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綵樓
『壹』 七夕的民俗文化歷史
導語:乞巧節,即七夕節,是中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下面是一篇講述七夕民俗文化歷史的文章,歡迎大家閱讀。
在中國節俗文化中,七夕是一個非常獨特且具有地方性特色的節日,它不僅產生的歷史非常古老,而且在傳承過程中,與各種文化相互交錯,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突出自己的時代特徵的同時,還表現出鮮明的漢民族農耕文化傳統和對性別文化的認同和確認。在南北朝之後,七夕由農耕和祭祀型節日,逐漸演化為以女性為主角,以乞巧等為主題的乞巧節或女兒節,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性節日。
在漢民族眾多的節日中,七夕獨具異彩,其中尤以婦女乞巧為盛,故又有乞巧節或女兒節之稱。從其源起、傳承、變異和衰落的整體演變軌跡中,我們可以發現七夕的遞變歷經了極其復雜的過程,它從最初功利性強烈的節日類型,如時季性、農事性、祈豐祭星的事項異化分離,逐漸轉變為娛樂性突出的節日類型,尤其是牛郎織女神話給它帶來了凄美的節日效應,這是其他節日所少有的。今天,只要我們歷史地、客觀地考察七夕節俗的源起、發展、嬗變和衰落的真實的傳承路線,就可反觀滲透其中的深層的古老的文化意蘊和傳統因襲的觀念意識。七夕,作為一種民俗文化的符號,積淀著漢民族深沉的精神內核。
牛郎織女節日神話傳說的產生,有著深廣的社會根源和基礎,滲透了關於男耕女織的理想社會觀念。牛郎織女是農耕社會的典型代表人物,而織女的心靈手巧又符合經典農業文化對婦女自身的要求,它與封建社會對婦女的倫理規范相一致,深為人們所接受,牛郎織女的神話因而成了七夕節俗里的傳統象徵符號。
牛郎織女神話的產生有一個過程,最初的織女、牽牛隻是兩個星座的名稱,後來演化為主宰農作物的星神。《史記·天官書》“織女,天女之孫也。”星神也有人間一樣的血緣關系。至漢末古詩《迢迢牽牛星》終於進一步人格化、人情化,產生了兩星相戀的愛情故事,善良的人們不滿於結局的凄涼,編織了喜鵲搭橋的情節,《歲華紀麗》引《風俗通》:“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相傳七日鵲首無故皆髦,因以梁渡織女故也。”可見經代代傳承,牛郎織女的神話漸漸完整成熟,從而家喻戶曉、老幼皆知。
牛郎織女的神話積淀了漢民族的價值觀念、道德倫理觀念以及對婦女心靈手巧特殊地位認同的觀念。首先,牛郎織女正是男耕女織的農業社會的代表人物,在道德倫理上初步體現了對自由戀愛、破除等級門戶束縛的嚮往,同時也深刻揭露了由於長期的封建統治所造成的根深蒂固的禮教約束。天河的不可逾越,正是禮俗勢力頑固性的體現。而最終的一年一度的七夕相會,與其說是人們善良美好意願的表達,不如說體現了這種善良美好的理想不能實現的悲涼的失落感。
自始至終,七夕的牛郎織女傳說帶給人們的是既喜又悲的心理感受,既有今夕團聚的歡快,又有相聚不易散則易的惆悵、失落。這種甜蜜的憂傷氣氛充溢著七夕節,人們既能感受到難得一聚的驚喜,又能體驗到人生缺多圓少的永恆的悲涼,從中頓悟生命中許多哲理的悲劇性的亘古之謎。由於這種既喜又悲心理體驗的強烈性,從而產生了為永恆團聚而祈求的美好願望。
七夕乞巧事象的產生,有著兩條傳承線路的發展軌跡,其一,七夕節原先的時季性的農事祈豐行為進一步發展,由祈星求豐逐漸衍化為乞求智巧;其二,由於牛郎織女神話的深入人心,節日傳說中的織女形象令廣大婦女又憐惜又敬慕。這種對織女的既敬又憐的情感,轉化為對織女心靈手巧的仰慕,於是,由牛郎織女節日傳說的一再促進,七夕節終於衍變出乞巧的事象,並經歷代相承,成為七夕特定的唯一主題,使得七夕的文化意蘊發生了一次嬗變,終而成為乞巧節、婦女節或女兒節。
乞巧事象的產生有其深厚的社會根源。在長期的男權主義封建社會里,婦女應該心靈手巧的觀念,既符合統治階級的利益和男人的意願,又是婦女們自身的'美德規范之一,所以,乞巧的活動在封建社會里極其流行,盛況空前。
據《開元天寶遺事》記載,唐明皇楊貴妃每年到七月七日夜都在清華宮設宴,這個時候宮女一律手捧瓜果酒饌站在院子里,向牽牛星織女星求巧,同時,每個人各自去捉蜘蛛關在小盒子里,到天亮的時候打開盒蓋觀察蜘蛛網的稀密程度,把它作為是否得巧的徵候:蜘蛛網密的得巧多,稀的得巧少。民間群起效仿,成為習俗。當時皇宮中用錦緞結成高達百尺,上面可以站數十人的樓殿,上面陳列瓜果酒菜,設立坐具來祭祀牽牛、織女二星。嬪妃們各自拿九孔針、五色線對著月亮穿針,穿過了就是得巧的徵候。而南唐後主李煜更是別出心裁,每到七夕求巧,一定命令百工用紅白絲綢豎起月宮天河的形狀,等晚上求巧結束了,才把它收起來。至宋時,富貴人家大多在庭院中紮起綵樓,叫做乞巧樓。鋪陳磨喝樂、花瓜、酒菜、筆硯、針線,或者兒童寫的詩,女郎呈上她們的巧手製作,點上香祭拜,稱之為乞巧。婦女對著月亮穿針,或者捉小蜘蛛放在盒子里,第二天觀察盒子里的蜘蛛網,如果蛛網圓正,就說她得巧了。明清時一如往時,可見乞巧在歷史上曾經風靡一時。
乞巧的具體細節,如果加以仔細考察,還有許多繁瑣細致的講究之處,如如何判定已乞得巧?《荊楚歲時記》:“有喜子(蜘蛛)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也有的捉來小蜘蛛放於盒內,次日清旦觀看織網之況,蛛絲越密得巧越多。“對月穿針”是另一種扣人心弦的方法,所穿的針用金銀銅鐵特製而成,有五孔、七孔和九孔針,能將線飛速穿過去的為得巧。正如唐朝詩人祖詠《七夕》所寫:“對月穿針易,臨風整線難,不知誰得巧,明旦試試看。”還有的地區則端一盆水,放在太陽或月亮之下,投針在水中,看針浮水面時盆底的影子。如《帝京景物略》所載:“有成雲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這些乞巧里的細微的節俗規范,說明乞巧事象不但在歷史上流傳久遠,而且流傳地區也極廣。
乞巧是我國婦女心靈手巧的寫照,也是婦女們在長期壓抑的專制之下,要求提高自身價值的變異形式,而這種乞巧的變異形式,卻依然走不出婦女自我束縛的怪圈。隨著社會的進步和婦女對自身價值的再認識,心靈手巧不再是婦女的唯一美德標准,當婦女們自我個性意識覺醒時,乞巧的事象也就漸漸淡化,以至在現代生活中,七夕的乞巧成為名存實亡的遺跡,如清末餘杭女子陳煒卿在《七夕詩》里寫的:“梧桐金井露華秋,瓜果聊以節物酬。卻語庭中小兒女,人間何事可干求?”代表女性的某種覺醒和對乞巧的冷淡態度。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
隨著七夕乞巧事象的逐漸衰亡,七夕作為婦女的節日也就走到了歷史的盡頭而成為過跡了。七夕節發展到今日,人們除了只是想起牛郎織女七夕相會之外,它最初曾有的文化意義終於全部失卻,於是,七夕節也就變得幾乎與平日無異。
七夕作為一種民俗事象,它的產生、發展以及漸衰的傳承演變有著多種因素。七夕,從最初始的時季性的原委和農事為本的祭祀儀式的選擇,以及這種星辰崇拜的世俗化、人情化,到產生關於牛郎織女的優美凄涼的神話,並轉化為乞巧乞智求祈女性各種人生美好願望,它們都不是無源之水,而是歷史的必然。
『貳』 盤點「七夕」的那些傳統習俗
「七夕」的傳統習俗有:穿針乞巧、喜蛛應巧、投針驗巧、種生求子、為牛慶生、曬書曬衣、供奉磨喝樂、拜織女、拜魁星、吃巧果、七姐誕、染指甲、婦女洗發、結扎巧姑,拜七娘媽。
『叄』 七夕節,中國人有什麼習俗
農歷七月初七,傳統的七夕節又要到了。商家也好,媒體也罷,包括熱戀中的男男女女們,又開始熱鬧了起來。單身狗說:我不care!Ok,祝你緣封不動,高興就好。
不管怎麼說,七夕是咱們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有著悠久的歷史,也有很多豐富的節日活動,但這些傳統的節俗,今天已經很難見到了。我們今天所謂「過七夕」,或者叫「中國情人節」,其實大多數的節日符號都是從西方情人節復制過來的,諸如巧克力啊、燭光晚餐啊等等。雖然也挺熱鬧,但總歸少了些「中國范兒」。那麼,傳統的中國人是怎麼過七夕的?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一、「必也正名」,七夕節的傳統名稱咱中國人講究「名正言順」,所以在介紹七夕的節俗之前,先跟大家聊聊這個節日的名稱問題。
七月初七,這最早當然是農歷中的一個日子,據民間傳說,在這一天牛郎和織女會在天上相會。將天空中的星象附會成神話故事,這是世界上很多民族都有的一種敘事方式,咱們中國也不例外。據考證呢,牛郎織女的傳說大約產生於西周時期。七月七是牛女相會的日子,這便是這個日期最早的含義。
《長生殿》
當然,文學作品是男性構建的文本,可能也有些高高在上。那麼主要由女性俚語構成的《西和乞巧歌》(清代到民國甘肅西和女性乞巧節的歌本),則將女性的真實訴求表達的明明白白,如抱怨婚姻不幸的:「一樣的戥子一樣的銀,女子不如兒子疼。
十二三上賣給人,心不情願不敢嗯」;有抱怨抓壯丁的:「半夜裡射門心上驚,保長領人進了村」;等等。
對愛情、對美好婚姻、甚至對男女平等,這些都是埋藏在女性心底深處的乞求,又豈是一個「巧」能涵蓋的呢?
『肆』 七夕,李中,這首詩的意思
七夕
(唐)李中
星河耿耿正新秋,絲竹千家列綵樓。
可惜穿版針方有興,纖纖權初月苦難留。
寫七夕來臨之際正是秋天開始的時候,抬頭仰望天上的銀河,如同穿梭在夢里,家家戶戶張燈結綵,鞭炮齊鳴歡慶七夕。
只可惜乞巧穿針想借著荷包想要向表達對心愛人訴說思念之情,月亮卻悄悄的藏了起來。
指寫七夕佳節,男女歡慶,然後突然變天,只得不歡而散。也指感情只是最初的時候思念,後面卻容易變心不得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