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七夕
A. 中國情人節是幾月幾號
中國人的情人節是七夕情人節啊,是農歷七月初七。今年的七夕是8.4號。
B. 情人節是什麼時候
目前中國情人節有三個日子,元宵節、七夕以及三月初三。不過七夕情人節算是最大的一個情人節,很多年輕人對於這個節日還是很慎重的。當天會有著很多痴男痴女進行表白、求婚、領證和結婚等,是個十分吉利的日子。
「七夕」節又叫乞巧節,最早起源於漢代。節俗是曬經書及衣裳,向雙星乞願和穿針乞巧。如果真要將七夕節賦予一種通俗的叫法兒,應該是「中國女兒節」。在歷史上「七夕」節這一天,未出門的姑娘們一定要手綁綵線,乞求未來像天上的織女一樣心靈手巧。
因此,「七夕節」是古代女孩最重視的節日。在東北地區,七夕節的傳統活動就是女孩子們用綵線穿上綉針,比比誰的針線活做得好,同時擺上瓜果貢品,乞求心靈手巧。
中國情人節的相關爭議:
對於中國情人節的說法,有民俗學者2013年7月相繼痛批是商業炒作,北大教授張頤武7月13日在微博中稱,傳統上,除了牛郎織女故事,七夕最重要的是乞巧。他說:「乞巧是女孩子向上天乞求智慧靈巧。所以七夕是真正的女兒節。」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馮驥才說,七夕節表達的是已婚男女之間"白頭偕老"的情感,不是表達婚前情人或戀人的情感,這是在不同人生階段的兩種感情。將七夕節稱為"中國情人節"並不妥當。
C. 七夕節為什麼要賦予它情人節的稱號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始於漢朝,是流行於中國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相傳農歷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其起源於對自然的崇拜及婦女穿針乞巧,後被賦予牛郎織女的傳說使其成為極具浪漫色彩的節日之一。節日產生了婦女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陳列花果、女紅等習俗,並遠傳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漢字文化圈國家。
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宋元之際,七夕乞巧相當隆重,京城中還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為乞巧市。宋羅燁、金盈之輯《醉翁談錄》說:「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在這里,從乞巧市購買乞巧物的盛況,就可以推知當時七夕乞巧節的熱鬧景象。人們從七月初一就開始辦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車水馬龍、人流如潮,到了臨近七夕的時日、乞巧市上簡直成了人的海洋,車馬難行,觀其風情,似乎不亞於最盛大的節日--春節,說明乞巧節是古人最為喜歡的節日之一。
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融入乞巧節,民間姑娘信以為真,於是每到農歷七月初七,在牛郎織女「鵲橋會」時,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讓自己也能像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也能有個稱心如意的美滿婚姻,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七夕節。
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現在又被認為是「中國情人節」
D. 北大為清華周年送祝福,兩大高等學府都有哪些有趣的互動
眾所周知,清華和北大是我國最好的,最高端的兩大學府,他們既是競爭關系,也是很好的合作關系。
還有一個很有趣的互動,就是在一個學期的開學之際,兩個學校都會組織同學到對面的學校進行寢室文化的參觀,藉此,來改善自己寢室的寢室文化,做到一定的改善,讓自己的居住環境更加的舒適,這樣,良好的環境才能更聚精會神的學習,你自己的休息和學習都有很大的好處,不僅是教學,上面的交流,還有學生生活方面的交流。
E. 七夕段子文案
七夕段子文案
隨著社交網路的發展,大家都看到過文案吧,文案用於分享自己的奇聞趣事和生活日常。那什麼樣的文案才具有啟發意義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七夕段子文案,歡迎大家分享。
七夕段子文案1
全世界都充滿著戀愛的酸臭味,只有我散發著單身狗的清香。
一個人過七夕:一+夕+七=死。
剛剛被喜歡的人告白了!讓我們一起恭喜剛剛!
不要問我為什麼不想談戀愛,你為什麼不考清華北大,是因為不想嗎?
你朋友圈開始了么?一半秀恩愛,一半感傷,中間夾雜著幾個堅強的賣月餅的。
年輕的時候,就應該到處走走,多走走你就會發現,全世界都是情侶,就你一條單身狗。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的距離,而是你陪戀人過七夕,我卻一個人在家喝七喜。
其實情人節並不能虐到我,我說虐到我,就是想讓秀恩愛的朋友開心。這么多年,能虐到我,只有沒錢!
那些說七夕出租自己的,別傻了好嗎?平時免費都沒人要,現在還收上錢了?
情人節你們缺燈泡嗎?坐著吃飯不說話超可愛的那種,特別是去高檔餐廳的聯系下我,我還可以幫拍照,我還很會P圖。
我缺的是文案嗎?我缺的是男朋友/女朋友。
七夕段子文案2
一個萌萌的小仙女,單身待撩,喜歡的抱走。
馬上要談戀愛啦,和誰不知道,不過先替他高興一下。
別再說自己是單身狗了,你那個年齡,狗都老死了。
七夕,只是牛郎和織女的節,與我無關。
單身的七夕也要微笑,因為如果你不微笑你以前的對象會笑成狗。
知道為什麼身邊的'人都在提醒你七夕節嗎?因為你是搭鵲橋的那隻鳥。
別問我七夕怎麼過,略過,七夕對我來說只是暑假過一半的提醒而已。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前年七夕我是單身,去年七夕我是單身,今年七夕還是單身。
今日份的我=98%的酸+2%的單身。
白白胖胖,脫單無望。
我也牽過手,左手牽右手。
前年七夕,我捧著手機,吃著狗糧,去年七夕,我依舊捧著手機,吃著狗糧,而今年七夕我還是捧著手機,吃著狗糧,繼續憧憬著明年的七夕。
有情人的過情人節、有敵人的過狄仁傑。
有沒有那麼幾個人,在七夕前好久就開始計劃,到七夕在家玩電腦。
七夕段子文案3
1、七夕禮物清單什麼的可以曬,只要記得別曬對象就行,萬一重了對誰都不好。
2、七夕都別約我啊,我要在家玩一天的連連看,輕點指間,消滅一對是一對。
3、為啥又到七夕了,我怎麼又有女朋友了,我只是想單一會身,怎麼就那麼難!
4、我房間里堆滿了七夕情人節禮物,我不是高富帥,我只是個懶惰的快遞員。
5、有情人的過情人節,有敵人的過狄仁傑。
6、昨天有人問我七夕一個人嗎,廢話不是一個人,難道是一條狗嗎?現在想想還真是的。
7、七夕的時候我們應該幹些在超市巧克力塞分手小紙條的好事。
8、七夕情人節到了,我問老婆我要送你什麼呢,老婆說,你送什麼都可以,只要是你送的,我都喜歡。我慎重的想了想,對她說:「我送你回娘家吧!」
9、每年七夕的時候,你們都在過七夕,而我卻在喝七喜。
10、今年七夕不收禮,收禮只收男朋友。
11、今天七夕就要見對方家長了,好緊張,畢竟是我先動手打他家兒子的。
12、情人節咱沒約會對象,愚人節咱沒表白的對象,還是清明好,有祭拜的對象。
13、沒有對象報我的名字,報了也沒有
14、七夕的時候雇兩個小孩,遇見男的就喊爸,遇見女的就喊媽,能拆一對是一對。
15、「這個七夕怎麼過」,「當然是一笑而過」。
F. 中國情人節的定義
爭議
對於中國情人節的說法,有民俗學者2013年7月相繼痛批是商業炒作,北大教授張頤武7月13日在微博中稱,傳統上,除了牛郎織女故事,七夕最重要的是乞巧。他說:「乞巧是女孩子向上天乞求智慧靈巧。所以七夕是真正的女兒節。」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馮驥才說,七夕節表達的是已婚男女之間白頭偕老的情感,不是表達婚前情人或戀人的情感,這是在不同人生階段的兩種感情。將七夕節稱為中國情人節並不妥當。
三月初三是情人節的理由
周禮有定,未出嫁的女子是要呆在閨閣之中的(也就是閨中女子),所以一年就只有幾天出門時間,(雖然這是禮節,不是硬性規定,但是誰會去追求不守禮教的人。)元宵看燈,三月初三外出踏青。所以三月初三就成了單身男女們相遇相識的日子。上至天子諸侯,下至庶民百姓,都停下勞作,穿上新衣,沐浴祭祖,然後踏青賞春,結伴遊樂,單身男女們都到河邊相遇相識(和現在的相親大會一樣,只是沒有主持人而已)。
相比七夕,三月初三更適合中國情人節:
首先,判斷一個節日的性質,關鍵要看它的習俗內容。傳統上七夕根本沒有青年男女相聚歡會、談情說愛的習俗,它是古代女子乞巧的日子,更多地是與節氣緊密相關,與愛情並無直接關系。
其次,「三月三」由上古伏羲和女媧神話演繹而來,情人游春幽會的習俗已形成幾千年的悠久歷史;而「七月七」最早的記載是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說「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兩廂比較,這,這一定也並沒有跡象表明是情人節,而只是乞巧節。而「三月三」的習俗要比「七月七」早1000多年。
其三,春天是愛情的日子。春天的愛情,協和萬物,萌動青春,情人節只有在春天的時日里才會符合自然規律;七夕則是「七月流火」之時,陽氣盛極而衰,更多的是秋日裡凄切的閨怨,不是完全的愛情。
其四,盡管七夕與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有關,但不能因為這個愛情故事就想當然地把七夕當成是情人節。況且由原本兩顆永遠不能相會的牛郎、織女星意會成的故事演繹為中國的情人節,總會給人一種凄苦的審美感覺,缺少情人節的甜蜜氣氛。難怪早在秦代的占卜文獻《日書》上就曾明確把牽牛、織女視為對婚姻不利了。
由此看來,作為情人節,「三月三」要比「七月七」悠久得多,典型得多,合理得多。將「三月三」作為中國的情人節,無論從節日文化內容來看,還是從現代中國人的心理認同感來看,都是既順禮俗又符民情的一項舉動。
「時下有人炒作『七夕』是中國的情人節,盡管有牛郎織女凄婉動人的愛情故事,但七夕是一個多情自古傷離別的日子,是讓情人們喜歡不起來的。而農歷的『三月三』,時值清明前後,楊柳婆娑,春暖花開,帥哥靚女相約踏青,互表愛慕之情,才是最具浪漫的情人時節,人們哪有拖兒帶女談戀愛的,中國歷史上真實存在過的『情人節』是三月三。」任振河教授堅持自己的想法。
乞巧內涵
其實,乞巧節並不是紀念牛郎織女的愛情,而是紀念織女這個人,民間又稱「七姐」。乞巧節是女子的節日,織女被視為紡織女神,凡間女子便在七月初七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免不了求賜美滿姻緣。乞巧的方式各年代地方皆有不同,最有名的是穿針乞巧,即誰穿針引線快,誰就「得巧」,慢的稱「輸巧」,輸巧者要將准備好的禮物送給得巧者;蛛絲乞巧則是把小蜘蛛放在盒子中,以其織網疏密為得巧多少;明清時代流行的投針驗巧是指在水盆中放入縫衣針,以盆底針影形狀判斷是否「得巧」。除了穿針乞巧,還有喜蛛應巧、投針驗巧、種生求子、為牛慶生、曬書曬衣、供奉「磨喝樂」、拜織女、拜魁星、吃巧果、七姐誕、染指甲、婦女洗發、結扎巧姑、拜「七娘媽」。後來這個「乞巧節」還被傳到東南亞以及日本和韓國。
商業炒作
民間的一些節日得到重視,乞巧節,在民間一直過得很正常,有人還在為這個乞巧節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是,不知哪一天開始,乞巧節又有些變味,這個節日又被一些人說成是「中國的情人節」。商家媒體聯合炒作報道,使人一聽見「中國的情人節」,就不免心生厭惡,因為「中國的情人節」未免太多了,你看,正月十五元宵節,被意淫成「中國的情人節」;八月十五,也被意淫成「中國的情人節」;好端端的一個七夕節,又被說成是「中國的情人節」。有些商家借機搞促銷,有些婚介機構趁機搞聯誼,媒體也不惜版面爭相報道。「中國的情人節」剛開始聽說的時候,也覺得浪漫、洋氣,與國際接軌;但是,一年有好幾個「中國的情人節」是不是太俗、太濫、太賤了?當然,不可否認,對真心相愛的人來說,每天都是「情人節」。然而,無論以什麼形式過這個「七夕節」,都請尊重它本來的文化歷史內涵,千萬別褻瀆了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