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審美
① 為什麼七夕普遍都是男生給女生送禮物 ,,
送禮物是發自內心的,代表男生愛女生。
七夕節,本來寓意是牛郎織女在天河相會,一年才見一次面。所以後來就象徵男孩子和女孩子相見,遇到了重重阻力,終於得以相見,這就是愛情的力量,永恆的力量。
七夕文化歌頌了忠貞不渝的婚愛觀,體現了人們對理想愛情的嚮往和追求,它傳承發揚了中華民族優良的傳統美德,體現的是一種強烈的責任心,不同於西方文化中更多的浪漫色彩的愛情觀。
在農耕社會中,家庭不但是一個基本的生產生活單元,而且是社會構成的細胞,夫妻恩愛、家庭和睦直接影響著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弘揚牛郎織女故事傳說倡導的追求美好生活和堅貞愛情的婚姻愛情觀,在當前西方文化的沖擊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七夕禮物:
1、巧克力
濃情巧克力,代表著情侶間濃濃的愛情,最好送有創意的巧克力,例如巧克力花朵。
2、包包
包治百病,女孩子總是喜歡各種大小包包,選購一個化妝包或者手包送給女朋友吧。
3、化妝品
女孩子一般都愛美,送女朋友一件化妝品她肯定會很喜歡,可以送唇膏,睫毛膏,眼線筆等,最好是品牌的。
4、玩偶
預算低的話,可以考慮買個毛絨玩具,一般不會踩雷,女孩子都挺喜歡這類毛茸茸的東西的。
5、首飾
首飾的話就要看男生的眼光好不好了,一般耳墜、手鏈、項鏈是比較常見的,商場里也比較好買,基本上簡約大方的首飾一般沒啥問題。
② 中國真正的傳統情人節
對於中國情人節,目前大致有三種說法:一個是元宵節(正月十五);二是農歷三月初三,相比之下,這個更為准確,另一個是七夕節(本稱乞巧節,七月初七) 正月十五元宵節,被稱為中國的情人節。此稱謂古來已久。元宵節,是古代婦女最感興趣的節日。在古代,平常女子特別是大家閨秀或小家碧玉,都是「三步不出閨門」,只有到了元宵節和上巳節,才可以出來,甚至和男友幽會談情。七夕更傾向於是一個女子過的節日,其內涵不但包括乞情,更包括乞巧、乞福。因此不能單純地因為是牛郎織女相會就把七夕附會成「情人節」,嚴格意義來說,元宵節的「情人節」功能勝於七夕節。 相比七夕,三月初三更適合中國情人節: 首先,判斷一個節日的性質,關鍵要看它的習俗內容。傳統上七夕根本沒有青年男女相聚歡會、談情說愛的習俗,它是古代女子乞巧的日子,更多地是與節氣緊密相關,與愛情並無直接關系。 其次,「三月三」由上古伏羲和女媧神話演繹而來,情人游春幽會的習俗已形成幾千年的悠久歷史;而「七月七」最早的記載是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說「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兩廂比較,這,這一定也並沒有跡象表明是情人節,而只是乞巧節。而「三月三」的習俗要比「七月七」早1000多年。 其三,春天是愛情的日子。春天的愛情,協和萬物,萌動青春,情人節攜猛跡只有在春天的時日里才會符合自然規律;七夕則是「七月流火」之時,陽氣盛極而衰,更多的是秋日裡凄切的閨怨,不是完全的愛情。 其四,盡管七夕與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有關,但不能因為這個愛情故事就想當然地把七夕當成是情人節。況且由原本兩顆永遠不能相會的牛郎、織女星意會成的故事演繹為中國的情人節,總會給人一種凄苦的審美感覺,缺少情人節的甜蜜氣氛。難怪早在秦代的占卜文獻《日書》上就曾明確把牽牛、織女視為對婚姻不利了。 由此看來,作為情人節,「三月三」要比「七月七」悠久得多,典型得多,合理得多。將「三月三」作為中國的情人節,無論從節日文化內容來看,還是從現代中國人的心理認同感來看,都是既順禮俗又符民情的一項舉動。 「時下有人炒作『七夕』是中國的情人節,盡管有牛郎織女凄婉動人的愛情故事,但七夕是一個多情自古傷離別的日子,是讓情人們喜歡不起來的。而農歷的『三月三』,時值清明前後,楊柳婆娑,春暖花開,帥哥靚女相約踏青,互表愛慕之情,才是最具浪漫的情人時節,人們哪有拖兒帶女談戀愛的,中國歷史上真實存在過的『情人節』是三月三。」任振河教授堅持自己的想法。 拓展閱讀:知毀七夕節別稱 雙七:此日月、日皆為七,故稱,也稱重七。 香日辯並:俗傳七夕牛女相會,織女要梳妝打扮、塗脂抹粉,以至滿天飄香,故稱。星期:牛郎織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別,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稱這一日為星期。 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風俗,故稱。 女節:七夕節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賽巧等為主要節俗活動,故稱女節,亦稱女兒節、少女節。 蘭夜:農歷七月古稱「蘭月」,故七夕又稱「蘭夜」。 小兒節:因為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為之,故稱之。 穿針節:因為這天有穿針的習俗,故稱。 七夕,原名為乞巧節。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 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中國真正的傳統情人節2 中國真正的情人節是上巳節 對於中國情人節,目前大致有三種說法:一個是元宵節(也稱上元節,即正月十五);二是農歷三月初三,相比之下,這個更為准確;三是近年來興起的七夕節(即乞巧節,七月初七)。 上元節做為中國情人節的稱謂古來已久。元宵節,是古代婦女最感興趣的節日。在古代,平常女子特別是大家閨秀或小家碧玉,都是「三步不出閨門」,只有到了元宵節和上巳節,才可以出來,甚至和男友幽會談情。 七夕更傾向於是一個女子過的節日,其內涵不但包括乞情,更包括乞巧、乞福。因此不能單純地因為是牛郎織女相會就把七夕附會成「情人節」,嚴格意義來說,元宵節的「情人節」功能勝於七夕節。 上巳(sì)節,俗稱三月三,古稱上巳節,是一個紀念黃帝的節日。相傳三月三是黃帝的誕辰,中原地區自古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魏晉以後,上巳節改為三月三,後代沿襲,遂成水邊飲宴、郊外游春的節日。傳統的上巳節在農歷三月的第一個巳日,也是祓禊的日子,即春浴日。 上巳節又稱女兒節。早在周朝,每逢三月的第一個巳日(上巳日),人們就要到水邊去祭祀叫作上巳節,並用香熏的草葯沐浴。後來人們稱之為禊。《周禮 春官》說:「女巫掌歲時祓除釁浴。」意思是:女巫職掌每年祓除儀式,為人們釁浴除災。鄭玄注說:「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到)水上之類,釁浴,謂以香熏草葯沐浴。」這個日子除了宗教作用,還產生了意想不到的好處。 由於青年男女會在這天都匯聚到河邊,為古人提供了自由戀愛的契機。《詩經·鄭風·溱洧》就寫了少男少女趁祓除時相愛之事。《宋書禮志二》引用《韓詩》說「鄭國之俗,三月上巳,之溱、洧兩水之上,續魄,秉蘭草,拂不祥。」 當然這樣青年男女集會的場合,女孩們一定是盛裝出席的,直到後來逐漸演變成「女兒節」。 中國真正的傳統情人節3 一、適合情人節送給女朋友的禮物 如果1朵白玫瑰代表「唯一的愛」,那麼12朵白玫瑰就表達了更多情義,12這個數字代表了時鍾的一周、也代表了一年的12個月,這樣的一份禮物代表你對她無時無刻不在的思念與愛戀。 一盒巧克力或巧克力禮品盒,「*甜蜜的禮物送給*愛的人」、表達對另一半的愛。不管你送的巧克力是世界大牌、還是只是她愛吃的普通品牌,價格的多少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為這份禮物付出的心思與精力。 香水、不僅僅是限用於情人節,任何的時候都可以使用。當然現在不但有女士專用的香水、也有專為男士設計的香水,女生也可以考慮給男朋友一個驚喜。 一頓豐富的晚餐,想像一下你們可以一邊愉快地吃著晚餐,一邊聊一聊雙方在飲食方面的偏好——食物、點心方面的,*愛的甚至是*討厭的菜、讓彼此更加了解對方。 訂做的飾品、可以在禮物上刻上兩人的名字,而不只是對方的名字、作為情人節特製的禮物。選在*浪漫的時候*浪漫的地點送出、這份禮物會有不尋常的魔力哦。 一個浪漫的燭光晚餐、在自己家裡面,提前准備好東西、親手做出她愛吃的事物,再配點愛聽的音樂和漂亮的鮮花。然後帶你的女朋友回家、給她一個驚喜,只屬於你們兩個人的世界、只有兩個人懂。 二、情人節應該送什麼禮物給女朋友 LOOK1:送浪漫的禮物 沒有誰不喜歡浪漫,女生喜歡,男生同樣喜歡。而想到代表浪漫的禮物,我的腦海中首先反應出來的就是花。乾花也好,鮮花也好,彷彿自帶一種文藝浪漫的屬性,每個女生的心裡都有一個公主或者女王,不管是哪一個都無法抗拒花的魅力。 送一束花給你的女朋友,她可能高興得像個孩子,或者嘴上說著送花浪費錢、不實在,但是心裡偷偷的十分開心。除了花還有香薰蠟燭這一類具有文藝復古氣息的禮物,都是浪漫的好選擇。 LOOK2:抓住她的少女心 作為女生,小編覺得每個女生都有一顆少女心,經常會聽到「戳中了我的少女心」,即使是那種平時看起來酷帥的女生也有少女心的一面。而且少女心不分年齡的,所以不踩雷的送禮物秘訣第二招就是抓住女友的少女心。如果不知道女朋友平時喜歡什麼的話,可以選擇粉紅色的物品,比如粉色的背包,還可以送珍珠發卡。 LOOK3:送實用的禮物 這個比較簡單,也不需要考慮別的因素,只要記住實用就可以,這個需要你細心觀察你女朋友有沒有需要的東西。舉一個非常形象的例子,你的女朋友手濕了需要面巾紙,這個時候你遞給她一包她就會覺得很愉快。 再比如她的筆總是丟或者一堆一堆的,如果你送一個好看的筆袋她就會非常開心。現在的天氣還是有點冷,送一個保溫杯,或者送一條圍巾或者一雙手套都是不錯的選擇。 LOOK4:送特定的禮物 你一定聽說過女生對包,愛的狂熱,就像有的男生喜歡收藏鞋子一樣,其實女生也喜歡買鞋。而包包、口紅、鞋子這三類是女生購物和家裡永遠不嫌多的物品,所以你可以送女朋友好看的包包、口碑不錯的口紅、舒適的鞋子,在選包和鞋子的時候要注意她的穿衣風格,鞋子還要注意舒適度,選口紅要注意顏色適不適合自己的`女朋友塗抹。 三、情人節送女友禮物排行 1、玫瑰: 如果我是一個循規蹈矩的人,我一定送玫瑰給她。平日的她不喜歡鮮花,當然也就不喜歡玫瑰。但去年的情人節我分明從她的眼神里看到了一種叫做艷羨的東西。但我想我不會送她一捧玫瑰,要送就送一枝,要麼就一車或一船,你懂我的意思吧。 2、情詩: 如果我是一個沒錢買鮮花又懶得算計的人,我會……你知道我會怎樣了。「詩」念是一種很玄的東西。別以為是我說錯了,思念很玄,這念詩就更玄了。「天地合,乃敢與君絕」似乎太悲愴了,我比較喜歡「我願做一隻小羊,跟在你身旁,我願你每天拿著細細的皮鞭,輕輕打在我身上」。當然,如果我可以自創一首更好的,就不用這個了。 3、晚餐: 如果我是一個富翁巨賈,我會和她共進情人節晚餐,當然是燭光晚餐了,那還用說嗎?黑色的禮服、雪白的餐布、泛著銀光的餐具映襯著鮮艷的玫瑰。浪漫的小提琴流瀉出讓人心癢難搔的音符,在用餐期間不搖搖欲墜時機地拿出那款刻了她名字的項鏈送給她並替她戴上。已經刻了名字了,萬一分手可休想要回來了,人家有錢當然不在乎,我就別瞎想了,這個禮物最沒勁。 4、糖果: 如果我是一個溫馨甜蜜的人,我就送糖果。我的女朋友喜歡吃糖,這是我為什麼會想到糖果的原因。我真的很感激那些有創意的糖果商,因為不但糖果好吃,包裝也精美。想起大學時,一個男生為了追求一個女生,曾經將糖果和各種奇形怪狀的橡皮裝在事先放了幸運星的玻璃罐里,我不知為什麼要送橡皮,也不知道那個女孩為什麼竟然沒被打動。 5、戒指: 如果我是一個頗有心計的人,我會送她戒指。黃金太俗氣,鑽石太昂貴,就送白金的吧,小小的一個圈,先把她套住再說。你別誤會,戒指不是圈套,就算是,這個愛的圈套又有何不好呢?如果白金也不好,那就送象牙的,顯得有品位。 6、香水: 如果我是一個相當時尚的人,我就送她香水。因為我聽說氣味道是可以在人的記憶中保留最久的東西。可惜我的有關香水的知識有限,等我弄清楚後就可以給她一個驚喜。從此後,我就可以在這個熟悉的味道中,陶醉了。 7、卡片: 如果我是一個小小的熱血青年,我會自製一張卡片送給她。這個我喜歡,像一個初涉愛河的少女一針一線地縫制自己的嫁妝那樣。這張沒有任何經濟價值的卡片會有一個我愛的人欣賞,這就足夠了。 8、玩具: 如果我是一個頗懂女孩心思的人,我會送她玩具。最好是那種毛絨絨的,泰德熊、加菲貓一類。每次見到這些,她都會誇張地為這些可愛的東西驚叫,我從沒有介意過,因為我愛她。雖然這有點像生日禮物,但只要不是為了追求她又有何妨呢? 9、唱片: 如果我是一個浪漫又細心的人,我會送她唱片。一起陶醉在兩人都喜歡的音樂里該是一件多美妙的事,希望她不要因為太感動而吻我,因為你知道我的定力不是太好。
③ 七夕節有哪些風俗
每年農歷的七月初七是一年一度的七夕節,在古代乞巧節活動主要以單身女性向織女星乞求智巧為主,所以這一天又叫「乞巧節」。對於七夕節,相信很多人都已經熟悉了,七夕節也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自古有之,歷史悠久。而在七夕節這一天,也形成了許多的習俗文化,對於這些習俗文化,很多朋友都不一定清楚,那麼今天就一起來看看,七夕節都有哪些風俗吧。1、穿針乞巧
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即七夕節(乞巧節),根據傳統,凡間的女子要當庭布筵,虔誠跪拜織女星,乞求保佑自己心靈手巧,乞求智慧和精巧女工技藝。七夕之夜,女子手執五色絲線和連續排列的九孔針(或五孔針、七孔針)趁月光對月連續穿針引線,將線快速全部穿過者稱為「得巧」。
2、種生求子
在節日前利用若干種植物,如小麥、綠豆、小豆、豌豆等,放在器皿浸水,生芽數寸後,於七夕即日用紅藍綵線束紮起來,作為一種得子得福的象徵。還用蠟塑各種形象,放在水上浮游。
3、為牛慶生
兒童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又叫「賀牛生日」。因為傳說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織女分開後,老牛為了讓牛郎能夠跨越天河見到織女,讓牛郎把它的皮刨下來,駕著它的牛皮去見織女。人們為了紀念老牛的犧牲精神,便有了「為牛慶生」的習俗。
4、曬書曬衣
《楊園苑疏》記載,漢建章宮有太液池,池西有漢武帝之曬衣閣,每到七月初七,宮女必登樓曬衣。此當為七夕曬衣之緣起。
5、拜織女
漢族歲時風俗,每年七夕節舉行。漢族民間傳說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寄託了漢族勞動人民對美滿生活的嚮往和樸素的審美情趣。
6、拜魁星
農歷七月初七,俗又稱「魁星生日」。「魁星」系北斗一星宿名。漢族民間謂「魁星主文事」。閩東一帶讀書人崇敬魁星,僅次於孔子,於「七夕」更有「拜魁星」之俗。
7、吃巧果
農歷七月初七,是我國的傳統七夕節。為了「乞巧」,有七月七吃巧果的習俗。巧果其實並不是水果,而是用麵粉或者米粉製作成的油氽點心。
④ 七夕節的由來和傳統活動
現在的七夕節已成為象徵愛情的節日,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以及愛情的嚮往。2006年,七夕節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七夕節的由來和傳統活動,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七夕節的由來
每年農歷七月初七這一天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七夕節。七夕,開始於漢代,在古代也被稱為乞巧節,它是中國古代的婦女節。相傳,在每年的這個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相傳農歷七月七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其起源於對自然的崇拜及婦女穿針乞巧,後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傳說使其成為象徵愛情的節日。2006年的時候,七夕節被我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台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七夕節有什麼傳統活動
1、穿針乞巧
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這一天各家女兒圍坐一團,以五彩絲線穿針,速度快為巧者。
《西京雜記》:「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
南朝梁宗謀《荊楚歲時記》:「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婦女結綵樓穿七孔外,或以金銀愉石為針。」《輿地誌》:「齊武帝起層城觀,七月七日,宮人多登之穿針。世謂之穿針樓。」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七夕,宮中以錦結成樓殿,高百尺,上可以勝數十人,陳以瓜果酒炙,設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嬪各以九孔針五色線向月穿之,過者為得巧之侯。動清商之曲,宴樂達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儀《元氏掖庭錄》:「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宮女登台以五彩絲穿九尾針,先完者為得巧,遲完者謂之輸巧,各出資以贈得巧者焉。」
2、喜蛛應巧
這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其俗稍晚於穿針乞巧,大致起於南北朝之時。七夕夜,陳列瓜果於庭院中,有蜘蛛結網則得巧,網密得巧多。
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是夕,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七月七日,各捉蜘蛛於小盒中,至曉開;視蛛網稀密以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間亦效之」宋朝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內,次日看之,若網圓正謂之得巧。」宋周密《乾淳歲時記》:「以小蜘蛛貯合內,以候結網之疏密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樂事》:七夕「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觀其結網疏密以為得巧多寡。」由此可見,歷代驗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視網之有無、唐視網之稀密,宋視網之圓正,後世多遵唐俗。
3、投針驗巧
這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於穿針,又不同於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俗。七夕中午,投針於水,借日影而驗工拙,成花鳥雲獸影,則乞得巧。
明劉侗、於奕正的《帝京景物略》:「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綉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有成雲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其影粗如錘、細如絲、直如軸蠟,此拙征矣。」
《直隸志書》:良鄉縣(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婦女乞巧,投針於水,借日影以驗工拙,至夜仍乞巧於織女」清於敏中《日下舊聞考》引《宛署雜記》:「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針浮之水面,徐視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動如雲,細如線,粗租如錐,因以卜女之巧。」
4、蘭夜鬥巧
起源於漢朝宮廷的游戲,將五綵線互相絆結起來,叫做「相憐愛」。隨後,宮中的宮娥彩女們,一起到閉襟樓上,大家學習穿七巧針乞巧。
漢高祖愛妃戚夫人的宮女賈佩蘭在離開宮中嫁給扶風人段儒為妻後,經常跟人們談起在漢宮七夕的事。她說:「漢宮在每年的七月七日,首先在百子池畔,奏於闐樂之後,就用五色彩縷,互相絆結起來,叫做『相憐愛』。隨後,宮中的宮娥彩女們,一起到閉襟樓上,大家學習穿七巧針乞巧。而有個叫徐婕妤的宮女,可以把生的菱藕雕刻成各種奇花異鳥呈獻給皇上,皇上把這些小玩意在晚上隨手放置在宮中的桌角上讓宮女們摸黑尋找,這種游戲就叫做『鬥巧』。
5、種生求子
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於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為「種生」,藉以求子。
種生求子是實際上也是古代生育信仰的一種。寄託著中國勞動人民樸素的審美情趣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6、為牛慶生
兒童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又叫「賀牛生日」。為了祭奠老牛讓牛郎刨皮,駕著它的牛皮去見織女的犧牲精神。
傳說中,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織女分開後,老牛為了讓牛郎能夠跨越天河見到織女,就讓牛郎把它的皮刨下來,駕著它的牛皮去見織女。人們為了紀念老牛生前躬耕、死後奉獻的犧牲精神,便有了「為牛慶生」的習俗。
7、曬書曬衣
古時七夕曬書、曬衣的風俗盛行。據載,司馬懿為避禍曬書裝瘋。而漢代曬衣的風俗在魏晉時為豪門富室製造了誇耀財富的機會。
古代七夕曬衣之俗,《楊園苑疏》記載,漢建章宮有太液池,池西有漢武帝之曬衣閣,每到七月初七,宮女必登樓曬衣。此當為七夕曬衣之緣起。到了魏晉,七夕曬衣的習俗已相沿成風,並相當程度地演變為官宦人家誇富鬥富的一種表演。名列「竹林七賢」的阮咸就瞧不起這種作風;
《晉書·阮咸傳》載,阮咸性情乖張,每有駭俗之舉。七月七日,道北富戶皆曝曬衣物,滿目珍奇,美不勝收。阮咸於道南自家庭院中,執長竿吊一破布片迎風招搖,頗為滑稽,路人見之不解,阮咸對曰:未可免俗,聊復爾耳。大意說的是七月七日這天,當阮鹹的鄰居曬衣時,只見架上全是陵羅綢緞,光彩奪目。而阮咸不慌不忙地用竹竿挑起一件破舊的衣服,有人問他在干什麼,他說:「未能免俗,聊復爾耳!」
8、拜魁星
俗傳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讀書人特別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運亨通。
流行於清代風俗,七月七日,婦女忙於拜織女,而男子則忙於屠狗祭魁星,魁星為點取狀元之神,祭拜它以求科舉高中,官運亨通。
清鄭大樞《竹枝詞·七夕》詩雲:「今宵牛女度佳期,海外曾無鵲踏枝。屠狗祭魁成底事,結緣煮豆待何時。」錢琦《竹枝詞·拜文昌》詩雲:「五彩亭前祝七娘,三家村裡拜文昌。橋填烏鵲星聯斗,天上人間各自忙。」當地人稱織女為「七娘」;文昌又稱文曲星,掌管文運之神。
9、拜織女
「拜織女」純是少女、少婦們的事。於月光下擺一張桌子,於案前焚香禮拜後,朝著織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們希望長得漂亮或嫁個如意郎、少婦們希望早生貴子等。
據史料記載,七夕習俗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中國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10、染指甲
染指甲系流傳在中國西南一帶的七夕習俗,四川省諸多縣志以及貴州、廣東兩地,也有此風。許多地區的年輕姑娘,喜歡在節日時用樹的液漿兌水洗頭發,傳說不僅可以年青美麗,而且對未婚的女子,還可以盡快找到如意郎君。
例如四川綿陽地區《鹽亭縣志》:「七月七日為乞巧節。童稚以鳳仙花染指甲。」其實,這一天用花草染指甲大多數都是女子與兒童們節日娛樂中的一種愛好,也與生育信仰有密切的關系。
關於七夕的古詩
1、行香子·七夕》
(宋)李清照
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
雲階月地,關鎖千重。縱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
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
牽牛織女,莫是離中。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
2、《秋夕》
(唐)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3、《七夕》
(五代·後唐)楊璞
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
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
⑤ 七夕節有什麼風俗
⑥ 現在有人把七夕叫做情人節,情人節不是西方節日嗎
首先,中國情人節就是由西方情人節而來,中國情人節是由中國四大民間愛情故事中一個牛郎和織女而來的,而西方情人節是一對偷偷在一起的愛情故事那個男的有名,其實西方情人節真正的名字是聖瓦倫丁節,但是人們取為情人節,中國羨慕西方有這樣的浪漫節日,所以也搞了一個,而中國的故事是牛郎織女。
而農歷七月初七這一天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七夕節,始於中國漢朝。相傳,在每年的這個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
分享有趣的故事,遇見有趣的你們 微信公眾號【No Asking】ID:byw20170508
⑦ 七夕的由來經過結果以及影響
七夕節起源於民間故事《牛郎織女》,相傳牛郎織女一年一度的鵲橋相會就是在農歷7月7日,又因為織女有一雙能織雲霞的巧手,民間的少女們希望能到織女的靈氣,所以在七夕節那天「乞巧」,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個富有浪漫色彩傳統節日。但不少習俗活動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徵忠貞愛情的牛郎織女的傳說,一直流傳民間。
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俗稱「七夕」,又稱「女兒節」,「少女節」。
七夕節最普遍的習俗,就是少女們在七月初七的夜晚進行的各種乞巧活動。
舊時風俗,農歷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穿著新衣的少女們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稱為「乞巧」。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個地區的乞巧的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近代的穿針引線、蒸巧饃饃、烙巧果子、生巧芽以及用麵塑、剪紙、彩綉等形式做成的裝飾品等亦是乞巧風俗的延伸。
漢朝七夕
在漢朝,婦女把一種小型蜘蛛(古稱果子)放在一個盒子中,以其織網疏密為巧拙之徵.到唐朝時,則將蜘蛛放在瓜上.而到了宋元時期,則視水中針影占拙巧,細長則巧,散則拙.
如今七夕
如今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個地區的乞巧的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
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故事歌頌了忠貞不渝的愛情,體現了人們對幸福家庭的企盼,寄託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在社會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思想精華,已成為促進家庭和睦、社會和諧、民族團結的重要節日。
據歷史資料和文物古跡考證,長安斗門是牛郎織女傳說的重要流傳地之一。七夕節日文化傳統及其豐富的民間文化表現形式寄寓著中國人民純真的審美理想與美好的生活願望。牛郎織女傳說與孟姜女傳說、白蛇傳傳說、梁祝傳說成為享譽世界的中國「四大傳說」。
今年七夕佳節,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邀集國內著名專家和文化學者匯聚長安斗門,拜謁了被當地群眾奉為神靈的漢代牛郎織女石像,切身體驗了民間紀念活動的盛況,看到當地群眾受這種節慶活動的熏陶,家庭穩定,夫妻和睦的社會風尚,深受感染,結合此節日在全國各地影響彌遠的現實,專家們認為,將每年的「七夕節」定為國家法定節假日,在傳承與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也有利於更好地構建和諧社會,促進全民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
⑧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是在什麼節日的情景。
這句詞描寫的七夕時節。
原詞: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譯文:
纖薄的雲彩在天空中變幻多端,天上的流星傳遞著相思的愁怨,遙遠無垠的銀河今夜我悄悄渡過。在秋風白露的七夕相會,就勝過塵世間那些長相廝守卻貌合神離的夫妻。
繾綣的柔情像流水般綿綿不斷,重逢的約會如夢影般縹緲虛幻,分別之時不忍去看那鵲橋路。若是兩情相悅,至死不渝,又何必貪求卿卿我我的朝歡暮樂呢。
出處:宋代秦觀的《鵲橋仙·纖雲弄巧》
詞作賞析
這是一篇歌頌愛情的詞作。詞的開頭兩句是寫七夕美景:織女巧手織雲錦,牽牛星飛動傳離恨。接著敘述一對情人暗度迢迢星漢相會。歇拍點明相會的時令風光和情人的共同感受。過拍先寫相逢時的情景:如膠似漆,倏爾即逝。
「忍顧」一語,道出了情人難舍難分之情。結尾是情人臨別時立下的山盟海誓和彼此互慰之詞。這首詞的突出特點是一反往昔用牛郎織女故事寫愛情的卿卿我我,離愁別恨;而是立意翻新,自出機杼。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不僅深刻揭示了牛郎織女悲歡離合的復雜心理,而且形象地寫出了愛情的堅貞不移,永無盡期,達到了新的境界,醒人心目。細膩的刻畫,清新的語言,形成了全詞的深婉格調。回環往復,情意綿綿,讀之令人回腸盪氣不能自已,堪稱婉約詞之上乘。
⑨ 巴黎世家七夕廣告又丑又土,80年代城鄉結合部風,這是在侮辱審美嗎
所謂時髦不一定是大多數人能夠承受的才是時髦,那些盛行元素是時髦,還有一種時髦就是另類時髦,特別是大牌子們都在追求另類追求個性,很多的知名設計師所設計的單品也是我們普通人觀賞不了的,他們推崇的是藝術自在,但在大多數人眼裡只要美觀和難看兩種區別。就像一件很奇葩的衣服,在設計師的眼裡是廢物,是很時髦的,但在普通人眼裡只要難看能夠形容,當然設計也分很多類,很多衣服並不是日常穿的,所以也就沒有必要讓一切人能夠承受,但假如是日常衣著的衣服或者單品,在設計上讓大多數人無法承受,那這個品牌方就有問題了。
土到極致便是潮,看到這個設計是深入地明白了這句話的意義,但這種土潮畫風的設計真的會有人能承受嗎?這廣告真的讓人疑心美工偷看了家族群里七大姑八大姨的表情包,假如說這是藝術,那原諒在下沒有藝術細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