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七夕遇蟋蟀

七夕遇蟋蟀

發布時間: 2023-04-26 00:05:22

『壹』 為什麼把蟋蟀留到七巧節里去

把蟋蟀留到七巧節里,在中國古代,農歷七月初七日夜晚,氣候溫暖,草木留香,這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也稱之為「乞巧節」或「女兒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浪漫、唯美的一個節日,更是過去姑娘們咐檔態最看重的日子。 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衡源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蠢帆後來的唐宋詩詞中

『貳』 為什麼把蟋蟀留到七巧節里去

把蟋蟀留到七巧節里去的原因是:適宜蟋蟀生存。根據查詢沖判相關資料顯示,把蟋蟀留到七巧節里,在中國古轎念代,農歷七月初七日夜晚,氣候溫暖,草木留香,適宜蟋蟀生存這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也稱之閉判困為乞巧節或女兒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浪漫、唯美的一個節日,更是過去姑娘們最看重的日子。

『叄』 關於蟋蟀詩句古詩詞

1. 關於蟋蟀詩句古詩
關於蟋蟀詩句古詩 1.描寫蟋蟀的古詩
1、《夜書所見》

蕭蕭梧葉送寒聲,

江上秋風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

夜深籬落一燈明。

2、譯文

蕭蕭秋風吹動梧葉,送來陣陣寒意,客游在外的遊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鄉。忽然看到遠處籬笆下的燈火,料想是孩子們在捉蟋蟀。

3、創作背景

江上的秋風吹過來,梧桐樹沙沙作響,使人感受到了寒意。秋風的聲音,最能觸動在外的人的思鄉之情。夜已深了,還有兒童點著燈,在籬笆邊找並捉蟋蟀。

節候遷移,景物變換,最容易引起旅人的鄉愁。作者客居異鄉,靜夜感秋,寫下了這首情思婉轉的小詩。

4、作者簡介

葉紹翁,南宋中期詩人,字嗣宗,號靖逸,處州龍泉人。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甌),本姓李,後嗣於龍泉(今屬浙江麗水)葉氏。生卒年不詳。曾任朝廷小官。其學出自葉適,他長期隱居錢塘西湖之濱,與真德秀交往甚密,與葛天民互相酬唱。有《四朝聞見錄》、《靖逸小集》。
2.蟋蟀古代的詩句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詩經.七月》蟋蟀在堂,歲聿其莫。——《詩經.蟋蟀》晨風懷苦心,蟋蟀傷局促。

——《古詩十九首》野秋鳴蟋蟀,沙冷聚鸕鶿。——白居易《代書詩一百韻寄微之》梧桐上階影,蟋蟀近床聲。

——白居易《夜坐》停梭借蟋蟀,留巧付蜘蛛。——宋之問《七夕》畫堂蟋蟀怨清夜,金井梧桐辭故枝。

——陸游《感秋》金井梧桐元未覺,畫廊蟋蟀已先知。——陸游《新秋》日出鵓鴣還喚雨,夏初蟋蟀已吟秋——陸游《感物》未甘蟋蟀專清夜,已嘆梧桐報素秋。

——陸游《客思》蟋蟀在堂露盈墀。念君遠游常苦悲。

——陸機《燕歌行》駑駘路結前程恨,蟋蟀床生半夜秋。——羅隱《感懷》莫度清秋吟蟋蟀,早聞黃閣畫麒麟。

——杜甫《季夏送鄉弟韶陪黃門從叔朝謁》。
3..關於「蟋蟀」的詩句有哪些
1、《蟋蟀》先秦:佚名

蟋蟀在堂,歲聿其莫。今我不樂,日月其除。無已大康,職思其居。好樂無荒,良士瞿瞿。

蟋蟀在堂,歲聿其逝。今我不樂,日月其邁。無已大康,職思其外。好樂無荒,良士蹶蹶。

蟋蟀在堂,役車其休。今我不樂,日月其慆。無以大康。職思其憂。好樂無荒,良士休休。

2、《短歌行》魏晉:陸機

置酒高堂,悲歌臨觴。

人壽幾何,逝如朝霜。

時無重至,華不再陽。

蘋以春暉,蘭以秋芳。

來日苦短,去日苦長。

今我不樂,蟋判慎蟀在房。

樂以會興,悲以別章。

豈曰無感,憂為子忘。

我酒既旨,我餚既臧。

短歌可詠,長夜無荒。

3、《蟋蟀》唐代:齊己

聲異蟪蛄聲,聽須是正聽。無風來竹院,有月在莎庭。

雖不妨調瑟,多堪伴誦經。誰人向秋夕,為爾欲忘形。

4、《蟋蟀詩》唐代:羅隱

頑颸斃芳,吹愁夕長。屑戍有動,歌離吊夢。

如訴如言,緒引虛寬。周隙伺榻,繁咽夤緣。

范睡蟬老,冠峨緌好。不冠不緌,爾奚以悲。

蚊蚋有毒,食人肌肉。蒼蠅多端,黑白偷安。

爾賀耐也出處,物兮莫累。壞舍啼衰,虛堂泣曙。

勿徇喧嘩,鼠豈無牙。勿學萋菲,垣亦有耳。

危條槁飛,抽恨咿咿。別帳缸冷,柔魂不定。

美人在何,夜影流波。與子佇立,裴回思多。

5、《蝶戀花·旅月懷人》清代:宋琬

月去疏簾才數尺,烏鵲驚飛,一片傷心白。萬里故人關塞隔,南樓誰弄梅花笛?

蟋蟀燈前欺病客,清影徘徊,欲睡何由得?牆角芭蕉風瑟瑟,生憎遮掩窗兒黑。
4.跟「蟋蟀」有關的古詩詞都有哪些
一、秋蟲推爾傑,風韻太粗生。衰草年年恨,寒砧夜夜聲。

白話釋義:秋蟲推你傑出,魅力太粗生。衰草年年遺憾,夜寒砧聲。

朝代:宋

作者:郭印

出處:《蟋蟀》

二、三更窗外芭蕉影,九月床頭蟋蟀聲。

白話釋義:三更窗外芭蕉影子,九月床頭蟋蟀聲。

朝代:宋

作者:白玉蟾

出處:《蟋蟀二首》

三、布榖布榖解勸耕,蟋蟀蟋蟀能促織

白話釋義:布布成因解釋鼓勵耕種莊稼,蟋蟀蟋蟀能蟋蟀

朝代:宋

作者:陸游

出處:《夜聞蟋蟀》

四、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

白話釋義:料想是孩子們在捉掘拍敬蟋蟀,因為他看到遠處籬笆下的燈火

朝代:南宋

作者:葉紹翁

出處:《夜書所見》

五、昨夜寒蛩不住鳴。驚回千里夢,已三更

白話釋義:昨晚受寒的蟋蟀不斷哀鳴。驚醒我回千里之外的夢,已經三更了

朝代:南宋

作者:岳飛

出處:《小重山》
5.關於「蛐蛐」的詩句有哪些
1、梧桐上階影,蟋蟀近床聲。——白居易《夜坐》

全文如下:

斜月入前楹,迢迢夜坐情。梧桐上階影,蟋蟀近床聲。

曙傍窗間至,秋從簟上生。感時因憶事,不寢到雞鳴。

2、停梭借蟋蟀,留巧付蜘蛛。——宋之問《七夕》

全文如下:

傳道仙星媛,年年會水隅。停梭借蟋蟀,留巧付蜘蛛。去晝從雲請,歸輪佇日輸。莫言相見闊,天上日應殊。

3、蟠蟀聲中,芭蕉葉上,怎得爭如許。——王之道《念奴嬌·黃花照眼》

全文如下:

黃花照眼,對西風庭檻,為渠凝佇。准擬登高酬一醉,底事晚來微雨。蟠蟀聲中,芭蕉葉上,怎得爭如許。龍山何處,無言暗想煙樹。

須知天意隨人,重陽晴未晚,不須頻訴。幸有兵廚三萬斛,足助賞心歡趣。千里江山,兩行珠翠,端為騷人付。層樓飛觀,應容老子追步。

4、眼底朱甍畫棟,往往人非物是,蟋蟀自鳴秋——吳潛《水調歌頭·天宇正高爽》

全文如下:

天宇正高爽,更躡最高樓。長風為我驅駕,極目海山頭。不用牛山孟浩,不用齊山杜牧,人景自堪酬。舉酒酹空闊,汗漫與為游。

捻黃花,憐白首,恨難收。頹齡使汝能制,何待更封留。眼底朱甍畫棟,往往人非物是,蟋蟀自鳴秋。萬里一搔首,無處著蕭颼。

5、畫堂蟋蟀怨清夜,金井梧桐辭故枝。——陸游《感秋》

全文如下:

西風繁杵搗征衣,客子關情正此時。萬事從初聊復爾,百年強半欲何之?畫堂蟋蟀怨清夜,金井梧桐辭故枝。一枕凄涼眠不得,呼燈起作感秋詩。

6、未甘蟋蟀專清夜,已嘆梧桐報素秋。——陸游《客思》

全文如下:

兩鬢星星久倦遊,凄涼況復寓南州。未甘蟋蟀專清夜,已嘆梧桐報素秋。

綺語安能敵生死,熱官正欲快恩讎。空堂飽作東歸夢,夢泊嚴灘月滿舟。

7、梧桐落井床,蟋蟀在書堂。——陸游《秋晚》

全文如下:

梧桐落井床,蟋蟀在書堂。徂歲聿雲暮,攬衣慨以慷。

一生常蹭蹬,萬事略更嘗。賴有銘心語,南華論坐忘。

8、蟋蟀更可念,歲暮依客床。——陸游《歲暮》

全文如下:

離離井上桐,鬱郁牆下桑,零落豈不悲,無奈中夜霜。

蟋蟀更可念,歲暮依客床。客亦自孤寂,衣篝歇殘香。

一燈掛西壁,耿耿青無光。援筆欲寫愁,三喟不成章。

9、梧桐敗葉飄猶少,蟋蟀雕籠賣已多。——陸游《新秋》

全文如下:

衰發成絲奈若何?更堪日月疾飛梭。梧桐敗葉飄猶少,蟋蟀雕籠賣已多。

歲樂喧呼沽酒市,夜涼凄斷采菱歌。老夫亦動秋風興,欲倩鄰翁買釣蓑。

10、蟋蟀在堂露盈墀。念君遠游常苦悲。——陸機《燕歌行》

全文如下:

四時代序逝不追。寒風習習落葉飛。蟋蟀在堂露盈墀。念君遠游常苦悲。

君何緬然久不歸。賤妾悠悠心無違。白日既沒明燈輝。夜禽赴林匹鳥棲。

雙鳩關關宿何湄。憂來感物涕不晞。非君之念思為誰。別日何早會何遲。
6.蟋蟀古代的詩句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詩經.七月》

蟋蟀在堂,歲聿其莫。——《詩經.蟋蟀》

晨風懷苦心,蟋蟀傷局促。——《古詩十九首》

野秋鳴蟋蟀,沙冷聚鸕鶿。——白居易《代書詩一百韻寄微之》

梧桐上階影,蟋蟀近床聲。——白居易《夜坐》

停梭借蟋蟀,留巧付蜘蛛。——宋之問《七夕》

畫堂蟋蟀怨清夜,金井梧桐辭故枝。——陸游《感秋》

金井梧桐元未覺,畫廊蟋蟀已先知。——陸游《新秋》

日出鵓鴣還喚雨,夏初蟋蟀已吟秋——陸游《感物》

未甘蟋蟀專清夜,已嘆梧桐報素秋。——陸游《客思》

蟋蟀在堂露盈墀。念君遠游常苦悲。——陸機《燕歌行》

駑駘路結前程恨,蟋蟀床生半夜秋。——羅隱《感懷》

莫度清秋吟蟋蟀,早聞黃閣畫麒麟。——杜甫《季夏送鄉弟韶陪黃門從叔朝謁》

『肆』 行香子·七夕原文翻譯及賞析

行香子·七夕原文翻譯及賞析

行香子·七夕原文翻譯及賞析1

行香子·七夕 宋朝

李清照

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雲階月地,關鎖千重。縱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

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牽牛織女,莫是離中。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

《行香子·七夕》譯文

草叢中的蟋蟀鳴叫個不停,梢頭的梧桐樹葉似被這蛩鳴之聲所驚而飄搖落下。由眼前之景,聯想到人間天上的愁濃時節。在雲階月地的星空中,牛郎和織女被千重關鎖所阻隔,無由相會。只能一年一次短暫相會,其餘時光則有如浩渺星河中的浮槎,游來盪去,終不得相會聚首。

喜鵲搭橋,一年才能相見,牽牛織女或許還是在離別之中未能相聚吧,猜想此時烏鵲已將星橋搭起,可牛郎、織女莫不是仍未相聚,再看天氣陰晴不定,忽風忽雨,該不是牛郎、織女的相會又受到阻礙了吧!

《行香子·七夕》注釋

蛩(qióng):蟋蟀。

雲階月地:指天宮。

浮槎:指往來於海上和天河之間的木筏。

星橋鵲駕:傳說七夕牛郎織女在天河相會時,喜鵲為之搭橋,故稱鵲橋。

牽牛織女:二星宿名。

甚霎(shà)兒:「甚」是領字,此處含有「正」的意思。霎兒:一會兒。

《行香子·七夕》賞析

「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詞作開首,詞人抓住秋天自然現象的兩個突出特徵落筆。蟋蟀在草叢中幽凄地鳴叫著,梢頭的梧桐葉子似被這蛩鳴之聲所驚而飄搖落下。此時此際,此情此景,在詞人看來,正是人間天上離愁別怨最濃最重的時候。詞人開首落筆即蒙上一層凄冷色彩,想像相當闊大,由眼前之景,即聯想到人間天上的愁濃時節。此外,著一「驚」字,表明詞人自身也為離愁所「驚」。詞作題為「七夕」,由此可知「人間」的「愁濃」之中也包含了自己,從而含蓄地點出自己也為離情別愁所煎熬。次二句,「雲階月地,關鎖千重」,詞人的筆觸放得更開,敘說在雲階月地的星空中,牛郎和織女被千重關鎖所阻隔,無由相會。「雲階月地」,以雲為階,以月為地,謂天上。唐杜牧《七夕》詩:「雲階月地一相過,未抵經年別恨多。」末三句,「縱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浮槎」,傳說中來往於海上和天河之間的木筏。張華《博物志》卷三:「舊說雲『天河與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來不失期。』」詞人在此繼續展開其想像之筆,描述牛郎、織女一年只有一度的短暫相會之中裂悄期,其餘時光則有如浩渺星河中的浮槎,游來盪去,終不得相會聚首。上片從人間寫到天上,寫自身體驗的離愁,和對離愁中牛郎、織女的深切同源洞情。

「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詞作下片首三句緊承上片詞脈,詞人繼續展開想像。上片是感嘆牛郎、織女離愁之濃重,這里則是憂慮牛郎、織女別恨的難以窮盡。一個「想」字,道出了詞人對牛郎、織女遭遇的同情,也表露了一種同病相憐的情懷。「牽牛織女,莫是離中」,這兩句由想像回到現實。詞人仰望星空,猜想此時烏鵲已將星橋搭起,可牛郎、織女莫不是仍未相聚,關注之情溢於言表。結句「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再看天氣陰晴不定,忽風忽雨,該不是牛郎、織女的相會又受到阻礙了吧!「甚」字加以強調,突出了詞人的耽心與關切。

這首詞,給人印象最深的是詞人一筆兩到的寫法,詞作寫牛郎織女的離愁別恨,但又何嘗不是在抒寫自己的情懷。如果沒有自己深切的感情體驗,又如何能寫出如此感人的作品。整首詞作幻想與現實的結合,天上人間的遙相呼應,對開拓詞作意境,氣氛的烘托,都起到重要作用,也展示了詞人豐富的想像力和闊大胸襟。此外,本詞疊句的運用,口語化的特色,也都增加了詞作的感染力。

《行香子·七夕》鑒賞

這首雙調小令,主要借牛郎織女的神話傳說,寫人間的離愁別恨,凄惻動人。此詞由人間寫起,先言個人所見所感,再據而繼之天上神話世界。全詞以託事言情的手法,通過對牛郎織女悲劇故事的描述,表達了作者對牛郎織女的同情,並通過寫牛郎織女的會少離多,抒發了對自已丈夫趙明誠的思念之情,形象地表達了詞人郁積於內的離愁別恨。

賣渣「草際鳴蛩,驚落梧桐」,詞首從人間的七夕著筆,寫周圍環境的沉寂和抒發主人公孤獨痛苦的心情。詞人巧妙地運用了以動寫靜的手法,大興誇張之筆,說那幾張飄然落地的梧桐老葉是。嗚蛩」所「驚落」,極寫出萬籟俱靜的環境特點,烘託了詞人內心孤寂凄愴的心情,引出了「正人間。天上愁濃」的聯想,把自己的心境與牛郎織女的離愁緊緊地編織在一起,成為所託之事與所言之情的紐帶。下面寫牛郎織女的故事:「雲階月地,關鎖千重。」描寫牛郎,織女遠隔雲階月地、莽莽星河不得相見的痛苦,正抒發了自己與丈夫身在異地,心相牽系的離愁;描寫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瞬息離散的苦難,正傾吐了自己與丈夫遠隔千里、不得歡聚的別恨。

正所謂:「縱浮搓來,浮槎去,不相逢。」整個上片由人間寫到天上,於敘述中旬旬含情,句句扣緊著詞人的感情脈搏。最後,在下片詞人的感情已經完全化他為我,將自己夫妻的境況與牛郎、織女的境況融合為一,因此,她從現實自我處境出發,展開了奇特的聯想:「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天宇間風雨變幻莫測,鵲橋或許還未搭就,牽牛織女或許現在還是在離別之中未能相聚吧?這種推測聯想,完全是移情的結果,含蓄婉轉地抒寫了人間七夕夫妻不得相見的難言苦衷。

尾句寫天上七夕的自然景色,與首句人間七夕之景遙相呼應:一邊是風雨飄忽,陰晴不定的銀河兩岸,一邊是蟋蟀低吟、梧桐落葉的深閨庭院,這就開創出一種清冷凄涼的氛圍,有力地烘託了詞人孤寂悲傖的心情。尾句「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成功地提煉了口語,用排句形式集中描繪了宇宙天體的瞬息萬變,在創造意境上起了重要作用,同時也增添了詞的音樂美。

總這首詞由人間寫起,先言個人所見所感,再此詞由人間寫起,先言個人所見所感,再據而繼之天上神話世界。全詞以託事言情的手法,通過對牛郎織女悲劇故事的描述,表達了作者對牛郎織女的同情,並通過寫牛郎織女的會少離多,抒發了對自已丈夫趙明誠的思念之情,形象地表達了詞人郁積於內的離愁別恨。據而繼之天上神話世界。通篇以牛女傳說為寄託,境界奇麗,曲徑通幽,寫透了青年男女的離愁別恨。

《行香子·七夕》創作背景

這首詞《歷代詩余》題作「七夕」,有可能是公元1129年(建炎三年)寫於池陽的。是年三月趙明誠罷江寧守;五月,至池陽,又被任命為湖州知州,趙明誠獨赴建康應召。這對在離亂中相依為命的夫妻,又一次被迫分離。此時,李清照暫住池陽,舉目無親,景況倍覺凄涼。

行香子·七夕原文翻譯及賞析2

原文:

行香子·七夕

李清照〔宋代〕

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雲階月地,關鎖千重。縱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

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牽牛織女,莫是離中。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

譯文:

草叢中的蟋蟀鳴叫個不停,梢頭的梧桐樹葉似被這蛩鳴之聲所驚而飄搖落下。由眼前之景,聯想到人間天上的愁濃時節。在雲階月地的星空中,牛郎和織女被千重關鎖所阻隔,無由相會。只能一年一次短暫相會,其餘時光則有如浩渺星河中的浮槎,游來盪去,終不得相會聚首。喜鵲搭橋,一年才能相見,牽牛織女或許還是在離別之中未能相聚吧,猜想此時烏鵲已將星橋搭起,可牛郎、織女莫不是仍未相聚,再看天氣陰晴不定,忽風忽雨,該不是牛郎、織女的相會又受到阻礙了吧!

注釋:

蛩(qióng):蟋蟀。雲階月地:指天宮。浮槎:指往來於海上和天河之間的木筏。星橋鵲駕:傳說七夕牛郎織女在天河相會時,喜鵲為之搭橋,故稱鵲橋。牽牛織女:二星宿名。甚霎(shà)兒:「甚」是領字,此處含有「正」的意思。霎兒:一會兒。

鑒賞:

這首雙調小令,主要借牛郎苦女的神話傳說,起莫間的離愁別恨,凄惻動莫。此詞由莫間起起,先言個莫所見所感,再據而繼之天上神話世界。全詞以託事言情的手法,通過對牛郎苦女悲劇故事的描述,表達了作者對牛郎苦女的同情,並通過起牛郎苦女的會少離多,抒發了對自已丈夫趙明誠的思念之情,形象地表達了詞莫郁積於內的離愁別恨。

「草際鳴蛩,驚落梧桐」,詞首從莫間的七夕著筆,起周圍環境的沉寂和抒發主莫公孤獨痛苦的心情。詞莫巧妙地運用了以動起靜的手法,大興誇張之筆,說那幾張飄然落地的梧桐老葉是。嗚蛩」所「驚落」,極起出萬籟俱靜的環境特點,烘託了詞莫內心孤寂凄愴的心情,引出了「正莫間。天上愁濃」的'聯想,身自己的心境與牛郎苦女的離愁緊緊地編苦在一起,成為所託之事與所言之情的紐帶。下面起牛郎苦女的故事:「雲階月地,關鎖千重。」描起牛郎,苦女遠隔雲階月地、莽莽星河不得相見的痛苦,正抒發了自己與丈夫身在異地,心相牽系的離愁;描起牛郎、苦女鵲橋相會,瞬息離散的苦難,正傾吐了自己與丈夫遠隔千里、不得歡聚的別恨。

正所謂:「縱浮搓來,浮槎去,不相逢。」整個上片由莫間起到天上,於敘述中旬旬含情,句句扣緊著詞莫的感情脈搏。最後,在下片詞莫的感情已經完全化他為我,將自己夫妻的境況與牛郎、苦女的境況融合為一,因此,她從現實自我處境出發,展開了奇特的聯想:「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天宇間風雨變幻莫測,鵲橋或許還未搭就,牽牛苦女或許現在還是在離別之中未能相聚吧?這種推測聯想,完全是移情的結果,含蓄婉轉地抒起了莫間七夕夫妻不得相見的難言苦衷。

尾句起天上七夕的自然用色,與首句莫間七夕之用遙相呼應:一邊是風雨飄忽,陰晴不定的銀河兩岸,一邊是蟋蟀低吟、梧桐落葉的深閨庭院,這就開創出一種清冷凄涼的氛圍,有力地烘託了詞莫孤寂悲傖的心情。尾句「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成功地提煉了口語,用排句形式集中描繪了宇宙天體的瞬息萬變,在創造意境上起了重要作用,同時也增添了詞的音樂美。

總這首詞由莫間起起,先言個莫所見所感,再此詞由莫間起起,先言個莫所見所感,再據而繼之天上神話世界。全詞以託事言情的手法,通過對牛郎苦女悲劇故事的描述,表達了作者對牛郎苦女的同情,並通過起牛郎苦女的會少離多,抒發了對自已丈夫趙明誠的思念之情,形象地表達了詞莫郁積於內的離愁別恨。據而繼之天上神話世界。通篇以牛女傳說為寄託,境界奇麗,曲徑通幽,起透了青年男女的離愁別恨。

賞析二:

「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詞作開首,詞人抓住秋天自然現象的兩個突出特徵落筆。蟋蟀在草叢中幽凄地鳴叫著,梢頭的梧桐葉子似被這蛩鳴之聲所驚而飄搖落下。此時此際,此情此景,在詞人看來,正是人間天上離愁別怨最濃最重的時候。詞人開首落筆即蒙上一層凄冷色彩,想像相當闊大,由眼前之景,即聯想到人間天上的愁濃時節。此外,著一「驚」字,表明詞人自身也為離愁所「驚」。詞作題為「七夕」,由此可知「人間」的「愁濃」之中也包含了自己,從而含蓄地點出自己也為離情別愁所煎熬。次二句,「雲階月地,關鎖千重」,詞人的筆觸放得更開,敘說在雲階月地的星空中,牛郎和織女被千重關鎖所阻隔,無由相會。「雲階月地」,以雲為階,以月為地,謂天上。唐杜牧《七夕》詩:「雲階月地一相過,未抵經年別恨多。」末三句,「縱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浮槎」,傳說中來往於海上和天河之間的木筏。張華《博物志》卷三:「舊說雲『天河與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來不失期。』」詞人在此繼續展開其想像之筆,描述牛郎、織女一年只有一度的短暫相會之期,其餘時光則有如浩渺星河中的浮槎,游來盪去,終不得相會聚首。上片從人間寫到天上,寫自身體驗的離愁,和對離愁中牛郎、織女的深切同情。

「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詞作下片首三句緊承上片詞脈,詞人繼續展開想像。上片是感嘆牛郎、織女離愁之濃重,這里則是憂慮牛郎、織女別恨的難以窮盡。一個「想」字,道出了詞人對牛郎、織女遭遇的同情,也表露了一種同病相憐的情懷。「牽牛織女,莫是離中」,這兩句由想像回到現實。詞人仰望星空,猜想此時烏鵲已將星橋搭起,可牛郎、織女莫不是仍未相聚,關注之情溢於言表。結句「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再看天氣陰晴不定,忽風忽雨,該不是牛郎、織女的相會又受到阻礙了吧!「甚」字加以強調,突出了詞人的耽心與關切。

這首詞,給人印象最深的是詞人一筆兩到的寫法,詞作寫牛郎織女的離愁別恨,但又何嘗不是在抒寫自己的情懷。如果沒有自己深切的感情體驗,又如何能寫出如此感人的作品。整首詞作幻想與現實的結合,天上人間的遙相呼應,對開拓詞作意境,氣氛的烘托,都起到重要作用,也展示了詞人豐富的想像力和闊大胸襟。此外,本詞疊句的運用,口語化的特色,也都增加了詞作的感染力。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號易安居士,漢族,山東省濟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後人有《漱玉詞》輯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伍』 蟋蟀在古詩中叫什麼有相關的詩句嗎

1. 古詩中關於蟋蟀的詩句
古詩中關於蟋蟀的詩句 1.描寫蟋蟀的古詩
1、《夜書所見》

蕭蕭梧葉送寒聲,

江上秋風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

夜深籬落一燈明。

2、譯文

蕭蕭秋風吹動梧葉,送來陣陣寒意,客游在外的遊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鄉。忽然看到遠處籬笆下的燈火,料想是孩子們在捉蟋蟀。

3、創作背景

江上的秋風吹過來,梧桐樹沙沙作響,使人感受到了寒意。秋風的聲音,最能觸動在外的人的思鄉之情。夜已深了,還有兒童點著燈,在籬笆邊找並捉蟋蟀。

節候遷移,景物變換,最容易引起旅人的鄉愁。作者客居異鄉,靜夜感秋,寫下了這首情思婉轉的小詩。

4、作者簡介

葉紹翁,南宋中期詩人,字嗣宗,號靖逸,處州龍泉人。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甌),本姓李,後嗣於龍泉(今屬浙江麗水)葉氏。生卒年不詳。曾任朝廷小官。其學出自葉適,他長期隱居錢塘西湖之濱,與真德秀交往甚密,與葛天民互相酬唱。有《四朝聞見錄》、《靖逸小集》。
2.關於蟋蟀的古詩大全

年代:南宋

作者:岳飛

作品:小重山

內容:

昨夜寒蛩不住鳴.

驚回千里夢,已三更.

起來獨自繞階行.

人悄悄,簾外月朧明.

白首為功名.

舊山松竹老,阻歸程.

欲將心事付瑤琴.

知音少,弦斷有誰聽.蟋蟀:

啼徹檐頭紡績娘,

涼風乍起夜初長.

關心蛐蛐接著叫,

明日攜籠灌破牆

秋興(陸游)

蓬蒿門巷絕經過,清夜何人與晤歌?

蟋蟀獨知秋令早,芭蕉正得雨聲多.

傳家產業遺書富,玩世神通醉臉酡.

如許痴頑君會否?一毫不遣損天和.廣為流傳、膾炙人口的當推《唐詩三百首》.在這三百首光輝篇章中,有一些與昆蟲有關的詩句,是詩人以蟲寓意、抒發情懷的.

|例如,「夜深靜卧百蟲絕, 清月出嶺光入扉.」(韓愈《山石》)描寫一片萬籟無聲的寧靜夜色;

「風枝驚暗鵲,露草泣寒蟲.」(戴叔倫《江鄉故人偶集客舍》)以此比喻過路客人投宿時的情景;

「今夜偏知春氣暖, 蟲聲新透綠窗紗.」(劉方平《月夜》)勾畫出一幅春意盎然的圖畫!

|頌蠶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燭成灰淚始干」 (李商隱《無題》).傳說養蠶是黃帝的元紀螺祖首創,已有5200年以上的歷史.總之,蠶兒渾身都是寶,對人類貢獻極大. 詩人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名句抒發情懷,表示「老驥伏櫪」之志和「鞠躬盡瘁」之心. 唐代張籍《田家行》詩:「野蠶作繭人不取,葉間撲撲秋蛾生.」 描述了蠶作繭化蛹、繭中出蛾的現象.

|詠蟬

|蟬羽化期多在夏季,所以有「蟬鳴空桑葉、八月蕭關道」(王昌齡《塞上曲》)的詩句.雄蟬的腹基部兩側有發音器,依靠振動發音器來「蟬鳴」 、「蟬唱」,如果清晨有露或大雨將至,蟬鳴則止、蟬唱暫休.故有「客去波平檻、蟬休露滿枝」 (李商隱《落花》)的詩句.

|雖然有「倚仗柴門外、臨風聽暮蟬」褲慎(王維《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的詩句,來抒發詩人清閑悠然的心境.但有的詩句卻是借蟬聲來表達詩人清高與思懷的.

如,「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駱賓王《在獄中詠蟬》).作者的高風亮節在其序中,以蟬喻之,描寫得淋漓盡致!

|「日夕涼風至,聞蟬但益悲」 (孟浩然《秦中寄遠上人》,抒發詩人對遠方友人的思念. 戴叔倫《畫蟬》詩:「飲露身何潔,胡搏敬吟風韻更長,斜陽千萬樹,無處避螳螂.」 可算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成語的藝術再現.

|夢蝶

|莊周夢蝶就成了文人墨客借物言志的重要題材,蝶夢也就成了夢幻的代稱.

|杜甫詩《曲江二首》中寫道:「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將蝴蝶在花叢中飛舞覓食、交配、產卵和蜻蜓點水產卵,一觸即飛之狀,描繪得栩栩如生.

|北宋謝逸在《蝴蝶》中描述到:「狂隨柳絮有時見,舞入梨花何處尋.」

|南宋楊萬里《宿新市徐公店二首》詩雲:「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撲螢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杜牧《秋夕》),這是唐詩中的絕妙佳句,早已膾炙人口.螢屬於鞘翅目螢科,幼蟲常在腐草堆中覓食小蟲,故有「腐草為螢」之誤.

|螢具有晝伏夜出的習性,所以有「銀旅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白居易《長恨歌》)的詩句,寫的是唐明皇夜不成寐思念楊玉環的情景.

|防蟲

|唐代戴叔倫《屯田詞》:「新禾未熟飛蝗至,青苗食盡余枯莖.捕蝗歸來守空屋,囊無寸帛瓶無粟.」

|白居易《捕蝗》:「薦食如蠶飛似雨,飛蝗蠶食千里間,不見青苗空赤土.」

|北宋蘇軾有詩:「今年春暖欲生蝻,地上戢戢多於土.預憂一旦開兩翅,口吻如風哪肯吐.」

|明代郭敦也有名句描述:「飛蝗蔽空日無色,野老田中淚盈血,牽衣頓足捕不能,大葉全空小枝折.」
3.跟「蟋蟀」有關的古詩詞都有哪些
一、秋蟲推爾傑,風韻太粗生。衰草年年恨,寒砧夜夜聲。

白話釋義:秋蟲推你傑出,魅力太粗生。衰草年年遺憾,夜寒砧聲。

朝代:宋

作者:郭印

出處:《蟋蟀》

二、三更窗外芭蕉影,九月床頭蟋蟀聲。

白話釋義:三更窗外芭蕉影子,九月床頭蟋蟀聲。

朝代:宋

作者:白玉蟾

出處:《蟋蟀二首》

三、布榖布榖解勸耕,蟋蟀蟋蟀能促織

白話釋義:布布成因解釋鼓勵耕種莊稼,蟋蟀蟋蟀能蟋蟀

朝代:宋

作者:陸游

出處:《夜聞蟋蟀》

四、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

白話釋義:料想是孩子們在捉蟋蟀,因為他看到遠處籬笆下的燈火

朝代:南宋

作者:葉紹翁

出處:《夜書所見》

五、昨夜寒蛩不住鳴。驚回千里夢,已三更

白話釋義:昨晚受寒的蟋蟀不斷哀鳴。驚醒我回千里之外的夢,已經三更了

朝代:南宋

作者:岳飛

出處:《小重山》
4.描寫蟋蟀的詩句有那些
《蟋蟀詩》

年代: 唐 作者: 羅隱

頑颸斃芳,吹愁夕長。屑戍有動,歌離吊夢。

如訴如言,緒引虛寬。周隙伺榻,繁咽夤緣。

范睡蟬老,冠峨緌好。不冠不緌,爾奚以悲。

蚊蚋有毒,食人肌肉。蒼蠅多端,黑白偷安。

爾也出處,物兮莫累。壞舍啼衰,虛堂泣曙。

勿徇喧嘩,鼠豈無牙。勿學萋菲,垣亦有耳。

危條槁飛,抽恨咿咿。別帳缸冷,柔魂不定。

美人在何,夜影流波。與子佇立,裴回思多。

《蟋蟀》

年代: 唐 作者: 齊己

聲異蟪蛄聲,聽須是正聽。無風來竹院,有月在莎庭。

雖不妨調瑟,多堪伴誦經。誰人向秋夕,為爾欲忘形。

《蟋蟀》

年代: 宋 作者: 仇遠

蟋蟀一何多,曉夜鳴不已。居然聲相應,各為氣所使。

零露聊飽蟬,落葉才庇螘。秋風滿庭砌,安能久居此。

愁聲不欲聽,我聽差可喜。平生勝負心,一笑付童子。
5.描寫「蟋蟀」的詩句都有哪些
1、蟋蟀在堂,歲聿其莫。——先秦:佚名《詩經 蟋蟀》

釋義:天寒蟋蟀進堂屋,一年匆匆臨歲暮。

2、蟋蟀在堂,役車其休。——先秦:佚名《詩經 蟋蟀》

釋義:天寒蟋蟀進堂屋,行役車輛也息休。

3、五月斯螽動股,六月莎雞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先秦:佚名《詩經七月》

釋義:五月蚱蜢彈腿叫,六月紡織娘振翅。七月蟋蟀在田野,八月來到屋檐下。九月蟋蟀進門口,十月鑽進我床下。

4、苔衣上閑階,蟋蟀催寒砧。——唐代:顧況《遊子吟》

釋義:因少有人來石階上已長滿青苔,不時傳來的蟋蟀聲更讓人覺得凄冷蕭瑟。

5、晨風懷苦心,蟋蟀傷局促。——兩漢:佚名《古詩十九首 東城高且長》

釋義:鷙鳥在風中苦澀地啼叫,蟋蟀也因寒秋降臨而傷心哀鳴。

6、蠨蛸結思幽,蟋蟀傷褊淺。——唐代:李白《玉真公主別館苦雨贈衛尉張卿》二首

釋義:蜘蛛到處布網,蟋蟀聲聲急噪憋屈。

7、露濕銅鋪,苔侵石井,都是曾聽伊處。哀音似訴。——宋代:姜夔《齊天樂·蟋蟀》

釋義:露水打濕了門上的銅環,青苔侵入了井邊的石板,這些地方都曾聽到過它的叫聲。哀怨的聲音好像是在傾訴著什麼。

8、西窗又吹暗雨。為誰頻斷續,相和砧杵?——宋代:姜夔《齊天樂·蟋蟀》

釋義:黑暗中西窗外又颳起了風雨,為什麼這蟲聲老是應和著砧杵聲,斷斷續續地響個不停呢?
6..關於「蟋蟀」的詩句有哪些
1、《蟋蟀》先秦:佚名

蟋蟀在堂,歲聿其莫。今我不樂,日月其除。無已大康,職思其居。好樂無荒,良士瞿瞿。

蟋蟀在堂,歲聿其逝。今我不樂,日月其邁。無已大康,職思其外。好樂無荒,良士蹶蹶。

蟋蟀在堂,役車其休。今我不樂,日月其慆。無以大康。職思其憂。好樂無荒,良士休休。

2、《短歌行》魏晉:陸機

置酒高堂,悲歌臨觴。

人壽幾何,逝如朝霜。

時無重至,華不再陽。

蘋以春暉,蘭以秋芳。

來日苦短,去日苦長。

今我不樂,蟋蟀在房。

樂以會興,悲以別章。

豈曰無感,憂為子忘。

我酒既旨,我餚既臧。

短歌可詠,長夜無荒。

3、《蟋蟀》唐代:齊己

聲異蟪蛄聲,聽須是正聽。無風來竹院,有月在莎庭。

雖不妨調瑟,多堪伴誦經。誰人向秋夕,為爾欲忘形。

4、《蟋蟀詩》唐代:羅隱

頑颸斃芳,吹愁夕長。屑戍有動,歌離吊夢。

如訴如言,緒引虛寬。周隙伺榻,繁咽夤緣。

范睡蟬老,冠峨緌好。不冠不緌,爾奚以悲。

蚊蚋有毒,食人肌肉。蒼蠅多端,黑白偷安。

爾也出處,物兮莫累。壞舍啼衰,虛堂泣曙。

勿徇喧嘩,鼠豈無牙。勿學萋菲,垣亦有耳。

危條槁飛,抽恨咿咿。別帳缸冷,柔魂不定。

美人在何,夜影流波。與子佇立,裴回思多。

5、《蝶戀花·旅月懷人》清代:宋琬

月去疏簾才數尺,烏鵲驚飛,一片傷心白。萬里故人關塞隔,南樓誰弄梅花笛?

蟋蟀燈前欺病客,清影徘徊,欲睡何由得?牆角芭蕉風瑟瑟,生憎遮掩窗兒黑。
7.蟋蟀古代的詩句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詩經.七月》

蟋蟀在堂,歲聿其莫。——《詩經.蟋蟀》

晨風懷苦心,蟋蟀傷局促。——《古詩十九首》

野秋鳴蟋蟀,沙冷聚鸕鶿。——白居易《代書詩一百韻寄微之》

梧桐上階影,蟋蟀近床聲。——白居易《夜坐》

停梭借蟋蟀,留巧付蜘蛛。——宋之問《七夕》

畫堂蟋蟀怨清夜,金井梧桐辭故枝。——陸游《感秋》

金井梧桐元未覺,畫廊蟋蟀已先知。——陸游《新秋》

日出鵓鴣還喚雨,夏初蟋蟀已吟秋——陸游《感物》

未甘蟋蟀專清夜,已嘆梧桐報素秋。——陸游《客思》

蟋蟀在堂露盈墀。念君遠游常苦悲。——陸機《燕歌行》

駑駘路結前程恨,蟋蟀床生半夜秋。——羅隱《感懷》

莫度清秋吟蟋蟀,早聞黃閣畫麒麟。——杜甫《季夏送鄉弟韶陪黃門從叔朝謁》

『陸』 行香子·七夕原文及賞析

行香子·七夕原文及賞析3篇

行香子·七夕原文及賞析1

原文:

行香子·七夕

李清照〔宋代〕

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雲階月地,關鎖千重。縱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

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牽牛織女,莫是離中。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

譯文:

草叢中的蟋蟀鳴叫個不停,梢頭的梧桐樹葉似被這蛩鳴之聲所驚而飄搖落下。由眼前之景,聯想到人間天上的愁濃時節。在雲階月地的星空中,牛郎和織女被千重關鎖所阻隔,無由相會。只能一年一次短暫相會,其餘時光則有如浩渺星河中的浮槎,游來盪去,終不得相會聚首。喜鵲搭橋,一年才能相見,牽牛織女或許還是在離別之中未能相聚吧,猜想此時烏鵲已將星橋搭起,可牛郎、織女莫不是仍未相聚,再看天氣陰晴不定,忽風忽雨,該不是牛郎、織女的相會又受到阻礙了吧!

注釋:

蛩(qióng):蟋蟀。雲階月地:指天宮。浮槎:指往來於海上和天河之間的木筏。星橋鵲駕:傳說七夕牛郎織女在天河相會時,喜鵲為之搭橋,故稱鵲橋。牽牛織女:二星宿名。甚霎(shà)兒:「甚」是領字,此處含有「正」的意思。霎兒:一會兒。

鑒賞:

這首雙調小令,主要借牛郎苦女的神話傳說,起莫間的離愁別恨,凄惻動莫。此詞由莫間起起,先言個莫所見所感,再據而繼之天上神話世界。全詞以託事言情的手法,通過對牛郎苦女悲劇故事的描述,表達了作者對牛郎苦女的同情,並通過起牛郎苦女的會少離多,抒發了對自已丈夫趙明誠的思念之情,形象地表達了詞莫郁積於內的離愁別恨。

「草際鳴蛩,驚落梧桐」,詞首從莫間的七夕著筆,起周圍環境的沉寂和抒發主莫公孤獨痛苦的心情。詞莫巧妙地運用了以動起靜的手法,大興誇張之筆,說那幾張飄然落地的梧桐老葉是。嗚蛩」所「驚落」,極起出萬籟俱靜的環境特點,烘託了詞莫內心孤寂凄愴的心情,引出了「正莫間。天上愁濃」的聯想,身自己的心境與牛郎苦女的離愁緊緊地編苦在一起,成為所託之事與所言之情的紐帶。下面起牛郎苦女的故事:「雲階月地,關鎖千重。」描起牛郎,苦女遠隔雲階月地、莽莽星河不得相見的痛苦,正抒發了自己與丈夫身在異地,心相牽系的離愁;描起牛郎、苦女鵲橋相會,瞬息離散的苦難,正傾吐了自己與丈夫遠隔千里、不得歡聚的別恨。

正所謂:「縱浮搓來,浮槎去,不相逢。」整個上片由莫間起到天上,於敘述中旬旬含情,句句扣緊著詞莫的感情脈搏。最後,在下片詞莫的感情已經完全化他為我,將自己夫妻的境況與牛郎、苦女的境況融合為一,因此,她從現實自我處境出發,展開了奇特的聯想:「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天宇間風雨變幻莫測,鵲橋或許還未搭就,牽牛苦女或許現在還是在離別之中未能相聚吧?這種推測聯想,完全是移情的結果,含蓄婉轉地抒起了莫間七夕夫妻不得相見的難言苦衷。

尾句起天上七夕的自然用色,與首句莫間七夕之用遙相呼應:一邊是風雨飄忽,陰晴不定的銀河兩岸,一邊是蟋蟀低吟、梧桐落葉的深閨庭院,這就開創出一種清冷凄涼的氛圍,有力地烘託了詞莫孤寂悲傖的心情。尾句「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成功地提煉了口語,用排句形式集中描繪了宇宙天體的瞬息萬變,在創造意境上起了重要作用,同時也增添了詞的音樂美。

總這首詞由莫間起起,先言個莫所見所感,再此詞由莫間起起,先言個莫所見所感,再據而繼之天上神話世界。全詞以託事言情的手法,通過對牛郎苦女悲劇故事的描述,表達了作者對牛郎苦女的同情,並通過起牛郎苦女的會少離多,抒發了對自已丈夫趙明誠的思念之情,形象地表達了詞莫郁積於內的離愁別恨。據而繼之天上神話世界。通篇以牛女傳說為寄託,境界奇麗,曲徑通幽,起透了青年男女的離愁別恨。

賞析二:

「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詞作開首,詞人抓住秋天自然現象的兩個突出特徵落筆。蟋蟀在草叢中幽凄地鳴叫著,梢頭的梧桐葉子似被這蛩鳴之聲所驚而飄搖落下。此時此際,此情此景,在詞人看來,正是人間天上離愁別怨最濃最重的時候。詞人開首落筆即蒙上一層凄冷色彩,想像相當闊大,由眼前之景,即聯想到人間天上的愁濃時節。此外,著一「驚」字,表明詞人自身也為離愁所「驚」。詞作題為「七夕」,由此可知「人間」的「愁濃」之中也包含了自己,從而含蓄地點出自己也為離情別愁所煎熬。次二句,「雲階月地,關鎖千重」,詞人的筆觸放得更開,敘說在雲階月地的星空中,牛郎和織女被千重關鎖所阻隔,無由相會。「雲階月地」,以雲為階,以月為地,謂天上。唐杜牧《七夕》詩:「雲階月地一相過,未抵經年別恨多。」末三句,「縱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浮槎」,傳說中來往於海上和天河之間的木筏。張華《博物志》卷三:「舊說雲『天河與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來不失期。』」詞人在此繼續展開其想像之筆,描述牛郎、織女一年只有一度的短暫相會之期,其餘時光則有如浩渺星河中的浮槎,游來盪去,終不得相會聚首。上片從人間寫到天上,寫自身體驗的離愁,和對離愁中牛郎、織女的深切同情。

「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詞作下片首三句緊承上片詞脈,詞人繼續展開想像。上片是感嘆牛郎、織女離愁之濃重,這里則是憂慮牛郎、織女別恨的難以窮盡。一個「想」字,道出了詞人對牛郎、織女遭遇的同情,也表露了一種同病相憐的情懷。「牽牛織女,莫是離中」,這兩句由想像回到現實。詞人仰望星空,猜想此時烏鵲已將星橋搭起,可牛郎、織女莫不是仍未相聚,關注之情溢於言表。結句「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再看天氣陰晴不定,忽風忽雨,該不是牛郎、織女的相會又受到阻礙了吧!「甚」字加以強調,突出了詞人的耽心與關切。

這首詞,給人印象最深的是詞人一筆兩到的寫法,詞作寫牛郎織女的離愁別恨,但又何嘗不是在抒寫自己的情懷。如果沒有自己深切的感情體驗,又如何能寫出如此感人的作品。整首詞作幻想與現實的結合,天上人間的遙相呼應,對開拓詞作意境,氣氛的烘托,都起到重要作用,也展示了詞人豐富的想像力和闊大胸襟。此外,本詞疊句的運用,口語化的特色,也都增加了詞作的感染力。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號易安居士,漢族,山東省濟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後人有《漱玉詞》輯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行香子·七夕原文及賞析2

原文:

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雲階月地,關鎖千重。縱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

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牽牛織女,莫是離中。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

賞析:

這首詞具體創作年代不詳,大約是詞人同丈夫婚後又離居的時期。主要借牛郎織女的神話傳說,寫人間的離愁別恨,凄惻動人。

「七夕」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每年七月七日夜裡,人們遙望天上的織女星和牽牛星,想起關於他們的美麗傳說,無不感嘆。這樣的日子裡,正受別離之苦的詞人,感觸更深。「草際鳴蛩,驚恐梧桐」。寫的是凄清之景:夜是那麼靜,草叢中蟋蟀的叫聲是那麼清晰,連梧桐的葉子掉地上也能聽到。這兩句從聽覺入手,不僅增強了下句的感傷情調,而且給全詞籠罩上一層凄涼的氣氛。「正人間天上愁濃」是作者仰望牽牛、織女發出的悲嘆。「天上」暗點出牽牛、織女。七夕雖為牛、女相會之期,然而相會之時即為離別之日,傾訴一年來的別離之苦,想到今夜之後又要分別一年,心情更痛苦。「人間」包括作者和一切別離中的男女。想到牛、女今夜尚能相見,自己卻無此機會,內心的悲愁,可見一斑。「愁濃」二字,寫盡辛酸。

「雲階目地,關鎖千重。縱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句意思:望著銀河,望著雲、月,幻覺中進入了想像中的天上世界。「槎」是用竹木編成的筏子,可以渡水。據說乘著它從海上出發,航行十餘天,到了天上,可以見有城郭房舍,非常壯麗,望見織女宮中織布,牽牛天河岸邊飲牛。天宮以月為地,以雲為階,重重關鎖,即使她象昔人那樣乘槎去到天上,又乘槎回來,也不能同織女、牽牛相逢。這幾句字面雖寫天上,用意則人間。「關鎖千重」,極言阻隔之深,致使有情男女不得會合團聚,其中寄託詞人個人的別恨。

下片仍是作者仰望銀河雙星時浮現出來的想像世界。傳說夏歷七月七日夜群鵲銀河銜接為橋渡牛、女相會,稱為「鵲橋」,也稱「星橋」。分別一年,只得一夕相會,離情別恨,自然年年月月永無窮盡。「想」意「討想」、「想像」等包含著對牛、女的痛惜、體貼和慰藉意,還有啟下的作用。正當人們悲慨牛、女常年別離時,剛剛相會的他們,又要別離了。「莫是離中」的「莫」為猜疑之詞,即大概,大約之意。結尾三字用一「甚」字總領,與上片末三句句式相同,為此詞定格。「甚」這里是時間副詞,作「正當」「正值」的「正」解釋。「霎兒」是口語,指短暫的時間,意思是一會兒。天這么一會兒晴,一會兒雨,一會兒又刮風,大約織女、牽年已分離了吧?疊用三個「霎兒」,逼肖煩悶難耐聲口,寫得幽怨不盡。牽牛、織女正是人間別離男女的化身,對他們不幸遭遇的嘆恨,正是對人間離愁別情的嘆恨。這幾句語意雙關,構思新穎,用天氣的陰晴喻人間的悲喜,貼切生動。

這首詞由人間寫起,先言個人所見所感,再據而繼之天上神話世界。通篇以牛女傳說為寄託,境界奇麗,曲徑通幽,寫透了青年男女的離愁別恨。

行香子·七夕原文及賞析3

行香子·七夕 宋朝

李清照

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雲階月地,關鎖千重。縱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

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牽牛織女,莫是離中。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

《行香子·七夕》譯文

草叢中的蟋蟀鳴叫個不停,梢頭的梧桐樹葉似被這蛩鳴之聲所驚而飄搖落下。由眼前之景,聯想到人間天上的愁濃時節。在雲階月地的星空中,牛郎和織女被千重關鎖所阻隔,無由相會。只能一年一次短暫相會,其餘時光則有如浩渺星河中的浮槎,游來盪去,終不得相會聚首。

喜鵲搭橋,一年才能相見,牽牛織女或許還是在離別之中未能相聚吧,猜想此時烏鵲已將星橋搭起,可牛郎、織女莫不是仍未相聚,再看天氣陰晴不定,忽風忽雨,該不是牛郎、織女的相會又受到阻礙了吧!

《行香子·七夕》注釋

蛩(qióng):蟋蟀。

雲階月地:指天宮。

浮槎:指往來於海上和天河之間的木筏。

星橋鵲駕:傳說七夕牛郎織女在天河相會時,喜鵲為之搭橋,故稱鵲橋。

牽牛織女:二星宿名。

甚霎(shà)兒:「甚」是領字,此處含有「正」的意思。霎兒:一會兒。

《行香子·七夕》賞析

「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詞作開首,詞人抓住秋天自然現象的兩個突出特徵落筆。蟋蟀在草叢中幽凄地鳴叫著,梢頭的梧桐葉子似被這蛩鳴之聲所驚而飄搖落下。此時此際,此情此景,在詞人看來,正是人間天上離愁別怨最濃最重的時候。詞人開首落筆即蒙上一層凄冷色彩,想像相當闊大,由眼前之景,即聯想到人間天上的愁濃時節。此外,著一「驚」字,表明詞人自身也為離愁所「驚」。詞作題為「七夕」,由此可知「人間」的「愁濃」之中也包含了自己,從而含蓄地點出自己也為離情別愁所煎熬。次二句,「雲階月地,關鎖千重」,詞人的筆觸放得更開,敘說在雲階月地的星空中,牛郎和織女被千重關鎖所阻隔,無由相會。「雲階月地」,以雲為階,以月為地,謂天上。唐杜牧《七夕》詩:「雲階月地一相過,未抵經年別恨多。」末三句,「縱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浮槎」,傳說中來往於海上和天河之間的木筏。張華《博物志》卷三:「舊說雲『天河與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來不失期。』」詞人在此繼續展開其想像之筆,描述牛郎、織女一年只有一度的短暫相會之期,其餘時光則有如浩渺星河中的浮槎,游來盪去,終不得相會聚首。上片從人間寫到天上,寫自身體驗的離愁,和對離愁中牛郎、織女的深切同情。

「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詞作下片首三句緊承上片詞脈,詞人繼續展開想像。上片是感嘆牛郎、織女離愁之濃重,這里則是憂慮牛郎、織女別恨的難以窮盡。一個「想」字,道出了詞人對牛郎、織女遭遇的同情,也表露了一種同病相憐的情懷。「牽牛織女,莫是離中」,這兩句由想像回到現實。詞人仰望星空,猜想此時烏鵲已將星橋搭起,可牛郎、織女莫不是仍未相聚,關注之情溢於言表。結句「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再看天氣陰晴不定,忽風忽雨,該不是牛郎、織女的相會又受到阻礙了吧!「甚」字加以強調,突出了詞人的耽心與關切。

這首詞,給人印象最深的是詞人一筆兩到的寫法,詞作寫牛郎織女的離愁別恨,但又何嘗不是在抒寫自己的情懷。如果沒有自己深切的感情體驗,又如何能寫出如此感人的作品。整首詞作幻想與現實的結合,天上人間的遙相呼應,對開拓詞作意境,氣氛的烘托,都起到重要作用,也展示了詞人豐富的想像力和闊大胸襟。此外,本詞疊句的運用,口語化的特色,也都增加了詞作的感染力。

《行香子·七夕》鑒賞

這首雙調小令,主要借牛郎織女的神話傳說,寫人間的離愁別恨,凄惻動人。此詞由人間寫起,先言個人所見所感,再據而繼之天上神話世界。全詞以託事言情的手法,通過對牛郎織女悲劇故事的'描述,表達了作者對牛郎織女的同情,並通過寫牛郎織女的會少離多,抒發了對自已丈夫趙明誠的思念之情,形象地表達了詞人郁積於內的離愁別恨。

「草際鳴蛩,驚落梧桐」,詞首從人間的七夕著筆,寫周圍環境的沉寂和抒發主人公孤獨痛苦的心情。詞人巧妙地運用了以動寫靜的手法,大興誇張之筆,說那幾張飄然落地的梧桐老葉是。嗚蛩」所「驚落」,極寫出萬籟俱靜的環境特點,烘託了詞人內心孤寂凄愴的心情,引出了「正人間。天上愁濃」的聯想,把自己的心境與牛郎織女的離愁緊緊地編織在一起,成為所託之事與所言之情的紐帶。下面寫牛郎織女的故事:「雲階月地,關鎖千重。」描寫牛郎,織女遠隔雲階月地、莽莽星河不得相見的痛苦,正抒發了自己與丈夫身在異地,心相牽系的離愁;描寫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瞬息離散的苦難,正傾吐了自己與丈夫遠隔千里、不得歡聚的別恨。

正所謂:「縱浮搓來,浮槎去,不相逢。」整個上片由人間寫到天上,於敘述中旬旬含情,句句扣緊著詞人的感情脈搏。最後,在下片詞人的感情已經完全化他為我,將自己夫妻的境況與牛郎、織女的境況融合為一,因此,她從現實自我處境出發,展開了奇特的聯想:「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天宇間風雨變幻莫測,鵲橋或許還未搭就,牽牛織女或許現在還是在離別之中未能相聚吧?這種推測聯想,完全是移情的結果,含蓄婉轉地抒寫了人間七夕夫妻不得相見的難言苦衷。

尾句寫天上七夕的自然景色,與首句人間七夕之景遙相呼應:一邊是風雨飄忽,陰晴不定的銀河兩岸,一邊是蟋蟀低吟、梧桐落葉的深閨庭院,這就開創出一種清冷凄涼的氛圍,有力地烘託了詞人孤寂悲傖的心情。尾句「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成功地提煉了口語,用排句形式集中描繪了宇宙天體的瞬息萬變,在創造意境上起了重要作用,同時也增添了詞的音樂美。

總這首詞由人間寫起,先言個人所見所感,再此詞由人間寫起,先言個人所見所感,再據而繼之天上神話世界。全詞以託事言情的手法,通過對牛郎織女悲劇故事的描述,表達了作者對牛郎織女的同情,並通過寫牛郎織女的會少離多,抒發了對自已丈夫趙明誠的思念之情,形象地表達了詞人郁積於內的離愁別恨。據而繼之天上神話世界。通篇以牛女傳說為寄託,境界奇麗,曲徑通幽,寫透了青年男女的離愁別恨。

《行香子·七夕》創作背景

這首詞《歷代詩余》題作「七夕」,有可能是公元1129年(建炎三年)寫於池陽的。是年三月趙明誠罷江寧守;五月,至池陽,又被任命為湖州知州,趙明誠獨赴建康應召。這對在離亂中相依為命的夫妻,又一次被迫分離。此時,李清照暫住池陽,舉目無親,景況倍覺凄涼。

『柒』 《行香子·七夕》原文及翻譯

《行香子·七夕》是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作品。此詞由人間寫起,先言個人所見所感,再據而繼之天上神話世界。下面是其原文及翻譯,歡迎閱讀:

行香子·七夕

宋代:李清照

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雲階月地,關鎖千重。縱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

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牽牛織女,莫是離中。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

譯文

蟋蟀在草叢中幽凄地鳴叫著,梢頭的梧桐葉子似被這蛩鳴之聲所驚而飄搖落下,由眼前之景,聯想到人間天上的愁濃時節。在雲階月地的星空中,牛郎和織女被千重關鎖所阻隔,無由相會。牛郎和織女一年只有一度的`短暫相會之期,其餘時光則有如浩渺星河中的浮槎,游來盪去,終不得相會聚首。

鵲橋或許還未搭就,牽牛織女或許還是在離別之中未能相聚吧,猜想此時烏鵲已將星橋搭起,可牛郎、織女莫不是仍未相聚,再看天氣陰晴不定,忽風忽雨,該不是牛郎、織女的相會又受到阻礙了吧!

注釋

①蛩(qióng):蟋蟀。

②雲階月地:指天宮。語出杜牧《七夕》:「天階夜色涼如水,卧看牽牛織女星。」

③「縱浮槎(chá)」三句:張華《博物志》記載,天河與海可通,每年八月有浮槎,來往從不失期。有人矢志要上天宮,帶了許多吃食浮槎而往,航行十數天竟到達了天河。此人看到牛郎在河邊飲牛,織女卻在很遙遠的天宮中。浮槎:指往來於海上和天河之間的木筏。此三句系對張華上述記載的隱括,借喻詞人與其夫的被迫分離之事。

④星橋鵲駕:傳說七夕牛郎織女在天河相會時,喜鵲為之搭橋,故稱鵲橋。韓鄂《歲華記麗》卷三引《風俗通》 : 「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 」

⑤牽牛織女:二星宿名。 《文選·曹丕〈燕歌行〉 》: 「牽牛織女遙相望。」李善註:《史記》曰「牽牛為犧牲,其北織女,織女,天女孫也。」曹植《九詠》注曰:「牽牛為夫,織女為婦。織女、牽牛之星各處一旁,七月七日得一會同矣。 」

⑥甚霎(shà)兒:「甚」是領字,此處含有「正」的意思。霎兒:一會兒。


『捌』 《七夕》宋之問 全文翻譯

《七夕》

年代: 唐 作者: 宋之問

傳道仙星媛,年年會水隅。停梭借蟋蟀,留巧付蜘蛛。

去晝從雲請,歸輪佇日輸。莫言相見闊,天上日應殊。

譯文:勤勞的牛郎,痴情的織女,善良的黃牛,熱心的喜鵲,美麗的神話故事自古以來曾使多少深受感動。千百年來,盡管各地對"七夕''的起源解釋有所不同,過節的方式與習俗也有差異,但是它引導人們走向勤勞。誠信和愛情之路卻是完全一致的。

古人把七月七日為良日,把它作為慶賀豐收的吉慶日子。因此"七夕鵲橋會''是傳說中的神來之筆,除了寄寓著人們美好的憧憬和期望,顯然還有深厚的傳統文化內涵。據傳說,星漢燦爛之際,如果看到天河中有熠熠白氣,並閃耀著五彩光芒,就被認為是牛郎織女相見的徵兆。

此時此刻要下拜乞求牛郎織女恩賜,據說牛郎織女是勤勞的化身,所以跪拜者求農求織求婚都可以,但求金求銀求發財則要適得其反。一人只能乞求一事,求多則不靈。

還有老人說這一夜,你如果一個人偷偷躲在生長茂盛的南瓜棚下或在葡萄架下,在夜深人靜之時,如果能聽到牛郎織女相會時的悄悄話,日後便能得到純真的愛情。

宋之問約生於唐高宗顯慶元年(656年?~712年),字延清,一名少連,漢族,汾州(今山西汾陽市)人。一說虢州弘農(今河南靈寶縣)人。初唐時期的著名詩人。並沒有顯赫的門第家世。

父親宋令文起自鄉閭,矢志於學,交友重義,「比德同道。理閫探索詞源論討」,多才多藝,不僅「富文辭,且工書,有力絕人,世稱三絕。」唐高宗時做到左驍衛郎將和校理圖書舊籍的東台詳正學士,饒著聲譽。

在父親的影響下,宋之問和弟弟宋之悌,宋之遜自幼勤奮好學,各得父之一絕;宋之悌驍勇過人,宋之遜精於草隸,宋之問則工專文詞,成當時佳話美談。上元二年(675年),長得身材高昂、儀表堂堂的宋之問進士及第,登臨「龍門」,踏上了仕進正途。

宋之問春風得意之日,已是武則天皇後實際把握朝政之時。武後承應「貞觀」,勵精圖治,選拔人才,不拘一格,宋之問以才名與楊炯被召分直內文學館,不久出授洛州(今河南洛陽市東北)參軍。永隆二年(681年),又與楊炯同入崇文館充學士。

天授元年(690年)秋,武後稱帝,改國號為周,敕召宋之問與楊炯分直於洛陽西入閣。15年間,宋之問很快由從九品殿中內教躋身五品學士,為時人欽慕。唐朝學士之職,以文學言語被天子顧問,出入侍從,禮遇尤寵。

家世低微的宋之問以此更是感恩耀榮,視為得秩於祿的捷徑與保障。他在《奉敕從太平公主游九龍潭尋宴安平王別序》中說:「下官少懷微尚,早事靈丘,踐疇昔之桃源,留不能去;攀君王之桂樹,情可何之。」典型地表白了他的這種心態。

武後雅好文詞樂章,宋之問巧思文華取幸。一次游洛陽龍門,武後命群臣賦詩,左史東方虯詩先成,武後賞賜錦袍。及宋之問《龍門應制》詩成奉上,「文理兼美,左右稱善」武後奪東方虯錦袍轉賜給他。這樣的予奪,既反映了武後對靡麗頌德詩風的提倡,也表現了宋之問這時的創作方向,對他的聲名和地位都有很大的影響。

武周時期,宋之問不僅扈從武後朝會游豫,而且奉承武後近幸的媚臣外戚宴樂優游,自感「志事僅得,形骸兩忘。」這樣的追求和生活使他逐漸沉溺和墮落,並自覺不自覺地陷入了統治集團內部爭權奪利的政治漩渦之中。

『玖』 小暑節氣詩句中關於蟋蟀的

1.關於小暑的詩句

《小暑六月節》 【唐】元稹 倏忽溫風至,因循小暑來。

竹喧先覺雨,山暗已聞雷。 戶牖深青靄,階庭長綠苔。

鷹鸇新習學,蟋蟀莫相催。 突然暖暖的熱風到了,原來是循著小暑的節氣而來。

竹子的喧嘩聲已經表明大雨即將來臨,山色灰暗彷彿已經聽到了隆隆的雷聲。正因為炎熱季節的一場場雨,才有了門戶上潮濕的青靄和院落里蔓生的小綠苔。

鷹感陰氣,乃生殺心,學習擊搏之事;蟋蟀至七月則遠飛而在野矣,肅殺之氣初生,則在穴感之深則在野而斗。 《苦熱》 【南宋】陸游 萬瓦鱗鱗若火龍,日車不動汗珠融。

無因羽翮氛埃外,坐覺蒸炊釜甑中。 《秋夜宿重本上人院》 【唐】李頻 卻憶涼堂坐,明河幾度流。

安禪逢小暑,抱疾入高秋。 水國曾重講,雲林半舊游。

此來看月落,還似道相求。數讓此 《答李滁州題庭前石竹花見寄》 【唐】 獨孤及 殷疑曙霞染,巧類匣刀裁。

不怕南風熱,能迎小暑開。 游蜂憐色好,思婦感年催。

覽贈添離恨,愁腸日幾回。 《夏日對雨寄朱放拾遺》 【唐】武元衡 才非谷永傳,無意謁王侯。

小暑金將伏,微涼麥正秋。 遠山依枕見,暮雨閉門愁。

更憶東林寺,詩薯迅家第一流。 《送魏正則擢第歸江陵》 【唐】武元衡 客路商山外,離筵小暑前。

高文常獨步,折桂及韶年。 關國通秦限,波濤隔漢川。

叨同會府選,分手倍依然。 《消暑》 【唐】白居易 何以消煩暑,端坐一院中 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

散熱由心靜,涼生為室空。 此時身自保,難更與人同。

《納涼》 【北宋】秦觀 攜杖來追柳外涼, 畫橋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參差起, 風定池蓮自在香。

詩人攜杖出戶尋覓的納涼勝地,畫橋南畔,綠柳成行,月明之夜,笛聲參差而起,在水面縈繞不絕。晚風初定,池中蓮花盛開,幽香散溢,沁人心脾,詩人心境悠然,氣定神閑. 《夏夜追涼》 【南宋】楊萬里 夜熱依然午熱同 , 開門小立月明中。

竹深樹密蟲鳴處 , 時有微涼不是風。 《桑茶坑道中》 【南宋】楊萬里 晴明風日雨干時, 草滿花堤水滿溪。

童子柳陰眠正著, 一牛吃過柳陰西。 大意:這是個雨後晴天,陽光金燦燦的,微風清爽爽的,地面上的雨水已經蒸發得無影無蹤,小溪里的流水卻漲滿河槽。

溪水穿過碧綠的原野,奔向遠方;夾岸叢生著繁茂的野草,盛開著絢麗的野花。堤岸旁的柳陰里,一位小牧童躺在草地上,睡夢正酣;那頭老牛,卻只管埋頭吃自己的青草,越吃越遠,直吃到柳林西面。

《中伏日妙覺寺避暑》 【北宋】梅堯臣 紺宇迎涼日,方床御綌衣。 清淡停玉麈,雅曲弄金徽。

高樹秋聲早,長廊暑氣微。 不須河朔飲,煮茗自忘歸。

佛寺清幽,能擺脫俗慮,自然心靜生涼,加上清談玄理,「時有僧鼓琴與座上」,故清茗一杯就勝於去北方酣飲避暑。 《夏日南亭懷辛大》 【唐】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

散發乘夕涼,開軒卧閑敞。 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

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 感此懷故人,中宵勞夢想 《幸有心期當小暑》 唐.韓翃 翩翩馬上郎,執簡佩銀章。

西向洛陽歸鄠杜,回頭結念蓮花府。 朝辭芳草萬歲街,暮宿春山一泉塢。

青青樹色傍行衣,乳燕流鶯相間飛。 遠過三峰臨八水,幽尋佳賞偏如此。

殘花片片細柳風,落日疏鍾小槐雨。 相思掩泣復何如,公子門前人漸疏。

幸有心期當小暑,葛衣紗帽望回車。 《能迎小暑開》 唐.獨孤及 殷疑曙霞染,巧類匣刀裁。

不怕南風熱,能迎小暑開。 游蜂憐色好,思婦感年催。

覽贈添離恨,愁腸日幾回。《玉溪小暑卻宜人》 宋.晁補之 一碗分來百越春,玉溪小暑卻宜人。

紅塵它日同回首,能賦堂中偶坐身。 《小暑才交雨漸晴》 宋.方回 平陸莽為巨浸,晴空變作漏天。

明朝是小暑節,重霉必大有年。 《小暑戒節南巡》 南北朝滑殲.庾信 百川乃宗巨海。

眾星是仰北辰。 九州攸同禹跡。

四海合德堯臣。 朝陽棲於鳴鳳。

靈畤牧於般麟。 雲玉葉而五色。

月金波而兩輪。 涼風迎時北狩。

小暑戒節南巡。 山無藏於紫玉。

地不愛於黃銀。 雖南征而北怨。

實西畧而東賓。 既永清於四海。

終有慶於一人。 《端午三殿侍宴應制探得魚字》 唐 .張說 小暑夏弦應,徽音商管初。

願齎長命縷,來續大恩餘。 三殿褰珠箔,群官上玉除。

助陽嘗麥彘,順節進龜魚。 甘露垂天酒,芝花捧御書。

合丹同蝘蜓,灰骨共蟾蜍。 今日傷蛇意,銜珠遂闕如。

2..關於「蟋蟀」的詩句有哪些

1、《蟋蟀》先秦:佚名

蟋蟀在堂,歲聿其莫。今我不樂,日月其除。無已大康,職思其居。好樂無荒,良士瞿瞿。

蟋蟀在堂,歲聿其逝。今我不樂,日月其邁。無已大康,職思其外。好樂無荒,良士蹶蹶。

蟋蟀在堂,役車其休。今我不樂,日月其慆。無以大康。職思其憂。好樂無荒,良士休休。

2、《短歌行》魏晉:陸機

置酒高堂,悲歌臨觴。

人壽幾何,逝如朝霜。

時無重至,華不再陽。

蘋以春暉,蘭以秋芳。

來日苦短,去日苦長。

今我不樂,蟋蟀在房。

樂以會興,悲以別章。

豈曰無感,憂為子忘。

我酒既旨,我餚既臧。

短歌可詠,長夜無荒。

3、《蟋蟀》唐代:齊己

聲異蟪蛄聲,聽須是正聽。無風來竹院,有月在莎庭。

雖不妨調瑟,多堪伴誦經。誰人向秋夕,為爾欲忘形。

4、《蟋蟀詩》唐代:羅隱

頑颸斃芳,吹愁夕長。屑戍有動,歌離吊夢。

如訴如言,緒引虛寬。周隙伺榻,繁咽夤緣。

范睡蟬老,冠峨緌好。不冠不緌,爾奚以悲。

蚊蚋有毒,食人肌肉。蒼蠅多端,黑白偷安。

爾也出處,物兮莫累。壞舍啼衰,虛堂泣曙。

勿徇喧嘩,鼠豈無牙。勿學萋菲,垣亦有耳。

危條槁飛,抽恨咿咿。別帳缸冷,柔魂不定。

美人在何,夜影流波。與子佇立,裴回思多。

5、《蝶戀花·旅月懷人》清代:宋琬

月去疏簾才數尺,烏鵲驚飛,一片傷心白。萬里故人關塞隔,南樓誰弄梅花笛?

蟋蟀燈前欺病客,清影徘徊,欲睡何由得?牆角芭蕉風瑟瑟,生憎遮掩窗兒黑。

3.關於小暑節氣詩詞有哪些

小暑節氣詩詞有《小暑六月節》、《和答曾敬之秘書見招能賦堂烹茶二首》、《喜夏》和《夏日》。

1、《小暑六月節》唐-元稹倏忽溫風至,因循小暑來。竹喧先覺雨,山暗已聞雷。

戶牖深青靄,階庭長綠苔。鷹鸇新習學,蟋蟀莫相催。

2、《和答曾敬之秘書見招能賦堂烹茶二首》宋-晁補之一碗分來百越春,玉溪小暑卻宜人。紅塵它日同回首,能賦堂中偶坐身。

3、《喜夏》金-龐鑄小暑不足畏,深居如退藏。青奴初薦枕,黃你亦升堂。

鳥語竹陰密,雨聲荷葉香。晚窗無一事,步屧到西廂。

4、《夏日》清-喬遠炳薰風慍解引新涼,小暑神清夏日長。斷續蟬聲傳遠樹,呢喃燕語倚雕梁。

眠攤薤簟千紋滑,座接花茵一院香。雪藕冰桃情自適,無煩珍重碧筒嘗。

4.關於小暑的古詩

1. 《苦熱》

【南宋】陸游

萬瓦鱗鱗若火龍,日車不動汗珠融。

無因羽翮氛埃外,坐覺蒸炊釜甑中。

2. 《秋夜宿重本上人院》

【唐】李頻

卻憶涼堂坐,明河幾度流。

安禪逢小暑,抱疾入高秋。

水國曾重講,雲林半舊游。

此來看月落,還似道相求。

3.《答李滁州題庭前石竹花見寄》

【唐】 獨孤及

殷疑曙霞染,巧類匣刀裁。

不怕南風熱,能迎小暑開。

游蜂憐色好,思婦感年催。

覽贈添離恨,愁腸日幾回。

4.《夏日對雨寄朱放拾遺》

【唐】武元衡

才非谷永傳,無意謁王侯。

小暑金將伏,微涼麥正秋。

遠山依枕見,暮雨閉門愁。

更憶東林寺,詩家第一流。

5.《送魏正則擢第歸江陵》

【唐】武元衡

客路商山外,離筵小暑前。

高文常獨步,折桂及韶年。

關國通秦限,波濤隔漢川。

叨同會府選,分手倍依然。

一首關於小暑的詩及賞析:

《小暑六月節》

唐·元稹

倏忽溫風至,因循小暑來。

竹喧先覺雨,山暗已聞雷。

戶牖深青靄,階庭長綠苔。

鷹鸇新習學,蟋蟀莫相催。

賞析:小暑有三候:「一候溫風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鷹始鷙。」「溫風至」指小暑節氣後,大地上便不再有一絲涼風,而是所有的風中都帶著熱浪。「蟋蟀居宇」指小暑後五日,由於炎熱,蟋蟀離開了田野,到庭院的牆角下以避暑熱。「鷹始鷙」指再過五日,老鷹因地面氣溫太高而在清涼的高空中活動。這首節氣詩完整地描述了小暑三候。隨著小暑的到來,熱風撲面;大雨來臨之際,竹子在風中喧鬧,雷聲中山色灰暗;一場場雨下來,門窗上有了潮濕的青靄,台階上長有綠苔;鷹感肅殺之氣將至,開始練習搏擊長空;蟋蟀羽翼開始長成,居穴之壁。

參考資料

搜狗問問:

5.關於小暑的古詩詞

關於小暑的古詩詞如下:

1、倏忽溫風至,因循小暑來。

竹喧先覺雨,山暗已聞雷。

戶牖深青靄,階庭長綠苔。

鷹鸇新習學,蟋蟀莫相催。

出自:(唐)元稹《小暑六月節》。

2、百川乃宗巨海,眾星是仰北辰。

九州攸同禹跡,四海合德堯臣。

朝陽棲於鳴鳳,靈畤牧於般麟。

雲玉葉而五色,月金波而兩輪。

涼風迎時北狩,小暑戒節南巡。

山無藏於紫玉,地不愛於黃銀。

雖南征而北怨,實西畧而東賓。

既永清於四海,終有慶於一人。

出自:(南北朝)庾信《周五聲調曲·羽調曲·三》。

3、萬瓦鱗鱗若火龍,日車不動汗珠融。

無因羽翮氛埃外,坐覺蒸炊釜甑中。

出自:(南宋)陸游《苦熱》。

4、晴明風日雨干時,草滿花堤水滿溪。

童子柳陰眠正著,一牛吃過柳陰西。

出自:(南宋)楊萬里《桑茶坑道中》。

5、紺宇迎涼日,方床御綌衣。

清淡停玉麈,雅曲弄金徽。

高樹秋聲早,長廊暑氣微。

不須河朔飲,煮茗自忘歸。

出自:(北宋)梅堯臣《中伏日妙覺寺避暑》。

6.形容蟋蟀的詩句

1、促織甚微細,哀音何動人。——唐 杜甫《促織》

譯文:兩只蟋蟀在草根下表達愛慕的鳴聲因動情而時高時低、時緩時急。

2、札札草間鳴,促促機上聲。——宋 梅堯臣 《促織》

譯文:蛐蛐在草叢里發出札札的鳴叫,織布機上發出陣陣機杼聲。

3、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先秦《詩經·七月》

譯文:十月蟋蟀到我床下藏。

4、蟋蟀在堂,歲聿其逝。——先秦《詩經·唐風》

譯文:蟋蟀在堂屋,一年將到頭。

5、蟋蟀在堂,歲聿其莫。——先秦《詩經·唐風》

譯文:蟋蟀在堂屋,一年快要完。

6、晨風懷苦心,蟋蟀傷局促。——漢·佚名《東城高且長名》

譯文:鷙鳥在風中苦澀地啼叫,蟋蟀也因寒秋降臨而傷心哀鳴。

7、梧桐上階影,蟋蟀近床聲。——唐·白居易《夜坐》

譯文:梧桐樹的影子倒映在台階上,能聽見蟋蟀靠近床邊的聲音。

8、停梭借蟋蟀,留巧付蜘蛛。——唐·宋之問《七夕》

譯文:停下織布的活兒找來蟋蟀,准備用來對付蜘蛛。

9、書牀鳴蟋蟀,琴匣網蜘蛛。——唐·白居易《東南行一百韻》

譯文:書架上蟋蟀在鳴叫著,琴盒裡結滿了蜘蛛網。

10、明月皎夜光,促織鳴東壁。——漢·佚名《明月皎夜光》

譯文:皎潔的月光灑滿了深秋的夜,東壁的蟋蟀在低吟著。

熱點內容
紅棗玫瑰茄 發布:2025-05-04 04:00:26 瀏覽:900
彩鉛手繪梅花 發布:2025-05-04 03:59:52 瀏覽:823
畢節花藝軟裝 發布:2025-05-04 03:54:31 瀏覽:173
墨家情人節 發布:2025-05-04 03:54:30 瀏覽:421
梅花亂弄 發布:2025-05-04 03:50:03 瀏覽:315
七夕回憶 發布:2025-05-04 03:31:30 瀏覽:262
黃金菊盆栽 發布:2025-05-04 03:29:19 瀏覽:665
女朋友七夕分手 發布:2025-05-04 03:29:19 瀏覽:920
冬日拍荷花 發布:2025-05-04 03:21:10 瀏覽:169
左岸鮮花 發布:2025-05-04 03:21:02 瀏覽: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