接:6tt.co/njuA?4befghij
。
。
。
。
。
敝
枅呵墬臻挐徑
垥劉敊癌帢恰
⑦ 星球大戰的絕地歸來
星球大戰6 片名: of the Jedi
導 演:Richard Marquand
主 演:亞歷克·吉尼斯 Alec Guinness .... Obi-Wan Kenobi哈里森·福特 Harrison Ford .... Han Solo
安東尼·丹尼爾 Anthony Daniels .... C-3PO凱麗·費雪 Carrie Fisher .... Princess Leia Organa
馬克·哈米爾 Mark Hamill .... Luke Skywalker
詹姆斯·厄爾·瓊斯James Earl Jones .... Darth Vader (voice)
弗蘭克·奧茲 Frank Oz .... Yoda (voice)
沃維克·戴維斯 Warwick Davis .... Wicket大衛·鮑羅斯David Prowse .... Darth Vader
伊恩·邁克蒂安米德 Ian McDiarmid .... The Emperor
比利·迪·威廉斯Billy Dee Williams .... Lando Calrissian
John Altman .... Rebel Pilot (uncredited)
Margo Apostolos .... Ewok
Annie Arbogast .... Sy Snootles
Ray Armstrong .... Ewok
類型:奇幻、科幻、動作、冒險
國家:美國
首映:1983-05-25
定級:PG 級片長:134 分鍾 帝國為了徹底消滅義軍(Rebel),開始建造新的死星。當它建成時,軍事上本已處於劣勢的義軍(Rebel)將再也無法與帝國相抗衡。義軍(Rebel)開始策劃新的軍事行動。為了救出被塔圖因上的賈巴
抓走的索洛(Solo)船長,萊婭(Liea)公主和蘭多、C-3PO、R2-D2 等人潛入了傑巴的宮殿,但計劃卻遭到了失敗,萊婭(Liea)公主被俘。盧克以絕地武士的身份前來要求賈巴釋放他的朋友們,卻遭到了拒絕並落了陷阱。盧克殺死了賈巴的怪物,殘暴的賈巴要將盧克等人扔入沙海中的怪物的嘴裡處死。在警告無效之後,盧克施展原力,消滅了賈巴一夥,帶著朋友們離開了塔圖因。眾人才成功逃出。盧克再次前往達戈巴尋找尤達大師。此時尤達大師的生命力正逐漸消逝,尤達大師告訴盧克黑武士確實是他的父親,同時,盧克還知曉了莉亞公主是自己的親生妹妹,當他最終面對黑武士的挑戰時,他才能真正成為絕地武士。在給了盧克最後的教導後,尤達與世長辭,盧克作為最後的絕地武士獨自迎接挑戰,他變得更加堅強。
盧克重新加入義軍(Rebel)的行列。義軍(Rebel)開始了對死星2號的軍事行動。此時,帝國皇帝達斯·西迪厄斯也正在死星2號上。他設下了陷阱准備誘捕盧克。死星2號有一層由森林星發射形成的巨大能源屏障抵禦外來攻擊。盧克、索洛(Solo)和萊婭(Liea)公主等人率領一支小分隊前往恩多星球破壞發射基地,但住在恩多上的伊沃克人並不友善,直到伊沃克族人誤將金光閃閃的C-3PO視為神明後,雙方才合作,在當地居民的幫助下,成功將死星防護罩破壞。而蘭多則和義軍(Rebel)艦隊一起准備發起對死星2號的進攻並准備攻打帝國軍新建的太空站。
獨闖虎穴的盧克雖然擊退了他的父親達斯·維德(Darth Vader),卻無法抵擋皇帝達斯·西迪厄斯的原力閃電,陷入絕境。身處一旁的黑暗尊主(Dark Lord)達斯·維德(Darth Vader)眼見兒子即將死去,終於覺醒,抱起皇帝扔進死星的核心,但自己也身負重傷。臨死前,達斯·維德(Darth Vader)脫去維持自己生命的面罩,真誠地懺悔,曾經的阿納金(Anakin)·天行者終於恢復了善良的本性,在盧克呼喚聲中,他釋然地微笑著死去。
付出了巨大犧牲的義軍(Rebel)艦隊又一次摧毀了「死星」,短暫的銀河帝國分崩離析,追尋自由和民主的義軍(Rebel)終於獲得了勝利。
⑧ 我們老闆第一胎生了個兒子,他想再要一個兒子就不生了,後來生的四個,連續都是女兒,後來他決定
張氏四姐妹張氏四姐妹,也稱張氏四蘭,是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蘇州樂益女子中學校長張冀牗的四個女兒。張氏原籍安徽合肥,家居蘇州,祖上系清末合肥籍的淮軍首領張樹聲。因其父母酷愛崑曲,遂特請家庭曲師為子女們拍曲,而最有成就的是四個女兒(兒子張定和亦擅曲)。其中大姐張元和,即與小生名角顧傳玠戀愛而結為伉儷(後旅居美國);二姐張允和,是著名語言文字學家周有光的夫人;三姐張兆和,是著名作家沈從文的夫人;四姐張充和(小妹),是美國耶魯大學著名漢學家傅漢思教授的夫人。姐妹四人情系昆壇,畢生為崑曲事業而奔走,不遺餘力。崑曲貢獻姐妹四人情系昆壇,畢生為崑曲事業而奔走,不遺餘力。年,元和與充和從美國歸來,四姐妹在團聚,不僅與京中曲友一起唱曲,甚至還粉墨登場。八十歲的元和與七十三歲的充和聯袂演出《游園》,參加了紀念湯顯祖逝世三百七十周年的舞台活動。年9月30日,上海名流秦瘦鷗(小說《秋海棠》作者)評說「張氏四蘭,名聞蘭苑」,這確是知人之論。葉聖陶說:九如巷張家的四個才女,誰娶了她們都會幸福一輩子合肥張家蘇州"名門"張家祖先曾有過顯赫的歷史,四姊妹的曾祖父張樹聲,歷任兩廣總督和代理直隸總督,是摧毀太平天國的淮軍第二人物。張家後人一直以祖上過農民起義而很少提起。曾祖父生有九個兒子,祖父張雲端膝下無子,父親張武齡是從五抱過來的。父親四個月時正好祖父要上任四川川東道台,遂帶上父親和奶媽乘船同去。船日夜行駛在驚濤駭浪中,巨大的聲響傷害了小嬰兒的耳膜,父親從此終生聽力不好。合肥張家有萬頃良田,在四姊妹父親張武齡的名下每年就有10萬擔租,是典型的大地主家庭。這種衣食無憂的大家子弟中,難免有不少抽、賭博、娶姨太太的,張武齡卻是一個決然的反叛,他潔身自好,痛恨賭博,從不玩任何紙牌,不吸煙,一生滴酒不沾。他從小嗜書如命,書籍使他接觸了新思想。他覺得久居合肥,自己的子女會受到陳舊積習的沾染影響,遂舉家遷往上海,後又至蘇州,這個山明水秀、民風清嘉的文化古城深深吸引了他和他的全家。合肥"張家"的這一支從此定居蘇州,並很快成為蘇州城裡的"名門"。蘇州"張家"的名,不因財,不因勢,張武齡(後自己取名冀牖、吉友)受祖父辦"洋務"的思想影響,但同時又為前輩人受命於朝廷過起義軍而心有不安,他發誓不做官,傾其所有的家產致力於辦教育以強國,有人稱他為"懺悔型的貴族"。蘇州張家最早置宅於壽寧弄八。古樸、安靜,是一座具有典型蘇州園林特色的大宅第,以前是一個大官宦人家的宅子,發生過不少悲歡離合的故事,自從張冀牖帶著張家姐弟搬進來,這里便成了他們的樂園。四妹充和從小過繼給了二祖母當孫女(二祖母是李鴻章的親侄女,沒有親生子女),在家的三姊妹就成了的主人。靠近書後牆的里有杏樹和棗樹,搖頭晃腦念書的三姊妹聽到屋外杏子落地的"啪,啪"聲,就都坐立不安起來。好容易捱到老師休息一會兒,三個人搶著往外跑,大大的荷包杏子甜極了,沒吃夠老師回來了,再下課又忙著去搶新掉的,三位小姐的書桌抽屜里常能找到爛杏子。課余時間,三位小姐有時在中文文雅雅地學王羲之"臨池洗硯",更多的時候是瘋瘋癲癲爬山、玩水。張家的孩子無論男女都可以自在地發展自己的愛好,但同時又家教謹嚴。記得小時家裡來客,小孩子一定要站在客廳一側規規矩矩打招呼,待傭人端著糖果盒子一上來,小孩子馬上安靜的依次退出,不可能有小孩在客人面前鬧著要糖果的事情發生。據四姊妹的姨祖母講,當年母親被娶進張家的門,掀去蓋頭抬眼一看周圍的人,所有的人都愣住了,---不得了!新娘子太漂亮了,一雙鳳眼,眼梢有一點往上挑,光彩四射,太美了。姨祖母心頭暗想:太露了,留不住,會不長壽的。果然,母親21歲嫁到張家,36歲就去世了。16年懷了14胎,留下了張家四姊妹五兄弟9個孩子。四姊妹的繼母韋氏又生一子,即有了為人稱道的張家10姊弟。戲劇人生奼紫嫣紅---"和"字輩10姊弟中女孩子名順序為:元和( 字伯元)、允和(仲允)、兆和(叔兆)、充和(季充),六個弟弟分別名為:宗和、寅和、定和、宇和、寰和、寧和。從名字中就可以看出父親對女孩子的鍾愛和期望,不但不沾俗艷的花草氣,而且名和字中都有一股男子的豪爽氣。後來有人說,張家的男孩名字都有寶蓋頭,女孩的名字都有兩條腿,暗寓長大以後都要離開家。他希望自己的女兒能邁開健康有力的雙腿,走向社會。張家四女六男還有在家的昵稱,女孩子依次是大毛(貓)、二毛(貓)……男孩子則是大狗、二狗……張家的藏書之多、之雜、之新,在蘇州是有名的。長女元和曾回憶說:"父親最喜歡書,記得小時候在上海,父親去四馬路書,從第一家書店的書丟在第二家書店,從第二家的書丟在第三家書店……這樣一家家下去,最後讓男僕再一家家把書撿回來,我們住的飯店的間中到處堆滿了書。"蘇州的鬧觀前街上,有兩家規模較大的書店,老闆伙計都與張家很熟悉。平時書店進了新書就整捆地送到家裡,逢年逢節由管家結賬。當時蘇州的縉紳富戶不少,但像張冀牖這樣富在藏書、樂在讀書的實在不多。家裡的藏書孩子們可以翻閱,父母從不限制。張冀牖酷愛崑曲,早早就延請全福班名伶尤彩雲為她們拍曲授藝。大年初二在父親的書中學戲,幾個小姐自然耐不住性子,吵著要上後。父親從不向孩子發脾氣,好言相哄:"你們好好學崑曲,以後我替你們做花花衣服上台演戲多好玩!"懂事的大姐摁住兩個妹妹坐下來,挺直腰板,兩腿並攏,雙手規規矩矩放在腿上,脖子梗梗地挺著,小眼睛直直地盯著老師,一板三眼,一板三眼---唱---,咦!滿有意思的。中的花廳成了三姊妹的戲台。拿來母親的梳妝盒,敷粉、抹脂、點唇,像模像樣地把母親的絲帕圍在腰間,花團錦簇的三姊妹粉墨登場,看客是父母、老師、奶媽、傭人。不用分工,眼眉間的表情就註定了每個人的角色,元和的端莊,允和的精幹,兆和的頑皮,戲里戲外,從此一生都難有角色的轉換。戲劇人生,人生戲劇,從奼紫嫣紅的花廳開始。崑曲成了四姊妹終生的愛好,甚至決定和影響了她們的婚姻、事業。大毛:張元和四姊妹中大姐元和文靜端莊,典型的大家閨秀。自小組織幾個妹妹在家裡演戲她總是演小姐,在大夏大學讀書時,因她的典雅秀美,被封為當時的"大夏皇後"。人品出眾、條件優越的大姐追求者不少,但卻沒有一個她中意的,直到30歲了還是驕傲的孤單的公主。最終嫁給了傳字輩名小生顧傳玠。顧傳玠是崑曲小生行當中的全才。無論是在蘇州還是在上海演出,劇場總是"坐無隙地"、盛況空前,三姊妹在上海讀書時,常是追隨左右的"座上客"。系出名門的閨秀才女和一個崑曲演員之間的懸殊地位,使來自各方面的給元和造成了不小的精神壓力。這時候,最支持和理解大姐的是二妹允和。在元和姐姐寫信給她傾訴心中隱情時,她不怕天不怕地好大的膽子,竟代行家長職權回信給姐姐:"此人是不是一介之玉(?)?如是,嫁他!"好一個痛痛快快的"辣妹妹"。這是一樁轟動的婚姻,當時上海的小報以"張元和下嫁顧傳?"為題大炒新聞。顧傳?寫信給張允和開玩笑說"一朵鮮花插在了牛屎上"。他們的婚姻美滿幸福,年夫婦雙雙去。年,顧傳玠因肝病逝於壯年,後元和定居美國,不但繼續傳習崑曲,還以80多歲的高齡在電影《喜福會》中客串了角色。二毛:張允和二姐允和是家中男女孩子加起來頭的"頑皮大王"。在娘胎里就不安分,七個月急急來到人間,自稱"除了大腦發育得好,其他哪裡都沒有發育健全"。人瘦得像韭菜葉子,整日"無事闌干"哭得無了無休,是人世間最難養的孩子。人人喜歡一逗就笑的胖乖乖,誰耐煩淚眼婆娑的病苗苗?可沒辦法,仗著體弱多病,從小乾乾(奶媽)疼父母寵,除了天地父母,就是這一腦袋稀疏黃發的二小姐了,誰也惹不起。廚子都不敢煩她,每天雞未叫,睡眼惺忪先一聲苦嘆"小二毛哭了,該起床做飯了。"到了不哭的年齡,她出落得四肢瘦弱頭腦發達,性格開朗活躍,腿勤、手急、眼快、話多。她說自己的"快"還沒有快過爸爸,小時候做過實驗,和爸爸同看一本書,一頁沒看完,爸爸卻要翻頁了,"我是一目十行,爸爸是一目十二行。"允和12歲前就熟讀了唐詩、宋詞,尤其愛讀司馬遷的《史記》。小小年紀就口口聲聲"討厭漢高祖,喜歡項羽,有氣派。"一次父親看到小二毛又在書翻書,便撫著她的頭問:"小二毛,你頂喜歡什麼人的詩?"允和脫口而出:"納蘭性德。"父親很奇怪:"為什麼喜歡他的?"允和振振有辭:"他的詩有真感情,動人,文字綺麗。"後來出版的《中國歷代才女詩鑒賞辭典》,允和、充和姐妹雙列其中。提及張允和,稱她的詩"有風骨、有神韻,情致濃烈,富有生活情趣和哲理;既有女性作者之細膩,又透出一種陽剛氣。"舞台上的允和可沒有這樣"風光"。算起來那已是80 多年前的事了,開蒙老師剛教會了《百家姓》,大姐元和就組織了她的第一個劇社,第一次當了編劇、導演兼演員。一天,大姨家的表姐來做客,她給每個人安排了角色:大姐端坐客廳正中唱:趙錢孫李---把門開。三妹兆和忙開門迎客:周吳鄭王---請進來。表姐邁四方步進門來:馮陳褚衛---請客坐。小丫頭允和風風火火:蔣沈韓楊---倒茶來。一出"打泡戲"定了終生,她演了一輩子小丫環,自嘲是個"丫頭坯子"。她們這個小小的姊妹劇社共有四個保留劇目,當家戲是"三娘教子",大姐扮得是端坐在椅子上的王春蛾,三妹用紙頭剪成鬍子扮老薛保,允和是挨打的小東人。在"探親相罵"中,大姐和三妹成了親家,允和一會兒演兒子,一會兒演媳婦,一會兒還要演趕驢子的,最可笑的是還要扮驢子,成了一趕四的全才。在"小放牛"和"小上墳"中,她不是沒的可演就是演牛,大姐處處比她們強,在舞台上演了一輩子主角。四妹充和回到張家後,壓軸戲改成了"游園驚夢",大姐柳夢梅,四妹杜麗娘,允和自然還是小丫頭。這出戲無論是在"樂益"還是其他的喜慶場合,逢場必唱,一直到老。允和上大學也是連蹦帶跳的,先後上了中國公學、之江、光華三個大學,最後在光華大學戴的方帽子。允和嫁給了著名的語言文字學家周有光。經當時任教育出版社社長的葉聖陶推薦,很快調到了,想盡其所能大幹一番。誰知不到一年,"三反五反"運動開始了,她被莫名其妙地打成了老虎,嚇壞了。每天除了寫檢查,不吃不喝不睡覺,平白患了齒槽骨萎縮,失落了一口的白玉牙,快嘴的二姐只能未張口先舉起手帕,成了"掩口葫蘆"。解放後的第一次運動她就下了崗,回到上海。這只80多斤重的老虎從此養在家裡,做了46年的家庭婦女。她說:"』塞翁失馬』,時間越長我越體會到這是一種幸運,如果我沒有及早下崗,如果』』時我還在工作,那我必死無疑,不是自殺就是被整死。"年,她隨調到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工作的丈夫再一次來到,巧的是"文字改革委員會"和"教育出版社"在同一個院子,竟是舊地重歸。剛剛散去的委屈一下子重聚心頭,她大哭著對周有光說:"我要走,我要回上海!"慢郎中周有光輕聲細語好言相勸,她留了下來,在這抬頭低頭都是熟人的院子里,一住25年。又是一次"塞翁失馬",在,她結識了她一生中最後一位老師,她最尊重的恩師俞平伯。自幼酷愛的崑曲成了她終身的職業,年"崑曲研習社"成立時,俞平伯任社長,張允和被推舉為聯絡組組長。在給各報社寫有關"曲社"的報道的同時,張允和並非有意地開始了自己的散文創作,過硬的童子功顯現在字里行間,和她的詞作一樣,非同一般。俞平伯先生說她的散文寫得比詩好,"尤其是文章的結尾,悠悠不斷的,很有味道。"兒子曉平對媽媽說:"你的文章很有才華,可以寫下去。"允和好笑"這好像是父親對兒子說的話,誰知道是兒子對母親的誇獎,好笑!"篇什不多的散文,並不引人注目,多數不是為了發表,"自己寫著好玩"。50年代末,曲會響應召寫現代戲,演現代戲。張允和挖空心思寫了一出《公社好》,其中有一場寫公社的供銷社,"樓上有綢緞,樓下有蔥蒜"完全是她想像中的供銷社模樣。三毛:張兆和三妹兆和忠厚、怕羞,可淘起來像男孩子,因為是第三個女孩子沒有人嬌慣,她也習慣了在做了錯事後老老實實挨罰,不哭也不求饒。處罰決定都是由媽媽作出,大多是罰坐板凳或關在間里不準出去,若是輪到小二毛(允和)受罰,她會跳起來哭叫,奶媽和保姆都跟著掉眼淚,請求"保釋"。二姐回憶說:"小時候,有一次幾姊妹分蘋果吃,我吃得最快,三兩下吃完,看看三妹,她正小心捧著蘋果,一小口一小口仔細品嘗。我一把搶過她的蘋果,她剛喊了聲』二姐搶---』,我一巴掌打過去,』嚷什麼嚷!』她馬上不做聲了,嘴一癟一癟地要哭。那時候我怎麼那麼不講理呀!"三妹和二姐只差一歲,兩人從三四歲起同一天開蒙認方塊字,念"人之初"。同進"樂益"又同進蘇州女 人物與回憶·6新華文摘子職業學校,兩人好得像一個人,無話不說。三妹從小對唱文縐縐慢悠悠的崑曲缺乏興趣,尤其不耐煩演規規矩矩的小姐。在《風塵三俠》中,大姐元和演紅佛,兆和演李靖,她坐在"龍椅"上,雙腳夠不著地,兩腿淘氣地來回盪,一副羞人答答的樣子,好笑極了。兆和對這樣的角色打不起精神來,總是自告奮勇演花木蘭,她頂愛演的是自編的滑稽戲"萬能博士"、"天外來客",臉上畫得亂七八糟上台最開心。她在學校宿舍里也總是出洋相,有時半夜三更一個人在月光下跳舞,有時自言自語說"螞蟻是有鼻子的,不然怎麼偷吃我的糖"。同屋的同學笑成一團睡不成覺,她卻什麼事也沒有呼呼大睡了。她86歲時在《往事回憶錄之一:我到蘇州來》中寫了這樣幾句:"校內有練功的平台和天橋。天橋年代久了,搖搖晃晃的,誰也不敢上去,只有我敢。我還在平台上唱當時的流行曲:』布!布!我有中國布。布!布!沒有外國貨……』我還硬著頭皮來來走那個搖搖晃晃的天橋,同學們越拍手叫好,我越唱得帶勁。誰知道,樂極生悲,一學期下來,除大姐外,我和二姐都蹲了班!因為我們還同在家一樣,放了學,把書包往台板里一塞就往家裡跑,也不管老師有沒有留下作業要做。怪誰呢?活該!"一同在學校瘋玩,又一同哭著留級,真是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的患難姐妹。天資聰慧功底不薄的兩姐妹最終還是一同考上了上海的中國公學,二姐這樣說三妹:"三妹比我用功,她定定心心在中國公學讀完了大學,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大學收女生是新鮮事,男生對我們女生既愛護又捉狹。他們對女生的特點很清楚,挨個兒為我們起綽。世傳三妹的綽』黑鳳』,並不是男生起的,這名字我疑心是沈從文起的。三妹原來男生替她起的綽叫』黑牡丹』,三妹最討厭這個美綽。"三妹人長得黑,樣子也憨憨的,沒有一點閨秀氣,還偏偏歡喜男裝。那時女人的旗袍下擺是窄的,兆和從來都穿陰丹士林色的大擺袍子。一次要去參加親戚的婚禮,家裡人囑咐她一定要穿一件新衣服,她又要穿藍色的,二姐氣得罵她"人家結婚,你穿藍布袍子干什麼?"她乖乖地換了。二姐不但管她的穿,連三妹的婚姻大事,也是二姐一個"允"字定下的。年初春,沈從文寫信婉轉請二姐代他向父母求婚,說如果爸爸媽媽同意,求三妹早日打電報通知他,好讓他這個"鄉下人喝杯甜酒吧"。父親本來就主張兒女婚事自理,一說即成。急性子二姐自己先打了電報,電文只一個字---"允",既表示了父母允婚,也算署了名字,這個被人傳為美談的有名的"半個字的電報",只有張允和這樣"好管閑事"的快嘴才女才能想得出、做得出。膽小的三妹不放心,生怕沈從文看不懂,隨後又羞答答悄悄來到電報局,遞上了她的電報稿"鄉下人喝杯甜酒吧兆"。報務員奇怪今天的兩封電報都像,尤其眼前這封,為什麼還要帶個"吧"字 ?要求照規矩改文言,兆和不肯,漲紅了臉懇求半天,才發出了這封同樣有名的電報。二姐三妹在同一年結了婚,沈從文說二姐是"三姑六婆中的媒婆",年4月,就在他去世前的一個月,張允和去看他,他還用濃重的湖南口音叫二姐"妹(媒)---婆"。解放後,張兆和先在師大附中教書,後在《文學》任編輯,她功底深文筆好,又勤懇敬業,是公認的好編輯。她與沈從文幾十年同甘共苦,經歷了重壓與磨難,她的性格為此有了許多變化,沉靜、寡言,很少有人會相信她原來是那樣的頑皮活躍。四毛:張充和小四妹充和從小沒有和三個姐姐在一起,在姐姐們的印象中她總是規規矩矩,從不惹事生非。年她報考大學,國文考了第一,數學得了零分,經過通融,數學勉強給了幾分,才被北大錄取。不知是受張家活躍"不安分"的基因影響,還是歸宗後受兩個淘氣姐姐的感染,才貌雙佳的淑女充和也惹出了不少笑話。張家在蘇州九如巷住了很久,姐弟和年齡相仿的親友因有共同的愛好分別結社,四姊妹為首的"水社",年幼的幾兄弟結成了"九如社"。兩社不分男女常在"樂益"的操場上踢球比賽。弟弟定和回憶說:"四姐充和任守門員,像猿猴一樣輕捷。"她歡喜紅顏色,尤其喜歡戴紅帽子,在北大讀書時同學們都叫她"小紅帽"。有一年暑假,她報名到東吳大學游泳館游泳,辦手續要交照片,她拿去一張歪著腦袋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怪照。人家說這張照片不合格,她說,"怎麼不合格?這難道不是兩寸半身照嗎?"充和的婚姻大事沒有煩勞二姐這個"媒婆",自作主張嫁給了曾在北大教授拉丁文、德文和西洋文學的美籍德人傅漢思。解放前夕夫婦雙雙赴美定居,在同一所大學任教。四姊妹都不是在教堂中披的婚紗,但她們都用終生的愛實踐了全世界每一個人都能背出的牧師的那句話"無論是富有還是貧窮,無論是健康還是有病……"嘴仗不斷姊妹情長張家四姊妹同父同母,卻生得個奇怪,兩黑兩白,大姐二姐白,三妹四妹黑。年,小四妹出國30多年後第一次回國,都已是白發人的姊妹見面,二姐一聲驚呼:"小四黑子,你怎麼還這么黑呀?"一黑一白的大姐四妹在美國,經常見面。一黑一白的二姐三妹在,常憶起陳年舊事,嘴仗不斷。"腦子好得不得了"的二姐把三妹乾的"壞事"全記在心上,兆和像小孩子一樣申辯"就是沒有這個事情!你專門說我的壞話,戳我的蹩腳。"二姐記得,三妹小時做不好"女紅",把線疙瘩留在油貼子(那時女人梳頭用的頭油放在一個瓷盒子里,梳頭時用油貼子沾上油再抹到頭發上。女孩子初學女紅都喜歡做油貼子。)正面留下的笑話……以此事為導火索的嘴仗已打了幾十年。二姐記得,戀愛時節的兩姊妹無話不講,三妹連日記也拿給姐姐看。她健美聰明,追求者不少,其中不乏相當優秀和知名的人。淘氣的丫頭不為所動,居然在日記本上排出frogNo1、frogNo2……(青蛙一、青蛙二……)。二姐逗她,"沈從文該排到癩13了吧 ? "二姐記得,在中國公學讀書時,有一天,三妹收到一封薄薄的信,第一句話是"不知道為什麼我忽然愛上了你",是老師沈從文寫的。三妹接著收到了第二封,第三封……信寫得太長、太多,三妹認為老師不應該寫這樣失禮、發瘋的信,告到胡適校長那裡。胡適先生笑笑說:"有什麼不好?我和你爸爸是安徽老鄉,是不是讓我跟你爸爸談談你們的事?我知道沈從文頑固地愛你 ! "兆和脫口說出"我頑固地不愛他!"這些都是當年三妹親口對姐姐講的,如今兩姊妹都有了孫女,她居然都頑固地不承認了。少年時代的四姊妹曾結成"水社",還有社刊《水》,每月,發表姊妹兄弟稚嫩的作品。一泓清水浸潤了近70年的歲月,張家的下一代下下一代是否還能分享到《水》的甘甜清醇?主心骨二姐允和決心恢復《水》,84歲開始學習電腦打字,她不會漢語拼音,發音又是半精(京)半肥(合肥 ) ,硬是一個字一個字查字典在稿上註上音,幸好有語言文字學家周有光的鼎力相助,她終於從"親愛的"三個字開始學會了打字。開頭用練手,無論給誰的信開頭總是"親愛的……"籌劃了兩年,年10月28日,向海內外的張氏家族成員發出了一封約稿信,給五弟的信開頭是"最最親愛的小五狗……"年2月,《水》的復刊第正式出版,總共印了25份,除了十姊弟或後代外,只給了幾個最親近的朋友。前幾期的組稿、編輯、電腦列印工作都是由張允和承擔的,她自封為主編,封三妹這個老資格的大編輯為副主編。老出版家范用稱此為"世界之最",最小的刊物,最老的主編。張允和感覺良好,說自己是"三自",即自鳴得意、自得其樂、自命不凡。但二八(88)年華,究竟非復當年,精力不及,以前又沒有做過專職編輯,一些錯漏沒能察覺。嚴謹認真的三妹批評二姐"拆爛污",二姐順水推舟,倚老老,從第七期起交副主編張兆和主持,她退居"二線",可主編的職務不讓,還是那麼霸道,和小時候搶蘋果吃一樣。請採納
⑨ 《愛情公寓》第五季,長草的桌子是哪一集
出處:第10集:離離桌上草
趙海棠寫出來的第一版演講稿被眾人吐槽,他買回來一個上面帶有草坪、鮮花和番茄的桌子,希望這張帶有大自然氣氛的桌子能給他靈感。
麻煩請及時採納回答,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