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七夕節論語

七夕節論語

發布時間: 2025-08-05 21:03:46

① 民俗雜談:中國民間傳統的節日還有哪些

日歷上的節日,不勝枚舉,有現代的重大節日,例如國慶節、勞動節、建黨節、建軍節、婦女節、兒童節等等;也有商業氣息濃厚的「洋節」,比如說聖誕節、情人節、萬聖節、還有什麼充滿著諷刺意味的感恩節等;但是我們中國傳統的節日,人們還能張口就說出來嗎?
中華文化在這片地大物博的土地上流傳了5000年,也留下了每個地方不同的的風俗習慣,因此在一年之中,各個民族、宗教、民間會有許多許多的節日。
流傳最為廣泛的、最為普及的主要的傳統節日有哪些呢?
元旦
這個元旦可不是我們現在說得元旦,而是正月初一,因為在辛亥革命之後,才將現在公歷的1月1日改為元旦的,所以我們現在將正月初一統稱為「春節」。
春節歷史悠久,起源於早期人類的原始信仰與自然崇拜,由上古時代歲首祈歲祭祀演變而來。
百節年為首、四季春為先,春節被老百姓俗稱「過大年」,是集除舊布新、拜神祭祖、祈福辟邪、親朋團圓、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
人日
正月初七,在古代民間也是非常重要的節日,被稱為「人日」,也叫「人節」。相傳,女媧在正月初一創造了雞,所以初一為雞日,二日為狗,初三為豬日,初四為羊日,初五為牛日,六日為馬,在第七天摶土造人,故而七日為人日 。
這一天民間有吃「七寶羹」祈福納吉、佩戴「人勝」討好彩頭等習俗。(人勝指的是一種頭飾)
上元節
正月十五上元節,因為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為「元月」,「夜晚」被稱作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除了要吃元宵外,傳統習俗中要在正月十五上元夜張燈為戲,所以也叫做「燈節」。《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上元節是根據道教「三元」的說法,也就是「上元天官賜福、中元地官赦罪、下元水官解厄」,這三元也就是三官大帝。
因此上元節祈福也就成為了古老習俗。
元宵節習俗主要有賞花燈、吃湯圓、吃元宵、猜燈謎、放煙花等一系列傳統民俗活動。此外,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游龍燈、舞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
社日
社日也叫「土地誕」,是古老的中國傳統節日,就是農家祭社祁年的大日子。但社日一年有兩次,在立春後第五個戊日,是為春社,一般在農歷二月初二前後,同時二月二也是「龍抬頭」,所以一些習俗也會相互融合;在立秋後第五個戊日,是為「秋社」,大約在新谷登場的農歷八月。
古人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都叫"社",按照中國民間的習俗,每到播種或收獲的季節,農民們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報土地神。
寒食節
在清明前二日,《荊楚歲時記》上有記載說,在冬至後一百零五日,是寒食節,需要禁火三日,只吃冷食。並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斗雞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寒食節是漢族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
清明節
清明節是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和春祭禮俗,是中華民族古老的節日,既是一個掃墓祭祖的肅穆節日,也是人們親近自然、踏青遊玩、享受春天的節日。所以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
後來因為朝代更迭、風俗變化,在宋元時期逐漸與寒食相融合。到了現在,清明節在公歷中是每年的4月5日。
花朝節
一般以農歷二月十二為「花朝」,也稱「花神節」,是百花的生日。節日期間,人們結伴到郊外游覽賞花,稱為「踏青」,姑娘們剪五色彩紙粘在花枝上,稱為「賞紅」。各地還有「裝獅花」、「放花神燈」等風俗。
因為中國南北方氣候不同,所以北方以二月十五為花朝,而南方則以二月十二為百花生日。
上巳節
農歷三月三,在中國西南地區的一些少數民族地區,是一個非常重大的節日,同時也是漢民族的重大節日。
像壯族、苗族、瑤族、黎族等少數民族,三月三有不同的名字和習俗,有的是祭拜盤古、踏青歌會,有的搶花炮、鬥牛斗馬、也有紀念民族英雄等等習俗。
漢族成為「上巳節」,洗濯去垢、消除不祥,也叫春浴日。在中國北方中原地區也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軒轅生」的說法。每年這一天,世界各地的華夏子孫都會去黃帝故里尋根拜祖。《論語》中所記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與《蘭亭序》中「曲水流觴」都與上巳節相關。
後來到宋元時期,逐漸有與清明、寒食混同的趨勢。
浴佛節
這是一個宗教性質比較濃郁的節日,傳說四月初八是釋迦牟尼佛的生日,又名浴佛節、佛誕節、龍華會,這是佛教傳入中國後興起的宗教節日,但是又有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其中的浴佛、齋會、結緣、放生和求子在過去廣為流行,後來也以前民俗中的流傳的比較廣的一個傳統節日了。
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最初端午是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仲夏端午,蒼龍七宿飛升至正南中央,正如《易經》九五爻:「飛龍在天」。所以古人在」飛龍在天「吉日拜祭龍祖,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
《荊楚歲時記》上說,屈原在五月五日投江,楚國百姓劃船來救,但已然是來不及了,然後百姓為了祭奠屈原,就用竹筒里的米撒進汨羅江中,這也就是劃龍舟和包粽子的來歷。
端午習俗有:劃龍舟、祭龍、采草葯、掛艾草、打午時水、洗草葯水、拜神祭祖、浸龍舟水、吃龍舟飯、食粽子、放紙龍、放紙鳶、拴五色絲線、佩香囊等等。
作為中國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它不僅清晰地記錄著先民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也積淀著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內涵。
伏日
就是三伏天,夏至之後第三個庚日叫做初伏,第四個庚日叫做中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叫做末伏。伏,就是隱伏避暑的意思。
在古代,因為伏日要祭祀,所以也是非常重要的節日。祭祀一般都是初伏。
七夕
七夕節在農歷七月初七,現在普遍稱為中國情人節。七夕最早起源於星宿崇拜,因為在七夕的晚上,牽牛星與織女星在夜空相會,因此也有了牛郎織女的美麗傳說。
所以,在這一天的晚上,女子會結綵縷穿七孔針,擺放酒脯瓜果在庭院中,祈福許願、乞求巧藝、坐看牽牛織女星、祈禱姻緣。
中元節
農歷七月十五,道教稱為「中元節」,民間稱之為「七月半」,佛教是「盂蘭盆節」。「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時代民間的祭祖節,而被稱為「中元節」,則是源於東漢後道教的說法。佛教則稱七月半為「盂蘭盆節」。一定意義上,七月半祭祖節歸屬民間世俗,中元節歸屬道教,盂蘭盆節歸屬佛教。
現在都說「七月半」是「鬼節」,但最早的七月十五日,是上古時代民間祭祖的節日,「鬼節」和「鬼門關大開」之說,都是經過無數的歲月演化而來。
實際上七月是吉祥月、孝親月。最早民間會在這一天慶賀豐收、酬謝大地,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追懷祖先,是一個以敬祖盡孝的傳統節日。
中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又稱祭月節、月光誕、月夕、秋節、仲秋節、拜月節、月娘節、月亮節、團圓節等,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
中秋節起源於對月亮的崇拜,由上古時代秋夕祭月演變而來。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吃月餅、看花燈、賞桂花、飲桂花酒等民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
最初「祭月節」的節期是在干支歷二十四節氣「秋分」這天,後來改為農歷八月十五日,俗稱中秋。中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重陽節
農歷九月初九,因為九為陽數,月、日都逢九,所以這一天被稱為「重陽」,也叫做「重九」。
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飲宴祈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
在《續齊諧記》中記載著,九月九日戴茱萸囊、登山飲菊花酒,可以避禍。《風土記》中說,次日折茱萸插頭,以避惡氣,而御初寒。
寒衣節
農歷十月一是進入寒冬後的第一天,又稱「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秋祭」、「十月一」,是中國傳統的祭祀節日,人們會在這一天祭掃燒獻,紀念仙逝親人,謂之送寒衣。
古時在這一天有授衣、祭祀、開爐等習俗,提醒人們注意寒冬的到來。
寒衣節相傳起源於周朝,在這一天,婦女們要拿出棉衣,送給在遠方戍邊、服徭役的親人,在為親人送去寒衣的同時,逐漸發展為祖先、亡人也一並送去過冬寒衣。
民間將寒衣節與清明節、中元節並稱為中國三大「鬼節」。
下元節
農歷十月十五,為下元節。
下元節的來歷與道教有關。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謂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下元節,就是水官解厄暘谷帝君根據考察,錄奏天廷,為人解厄。
這一天,道觀做道場,民間則祭祀亡靈,並祈求下元水官排憂解難。古代在這一天是需要禁屠及延緩死刑執行日期的講究的
冬至節
就是冬至節氣的第一天,傳統文化中有「冬至一陽生」的說法,所以古人把冬至看成是節氣的起點,《史記·律書》記載:「氣始於冬至,周而復始。」也是從冬至這一天開始,白天的時長也長了起來。
冬至北方要吃餃子。
臘八節
臘八節,也稱「臘日」,在農歷臘月初八這一天,擊細腰鼓、做金剛力士以逐疫。
臘八粥,又稱「七寶五味粥」、「佛粥」、「大家飯」等,是一種由多樣食材熬制而成的粥。臘八粥的最早文字記載在宋代。從宋代至今,我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已有一千年以上了。每逢臘八這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
小年
小年,中國傳統節日,也稱「交年節」、「灶神節」、「祭灶節」等。
小年的民俗活動主要有掃塵、祭灶等。中國幅員遼闊,各地風俗有很大的差異,由於各地風俗不同,被稱為「小年」的日子也不盡相同。南方大部分地區是臘月二十四,北方地區是臘月二十三,江浙滬地區把「臘月廿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稱為小年。
除夕
一年最後一天的晚上,是除夕,大部分的時候是臘月三十,也叫「大年三十」,有的時候也會是 臘月二十九。
歲末的最後一天稱為「歲除」,意為舊歲至此而除,另換新歲。除夕是除舊布新、闔家團圓、祭祀祖先的日子,與清明節、七月半、重陽節同是中國民間傳統的祭祖大節。除夕,在國人心中是具有特殊意義的,這個年尾最重要的日子,漂泊再遠的遊子也是要趕著回家去和家人團聚,在除夕,辭舊歲,迎新春。

② 中國所有的節日列表

1.新年:正月初一,守歲放鞭炮,貼春聯,拜年,吃餃子,吃香腸,看春晚(近年來才有)。
2.元宵節(上元節):正月十五,有張燈、看燈的習俗,稱為「燈節」。此外還有吃元宵、踩高蹺、猜燈謎、去百病、舞龍、賞花燈、舞獅子等風俗。
3.龍抬頭:二月二(南方為「社日」,北方為「龍抬頭」節),龍抬頭是每年農歷二月初二,俗稱青龍節,傳說是龍抬頭的日子,是中國城鄉的一個傳統節日。人們慶祝「龍頭節」,以示敬龍祈雨,讓老天佑保豐收。
4.花朝節:二月十二,花朝節是紀念百花的生日,簡稱花朝,俗稱「花神節」、「百花生日」、「花神生日」、「挑菜節」,是漢族傳統節日,流行於東北、華北、華東、中南等地,一般於農歷二月初二、二月十二或二月十五舉行。
5.上巳節:三月初三,上巳節,俗稱三月三,上巳節歷史亦悠久,周代即有,是日需赴水邊清洗。《論語》中「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即是上巳風俗。傳說是一個紀念黃帝的節日,三月三是黃帝的誕辰,傳說中原地區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
6.寒食節:清明節前一天,寒食節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將綿山改為「介山」,立祠祭祀介子推,並把燒山的這胡洞稿一天定為寒食節,全國禁動煙火,只吃冷食。後來便形成了在這天寒食、掃墓的風俗。
7.清明節:四月五號前後,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
8.端午節:五月初五,端午節早在西周初期即有記載,並非為紀念屈原而設立的節日,但是端午節之後的一些習俗受到屈原的影響。
9.七夕節:七月初七,陰歷七月七日的晚上稱「七夕」。中國民間傳說牛郎織女此夜在天河鵲橋相會。七夕節本名乞巧節,所謂乞巧,即在月光對著織女星用綵線穿針,如能穿過七枚大小不同的針眼,就算很「巧」了。
10.中元節:七月十五,中元節,俗稱七月半,也稱施孤、鬼節、齋孤或地官節,為每年農歷七月十四/十五日,與上元節、下元節合稱「三元」。
11.中秋節:八月十五,中秋夜人們會備上各種瓜果和熟食品特別是月餅,邊吃月餅等邊在庭院賞月。
12.重陽節:九月初九,每到重陽,人們就會想起王維寫的「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首詩。
13.寒衣節:十月初一,寒衣節,每年農歷十月初一,又稱「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民眾稱為鬼頭日,是我國傳統的祭祀節日,相傳起源於周代。
14.下元節:十月十五,正月十五日中國稱上元佳節,乃慶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中國稱中元節,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中國稱下元節,祭祀祖先。
15.臘八節:臘月初八,臘八節,俗稱「臘八」 ,即是農歷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吉祥的傳統,一些地區有喝臘八粥的習俗。
16.冬至節:12月22日前後,在中國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
17.祭灶節:臘月廿三或廿四,祭灶節,在我國民俗中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也被稱為小年、謝節、灶王節。
18.除夕:臘月廿九或三十,時間:農歷一年最後一天,即十二月廿九或三十,當年十二月是小月則在廿九,逢大月則在三十。

③ 為什麼叫「紫色情人節」

每年的農歷七月七日是中國的情人節,比起外國的西洋情人節,更是獨獨專專指著「愛情」。因為外國的情人節,原旨是人與人之間的互愛,或親情、或友情、或愛情,並非只限於男女之情。但是中國的七夕情人節,則是描述一個凄美浪漫的愛情故事。

古時傳說,天上玉皇大帝有七個女兒,其中最小的女兒織女,最聰明可愛、手藝又巧。天上皇宮中的重要織錦,都由她負責設計與製作。另外,玉皇大帝有一群牛,由一個叫做牛郎的年輕人負責管理。牛郎與織女兩人一見鍾情,情投意合、互相愛慕,情話綿綿、約不完的會,終至荒廢了原本的工作,織女織錦工作進度越來越緩慢,牛郎則放牛吃草隨便應付。

玉皇大帝看情況不妙,便下旨叫喜鵲告訴這兩個熱戀的情侶要節制,談戀愛也得不忘工作,七日見一次面即可。沒想到喜鵲傳錯話,牛郎與織女以為每天均可相見,更是高興無比,工作完全拋在腦後。

玉皇大帝不禁龍顏大怒,下旨降罪判他們每年只能見一次面,也就是每年只有農歷七月七日的晚上可以得見。那一天喜鵲這群肇事者就負責搭橋,讓他們兩人踩在他們的肩膀上相會。而牛郎與織女因為一年僅能見一次面,當然有說不完的衷曲、道不盡的悲情,於是那天幾乎都會下著毛毛雨,象徵兩人的淚水。

從這個愛情故事,可以看見傳統中國人對於「負責的工作態度」十分看重,背後的精神是為要鼓勵青年男女談戀愛不忘工作!不過因為愛情的浪漫卻使得這個七夕情人節傳說焦點轉移,大家通常將焦點集中在「情侶被迫分隔兩地」,強調情人好不容易見面,那種凄美絕倫的場景。於是很多因為工作、因為當兵、因為父母反對、因為求學、……各種原因分隔兩地的情侶,都盼望能在農歷七月七日那天得以見到面。情侶們心理投射,自認為自己就是牛郎,就是織女,一起浸淫在這種浪漫感人「被迫害妄想症」的感人情懷里!

~祝福天下有情人,七夕情人節快樂!

~若沒有情人的,也在此祝福,工作愉快!

④ 農歷七月初七有什麼民族活動

七夕節
每年的農歷七月初七,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七夕,又名乞巧節或七巧節。

中國、韓國和日本人都會慶祝七夕,但日本人由於明治維新時改用西元,所以七夕也改在陽歷7月7日慶祝。

上巳節是中國古老的傳統節日,俗稱三月三,該節日在漢代以前定為三月上旬的巳日,後來固定在夏歷三月初三。「上巳」最早出現在漢初的文獻。《周禮》鄭玄註:「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據記載,春秋時期上巳節已在流行。上巳節是古代舉行「祓除畔浴」活動中最重要的節日。《論語》:「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七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就是寫的當時的情形。

農歷七月十四日(有些地方是七月十五日),道教稱為中元節,佛教稱為盂蘭節,民間舊稱鬼節,七月半。相傳那一天,地獄大門打開,陰間的鬼魂會放禁出來。有主的回家去;沒主的就到處游盪,徘徊於任何人跡可到的地方找東西吃。所以人們紛紛在七月里以誦經作法等事舉行「普度」以普遍超度孤魂,恐防它們為禍人間,又或祈求鬼魂幫助治病和保佑家宅平安。因此南方地區在這一天有普度的習俗。

中秋節是東亞的民間的一個傳統節日,為每年農歷的八月十五日。中秋節不單單是華人的節慶,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日本、韓國的傳統節日。

按照中國的農歷,農歷八月為秋季的第二個月,古時稱為仲秋,因此民間稱為中秋,又稱秋夕、八月節、八月半、月夕、月節,又因為這一天月亮滿圓,象徵團圓,又稱為團圓節。

元宵節,亦稱為上元節、元夕或燈節,時間是每年的陰歷正月十五,這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在這一天,人們要吃元宵,鬧燈會,猜燈謎,提燈籠,許多地方還有放天燈的習俗。是中國民間的盛大節日之一。

在廣東佛山,有元宵節的傳統習俗「行通濟,無閉翳」。寓意走過通濟橋,就會健健康康,無閉翳。

在台灣,除了賞花燈活動及著名的台灣燈會之外,還有台灣北部的台北縣平溪鄉放天燈活動。另外,台灣南部的台南縣鹽水鎮則有著名的鹽水烽炮。在台灣東部的台東市,則有炸寒單爺,也是以烽炮為主,但與鹽水烽炮的進行方式並不相同。

在台灣早期,有在元宵節夜裡未婚的女性要偷得蔥來討個吉兆的說法。俗語說:「偷挽蔥,嫁好翁;偷挽菜,嫁好婿」(台灣話發音)
起源
據史籍記載,元宵節開始於二千多年前的西漢時期。相傳漢惠帝劉盈死後,呂後一族控制了政權。呂後死後,周勃、陳平等元老奮起勘平「諸呂之亂」,擁劉恆為主,是為漢文帝。文帝博採群臣建議,精心治國,使漢帝國又處強盛。因掃除諸呂正是在正月十五,所以每年這一天的晚上,文帝就微服出宮遊玩,與民同樂,以示紀念。漢文帝因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

⑤ 最早記載七夕的文獻是

七夕,原名為乞巧節。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版女常以七月七權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追溯由牛郎織女傳說形成七夕節的過程,時間當在戰國,地點則在楚國。查經問典,《詩經·小雅·大東》中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睆彼牽牛,不以服葙」的詩句,這是有關牛郎織女傳說最早的文字記錄,是牛郎織女傳說的雛形。還有一首與織女有關的《周南·漢廣》中所述「漢有游女,不可求思」。

⑥ 有七夕節的手抄報么

每年的農歷七月初七,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七夕,又名乞巧節或七巧節。

中國、韓國和日本人都會慶祝七夕,但日本人由於明治維新時改用西元,所以七夕也改在陽歷7月7日慶祝。

上巳節是中國古老的傳統節日,俗稱三月三,該節日在漢代以前定為三月上旬的巳日,後來固定在夏歷三月初三。「上巳」最早出現在漢初的文獻。《周禮》鄭玄註:「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據記載,春秋時期上巳節已在流行。上巳節是古代舉行「祓除畔浴」活動中最重要的節日。《論語》:「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七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就是寫的當時的情形。

農歷七月十四日(有些地方是七月十五日),道教稱為中元節,佛教稱為盂蘭節,民間舊稱鬼節,七月半。相傳那一天,地獄大門打開,陰間的鬼魂會放禁出來。有主的回家去;沒主的就到處游盪, 徘徊於任何人跡可到的地方找東西吃。所以人們紛紛在七月里以誦經作法等事舉行「普度」以普遍超度孤魂,恐防它們為禍人間,又或祈求鬼魂幫助治病和保佑家宅平安。因此南方地區在這一天有普度的習俗。

農歷七月初七:七夕情人節
(陰歷七月七日的晚上稱「七夕」。我國民間傳說牛郎織女此夜在天河鵲橋相會,後有婦女於此夜向織女星穿針乞巧等風俗。所謂乞巧,即在月光下對著織女星用綵線穿針,如能穿過七枚大小不同的針眼,就算很「巧」了。農諺上說「七月初七晴皎皎,磨鐮割好稻。」這又是磨鐮刀准備收割早稻的時候。)

熱點內容
表白唯美花語 發布:2025-08-05 22:37:08 瀏覽:881
凌霄花語 發布:2025-08-05 22:37:01 瀏覽:774
桃核種盆栽 發布:2025-08-05 22:36:23 瀏覽:422
見過一次面過情人節 發布:2025-08-05 22:29:25 瀏覽:867
鑽石荷花焑 發布:2025-08-05 22:20:36 瀏覽:816
花崗石櫻花紅 發布:2025-08-05 22:20:23 瀏覽:890
蘿莉百合本子 發布:2025-08-05 22:00:28 瀏覽:752
七夕節教學 發布:2025-08-05 21:42:19 瀏覽:127
瞬間變荷花 發布:2025-08-05 21:32:14 瀏覽:694
海棠的專欄 發布:2025-08-05 21:27:46 瀏覽: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