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情人節停業

情人節停業

發布時間: 2025-07-17 23:11:30

『壹』 在長達半年疫情期間,電影行業是否受到了很大的損失

在疫情期間,電影行業受到了很大的損失。電影行業是應該是受這次疫情影響最大也是損失最直接的行業,7月16日,國家電影局下發通知,7月20日全國各地有序恢復營業,直至7月20日,全國影院已經停業175天。

雖然影院恢復開業,但是百分之九十的影院並不覺得疫情後短期內可以恢復活力,很多影院認為,要達到疫情前的觀影狀態,至少需要3到6個月,還有將近4成的影院認為需要半年以上才可以恢復。即使開業也要減少與朋友相約一起看電影,在影院內少說話記得戴口罩,每人隔著一個座位,因為這些也減少了恢復後人們看電影的熱情。

『貳』 我國有什麼節日

中國傳統節日一覽

中國的傳統節日自漢以後基本定型,有一定增減,民國以後,由於
正式西化而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但民間仍然堅持其中一些政府未法
定的少數。直至文革,政府更削減了宣傳除春節以外的傳統節日,
即使對於春節,也被宣傳成「過革命化的春節」。改革開放以後,
民間開始慶祝一些傳統節日,報刊上也相應作了些介紹宣傳。目前,
包括法定假日以外,民間慶祝的傳統節日大約占傳統節日的三分之
一。

傳統節日里包含了許多民俗文化和傳統人文觀念,以及宗教因素,
對於研究古代社會的文化、歷史和社會生活,有一定的意義,下面
羅列主要傳統節日,以餉對這方面感興趣的朋友。

一。正月拜年

正月,又稱元旦,或稱正月初一。正月初一是一年、四季、十二個
月起始的一天。《春秋傳》上將正月叫做端月。雞鳴而起,先於庭
前爆竹,以辟山臊惡鬼。因此,正月是從自有歷法以後,上古就有
的節日。

正月有很多習俗,如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這項風俗至今還保
持,飲椒酒,就是用花椒花做成的酒,或者柏酒。但一些具體活動
現已廢棄,包括漢晉時期,如周處在《風土記》里所說:「正旦,
當生吞雞子一枚,謂之練形。」《東京夢華錄》載北宋政府在正月
要舉行大朝會,皇帝和百官要舉行大型團拜活動,並宴請各國使節,
特別重視對遼、高麗使團的賜宴待遇。此項活動保留至今。

辛亥革命以後,民國政府法定保留的傳統節日僅有正月,但改名為
「春節」,並將元旦放在西歷一月一日,唯政府和民間都更重視春
節,人民共和國政府法定春節放假四日,但目前許多私人企業都不
同程度將春節做了適當延長,有的甚至包括周末算在內,延長至元
月十五。

二。立春祭農

立春在元月一日至元月十五之間,這是古代傳統的祭農節日,按東
漢應劭《風俗通義》,祭農本在四月間開展,漢文帝改到二月,而
在晉時,再改到立春。立春這天,官員要親自穿戴慶祝,坐小春牛
表示支持和重視開春後的農事,民間也相應有慶祝活動,這個節日
其實才是真正的迎春。西晉傅咸《燕賦》說:「四時代至,敬逆其
始。彼應運於東方,乃設燕以迎至。〔羽軍〕輕翼之歧歧,若將飛
而未起。何夫人之功巧,式儀形之有似。御青書以贊時,著宜春之
嘉祉。」

今天很少有人知道立春是個傳統節日。

三。元宵燈火

元宵在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一度最熱鬧的一天,因為過了這一天,
絕大部分人們都要上班了。元宵活動盛大在有燈會和煙火活動。舞
龍舞獅,社戲雜耍,從白天起就開始進行,直至深夜。為了保持與
民同樂的姿態,這天金吾不禁,金吾就是執金吾,就是守衛皇宮的
近衛兵,金吾不禁指在皇宮門前金水橋一帶不禁止普通老百姓參觀
遊玩。焰火就設在金水橋附近施放,以便於皇帝和嬪妃在皇城門樓
上欣賞。舊時煙火都是由扎在煙火架上的各種爆竹禮花逐次燃燒造
成的效果,我小時候看過,比西式煙火更精彩絢麗,但危險性大。
唐蘇味道詩「火樹銀花合,金橋鐵索開,暗塵隨馬去,流螢逐人來。」
生動地總結了元夕的景象。

元夕到來,許多禁錮在深閨里的青年婦女,官宦家眷都被破例允許
出來觀燈,這就為青年男女的接觸創造了一個難得的機會,演出了
許多愛怨的愛情故事,在明代白話小說里多所描述。北宋歐陽修詞
《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畫,月上柳梢頭,人約
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滿春衫袖。」,
寫出了元夕邂逅,相思一年而伊人不見,此情何以堪。辛棄疾詞「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心上人竟然從天而降,其
激動的心情可知矣。

元夕的慶祝活動至今在北方農村保持著,南方也有所恢復,多數僅
限於電視上觀看歌舞節目。

四。三月曲水

三月三日這天,按照《荊楚歲時記》,「士民並出江渚池沼間,為流
杯曲水之飲。」,「曲水」就是河流彎曲之處,水流速度減緩,舊
時,遊人乘坐畫舫順水飄流,每至港灣或河流彎曲處,則停下來飲
酒賦詩。這個節日起源很早,晉武帝都不知道它的意思,摯虞回答
他的疑問說是周公時候就有了,原來是把酒杯裝酒,浮於河流里。
王羲之《蘭亭集序》里的「曲水流觴」就是這個意思,初讀古文而
不看註解的人很容易被曲水的意義搞糊塗。

五。寒食禁火

寒食在清明節前二日,冬至以後一百零五日,這一天要禁火,從上
到下只吃瓜果點心一類冷食。寒食起源於晉文公火燒介子推的故事,
故事說:

晉公子重耳和介子推一起逃亡國外,晉公子經過衛國時飢餓乏食,
他的隨從介子推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來給文公吃。文公回國當了
國君以後,論功行賞時,只有介子推一個人沒有得到祿位。子推於
是作《龍蛇之歌》並隱居起來。晉文公訪求子推,子推不願出來,
於是文公在子推隱居的山上前後左右放火燒樹,希望逼使子推出來,
子推抱住枯柳,讓火燒死。文公哀悼他,命令老百姓五月五日不得
生火,後來五月五日在兩漢時候被改到上面寫的時間。

這個故事並不見於《左傳》和《史記》的記載,南宋洪邁的《容齋
隨筆》專門考證過它。元張養浩曲《中呂。兼堯民歌。寒食道中》
「清明禁煙,雨過郊原」似說寒食來源於唐堯傳說。

不知今天山西農村還保持寒食節的紀念否?

六。清明上墳

清明節祭祀祖先和亡故的親人,大約在南北朝以後才興起的,因為
南朝宗懍的《荊楚歲時記》未曾記載。北宋時要家家插柳枝在門庭,
官府要舉行所謂「鑽燧改火」的儀式,就是用榆木鑽木取火,還要
舉行龍舟比賽,熱鬧非凡,不是簡單地掃墓活動,所謂:「清明時
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那麼悲滄。

清明活動至今還在上下保持著。

七。四月佛誕

四月八日是佛祖生日,如西方的聖誕節,是佛教東傳以後的全民宗
教節日。這個節日大約在唐時才出現。這一天,大小禪院都有浴佛
齋會,和尚以香葯糖水贈送香客,民間則煮酒,吃春季瓜果紀念。

現在,慶祝洋節日聖誕節的絕大多數國內青年人大概不知道以前中
國還紀念一個西方神的生日。

八。端午龍舟

五月五日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盛會,非常熱鬧,民間要自發組織龍舟
比賽,吃粽子,喝雄黃酒,掛艾草於門庭。這個節日相傳是紀念楚
大夫屈原憂國憂民,奮身投汨羅江的故事,老百姓以糯米以棕葉包
成飯團投入江中作餌,讓魚鱉不食他們尊敬的屈大夫。但據邯鄲淳
《曹娥碑》說:「五月五日,時迎伍君逆濤而上,為水所淹。」這
是相傳於吳國之俗,事在伍子胥,與屈原無關。《越地傳》則說這
個風俗起源於越王勾踐,看來,端午節起源於吳越風俗。

喝雄黃酒,掛艾草,采雜葯的風俗可能出自上古,采雜葯,《禮記。
夏小正》:「此月蓄葯,以蠲除毒氣。」早說了。

端午節慶祝活動國內現在仍然很熱烈,唯不像六十年代以前那樣萬
人空巷,去看龍舟表演,中小學生上課都坐不住了。海外華人只是
看見商店裡賣粽子時才想起了它。

九。七夕乞巧

在七月七日晚,已有文另載,不贅。

十。中元鬼節

中元節在七月十五日,俗稱「冥節」,這天據說要燒紙錢餉亡魂,
寺院要設法會,作道場以超度亡魂。這個節日起源於佛經里的「目
連救母」,所以宋時很熱烈,要在街市上搭戲台唱雜戲「目連救母」,
按佛經,這個故事說:

目連在陰間看到他的亡母親在餓鬼群中,立即盛了一缽飯給他媽吃,
飯沒有吃進口,就化為火炭,這樣目連之母未能得食,目連大聲喊
叫,跑回來稟告佛。佛說:「你母罪孽深重,不是你一個人對付得
了的,需要十方眾僧神威之力。到七月十五那天,你應當為正在地
獄受苦的七代父母備辦各種美味和五果,放在盆盂中,供奉十方高
僧大德。我會告誡眾僧都祝願施主的七代父母進入『禪定』,然後
去接受食物。」目連照佛爺講的作了,其母遂解脫了俄鬼的一切痛
苦。目連於是告稟佛說:「以後佛家弟子孝順父母的,也應當設置
盂蘭盆會供養十方高僧大德。」佛說:「說得好!」

所以這個故事實際上是把儒家的孝道和佛教經義結合起來,便於佛
教的普及宣傳,故中元節又被稱為「盂蘭盆會」,在《聊齋志異》
里,多處提到盂蘭盆會。我小時候,多次聽見老人說「七月半,鬼
亂竄」,而不知其究里。現在絕大部分留美學生只知道一個「萬聖
節」(Halloween,在陽歷十月三十一日),而不知道中國的盂蘭
盆會,盂蘭盆會比萬聖節的嬉皮笑臉庄嚴認真多了。

盂蘭盆會可能在東晉時出現,現在大概只有寺院里才恢復有,太封
建迷信了。

十一。中秋賞月

八月十五的中秋夜晚,月亮顯得分外明亮和大,中秋節的紀念活動
就開始了。中秋圍坐吃月餅,然後走出戶外賞月,還有一家人團聚
之意,這可能來自蘇軾詞「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但願
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是蘇東坡思念他在外地的弟弟蘇子由寫
下的詞。但中秋望月起源並不在這個意義,就是明擺著賞月,卻來
自唐明皇在著名道士葉法善的幫助下遨遊月宮的優美故事,還攜帶
有仙曲《霓裳羽衣曲》的神話傳說,鄙人有帖說明,不贅。

至於中秋夜吃月餅的習俗,則不見於南宋筆記的記載,傳說是元末
農民紅巾軍起事時,以圓餅為號。

中秋節在兩宋時很熱鬧,據《武林舊事》載,南宋時的中秋夜,都
人要燃放十萬羊皮紙做的燈,讓它們順錢塘江水飄流,是夜星星點
點的錢塘江面上,宛如星漢,良多樂趣。

十二。重陽登高

九月九日是傳統的重陽佳節,這一日正逢秋高氣爽,是郊遊登高望
遠的好時候。王維《九月九日登高憶山東兄弟》里寫道:「獨在異
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表現他對親人真切的思念感情。九月九日佩茱萸草,在風和日麗的
日子裡,登高坡之頂,飲菊花酒,使人想到生命的和自然渾然一體,
所以想到長壽。

重陽節解放後已經不再有慶祝活動。

十三。臘八煮粥

十二月八日是祭祀灶神的日子,《周禮》說「顓頊氏有子曰黎,為
祝融,祀以為灶神。」,所以對灶神的祭祀起源可能在西周以前。
東漢劉珍等編寫的《東觀漢紀》說在祭祀灶神時要以黃羊為牲。到
了兩宋時期,祭祀灶神的活動中出現了吃所謂「臘八飯」,就是以
各種果子雜料煮粥而食,此風俗可能來自佛教對中國民間巫神活動
的滲透改造,這一天,和尚們看見大家都在祭祀傳統巫教神祗,恐
於其教義宣傳不利,乃趁熱鬧來個粥會施捨齋飯給貧苦無依的人民
吃,以抵消「邪教」的影響,但老百姓管不了那麼多,照例拿來,
反正是變著花樣吃就是了,於是就發明了「臘八粥」。

佛教抵制「邪教」的動作很成功,把以前跳神之類活動完全消滅了,
東漢張衡的《東京賦》還說:「每到年末要舉行盛大儺儀,驅趕各
種惡鬼。方相神拿著兵器,巫覡拿著苕帚,上萬個小孩頭戴紅巾身
穿黑衣,手執桃弓和棘箭,向各處無目的地發射。」在《荊楚歲時
記》里還看見有記載,可是到了《東京夢華錄》里,已經看不出有
這樣歡樂的慶祝場面了。

倒是「臘八粥」流傳下來了,至今許多家庭還有此種風俗,有些現
代巧媳婦還做得很有心得。

十四。除夕守歲

除夕是一年中最後一天,這一天,普通人家盡量爭取團圓,全家圍
爐而聚,喝酒吃美食以辭舊歲,迎新年之意,而戶外則是爆竹聲聲。
一家大小在一起度過一個溫馨的一年中最後一個夜晚,至今在神州
大地還濃濃的保持著,只不過春節聯歡的精彩節目破壞了溫馨的氣
氛。

在《荊楚歲時記》里,記載有:

家家戶戶備辦美味佳餚,到守歲的地方,迎接新年的到來,一家人
在一起開懷暢飲。留下些守歲飯,到新年的十月十二日,就把它撒
到大路邊或街道旁;認為有吐故納新的意思。

看來那時的人團年和現在的人差不多,也要守歲。

而在《東京夢華錄》里,我們看到除夕的慶祝活動又有了新的發展,
上面說:

至除日,禁中呈大儺儀,並用皇城親事官。諸班直戴假面,綉書色衣,
執金槍龍旗。教坊使孟景初身品魁偉,貫金副金蝦銅甲裝將軍。用鎮
殿將軍二人,亦介胄,裝門神。教坊南河炭丑惡魁肥,裝判官。又裝
鍾馗、小妹、土地、灶神之類,共千餘人,。。。士庶之家,圍爐團
坐,達旦不寐,謂之「守歲」。

這個儺儀,就是假面表演,只是那時沒法現場轉播,也拍不成電影,
誠是憾事。

附:七夕話乞巧節

昨天是舊歷的七月七日,過去傳說,七月七日晚上,天上的牛郎織女要從隔開
的銀河上踏過喜鵲組成的橋相會。這當然不是事實,橫跨銀河系兩側的距離長
度是以千萬光年為單位來計算的,即便乘坐與光線一樣快的飛行器,跨過銀河
系也絕對不可能在一夜之間實現。

話雖如此,但這個傳說卻以其凄美感人,長久以來在我國普通老百姓里流傳。
有人說,七月七日這天應該定為中國的情人節,她表現了古代相愛的男女之間
淳樸,真摯和經得起時間和空間考驗的愛情。。但也許在今天玩世不恭的男女
看來,隔著一道茫茫的天河引頸長望,既不現實,挑著一對「電燈泡」孩子一
年一度的匆匆相會,也實在乏味,倒不如在震耳欲聾的酒吧間里,扭啊扭,或
者春風一度,各別東西,來得實惠,刺激,又不負責任。

固然,這個神話故事反映了古代中國青年男女在那個禮教森嚴的社會里,追求
自由戀愛幸福的艱難,但恰恰唯其艱難和險阻,才激發起堅韌和持久,因此,
這個故事才會長久地在人們中流傳,才會附麗到七月七日這個仲夏夜的晚上,
遙望星漢燦爛,而天河渺渺,獨有天孫(織女星)閃閃爍爍,向著彼岸的河鼓
(牛郎星)傳遞著她那永恆的愛。而那種「杯水主義」,除了感官的一時享受
以外,實在不能談到多少精神價值。

早在漢代,《大載禮記·夏小正》就說:「是月織女東向,蓋言星也」,也就
是說,至少在漢時,人們已經注意到織女星在天空中的運行規律,以七月顯得
最為突出。《史記·天官書》說織女「是天帝外孫。」,也就是天孫的由來。
《星經》:則說「牽牛,名天關。」,牽牛星就是牛郎,而河鼓則是後來轉義。

七月七日牛郎織女相會故事的最早來歷可在西晉文學家傅玄的《擬天問》里發
現,他說:「七月七日牽牛織女會天河」,這個傳說可能起源在更早的東漢。
清末王湘綺的詩里寫到:

「廝養娶才人,天孫嫁河鼓,一配匆匆終百年,粉淚簪花總不語。」

他看到的是匹不匹配的問題,而更嚮往的是:

「春來江上霞如綺,錦水鴛鴦不獨飛。」

南朝時候宗懍的《荊楚歲時記》記載了那時江漢地區,七月初七日這天夜晚,
家家戶戶的婦女結扎彩絲線,空很細的針,有的人用金、銀、黃銅做成針,把
瓜、果等擺列在庭院中,向織女星神乞求智巧。如果有蜘蛛在瓜果上織網,就
認為是織子星神降臨的顯示。也就是說,七月七日這天晚上,不只有牛郎織女
相會的意義,而且有向織女星神乞求智巧的意義。織女星作為民間傳說里的紡
織女神,她是古代勞動婦女勤勞智慧的象徵,古代婦女在這天晚上,通過結扎
彩絲線這樣的女紅活動來祭祀她,希望從她那裡得到智巧的源泉,所以七月七
日晚上,又被稱為「乞巧節」,這是一個有進取精神的節日。

後來北宋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寫到北宋盛時,七夕分外熱鬧,「七夕前三
五日,車馬盈市,羅綺滿節,旋折未開荷花,都人善假做雙頭蓮,取玩一時,
提攜而歸,路人往往嗟愛。」,「七日晚,貴家多結綵樓於庭,謂之『乞巧樓』。
鋪陳磨喝樂(注)、花瓜、酒灸、筆硯、針線,或兒童裁詩,女郎呈巧,謂之
『乞巧』。」。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與周密的《武林舊事》所記載的南宋
臨安七夕夜與北宋的慶祝活動大致相同,比起南北朝時期,乞巧節在兩宋的活
動更豐富多彩了。

我喜歡乞巧節,她不僅是古代中國人民多元民俗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一個啟迪
智慧和勾起對愛情遐想的節日。

原註:「磨喝樂」本佛經「摩侯羅」。
http://..com/question/13259089.html?si=3

1 春節:
春節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來自農業,古時人們把谷的生長周期稱為「年」,《說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時代產生了夏歷,以月亮圓缺的周期為月,一年劃分為十二個月,每月以不見月亮的那天為朔,正月朔日的子時稱為歲首,即一年的開始,也叫年,年的名稱是從周朝開始的,至了西漢才正式固定下來,一直延續到今天。但古時的正月初一被稱為「元旦」,直到中國近代辛亥革命勝利後,南京臨時政府為了順應農時和便於統計,規定在民間使用夏歷,在政府機關、廠礦、學校和團體中實行公歷,以公歷的元月一日為元旦,農歷的正月初一稱春節。
2冬至節:
冬至過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所以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
3 端午節: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很多,這里僅介紹以下四種:
源於紀念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准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葯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源於紀念伍子胥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里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源於紀念孝女曹娥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為紀念東漢(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源於古越民族圖騰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有一種幾何印紋陶為特徵的文化遺存。該遺存的族屬,據專家推斷是一個崇拜龍的圖騰的部族----史稱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紋飾和歷史傳說示明,他們有斷發紋身的習俗,生活於水鄉,自比是龍的子孫。其生產工具,大量的還是石器,也有鏟、鑿等小件的青銅器。作為生活用品的壇壇罐罐中,燒煮食物的印紋陶鼎是他們所特有的,是他們族群的標志之一。直到秦漢時代尚有百越人,端午節就是他們創立用於祭祖的節日。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經融合到漢族中去了,其餘部分則演變為南方許多少數民族,因此,端午節成了全中華民族的節日。
4七夕節:
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宋元之際,七夕乞巧相當隆重,京城中還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為乞巧市。宋羅燁、金盈之輯《醉翁談錄》說:「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在這里,從乞巧市購買乞巧物的盛況,就可以推知當時七夕乞巧節的熱鬧景象。人們從七月初一就開始辦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車水馬龍、人流如潮,到了臨近七夕的時日、乞巧市上簡直成了人的海洋,車馬難行,觀其風情,似乎不亞於最盛大的節日--春節,說明乞巧節是古人最為喜歡的節日之一。
5清明節;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關於寒食,有這樣一個傳說: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願見他,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屍體哭拜一陣,然後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樑堵著個柳樹樹洞,洞里好象有什麼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然後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走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於此。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後,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以後,晉文公常把血書袖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政的座佑銘。他勤政清明,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此後,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

『叄』 我國有幾個傳統節日,說出兩個,並說出有什麼意義

你好,簡單來說下兩個傳統節日:中秋節、七夕節

中秋節,又稱仲秋節、拜月節、團圓節等等,時間為農歷八月十五,中秋佳節自古有祭月,賞月,吃月餅,吃月餅,玩花燈,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

『肆』 中國傳統節日介紹

中國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下面列舉的這些節日,無一不是從遠古發展過來的,從這些流傳至今的節日風俗里,還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會生活的精彩畫面。

節日的起源和發展是一個逐漸形成,潛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滲入到社會生活的過程。它和社會的發展一樣,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我國古代的這些節日,大多和天文、歷法、數學,以及後來劃分出的節氣有關,這從文獻上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書》,到戰國時期,一年中劃分的二十四個節氣,已基本齊備,後來的傳統節日,全都和這些節氣密切相關。

節氣為節日的產生提供了前題條件,大部分節日在先秦時期,就已初露端倪, 但是其中風俗內容的豐富與流行,還需要有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最早的風俗活動是和原始崇拜、迷信禁忌有關;神話傳奇故事為節日憑添了幾分浪漫色彩;還有宗教對節日的沖擊與影響;一些歷史人物被賦予永恆的紀念滲入節日,所有這些,都融合凝聚節日的內容里,使中國的節日有了深沉的歷史感。

到漢代,我國主要的傳統節日都已經定型,人們常說這些節日起源於漢代,漢代是中國統一後第一個大發展時期,政治經濟穩定,科學文化有了很大發展,這對節日的最後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條件。

節日發展到唐代,已經從原始祭拜、禁忌神秘的氣氛中解放出來,轉為娛樂禮儀型,成為真正的佳節良辰。從此,節日變得歡快喜慶,豐富多采,許多體育、享樂的活動內容出現,並很快成為一種時尚流行開來,這些風俗一直延續發展,經久不衰。

值得一提的是,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歷代的文人雅士、詩人墨客,為一個個節日譜寫了許多千古名篇,這些詩文膾炙人口,被廣為傳頌,使我國的傳統節日滲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蘊,精彩浪漫,大俗中透著大雅,雅俗共賞。
中國的節日有很強的內聚力和廣泛的包容性,一到過節,舉國同慶,這與我們民族源遠流長的悠久歷史一脈相承,是一份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

這里所介紹只是漢民族的一些較大的傳統節日,我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習俗,眾多的民族節日,是一份有待挖掘的文化寶藏。
春節簡介

春節,是農歷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按照我國農歷,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一,到了民國時期,改用公歷,公歷的一月一日稱為元旦,把農歷的一月一日叫春節。

春節到了,意味著春天將要來臨,萬象復甦草木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獲季節又要開始。人們剛剛度過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著春暖花開的日子,當新春到來之際,自然要充滿喜悅載歌載舞地迎接這個節日。
千百年來,人們使年俗慶祝活動變得異常豐富多彩,每年從農歷臘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在春節前掃塵搞衛生,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

然後就是家家戶戶准備年貨,節前十天左右,人們就開始忙於采購物品,年貨包括雞鴨魚肉、茶酒油醬、南北炒貨、糖餌果品,都要采買充足,還要准備一些過年時走親訪友時贈送的禮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備過年時穿。

在節前要在住宅的大門上粘貼紅紙黃字的新年寄語,也就是用紅紙寫成的春聯。屋裡張貼色彩鮮艷寓意吉祥的年畫,心靈手巧的姑娘們剪出美麗的窗花貼在窗戶上,門前掛大紅燈籠或貼福字及財神、門神像等,福字還可以倒貼,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氣到了,所有這些活動都是要為節日增添足夠的喜慶氣氛。

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在過去的傳說中,年是一種為人們帶來壞運氣的想像中的動物。年一來。樹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年如何才能過去呢?需用鞭炮轟 ,於是有了燃鞭炮的習俗,這其實也是烘托熱鬧場面的又一種方式。

春節是個歡樂祥和的節日,也是親人團聚的日子,離家在外的孩子在過春節時都要回家歡聚。過年的前一夜,就是舊年的臘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團圓夜,在這新舊交替的時候,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歲,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樂,北方地區在除夕有吃餃子的習俗,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歲交子之意。在南方有過年吃年糕的習慣,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徵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聲雞啼響起,或是新年的鍾聲敲過,街上鞭炮齊鳴,響聲此起彼伏,家家喜氣洋洋,新的一年開始了,男女老少都穿著節日盛裝,先給家族中的長者拜年祝壽,節中還有給兒童壓歲錢,吃團年飯,初二、三就開始走親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賀祝福,說些恭賀新喜、恭喜發財、恭喜、過年好等話,祭祖等活動。

節日的熱烈氣氛不僅洋溢在各家各戶,也充滿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還有舞獅子,耍龍燈,演社火,游花市,逛廟會等習俗。這期間花燈滿城,遊人滿街,熱鬧非凡,盛況空前,直要鬧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過後,春節才算真正結束了。

春節是漢族最重要的節日,但是滿、蒙古,瑤、壯、白、高山、赫哲、哈尼、達斡爾、侗、黎等十幾個少數民族也有過春節的習俗,只是過節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蘊味無窮。

一月一日:元旦
(「元旦」一詞最早出自南朝梁人蕭子雲《介雅》詩:「四氣新元旦,萬壽初今朝」。元是開始,第一的意思;旦是會意字,上面的「日」表示太陽,下面的「一」表示地平線。太陽從地平線上升起,象徵一天的開始。元旦,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公歷1月1日,是當今世界公認的元旦節。我國歷代的元旦,日期並不一致。如夏代是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等等。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會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使用「公元紀年法」,將公歷1月1日定為元旦。)

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
(又稱「上元節」,即陰歷正月十五日。是我國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在古書中,這一天稱為「上元」,其夜稱「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這一名稱一直沿用至今。由於元宵有張燈、看燈的習俗,民間又習稱為「燈節」。此外還有吃元宵、踩高蹺、猜燈謎等風俗。我國古代歷法和月相有密切的關系,每月十五,人們迎來了一年之中第一個月滿之夜,這一天理所當然地被看作是吉日。早在漢代,正月十五已被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後來古人把正月十五稱「上元」,七月十五稱「中元」,十月十五稱「下元」。最遲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舉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視。到後來,中元、下元的慶典逐漸廢除,而上元經久不衰。)

清明節前一天:寒食
(舊俗中的一個節日,在清明節前一天[一說清明前兩天]。春秋時已出亡多年的晉國公子重耳回國即位[即晉文公],封賞隨其亡的臣子,唯獨漏掉了介之推。介之推於是攜老母隱居綿山[今山西省介休縣東南]。晉文公得知後欲加封賞,尋至綿山,找不到他,便想燒山逼他出來。但介之推堅持不出,結果母子二人俱被燒死。晉文公於是規定每年這一天禁止人們起火燒飯,以寒食表示悼念。後來便形成了在寒食這天寒食、掃墓的風俗。)

四月五日:清明節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

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
(陰歷五月初五日為「端午節」。「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五」與「午」互為諧音而通用。是我國的一個古老節日。我國古代最早的愛國詩人屈原
遭讒言被放逐後,目睹楚國政治日益腐敗,又不得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無力拯救危亡的祖國,於是自投汩羅江以殉國。此後,人們為了不使魚蝦吃掉其屍體,紛紛用糯米和麵粉捏成各種形狀的餅子投入江心,這便成為後來端午節吃粽子、炸糕的來源。這風俗已傳到了國外。)

農歷七月初七:七夕情人節
(陰歷七月七日的晚上稱「七夕」。我國民間傳說牛郎織女此夜在天河鵲橋相會,後有婦女於此夜向織女星穿針乞巧等風俗。所謂乞巧,即在月光下對著織女星用綵線穿針,如能穿過七枚大小不同的針眼,就算很「巧」了。農諺上說「七月初七晴皎皎,磨鐮割好稻。」這又是磨鐮刀准備收割早稻的時候。)

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
(陰歷八月十五日,這一天正當秋季的正中,故稱「中秋」。到了晚上,月圓桂香,舊俗人們把它看作大團圓的象徵,要備上各種瓜果和熟食品,是賞月的佳節。中秋節還要吃月餅。據傳說,元朝末年,廣大人民為了推翻殘暴的元朝統治,把發起暴動的日期寫在紙條上,放在月餅餡子里,以便互相秘密傳遞,號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義。終於在這一天烘發了全國規模的農民大起義,推翻了腐朽透頂的元朝統治。此後,中秋吃月餅的風俗就更加廣泛地流傳開來。)

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
(陰歷九月初九。我國古代以九為陽,九月九日正是陰月陽日,故名「重陽」。相傳東漢時汝南人桓影,聽到費長房對他說,九月九日汝南將有大災難,趕快叫家裡人縫制小代,內裝茱萸,縛在臂上,登上高山,飲菊花酒,藉以避難。桓景這一天全家登山,晚上回家,果然家裡的雞、狗、羊全部死掉。從此,民間就有在重陽節做茱萸代、飲菊花酒、舉行廟會、登高等風俗。因「高」與「糕」音同,所以重陽節又有吃「重陽糕」的習俗。唐代詩人王維有《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記載了當時的風俗習慣。由於該詩感情真摯,至今膾炙人口。)

冬至,是我國農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過冬至節的習俗。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來了,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歷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間。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古人對冬至的說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冬至過後,各地氣候都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進九」,我國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說法。

現代天文科學測定,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陽光對北半球最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這天之後,太陽又逐漸北移。

在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認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循環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晉書》上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於正旦。」說明古代對冬至日的重視。

現在,一些地方還把冬至作為一個節日來過。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各個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

農歷臘月初八:臘八節
(古代十二月祭祀「眾神」叫臘,因此農歷十二月叫臘月。臘月初八這一天,舊俗要喝臘八粥。傳說釋迦牟尼在這一天得道成佛,因此寺院每逢這一天煮粥供佛,以後民間相沿成俗,直至今日。)

春節,是農歷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按照我國農歷,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一,到了民國時期,改用公歷,公歷的一月一日稱為元旦,把農歷的一月一日叫春節。

春節到了,意味著春天將要來臨,萬象復甦草木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獲季節又要開始。人們剛剛度過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著春暖花開的日子,當新春到來之際,自然要充滿喜悅載歌載舞地迎接這個節日。
千百年來,人們使年俗慶祝活動變得異常豐富多彩,每年從農歷臘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在春節前掃塵搞衛生,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

然後就是家家戶戶准備年貨,節前十天左右,人們就開始忙於采購物品,年貨包括雞鴨魚肉、茶酒油醬、南北炒貨、糖餌果品,都要采買充足,還要准備一些過年時走親訪友時贈送的禮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備過年時穿。

在節前要在住宅的大門上粘貼紅紙黃字的新年寄語,也就是用紅紙寫成的春聯。屋裡張貼色彩鮮艷寓意吉祥的年畫,心靈手巧的姑娘們剪出美麗的窗花貼在窗戶上,門前掛大紅燈籠或貼福字及財神、門神像等,福字還可以倒貼,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氣到了,所有這些活動都是要為節日增添足夠的喜慶氣氛。

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在過去的傳說中,年是一種為人們帶來壞運氣的想像中的動物。年一來。樹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年如何才能過去呢?需用鞭炮轟 ,於是有了燃鞭炮的習俗,這其實也是烘托熱鬧場面的又一種方式。

春節是個歡樂祥和的節日,也是親人團聚的日子,離家在外的孩子在過春節時都要回家歡聚。過年的前一夜,就是舊年的臘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團圓夜,在這新舊交替的時候,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歲,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樂,北方地區在除夕有吃餃子的習俗,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歲交子之意。在南方有過年吃年糕的習慣,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徵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聲雞啼響起,或是新年的鍾聲敲過,街上鞭炮齊鳴,響聲此起彼伏,家家喜氣洋洋,新的一年開始了,男女老少都穿著節日盛裝,先給家族中的長者拜年祝壽,節中還有給兒童壓歲錢,吃團年飯,初二、三就開始走親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賀祝福,說些恭賀新喜、恭喜發財、恭喜、過年好等話,祭祖等活動。

節日的熱烈氣氛不僅洋溢在各家各戶,也充滿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還有舞獅子,耍龍燈,演社火,游花市,逛廟會等習俗。這期間花燈滿城,遊人滿街,熱鬧非凡,盛況空前,直要鬧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過後,春節才算真正結束了。

春節是漢族最重要的節日,但是滿、蒙古,瑤、壯、白、高山、赫哲、哈尼、達斡爾、侗、黎等十幾個少數民族也有過春節的習俗,只是過節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蘊味無窮。

春節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來自農業,古時人們把谷的生長周期稱為「年」,《說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時代產生了夏歷,以月亮圓缺的周期為月,一年劃分為十二個月,每月以不見月亮的那天為朔,正月朔日的子時稱為歲首,即一年的開始,也叫年,年的名稱是從周朝開始的,至了西漢才正式固定下來,一直延續到今天。但古時的正月初一被稱為「元旦」,直到中國近代辛亥革命勝利後,南京臨時政府為了順應農時和便於統計,規定在民間使用夏歷,在政府機關、廠礦、學校和團體中實行公歷,以公歷的元月一日為元旦,農歷的正月初一稱春節。
1949年9月27日,新中國成立,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通過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歷紀元,把公歷的元月一日定為元旦,俗稱陽歷年;農歷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後,因而把農歷正月初一定為「春節」,俗稱陰歷年。
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有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春節傳說之一:熬年守歲

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後一天夜裡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探究這個習俗的來歷,在民間流傳著一個有趣的故事:

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後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口來煞,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凈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後門都封住,躲在屋裡吃「年夜飯」,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閑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

守歲習俗興起於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歲的詩文。「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

春節傳說之二:萬年創建歷法說

相傳,在古時候,有個名叫萬年的青年,看到當時節令很亂,就有了想把節令定準的打算。但是苦於找不到計算時間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樹陰下休息,樹影的移動啟發了他,他設計了一個測日影計天時的晷儀,測定一天的時間,後來,山崖上的滴泉啟發了他的靈感,他又動手做了一個五層漏壺,來計算時間。天長日久,他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輪回一次,天時的長短就重復一遍。

當時的國君叫祖乙,也常為天氣風雲的不測感到苦惱。萬年知道後,就帶著日晷和漏壺去見皇上,對祖乙講清了日月運行的道理。祖乙聽後龍顏大悅,感到有道理。於是把萬年留下,在天壇前修建日月閣,築起日晷台和漏壺亭。並希望能測准日月規律,推算出准確的晨夕時間,創建歷法,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萬年測試歷法的進展情況。當他登上日月壇時,看見天壇邊的石壁上刻著一首詩: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復始從頭來。
草木枯榮分四時,一歲月有十二圓。

知道萬年創建歷法已成,親自登上日月閣看望萬年。萬年指著天象,對祖乙說:「現在正是十二個月滿,舊歲已完,新春復始,祈請國君定個節吧」。祖乙說:「春為歲首,就叫春節吧」。據說這就是春節的來歷。
冬去春來,年復一年,萬年經過長期觀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確的太陽歷,當他把太陽歷呈奉給繼任的國君時,已是滿面銀須。國君深為感動,為紀念萬年的功績,便將太陽歷命名為「萬年歷」,封萬年為日月壽星。以後,人們在過年時掛上壽星圖,據說就是為了紀念德高望重的萬年。

春節傳說之三:貼春聯和門神

據說貼春聯的習俗,大約始於一千多年前的後蜀時期,這是有史為證的。此外根據《玉燭寶典》,《燕京歲時記》等著作記載,春聯的原始形式就是人們所說的「桃符」。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相傳有一個鬼域的世界,當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蓋三千里的大桃樹,樹梢上有一隻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游盪的鬼魂必趕回鬼域。鬼域的大門坐落在桃樹的東北,門邊站著兩個神人,名叫神荼、郁壘。如果鬼魂在夜間幹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壘就會立即發現並將它捉住,用芒葦做的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懼神荼、郁壘。於是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後來,人們乾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壘的名字,認為這樣做同樣可以鎮邪去惡。這種桃木板後來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們便開始在桃木板上寫對聯,一則不失桃木鎮邪的意義,二則表達自己美好心願,三則裝飾門戶,以求美觀。又在象徵喜氣吉祥的紅紙上寫對聯,新春之際貼在門窗兩邊,用以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的美好心願。

為了祈求一家的福壽康寧,一些地方的人們還保留著貼門神的習慣。據說,大門上貼上兩位門神,一切妖魔鬼怪都會望而生畏。在民間,門神是正氣和武力的象徵,古人認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稟性和不凡的本領。他們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們的天性和責任,人們所仰慕的捉鬼天師鍾馗,即是此種奇形怪相。所以民間的門神永遠都怒目圓睜,相貌猙獰,手裡拿著各種傳統的武器,隨時准備同敢於上門來的鬼魅戰斗。由於我國民居的大門,通常都是兩扇對開,所以門神總是成雙成對。

唐朝以後,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壘二將以外,人們又把秦叔寶和尉遲恭兩位唐代武將當作門神。相傳,唐太宗生病,聽見門外鬼魅呼號,徹夜不得安寧。於是他讓這兩位將軍手持武器立於門旁鎮守,第二天夜裡就再也沒有鬼魅搔擾了。其後,唐太宗讓人把這兩位將軍的形象畫下來貼在門上,這一習俗開始在民間廣為流傳。

『伍』 為什麼疫情期間很多情侶會分手

今年這個新冠肺炎疫情,確實影響了不少人們之間的生活,更是打亂了人們的生活。說起情侶,這個肯定是收到影響的,但是在筆者看來,不是疫情來了影響了情侶們感情,進而分手,而是疫情期間,會發生很多事情,以前沒有顯露的矛盾會毫無保留的暴露出來。下面例舉幾種情況,會導致情侶們分手。

綜合以上幾種情況,列舉了幾種常見分手原因,世界這么大,肯定還有其他原因,不過小編還是說一句,在一起不容易,且行且珍惜。

熱點內容
七夕要發什麼朋友圈 發布:2025-07-18 04:47:19 瀏覽:717
綠植爬山虎圖片 發布:2025-07-18 04:26:40 瀏覽:169
杓蘭的花語 發布:2025-07-18 04:16:13 瀏覽:917
瓜葉牡丹圖 發布:2025-07-18 04:07:38 瀏覽:45
海綿紙做玫瑰花視頻 發布:2025-07-18 04:07:36 瀏覽:426
青錢柳盆景 發布:2025-07-18 03:46:59 瀏覽:731
胥口櫻花院 發布:2025-07-18 03:44:36 瀏覽:86
荷花帶回家 發布:2025-07-18 03:43:56 瀏覽:66
曾泰梅花 發布:2025-07-18 03:36:47 瀏覽:790
燈心草盆栽 發布:2025-07-18 03:22:38 瀏覽: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