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七夕占卜唐朝

七夕占卜唐朝

發布時間: 2023-05-07 20:36:01

七夕的民間風俗有哪些

七夕節物風俗,主要有祈福許願、乞求巧藝、儲七夕水等風俗活動。對自然天象的崇拜以及祭祀祈福等節俗在上古時代就有了。漢代統一全國後,南北的經濟文化交流使風俗習慣也互相融合,為節日習俗的傳播普及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條件,主要的傳統節日在漢代開始普及。此後七夕的風俗漸出現於文獻上記載。
漢朝的七月初七這天,宮娥彩女們會拿著絲線進行穿針孔比賽,誰先穿過就是得巧。到了唐朝,女人們會在七夕這天夜晚到庭院捕捉蜘蛛,第二天會根據蜘蛛織絲的多少,來斷定是否得到智巧。隨著時代的發展,乞巧的形式又逐漸演變成了投針驗巧、蘭夜鬥巧、曬書曬衣、拜織女等多種七夕節習俗。

② 七夕又叫乞巧節

因為織女心靈手巧,人們想向織女乞一些智巧。

③ 唐朝女子的乞巧節是怎麼過的

七夕節,又稱乞巧節,是為唐代未婚女子設立的節日。每年農歷七月初七這一天,女孩子們在月下相聚,對月穿針,看誰穿得快,得勝者謂之「得巧」。姑娘心靈手巧,未來婚姻生活也會得到幸福。乞巧活動也是女孩子們對未來婚姻的一種期許。

另一種丟針卜巧的方法,是在七夕的中午,放一盆水在太陽下暴曬,過一段時間後,空中的塵土就會在水面上結成一層薄膜。這時把針丟在水裡,有了薄膜的支撐,針會浮在水面上。再看看水中呈現的針影,如果成為雲彩、花朵、鳥獸之形,就是得巧。反之,若呈現細如線、粗如褪的影子,就是未能得巧。

有些婦女,採集各種鮮花,放在盛有水的銅盆里,露置院中,第二天取來搽面,據說可使皮膚嬌嫩白凈。有些婦女搗鳳仙花,取汁,染無名指和小指的手指甲,稱「紅指甲」。

乞巧方式很多,甚至連祭織女的供品也可派上用場。供品中必不可少的是瓜果,如果夜裡有喜子(一種小蜘蛛)在瓜果上結網,就表示該女子已得巧。講究一點的,如唐朝宮女,就把喜子放在小盒子中,第二天早晨打開來看,如果網結得不好就是巧乞得少。

另有竊聽哭聲之說,據說是童女在夜來人靜之時,悄悄地走到古井之旁,或是葡萄架下,屏息靜聽,隱隱之中如果能聽到牛郎、織女對談或是哭泣的聲音,此女必能得巧。

唐朝男子過七夕的方法

婦女問乞巧,男子也沒閑著。俗傳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想求取功名的讀書人特別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這天祭拜,祈求保佑自己考運亨通。廿八宿中的奎星,為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也叫魁星或魁首。古代士子中狀元時稱「大魁天下士」或「一舉奪魁」,都是因為魁星主掌考運的緣故。

青年男女乞智、乞巧,希望自己的技藝才能高人一等,而已婚的、年老的、貧的、富的,莫不各懷所願,於是七夕儼然成了一個許願的日子。七夕當夜,拜牛郎、織女時,馬上下拜,說出自己的願望,不管是乞富、乞壽、乞子,莫不靈驗。但是所乞求的願望一次只能有一種,而且要連乞三年才會靈驗。

④ 求李商隱的壬申七夕中「風輕惟響佩,日薄不嫣花」一句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清風夜靜,唯有玉佩的響聲,日光微弱點吧,不要曬枯了艷麗的鮮花。

出自專:(唐)李商隱《壬屬申七夕 》

原文:已駕七香車,心心待曉霞。

風輕惟響佩,日薄不嫣花。

桂嫩傳香遠,榆高送影斜。

成都過卜肆,曾妒識靈槎。

譯文:難得等到七夕她已駕著七香車。剛剛兩心相會又憂無情的曉霞。

清風夜靜,唯有玉佩的響聲,日光微弱點吧,不要曬枯了艷麗的鮮花。

月中的嫩桂,它把馨香傳得更遠更遠。星間的高榆給人間送來舒適的影斜。

她不想人間知道他們相會的事,因妒成都卜肆中有人能識別靈筏。

壬申:大中六年,時商隱在梓州柳仲郢幕。

七香車:用多種香料塗飾的車。《太平御覽·魏武帝與楊彪書》:「今賜足下畫輪四望通幢七香車二乘。」

日薄:(七日)將晚時·日光漸淡。

嫣(yān):同蔫,蔫萎不鮮活。

桂嫩:指初七夜新月半圓。

榆:白榆。星名。《樂府詩集·隴西行》:「天上何所有,歷歷種白榆。 卜肆(sì):占卜的攤子。

槎(chá):木筏。

⑤ 唐代有哪些七夕習俗

唐代長安來盛行各種源七夕節俗,在《開元天寶遺事》中,也有「宮中殯妃各以九孔針、五色線向月穿之,過者為得巧之候,動清商之曲,宴樂達旦,士民之家皆效之」的記載。宮女們長期被幽禁在宮廷中,生活的寂寞,情感的空虛,使她們對七夕穿針之事甚感興趣。

唐代崔顥的《七夕》詩,曾形象地描述了唐代長安七夕節女性們穿針乞巧的風俗,詩雲:

長安城中月如練,家家此夜持針線。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間不相見。

長安城中家家戶戶的少女少婦,在七夕節時都要持針線、供瓜果、擺香案,向織女乞巧,其目的也正是為了想要證實自己在針線活計方面的天賦與才能。

唐代時,皇宮中也十分盛行用蜘蛛乞巧的習俗,據《開元天寶遺事》記載,當時每至七夕節,宮女們便要:

各捉蜘蛛閉於小盒中,至曉開視蛛網稀密,以為得巧之候。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間亦效之。

唐宋時期,七夕食餅又出現了變化,《唐六典》中記載:

七月七日加研餅,並於常食之。

⑥ 傳統的七夕有什麼風俗嗎古時候大家是怎麼過這個節日的

每年農歷七月初七這一天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七夕節。因為此日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少女,而節日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故而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或「少女節」、「女兒節」。七夕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在這一天晚上,婦女們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儀式虔誠而隆重,陳列花果、女紅,各式傢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愛。
七夕習俗:穿針乞巧、喜蛛應巧、投針驗巧、種生求子、為牛慶生、曬書曬衣、供奉「磨喝樂」、拜織女、拜魁星、吃巧果、七姐誕、染指甲、婦女洗發、結扎巧姑、拜「七娘媽」、儲水辟邪防病、用使君子、石榴驅蟲防疫等。
此外,七夕夜深人靜之時,人們還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聽到牛郎織女在天上的脈脈情話。
如果今年的七夕你不知道怎麼過的話,那不妨學學古人吧! 望採納

⑦ 七夕的風俗習慣中的投針驗巧盛行於哪個朝代

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習俗。

投針驗巧是中國歲時風俗,每年七月初七舉行。屬於七夕節期間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於穿針,又不同於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習俗,展現了古代中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生活嚮往。

明劉侗、於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說:「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綉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有成雲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其影粗如錘、細如絲、直如軸蠟,此拙征矣。」

《直隸志書》也說,良鄉縣(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婦女乞巧,投針於水,借日影以驗工拙,至夜仍乞巧於織女」請於敏中《日下舊聞考》引《宛署雜記》說:「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針浮之水面,徐視水底日影;

或散如花,動如雲,細如線,粗租如錐,因以卜女之巧。」

「投針驗巧」:先准備一隻面盆,放在天井裡,倒入「鴛鴦水」,即把白天取的水和夜間取的水混合在一起。

但常常把河水、井水混在一起倒入面盆就算成了,面盆和水要露天過夜,再經第二天即七月初七白天太陽一曬,到中午或下午就可以「驗巧」了。

原來面盆里的水,經過半天太陽光照射,表面依稀生成薄膜,於是取引線(即「縫衣針」),輕輕平放在水面上,針不會下沉,水底下,就出現針影,這針影若是筆直的一條,即是「乞巧」失敗,若是針影形成各種形狀,或彎曲,或一頭粗,一頭細,或是其他圖形,便是「得巧」。

熱點內容
七夕愛人節 發布:2025-05-01 11:11:43 瀏覽:110
櫻花地牢h 發布:2025-05-01 11:04:53 瀏覽:804
梅花表和美度 發布:2025-05-01 11:01:31 瀏覽:58
鮮花和蜜蜂 發布:2025-05-01 10:56:22 瀏覽:70
樹樁盆景主幹變粗法 發布:2025-05-01 10:55:34 瀏覽:377
情人節送做花 發布:2025-05-01 10:49:37 瀏覽:709
預定鮮花河西 發布:2025-05-01 10:41:50 瀏覽:605
荷花白斑 發布:2025-05-01 10:39:34 瀏覽:24
弄熱盆栽 發布:2025-05-01 10:38:48 瀏覽:84
錦鯉牡丹 發布:2025-05-01 10:10:52 瀏覽: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