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七夕
Ⅰ 7月7的故事
七月七日為七夕節,簡稱「七夕」。此節形成於漢代,致了魏晉時,隨著牛朗織女愛情神話故事的廣泛傳播和故事情節的進一步完善,逐漸成都市人閃普遍都過的節日,因為節日里民間有乞巧習俗,且參加活動者為女性,所以又被稱作「乞巧節」、「女兒節」。 牛郎織女 牛郎織女的故事最早起源於星辰崇拜,是人們將牽牛星和織女星神化和人格化的產物。牛郎織女故事的雛形最早見於《詩經》,後經歷代的流傳和加工完善,最終形成了婦孺皆知的優美動人的神話故事。
牛郎是人間一個孤苦伶仃的孤兒,父母雙亡之後,經常遭受其兄嫂的虐待。到後來兄嫂不願與牛朗一起生活,就和牛郎分了家,只給牛朗一頭老牛。織女是天上一位聰明美麗、擅於織布的仙女。有一次她與其他仙女一道到銀河洗澡。牛郎在老牛的指示下,來到銀河邊的上將織女的天衣偷走,使織女不能重返天宮。織女遂於牛郎結成夫妻,有一兒一女,自耕自織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但好景不長,天帝知道了牛郎織女的婚事,大為震怒,立刻派了天兵天將到人間要將織女抓回天宮。牛郎見織女一去即是生離死別,十分悲痛,抱著一雙兒女哭作一團。此時,老牛生命垂危,在臨死之前,囑咐牛郎在它死後穿上它的皮即可攜兒女上天宮去尋找織女。牛郎照老牛的吩咐做了,用擔子挑著兒女來到天上,眼看就要追上織女時,王母娘娘忽然拔下金簪,在空中一劃,二人之間頓時化作一條波浪滾滾的天河,牛郎織女只能隔河相泣。織女和牛郎及他們兒女的哭聲感動了天帝,天帝允許牛郎織女每年七月七日在鵲橋相聚一次,每逢七月七日,便有無數的喜鵲在天河兩岸搭起鵲橋,讓牛郎織女在此相會。
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為世人廣為傳唱。北宋詞人秦觀《鵲橋仙》哀婉的唱詞使牛郎織女的故事更為世人留下了無窮的回味。
纖雲弄巧,飛星流恨,銀漢迢迢暗渡。金鳳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忌在朝朝暮暮! 乞求智巧 七夕節也叫「乞巧節」,因為在這一天,民間要進行乞巧活動,即向織女乞求智巧。
傳說織女聰穎美麗,多才多藝。她不僅會織雲錦,而且還能縫無邊的天衣。七月七日織女與牛郎重逢相聚,心情格外舒暢,如果在此時向她乞求智能巧奪天工,她定會將自己的技藝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人們,人們從此就可以除去笨拙,求得心靈手巧。乞巧習俗反映了勞動人民要向織女學習勞動技能的強烈願望。
《西京雜記》曾記載:「漢宮中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這說明在漢代就有了乞巧風俗。到了南北朝時,宗懍記述發時的風俗說;「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人家婦女結綵縷穿七孔針,或以金銀玉石為針。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輿地誌》還記載齊武帝修了一座右銘城觀,每到七月七日,宮女們都登了這座層城來觀穿針,世人稱之為「穿針樓」。崔顥的《七夕》詩「長安城中月如練,家有此夜持針線。仙裙玉佩空自如,天上人間不相見」及林傑「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時條」的詩句生動描繪了唐代長安穿針乞巧的風俗。
乞巧時所用的針,多為「七孔」或「娥九尾」,為乞巧時專用,平常產能用業縫衣。寧人金盈之在《醉翁談錄》卷四中說:其實此針不可用也,針褊而孔大「。元人陶宗儀在《元氏掖庭記》一卷中說:」七夕時,婦女們用五綵線穿九尾針,以先穿完者為「得巧」,遲者為「輸巧」。
人們在乞巧的同時,還要用瓜果袋子祭拜織女。民間傳說織女除了管理婦女紡織外,還主宰瓜果的生長。在七夕的供品中,除了茶、酒、乞巧果等外,還要有新鮮的瓜果。《開元天寶遺事》就有「七月七日,宮女陳瓜果酒饌,列於庭中」的記載。
唐朝乞巧之風十分盛行,流傳有許多關於乞巧的故事和傳說。唐肅宗時,有一女我鄭采娘,在七夕夜陳瓜果香案向織女乞七弋。織女問采娘乞求什麼,采娘答曰乞巧。織女便送她一枚寸余長的金針,綴在紙上,並囑三日不得告人,如此便可得巧,不久還可以變成男子。兩天後采娘將此事告知母親,母親深感奇異,執意要看個窨,結果金針不見了,只有一張有針跡的空紙。後來,采娘死後托生成了一個男孩。這就是流傳甚廣的「金針度人」的故事,後人用來比喻傳授革某種秘法絕技。
唐朝皇帝對乞巧風俗十分重視。唐玄宗曾建「乞巧樓」,樓高百尺,可以坐數十人。對宮中妃嬪各賜九孔針、五色線,在月光下穿過者為得巧。乞巧後,演奏清商妙曲,歡喜宴達旦。《開元天玉遺事》還記載了唐玄宗與楊貴刀在華清宮游宴舉行乞巧活動:「七月七日......各捉蜘蛛,閉於小盒中,至曉,開視蛛網稀密,以為得巧為侯。密者言巧多,稀者方巧少,民間變效之「》這是漢代蜘蛛卜吉凶之後,用蜘蛛卜巧。
宋代以後的乞巧活動較之以前更為豐富。東京潘樓出現了民間乞巧市,專賣乞巧物。從七月一日起,乞巧市就車水馬龍,遊人如織。七夕節前夕,更是」車馬相次擁遏,一般面姓亦用竹木或麻桿編成「乞巧棚」。民間的乞巧製品充分體現了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樸素的審美情趣。「仙樓」:剪五彩紙為層樓;「仙橋」:剪紙為橋,上有牛郎、織婦及仙侍從;「花瓜」:在瓜上刻花紋;「種生」:以綠豆、小麥、小豆等在瓷器內用水泡浸,長出數寸長的綠芽,用紅藍彩條束起。
明朝時除了沿襲唐宋的舊俗,還出現了一種新的卜巧形式-丟巧針。《帝京景物略》記載:「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綉針投之則浮,則看水底針影,有成雲霧、花朵、鳥獸形者,有居鞋及剪刀,水茄形者,謂乞得巧。
清朝在沿襲明朝丟巧針乞巧習俗的基礎上,發展成」擲花針「,所投之物為松樹的葉子,即松針。
在民間,七夕乞巧的方式有很多種,除了以上所說的月下穿針、蜘蛛卜巧、丟花針、擲松針外,還有在井邊、葡萄架下靜聽牛郎織女哭泣,以麥豆嫩投放水中等多種乞巧方式。
在七夕乞巧活動中,婦女們不僅可以向織女乞求技藝,還可以根據自己的不同情況和心願,向織女乞富、乞壽、乞子、乞愛情:經濟不、富足的乞求財富;身體羸弱的秘際 健康長壽;沒有兒子的可以乞求貴子;沒有婚嫁的可以乞求長得更漂亮以獲純真愛情。在諸多的願望中,每人只得乞求一樣,且連乞二三年方顯心誠。在乞巧之前,要事先祭拜牛郎織女,祭拜之後跪地祈禱,收中默念自己的心願。乞巧活動結束時,婦女們一般將供奉的瓜果等供品一半投於房上供天女享用,另一半留給自己,與大家分食。亦有的地方將所用花粉一半投於房頂,一半留作自用,以求長得像織女一樣聰穎可愛。女兒節 有些地方把七月七日稱作「女節」或「女兒節」。河南及陝西等地在此日有迎女避節的習俗。陝西省《蒲城縣志》記載:「七月七日,迎新嫁女避節」。當地傳說織女是天帝的孫女,織女婚姻的不幸是天帝不願孫女與牛郎長期生活造成的。每逢七月七日,人們就要把新出嫁的女兒接回家來,以免天帝發現女兒與女婿長期生活在一起,把他們像牛郎與織女一樣強迫分開。當地的這個習俗充分體現了為人父母者希望女兒婚姻美滿幸福的願望,同時,也說明牛郎織女的傳說不但深入人心,而且影響到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乞巧果子 乞巧果子也叫巧果,源於七夕節的乞巧活動,是七夕節時婦女們做的諸多美點的統稱,至唐宋時,民間已廣為製作。
乞巧果子種類很多,以麥面為料稱「面巧」,以糯米粉為原煤料叫「粉巧」。面巧一般用兩斤七兩糖和少許芝麻,做時先將白糖放在鍋中溶為糖漿,然後和入麵粉芝麻,拌勻後攤在案上擀薄,晾乾後用刀世成長方形塊,最後折為梭形面巧胚,入油炸至金黃色即成。粉巧用兩斤糯米粉、八兩糖,外加少許芝麻和澱粉。做時先將糯米粉加白糖用溫水調和,蒸熟後取出,晾涼後加芝麻澱粉揉勻擀薄,切成三四寸方塊,將每塊折成三角形,再剪成花形粉巧胚,晾後油炸。曝衣曬書 七夕節曝衣習俗源於漢代。宋卜子《楊園苑疏》記載說,漢建章宮之北有太液池,池西有漢武帝的曝衣閣,每逢七月七日,「宮女登樓曝衣」。到魏晉時,曝衣之俗成了富貴人家玄耀財富的大好機會。由曝衣之俗又演變了後來七月七曬書的時尚,當時的文人學士為追求虛名,顯示自己的博學多識,就所自己所有的書都拿出來曬。歷史上傳說,司馬懿因權力太盛而受到魏武帝的猜忌,因此抱病在家裝病。魏武帝在七月七日派親信前去查控虛實,發現裝成瘋病的司馬懿正在家中曬書。親信將實情報告給了魏武帝,魏琥帝勒令司馬懿回朝任職,司馬懿沒有理由推託,只好遵命。荷葉燈 《彝陵縣志》記載「七夕家家樹點荷葉燈,取荷葉極大者,插蒲燭灌脂其中,燃置竿頭,於戶外樹之。」七月值荷葉生長茂盛之際,每逢七夕,人們都要在門前點燃荷葉燈以示過節。香橋會 嘉興塘匯鄉古竇經村,每逢七夕便舉行香橋會。節日里,附近各村的香客紛紛聚攏起來,共同獻香。幾名手藝好的香客用香搭一座約四五公尺長、五十公分寬的香橋,橋上放上各家送的香包,讓牛郎織女在精巧的香橋上甜蜜地敘情幽會。入夜,人們將香橋點燃,在五顏六色的香火中,想像牛郎織女踏上了大家敬獻的香橋,人們一片歡騰。拜床母 在台灣省的漢族民間,傳說古時候有一書生郭畢,在進京趕考途中與一姑娘一見鍾情,不料郭畢急病而逝,姑娘將其埋在自己床下。十個月後,姑娘為其生下一子,為告慰郭畢之靈,姑娘常於床頭焚香祭拜。人問其故,姑娘告曰拜床母,以保佑孩子平安長大。人們紛紛效仿,遂在七月七日拜床母悄俗流傳。每逢此時,家家都攜孩子祭拜床母。日落時,孩童們在自己的床上供奉肉、飯、酒、糖果等供品,燃香磕頭,祈願床母庇佑賜福。洗發效西施 七夕節前浙江寧波紹興地區的婦女有用荊樹葉浸水洗頭發的習俗,傳說可以使頭發滑潤烏黑。
相傳春秋時期,吳國大敗越國,越王勾踐被俘作了人質,得赦回國後,選范蠡為相,卧薪嘗膽,圖謀報仇,復興大業,范蠡深思熟慮之後,准備選取一才色兼備的女子送給吳王,使其溺情於聲色,不理朝政,以便越國報滅國之恨。一天,范蠡遇見了西施。西施自幼聰慧,天姿國色,平常喜歡用荊葉浸水梳洗。越滅亡以後,她常在浣沙溪邊自吟:「春色年年有,年年不見春,浣沙水清清,難洗亡國恨。」范蠡見西施不但貌美,而且為亡國而哀痛,是個難得的好女子。在稟告越王勾踐之後,范蠡帶了印符護送西施到了吳國。西施委曲求全,捨身救國的精神深深感動了吳,范蠡便帶了西施於七月七日隱姓埋名,泛舟於五湖之間,老百姓為了表示對西施的敬愛,於七月七日用荊樹葉浸水洗發,以示紀念。
Ⅱ 七夕詩句古詩李商隱
1. 關於感情的詩句李商隱古詩
關於感情的詩句李商隱古詩 1. 李商隱的愛情詩句
錦瑟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庄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重過聖女祠
白石岩扉碧蘚滋,上清淪謫得歸遲。
一春夢雨常飄瓦,盡日靈風不滿旗。
萼綠華來無定所,杜蘭香去未移時。
玉郎會此通仙籍,憶向天階問紫芝。
霜 月
初聞征雁已無蟬,百尺樓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
蟬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贈劉司戶
江風揚浪動雲根,重碇危檣白日昏。
已斷燕鴻初起勢,更驚騷客後歸魂。
漢廷急詔誰先入,楚路高歌自欲翻。
萬里相逢歡復泣,鳳巢西隔九重門。
悼傷後赴東蜀辟至散關遇雪
劍外從軍遠,無家與寄衣。
散關三尺雪,回夢舊鴛機。
樂游原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2. 李商隱有愛情詩有哪些
無題作者:【李商隱】 年代:【唐】 體裁:【七律】 類別:【閨情】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注釋:1.無題:唐代以來,有的詩人不願意標出能夠表示主題的題目時,常用「無題」作詩的標題。
2.絲方盡:絲,與「思」是諧音字,「絲方盡」意思是除非死了,思念才會結束。3.淚始干:淚,指燃燒時的蠟燭油,這里取雙關義,指相思的眼淚。
4.曉鏡:早晨梳妝照鏡子;雲鬢:女子多而美的頭發,這里比喻青春年華。5.蓬山:蓬萊山,傳說中海上仙山,比喻被懷念者住的地方。
6.青鳥:神話中為西王母傳遞音訊的信使。賞析:這是詩人以「無題」為題目的許多詩歌中最有名的一首寄情詩。
整首詩的內容圍繞著第一句,尤其是「別亦難」三字展開。「東風」句點了時節,但更是對人的相思情狀的比喻。
因情的纏綿悱惻,人就像春末凋謝的春花那樣沒了生氣。三、四句是相互忠貞不渝、海誓山盟的寫照。
五、六句則分別描述兩人因不能相見而惆悵、怨慮,倍感清冷以至衰顏的情狀。唯一可以盼望的是七、八兩句中的設想:但願青鳥頻頻傳遞相思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無題作者:【李商隱】 年代:【唐】 體裁:【五古】 類別:【未知】八歲偷照鏡,長眉已能畫。十歲去踏青,芙蓉作裙衩。
十二學彈箏,銀甲不曾卸。十四藏六親,懸知猶未嫁。
十五泣春風,背面鞦韆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無題二首作者:【李商隱】 年代:【唐】 體裁:【七律】 類別:【未知】鳳尾香羅薄幾重,碧文圓頂夜深縫。
扇裁月魄羞難掩,車走雷聲語未通。曾是寂寥金燼暗,斷無消息石榴紅。
斑騅只系垂楊岸,何處西南待好風。重幃深下莫愁堂,卧後清宵細細長。
神女生涯元是夢,小姑居處本無郎。風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誰教桂葉香。
直道相思了無益,未妨惆悵是清狂。【注釋】:莫愁:泛指少女。
典出梁蕭衍《河中之水歌》:「河中之水向東流,洛陽女兒名莫愁。」【簡析】:第一首似寫一位女性在懷思所愛。
寫深夜難眠還在縫制羅帳,回憶起當時偶遇的情景。及寫渴望和惆悵的心情,期待著有機緣能再相遇。
也可以從男性的角度作擬女方的解釋。第二首,寫少女醒後細品夢中的情景,必然若失,徒自傷感,並表示為了愛情甘願受折磨,決心追求幸福。
-----------------------------------李商隱的七律無題,藝術上最成熟,最能代表其無題詩的獨特藝術風貌。這兩首七律無題,內容都是抒寫青年女子愛情失意的幽怨,相思無望的苦悶,又都採取女主人公深夜追思往事的方式,因此,女主人公的心理獨白就構成了詩的主體。
她的身世遭遇和愛情生活中某些具體情事就是通過追思回憶或隱或顯地表現出來的。第一首起聯寫女主人公深夜縫制羅帳。
鳳尾香羅,是一種織有鳳紋的薄羅;碧文圓頂,指有青碧花紋的圓頂羅帳。李商隱寫詩特別講求暗示,即使是律詩的起聯,也往往不願意寫得過於明顯直遂,留下一些內容讓讀者去玩索體味。
象這一聯,就只寫主人公在深夜做什麼,而不點破這件事意味著什麼,甚至連主人公的性別與身份都不作明確交代。我們通過「鳳尾香羅」、「碧文圓頂」的字面和「夜深縫」的行動,可以推知主人公大概是一位幽居獨處的閨中女子。
羅帳,在古代詩歌中常常被用作男女好合的象徵。在寂寥的長夜中默默地縫制羅帳的女主人公,大概正沉浸在對往事的追憶和對會合的深情期待中吧。
接下來是女主人公的一段回憶,內容是她和意中人一次偶然的相遇——「扇裁月魄羞難掩,車走雷聲語未通。」對方驅車匆匆走過,自己因為羞澀,用團扇遮面,雖相見而未及通一語。
從上下文描寫的情況看,這次相遇不象是初次邂逅,而是「斷無消息」之前的最後一次照面。否則,不可能有深夜縫制羅帳,期待會合的舉動。
正因為是最後一次未通言語的相遇,在長期得不到對方音訊的今天回憶往事,就越發感到失去那次機緣的可惜,而那次相遇的情景也就越加清晰而深刻地留在記憶中。所以這一聯不只是描繪了女主人公愛情生活中一個難忘的片斷,而且曲折地表達了她在追思往事時那種惋惜、悵惘而又深情地加以回味的復雜心理。
起聯與頷聯之間,在情節上有很大的跳躍,最後一次照面之前的許多情事(比如她和對方如何結識、相愛等)統統省略了。頸聯寫別後的相思寂寥。
和上聯通過一個富於戲劇性的片斷表現瞬間的情緒不同,這一聯卻是通過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概括地抒寫一個較長時期中的生活和感情,具有更濃郁的抒情氣氛和象徵暗示色彩。兩句是說,自從那次匆匆相遇之後,對方便絕無音訊。
已經有多少次獨自伴著逐漸黯淡下去的殘燈度過寂寥的不眠之夜,眼下又是石榴花紅的季節了。「蠟炬成灰淚始干」,「一寸相思一寸灰」,那黯淡的殘燈,不只是渲染了長夜寂寥的氣氛,而且它本身就彷彿是女主人公相思無望情緒的外化與象徵。
石榴花紅的季節,春天已經消逝了。在寂寞的期待中,石榴花紅給她帶來的也許是流光易逝、青春虛度的悵惘與傷感吧?「金燼暗」、「石榴紅」,彷彿。
3. 有哪些關於感情的古詩
愛情--在古詩詞中經典 速溶時代的快餐文化主流下,愛情似乎也難逃厄運,月上柳梢人約黃昏的爛漫溫情,或許早為新新人類所不恥。
但是,正是古典文學里豐富的愛情詩篇,才最能淋漓盡致再現男女相互詠歌的絕美眷戀!漫長的中國詩詞歷史,淀積眾多極具思想意蘊和藝術特色的愛情詩歌。 在標志著中國文學史光輝起點的《詩經》中,占數最多的首當其沖就是關於人性婚戀情感話題的詩篇。
這時代的「情詩」大都是言情者誠摯、熱烈、樸素、健康的率真表白,那個尚無禁錮的時代,愛情里所有的憂喜得失、悲歡離合都在其情詩里得以人性化的生動體現。 《木瓜》(《詩經。
衛風》)中~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投之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投之以木李,報之以瓊玖。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乍看起來,此詩內容簡單,但細細揣度,男女贈達頗有韻味。《詩經》描寫愛情詩篇中,女子主動的比男子更多些。
因此,可以說,在〈詩經〉時代,「男女授受不親」,「父母之命,媒妁之約」的禮教在民間尚未達到封建社會那樣頑固。此詩通過相互贈物的描寫,用復沓反復歌唱,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姑娘小伙永結情好的意願。
語直情濃,辭淺意深。 〈采葛〉(>)中一連3個復沓~。
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只一字之變,但時間的不斷延長,卻彰顯空間的隔阻反而讓愛情更深邃眷眷。深切的思念之情,得以徹底地抒發。
而這一日不見如三月、三秋、三歲之比喻,語淺意深,竟被後人表達思念之情廣為引用,直到今天,還有什麼可以與之相媲美的火熱愛情嚮往呢?! 漢樂府>篇,一氣連舉五件不可能之事來發誓,表達除非天地合並、世界毀滅,愛情不會終止,「沒命成灰土,終不罷相憐」,「要休且待青山燦」的堅貞不渝的感情誓言。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
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實在是古今情詩之奇作,不同凡響,聲情頑艷! >是漢樂府又一傑出代表作,該詩以長達三百五十餘句,一千七百多字的篇幅,展現在舊禮教壓制下劉蘭芝、焦仲卿悲劇婚姻,熱情謳歌了忠於愛情的美好品格。劉蘭芝的可貴,在於為了愛情,不懼專橫,不為榮華所動 ,甚至不惜以死全身,捍衛崇高愛情。
這也正是她的悲劇所在,面對當時無可抗拒的殘酷命運,她所能運用的唯一武器,就是愛情了。寧為玉碎的閃光人性覺悟,使該詩「悲情之絕唱」的悲劇色彩,具有無與倫比的社會意義和審美價值。
千載之後,讀之猶面容鮮活、栩栩如生。 在交通不甚發達的時代,古人最怕離別,「悲莫悲兮生別離」的黯然消魂之痛難以排遣。
離別安可在再,而我更重之。佳人不相見,明月空在帷。
共銜滿堂酌,獨斂向隅眉。中心亂如雪,寧知有所思。
劉繪的《有所思》是別離情緒的代表之作。月照空床,最可以抒發孤棲獨處之愁緒。
「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帷」,月光越是明亮,就越能引起離人月圓人缺的愁情。長空亂如雪的思念心緒,把遊子的深沉愁思和盤脫出,讀罷餘音裊裊,言盡意猶,心潮起伏不已! 以西晉潘岳為發端,大量「憶內」、「寄內」、「悼亡」的優秀愛情詩作相繼涌現。
元縝的《遣悲懷》。
唯將終夜常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
而李商隱的《無題》嘆出了「黯然消魂者,唯別而已矣」的傷別之情。「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多無路,青鳥殷勤為探看。王維凄然悲歌:「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豪放如蘇軾,也曾感嘆:「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情圓缺,此事古難全。」離別已使人黯然傷神,難以相見的離別就更加讓人惆悵無奈。
李商隱開句的一個「難」字,雲千重,水千重,人在重重山水中,那份重重疊疊而又難以言說的情感波動,道出人間至戀深情。春蠶吐絲,死而方盡,「絲」「思」諧音;蠟炬燃盡,其淚方干,「淚」「淚」同義,表達了兩情相思、絲絲不斷,一腔純情、至死方休的不渝真情。
凄惻精誠,感人至深。 李商隱一生的悲劇命運和其婚姻密切相關。
他因娶「李黨」之人王茂元之女為妻而得罪了「牛黨」中的令狐父子等人,從此遭到排抑,仕途潦倒。盡管如此,他對王氏始終情深意篤。
王氏生前,詩人對她思念如渴,恩愛不絕;死後,對她悼念不忘,深情如往。 理智一點說,愛情並不都是甜蜜的,愛情帶給人的往往是痛苦和歡樂一樣多。
正如恩格斯說:「痛苦中最高尚的,最強烈的和最個人的——乃是愛情的痛苦。」如此~有多少痛苦,才有多少歡樂,在痛苦和歡樂的共振點上,才造就真正的愛情,也造就真正的藝術。
經典愛情古詩詞大搜捕 我願與君相知 山無棱,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願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 漢 ;卓文君〈白頭吟〉 得成比目何辭死 願作鴛鴦不羨仙。
唐;盧照鄰〈長安古意 身無彩鳳雙飛翼 心有靈犀一點通。 唐;李商隱〈無題〉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唐;白居易〈長恨歌〉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
4. 關於愛情的古詩
我願與君相知
山無棱,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願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 漢 ;卓文君〈白頭吟〉
得成比目何辭死
願作鴛鴦不羨仙。 唐;盧照鄰〈長安古意
身無彩鳳雙飛翼
心有靈犀一點通。 唐;李商隱〈無題〉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唐;白居易〈長恨歌〉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唐;李商隱〈無題〉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唐;元稹〈離思〉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唐 ;劉禹錫《竹枝詞》
春心莫共花爭發
一寸相思一寸灰。 唐;李商隱〈無題〉
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唐;杜牧〈贈別〉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願君多采頡,此物最相思。 王維〈相思〉
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唐 杜秋娘〈金縷衣〉
一枝穠艷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 李白《清平調之二》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宋;柳永《鳳棲桐》
往事已成空,還如一夢中。 李煜 《子夜歌*人生愁恨何能免》
知我意,感君憐,此情須問天! 李煜 《更漏子 金雀釵》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朱淑真〈山查子〉
相見爭如不見,有情還似無情。 司馬光〈西江月〉
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 〈玉樓春〉
天不老,情難絕
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 張生〈千秋歲〉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多情自古傷離別。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
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柳永〈雨霖鈴〉
花自飄零水自流。
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聲聲慢〉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 虞美人〉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李商隱〈錦瑟〉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蘇軾〈江城子 〉
眾里尋他千網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辛棄疾〈青雲案*元夕〉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
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幕幕。 秦觀〈鵲橋〉
平生不會相思,才會相思,便害相思。 元徐再思《蟾宮曲*春情》
多情自古空餘恨,好夢由來最易醒。 清;史清《溪佚題》
色不迷人人自迷,情人眼裡出西施。 黃増《集杭州俗語詩》
滴不盡相思血淚拋紅豆,開不完春柳春花滿畫樓。 曹雪芹《紅樓夢》
相思樹下說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 民國;梁啟超
幾次細思量
情願相思苦! 胡適〈生查子〉
人生自古有情痴,此恨不關風與月。 宋;歐楊修《玉樓春》
哎!
問世間情為何物?
直教人生死相許!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
古人雲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