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傳統元素
1. 七月七乞巧節的風俗是什麼
七夕節也叫乞巧節習俗有:香橋會、接露水、拜七姐、鬥巧、乞求姻緣、游七姐水、儲七夕水、為牛慶生、七巧貢案、拜牛郎、染指甲、七夕觀星、聽悄悄話、凈水視影、結紅頭繩、姑娘洗發、曬書曬衣、結扎巧姑、玩磨喝樂等。
農歷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穿著新衣的少女們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稱為「乞巧」。據說,七姐是天上的織布能手,舊時代婦女向七姐「乞巧」,乞求她傳授心靈手巧的手藝;其實,所謂「乞巧」不氏槐過是「鬥巧」。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地漢族民間的乞巧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近代的穿針引線、蒸巧饃饃、烙巧果子、生巧芽以及用麵塑、剪紙圓拆、彩綉等形式做成的裝飾品等亦是乞巧風俗的延伸。
七月七乞巧節的意義
當代社會在傳統節日復興過程,人們對七夕節重新發生興趣。七夕節再次得到社會重視。七夕節是全球化過程中中國節日重振的典型之一,它直接應對的是西方的情人節。中國本來沒有情人的概念,中國重視的是家族社會關系,節日服務於這種家族文化需要。
20世紀末葉以來,西方節慶文化進入中國,情人節受到年輕人青睞。由於西方節日的啟發,或是為了應對這種情況,人們發現中國傳統的七夕節中有兩情相悅的節日元素。
於是對七夕進行改造,有意識地遺忘乞巧節俗,擴張男女相會的節俗傳說,提出七夕為中國情人節或愛情節的說法。
但是,這些橘核棗以兩性交往為七夕主題的節日改造對於純正的傳統七夕節來說是有偏差的。因為傳統七夕以乞巧為主,所有活動圍繞女性之「巧」以及對未來美好生活祈求展開。
2. 七夕節的象徵物品
七夕節的象徵物品
七夕節的象徵物品,俗話說禮輕情意重,很多時候送禮心意比價格重要多了,尤其是到了情人節的時候,情侶之間都會給對方贈送禮物,以表達自己的愛意,接下來就來看看七夕節的象徵物品有哪些?
七夕節的象徵物品1
葡萄——浪漫擔當
葡萄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水果,它是葡萄科落葉藤本植物,春天萌芽後抽出花穗,開綠白色小花,整串花兒通常呈圓錐形。漿果多為圓形和橢圓形,富汁液,熟時紫黑色,或紅而帶青色,或青綠色,或粉紅色,或黃白色,外被蠟粉,色澤隨品種而異。花期4-5月,果期8-9月。
七夕之夜,許多女子會在茂盛的葡萄架下,偷聽牛郎織女說情話,傳說能聽到牛郎織女說話的女子,未來將收獲美好的愛情,在我國的鄖西等地至今仍保留著這樣的習俗。
現在看來或許很平常的葡萄架卻是古人七夕美好夜晚的浪漫擔當,不過七夕為啥就與葡萄架結下了這種緣分呢?葡萄與七夕,這二者之間看似巧合卻有著奇妙的緣分。
七夕節的產生是源於古時人民的星辰崇拜,兩漢之前七夕的時間尚未確定,兩漢時期,七夕確定為七月七日,之後,七夕更加盛行最終趨向成熟,成為了重要的傳統節日。而漢代我國已經開始了葡萄栽培,為啥強調葡萄栽培呢?因為野生的葡萄沒有葡萄架
如果要在葡萄架下夜聽天河,那意味著葡萄是人工栽培的。我國本土雖然有野生葡萄,但栽培葡萄是成功引進的外來作物,約在夏商時代經中亞傳入新疆。葡萄栽培有文字記載的最早時間是見於司馬相如的《上林賦》
即西漢武帝建元四年(前137年)以前。也就是說,在七夕的起始時期漢代我國就已經開始葡萄栽培了,七夕和葡萄也就有了相遇的歷史條件。
同時葡萄也具有美好的文化內涵,唐朝劉禹錫描寫葡萄「種此如種玉」,明朝詩人夏言描寫葡萄「滿架明珠,一林蒼玉,六月涵冰雪」,在古人眼中,葡萄代表著晶瑩剔透和純潔美好,這與人們嚮往的愛情也非常契合。
而且葡萄的結果期在八至九月,七夕節正好是葡萄枝繁葉茂、碩果累累的時期,這個時候在葡萄架下既可以乘涼,又可以一邊聞果香、品佳果,一邊偷聽牛郎織女說情話,好不愜意!
在今天的七夕夜晚,有條件的去葡萄架下聆聽牛郎織女的說話聲仍然很浪漫,還可以順便許下心願,夫妻和和睦睦,情侶甜蜜恩愛,至於單身人士也能有望成功脫單......
木槿——清洗擔當
木槿,原產我國,是錦葵科的落葉灌木,木槿花絢麗繽紛,擁有多種顏色,白色、粉紅、紫色等,因此木槿也叫白飯花、大紅花等,而木槿的花型似喇叭,所以也叫喇叭花。
木槿也是我國最早被人們認識的傳統花木之一,早在《詩經》中就以木槿花來比喻女子的美貌:「有女同車,顏如舜華……有女同車,顏如舜英。」詩中的「舜」,就是指木槿。木槿株型優美,花色絢麗,從古至今都是人們所喜愛的植物。
木槿在七夕節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每逢七夕,在湖南、江浙一帶都有婦女洗發的習俗,明嘉靖《鎮海縣志》中記載:七夕婦女用槿葉汁(溫水)湯梳櫛,庭院陳瓜果乞巧。」
晚清戈鯤化描寫七夕的詩中也寫道:「活水新煎槿樹葉,家家料理洗頭盆。」這項習俗,大約是因為,在古人心中,七夕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銀河水一樣,具有潔凈的神聖力量。而洗發用的槿(樹)葉,指的就是木槿的葉子。
木槿葉其實是古人洗頭時重要的清潔物品,人們摘取新鮮的木槿葉,放入水中用手揉搓,起泡沫後就可以洗頭。在重要聚會場合,比如七夕,古代女子就會用槿葉洗頭,然後帶著清新的木槿香味去開展活動,也寓意著可以洗掉一年的晦氣。
那麼木槿葉子為啥能洗頭?將一小撮木槿葉放在手中揉搓,就可以搓出如同肥皂液般又粘又滑的木槿汁液,相當神奇。現代研究發現,木槿葉子提取液中含有具有天然表面活性成分的物質,可作為天然去污劑,並且可以減少洗發用品對人體皮膚的刺激性。
同時,木槿的提取液中含有豐富的對人體有益的物質,如多種氨基酸、維生素、糖類,還含有多量的鞣質和粘液質,對頭發有營養、調理和保濕的作用,所以木槿葉子洗過的頭發光潔順滑。
七夕節的象徵物品2
傳統七夕節送什麼禮物
一、送香囊
香囊自古有之,在古代又稱做包、香纓、香袋、香球、佩偉、荷包等等。
古人佩戴香囊,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時代。在《禮記.內則》中有記載:
「子事父母,左右佩用;……衿纓,以適父母舅姑。」
意思大抵是,先秦時期的年輕男女見到父母和其他長輩,要佩戴香囊,以表示尊重。後來漸漸演變成男女之間在七夕節時,互送的禮物。原因就是香囊是隨身佩戴的,送給女孩子,就彷彿自己陪在她的身邊,這是古人最開始的浪漫。而且香囊上,往往會有一些有寓意的圖畫,可能是自己的模樣,或者自然景緻,都是表達男人對女子的傾慕之情。也有詩句描述互送香囊的場景:
「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後」。
以送香囊表達自己對女子最真摯的感情,而且香囊中放寫草葯,對身體也有好處,是為關切之意,這一傳統一直流行到明清時期。
二、送同心結
同心結,最早是在北宋時期流行的禮物,男人在七夕節送女孩子同心結,意為「永結同心」。
在《少年游》中有這樣一段:
「合巹杯深,少年相睹歡情切,羅帶盤金縷,好把同心結。」
人們對成親後夫妻的美好希冀,漸漸轉換成了實體的禮物。同心結是不能輕易送人的,古代男子一旦將同心結送給對方,就是此生唯你,不娶他人之意,表示自己對她感情的純真。 同心結如何做成,古人也有記載:
「何以結中心?素縷連雙針」。
在《甄嬛傳》里,也有過描述送同心結的情節,在七夕節那天,雍正為了表示對甄嬛的寵愛,便送給了甄嬛同心結,而其他妃嬪是沒有得到的,這份禮物里飽含的愛意,足以見得。
三、送梳子
古人在七夕節送梳子,是最普遍的一種情景。梳子本身就代表白頭偕老,此志不渝之深意,是不會輕易送人的。
而且女子在嫁人之前,娘家都會為女子梳頭發,古代流行這樣的說法:
一梳梳到底,二梳白發齊眉,三梳子孫滿堂。
梳子表達愛情幸福,婚姻美滿,不僅有男子對女子的傾慕,還有家人的`祝福。
因此七夕節男子送女子梳子,就是想和她長相廝守。甚至在某些古代的愛情故事中,也經常有男子送女子梳子,視為私定終身之意。
四、送相思紅豆
紅豆,在古代常稱相思豆,從名字上也能感受到,這小小的紅豆里,蘊含著無盡的思念。
但是這相思豆,最早並非是傳遞男女情意的物件,而是表達友人不舍的象徵: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這是唐代詩人王維贈與好友的一首絕句,紅豆象徵著對友人無盡的思念。後來人們覺得相思豆外表通紅,就像愛情一樣熱情,便漸漸也有了代表情意綿綿之意。
一般來說,男子在七夕節送女子相思豆,除了表示自己的真情實意,引申含義就是「我想你了,你知道嗎」?有一首詩就是以紅豆表達相思之情:
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七夕節的象徵物品3
七夕節送禮品送這些
1、定製照片打火機:送男生打火機代表「非你不嫁」,定製的打火機更具有專屬性,定製的照片還能專屬的文字和祝福語,打造獨一無二的專屬禮物。
2、施華洛世奇水晶吊墜,就是很不錯的情人節禮物,如果你的女朋友是個愛時尚的潮男,那麼這件禮物一定符合她的心意,比如說這款施華洛世奇元素鑲鑽水晶手鏈就很不錯,星座的水晶點綴,獨特的設計,再加上獨特的可愛款式,將它戴在脖子上很有感覺的,最最浪漫的七夕禮物當屬它了。
3、七夕節是中國傳統的節日,當然也少不了要送吃的東西,像情侶吃穿的衣服,情侶裝,情侶拖鞋,情侶衫等,這些都是不錯的選擇。
七夕節標志性禮品
真人公仔,不僅是一件非常大的裝飾品,更是一種很好的象徵,當然了,真人公仔等等。我覺得如果這個禮物有一定,那麼真人公仔可以很好的表達你的祝福。
七夕這一天是許多女性都會在七夕情人節相聚的日子,因為許多女性都想擁有浪漫和驚喜,而浪漫又溫馨的禮物則是很多女性都會選擇的,比如浪漫的金箔玫瑰、浪漫的旋轉木馬,可以送3支金箔玫瑰、浪漫的海藻球、定製的浪漫花束。
七夕將至,與敵人淪為在一起的年代,都被稱為「巧克力」,而且每個都是獨一無二的,當然也少不了它們最為推薦一些男人的巧克力和巧克力,這里可是巧克力最為直接的,不過現在市面上的巧克力好像也不太明顯了,所以,我可以推薦你一些採用進口的巧克力和蛋糕,不如在上面黏上玫瑰花,那是完美的禮物,當然還可以選擇自己動手做的巧克力。
led迷你化妝鏡本就是我們平日里做的,可以變得更為平淡出門和大學化妝,不再是一個化妝鏡,也許只是一個迷你化妝鏡,但是它能diy的個性化妝鏡,也可以diy,當然你還可以在鏡子上刻字,只是做你的,當她化妝時第一個就會想起你,別有心送一條淡淡的項鏈。
七夕送這些給女性朋友
第1、如果她本身是農場舞可以送她一套舒適的舞音樂服,還有比較不錯的就是舒適的音樂枕,如果她是一個很愛運動的人,就送她一套運動服,還有運動手錶等禮物。
第2、【情侶手繪陽光罐】:這是一個可以白天收集陽光,晚上發光的神奇禮物,代表著光和希望,也是我和你一起度過的時光。代表的是溫馨,代表的是光芒和希望。送給情侶,希望你們的關系可以一直找到自己的另一半。
第3、韓版時尚情侶石英手錶和你們的愛情時間都是無話不談的,不如送一款韓版的時尚情侶手錶,既可以滿足你們的愛意,又可以表達心意。
第4、韓版時尚情侶手錶,情侶對表也是很好的愛情信物哦,兩個人佩戴同樣的手錶,就像兩個人永遠相伴一樣,永遠幸福開心。送一款手錶給女性朋友不止是很好的禮物。
3. 七夕是什麼節日
七夕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也稱為中國情人節,在每年農歷的七月初七。
在七夕這一天,傳說是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傳說當然是十分美好的,不過根據古代天文學的記載,確實是有牽牛星和織女星這兩個星星的。
古代天文歷以這兩個星星相交的時候作為天,轉換的日子。這一天又剛好是農歷7月7日,而且這個數字正符合古代玄學認為的非常吉祥的數字,因此將農歷的7月7日定為七夕節。
節日影響
日本
受漢文化影響日本人也有過七夕節的傳統,他們稱「七夕祭」。日本的「七夕節」源自中國,據稱在奈良時代傳入。奈良時代中期開始,日本宮廷和上流社會模仿唐宮,七夕祭、穿針乞巧和七夕詩會蔚然成風。延續了「乞巧」的風俗與習慣,但是與愛情無關。七夕節原本是陰歷七月初七,明治維新之後,日本廢除了農歷,所以日本的七夕節,是每年陽歷7月7日。
4. 七夕節的風俗。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發源於中國,是華人地區以及東亞各國的傳統節日,因為此日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少女,而節日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所以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或「少女節」、「女兒節」。2006年5月20日,七夕被中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七夕節昌困的風俗有:香橋會、接露水、拜七姐、鬥巧、乞求姻緣、游七姐水、種生求子、儲七夕水、為牛慶生、七巧貢案、迎仙、拜牛郎、拜魁星、拜床母、染指甲、七夕觀星、聽悄悄話、凈水視影、結紅頭繩、姑娘洗發、曬書曬衣、結扎巧姑、玩磨喝樂等。
我認為在七夕節的眾多風俗中值得一提有5個,下面就跟我一起看看吧:
🌹🌷七夕節的風俗之一:為牛慶生🌷🌹
舊時兒童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又叫「賀牛生日」。因為傳說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織女分開後,老牛為了讓牛郎能夠跨越天河見到織女,讓牛郎把它的皮刨下來,駕著它的牛皮去見織女。人們為了紀念老牛的犧牲精神,便有了「為牛慶生」的習俗。
原因很簡單,因為在七月初七的故事——「牛郎織女」的整個傳說中,陪伴牛郎的那頭老黃牛,彷彿是整個故事的導演,推動了整個故事的進行。
回顧一下整個民間傳說,那頭牛郎分家中,唯一分到的老黃牛不僅告訴牛郎在何時何地盜取何件仙衣,才能結下良緣。並且也成功預測在自己死後,主人一家子的遭遇,囑咐主人牛郎將自己的牛皮剝下,日後遇事可以批其飛天。於是古人就把七月初七定為牛的「生日」,在古時中國婦女要集會在一起,月下祭拜織女乞巧。而小孩則需要扎一個花環,懸掛在牛角之上,為牛慶生。
而「為牛慶生」的習俗形成,也標志著「牛郎織女」這個典故,在流傳到父系的農耕社會後,添加進父系社會中的農耕元素。經過春種,夏耕之後,一年的收成有望,要稍微慰問一下這其中的「主力」——牛,也順便祈求秋日的豐收。
七夕節以牛郎織女的民間傳說為載體,表達的是已婚男女之間不離不棄、白頭偕老的情感,恪守的是雙方對愛的承諾。隨著時間演變,七夕現已成為中國情人節。
5. 七夕節起源於哪個朝代
七夕節起始於上古,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宋代。在七夕的眾多民俗當中,有些逐漸消失,但還有相當一部分被人們延續了下來。七夕節發源於中國,在部分受中華文化影響的亞洲國家如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也有慶祝七夕的傳統。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七夕節由星宿崇拜演化而來,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故名「七夕」。拜七姐,祈福許願、乞求巧藝、坐看牽牛織女星、祈禱姻緣、儲七夕水等,是七夕的傳統習俗。經歷史發展,七夕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使其成為了象徵愛情的節日,從而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在當代更是產生了「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1][2][3][4]七夕節既是拜祭七姐的節日,也是愛情的節日,是一個以「牛郎織女」民間傳說為載體,以祈福、乞巧、愛情為主題,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七夕的「牛郎織女」來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時代人們將天文星區與地理區域相互對應,這個對應關系就天文來說,稱作「分星」,就地理來說,稱作「分野」。相傳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織女會於天上的鵲橋相會。
6. 七夕節的由來
七夕節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故名七夕。
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七夕節既是拜祭七姐的節日,也是愛情的節日,是一個以「牛郎織女」民間傳說為載體,以祈福、乞巧、愛情為主題,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
民間習俗
對月穿針
「對月穿針」,是指七月初七這天傍晚,家家戶戶都把庭院清掃干凈,年輕婦女和姑娘們先要向織女星虔誠跪拜,乞求織女保佑自己心靈手巧。然後,她們把事先准備好的五彩絲線和七根銀針拿出來,對月穿針,誰先把七根針穿完,就預示著將來她能成為巧手女。
喜蛛應巧
喜蛛應巧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其俗稍晚於穿針乞巧,大致起於南北朝之時。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說;「是夕,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七夕節
7. 七夕節,中國人有什麼習俗
農歷七月初七,傳統的七夕節又要到了。商家也好,媒體也罷,包括熱戀中的男男女女們,又開始熱鬧了起來。單身狗說:我不care!Ok,祝你緣封不動,高興就好。
不管怎麼說,七夕是咱們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有著悠久的歷史,也有很多豐富的節日活動,但這些傳統的節俗,今天已經很難見到了。我們今天所謂「過七夕」,或者叫「中國情人節」,其實大多數的節日符號都是從西方情人節復制過來的,諸如巧克力啊、燭光晚餐啊等等。雖然也挺熱鬧,但總歸少了些「中國范兒」。那麼,傳統的中國人是怎麼過七夕的?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一、「必也正名」,七夕節的傳統名稱咱中國人講究「名正言順」,所以在介紹七夕的節俗之前,先跟大家聊聊這個節日的名稱問題。
七月初七,這最早當然是農歷中的一個日子,據民間傳說,在這一天牛郎和織女會在天上相會。將天空中的星象附會成神話故事,這是世界上很多民族都有的一種敘事方式,咱們中國也不例外。據考證呢,牛郎織女的傳說大約產生於西周時期。七月七是牛女相會的日子,這便是這個日期最早的含義。
《長生殿》
當然,文學作品是男性構建的文本,可能也有些高高在上。那麼主要由女性俚語構成的《西和乞巧歌》(清代到民國甘肅西和女性乞巧節的歌本),則將女性的真實訴求表達的明明白白,如抱怨婚姻不幸的:「一樣的戥子一樣的銀,女子不如兒子疼。
十二三上賣給人,心不情願不敢嗯」;有抱怨抓壯丁的:「半夜裡射門心上驚,保長領人進了村」;等等。
對愛情、對美好婚姻、甚至對男女平等,這些都是埋藏在女性心底深處的乞求,又豈是一個「巧」能涵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