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陳列堆七夕

陳列堆七夕

發布時間: 2025-07-25 05:19:53

㈠ 超市七夕活動主題方案

2022年超市七夕活動主題方案(通用7篇)

為確保活動高質量高水平開展,就不得不需要事先制定活動方案,活動方案的內容和形式都要圍繞著活動的主題來展開,最終達到活動的目的或者意義。那麼優秀的活動方案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2022年超市七夕活動主題方案(通用7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超市七夕活動主題方案1

一、整體思路

七夕作為中國特有的情人節日,對於當下的年輕人來說是一個必過的節日。本次主要大緊貼「七夕」主題的大型促銷活動,打造一個濃郁的情人節的促銷氣氛。

由於黃金珠寶是情人節必備的商品,所以商家主力商品是以黃金珠寶為主。

二、活動時間

8月2日—11日

三、賣場布置

由於七夕是牛郎和織女一年一次通過鵲橋而相遇的,因此在超市賣場商設一個鵲橋,主要的門柱用綠色塑料葡萄藤裝飾成葡萄架的效果,營造情人節爛漫的氣氛。

四、活動策劃

(一)鑽飾節

1、主題

百年老店,百年好合——鑽飾節

本次活動主題擬定為「百年老店;百年好合」,主打婚慶市場,定位明確,將xx超市黃金珠寶賣場最具競爭力的牌譽優勢凸顯出來,以誠信和祝福吸引目標消費者。

2、展式創意

每個珠寶品牌推出幾款情人節特別推介款,可以是名貴高價,也可以是為情人節特別設計的款式,用乾花創意搭配進行展示,外面罩上透明玻璃罩,將經典款從讓消費者挑花眼的眾多珠寶款式中凸顯出來,在花的配稱下形成浪漫唯美的效果,對消費者形成不可阻擋的的誘惑。且女人多被比喻為花,花與珠寶的搭配暗喻女人與珠寶的和稱關系,獨特的展示方式配合適當的燈光、背景,必將吸引消費者駐足的目光,產生極佳的促銷效果。

(二)活動主題

1、全場主題活動

(1)進店有驚喜

情人節當天光臨本店,均可獲得玫瑰一朵,數量有限,送完為止。

(2)購物送鑽石

情人節當天前10名購物者,均可獲贈價值888元的鑽石戒指一枚。

(3)擁抱接吻大比拼,測試你的愛有多深

當天現場舉辦擁抱比賽,十對一組或五對一組,男方抱起女方,時間最長者獲勝。

當天現場舉辦親吻比賽,十對一組或五對一組,男方女方接吻,時間最長者獲勝。

2、獎品

下午5點公布單項總決賽、單項按照當日時間的長短、分出冠軍、亞軍、季軍、獎品是

(1)冠軍獲價值3888元的情侶對戒一對和價值400元的現金抵扣券一張。

(2)季軍獲價值1888元的女裝戒指一枚和價值200元的現金抵扣券一張。

(3)季軍獲價值888元愛情大禮包一個和價值200元的現金抵扣券一張。

超市七夕活動主題方案2

活動分析:

農歷七月初七俗稱中國的情人節,又稱乞巧節或女子節。七夕風俗始於漢朝,隨著牛郎織女美麗傳說的廣為流傳而深入人心。牛郎織女一直被視為勤勞、智慧的化身,他們的愛情故事也被認為是浪漫、恆久的典範。據說在七月初七這天祈福,女子可以乞巧得巧,擁有像織女一樣的巧手天工,並得到美滿的愛情。男子祈福可考運亨通,家庭美滿。

此次活動目的是營造情人節節日氛圍,打造有特色的七夕情人節。增加購物樂趣,以巧克力、鮮花、玩具等相關商品的銷售為主,帶動其他商品的銷售。

活動標題: 七夕情人節 相約新世紀

活動時間: 8月20日

活動內容:

1、還是主推特價、削價、過季商品為主,賣場裝飾營造「情人節」氛圍。購物滿81元以上的顧客,送鮮花一支,每天限500支,送完為止。(購物就參加)

2、情人節巧克力及相關商品展——超市負責

1)超市做一個巧克力堆頭;花妝組准備鮮花。外部項鏈、情侶表等展示。

2)其它相關商品端架前也可寫pop煽動目標顧客購買。

3、廣播氛圍渲染

2)心情點歌:8月8日至10日,顧客(或公司員工

)均可到服務台填一張免費點歌單,廣播將帶去你的「心意」。

4、「情人劇場」:8月1日—5日三天在新世紀樓前電影劇場播放精典愛情片,如:《我的野蠻女友》、《情書》、《泰坦尼克》等『

5、購物新世紀 情定「連理樹」

活動時間:8月18日—20日

活動對象:情侶

抽獎時間:8月20日

活動口號:愛從零開始,情在此升華

活動內容:入口醒目位置擺放一棵「連理樹」,凡8月8日—8月15日光臨新世紀的顧客均可在「連理樹」上留言,表達對情侶的祝福和心意。屆時將組織抽獎活動。(到服務台領取七夕情人卡)

活動道具:連理樹1棵、留言卡200張、抽獎箱1個、

獎項設置:

1)一等獎1名:獎高級湯鍋

2)二等獎5名:獎價值18 元巧克力

3)三等獎10名:獎精美玻璃器

超市七夕活動主題方案3

一、促銷目的

通過「浪漫七夕夜」這一主題,緊緊抓住圍繞「有情人」這一心理,展開商品促銷和活動促銷,以吸引客流,提高知名度,達到銷售的目的。大力推出「降價風暴」的降價促銷活動,讓消費者感到真正的降價優惠。

二、促銷時間

20xx年xx月xx日—— xx月xx日

三、宣傳檔期

20xx年 xx日—— xx月xx日

四、促銷主題

1 、示愛有道 降價有理

2、 備足禮物 讓愛情公告全世界

五、商品促銷

「七夕情人節」是一個特殊的節日,是有情人贈送禮品的節日,因此商品促銷應以「情物禮品」為主題,飾物禮品、定情信物、鮮花、精品系列等。

各店應做好商品的創意陳列和突出重點陳列,以保證節日商品達到最高銷售。

1 、商品特價

情人節期間,對於店內積壓商品整理歸類,設立特價區,此部分產品可藉此次活動之勢,保本銷售,讓銷費者感到真正實惠。

2 、主題陳列: xx月xx日——xx月xx日

各店於正門口顯眼位置做情人節系列商品主題陳列,可以充分利用廚窗擺放,如沒有廚窗的店面可陳列醒目位置。

要求:

a 、情人節主題陳列,以店內精美飾品為主要陳列對象

b 、各店必須包裝至少 11份以上的「飾品套系」用於主題陳列

六、「濃情頭飾花束」

1 、以頭飾為主,現價按原有價位xx折出售,美術筆手寫醒目價簽,凡購買飾品xx元以上的顧客均贈鮮花一支。

2 、製作「濃情頭飾花束」售價表

提前准備包裝盒,包裝紙,做好包裝工作。

3 、免費送貨服務,要求飾品超過xx元,送貨范圍不超過xx公里。

七、活動促銷:

1 情人氣球對對碰

製作 xxx個,氣球用於門店情人節氣氛布置及購物贈送(門店自行安排)。

費用xxx元 /套。

2 、會員卡贈送

凡購買情人節系列商品(不限金額),即可贈送會員卡一張。(時間: 2月 10— 14日)

注意做好會員卡資料登記工作。

八、宣傳

為加強活動的影響力,要做好相關宣傳,以吸引更多的顧客積極的參與到節日促銷當中來。加盟店可在當地自由選擇媒體。例:晚報、電視台字幕、DM投遞等等。

1 、宣傳廣告語

色彩跳躍的 xxx飾品

鮮艷的色彩,精緻的做工,來自韓國的設計。情人節期間,這樣的飾物會不會再興起一股流行風?快來看看這些高貴、可愛漂亮的飾品吧!

2、與眾不同的情人節

送什麼才是與眾不同的,送什麼禮物才能博美女一笑?又省錢又體面的禮物,請看 HAFACE推薦的寶貝飾品吧 ……

九、店內布置

1 、備足禮物 讓愛情公告全世界 門前寫真招帖。

a、 店門口美術筆手寫招貼(含優惠策略的具體內容);

b、 彩色橫幅一條:內容為「示愛有道!降價有理之降價風暴」;

c、 購買或租用心形氣球做店面裝飾;

2 、櫃台和店面內外的衛生:要整潔,門窗玻璃一定要干凈,一塵不染。

3 、在這里還是要特別提到服務質量一定要切實提高。

十、聯合經營

與當地鮮花店達成合作協議,相互提供商品,以增加雙方銷售量。

如購買 xxx元鮮花,贈由xxx提供的飾品一份或會員卡;

在xxx購 xxx元飾品,贈由 xxx鮮花店提供的鮮花或優惠卡。

超市七夕活動主題方案4

活動目的: 塑造超市人性化風格,提醒顧客77節日,刺激顧客現場消費。

活動主題: 馴養愛情 浪漫七夕(賣場內POP主題海報)

時間: 20xx年xx月xx日

活動計劃

一、七夕情人大獎精彩放送

檔期活動期間至一樓飄亮精品廣場購物滿下列金額(美食街、特賣花車除外)即可兌換贈品。

滿77元送甜蜜情人卡

滿277元送熱情蛋糕

滿577元送情人熱貼T恤

贈品以現場實物為准,遇贈品贈畢以等值贈品替代,本公司保留此次活動解釋權,限當日累計有效,隔日恕不兌換。

二、甜蜜DIY 8/17—8/20

顧客持熱情蛋糕兌換券可至二層麵包課領取鮮奶蛋糕一支,盡寫浪漫宣言。

三、浪漫信鴿

凡於8/20來店之情侶可獲飄亮信鴿玫瑰花一支,代您傾訴柔情蜜意。

四、七夕特別貼心服務

訂花、送花服務:活動期間,鮮花商將接受顧客訂購與代送鮮花,代您傳達烈火濃情。

免費禮品包裝:活動期間,凡需禮品包裝的顧客均可憑購物小票至1F服務台進行免費包裝。

五、相約愛情夜

8/25、26晚間電台節目主持人現場與您歡度浪漫情人夜

8/25紅鸚鵡餐廳酒吧熱鬧營業,Live BAND悠揚樂聲與您盡享歡樂浪漫夜

六、浪漫宣言留言板

活動時間:8/15—8/20

活動辦法:請將您心中隱藏已久的愛情宣言填寫於本留言卡,註明姓名、地址及電話,在活動期間內將截角投入1F服務台留言箱內或寄回本公司。

超市將匯集精彩的留言於8月20日當天展示在1F門前廣場,並挑選出最真、最酷宣言得主各3名,在電台特定檔節目中播出,並贈送熱貼情侶T恤一套、情侶照一組。

超市七夕活動主題方案5

一、總體思路

七夕是中國傳統的情人節,由於國人越來越珍視中國的傳統文化、民俗節日,再加上商家每年大張旗鼓的宣傳炒作,七夕情人節已經成為情侶必過的節日之一。本促銷策劃案主要提出兩大緊貼「七夕」主題的大型促銷活動,以配合店內各商家、場館促銷活動,營造濃郁的情人節消費氛圍。

另外,由於黃金珠寶是情人節的主力商品之一,建議將商場每年一度面向婚慶市場的「秋季鑽飾節」於七夕啟動,以「節」促「節」,並借情人節的巨大商機給鑽飾節帶來一個好的開端。

二、活動時間

8月x日—8月x日

三、賣場布置

為配合七夕主題,建議在商場賣場共享空間架設一道鵲橋,根據傳說中在葡萄下可以聽見牛郎織女說話的傳說,在主入口門柱上用綠色塑料葡萄藤裝飾成葡萄架的效果,營造濃郁的傳統中國情人節的氣氛。

四、活動策劃

1、主題

百年老店,百年好合——20xx鑽飾節

[主題釋意]本次活動主題擬定為「百年老店;百年好合」,主打婚慶市場,定位明確,將xx商場黃金珠寶賣場最具競爭力的牌譽優勢凸顯出來,以誠信和祝福吸引目標消費者。

2、活動策劃

鑽飾節由8月延續至「十一」黃金周,共計一個多月,這么長的時間,促銷活動應該是有層次、分階段的。七夕促銷期間為鑽飾節活動的預熱期,吸引消費者對鑽飾節活動的關注,並促進下一步消費。

鑽飾節浪漫啟動,七重炫禮任意挑選

活動期間購買鑽飾類商品累計滿3000元,即有七種優惠由您任選其一。

床品77元抵扣券;

西裝77元抵扣券;

鞋品77元抵扣券;

女裝77元抵扣券;

服裝配飾9折卡;

華服6折卡;

婚紗攝影8折卡。

超市七夕活動主題方案6

七夕是中國傳統的情人節,由於中國人越來越珍視中國的傳統文化、民俗節日,在加上商家每年大張旗鼓的宣傳炒作,七夕情人節已經成為情侶必過的節日之一。本人促銷方案是主要緊貼「七夕」主題的'促銷方案,以配合店內各商家、賣場促銷活動,營造濃郁的情人節消費氛圍。

(一)、活動主題

心心相印,浪漫七夕

(二)、活動時間

即20xx年8月22日至8月24日

(三)、活動地點

休閑食品區

(四)、活動辦法

1、凡於活動期間在本店購買巧克力滿77元,即可憑購物小票到活動贈品處換取贈送玫瑰花一枝。

2、凡於活動期間在本店購買商品滿520元,即可憑購物小票參與9:00—12:00的情人節幸運大抽獎。

獎項有:

一等獎:情侶裝一套

二等獎:金裝巧克力一盒

三等獎:心心相印抽紙一袋

參與獎:心形氣球一個

註:一張小票只可參與一個活動,不可重復使用,小票只有在活動期間參與活動有效。

(五)、商品計劃

情人節期間,對於店內積壓商品整理歸類,設立特價區,此部分產品可藉此次活動之勢,保本銷售,讓銷費者感到真正實惠。

(六)、宣傳

為加強活動的影響力,要做好相關宣傳,以吸引更多的顧客積極的參與到節日促銷當中來,根據可視經費的多少而選擇最恰當的傳播媒體。

(七)、賣場布置

1、店外的活動裝飾,如:海報、布旗等;

2、店內的氣氛布置,如:pop廣告製作,為配合七夕主題,本店在賣場共享空間架設一道鵲橋,根據傳說中葡萄下可以聽見牛郎織女說話的傳說,在主入口門柱上用綠色的塑料葡萄藤裝飾成葡萄架的效果,營造濃郁的傳統中國情人節的氛圍。

(八)、特別企劃活動

為了讓店內有更濃烈的節日氣氛,活動期間在本店還舉行其他的情人節趣味活動,例如:

1、情人默契大考驗;

2、「真心話大考驗」或「敢愛你就說出來」,挑戰自己的勇氣,許下愛的誓言;

3、在入口處設置展板徵集情侶的甜蜜照,或現場在鵲橋下免費給情侶拍照留念。

超市七夕活動主題方案7

一、總體思路

七夕是中國傳統的情人節,由於國人越來越珍視中國的傳統文化、民俗節日,再加上商家每年大張旗鼓的宣傳炒作,七夕情人節已經成為情侶必過的節日之一。本促銷策劃案主要提出兩大緊貼「七夕」主題的大型促銷活動,以配合店內各商家、場館促銷活動,營造濃郁的情人節消費氛圍。

另外,由於黃金珠寶是情人節的主力商品之一,建議將商場每年一度面向婚慶市場的「秋季鑽飾節」於七夕啟動,以「節」促「節」,並借情人節的巨大商機給鑽飾節帶來一個好的開端。

二、活動時間 :8月19——8月20日

三、賣場布置

為配合七夕主題,建議在商場賣場共享空間架設一道鵲橋,根據傳說中在葡萄下可以聽見牛郎織女說話的傳說,在主入口門柱上用綠色塑料葡萄藤裝飾成葡萄架的效果,營造濃郁的傳統中國情人節的氣氛。

四、活動策劃

1、主題

百年老店,百年好合——20xx鑽飾節

[主題釋意]本次活動主題擬定為「百年老店;百年好合」,主打婚慶市場,定位明確,將xx商場黃金珠寶賣場最具競爭力的牌譽優勢凸顯出來,以誠信和祝福吸引目標消費者。

2、活動策劃

鑽飾節由8月延續至「十一」黃金周,共計一個多月,這么長的時間,促銷活動應該是有層次、分階段的。七夕促銷期間為鑽飾節活動的預熱期,吸引消費者對鑽飾節活動的關注,並促進下一步消費。

鑽飾節浪漫啟動,七重炫禮任意挑選

活動期間購買鑽飾類商品累計滿3000元,即有七種優惠由您任選其一。

床品77元抵扣券 西裝77元抵扣券 鞋品77元抵扣券

女裝77元抵扣券 服裝配飾9折卡 華服6折卡 婚紗攝影8折卡

㈡ 清明、端午、重陽、七夕、元宵、春節、除夕、冬至,這些節日都有哪些風俗

清明節的習俗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盪鞦韆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綵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打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踏青
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放風箏
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裡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後,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春節的習俗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貼窗花和倒貼「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 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 我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國現今我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的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間流傳最廣的是一幅《老鼠娶親》的年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歷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後發展成掛歷,至今風靡全國。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閑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後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現在,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浙江溫州等地區是我國著名的花炮之鄉,生產的爆竹花色多,品質高,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幹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於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後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來後來的「賀年片」。
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

冬至節的習俗

冬至經過數千年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諸如餛飩、餃子、湯圓、赤豆粥、黍米糕等都可作為年節食品。曾較為時興的「冬至亞歲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獻冬至盤、供冬至團、餛飩拜冬等。 較為普遍的有冬至吃餛飩的風俗。早在南宋時,臨安人就在冬至吃餛飩,開始是為了祭祀祖先,後逐漸盛行開來,民間有「冬至餛飩夏至面」之說。餛飩發展至今,更成為名號繁多,製作各異,鮮香味美,遍布全國各地,深受人們喜愛的著名小吃。餛飩名號繁多,江浙等大多數地方稱餛飩,而廣東則稱雲吞,湖北稱包面,江西稱清湯,四川稱抄手,新疆稱曲曲等等。

吃湯圓也是冬至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湯圓」是冬至必備的食品,是一種用糯米粉製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於互贈親朋。舊時上海人最講究吃湯團。古人有詩雲:「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

北方還有不少地方,在冬至這一天有吃狗肉和羊肉的習俗,因為冬至過後天氣進入最冷的時期,中醫認為羊肉狗肉都有壯陽補體有功效,民間至今有冬至有進補的習俗。

在我國台灣還保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徵吉祥中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後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於冬至或前後約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長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稱「祭祖」。祭典之後,還會大擺宴席,招待前來祭祖的宗親們。大家開懷暢飲,相互聯絡久別生疏的感情,稱之為「食祖。」冬至節祖先,在台灣一直世代相傳,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冬至是一個內容豐富的節日,據傳,冬至在歷史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經是個很熱鬧的日子。 在今天江南一帶仍有:吃了冬至夜飯長一歲的說法,俗稱「添歲」。

端午節的習俗

我國民間過端午節是較為隆重的,慶祝的活動也是各種各樣,比較普遍的活動有以下種種形式: 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其實 ,「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游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

後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區劃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夜龍船上,張燈結綵,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歷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穀豐登。雲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岩紅窩。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劃龍舟的傳說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每年端節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灣開始舉行龍舟競渡。當時台灣知府蔣元君曾在台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台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在香港,也舉行競渡。

此外,劃龍舟也先後傳入鄰國日本、越南等及英國。1980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項目,並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1991年6月16日(農歷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鄉中國湖南嶽陽市,舉行首屆國際龍舟節。在競渡前,舉行了既保存傳統儀式又注入新的現代因素的「龍頭祭」。 「龍頭」被抬入屈子祠內,由運動員給龍頭「上紅」(披紅帶)後,主祭人宣讀祭文,並為龍頭「開光」(即點晴)。然後,參加祭龍的全體人員三鞠躬,龍頭即被抬去汩羅江,奔向龍舟賽場。此次參加比賽、交易會和聯歡活動的多達60餘萬人,可謂盛況空前。爾後,湖南便定期舉辦國際龍舟節。賽龍舟將盛傳於世。

端午食粽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鹼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里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台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懸艾葉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中醫學上以艾入葯,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葯物。

可見,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端午節上山采葯,則是我國各國個民族共同的習俗。

七夕節的習俗

七夕節最普遍的習俗,就是婦女們在七月初七的夜晚進行的各種乞巧活動。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個地區的乞巧的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

在山東濟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動很簡單,只是陳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結網於瓜果之上,就意味著乞得巧了。而鄄城、曹縣、平原等地吃巧巧飯乞巧的風俗卻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里,乞巧活動以後,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有些地方的乞巧節的活動,帶有競賽的性質,類似古代鬥巧的風俗。近代的穿針引線、蒸巧悖悖、烙巧果子、還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湯的習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將穀物浸泡水中發芽,七夕這天,剪芽做湯,該地的兒童特別重視吃巧芽,以及用麵塑、剪紙、彩綉等形式做成的裝飾品等就是鬥巧風俗的演變。而牧童則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叫做「賀牛生日」(傳說七夕是牛的生日)。

諸城、滕縣、鄒縣一帶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淚」,因為是牛郎織女相會所致。膠東,魯西南等地傳說這天喜鵲極少,都到天上搭鵲橋去了。 在今日浙江各地仍有類似的乞巧習俗。如杭州、寧波、溫州等地,在這一天用麵粉制各種小型物狀,用油煎炸後稱「巧果」,晚上在庭院內陳列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女孩對月穿針,以祈求織女能賜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隻,放在盒中,第二天開盒如已結網稱為得巧。

而在紹興農村,這一夜會有許多少女一個人偷偷躲在生長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靜之時如能聽到牛郎織女相會時的悄悄話,這待嫁的少女日後便能得到這千年不渝的愛情。

為了表達人們希望牛郎織女能天天過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願望,在浙江金華一帶,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殺一隻雞,意為這夜牛郎織女相會,若無公雞報曉,他們便能永遠不分開。
在廣西西部,傳說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壽。此水名「雙七水」,人們在這天雞鳴時,爭先恐後地去河邊取水,取回後用新瓮盛起來,待日後使用。
廣州的乞巧節獨具特色,節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用彩紙、通草、線繩等,編製成各種奇巧的小玩藝,還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裡用水浸泡,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從初六晚開始至初七晚,一連兩晚,姑娘們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飾,一切都安排好後,便焚香點燭,對星空跪拜,稱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連拜七次。

拜仙之後,姑娘們手執綵線對著燈影將線穿過針孔,如一口氣能穿七枚針孔者叫得巧,被稱為巧手,穿不到七個針孔的叫輸巧。七夕之後,姑娘們將所製作的小工藝品、玩具互相贈送,以示友情。
在福建,七夕節時要讓織女欣賞、品嘗瓜果,以求她保佑來年瓜果豐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鮮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鮮花和婦女化妝用的花粉以及一個上香爐。一般是齋戒沐浴後,大家輪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禱心願。女人們不僅乞巧,還有乞子、乞壽、乞美和乞愛情的。而後,大家一邊吃水果,飲茶聊天,一邊玩乞巧游戲,乞巧游戲有兩種:一種是「卜巧」,即用卜具問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種是賽巧,即誰穿針引線快,誰就得巧,慢的稱「輸巧」,「輸巧」者要將事先准備好的小禮物送給得巧者。

有的地區還組織「七姐會」,各地區的「七姐會」聚集在宗鄉會館擺下各式各樣鮮艷的香案,遙祭牛郎織女,「香案」都是紙糊的,案上擺滿鮮花、水果、胭脂粉、紙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綉等,琳琅滿目。不同地區的「七姐會」便在香案上下工夫,比高下,看誰的製作精巧。今天,這類活動已為人遺忘,只有極少數的宗鄉會館還在這個節日設香案,拜祭牛郎織女。香案一般在七月初七就備妥,傍晚時分開始向織女乞巧。
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然後和入麵粉、芝麻,拌勻後攤在案上捍薄,晾涼後用刀切為長方塊,最後折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黃即成。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
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有多種變化:或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此種瓜果稱為「花瓜」。
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個富有浪漫色彩傳統節日。但不少習俗活動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徵忠貞愛情的牛郎織女的傳說,一直流傳民間。

㈢ 浙江一帶七夕的活動是怎樣的

浙江一帶的七夕活動可稱豐富多彩,具有較強的地域特色。在浙江嘉興塘匯鄉古竇涇村,有七夕香橋會。每年七夕,人們都趕來參與,搭制香橋。

所謂香橋,是用各種粗長的裹頭香,即以紙包著的線香搭成的長約四五米、寬約半米的橋梁,裝上欄桿,於欄桿上紮上五色線製成的花裝飾。橋正中還可堆放人們送來的檀香包、元寶錠,紅綠相間,金碧輝煌,宛如一件件精美工藝品。

入夜,人們祭祀雙星,祈求福祥,然後將香橋焚化,象徵著雙星已走過香橋,歡喜地相會。這香橋是由鵲橋傳說衍化而來,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

在杭州、寧波、溫州等地,農歷七月初七這天要用麵粉製作成各種小型物狀,用油煎炸後稱巧果。晚上在庭院內陳列巧果、石榴、蓮蓬、白藕、紅菱、柿子等。

女孩對月穿針,以祈求織女能賜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隻,放在盒中,第二天開盒如已結網稱得巧。

在浙江,還有外婆給外孫送巧食的習俗,認為孩子吃了就能生巧。在紹興的一些農村,七夕這一夜會有許多少女一個人偷偷地躲在生長茂盛的南瓜棚下,待夜深人靜之時,如能聽到牛郎和織女相會時的悄悄話,這待嫁的少女日後便能得到這千年不渝的愛情。

過去,婚姻對於女性來說是決定一生幸福與否的終身大事,所以,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都會在這個晚上,在夜靜人深的時刻,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

為了表達人們希望牛郎和織女能天天過上美好幸福的家庭生活的願望,在浙江金華一帶,每年的農歷七月初七這天,家家戶戶都要殺一隻公雞,意為這夜牛郎和織女相會,若無公雞報曉,他們便能永遠不分開。當然,這些習俗是因傳說而生,但是卻代表了人們對有情之人的良好祝願。

婦女七夕洗發,也是特別的習俗。在湖南、江浙一帶都有此記載。明清以來,在杭州地區家家戶戶在七夕這天都要用槿柳葉泡水,給女孩洗頭發,以效織女在此日沐浴洗發、使女孩聰明靈巧。

在杭嘉湖地區,這一天,婦女們便取來槿樹葉揉搓,取其滑膩的液汁來洗頭,以使得頭發烏黑生輝,不生頭虱。

七夕在溫州的洞頭地區是個文化氣氛非常濃郁的節日。這一天,當地年滿16虛歲的孩子都要參加成人禮,未到年齡的,則是屬於他們的兒童節。同時,七夕也是祈求安康和象徵愛情的節日。

七夕這一天,洞頭地區的村子裡集中當地兒童,以16虛歲為標准,分成兩組。邀請村裡有威望的老人,身著傳統服飾主持。並貢上紅圓、壽龜、巧人餅等特色供品,念誦祭文祝詞,焚七星亭,為孩子們祝福納祥。

在溫嶺石塘鎮的石塘、箬山一帶,有在七夕當日向七娘媽為未滿16歲的兒童祈願的習俗。早在300多年前,石塘、箬山一帶的居民從福建、惠安、泉州等地遷入,將當時在閩南盛行的七夕供奉玩偶的習俗也帶到了這一地區。因該地區相對封閉的地理位置,這一習俗仍被完好地保留了下來。

石塘小人節的程序是農歷七月初一至初七,每天清晨需點七支香,祭七女神。初七清晨,在門口設供桌,擺放彩亭或彩轎,點香燭,放七個酒盅,和香蕉、葡萄、西瓜、木耳、香菇等時鮮果蔬,以及糖龜、刀肉、魚干、雞蛋、粽子等祭品。

祭祀儀式一般由女性長輩主祭,祈求七女娘媽佑小孩聰明、健康。祭拜儀式結束時,燃放鞭炮,焚化彩亭或彩轎以獻給七娘媽。

從凌晨至9時這個時段,整個漁區小鎮香煙繚繞,鞭炮聲不絕耳,熱鬧非凡。

石塘小人節以石塘、箬山為中心,在當地的發展過程中,既保存了宋代京城開封與臨安流行的七夕風俗,同時又是在該地區特有社會環境中演變的結果。

每年農歷的七月初七,是傳說中「牛郎和織女」相會的日子。在這一天,蕭山坎山一帶的鄉民就會自動地聚集在地藏寺中,望著天上的繁星明月,用心聆聽著牛郎和織女的訴說衷腸。有數以千計的鄉民夜宿地藏寺,徹夜祈求地藏菩薩上天奏告,讓玉皇大帝開恩,讓這對有情人一家團圓,永不分離。

㈣ 韓國有七夕節嗎

韓國有七夕抄節,七夕的日子是農歷7月初7。

韓國七夕節的習俗有祈拜織女星、祭祀、曬書曝衣。

1、祈拜織女星

韓國七夕最具代表性的風俗就是祈求織女星,希望自己也跟織女一樣有著靈巧的手、織布織得更好。當天早晨婦女們把香瓜、黃瓜等瓜果放在桌子上磕頭祈求,讓女人們織布的手藝越來越好。

2、祭祀

韓國七夕的另一個重要事宜就是祭祀,祭祀可分為家庭祭祀和集體祭祀兩種。韓國女性要在祭台放上干凈的井水,牛郎織女不再成為祭祀對象,她們主要是為了祈求親朋好友的平安。有些地方則舉行祈求豐收的田祭。在中部地方有「迎接七夕」的風俗,這是一種讓巫婆祈求子女安然無恙的儀式。

3、曬書曝衣。

七月是炎熱天氣逐漸消失的時期,也是農家繁忙的農活結束後等秋收的時期,少許過著清閑的時間。所以過了陰雨季節後的這時候,農家有著把夏天陰雨季節期間的潮濕衣服和書拿出來曬乾的風俗,這名叫曬書曝衣,所以,這天各家各戶的院子都堆滿了拿出來曬的衣服和各種書籍。

㈤ 七月初七除了是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還是什麼日子

七夕節
【七夕節的簡介 】

在我國,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氣溫暖,草木飄香,這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七橋節」或「女兒節」,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閃耀,一道白茫茫的銀河象一座天橋橫貫南北,爭河的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

七夕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習俗,相傳,在每年的這個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

人們傳說在七夕的夜晚,抬頭可以看到牛郎織女的銀河相會,或在瓜果架下可偷聽到兩人在天上相會時的脈脈情話。

女孩們在這個充滿浪漫氣息的晚上,對著天空的朗朗明月,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紅技法嫻熟,更乞求愛情婚姻的姻緣巧配。過去婚姻對於女性來說是決定一生幸福與否的終身大事,所以,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都會在這個晚上,夜靜人深時刻,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

【七夕節的歷史 】

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宋元之際,七夕乞巧相當隆重,京城中還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為乞巧市。宋羅燁、金盈之輯《醉翁談錄》說:「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在這里,從乞巧市購買乞巧物的盛況,就可以推知當時七夕乞巧節的熱鬧景象。人們從七月初一就開始辦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車水馬龍、人流如潮,到了臨近七夕的時日、乞巧市上簡直成了人的海洋,車馬難行,觀其風情,似乎不亞於最盛大的節日--春節,說明乞巧節是古人最為喜歡的節日之一。

千百年來,牛郎、織女的故事變得家喻戶曉。每年到了七夕的晚上,大家就會出門去看牽牛、織女星渡河相會。傳說西漢的竇太後自小禿頭,家人嫌她醜陋,就不準她出門看星。當然,並不是每個女孩都像竇後小時候一樣的不幸。事實上,七夕的重頭戲就在這些女孩的身上呢!因為傳說中,織女的手藝極巧,能織出雲彩一般美麗的天衣。為了使自己也能擁有織女一般的巧手,在少女之間,遂發展出了一種「乞巧」的習俗。乞巧的習俗大約早在漢代就形成了,只不過是後來才和牛郎、織女的故事相結合。乞巧用的針就分雙眼、五孔、七孔、九孔之多。七夕晚上,手拿絲線,對著月光穿針,看誰先穿過就是「得巧」。另一種丟針卜巧的方法,是在七夕的中午,放一盆水在太陽下曝曬,過了一段時間後,空間中的塵土就會在水面上結成一層薄膜。

這時把針丟在水裡,有了薄膜的支撐,針會浮在水面上。再看看水中所呈現的針影,如果成為雲彩、花朵、鳥獸之形,就是得巧。反之,若呈現細如線、粗如槌的影子,就是未能得巧。

除此之外,七夕當天還得在月下設一香案,供上水果、鮮花向織女乞巧。據載,蔡州有位丁姓女子,十分擅長女紅。有一年七夕她乞巧時,看到一枚流星掉在她的香案。第二天早上一看,原是只金梭。從此之後,她的「巧思益進」。

乞巧的方式之多,甚至連祭織女的供品也可派上用場。供品中必不可少的是瓜果,如果夜裡有子(一種小蜘蛛)在瓜果上結網,就表示該女子已得巧。講究一點的,如唐朝宮女,就把子放在小盒子中,第二天早晨打開來看。如果網結得就是巧乞得少。

另有竊聽哭聲之說,據說必須要是個童女,在夜闌人靜之時,悄悄的走近古井之旁,或是葡萄架下,屏息靜聽,隱隱之中如果能聽到牛郎、織女對談或是哭泣的聲音,此女必能得巧。

婦女間乞巧,男子也沒閑著。俗傳七月七日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讀書人特別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運亨通。魁星爺就是魁斗星,廿八宿中的奎星,為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也魁星或魁首。古代士子中狀元時稱「大魁天下士」或「一舉奪魁」,都是因為魁星主掌考運的緣故。

根據民間傳說,魁星爺生前長相奇醜,臉上長滿斑點,又是個跛腳。有人便寫了一首打油來取笑他: 不揚何用飾鉛華,縱使鉛華也莫遮。 娶得麻姑成兩美,比來蜂室果無差。須眉以下鴻留爪,口鼻之旁雁踏沙。 莫是檐前貪午睡,風吹額上落梅花。相君玉趾最離奇,一步高來一步低。款款行時身欲舞,飄飄踱處乎如口。 緣世路皆傾險,累得芳蹤盡側欹。莫笑腰枝常半折,臨時搖曳亦多姿。

然而這位魁星爺志氣奇高,發憤用功,竟然高中了。皇帝殿試時,問他何臉上全是斑點,他答道:「麻面滿天星」;問他的腳為何跛了,他答道:「獨腳跳龍門」。皇帝很滿意,就錄取了他。另一種完全不同的傳說,說魁星爺生前雖然滿腹學問,可惜每考必敗,便悲憤得投河自殺了。豈料竟被鰲魚救起,升天成了魁星。因為魁星能左右文人的考運,所以每逢七月七日他的生日,讀書人都鄭重的祭拜。

【關於牛郎織女的傳說】

七夕節始終和牛郎織女的傳說相連,這是一個很美麗的,千古流傳的愛情故事,成為我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一 。

相傳在很早以前,南陽城西牛家莊里有個聰明.忠厚的小夥子,父母早亡,只好跟著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馬氏為人狠毒,經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給他九頭牛,卻讓他等有了十頭牛時才能回家,牛郎無奈只好趕著牛出了村。

牛郎獨自一人趕著牛進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樹下傷心,不知道何時才能趕著十頭牛回家,這時,有位須發皆白的老人出現在他的面前,問他為何傷心,當得知他的遭遇後,笑著對他說:「別難過,在伏牛山裡有一頭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養它,等老牛病好以後,你就可以趕著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嶺,走了很遠的路,終於找到了那頭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厲害,就去給老牛打來一捆捆草,一連餵了三天,老牛吃飽了,才抬起頭告訴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觸犯了天規被貶下天來,摔壞了腿,無法動彈。自己的傷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個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細心地照料了老牛一個月,白天為老牛採花接露水治傷,晚上依偎在老年身邊睡覺,到老牛病好後,牛郎高高興興趕著十頭牛回了家。

回家後,嫂子對他仍舊不好,曾幾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設法相救,嫂子最後惱羞成怒把牛郎趕出家門,牛郎只要了那頭老牛相隨。

一天,天上的織女和諸仙女一起下凡游戲,在河裡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幫助下認識了織女,二人互生情意,後來織女便偷偷下凡,來到人間,做了牛郎的妻子。織女還把從天上帶來的天蠶分給大家,並教大家養蠶,抽絲,織出又光又亮的綢緞。

牛郎和織女結婚後,男耕女織,情深意重,他們生了一男一女兩個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長,這事很快便讓天帝知道,王母娘娘親自下凡來,強行把織女帶回天上,恩愛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無路,還是老牛告訴牛郎,在它死後,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著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話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著自己的兒女,一起騰雲駕霧上天去追織女,眼見就要追到了,豈知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金簪一揮,一道波濤洶涌的天河就出現了,牛郎和織女被隔在兩岸,只能相對哭泣流淚。他們的忠貞愛情感動了喜鵲,千萬只喜鵲飛來,搭成鵲橋,讓牛郎織女走上鵲橋相會,王母娘娘對此也無奈,只好允許兩人在每年七月七日於鵲橋相會。

後來,每到農歷七月初七,相傳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能讓自己能象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能有如意稱心的美滿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節。

【乞巧七夕的習俗 】

七夕節最普遍的習俗,就是婦女們在七月初七的夜晚進行的各種乞巧活動。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個地區的乞巧的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

在山東濟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動很簡單,只是陳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結網於瓜果之上,就意味著乞得巧了。而鄄城、曹縣、平原等地吃巧巧飯乞巧的風俗卻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里,乞巧活動以後,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有些地方的乞巧節的活動,帶有競賽的性質,類似古代鬥巧的風俗。近代的穿針引線、蒸巧悖悖、烙巧果子、還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湯的習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將穀物浸泡水中發芽,七夕這天,剪芽做湯,該地的兒童特別重視吃巧芽,以及用麵塑、剪紙、彩綉等形式做成的裝飾品等就是鬥巧風俗的演變。而牧童則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叫做「賀牛生日」(傳說七夕是牛的生日)。

諸城、滕縣、鄒縣一帶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淚」,因為是牛郎織女相會所致。膠東,魯西南等地傳說這天喜鵲極少,都到天上搭鵲橋去了。

在今日浙江各地仍有類似的乞巧習俗。如杭州、寧波、溫州等地,在這一天用麵粉制各種小型物狀,用油煎炸後稱「巧果」,晚上在庭院內陳列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女孩對月穿針,以祈求織女能賜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隻,放在盒中,第二天開盒如已結網稱為得巧。

而在紹興農村,這一夜會有許多少女一個人偷偷躲在生長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靜之時如能聽到牛郎織女相會時的悄悄話,這待嫁的少女日後便能得到這千年不渝的愛情。

為了表達人們希望牛郎織女能天天過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願望,在浙江金華一帶,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殺一隻雞,意為這夜牛郎織女相會,若無公雞報曉,他們便能永遠不分開。

在廣西西部,傳說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壽。此水名「雙七水」,人們在這天雞鳴時,爭先恐後地去河邊取水,取回後用新瓮盛起來,待日後使用。

廣州的乞巧節獨具特色,節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用彩紙、通草、線繩等,編製成各種奇巧的小玩藝,還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裡用水浸泡,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從初六晚開始至初七晚,一連兩晚,姑娘們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飾,一切都安排好後,便焚香點燭,對星空跪拜,稱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連拜七次。

拜仙之後,姑娘們手執綵線對著燈影將線穿過針孔,如一口氣能穿七枚針孔者叫得巧,被稱為巧手,穿不到七個針孔的叫輸巧。七夕之後,姑娘們將所製作的小工藝品、玩具互相贈送,以示友情。

在福建,七夕節時要讓織女欣賞、品嘗瓜果,以求她保佑來年瓜果豐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鮮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鮮花和婦女化妝用的花粉以及一個上香爐。一般是齋戒沐浴後,大家輪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禱心願。女人們不僅乞巧,還有乞子、乞壽、乞美和乞愛情的。而後,大家一邊吃水果,飲茶聊天,一邊玩乞巧游戲,乞巧游戲有兩種:一種是「卜巧」,即用卜具問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種是賽巧,即誰穿針引線快,誰就得巧,慢的稱「輸巧」,「輸巧」者要將事先准備好的小禮物送給得巧者。

有的地區還組織「七姐會」,各地區的「七姐會」聚集在宗鄉會館擺下各式各樣鮮艷的香案,遙祭牛郎織女,「香案」都是紙糊的,案上擺滿鮮花、水果、胭脂粉、紙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綉等,琳琅滿目。不同地區的「七姐會」便在香案上下工夫,比高下,看誰的製作精巧。今天,這類活動已為人遺忘,只有極少數的宗鄉會館還在這個節日設香案,拜祭牛郎織女。香案一般在七月初七就備妥,傍晚時分開始向織女乞巧。

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然後和入麵粉、芝麻,拌勻後攤在案上捍薄,晾涼後用刀切為長方塊,最後折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黃即成。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

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有多種變化:或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此種瓜果稱為「花瓜」。

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個富有浪漫色彩傳統節日。但不少習俗活動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徵忠貞愛情的牛郎織女的傳說,一直流傳民間。

㈥ 七夕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臘八和除夕的來歷

夕七月七,是傳說中牛郎織女從鵲橋渡天河相會的日子。人們心中的織女是個勤勞善良、心靈手巧的天仙,所以七月七這天晚上,年輕的姑娘和少婦都要出來行拜祭的禮儀,並向織女乞巧,希望自己也能象織女一樣有雙靈巧的手,有顆聰慧的心,會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

因為七夕節與女事關系密切,所以又叫「女兒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的婦女節。 七夕節有吃巧食的風俗。巧食的內容有瓜果和各式各樣的面點,各地風俗不一。各種巧食做成後,都要陳列到庭院中的幾案上,好象要請天上的織女來品評。然後大家一面觀賞著遙遠的夜空,一面吃著各種巧食,認為這樣會使人變得靈巧。
漢代時,民間便開始向織女乞巧了。不但祈求心靈手巧,還祈求得到財富、早日有美滿甜蜜的婚姻和得子。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准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葯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農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我國古歷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 稱謂「仲秋」, 所以中秋節又叫「仲秋節」。
九月初九重陽節,又稱為「重九節」或「老人節」。這一天,重陽佳節活動極為豐富,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放風箏、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

重陽節,起源於戰國時代,原是一個歡樂的日子。古人將天地萬物歸為陰陽兩類,陰代表黑暗,陽則代表光明、活力。奇數為陽,偶數為陰。九是奇數,因此屬【除夕的由來】除夕是指每年農歷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歷全年最後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以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為中心陽,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陽相重,故稱「重陽」

熱點內容
只過七夕節 發布:2025-07-26 08:44:20 瀏覽:750
牡丹江金融網 發布:2025-07-26 08:30:17 瀏覽:139
插花會過敏 發布:2025-07-26 08:30:15 瀏覽:845
人參百合湯 發布:2025-07-26 08:18:18 瀏覽:188
幼兒園模擬綠植效果圖 發布:2025-07-26 08:18:09 瀏覽:966
西彭櫻花里 發布:2025-07-26 08:17:34 瀏覽:347
無味的蘭花 發布:2025-07-26 08:16:08 瀏覽:222
茶花拖桂 發布:2025-07-26 08:14:31 瀏覽:165
百合居電話 發布:2025-07-26 08:08:32 瀏覽:103
白色情人節鑰匙 發布:2025-07-26 08:07:01 瀏覽: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