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在南京過七夕節

在南京過七夕節

發布時間: 2025-05-02 08:52:48

1. 南京圖書館七夕依古制曬書,你知道曬書也是七夕的習俗嗎

8月25日,南京圖書館(江蘇省古籍保護中心)於農歷七夕佳節當天上午,在歷史文獻修復中心舉辦了“古籍探秘——七夕曬書”主題活動。

南京圖書館歷史文獻部館員韓超表示:“經常曬曬書能夠讓書不發霉,能夠讓書保存更加長久一點,所以曬書日也是保護書籍的日子。我們今天講曬書,其實很大一部分也是在講它的保護,定期對館內需要修復的書進行修復,比如說有蟲蛀了,或者散頁了,都需要我們修復師,對它進行一個修舊如舊的修復。”

修復師會將書頁的蛀洞補完整,將碎片重新裝裱恢復。南圖館藏元代古籍《永類鈐方》,同為國寶級古籍,剛剛經修復完成,今天首次亮相。

那麼,七夕曬書的習俗是怎麼來的呢?

據史料記載,這一習俗起源於近兩千年前的東漢末年。東漢崔寔《四民月令》雲:“七月七日,曝經書及衣裳,不蠹。”這說明魏晉時期就有了七夕曝書的習俗。

唐宋時期,七月七曬書依然成風。唐韓鄂《歲華紀麗》稱,時民間七月七有“暴書策,曬衣裳”的風俗。《宋會要》記載,宋朝儀制以七月七日為“曬書節”,當天三省六部以下,各由皇帝賜錢開筵舉宴,為曬書會。

內容參考:

http://news.jstv.com/a/20200825/.shtml

2. 七夕節的傳統習俗

習俗活動:

穿針乞巧:穿針乞巧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西京雜記》說:「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

喜蛛應巧:這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其俗稍晚於穿針乞巧,大致起於南北朝之時。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說;「是夕,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

投針驗巧:這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於穿針,又不同於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俗。

蘭夜鬥巧:據說起源於漢朝宮廷的游戲,漢高祖愛妃戚夫人的宮女賈佩蘭在離開宮中嫁給扶風人段儒為妻後,經常跟人們談起在漢宮七夕的事。她說:「漢宮在每年的七月七日,首先在百子池畔,奏於闐樂之後,就用五色彩縷,互相絆結起來,叫做『相憐愛』。隨後,宮中的宮娥彩女們,一起到閉襟樓上,大家學習穿七巧針乞巧。而有個叫徐婕妤的宮女,可以把生的菱藕雕刻成各種奇花異鳥呈獻給皇上,皇上把這些小玩意在晚上隨手放置在宮中的桌角上讓宮女們摸黑尋找,這種游戲就叫做『鬥巧』。」

七夕節的習俗和來歷

習俗美食:

巧食:七夕節的飲食風俗,各地不盡相同,一般都稱其為吃巧食,其中多餃子、面條、油果子、餛飩等為此節日的食物。吃雲面,此面得用露水製成,吃它能獲得巧意。還有許多民間糕點鋪,喜歡制一些織女人形象的酥糖,俗稱「巧人」「巧酥」,出售時又稱為「送巧人」,此風俗在一些地區流傳至今。

五子:七夕「拜織女」是少女、少婦們的大事。祭拜供品包括茶、酒、新鮮水果等,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更是少不了,焚香禮拜默默禱告後,這些供品也就成了她們宵夜的食物。

江米條:老南京人過七夕還有個獨特的風俗:吃江米條。江米條是一道漢族小吃,用糯米面加豆粉和面後在燜鍋里蒸出來,放在石臼里用棒子捶,再稈成圓形,曬干用油煎出來,最後蘸梅花﹑松花﹑芝麻等豆沙製作而成的一種食品。

熱點內容
海棠溪軌道 發布:2025-05-02 17:37:56 瀏覽:966
櫻花搖擺 發布:2025-05-02 17:21:09 瀏覽:934
永昌茶花 發布:2025-05-02 17:15:44 瀏覽:193
白蘭花香氣 發布:2025-05-02 17:14:17 瀏覽:954
野百合觀後感 發布:2025-05-02 17:06:52 瀏覽:586
最新美女鮮花早上好動態圖片大全 發布:2025-05-02 17:06:46 瀏覽:412
七夕花束話 發布:2025-05-02 17:02:05 瀏覽:501
蘭花怕冬嗎 發布:2025-05-02 16:57:19 瀏覽:660
送妻子百合 發布:2025-05-02 16:55:51 瀏覽:792
蕁枝花卉 發布:2025-05-02 16:47:49 瀏覽: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