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結緣禮
㈠ 七夕節風俗是什麼
七夕節,中國的傳統節日,你了解它的風俗嗎?以下是對七夕節風俗的詳細介紹,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 穿針乞巧
穿針乞巧是七夕節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代,傳承至今。《西京雜記》記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南朝梁宗謀《荊楚歲時記》說:「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婦女結綵樓穿七孔外,或以金銀愉石為針。」《輿地誌》稱:「齊武帝起層城觀,七月七日,宮人多登之穿針。世謂之穿針樓。」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記載:「七夕,宮中以錦結成樓殿,高百尺,上可以勝數十人,陳以瓜果酒炙,設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嬪各以九孔針五色線向月穿之,過者為得巧之侯。動清商之曲,宴樂達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儀《元氏掖庭錄》說:「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宮女登台以五彩絲穿九尾針,先完者為得巧,遲完者謂之輸巧,各出資以贈得巧者焉。」
2. 曬書、曬衣
據《輿地誌》記載,司馬懿當年因位高權重,頗受曹操猜忌,為求自保,他裝瘋病躲在家裡。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個親信令史暗中探查。時值七月七日,裝瘋的司馬懿也在家中曬書。令史回去稟報魏武帝,魏武帝馬上下令要司馬懿回朝任職,否則即可收押。司馬懿只乖乖的遵命回朝。另有一種人,在亂世中,以放浪形骸來表達中的郁悶。他們藐視禮法,反對時俗。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卷二十五說,七月七日人人曬書,只有郝隆跑到太陽底下去躺著,人家問他為什麼,他回答:「我曬書」。這一方面是蔑視曬書的習俗,另一方面也是誇耀自己腹中的才學。曬肚皮也就是曬書。漢代曬衣的風俗在魏晉時為豪門富室製造了誇耀財富的機會。名列「竹林七賢」的阮咸就瞧不起這種作風。七月七日,當他的鄰居曬衣時,只見架上全是陵羅綢緞,光彩奪目。而阮咸不慌不忙的用竹竿挑起一件破舊的衣服,有人問他在干什麼,他說:「未能免俗,聊復爾耳!」由這幾則小故事看來,就知道當時七夕曬書、曬衣的風俗有多盛了。
3. 種生求子
舊時習俗,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為「殼板」,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於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為「種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稱為「泡巧」,將長出的豆芽稱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針,拋在水面乞巧。還用蠟塑各種形象,如牛郎、織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禿鷹、鴛鴦、等動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稱之為「水上浮」。又有蠟制的嬰兒玩偶,讓婦女買回家浮於水土,以為宜子之祥,稱為「化生」。
七夕飲食文化
吃面條
另外這一天有吃面的習俗,這一天往往跟中國的24節氣以外的三個雜節氣,一個雜節氣就是三伏,還有一個是暑九,還有一個南方的雷雨。大家都知道頭伏餃子,二伏面。而且吃面意味著挑壽,面挑得越高,人就越長壽。還有為織女擺貢。面條可以做,抻面最好,它象徵著巧,而且象徵你以後的性格能屈能伸,特別是能男孩子抻面或者給丈夫抻面,而且具有韌性,說明你出去做人也要有韌性,你迅鉛的事業才能夠成功。丈夫的夫本來就是天字出頭叫夫,丈夫為天,妻子為地,面抻出頭上,天就為夫,就可以闖出一番事業。另外闖盪出來,還要祝福婆婆公公健康長壽。
分豆求緣
很多人不知道,七夕節還與分豆結緣。每年七月初七,各家各戶都要分食蠶豆,謂之「咬鬼頭」,取驅邪的意思。「分豆結緣」是福州七夕節特有的風俗。此俗緣出郊區,後傳入城中。節日里福州人相互贈送蠶豆,並在七夕夜月光下分啃蠶豆談天說地,以作結緣紀念。七夕成為促進家人和睦、朋友緣深、鄰里友好相處的「結緣節」。平日,小孩、鄰里之搭脊間難免會磕磕知昌滲碰碰,蠶豆一分,積怨便煙消雲散了。
瓜果
七夕是以瓜果為主,因為這個時候瓜果下來了,特別是西瓜。而且這個時候最忌諱的是不吃梨,大家在這一天吃梨,就和巧距離得更遠。所以一般這天女孩子都不吃梨。七夕的時候放桃,將來到了中秋,我們供月供娘娘都放。另外這個時候,端午節剛過之後,還有一些剩的櫻桃,一般都喜歡采來。大家為什麼要用櫻桃,五月是熱月,過去了,七月是分離的月,又進入酷暑,疾病開始蔓延,蚊蠅很多,櫻桃像小燈籠一樣,代表日子紅紅火火,第二,民間還這樣認為,英雄一來,妖魔鬼怪統統逃跑了。還有桑葚,吃了白桑葚,象徵著我從現在一直到天冷,吃菜或者水果的時候吃不了蟲子,黑桑葚如果在這天吃就吃不到蒼蠅屎。
廣州七夕節的習俗
在我國南方的重鎮,廣州,乞巧節有著其十分獨特的風俗習慣,那就是迎仙。所謂迎仙,包含了如下的內容,乞巧節到來之前,年輕的姑娘們就預先備好用彩紙、通草、線繩等,編製成各種奇巧的小玩藝,用來和兒童們逗樂。同時,還會准備一些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裡用水浸泡,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從七月初六晚開始至初七晚,一連兩晚,姑娘們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飾,一切都安排好後,便焚香點燭,對星空跪拜,稱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連拜七次。姑娘們迎仙拜仙之後,手執綵線對著燈影將線穿過針孔,如一口氣能穿七枚針孔者叫得巧,被稱為巧手,穿不到七個針孔的叫輸巧。乞巧節日過後,姑娘們將所製作的小工藝品、玩具互相贈送,以表達友愛之情。其實所謂的迎仙,從字面上解釋,就是迎接仙女,也就是迎接織女,因而從這一點上和其他地方的七夕節是差別不大,大同小異而已,不同的地方就是,同樣是迎接織女,習俗的名稱不一樣,迎仙的活動內容會有一些出入,僅此而已。
猜你喜歡:
1. 七夕拜魁星的習俗是什麼
2. 七夕節又稱什麼節
3. 七夕節的來歷是什麼
4. 七夕節的主要習俗
㈡ 蠶豆有什麼寓意啊
1)吃蠶豆,過七夕 關於這個民俗,專家的解釋是:「因為蠶與「纏」諧音,從前福州的情侶們喜歡把煮好或炒好的蠶豆作為禮物彼此互送,以此寓意纏纏綿綿到永遠。從前福州人還把這一天當作「結緣」的好日子,送一碗蠶豆,交一個朋友。如果鄰里、朋友之間結了怨或有了隔閡,在這一天送上一碗蠶豆也是化敵為友重歸於好的好辦法。」 2)「蠶豆花開黑良心」 「蠶豆花開黑良心」,在戲文中經常可以聽到這樣的唱。說的倒也是,好生奇怪的是那結出碧綠果實的蠶豆花,滿地里開起來時,花心確實是黑顏色的。於是大家把心底可惡的人寓意為黑心的蠶豆花。不過那些個青翠碧綠的蠶豆莢要是爛掉了,和蠶豆花的中間部分一樣,也是墨漆黑一片的,而且弄在手上難以洗干凈。
㈢ 農歷七月七日分食蠶豆的習俗
「七夕節」與「分豆結緣」
《中吳紀聞》載:蘇州地區稱七夕為「小兒節」、「乞巧會」。屆時,人們用溲麵簇花及剪蠶豆入油煎之,曰「巧」。
各家各戶都分要食蠶豆,謂之「咬鬼頭」,驅邪的意思。
《三山志》記載古時福州七夕乞巧,早在清時便已為「分豆結緣」所全面取代。當時「分豆結緣」,是福州「七夕」的特有風俗。此俗緣出郊區,後傳入城中。節日里,福州人相互贈送蠶豆,並在七夕夜月光下分啃蠶豆談天說地,以作結緣紀念。七夕成為促進家人和睦、朋友緣深、鄰里友好相處的「結緣節」。平日,小孩、鄰里之間難免會磕磕碰碰,蠶豆一分,積怨便煙消雲散了。
㈣ 七夕吃蠶豆的寓意
七夕節要吃蠶豆的寓意是甜蜜纏綿。每年七月初七,各家各戶都要分食蠶豆,謂之「咬鬼頭」,取驅邪的意思。
「分豆結緣」是福州七夕節特有的風俗。此俗緣出郊區,後傳入城中。節日里福州人相互贈送蠶豆,並在七夕夜月光下分啃蠶豆談天說地,以作結緣紀念。
七夕成為促進家人和睦、朋友緣深、鄰里友好相處的「結緣節」。平日,小孩、鄰里之間難免會磕磕碰碰,蠶豆一分,積怨便煙消雲散了。
在福州方言里,「蠶」與「纏」諧音,分蠶豆就是「結緣」,是人們彼此表示友好的一種儀式。吃蠶豆就是希望把好事緊緊纏住,把友誼、愛情、親情、鄰里情緊緊地纏在一起。「分豆結緣」習俗在福州已流傳了近千年。
七夕的風俗習慣
1、拜織女:「拜織女」是少女、少婦們的事情,需要提前約好親朋好友聯合舉辦。提前齋戒後在月光下擺桌,一起聊天吃果子,朝著織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少女們祈求嫁個如意郎,少婦們希望早生貴子,玩到半夜始散,而現在情侶們也可以一起賞月遊玩,增進感情。
2、種生求子:舊時習俗,在七夕前幾天,種下粟米的生出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為「殼板」,或將綠豆、小麥等浸於磁碗中,等它長出嫩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為「種生」,南方也稱為「泡巧」。
3、染指甲:染指甲系流傳在中國西南一帶的七夕習俗,四川省諸多縣志以及貴州、廣東兩地,也有此風。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數女子與兒童們在節日娛樂中的一種愛好,也與生育信仰有密切的關系。
4、吃巧果: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宋朝時,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