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源七夕洞
Ⅰ 織女洞牛郎織女
織女洞與牛郎織女的故事緊密相連,是這一動人愛情傳說的重要地點之一。
- 織女洞的背景:織女洞位於沂源縣燕崖鄉的牛郎織女旅遊區的大賢山東北麓,這一地區自然風光旖旎,為織女洞增添了不少神秘與浪漫色彩。
- 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牛郎與織女的故事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廣為流傳,是七夕節的重要起源之一。故事中,牛郎在老牛的幫助下與織女相遇並墜入愛河,結為夫婦。然而,天庭知曉後,王母娘娘將織女帶回,導致兩人分離。最終,牛郎藉助老牛的皮鞋飛上天,與織女在鵲橋相會,形成了每年七夕鵲橋相會的傳統。
- 織女洞與牛郎織女傳說的聯系:盡管故事的主要情節並未明確提及織女洞,但織女洞作為與牛郎織女傳說相關的地點,承載著人們對這段美麗愛情故事的紀念與嚮往。它成為了人們寄託情感、祈求愛情幸福的重要場所。
Ⅱ 淄博沂源牛郎織女洞除了七夕,收門票錢么有賣面具的嗎
收費
門票價格:70元
牛郎織女景區是以中國沂源七夕情侶節、有機果品採摘、民俗觀光等為特色,集觀光、休閑、度假、節事、投資於一體的愛情文化主題傳統特色旅遊區。
Ⅲ 七夕去哪玩比較好呢
情滿七夕——牛郎織女情定沂源
織女洞
沂源縣燕崖鄉牛郎-織女旅遊區。大賢山海拔532m,面積約4.5km2。這里山上重巒疊嶂,懸崖如削,巨石嵯峨,松柏森列,百鳥翔集,風光旖旎。山下沂河如帶,勢若游龍。織女洞位於大賢山東北麓。
《沂水縣志》雲:「縣西北百三十里,沂水經其東北崖畔,有織女洞,臨沂水,高峻險絕,莫敢俯瞰,轉眺西北一瀑飛來,勢若游龍」。織女洞就建於這一40多米處懸崖絕壁上,洞口是二層樓閣式古建築,青磚灰瓦,朱門綠窗,構思維妙,精巧玲瓏,門楣上鐫有「織女仙洞」四字,遠遠望去,若空中樓閣,縹緲在雲霧之中,透出古色古香的風韻。織女洞的圍岩為寒武紀砂質灰岩,下有古老片麻岩呈整合形式接觸。洞因溶蝕作用形成,高約8m,寬7m,深10m許。洞中有洞,左右相連,西北有一小洞,內有一石鼓,敲之有聲,音韻深沉。左側有石磚砌成的織女梳妝台和寢室,並塑有王母、織女彩色塑像各一尊。洞壁前置有一圓窗,織女憑窗而坐,含情脈脈,與牛郎廟隔河相望。洞內還保存宋、清石碑數塊,碑面返潮,可准確預見三日必雨。
一是以織女洞牛郎廟為代表的愛情文化人文資源,是國內唯一一處以牛郎織女民間傳說為主題的古建築遺址。二是以神清宮為代表的道教宮觀古建築資源,具有深厚的道教文化底蘊。神清宮建於宋代,佔地4200m2。院內有千年赤松,碑碣林立,清古幽雅。三是以大賢山、青牛山、白馬河為代表的自然生態資源。大賢山海拔252米,面積約4.5平方公里,建有唐代迎仙觀、老子廟堂,院內有中國唯一一棵「葉籽銀杏」。10餘公里白馬河將神清宮、黑虎泉、織女洞等景點連在一起。青牛山海拔695米,面積2平方公里,建有奶奶廟、三官廟、南天門等古建築。
洞外右側有清嘉慶二十年(1815年)邑人王松亭題、雲溪居士書《登織女台》詩碑,字體俊秀流暢,其詩雲:「高盤石磴赴仙關,洞口如逢列宿還。彷彿星河垂碧落,依稀牛女降人間。縱知機杼此中有,那信鵲橋渡後閑。我欲乘槎誰接引,客星高聽水潺潺。天孫台上望仙樓,危檻平臨景物幽。山徑南隨林麓轉,沂河東折古今流。泉溪聲急晴疑雨,松柏風寒夏亦秋。但於此間得少趣,尋源何事問牽牛」。織女洞口南側天然峭壁上,還刻有光緒二十一年、長白錫元手書「鍾靈毓秀」四個大字,高約4m,寬約1m,字體蒼勁有力,古樸大方。利用「織女圓窗」和「織女鏡」看日出,並通過反射原理,將東升的陽光引入洞穴,堪稱一絕。
織女洞是全國唯一一處以牛郎—織女傳說為題材的古建築遺址,在國內同類資源中具有壟斷性。山下沂河猶如天河,位於沂河東岸的牛郎廟與織女洞隔河相望。此廟始建成於明萬曆七年(1579年),系二層樓閣式建築,青磚碧瓦,彩繪斗拱,清幽別致。廟內塑有牛郎及其子女像,旁卧金牛塑像一尊。現已圯毀為廢墟,只有10餘塊碑碣尚存。織女洞和牛郎廟是我國影響最大的民間傳說型古建築遺址,因此被專家稱為「中國愛情文化源地」。它選擇西高東低,沂河縱穿並把二者分開的自然山水環境,以建廟為形式,形成兩對景,以附會牛郎、織女傳說文化內涵,之奇、之絕、之妙,堪稱世界奇觀。織女洞南有古銀杏樹兩棵,高大挺拔,枝繁葉茂,碩果累累。其中一棵樹桿高16m,胸圍3.35m,樹冠覆蔭196m2,尤其稱奇的是有20%的果實結在葉片上,極為罕見,被人們稱為「葉籽銀杏」,在全國只有這一株,有專家研究認為它是一種植物返祖現象。
沂源織女洞交通指南:
1.沂源縣縣城東南15公里的燕崖鄉境內
天孫台上望牽牛:織女洞
在中國大地乃至整個華人世界,關於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不知已經流傳了多少年多少代。生活在人間的牛郎織女與天上的牽牛星、織女星一一對應,讓講故事和聽故事的人們睹物生情,浮想聯翩,幾乎確信了所有的故事情節,而忘記了它原是人類創作的神話。
沂源縣燕崖鄉大賢山上,有一處始建於宋代的關於牛郎織女的實物遺存——織女洞。相傳當時有人路經此地,聽到洞中隱隱傳出喳喳機杼聲,感到十分神奇,隨後祀織女塑像於洞中;與織女洞一河之隔的對面村子裡,自明代就有一座牛郎廟,與懸崖峭壁上的織女洞相得益彰,遙相呼應。據說這一類景觀在國內只此一處,因而被新聞媒介稱做「中國旅遊資源中的絕景」。1997年公布為淄博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沂源縣人民政府立石質標記。
燕崖一帶在1944年沂源設縣之前,隸屬沂水縣。舊《沂水縣志》記載:「縣西北百三十里,沂水經其東北崖畔,有織女洞,自頂至麓古柏森列,逶迤三四里,舊志名鳳凰山。山有織女洞,臨沂水,高峻險絕,莫敢俯瞰。轉眺而北一瀑飛來,勢若游龍」,織女洞的佳麗風光躍然紙上。
自沂源縣城南行10餘公里,便到了綠色植被覆蓋下的大賢山東北麓,但見巨石嵯峨,懸崖如削,松柏倒掛,一派旖旎風光。沿山路上行片刻,右側山崖邊有一處小巧的的山門,便是織女洞的院門。門樓內石灰牆壁上,書有唐代詩人杜牧的七言絕句《秋夕》,導引遊人步入歷史與神話交織而成的時空隧道: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街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走進織女洞院門,抬眼望去,左側懸崖峭壁缺口處,有一處凌空的高閣前臉鑲嵌其上,下方便是織女洞口。織女洞內部是一座朱門綠窗、青磚灰瓦的二層樓閣,洞高8米,寬7米,長約10米。洞中存有古碑數塊,年代最早的可以上溯到宋代。織女和王母的彩色塑像端坐在第二層上,左側設有織女梳妝台與寢室;樓閣第二層的前臉上,有一個上圓下方的窗戶,正可讓脈脈含情的織女臨窗端坐,與河對岸的牛郎隔河相望。
據文史資料記載,牛郎廟建於明萬曆七年(公元1579年),清嘉慶二十年(公元1815年)重修後始具規模。牛郎廟也是一幢二層閣樓式建築,青磚碧瓦,彩繪斗拱。殿內為牛郎和子女的塑像,旁邊是一尊卧著的金牛。院內古柏參天,清幽別致。如今牛郎廟早已坍塌,僅存遺跡。而牛郎廟所在地一個五六百人口的小村莊,就叫做「牛郎官莊」。崖上與山下,盈盈一水間的兩處建築,演繹了遙遠星空中銀河岸邊的動人故事,顯示了先人們獨有的匠心。「天空有銀河,地上有沂河」,這一天作地造之巧合,為牛郎織女的傳說增添了更加神奇的色彩。
大賢山一帶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早已聞名遐邇。歷代文人墨客多有登臨游覽者,留下許多詩文摹刻。在織女洞南面的天然峭壁上,鐫刻著清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沂水知縣白錫元手書「鍾靈毓秀」四個古樸大方、遒勁有力、蓄意深邃的大字,高4米寬1米;洞口一側立有清嘉慶二十年(公元1815年)沂水人王松亭所題《登織女台》詩碑。其詩曰:
高攀石凳赴仙關,洞口如逢列宿還。
彷彿星河垂碧落,依稀牛女降人間。
縱知機杼此中有,哪信鵲橋渡後閑。
我欲乘槎誰接引,客星高聽水潺潺。
天孫台上望仙樓,危檻平臨景物幽。
山徑南隨林麓轉,沂河東折古今流。
泉溪聲急晴疑雨,松柏風寒夏亦秋。
但於此間得少趣,尋源何事問牽牛。
詩碑為雲溪處士孟天榮書丹,一手行草字體流暢飄逸,為意境雅麗清新的詩作增色不少。
從現存遺跡看,大賢山曾是古代中國道教的一處勝地。遊人自織女洞處沿山路上行約200米,就到了始建於唐代的迎仙觀遺址,原先這里曾經建有老子廟堂,正殿為老君閣、三清殿,東西配有廂房。東廂房為沂藍書院,西廂房為廚社。迎仙觀近處有送子觀音堂、天孫泉、葯王廟、僧王廟、關王廟,其中的天孫殿應是織女的又一處道場。南側山坡上有一清冽甘泉,久旱不枯、久雨不溢、嚴寒不凍,名曰天孫泉,也因織女而名。而僧王廟,則是清統治者為鎮壓農民起義的劊子手、後被義軍殺死的僧格林沁而建。天孫泉旁迎仙觀遺址上,有一株高大挺拔的古銀杏樹,據說樹齡已經上千年,至今枝繁葉茂,每年都結出累累碩果。尤其令人稱奇的是,這株銀杏大約有20%的果實從扇形葉頂部邊沿上結出,舉世無雙,被稱為「葉籽銀杏」。
始建於宋代的織女洞、迎仙觀,經明、清歷代重修,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最後一次整修後,始成規模。從眼下密集的道教建築群遺址,可以想見當年香火繚繞的盛況。
抗日戰爭時期,迎仙觀一帶設有八路軍山東縱隊兵工一廠,其中在王靈觀中有木工車間,專門生產槍托、手榴彈柄、彈葯箱等。世紀之交,在這里發現了當年遺留的手榴彈和迫擊炮彈零件,已被精心封存。1939年6月,兵工廠被日寇發現,遂遭受滅頂之災,迎仙觀的所有建築被夷為廢墟,迎仙觀道士王元修、劉明仁為保護兵工廠掩埋的器械寧死不屈,慘死在日軍的刺刀下,被譽為「愛國道人」。據今大賢山道士明斗介紹,織女洞中一塊鑲嵌在石壁上的水晶石碑也在那次劫難中丟失,相傳被日軍摳走,如今藏於日本某博物館。
「文化大革命」中,大賢山文物遭受了又一次浩劫,著名的《登織女台》詩碑斷為三截,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才得到修復。山上的古建築多數僅存遺址,惟有山光瑞氣不減當年。近年來,重建或整修了織女洞閣樓、玉皇廟、葯王廟等建築。世外桃源一般幽靜的大賢山織女洞風景區,正在悄悄地向世界亮開一扇了解沂源、開發建設沂源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