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七夕修佛

七夕修佛

發布時間: 2023-05-10 15:06:34

『壹』 為什麼七夕又被稱為鬼節

是說七月十四是鬼節
而不是七月七(情人節,牛郎織女鵲橋相會)
因為傳說那天死了的人的靈魂會回來

『貳』 關於佛的愛情詩句很美

1.求一些與佛有關的愛情詩

那一天,

我閉目在經殿香霧中,

驀然聽見你頌經中的真言;

那一夜,

我聽了一宿梵唱,

不為參悟,

只為尋你的一絲氣息;

那一月,

我轉過所有經筒,

不為超度,

只為觸摸你的指紋;

那一年,

我磕長頭擁抱塵埃,

不為朝佛,

只為貼著你的溫暖;

那一世,

我轉山轉水轉佛塔,

不為修來世,

只為路中能與你相遇;

那一瞬,

我飛升成仙,

不為長生,

只為佑你平安喜樂。

只是,

就在那一夜,

我忘卻了所有,

拋卻了信仰,

舍棄了輪回,

只為,

那曾在佛前哭泣的玫瑰

早已失去舊日的光澤。

於是佛便說:忘卻,忘卻。

那一夜,我聽了一宿梵唱,不為參悟,只為尋你的一絲氣息。

那一月,我轉過所有經輪,不為超度,只為觸摸你的指紋。

那一年,我磕長頭擁抱塵埃,不為朝佛,只為貼著了你的溫暖。

那一世,我翻遍十萬大山,不為修來世,只為佑你平安喜樂。

那一天,那一月,那一年,那一世

2.佛緣有關的愛情句子

【一】心中有佛是佛緣

佛緣,是心與佛的交流。學佛是對自己良心的交待,不是做給別人看的。修佛是修心,佛無處不在,修佛不在表像,而在內心。佛不是要我們崇拜他,模仿他,表象的相近並不能代表本質的相同。佛是心靈打造的幻象,太過於執著外在,反而會迷失其。心中有佛,便是與佛有緣。

【二】放棄非分的慾望是佛緣

佛緣,是少一些強求的慾望。

佛經上說,未斷我愛,不如潔凈。愛恨恩仇,皆是情障。當你知道迷惑時,並不可憐,當你不知道迷惑時,才是最可憐的。人之所以痛苦,在於追求錯誤的東西,今日的執著,可能會造成明日的後悔。如果你不給自己煩惱,別人永遠也不可能給你煩惱,皆因你自己的內心放不下強求的慾望。放下非分的慾望,便是佛緣。

【三】平和的面對生活是佛緣

佛緣,是一種平和的心境。人的心思很不穩定,它很容易受引誘,更會在光怪陸離的誘惑中迷失方向,很多人一心追求佔有,得不到片刻清閑,失去生活的快樂,卻帶來了更多精神生活的困擾和煩惱。佛教會我們用一顆平靜的心看待生活中的得與失。讓本性自然的流露,平和的面對生活便是與佛有緣。

【四】對己對事負責是佛緣

佛緣,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有佛心的人不去看眾生的錯;只看到眾生的過錯卻看不到自己過失的人,枉談「佛」字。要認清自己,看清楚自己要做的事情,也要看清楚事情的後果,因為你要對那個後果負責。不要把生命浪費在你一定會後悔的地方上。對己對事負責,便是與佛有緣。

【五】擁有美好的信念是佛緣

佛緣,是心中的信念。佛祖有言,地獄天宮,皆為凈土,無非解脫;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痴,通為般若。當你痛苦的時候,相信痛苦不是永恆的,你就一定有力量戰勝痛苦,這是一種信念。可以說信念主導著我們的人生之路,成佛成魔,也全在一念之間。擁有美好的信念,便是與佛有緣。

【六】行智慧之事是佛緣

佛緣,是大徹大悟的智慧。在生活中,如果能多動用智慧看待問題,就會節省很多時間和精力,也會減少許多煩惱和束縛,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認識自己,降伏自己,改變自己,是智慧;擁有這種智慧,才能改變別人,能說不能行,不是真智慧。懂得用慧眼看人生;行智慧之事,便是佛緣。

【七】善於耐是佛緣

佛緣,是耐一切。耐才是對意志的磨練,也是力量的積蓄。它用無形的火焰融化著堅冰。耐帶給你的痛苦,日後必成甘甜。耐不同於逃避,因為逃避是意志的沉淪,而耐則是不忘記自己的使命,讓意志更加堅定。學會感謝給你逆境的眾生。善於耐,便是與佛有緣。

【八】寬容待人是佛緣

佛緣,是寬容與諒解。真正的慈悲不是愛你所愛的人,還要能寬恕和愛護與你對立的人,愛人如己。當別人因誤會或別的原因而對你無理相向時,要以慈悲的心去包容對方,以理智的方法去感化他。如果你一直想改變對方的話,你會很煩惱很痛苦。同樣的瓶子,為什麼要裝毒葯呢?同樣的心裡,為什麼要充滿著煩惱呢?寬容待人,便是與佛有緣。

【九】懂得愛與感恩是佛緣

佛緣,是博愛的精神,我們只要有一顆渴望真.善.美的心,有著終極意義上嚮往獲得智慧與真理的追求,我們就是「有緣人」。當機緣與因果成熟時,佛緣自然會來到我們身邊。無緣不是絕緣,只是當下無緣。可以說每個人都有佛性,每個人也都能與佛結緣。懂得愛與感恩,便是與佛有緣。

3.佛說的愛情句子

佛說愛情句子

1、佛說:笑著面對,不去埋怨。悠然,隨心,隨性,隨緣。註定讓一生改變的,只在百年後,那一朵花開的時間。

2、佛說:凡事都是有定數的,不能強求。

3、佛說:前生500次回眸才換得今生的擦肩而過,我願用千萬次回眸,換得今生與你相遇!

4、佛說:每個人所見所遇到的都早有安排,一切都是緣。緣起緣滅,緣聚緣散,一切都是天意。

5、佛說:輪回中,心若一動,便已千年。既然我再也無法感受到心動的感覺,我的心已平靜有如目水,不如斬斷情絲,阪依我佛。

6、佛說: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換今生一次的擦肩。 佛說:讓我普渡芸芸眾生。

7、佛說:忘記並不等於從未存在,一切自在來源於選擇。而不是刻意,不如放開,放下的越多,擁有的就越多。

8、佛說:「一切有為法,盡是因緣合和,緣起時起,緣盡還無,不外如是。

9、佛說:百態之世原是苦海,看破紅塵方為上岸。

10、佛曰:緣為冰,我將冰擁在懷中;冰化了,我才發現緣沒了。

11、佛說:其實愛美的人,只是與自己談戀愛罷了。

12、佛說:只要面對現實,你才能超越現實。 佛說:不懂得自愛的人,是沒有能力去愛別人的。

14、佛說:忘記並不等於從未存在,一切自在來源於選擇,而不是刻意。不如放手,放下的越多,越覺得擁有的更多。

15、佛曰:由愛故生憂,由愛故生怖,若離於愛者,無憂亦無怖。

4.佛說愛情的句子、多給一點

佛說:今生種種皆是前生因果。

佛說:「一切有為法,盡是因緣合和,緣起時起,緣盡還無,不外如是。 佛說:萬發緣生,皆系緣分!偶然的相遇,驀然回首,註定了彼此的一生,只為了眼光交會的剎那。

佛說:緣起即滅,緣生已空。 佛說: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

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換今生一次的擦肩。 佛說:讓我普渡芸芸眾生。

佛說:世間萬物皆空。唯其空,便能包容萬物。

佛說:凡事都是有定數的,不能強求。 佛說:忘記並不等於從未存在,一切自在來源於選擇,而不是刻意。

不如放手,放下的越多,越覺得擁有的更多。 佛說:握緊拳頭,你的手裡是空的;伸開手掌,你擁有全世界。

佛說:菩提本非樹,明鏡亦無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

佛說:千燈萬盞,不如心燈一盞。 佛說:人就是苦今生修來生。

佛說:人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五蘊熾盛苦。唯有身心放空,方能人離難,難離身,一切災殃化為塵。

佛說:這世間,人皆有欲,有欲故有求,求不得故生諸多煩惱,煩惱無以排遣故有心結,人就陷入「無明」狀態中,從而造下種種惑業。 佛說:放下紅塵之事得人間大道!好淬煉舍利子得正菩提!渾忘世間一切煩惱。

風聲,雨聲,一世的相思。涅磐,頓悟,一世的禪鋒。

佛說:萬物皆無常,有生必有滅;不執著於生滅,心便能寂靜不起念,而得到永恆的喜樂。人因企求永遠的美好、不死而生出了痛苦。

佛說:每一滴水都是海。人因有自我,便產生了痛苦!由自我的觀點產生了過去、未來,產生了好、壞、順、逆,人一直活在企盼與慾望中。

當小我消失變成無我時,那滴海水即溶入了海洋而得到了自在。 佛說:不可因傳說而信以為真;不可因經典所載而信以為真;不可因合乎傳統而信以為真;不可因合乎邏輯而信以為真;不可因根據哲理而信以為真;不可因權威而信以為真。

人藉著自己一生的實踐可揭示一切的秘密,而你是自己最好的裁判。 佛說:地獄在哪裡?地獄在我們的身心裡。

我們由於慾望難以滿足,而產生貪欲之渴與憎恨不滿之火,焚燒我們的身心。 期求解脫之道的人,亦必須遠離慾望之火。

就像背負號草的人見到野火須走避一樣。

佛說:見到美色,唯恐心受到誘惑、連忙把眼睛挖出來是愚蠢的行為。因為心才是受誘惑的主角,邪惡之心如能斬斷,作為配角的眼睛就不會輸入邪惡了。

佛說:如果人不執著世間的一切物質名利,就不會被物質名利所控制;正由於人追求這些感官之物,他們才會變得不快樂。

佛嘆道:一切皆流,無物永駐。凡人就是太在乎自己的感覺、感受,因為才會身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佛說:宇宙與人,皆有五類:色、受、想、行、識,合為五蘊。物質世界的五蘊熾盛,引誘著人的五蘊炙盛,於是種種貪欲翻卷了起來,將人掀入慾望的三千弱水之中,一沉一浮。

所謂的只取一瓢飲,成了昏黃卷冊中一句死氣沉沉的偈語,喪失了當年棒喝震耳的亢然音效。那一根空心的蘆葦,再渡不起我們沉重的身軀。

佛說:由愛故生憂,由愛故生怖。 佛說:皮囊好惡,原是無常。

佛說:人應該學會放手,放下的越多,越覺得擁有的更多。 佛說:出世間。

佛說:萬物於鏡中空相,終諸相無相。 佛說:蒼生難渡。

佛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佛說:道是修行,魔是心魔。

佛說:萬法緣生,皆系緣分! 佛說:緣是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窗前點滴到天明。 佛說:百態之世原是苦海,看破紅塵方為上岸。

佛說:每個人所見所遇到的都早有安排,一切都是緣。緣起緣滅,緣聚緣散,一切都是天意。

佛說:萬物皆無常,有生必有滅,不執著於生滅,心便能安靜不起念,而得到永恆的喜悅。人因企求永遠的美好,不死而生出了痛苦。

佛說:笑著面對,不去埋怨。悠然,隨心,隨性,隨緣。

註定讓一生改變的,只在百年後,那一朵花開的時間。 佛說:如果你不給自己煩惱,別人也永遠不可能給你煩惱。

因為你自己的內心,你放不下。 佛說:不要浪費你的生命在你一定會後悔的地方上。

佛說:同樣的瓶子,你為什麼要裝毒葯呢?同樣的心裡,你為什麼要充滿著煩惱呢? 佛說;得不到的東西,我們會一直以為他是美好的,那是因為你對他了解太少,沒有時間與他相處在一起。當有一天,你深入了解後,你會發現原不是你想像中的那麼美好。

佛說:廣結眾緣,就是不要去傷害任何一個人。 佛說:世界原本就不是屬於你,因此你用不著拋棄,要拋棄的是一切的執著。

萬物皆為我所用,但非我所屬。 佛說:雖然我們不能改變周遭的世界,我們就只好改變自己,用慈悲心和智慧心來面對這一切。

佛說:人生的真理,只是藏在平淡無味之中。 佛說:輪回中,心若一動,便已千年。

既然我再也無法感受到心動的感覺,我的心已平靜有如目水,不如斬斷情絲,阪依我佛。 佛說:大懷愛欲。

不見道者。譬如澄水。

致手攪之。眾人共臨。

無有睹其影者。人以愛欲交錯。

心中濁興。故不見道。

汝等沙門。當舍愛欲。

愛欲垢盡。道可見矣。

佛說:人有108劫 你才幾劫? 佛說:要遺忘。 佛說:前生500次回眸才換得今生的擦肩而過,我願用千萬次回眸,換得今生與你相遇! 佛說:人之所以痛苦,。

5.給我介紹一些和佛教有關的愛情詩

倉央嘉措的問佛我問佛:為何不給所有女子羞花閉月的容顏? 佛曰:那隻是曇花的一現,用來蒙蔽世俗的眼 沒有什麼美可以抵過一顆純凈仁愛的心 我把它賜給每一個女子 可有人讓它蒙上了灰 我問佛:世間為何有那麼多遺憾? 佛曰:這是一個婆娑世界,婆娑即遺憾 沒有遺憾,給你再多幸福也不會體會快樂 我問佛:如何讓人們的心不再感到孤單? 佛曰:每一顆心生來就是孤單而殘缺的 多數帶著這種殘缺度過一生 只因與能使它圓滿的另一半相遇時 不是疏忽錯過,就是已失去了擁有它的資格 我問佛:如果遇到了可以愛的人,卻又怕不能把握該怎麼辦? 佛曰:留人間多少愛,迎浮世千重變 和有情人,做快樂事 別問是劫是緣 我問佛:如何才能如你般睿智? 佛曰:佛是過來人,人是未來佛 佛把世間萬物分為十界:佛,菩薩,聲聞,緣覺,天,阿修羅,人,畜生,餓鬼,地獄; 天,阿修羅,人,畜生,餓鬼,地獄.為六道眾生; 六道眾生要經歷因果輪回,從中體驗痛苦。

在體驗痛苦的過程中,只有參透生命的真諦,才能得到永生。 鳳凰,涅盤 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間萬物皆是化相,心不動,萬物皆不動,心不變,萬物皆不變。 佛曰:坐亦禪,行亦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春來花自青,秋至葉飄零,無窮般若心自在,語默動靜體自然。

佛說:萬法皆生,皆系緣份,偶然的相遇,暮然的回首,註定彼此的一生,只為眼光交匯的剎那。 緣起即滅,緣生已空。

我也曾如你般天真 佛門中說一個人悟道有三階段:「勘破、放下、自在。」 的確,一個人必須要放下,才能得到自在。

我問佛:為什麼總是在我悲傷的時候下雪 佛說:冬天就要過去,留點記憶 我問佛:為什麼每次下雪都是我不在意的夜晚 佛說:不經意的時候人們總會錯過很多真正的美麗 我問佛:那過幾天還下不下雪 佛說:不要只盯著這個季節,錯過了今冬清涼山贊佛詩 作者吳偉業 年代清 西北有高山,雲是文殊台。台上明月池,干葉金蓮開。

花花相映發,葉葉同根栽。王母攜雙成,綠蓋雲中來。

漢王坐法宮,一見光徘徊。結以同心合,授以九子釵。

翠裝雕玉輦,丹髹沉香齋。護置琉璃屏,立在文石階。

長恐乘風去,舍我歸蓬萊。從獵往上林,小隊城南隈。

雪鷹異凡羽,果馬殊群材。言過樂游苑,進及長楊街。

張宴奏絲桐,新月穿宮槐,攜手忽太息,樂極生微哀。千秋終寂寞,此日誰追陪。

陛下壽萬年,妾命如塵埃。願共南山槨,長奉西宮杯。

披香淖博士,側聽私驚猜:今日樂方樂,斯語胡為哉?待詔東方生,執戟前詼諧。熏爐拂黼帳,白露零蒼苔。

吾王慎玉體,對酒毋傷懷。 那一日 那一月 那一年 那一生 那一世 那一瞬》 ——倉央嘉措 那一刻 我升起風馬 不為祈福 只為守候你的到來 那一日 壘砌瑪尼堆 不為修德 只為投下心湖的石子 那一月 搖動所有的經筒 不為超度 只為觸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 磕長頭在山路 不為覲見 只為貼著你的溫暖 那一世 轉山不為輪回 只為在途中與你相見 那一天 閉目在經殿香霧中 驀然聽見你誦經的真言 那一月 我搖動所有的經筒 不為超度只為觸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 磕長頭匍匐在地 不為覲見 只為貼著你的溫暖 那一世 轉山轉水轉佛塔 不為修來生 只為途中與你相見 那一夜 我聽了一宿梵音 不為參悟 只為尋你一絲信息 那一月 我轉過所有經筒 不為超度 只為觸摸你的指紋 那一年 我磕長頭擁抱塵埃 不為朝佛只為貼著你的溫暖 那一世 我翻遍十萬大山 不為修來世 只為在途中與你相遇 那一瞬 我飛升成仙 不為長生只為佑你喜樂平安 傳說,六世達賴倉央嘉措雖為達賴,但生性自由,在一次的游歷中愛上一個民間女子瑪吉阿米,並難以自拔,甚至溜出寺院與其相會。

在20歲那年這驚俗之戀得到了徹底的爆發,五世達賴大師准備為他授比丘戒的時候,他竟悲憤的想要自殺。為愛情的自由,凡人可以逃亡,小喇嘛可以還俗,只有他,作為達賴佛教第一人,無處躲,也無處逃。

為了阻止倉央嘉措,一些當地的宗教勢力甚至派人將瑪吉阿米姦汙,告訴他這是一個如何污穢的女子,而倉央嘉措卻說,世間一切的污濁都不足以沾染瑪吉阿米的聖潔。 宗教律例不可能容忍出軌的離經叛道。

倉央嘉措就這樣因「耽於酒色,不守清規」而被康熙帝予以廢黜。年僅24歲。

對於他的圓寂,說法眾多。有的說他死在逃亡的路上,沒有人知道他的卒年及准確的圓寂之地。

有人說是被清朝皇帝軟禁於山西五台山並圓寂於當地,有人說是在藏南一山洞坐化,有說是其周遊印度、尼泊爾等地繼續傳法。現在我們很難找到六世達賴的靈塔,他的塑像是不會再鑄的了,壁畫中也看不見他的影子,據說他的離經叛道是不配做這些的。

盡管如此他卻在民間備受推崇,百首情詩也成了經典。 也許這樣的有情有義更勝於不食人間煙火的高高在上。

6.求一些與佛有關的愛情詩

為了這一秒的綻放,我在佛前祈禱了千年——愛情詩 相思走在分分秒秒每一步的行走都掛滿愛的困擾我曾把這次風雲當作最後愛的呼叫七夕的章化為刺痛我心靈的矛一聲藍兒把我從愁緒中喚醒一串串眼淚定格為回眸一笑你說你無法面對我的美好佛前的蓮花凝視著我藍色的心潮風起雲涌傷痛時時在我心頭縈繞我等待了千年只為心窗開啟的一秒含淚的微笑塵緣未了那輕脆的鈴鐺陣陣聆聽晨曦交替於黃昏的妖嬈我期盼了千年只為你回眸的一秒曇花一現俊鳥啼叫那瞬間的美麗沉澱為琴瑟齊鳴的懷抱我愛了千年只為你攬我入懷的一秒我曾想把愛情埋葬任憑耳邊雨聲瀟瀟那詩經的故事綻放成今生今世的夕夕朝朝為了這一秒我在佛前千年祈禱愛將是我們永遠相守的符號。

7.哪些詩句很美

1.若教眼底無離恨,不信人間有白頭.2.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3.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叄』 農歷七月有六個與佛教有關的重大節日,你知道嗎

農歷七月有六個與佛教有關的重大節日。現介紹如下:

一、農歷七月初一。

俗稱開息門,從這天開始整個七月,得道高僧和廣大信眾會舉辦法事活動,施捨、超度鬼道眾生。

二、農歷七月啟空七日。

農歷七月初七是歷史悠久的中國傳統節日,民間稱七夕節、乞巧節,中國民間傳說七月初七晚上喜鵲在銀河上搭橋,讓牛郎、織女在橋上相會。其實,這天是當今住世的巨聖德、大菩薩——佛母和金巴法 王的聖誕。如果有因緣福報跟隨這二位在世的大菩薩學佛修行,是末法時期眾生的大福報。

三、農歷七月十三日。

農歷七月十三日的大勢至菩薩聖誕。據《觀無量壽經》記載: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塗,得無上力,是故號此菩薩名大勢至。大勢至菩薩與觀世音菩薩護持西方阿彌陀佛左右,並稱西方三聖。

四、農歷七月十五日。

農歷七月十五日中元節,是民間傳統節日,俗稱鬼節,其實七月十五日並不是世人所描述的那樣。據《佛說盂蘭盆經》記載:目犍連尊者觀到母親在餓鬼道受苦,用食喂母食物卻化為灰炭。無奈之下,祈寬中請佛陀救度之法,佛陀告知需借十方僧眾之力方能救度,囑咐目犍連尊者於七月十五「佛歡喜日」設大型盂蘭盆供,供佛齋僧。

五、農歷七月二十四日。

農歷七月二十四,龍樹菩薩聖誕日。龍樹菩薩開創了空性的中觀學說,是領導了大乘佛教復興的偉大論師。著有諸多大乘論典,現在廣為流通的就有《中論》、《大智度論》、《十住毗婆沙論》等。

六、農歷七月三十日。

農歷七月三十是地藏王菩薩的聖誕日。地藏王菩薩是佛教四大菩薩之一。經藏記載,地藏王菩薩是釋迦牟尼佛住世時的上首弟子,他發下了「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之大願。農歷七月份與佛教有關的民俗節日、故事成語等等比比皆是。佛教在這個世界上傳承了二千五百多年。

我想說的是,當今世界上有住世佛陀已經降世娑婆,他顯密圓通、妙諳五明、智慧圓滿,展顯了只有佛陀才具有的五明聖量和渡生成就。

願有緣人都能跟隨當今住慎旁山世佛陀學佛修行,今生福報圓滿,共證菩提!

『肆』 七夕問佛:情為何物

      七夕情人節即將來臨,普通大眾尤其是年輕人一定心甘情願地為之付出。但是作為一個欲想作為的修行人應該如何看待這理不清道不盡的愛情呢?

      佛陀住世時,一信眾問佛。

信眾:情人是什麼人?

佛陀:是愛人、是仇人、是陌生人。

信眾:世尊,弟子不才,請開示。

佛陀:兩人相愛時,是愛人;產生怨恨時是仇人;冷戰心死互不理采時是陌生人。

信眾:太可憐啊,怎麼會這樣呢?

佛陀:情慾的產生皆因貪愛所致,有貪愛便有執著,因為執著即想佔有,因有佔有欲故不知不覺想掌控對方,因不能達成所願,而起疑心、妒心、嗔心、無明,故開始爭執、吵鬧、甚至大打出手,要摧毀對方、致人於死地。

信眾:太可怕了,若是不能在一起,也應好聚好散啊?

佛陀:此娑婆世間無理的人多,明理的人少。自私的人多,無私的人少。蠻橫的人多,體諒的人少。主觀的人多,客觀的人少。這般剛強難化的眾生有誰能真正替人著想,誰願意寬容於人,願意利益於人。

信眾:眾生難度啊!

佛陀:當人纏綿於情愛時,就好象步入春天,花紅柳綠,一切盡是那麼美好;接下來就是夏天,酷暑煩躁,常起爭執,煩惱苦悶;再來便是秋天,漸漸冷淡起來,感情陷入了死水,毫無生機;最後則是冬天,嚴寒澶烈,感情走到了冰點之下,最終無奈地結束這段感情。但眾生情愛不會就此死亡還將繼續下去,再找下一位重蹈覆轍;因為冬天之後,春天仍舊再來,依此周而復始。這就是眾生生死輪回的愛欲之河。

信眾:那世人不談戀愛歧不更好?

佛陀:無所謂"好"也無所謂"不好",怎麼做皆由自己的心決定。

信眾:假若人類都排除情慾不戀愛不結婚不組建家庭,那誰來繁延後代?沒有後代那還有人類嗎?如此世界歧不荒廢了。

佛陀:不用擔心這個問題,當您遇到心愛的人時,自然就會結婚;正如有人問我,若是所有的人都出家,那國家的經濟怎麼辦?人類的延續又該如何?我回答對方:「您的假設不能成立,因為您本身就不想出家,所以不用杞人憂天,好好照顧您自己來得更為重要。」

信眾:情人究竟是什麼人?

佛陀:情人是無條件度你的諸佛菩薩

      那麼修行之人該如何面對、處理自己與俗世愛情的關系

眾人以為修行必須舍棄俗世,跑到深山老林里,不食人間煙火方能獲得修行的成果。殊不知「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猶如覓兔角」,可見世人對修行認識的失誤太深。

佛法本來就存在於俗世,而脫離了俗世的修行,就如同要在空中建樓閣在水中撈月亮,是根本不可能的。愛情婚姻是俗世的一重要部分,修行人也活在俗世應直面這個課題。

許多人認為佛教是反對婚姻和愛情的,其實並不盡然,佛教徒是由四眾弟子組成,除了出家人之外其餘在家佛教徒都可以戀愛結婚。然而在家人修成正果的縱觀古今大有人在並不輸於出家眾。佛教雖認為情慾是阻礙證道的障礙,但真正的修行者會竭盡全力破除這層障礙,功德圓滿。為此佛教會站在眾生的立場,隨順眾生,並不絕然反對婚姻和愛情。

佛教認為愛情婚姻是人道的境界,是人類的所需,是欲界眾生所特有的本性。愛是生命的根源,根據佛教的「十二因緣」說明,人因為有情愛,所以輪回生死;人因為有情感,因此稱為「有情眾生」。

所以佛教並不排斥感情,但卻主張以慈悲來升華感情,以般若來化導感情。佛教鼓勵夫妻之間要相親相愛,同事之間要互敬互諒,朋友之間要相互惜緣,進而做到「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亦即將一己的私愛,升華為對一切眾生的慈悲。 因而學佛並不一定就要出家,也不是學佛都要斷絕感情。

      佛陀又講,感情歸根結底是一種執著。當自己執著一個人時,暫時有一些快樂,不過,這種執著終會帶來痛苦。佛陀曾提醒他的弟子:「慎無與色會,與色會即禍生。」意思是千萬不要貪執美色,否則就會帶來無窮禍患。

    同理與情人纏綿就是持著,享受情慾當時感到快樂,認為是幸福的源泉,其實這是苦,是壞苦。因為所有的一切樂持後面都有苦跟隨,樂愈極苦愈甚,樂極生悲,不追求樂就無有苦。當被情魔折磨得痛不欲生時才會覺悟追求情慾之樂後必定生苦,從此出離情慾,則可避免以後無窮的苦。

      無有魔哪有佛,無有魔考哪能成佛,煩惱即菩提。世俗間的一切情情慾欲、色聲香味觸種種誘惑無不是魔障,能激起你的貪嗔痴,拉你入苦海。但也是成佛做菩薩的增上緣,芸芸眾生只有在情海欲水中游歷一番才有覺悟的可能,當你在煩惱里摸爬滾打苦不堪言之時,就會去尋求解脫,從此走上修行之路,出三界超輪回,幸福的大門從此向你敞開。例如阿難如果不遭受摩登伽女之難,佛陀見機跟他開示,他能證得清凈的法身嗎?

      當有人來問我:情人是什麼人?

      我回答說:情人是波詢、是提婆達多,拉你入地獄;情人是彌陀、是觀音勢至送你去極樂。

『伍』 七夕和尚怎麼過

找 尼姑 玩

『陸』 七夕節的風俗活動民間

大家對七夕節的民間習俗故事知道哪些呢?我想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牛郎織女吧。下面是由我為大家整理的「七夕節的風俗活動民間」,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本文。

七夕節的風俗活動民間

每年農歷七月七日是傳統節日七夕節,又稱雙七節,乞巧節,女節,少女節,香橋會和巧節會等,源於「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傳說。傳說玉帝的第七個女兒織女,心靈、手巧、善織、令人羨慕不已,因此,人間女子就拜祭她,祈求智慧、靈巧和幸福,於是,就有了每年七月初七的「乞巧」活動,由此形成了乞巧節。

千百年來,生活在中國各地的普通民眾圍繞著這一節日都要舉辦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

祭月之儀

夏人的文化里上古遺傳的祭祀月神,多在朔日,即一七、二七,有認為盛於漢代的十五祭月,也是對二七日的小小修正。古時女子多有祭拜月亮的習俗,在傳統文化里,月亮始終是女子的祥瑞。她們常常對月祈願或傾訴心事。古來自有女子拜月的傳統,尤其是七夕、中秋。貂蟬祭月的傳說大約是最動人的畫面了。

婚育戀曲

作為古老的節日,先人於朔日祭月,本身就是一種乞求繁衍生息意願的反映,蓋因月之盈長暗喻了長生與興旺。夏歷之尚七習俗孑遺下來,發展成為生長、長生的標志,而七月七更是長生又長生,故此這一日被稱為「人日」。《漢書》稱漢武帝七月初七生於漪蘭殿,誕於人日這一天必然有著種族繁榮、子民昌盛的吉兆。傳統文化里,愛情基本上都要和婚育相連。在七夕的節物風俗里,這兩件事的關聯廳敏褲是很自然的。七夕節俗中最神秘的大概要算「夜半無人,天河私語」了。

天河夜話

七夕蘭夜,許多少女會一個人偷偷躲在生長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傳說在夜深人靜之時如能聽到牛郎織女相會時的悄悄話,這待嫁的少女日後便能得到這千年不渝的愛情。在社會風氣開放的時代,也有情人拿滲們攜手一起躲在瓜棚下偷聽天河私語的。

拜織女會

這是七夕節女眷們的聚會,叫做「拜織女」。少女、少婦們大都預先和自己朋友或鄰里們約好五六人,多至十來人,聯合舉辦。舉行的儀式,是於月光下擺一張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鮮花幾朵,束紅紙,插瓶子里,花前置一個小香爐。那麼,約好參加拜織女的少婦、少女們,齋戒一天,沐浴停當,准時都到主辦的家裡來,於案前焚香禮拜後,大家一起圍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著織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玩到半夜始散。

化生求子

七夕人們用蠟塑各種形象,如牛郎、織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禿鷹、鴛鴦、等動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稱之為「水上浮」。其中有一種蠟制的扮簡嬰兒人偶,叫做「化生」。婦女們買回家浮於水土,為宜子之祥。

乞巧之俗

可以說,乞巧之習俗本是來源於七夕的愛情婚育文化,而後發展成為最主要的七夕節俗游藝活動。乞巧風俗日漸興盛,還發展出了許多「流派」:

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記載最早見於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荊楚歲時記》有:「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家人婦女結綵樓,穿七孔針。」

七夕乞巧

七夕乞巧,判定乞巧者巧拙的「卜巧」方法,主要有「穿針乞巧」、「喜蛛應巧」、「對月穿針」、「蘭夜鬥巧」和「投針驗巧」等幾種形式。

穿針乞巧

穿針乞巧是現存文獻記述中最早出現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西京雜記》說:「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穿針乞巧」,也叫「賽巧」,即女子比賽穿針,她們結綵線,穿七孔針,誰穿得越快,就意味著誰乞到的巧越多,穿得慢的稱為「輸巧」,「輸巧」的人要將事先准備好的禮物送給得巧者。

南朝梁宗謀《荊楚歲時記》說:「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婦女結綵樓穿七孔外,或以金銀愉石為針。」《輿地誌》說:「齊武帝起層城觀,七月七日,宮人多登之穿針。世謂之穿針樓。」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夕,宮中以錦結成樓殿,高百尺,上可以勝數十人,陳以瓜果酒炙,設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嬪各以九孔針五色線向月穿之,過者為得巧之侯。動清商之曲,宴樂達旦。土民之家皆效之。」

元陶宗儀《元氏掖庭錄》說:「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宮女登台以五彩絲穿九尾針,先完者為得巧,遲完者謂之輸巧,各出資以贈得巧者焉。」

對月穿針

「對月穿針」,是指七月初七這天傍晚,家家戶戶都把庭院清掃干凈,年輕婦女和姑娘們先要向織女星虔誠跪拜,乞求織女保佑自己心靈手巧。然後,她們把事先准備好的五彩絲線和七根銀針拿出來,對月穿針,誰先把七根針穿完,就預示著將來她能成為巧手女。

投針驗巧

這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於穿針,又不同於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俗。明劉侗、於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說:「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綉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有成雲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其影粗如錘、細如絲、直如軸蠟,此拙征矣。」

喜蛛應巧

這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其俗稍晚於穿針乞巧,大致起於南北朝之時。《荊楚歲時記》說:「是夕,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月七日,各捉蜘蛛於小盒中,至曉開;視蛛網稀密以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間亦效之」小小蛛網,歷代驗巧之法也稍有不同,南北朝視網之有無,唐視網之稀密,宋視網之圓正,後世多遵唐俗。

蘭夜鬥巧

起源於漢朝宮廷的游戲:漢高祖愛妃戚夫人的宮女賈佩蘭在離開宮中嫁給扶風人段儒為妻後,經常跟人們談起在漢宮七夕的事。她說:「漢宮在每年的七月七日,首先在百子池畔,奏於闐樂之後,就用五色彩縷,互相絆結起來,叫做「相憐愛」。隨後,宮中的宮娥彩女們,一起到開襟樓上,大家學習穿七巧針乞巧。而有個叫徐婕妤的宮女,可以把生的菱藕雕刻成各種奇花異鳥呈獻給皇上,皇上把這些小玩意在晚上隨手放置在宮中的桌角上讓宮女們摸黑尋找,這種游戲就叫做「鬥巧」。

七夕雜俗

縱觀七夕雜俗,也多與七夕節俗兩大主題「乞巧」、「婚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可以說,幾乎是從這兩大習俗發展出的新的趣味和習俗。

曬書/曬衣裳

正式記載民俗活動的,始自東漢,《四民月令》(成書於166年)有這樣的記載:「七月七日,曝經書及衣裳,作干糗,采蕙耳也。」曝書和衣裳的習俗一直到明清都還有。

據載,司馬懿當年因位高權重,頗受曹操的猜忌,有鑒於當時政治的黑暗,為求自保,他邊裝瘋病躲在家裡。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個親信令史暗中探查真相。時值七月七日,裝瘋的司馬懿也在家中曬書。令史回去稟報魏武帝,魏武帝馬上下令要司馬懿回朝任職,否則即可收押。司馬懿只乖乖的遵命回朝。

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卷二十五說,七月七日人人曬書,只有郝隆跑到太陽底下去躺著,人家問他為什麼,他回答:「我曬書」。這一方面是蔑視曬書的習俗,另一方面也是誇耀自己腹中的才學。曬肚皮也就是曬書。

漢代曬衣的風俗在魏晉時為豪門富室製造了誇耀財富的機會。名列「竹林七賢」的阮咸就瞧不起這種作風。七月七日,當他的鄰居曬衣時,只見架上全是陵羅綢緞,光彩奪目。而阮咸不慌不忙的用竹竿挑起一件破舊的衣服,有人問他在干什麼,他說:「未能免俗,聊復爾耳!」由這幾則小故事看來,就知道當時七夕曬書、曬衣的風俗有多盛了。

七菜羹/人形彩帛

《荊楚歲時記》:「正月七日為人日,以七種菜為羹,翦彩為人,或鏤金薄為人,以貼屏風,亦戴之頭鬢。又造華勝相遺。」(華勝即花勝, 古代婦女戴的一種首飾, 剪五色綢做成)

天河淚

江浙一帶,流行用臉盆接露水的習俗。傳說七夕節時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種生/泡巧

在七夕前幾天,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為「殼板」,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於瓷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為「種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稱為「泡巧」,將長出的豆芽稱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針,拋在水面乞巧。還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湯的習俗,七月初一泡好巧芽,七夕這天剪芽做湯。

樹液洗頭發,花草染指甲

許多地區的年輕姑娘,喜歡在節日時用樹的液漿兌水洗頭發,傳說不僅可以年青美麗,而且對未婚的女子,還可以盡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多是少女與兒童們。

做巧食

巧果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然後和入麵粉、芝麻,拌勻後攤在案上捍薄,晾涼後用刀切為長方塊,最後折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黃即成。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

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有多種變化:或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此種瓜果稱為「花瓜」。還有許多民間糕點鋪,喜歡制一些織女形象的酥糖,俗稱「巧人」「巧酥」,此風俗在一些地區流傳至今。

賀牛生日

傳說七夕是牛的生日,兒童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叫做「賀牛生日」。

供「摩侯羅」(磨喝樂)

「捏塑彩畫一團泥,妝點金珠配華衣。小兒把玩得笑樂,少婦供養盼良嗣。」這是關於宋代七夕節物摩侯羅(磨喝樂)的寫照。宋元玩具很有節慶性和時令性。在東京,每逢初六日、七日晚,市民多結綵樓於庭,喚作「乞巧樓」,為的是放置「魔合羅」。

所謂「魔合羅」,又可稱之為「摩訶羅」「磨喝樂」等,是梵語的音譯,是佛經中的神名,傳自西域。在宋代小說、元雜劇中,魔合羅成為漂亮可愛的化身。如《十三郎五歲朝天》:「又是一個眉清目秀,脣紅齒白,魔合羅般一個能言能語,百問百答。」這些在《東京夢華錄》《夢梁錄》中都有記述。

一般來講,魔合羅是小的泥塑偶,但用雕木彩裝欄座,或用紅紗碧籠裝罩。也有將魔合羅裝飾得金珠牙翠,所以貴重得值數千錢。《武林舊事》記皇家的魔喉羅「大約高至3尺,或用象牙雕鏤,或用龍涎佛手香製造,全用鏤金珠翠,衣褶、金錢、釵鐲、佩環、真珠、頭須及手中所拿的戲具,都是『七金』做成」。最為廣泛的還是泥塑的魔合羅,在宋元俗稱為「泥孩兒」。在魔合羅的塑造上,以宋代蘇州地區製作最為精巧,這在《歲時廣記》、《方輿勝覽》中都有明確記載。

七夕節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七夕節源於「牽牛婺女」星宿崇拜與原始信仰,「牽牛婺女」最初的含義是用以作天文星區對應地理分野的「分星」。婺女星後來衍化成神話中的女神,民間稱為七姐、天仙娘娘、七星娘娘、七娘媽等,是編織雲彩、紡織業者,是情侶、婦女、兒童的保護神。

游七姐水

民間傳說七夕節天上的七位仙女會下凡到河流中洗澡,這時的河水因沾了仙氣,人們洗了不但會帶來桃花運,還可以預防疾病。在廣西百色、靖西等民間認為,農歷七月初七這一天的水是非常聖潔干凈的,七夕的水既可以驅邪避病,又能使其愛情美滿、生活幸福。這個習俗和當地七仙女下凡洗澡的傳說有關。

拜七娘媽

閩南和台灣的七夕節又是「七娘媽」的誕辰日。民間十分盛行崇拜七娘媽這一被奉為保護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偶像。據閩南籍台灣學者林再復的《閩南人》一書考證,閩南人過去越峽跨洋到台灣或異國他邦經商、謀生,大都多年未能歸,婦女們只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孩子身上,有了希望才有生活下去的勇氣。所以,七夕這一相思傳情的節日又演變成對保護孩子的「七娘媽」神的祈禱。

每年這天,人們三五成群到七娘媽廟供奉花果、脂粉、牲禮等。這天,台灣民間還流行一種「成人禮」,即孩子長到滿15歲時,父母領著他帶著供品到七娘媽廟酬謝,答謝「七娘媽」保護孩子度過了幼年、童年和少年時代。在這一天,台南地區要為16歲的孩子「做十六歲」,行成人禮。台灣民眾認為,小孩在未滿16歲之前,都是由天上的仙鳥——鳥母照顧長大的。鳥母則是由七娘媽所託,因此,七娘媽就成了未成年孩子的保護神。嬰兒出生滿周歲後,虔誠的母親或祖母就會抱著孩子,帶上豐盛的祭品,另加雞冠花與千日紅,到寺廟祭拜,祈願七娘媽保護孩子平安長大,並用古錢或鎖牌串上紅包絨線,系在頸上,一直戴到16歲,才在七夕節那天拿下鎖牌,並到寺廟答謝七娘媽多年的保佑。

有的家長除了在七夕節這天祭謝「七娘媽」之外,還專門為孩子舉行成人禮的事而宴請親友,慶賀一番。閩南、台灣民間七夕雖不很重乞巧,但很看重保健食俗。每到七夕之際,幾乎家家戶戶要買來中葯使君子和石榴。

種生求子

舊時習俗,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於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為「種生」,藉以求子。南方各地也稱為「泡巧」,將長出的豆芽稱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針,拋在水面乞巧。還用蠟塑各種形象,如牛郎、織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禿鷹、鴛鴦、等動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稱之為「水上浮」。又有蠟制的嬰兒玩偶,讓婦女買回家浮於水土,以為宜子之祥,稱為「化生」。

儲七夕水

「七夕水」亦稱「七月七水」,據說「七夕水」有神奇的功能,久儲不變、可以治療燙傷、去除瘡毒等。廣東一帶都有儲存「七夕水」的風俗,就是在初七早晨頭遍雞鳴之後,各家到井邊或者河邊汲水儲藏。在在廣西一些地方有七夕儲水的習俗,民間傳說,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用其洗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壽;所以,人們在七夕這天早晨都要去河邊取水,取回後用新瓮盛起來,待日後使用。

七巧貢案

惠州惠東縣平海古城過去盛行「七巧貢案」。到了七夕前後,平海城內多個家族中的小女孩、大姑娘、新媳婦和老太太們,她們通過親手製作的各式各樣「貢品」,拜祭「七姐」,相互賽巧,展示心靈手巧、蕙質蘭心,祈求家庭幸福,祝願國泰民安。平海七巧貢案的手工藝品有花燈、宮燈、花果、仕女、器物、宮廷、塔樓、插花、圖案、刺綉、糖藝、文房四寶以及成套的歷史故事人物。七巧貢案從農歷七月初六日晚擺設至初八日晚,一般都在家中的前院擺設,便於供人欣賞、點評。

拜織女

「拜織女」純是少女、少婦們的事。她們大都是預先和自己朋友或鄰里們約好五六人,多至十來人,聯合舉辦。舉行的儀式,是於月光下擺一張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鮮花幾朵,束紅紙,插瓶子里,花前置一個小香爐。

約好參加拜織女的少婦、少女們,齋戒一天,沐浴停當,准時都到主辦的家裡來,於案前焚香禮拜後,大家一起圍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著織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們希望長得漂亮或嫁個如意郎、少婦們希望早生貴子等,都可以向織女星默禱。玩到半夜始散。

拜魁星

魁星,中國古代星宿名稱,是中國古代神話中所說的主宰文章興衰的神,在古代學子心目中,魁星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傳說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讀書人特別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運亨通。古代士子中狀元時稱「大魁天下士」或「一舉奪魁」,都是因為魁星主掌考運的緣故。

「拜魁星」儀式在月光下舉行,和拜織女相類似,所以,在閩東一帶村莊里居民,若是一家人丁旺盛寬敞的屋子,「七夕」這晚,天井裡往往擺上「拜織女」、「拜魁星」二張香案,仕女聚會一堂,又被分為兩個面面相對不同性別的小天地,非常熱鬧有趣。「拜魁星」事先要糊一個紙人(魁星):高二尺許,寬五六寸,藍面環眼,錦袍皂靴,左手斜捋飄胸紅髯,右手執朱筆,置案上。祭品隆重不可缺的是羊頭(公羊,留須帶角),煮熟,兩角束紅紙,置盤中,擺「魁星」像前。其他祭品茶酒等隨便。參加拜魁星的,於燭月交輝中進行,鳴炮焚香禮拜罷,就在香案前圍桌會餐。

拜床母

台七夕除拜七娘媽之外,往往也另備小碗油飯到房中拜「床母」,二者應有類似含意。生產、育兒,這都是女性無可替代的職責,因此這類神祇也都是女性神;在女性神與女性信徒之間,遂構成密切的聯系,化解了女性在承擔母職時的焦慮與恐懼。「床母」,是兒童的保護神,七月七日是床母的生日,家中有兒童的家庭,在當天傍晚時,在兒童睡的床邊拜床母;供品包括:油飯、雞酒(或麻油雞),焚燒「四方金」和「床母衣」,拜床母時不宜太長,不像平常祭拜要斟酒三巡,大約供品擺好,香點了以後,就可以准備燒「四方金」和「床母衣」,燒完即可撤供,希望孩子快快長大,不能拜太久,怕床母會寵孩子賴床等。

香橋會

在江蘇宜興,有七夕香橋會。每年七夕,人們都趕來參與,搭制香橋。所謂香橋,是用各種粗長的裹頭香(以紙包著的線香)搭成的長四五米、寬約半米的橋梁,裝上欄桿,於欄桿上紮上五色線製成的花裝飾。入夜,人們祭祀雙星、乞求福祥,然後將香橋焚化,象徵著雙星已走過香橋,歡喜地相會。這香橋是由傳說中的鵲橋傳說衍化而來的。

迎仙

廣州的乞巧節獨具特色,節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用彩紙、通草、線繩等,編製成各種奇巧的小玩藝,還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裡用水浸泡,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從初六晚開始至初七晚,一連兩晚,姑娘們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飾,一切都安排好後,便焚香點燭,對星空跪拜,稱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連拜七次。拜仙之後,姑娘們手執綵線對著燈影將線穿過針孔,如一口氣能穿七枚針孔者叫得巧,被稱為巧手,穿不到七個針孔的叫輸巧。七夕之後,姑娘們將所製作的小工藝品、玩具互相贈送,以示友情。

拜神

粵西部分鄉村有在七月七日做籺拜神的習俗。根據傳統習俗,人們先拜廟里的「老爺」(菩薩),再拜土地公。拜神的貢品一般有籺、三茶五酒、水果等。

拜牛郎

據明清和民國時期的一些書籍所載,廣州姑娘於七夕中展示出來的巧藝,有一粒穀粒大小的綉花鞋、指甲般大小的各式扇子,有玲瓏輕飄的小羅帳,還有特製的蓮花、茉莉、玫瑰、夜合花等,花盆只有灑杯大小,盆內描有兩朵花,一真一假,令人難以區別。到了初七晚,繼續如昨晚一樣祀神,稱為「拜牛郎」,一般由男童主祭。

染指甲

染指甲系流傳在中國西南一帶的七夕習俗。許多地區的年輕姑娘,喜歡在節日時用樹的液漿兌水洗頭發,不僅可以年青美麗,而且對未婚的女子,可以盡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數女子與兒童們,在節日娛樂中的一種愛好,也與生育信仰有密切的關系。

七夕觀星

初秋時節,晚間9點左右,亮度為0星等的織女星首先出現在天頂附近,隨後,在其偏南方向亮度為1星等的牛郎星升起。在兩顆星的中間隔著一條橫貫南北的白茫茫的天河(即銀河),其中牛郎在河東、織女在河西,它們深情相望,充滿詩情畫意。織女星的下方有四顆較暗的星,組成小小的平行四邊形,它們就是神話傳說中織女編織的美麗雲霞和彩虹的梭子。牛郎星是顆微黃色的亮星,在它兩邊的兩顆小星叫扁擔星,傳說中是牛郎挑著一對兒女。

結紅頭繩

結紅頭繩,七夕風俗之一,據說如果家裡如有體弱多病的孩子,家長們常在此日將紅頭繩結七個結,戴在孩子脖子上,祈求上天保佑孩子健康長壽。

婦女洗發

婦女七夕洗發,也是特別的習俗。在湖南、江浙一帶都有此記載。例如湖南湘潭地區《攸縣志》:「七月七日,婦女采柏葉、桃枝,煎湯沐發。」而散文名家琦君(浙江籍)的《髻》也提到其母與叔婆等女眷,都在七夕沐發。這項習俗,大約和七夕「聖水」的信仰有關。人們認為,七夕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銀河水一樣,具有潔凈的神聖力量。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孫(即織女)聖水」。因此女性在這天沐發,也就有了特殊意義,代表用銀河裡的聖水凈發,必可獲得織女神的護佑。

還流行用臉盆接露水的習俗。傳說七夕節時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結扎巧姑

陝西黃土高原地區,在七夕節的夜晚也有舉行各種乞巧活動的風俗,婦女們往往要結扎穿花衣的草人,謂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還栽種豆苗、青蔥,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蔥,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來占卜巧拙之命,還穿針走線,競爭高低。同時還舉行剪窗花比巧手的活動。

玩磨喝樂

磨喝樂是舊時開封民間七夕節的兒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為傳荷葉半臂衣裙,手持荷葉。每年七月七日,在開封的「潘樓街東宋門外瓦子、州西梁門外瓦子、北門外、南朱雀門外街及馬行街內,皆賣磨喝樂,乃小塑土偶耳」。

七姐誕歷史久遠,先秦時期南北各地風俗各異,漢代是南北各地風俗習慣傳播融合時期,七姐誕的乞巧習俗傳入北方西安一帶始於漢代,西漢劉歆著、東晉葛洪輯抄的歷史筆記小說集《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經歷史發展,七夕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使其成為了象徵愛情的節日。

『柒』 佛教七夕節祝福語

七夕將至,讓我們一起種下
愛情樹
,用甜蜜、思念來灌溉,用幸福、快樂做化肥,讓美滿梨、歡樂桃、吉祥瓜、
幸福果
結滿樹梢,讓幸福傳遞,生活微笑,預祝七夕快樂。

萬水千山總是情
,沒有祝福真不行;發簡訊一毛,回簡訊一毛,
毛毛
痛心;七夕一年,七月七一年,年年祝福;我忍痛再拔一毛,預祝七夕快樂,要是別人我一毛不拔!
金風玉露相逢際,牛郎織女盼七夕,鵲橋兩畔是希冀,心與心跨越阻力,錦綉愛的聖潔炫麗,我似牛郎的孤寂,期盼鵲橋也能搭進你心裡。你可知我戀你,簡訊表心意。
問世間,情為何物?憶往昔,牛郎織女。觀銀河,煙波浩渺。搭鵲橋,咫尺天涯。攬九天,日月星辰。寄此情,地久天長。浪漫七夕,願有情人終成眷屬!祝你幸福!
七夕到了,
我想對你說
:我不是愛你,而是非常愛你;我不是疼你,而是相當疼你;我不是想你,而是特別想你;我不是一會兒也離不開你,而是一輩子都離不開你!
我相信愛是一種緣分,即使分離也會覺得心醉;愛是一種感受,即使痛苦也會覺得幸福;愛是一種體會,即使心碎也會覺得甜蜜;七夕將臨,願心愛的人快樂幸福!
數的清星星,數不清
你給的
感動,看得完文章,看不完你給的真情。牽手有多少日月共明,相守有多少
風雨兼程
,都是今夜的高歌一曲,星月和鳴。七夕快樂與共。
昨夕今夕是何夕?日日夜夜盼七夕!七夕佳期勝除夕,纏纏綿綿在今夕。祝福之情在朝夕,願你快樂心悠夕,愛情甜蜜勝昨夕,七夕快樂不
止息
!祝
情人節快樂
!
最絢麗的煙火,不過一剎那;最甜蜜的味道,不過一小塊;最熾熱的誓言,不過一兩句。平淡才是長久,真情值得擁有。七夕將至,最真的情意送給你。
七夕柔情,金秋的風情,攜手共玩旖旎的心情,把所有的煩惱叫停,讓愛與情一起去旅行,波動著人生的天平,讓微笑為你多情,願事業愛情處處雙贏。
發條簡訊告訴你,我要去見你,讓你笑,再告訴你,不是今天,讓你哭.再告訴你,其實昨天我已經來到你身邊,正准備做頓美餐犒勞你,七夕節快樂!
總有一些人牽腸掛肚難以忘記;總有一些日子溫暖甜蜜最為珍惜。從春夏到秋冬,從陌生到熟悉,雖不時時聯系,卻總會惦記你。祝好友:七夕快樂!
相識是最珍貴的緣分;牽掛是最真摯的心動;思念是最
美麗的心情
;問候是最動聽的語言。在漫長一生中我將所有美麗的祝福送給你,祝你七夕快樂!
如果沒有月亮,我可以不
思念你
,如果沒有太陽,我可以不牽掛你;如果沒有七夕,我可以不愛你,
金風玉露一相逢
,便勝卻人間無數,怎能忘卻你。
七夕七夕,戀愛時機;牛郎織女,相見佳期;天上人間,纏綿不息;但願老友,抓住時機,選中目標,迅速出擊,看中一個追一個,看中一批追一批!
七夕不偷懶,愛你是必然,
吻吻你的臉
,投擲感情彈,悄悄把手牽,釋放浪漫煙,愛意來侵犯,霸佔你心田,七夕來臨日,傾聽我誓言,
愛你到永遠
!
花未開,鳥未叫,也要逗你笑;海可枯,石可爛,不可與你散;到天涯,到海角,也要把你找;大地荒,蒼天老,對你關愛不能少!七夕情人節快樂!
七夕又到,簡訊一條,祝工作順利,快樂每秒,開心
常笑
,心情愉快身體好,大把大把賺鈔票,沒愛的愛情快來到,有愛的幸福直到老。七夕快樂!
七夕七夕,讓思念棲息,在有你的夢鄉;讓快樂棲息,在你微笑的臉龐;讓好運棲息,在你奔忙的身旁;讓祝福棲息,在你幸福的心房。七夕快樂。

『捌』 明天是什麼節日

明天是(觀音誕辰日,簡悉塌稱「觀音誕」)

觀世音菩薩有三個生日。分別是農歷的二月十九,六月十九和九月十九。誕辰(農歷二月十九),是她為人的生日,這天她成了三公主。成道(農歷六月十九), 是證得果位的日子出家(農歷九月十九),是出家的日子紀念日中,婦女們結伴前往觀音殿燒香,頂禮膜拜。《金陵歲時記》載:「善男信女於此三月茹素,日觀音齋。」茹素即忌葷食素,俗稱「觀音素」。
同時,紀念日當天,都會比其他時間更早開啟寺院大門,迎接來寺進香祈福、紀念觀音節日的信徒與廣大佛教信眾共同舉行大型的觀音菩薩紀念活動,弘揚佛教的基本理念。
佛教認為人會不斷的六道輪回,盯陸兄除非發心修佛,最終有成就了,才能獲得解脫不再輪回。即使在修佛的過程中,也要輪回。
觀凱襲音菩薩的紀念日,只是為了紀念觀音菩薩而產生的一種民間說法。觀音菩薩在成就前經歷了無數個誕辰、出家、成道日。
觀音菩薩久已成佛,號「正法明如來」。為了救度眾生,倒駕慈航作菩薩。
正所謂:
觀音菩薩妙難酬,清凈庄嚴累劫修,
浩浩紅蓮安足下,彎彎秋月鎖眉頭,
瓶中甘露常遍灑,手裡楊枝不計秋,
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度人舟。

『玖』 2022年七夕節去寺廟燒香祈福好嗎,怎麼求好姻緣

什麼是祈福?

說到祈福, 我們的直覺就是祈求家庭幸福、無病無災,或求子、或求財、或求雨、或求太陽、或求一切能讓人更幸福、或度過難關的幸運降臨。
祈福二字中的福字意義非常廣泛,它帶有祈求神明天降鴻福的色彩。
佛教的福是指修行自己,民俗中的福則能讓社會和家庭倍感和諧幸福。
最常見的解釋是,福有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
壽代表著命不夭折且福壽綿長;富代表著錢財富足且地位尊貴;康寧指身體健康且心靈安寧;好德指生性仁善且寬厚寧靜;
善終則是能預知自己的死期,臨命終時,心裡沒有掛礙和煩惱,安詳自在地離開人間。

2022年七夕節去寺廟燒香祈福好嗎?

【公歷】2022年8月4日 星期四
【農歷】二零二二年 七月 初七
生肖:牛
星座:獅子座
沖煞:沖羊 煞東
今日五行:土
胎神:門廁 外正北
今日執位:執日
值日星神:明堂
彭祖百忌:己不破券,二主並亡丑不冠帶,主不還鄉
【宜】破屋 壞垣
【忌】餘事勿取
根據以上黃歷信息,這一天餘事勿取,包括燒香祈福!

怎麼求好姻緣?

銀河的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
神話里,喜鵲搭橋,牛郎織女在這一天相聚,他們深情相望,充滿詩情畫意。
女生在這一天,月下觀星,朝天祭拜;
虔誠地乞求織女神賦予她們聰慧的巧手,祈求自己能夠得到美滿愛情的姻緣巧配。

『拾』 七夕節的起源和意義是什麼

什麼是七夕節?這個問題現在有很多回答,是情人節、是商家的狂歡、是單身狗的羨哪神慕、是情人的思念。

每一個人現在所處的環境不一樣,對於什麼是七夕節的,回答就會不一樣。

「七夕節」的七是指農歷七月初七,夕指夕陽的時候。從字面意思來說,七月初七夕陽的候。也就是指這時,牛郎織女在這時候相見,成就了美麗的愛情神話。

七夕更是「愛人」之間的思念,現在有很多愛人,不能在一起。為了家人、為了國家、為了社會。要和愛人分隔兩地,每當這種節日的時候。對於愛人的思念,會更槐段加的加深。所以說「七夕節」也更是愛人的思念。這份思念是痛苦的,煎熬著我們的內心。但我想分別是為了,更好的相聚。這種節日更是見證了,你們的愛情的寶貴。在未來都會回憶這段,看起來不快樂的時光。

熱點內容
方泰花店 發布:2025-04-30 23:46:01 瀏覽:901
微風中的櫻花 發布:2025-04-30 23:38:31 瀏覽:712
理想主義花店 發布:2025-04-30 23:23:53 瀏覽:965
長枝幹盆景 發布:2025-04-30 22:46:51 瀏覽:916
牡丹二首 發布:2025-04-30 22:15:49 瀏覽:987
鹿晗迪麗熱巴七夕節 發布:2025-04-30 20:33:19 瀏覽:424
怎樣插花邊 發布:2025-04-30 20:30:29 瀏覽:728
七夕出租製作 發布:2025-04-30 20:01:08 瀏覽:316
插花燒一下 發布:2025-04-30 19:55:29 瀏覽:336
無主之地2情人節dlc攻略 發布:2025-04-30 19:37:54 瀏覽: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