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節做花
『壹』 在古代七夕節,人們是送什麼花表達愛意的
在古代七夕節,人們是送什麼花表達愛意的?
而在古代的七夕節,人們都是送芍葯和木槿這兩種花來代表愛意的。這兩種花卉植物一直以來就是我國歷史比較悠久的本土花卉植物,在許多的詩詞歌賦當中,都可以見到稱頌他們的作品。所以接下來就簡單的給大家分析一下,為什麼在古代七夕節,人們會送這兩種花來代表愛意吧!
所以七夕節即將到來,大家有想好要送什麼禮物給自己親愛的戀人嗎?如果還沒有想好的話,不妨就送上這兩種特別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花卉吧。要是還知道有哪些花卉,也適合在七夕節相送,不妨也一同來交流一下哦,我是阿野植物經,喜歡我的朋友們,歡迎點贊關注哦!
『貳』 七夕青島地區為什麼吃脖花
應該是」磕花」
「七夕節」又被稱為「乞巧節」。又因參加乞巧活動的多為豆蔻年華的姑娘,故又稱為「女兒節」。乞巧之風起於南朝之前,而唐宋時為最盛。杜牧的「七夕」詩:「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街夜色涼入水,卧看牽牛織女星」更是千載傳誦的佳作。七夕除了拜月乞巧外,有的地方年輕姑娘還舉行「慕仙盛會」,有的還把「五色彩絲」扔到屋頂,謂之「送健繩」。
青島人七夕這天家家戶戶做「磕花」,用油、雞蛋、糖和面,再用蓮子、柳葉、桃、魚、兔、元寶等造型的「磕子」(模具)扣出烙熟,用麥稈管間隔開,再用線穿在一起,下面墜個穗頭,掛在小孩的脖子上,或親友之間相互饋贈。有的地方這天生豆芽,稱「巧芽」。晚上少女們在庭院中擺放供桌,掛織女圖,擺上時令瓜果、花生、巧果子,互相擊掌,唱著乞巧歌,向天上的織女乞巧。嶗山、即墨一帶的婦女各自拿出自己精心製作的針線活,如針織、刺綉、花邊、綉鞋等,湊在一起過乞巧節(有炫耀和相互評比的意思)。 兒時的我清楚的記得每到這一天就會戴上串成串的媽媽親手做的磕花在脖子上,家家戶戶的孩子們都會戴著,既美觀還是美食,所以兒時的我非常喜歡過這一天。
舊時青島的戲院,每年臨近七夕時總要演出應時劇目《天河配》,華樂戲院(中山路北端)為吸引觀眾,在大軸戲中鵲橋相會一折,牛郎牽著真牛上台,是當時戲劇舞台上使用假道具的一種突破,一時間媒體、街頭,議論紛紛。
據《風俗通》記載,「織女會牛郎時,喜鵲於天河上為之搭橋,名為『鵲橋』」。青島地區也有人說,七月初七這天,看不到喜鵲,因為都飛到天上搭鵲橋去了。對此,筆者卻不以為然。喜鵲搭橋只不過是由於人們對牛郎織女遭遇的同情而產生的一種願望的寄託而已。喜鵲是留鳥不是候鳥,從不遷徙。電視新聞這一天還真的特意去外面采風,真的是沒有找到喜鵲,大家不妨留意一下。 事實究竟如何,大家不妨留神觀察一下,看看七夕白天和晚上到底有沒有喜鵲出現。
據說在七夕的夜晚,靜靜地呆在葡萄架下就可聽到牛郎織女的喃喃情話,遙望星空,許願盟誓,這是舊時戀人的浪漫。難怪把七夕節稱為情人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