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與七夕
七夕情人節馬上就要到了,想和TA有一頓浪漫的燭光晚餐,想親手准備一份愛心晚餐給心儀的TA,那七夕情人節晚餐做什麼好呢?下面就和我一起去看看吧!
七夕情人節晚餐做什麼好
堅果牛排的做法
材料: 牛裡脊,蔥頭,土豆,杏仁,鹽,黑胡椒粉,啤酒,蒜,番茄沙司
做法:
1.牛裡脊切片,用刀背砸松牛肌肉組織,加鹽、黑胡椒、啤酒(用紅酒可能會更好些)腌漬10分鍾;
2.蔥頭切成洋蔥圈,杏仁用溫油炸酥,切碎;
3.土豆蒸熟,去皮,製成土豆泥,加洋蔥粒、蒜蓉、奶油、鹽炒入味;
4.鍋內放黃油融化,用小火煎牛排;
5.反面,放洋蔥圈,加啤酒(用紅酒跟好)煎5--6成熟;
6.洋蔥粒、蒜蓉用黃油(或者橄欖油)炒香,放番茄沙司、高湯、鹽炒成番茄醬汁,澆在牛排上,放上土豆泥,撒杏仁。
韓式牛排的做法
材料: 排905克,醬油120毫升,白糖60克,芝麻20克,芝麻油30毫升,小洋蔥3個,切細片,蒜頭2個,壓碎,甜料酒75毫升
做法:
1.用一個 大碗,將醬油、糖、芝麻、芝麻油、小洋蔥、蒜和甜酒攪拌在一起。然後把牛排放入,各面都裹滿。蓋上後放入冰箱12-24小時。
2.用中火將大鍋加熱。放入牛排炸5-10分鍾或直到牛排不再是粉紅色。配上沙拉或炒飯即可。
香煎小排的做法
主料:牛排1250克,
調料:豬油100克,辣醬油25克,鹽5克,胡椒粉4克,啤酒100克,黃油100克
做法:
1.將中段牛排切成20小塊,用刀拍平成厚約1.2厘米的片,撒上鹽、胡椒粉拌勻;
2.煎鍋燒熱,放入豬油,將牛排下鍋,煎至七八成熟;
3.將鍋中豬油潷去,加入白脫油、麥芽酒、辣醬油、清汁,略翻一下起鍋裝盤;
4.澆上煎下來的原汁沙司,旁邊配些煎番茄、炒青豆、炒細土豆絲即成。
莎朗牛排的做法
材料: 莎朗牛排1塊,奶油60公克,紅酒2大匙,黑胡椒粉適量,糖適量,鹽適量
做法:
1.將沙朗牛排修整邊緣形狀、去除油筋,備用。
2.將紅酒、蒜頭碎、黑胡椒粉、糖、鹽拌勻,倒在作法1的沙朗牛排上。
3.將步驟2的沙朗牛排腌約5分鍾,備用。
4.熱一鍋,將奶油放入鍋中以中火燒至8分熱,轉中小火。
5.將作法3的牛排放入鍋中,每面煎約3分半鍾,煎至表皮呈現金黃色即可。
紅酒牛仔骨
材料:牛仔骨600克,紅酒75ml,可樂50ml.
做法:
1. 牛仔骨洗凈備用,加入適量的鹽、胡椒粉腌制10分鍾。
2. 鍋內放入適量的食油,開中火,放入牛仔骨兩面煎到微黃色。
3. 煎好的牛仔骨放入高壓鍋內,加入紅酒75ml,可樂50ml.及少量的水燜煮約20分釧鍾。
七夕做什麼菜好
推薦一:水晶之戀
晶瑩的玫瑰布丁,如朵朵玫瑰在盤中綻放。流轉的色澤,潤滑的口感,甜蜜的味道,讓人想到相戀是那般美好。
原料:干玫瑰花20g、玫瑰花醬2茶匙。瓊脂4g。
做法:瓊脂剪小段,用冷水浸泡至軟;玫瑰花沖入800ml開水,泡玫瑰茶湯待用;泡軟的瓊脂放入鍋中;加入泡好的玫瑰茶湯;加入適量玫瑰醬。小火加熱,一直攪拌至瓊脂完全融化;溫度稍降之後,將溶液倒入布丁模具,送入冰箱冷藏定型。
推薦二:天仙配
素什錦寓意「天仙配」,代表著對愛情最美好的祝福。炒素什錦色澤亮麗,清香微辣,別看這是一著素炒,各種原料可都是營養非常的哦。
原料:新鮮蘑菇40克,水發香菇40克,黃瓜40克,胡蘿卜40克,西紅柿40克,西蘭花40克,玉米筍40克,荸薺40克,萵苣40克,生薑1小塊,澱粉適量。食用油50克,高湯適量,薑汁適量,胡椒粉1小匙,精鹽1小匙,味精小匙。
做法:蘑菇和香菇切成扇形塊;黃瓜、胡蘿卜切段。西紅柿去皮切菱形片;姜去皮切鋸齒片;西蘭花掰成小朵。玉米筍切段;荸薺、萵苣均削成球狀。把全部主配料放入沸水中焯一遍。鍋內放少許油,燒熱,投入全部主配料,加入高湯及其他所有調料翻炒,用水澱粉勾芡即可。
推薦三:比翼雙飛
很多人都會拿雞翅來比喻比翼雙飛,此菜是選用雞翅為主料,先用蜂蜜等調料腌入味,油炸成金黃色後,再與番茄一同燜煮而成,成菜酸甜適口,雞翅嫩滑入味,而取名為「比翼雙飛」,有祝「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之意!
原料:雞翅5~6隻,生菜、西紅柿、鹽、生抽、老抽、雞粉、青梅酒、蜂蜜。
做法:雞翅洗凈放入干凈的器皿中,加入腌料靜放1小時;熱鍋溫油放入雞翅每面2分鍾,後轉中小火煎至兩面金黃;將腌制雞翅的汁料倒入鍋中燜煮雞翅約10分鍾,撈出雞翅裝盤。適量生粉勾芡,轉大火收汁淋在雞翅上,撒些許芝麻即可。裝盤時可以將生菜切碎墊盤,西紅柿雕花裝飾增加色彩感。
推薦四:愛的甜蜜
我推薦這道糟溜魚片,雪白的魚片經過上漿滑油,調料中加入香糟酒,口感鮮嫩,糟香濃郁,就如愛的甜蜜,非常適合情人節食用!
原料:鱸魚、黑木耳、糟鹵、雞蛋白(雞蛋清)、食鹽、白糖、胡椒粉、澱粉。
做法:鱸魚宰殺洗凈,去頭、去龍骨、去魚皮、去肚膛,斜片成約5mm厚的片;加入鹽和胡椒粉拌勻,拌入蛋清和干澱粉攪拌均勻,入冰箱冷藏2小時;黑木耳用清水泡軟後洗凈撕開,用水煮開一分鍾後撈出鋪放在盆里;炒鍋燒熱用油滑鍋後另放油燒至三成熱,將魚片逐片放入;魚片全部放入,至魚片發白立即倒出濾油;鍋內放清水和鹽、糖調味後,輕輕地放入魚片小火燒開;加入糟鹵輕輕地晃動鍋,不要用鍋鏟多翻動魚片,以防魚片碎散;慢慢地淋入水澱粉勾薄芡後出鍋,倒入鋪放黑木耳的盆里即可。
推薦五:甜甜蜜蜜
蓮藕有了糯米的醇香,糯米有了蓮藕的清爽,味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兩個人的愛情也似這糯米藕的味道。
原料:藕、糯米、糖桂花、蜂蜜、白糖、蘇打粉。
做法:糯米淘洗干凈後浸泡1小時左右。瀝干水分備用。鮮藕去皮後洗凈。一端斜切一刀,藕梢留用。將糯米從切口藕洞處灌入。灌滿後把切下的藕梢蓋在原切口上,用牙簽固定。把藕置於鍋中,放入小蘇打,加水用旺火煮熟,撈出後倒出小蘇打水。原鍋置於火上,加水、白糖、糖桂花,放入藕旺火燒沸,轉中火煮至藕酥時將藕撈出。放涼以後切成片裝盤。另起鍋,加入原來煮藕的湯水,燒至濃稠呈蜜汁狀時,澆在藕片上。最後淋上蜂蜜即可。
推薦六:雙瓜拌紅豆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為大家推薦的第二道菜名叫:雙瓜伴紅豆,這道菜寄託了天下所有有情人對愛情的美好憧憬。這道菜可謂是寓意深刻,紅豆代表相思,冬瓜,南瓜做的心型,代表牛郎織女雖然在天上相隔各一方,但還是心心相印,攜永之情不斷。
原料:冬瓜、南瓜、紅豆。
做法:先將冬瓜,南瓜去皮去籽,切片,做成心字型,用色拉油,鹽,味精調好入味。將紅豆放開水裡煮透酥糯。將調好味的冬瓜片,南瓜片上籠蒸熟,起熱油鍋放入番茄沙司,炒勻後到入煮好的紅豆,略翻炒幾下就可以了。雙瓜圍邊,紅豆倒入中間,裝盤即可上桌。
推薦七:骨肉相連
為大家推薦的是一道:骨肉相連,寓意情侶間綿綿不斷,纏綿悱惻的真摯情感。
原料:雞腿碎肉,雞脆骨,竹簽,鹽、酒、雞精、胡椒粉、孜然粉。
做法:先將買來的雞肉切成小塊的'碎肉,脆骨要清洗後去掉帶血的黑頭部分,然後切成小塊待用。將切好的雞肉和碎骨,按照標准70%的碎肉加上30%的脆骨比例混合。將鹽、酒、雞精、胡椒粉、孜然粉按照自己口味多少調製成腌制料汁,注意要攪拌均勻。拌完料後,即可開始腌制肉和脆骨了:把准備好肉和脆骨倒到料汁中腌制,攪拌大約3-5分鍾即可。然後,在冰箱冷藏室放置1-2個小時。從冰箱中取出腌制好的肉,串簽的比例大約是3塊碎肉加一塊脆骨。串起來後將形狀稍作整理,盡量讓好看些。將肉放入烤箱或微波爐,溫度控制在180度-220度之間,如果是微波爐的話調整到燒烤檔位即可。烤肉的時間一般情況是6-12分鍾。注意不要烤的時間太長,以免口感太干沒有肉感。
推薦八:魚水之情
魚說:「你看不見我眼中的淚,因為我在水裡。」水說:「我能感覺得到你的淚,因為你在我心裡。」人世間的愛,無非就是魚與水之間的情感,再為大家推薦一道:鯽魚白玉湯,這道湯寓意了情侶間水乳交融的感情。純白的豆腐,象徵男女間純潔無暇的愛情,嬉水的兩條魚,象徵了男女之間的歡愉,喝這道湯,真是情趣盎然。
原料:鯽魚2條、豆腐1盒、蔥、姜、鹽、胡椒、雞精。
做法:鯽魚開膛去內臟,去鱗去鰓,洗凈後,用鹽和料酒稍腌待用。豆腐切成1厘米厚的塊待用。鐵鍋燒熱,放入少量油,將鯽魚放入,煎至兩面呈金黃色。在魚上撒上些許蔥、姜後,再加入5碗左右的水。加蓋,燒開後用猛火煲10分鍾後,換小火煲40分鍾。加入豆腐,再煮5分鍾左右,加鹽和胡椒、雞精調味即可。
推薦九:天長地久
如果你厭煩了煎炒炸的味道,吃膩了大魚大肉,那我們一起來改變一下口味,做一盤地地道道的清爽甜品--紅酒醉雪梨,在炎熱的夏季和你最愛的人一起品嘗浪漫冰爽的味道吧!紅酒雪梨是西餐中一道有名的甜品,既可以滋陰潤肺、去痰止咳,又有促進血液循環、美容養顏的功效。這道美食具有清補、清火、去燥、安神、補血等功效,是一款節日的時令好甜品!
原料:紅酒700ml、水晶梨2個、冰糖適量。
做法:水晶梨去皮去核對半切開,放入清水泡一下防止變色;紅酒倒入鍋中,放入冰糖、煮至冰糖溶化。放入水晶梨,中小火煮至紅酒翻滾,小火繼續煮一個小時;放入冰箱中冷藏幾個小時再食用口感更佳。
❷ 七夕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臘八和除夕的來歷
夕七月七,是傳說中牛郎織女從鵲橋渡天河相會的日子。人們心中的織女是個勤勞善良、心靈手巧的天仙,所以七月七這天晚上,年輕的姑娘和少婦都要出來行拜祭的禮儀,並向織女乞巧,希望自己也能象織女一樣有雙靈巧的手,有顆聰慧的心,會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
因為七夕節與女事關系密切,所以又叫「女兒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的婦女節。 七夕節有吃巧食的風俗。巧食的內容有瓜果和各式各樣的面點,各地風俗不一。各種巧食做成後,都要陳列到庭院中的幾案上,好象要請天上的織女來品評。然後大家一面觀賞著遙遠的夜空,一面吃著各種巧食,認為這樣會使人變得靈巧。
漢代時,民間便開始向織女乞巧了。不但祈求心靈手巧,還祈求得到財富、早日有美滿甜蜜的婚姻和得子。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准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葯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農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我國古歷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 稱謂「仲秋」, 所以中秋節又叫「仲秋節」。
九月初九重陽節,又稱為「重九節」或「老人節」。這一天,重陽佳節活動極為豐富,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放風箏、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
重陽節,起源於戰國時代,原是一個歡樂的日子。古人將天地萬物歸為陰陽兩類,陰代表黑暗,陽則代表光明、活力。奇數為陽,偶數為陰。九是奇數,因此屬【除夕的由來】除夕是指每年農歷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歷全年最後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以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為中心陽,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陽相重,故稱「重陽」
❸ 七夕的應節食品巧果的製作中含有哪些材料
七夕巧果包括抄麵粉,雞蛋,芝襲麻,嫩豆腐,植物油,食鹽,綿白糖。巧果形態:呈棱形小塊,厚薄均勻。色澤:表面呈金黃色,油潤,無生粉。口味:入口鬆脆,具有芝麻香味。
(3)豆腐與七夕擴展閱讀:
巧果即七夕果,乞巧果子,又稱巧食或巧舌,是上海地區特色傳統糕點,七夕的應節食品。民間常以「七曲八彎」來形容「七巧」的形狀。
上海郊縣農村有這樣的習俗,即新婚婦女在農歷七月初七(俗稱巧日)走娘家時,都從娘家帶些巧果回來送給丈夫。因此,每年農歷七月初七前後乃是巧果的生產旺季。
亦是紹興地區七夕必備食品。也是溫州地區在七月初七時娘家親戚送給外孫輩的一種禮品。 同時亦有極具膠東特色的山東巧果,製作時有專門的巧果卡子,即模子,卡巧果的卡子大多用棗木、梨木刻成的。
❹ 春節、端午、寒食節、七夕節、重陽節各吃什麼
一、春節:
1、年糕。春節吃年糕,「義取年勝年,籍以祈歲稔。」寓意萬事如意年年高。年糕的種類有:北方有白糕飥、黃米糕;江南有水磨年糕;西南有糯粑粑;台灣有紅龜糕。漢代楊雄的《方言》一書中就已有「糕」的稱謂,魏晉南北朝時已流行。賈思勰《齊民要術》記載了製做方法。明、清時,是糕已發展成市面上一種常年供應的小食,並有南北風味之別。北方年糕有蒸、炸二種,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湯煮諸法。
2、餃子。北方年夜飯有吃餃子的傳統,但各地吃 餃子的習俗亦不相同,有的地方除夕之夜吃餃子,有的地方初一吃餃子,北方一些山區還有初一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餃子的習俗。吃餃子是表達人們辭舊迎新之際祈福求吉願望的特有方式。按照中國古代記時法,晚上11時到第二天凌晨1時為子時。「交子」即新年與舊年相交的時刻。餃子就意味著更歲交子,過春節吃餃子被認為是大吉大利。另外餃子形狀像元寶,包餃子意味著包住福運,吃餃子象徵生活富裕。與北方不同,南方的年夜飯通常有火鍋和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紅紅火火;「魚」和「余」諧音,象徵「吉慶有餘」,也喻示著生活幸福,「年年有餘」。南方還有一些地方過春節講究吃年糕,年年高(糕),象徵收成一年比一年高,境界一年比一年高。
3、元宵。南方叫做「湯圓」,在江蘇,上海等地,大年初一早晨都有吃湯圓的習俗。元宵節,道教稱之為「上元節」。據元代伊土珍《(女郎)環環記》引《三餘帖》記:嫦娥奔月後,羿思念成疾。正月十四日夜忽有童子求見,自稱為嫦娥之使,說:「夫人知君懷思,無從得降,明日乃月圓之候,君宜用米粉作丸,團團如月,置室西北方,叫夫人之名,三夕可降而。」羿如法而行,嫦娥果然降臨。可見元宵節吃元宵,是取「團團如月」的吉祥之意。明代時,元宵在北京已很常見,做法也與今天無異。清代康熙年間朝野盛行「八寶元宵」、馬思遠元宵。民國初年還有袁世凱因元宵與「袁消」音同,故下令禁喊元宵之事。
5、春餅。春卷也叫春餅,立春吃春餅是中國一種古老風俗。晉代已有「五芋盤」即「春盤」,是將春餅與菜同置一盤之內。唐宋時立春吃春餅之風漸盛,皇帝並以之賜近臣百官,當時的春盤極為講究:「翠縷紅絲,金雞玉燕,備極精巧,每盤直萬錢」。民間也用以互相饋贈。吃春餅的食俗也影響了兄弟民族。如耶律楚律隨成吉思汗征西域時就曾命廚師作春盤,並作詩日:「昨朝春日偶然忘,試作春盤我一嘗。本案初開銀線亂,砂瓶煮熟藕絲長。勻和豌豆揉蔥白,細剪萎蒿點韭黃。也與何曾同是飽,區區何必待膏梁」。春餅發展到今天,形制隨地而異,食用時間也因地而別。有烙制、也有蒸制;或大如團扇,或小如荷甲。
二、端午節:
1、粽子:粽子古稱「角黍」,真正有文字記載的粽子見於晉周處的《風土記》;而流傳有序,歷史最悠久的粽子則是西安的蜂蜜涼粽子,載於唐韋巨源《食譜》。
2、雄黃酒:雄黃酒:端午飲雄黃酒的習俗,從前在長江流域地區極為盛行。
3、五黃:江浙一帶有端午節吃「五黃」的習俗。五黃指黃瓜、黃鱔、黃魚、高郵的鴨蛋黃、雄黃酒。此外浙北端午節還有吃豆腐的習俗。
4、打糕:端午節是吉林省延邊朝鮮族人民隆重的節日。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將艾蒿與糯米飯,放置於獨木鑿成的大木槽里,用長柄木捶打制而成的米糕。這種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節日的氣氛。
5、煎堆:福建晉江地區,端午節家家戶戶還要吃「煎堆」,就是用麵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調成濃糊狀煎成。相傳古時閩南一帶在端午節之前是雨季,陰雨連綿不止,民間說天公穿了洞,要「補天」。端午節吃了「煎堆」後雨便止了,人們說把天補好了。這種食俗由此而來。
三、寒食節:
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麵、寒食漿、青精飯及餳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盤兔、棗餅、細稞、神餤等;飲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數十種之多。其中多數寓意深刻,如祭食蛇盤兔,俗有「蛇盤兔,必定富」之說,意為企盼民富國強;子推燕,取介休方言「念念」不忘介推高風亮節……。
晉南地區民間習慣吃涼粉、涼面、涼糕等等。晉北地區習慣以炒奇(即將糕面或白面蒸熟後切成骰子般大小的方塊,曬干後用土炒黃)作為寒食日的食品。一些山區這一天全家吃炒麵(即將五穀雜糧炒熟,拌以各類乾果脯,磨成面)。
寒食節,民俗要蒸寒燕慶祝,用麵粉捏成大拇指一般大的飛燕、鳴禽及走獸、瓜果、花卉等等,蒸熟後著色,插在酸棗樹的針刺上面,裝點室內,也作為禮品送人。
四、七夕節:
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然後和入麵粉、芝麻,拌勻後攤在案上捍薄,晾涼後用刀切為長方塊,最後折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黃即成。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有多種變化:或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此種瓜果稱為「花瓜」。
五、重陽節:
1、花糕:重陽吃花糕始於西漢,當時稱為蓬餌,亦即黍糕。到宋代,重陽節吃花糕之風大盛,一直流傳至今。
重陽節敬老,登高以避災。 「糕」與「高」同音,又有「步步高升」、「壽高九九」之含義,所以「重陽花糕」成了普受歡迎的節日食品。秋高氣爽,登高辭青,品嘗花糕,賞菊吟陶淵明詩句,舉辦各種尊老敬老活動,充滿了人間親情。我國南方普遍有重陽節插茱萸驅邪的習俗,而北京則以敬老為主要內容,所以賞菊多,而插茱萸者少。
2、螃蟹:吃蟹方法有講究,如何做到健康吃蟹呢?吃蟹不能沒有新鮮薑末和食醋。因為螃蟹氣味咸、寒,而生薑性溫,具有溫中散寒解毒之功效;醋除了調味外,還可以殺菌,破壞蟹中的組胺。而且生薑和食醋是調味品,吃蟹時蘸上薑末醋汁,才能使蟹味更鮮美。
3、菊花酒:九九與「久久」 諧音,與「酒」也同音,因此派生出九九要喝菊花酒的這一說法。金秋九月,秋菊傲霜,文人將九月稱「菊月」,老百姓把菊花稱「九花」,北京將菊花當成市花之一。由於菊花斗寒的獨特品性,所以使得菊花成為生命力的象徵。在古人那裡有著不尋常的文化意義,認為它是「延壽客」、「不老草」,可使人老而彌堅。
4、羊肉面:羊」與「陽」諧音,應重陽之典。面要吃白面,「白」是「百」字去掉頂上的「一」,有一百減一為九十九的寓意,以應「九九」之典。京城給九十九歲老人過生日叫「白壽」。有錢人家當日可舉行以羊肉為主的宴會,爆、烤、涮以至全羊席。秋天是羊兒最肥的季節,羊肉性暖,可以禦寒。
❺ 七夕給女朋友送豆腐是什麼意思
吃豆腐,現多指調戲,占別人便宜。此外還指開玩笑;舊時喪家准備的飯菜中有豆腐,所以去喪家弔唁吃飯叫吃豆腐,也叫吃豆腐飯。有些人為了填飽自己的肚皮,經常厚著臉皮去蹭飯吃,時間久了,「吃豆腐」便有了佔便宜的意思。而把「吃豆腐」用在男人對女人的上面,就有男人占女人便宜的意思了。
❻ 七夕節通常吃什麼
導語:七夕節是我國傳統佳節,也是中國的情人節,每個節日都離不開美食,那七夕節通常吃什麼呢?下面就和我一起去看看吧!
七夕節通常吃什麼
七夕節通常吃什麼——巧果
七夕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麵糖蜜。《東京夢華錄》中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若購買一斤巧果,其中還會有一對身披戰甲,如門神的人偶,號稱“果食將軍”。巧果的做法是: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然後和入麵粉、芝麻,拌勻後攤在案上扞薄,晾涼後用刀切為長方塊,罪尤折為梭形面巧胚,入油炸至金黃即成。
巧果的製作方法:
材料:特製小麥粉25千克、綿白糖5千克、飴糖3千克、芝麻仁4千克、嫩豆腐2千克、食鹽0.3千克、植物油12千克。
製作:
1.水調面團調制:在綿白糖、飴糖、豆腐、精鹽中加適量水充分攪拌,然後加入小麥粉、芝麻仁繼續攪拌成水調面團,靜置片刻,使面團處於鬆弛狀態。面團調制時加水量要恰當,面團宜編硬一些,以便壓制皮面。
2.成型:將面團等分若干塊,靜置片刻(5分鍾左右)。可手工成型,也可機械成型。手工成型:案板上撒一些撲粉,用擀麵杖(專用木棍)先將面團壓扁。然後擀薄(約厚1毫米左右),橫向整齊摺疊;摺疊寬度8厘米以內,約在4厘米處的中間從左到右直線開切一刀,再切段,每段寬3厘米以內。在每段摺疊連接處打刀眼(即面片中間切兩條縫隙),篩去撲粉待油炸。機械成型:用軋皮機(皮子車)壓薄成型。
3.油炸:油鍋油溫加熱到175℃左右,先將生坯篩凈撲粉,預防粉受高油溫焦化而污染油質,影響製品色澤。再將生坯倒在笊籬中慢慢放入油鍋;待浮上油麵時,迅速用笊籬撥動生坯,並且不斷翻身,待呈金黃色時,立即撈出油鍋。
4.冷卻、裝箱:撈出油鍋後,迅速瀝去多餘的油,攤開冷卻,趁微熱裝入箱內密封。
七夕節通常吃什麼——花瓜
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可多種變化。或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稱為“花瓜” 。
巧果及花瓜是最普通的七夕食品。而在歷史上各朝代則另有不同的食俗。例如魏朝流行於七月七日設湯餅。唐朝的節日食品包括七月七日進斫餅,並訂七月七日為曬書節,三省六部以下,各賜金若干,以備宴席之用,稱為“曬書會”。七夕同時也是適宜配葯的日子。據說一種以松柏為葯材的秘方,這種神奇的葯丸以七月七日的露水調配合成,服一丸可延長十年的壽命,服二丸可延二十年。此外,還有餌松實、服柏子、折荷葉等,均號稱為長生不老的仙葯。比較實用的葯方有曬槐汁治痔,煎苦瓜治眼,摘瓜蒂治下痢等等不一而足。其功效如何,就只有試過的人才知道了。如今浙江的杭州、寧波、溫州等地,在七夕這一天,人們還會用麵粉製作各種小型物品,放到油鍋里煎炸後稱“巧果”。晚上還會在打掃干凈的庭院里,擺上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家中親友圍坐在一起。
七夕節通常吃什麼——五子
七夕“拜織女”是少女、少婦們的大事。祭拜供品包括茶、酒、新鮮水果等,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更是少不了,焚香禮拜默默禱告後,這些供品也就成了她們宵夜的食物。五子的葯用價值很高。桂圓有開胃益氣、養血健脾、補心安神、補虛長智之功效;紅棗味甘、性溫,能補中益氣、養血生津;榛子有“堅果之王”的美稱,《開寶本草》說它“主益氣力,寬腸胃,令人不飢,健行”;花生滋養補益,有助於延年益壽,所以民間又稱之為“長生果”;瓜子據《本草綱目》及各大中葯辭典記載,具有清肺化痰、潤腸通便等功效。
七夕節通常吃什麼——吃面條
另外這一天有吃面的習俗,這一天往往跟中國的24節氣以外的三個雜節氣,一個雜節氣就是三伏,還有一個是暑九,還有一個南方的雷雨。大家都知道頭伏餃子,二伏面。而且吃面意味著挑壽,面挑得越高,人就越長壽。還有為織女擺貢。
面條可以做,抻面最好,它象徵著巧,而且象徵你以後的'性格能屈能伸,特別是能男孩子抻面或者給丈夫抻面,而且具有韌性,說明你出去做人也要有韌性,你的事業才能夠成功。丈夫的夫本來就是天字出頭叫夫,丈夫為天,妻子為地,面抻出頭上,天就為夫,就可以闖出一番事業。另外闖盪出來,還要祝福婆婆公公健康長壽。
過去有的地方包餃子放錢,或放針,挺危險的。放針,就是乞巧。所以吃餃子從上邊的花邊咬起,吃的還要比較仔細,到後面針往往在面最底層。今後也不主張這樣,終究還是有危險。
七夕節通常吃什麼——蜜
《太平御覽》卷31引《日緯書》:“牽牛星,荊州呼為河鼓,主關梁;織女星主瓜果。與此同時,蜜在我國象徵著夫妻甜蜜的生活,而蜜蜂建造的六邊形蜂窩屬於巧奪天工的設計。此外,還可以用松針象徵綉花針,煮松針湯喝;松針可入葯,具有預防流腦,治療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夜盲症、神經衰弱、營養不良性水腫等葯效。或者用五彩面象徵綉花線,用藕象徵情意綿綿(藕與偶同音),用石榴象徵團結,用紅高粱與黃小米雙色飯象徵炎帝族與黃帝族的融合,等等。有鑒於此,筆者建議我國商家開發七夕特色食品,開拓新的商機。同時也建議我國外交、文化和新聞媒體等部門,向世界輸出七夕文化,讓中國的傳統文化走向世界。
❼ 七夕節傳統美食介紹
導語:大家都已習慣在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那七夕節會吃什麼特色美食呢?色澤金黃、香脆甜蜜的巧果便是七夕的應節食品。在中國情人節當天,來點巧果、巧芽面,還能給愛情添點特別調味。吃罷,若感口乾舌燥,不妨能喝幾口王老吉,有助於預防上火。以下是我為大家精心整理的七夕節傳統美食介紹,歡迎大家參考!
精美巧果動手做
農歷七月初七是七夕節,傳說每年這一天牛郎和織女會在鵲橋相會,因此,當天又被視作中國的情人節。我國地大物博,各地飲食習慣不同,七夕節的飲食風俗也不盡相同,但都在節日當天吃巧果。巧果主要材料為油、面、糖、蜜,早在宋朝時便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其種類繁多,樣式各異,但大致做法萬變不離其宗:將白糖熔成的糖漿和入麵粉、芝麻,拌勻後攤在案上捍薄,用刀切為長方塊,折出梭形巧果胚,再入油炸至金黃即成。
考究者還會使用「巧果卡子」的木製模具做出來各式各樣的巧果,如魚、花生、桃子、籃子、蓮蓬、老虎、獅子等等。製作時只需將調好的面拽成小塊塞進印模里,小號的用手指肚、大號的用手掌根壓實與卡子一般平,然後小卡子抓住一端、大卡子握住把兒,用力將另一端磕向案板便可做出各種形狀和印著吉祥圖案花紋的「巧果」面團,接著經過烙烤或油炸後便可食用。吃時,若嫌乾燥膩味,不妨喝幾口王老吉,有助於預防上火。
有些地方還時興串巧果、曬巧果,將巧果串起拴在小木棍或秸草上,再綴些彩色穗子,掛在牆壁間或者小孩的脖子上,作為裝飾品或是零食。當裝飾品的,有的家能掛一年,到來年新巧果烙好了,再吃舊的'。
提前七天做巧芽面
七夕又被稱為乞巧。傳說織女心靈手巧,在天上專門給王母娘娘織七色彩雲,眾仙女中只有她能擔此重任,所以犯了仙界戒律的織女才得以被王母娘娘饒命,還獲得了每年跟牛郎相會一天的時間。因而有人說,織女是天上最巧的仙女,吃了巧果的人,都能變得心靈手巧,聰明伶俐。
除了吃巧果,有些地方七巧節時間跨度為兩天七月初六烙巧果,七月初七吃巧芽面。做巧芽面用的豆芽,要提前七天生,選沒有蟲蛀的綠豆一小碗,洗凈,平鋪到一個盤子里,用濕紗布蓋好遮住陽光,放到炕頭上,每天噴幾次水使之保持濕潤。七天後,待豆芽長至兩三厘米長,便可做手擀麵,下鍋煮熟,過涼水拔透;然後熱鍋坐油,加肉丁炒熟,蔥、姜爆鍋,醬油、醋熗鍋,放綠豆芽炒熟,加水煮沸,再加鹽、味精,做成豆芽湯;把面條抓到碗里,澆上豆芽湯即可食之。
此外,七夕時吃的瓜果也有多種變化,有些人喜歡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等繪成「花瓜」。
美食「巧」手做
DIY七夕巧果
原料:特製小麥粉25千克、綿白糖5千克、飴糖3千克、芝麻仁4千克、嫩豆腐2千克、食鹽0.3千克、植物油12千克。
做法:
1、水調面團調制:在綿白糖、飴糖、豆腐、精鹽中加適量水充分攪拌,然後加入小麥粉、芝麻仁繼續攪拌成水調面團,靜置片刻,使面團處於鬆弛狀態。面團調制時加水量要恰當,面團宜編硬一些,以便壓制皮面。
2、成型:將面團等分若干塊,靜置片刻(5分鍾左右)。可手工成型,也可機械成型。手工成型:案板上撒一些撲粉,用擀麵杖(專用木棍)先將面團壓扁。然後擀薄(約厚1毫米左右),橫向整齊摺疊;摺疊寬度8厘米以內,約在4厘米處的中間從左到右直線開切一刀,再切段,每段寬3厘米以內。在每段摺疊連接處打刀眼(即面片中間切兩條縫隙),篩去撲粉待油炸。
3、油炸:油鍋油溫加熱到175℃左右,先將生坯篩凈撲粉,預防粉受高油溫焦化而污染油質,影響製品色澤。再將生坯倒在笊籬中慢慢放入油鍋;待浮上油麵時,迅速用笊籬撥動生坯,並且不斷翻身,待呈金黃色時,立即撈出油鍋。
4、冷卻、裝箱:撈出油鍋後,迅速瀝去多餘的油,攤開冷卻,趁微熱裝入箱內密封。
日式七夕料理
日本人也有過七夕節的習俗,他們喜歡在節日那天吃掛面以及宛如花瓣在天空中翩翩起舞的果凍等。
掛面
平安時代的書籍中記載「七夕吃掛面大病不生」,從很久以前開始,皇宮里就有七夕吃掛面的風俗。之後這個風俗在老百姓中流傳開來,直至今日。就算是炎熱的夏天,掛面也是爽口的美味,對預防食慾不振和夏日厭倦症很有功效。把煮熟的掛面擺放得像流動的河川一樣,再點綴上夏季蔬菜和魚貝類小菜,就成為了一道與七夕晚會絕配的美味佳餚。
果凍
在日本,七夕還含有「耕種的收獲節」的意味,據說那天會舉辦一些慶祝黃瓜、茄子、茗荷等農作物平安結果、感謝上蒼恩賜順利收獲的活動。因此,把富含能量的夏季蔬菜與果凍搭配在一起食用,一邊感謝豐收一邊享用夏季蔬菜再好不過。
索餅
索餅是以前人們在七夕食用的食物。後來演變成了吃掛面的習俗,可以說,掛面的祖先就是索餅。索餅是奈良時代傳入日本的,長得很像我們中國的麻花。日本人把小麥和米粉和在一起,擰成繩子一樣的細長狀,再油炸或烘烤至熟。
❽ 七夕做什麼菜
1、白切來雞:
白切雞又叫白斬雞,是自中國八大菜系之一粵菜系雞餚中的一種,始於清代的民間酒店。屬浸雞類。其特點為製作簡易,剛熟不爛,不加配料且保持原味。
糖醋軟熘魚焙面:
糖醋軟熘魚焙面是豫菜的歷史名菜。此菜名,其一在鯉魚,河南得黃河中下游之利,金色鯉魚,歷代珍品。其二是豫菜的軟熘,以活汁而聞名。
3、烤鴨:
烤鴨是北京和南京的一道特色名菜,屬於北京菜或金陵菜,該菜品以色澤紅艷,肉質細嫩,味道醇厚,肥而不膩的特色,被譽為「天下美味」而馳名中外,其色澤略黃,柔軟淡香,夾卷其他葷素食物食用,為宴席常用菜點,更是家常風味美食。
4、麻婆豆腐:
麻婆豆腐是四川省傳統名菜之一,屬於川菜,主料為:豆腐,輔料為:蒜苗、牛肉沫,調料為:豆瓣、辣椒面和花椒面、醬油等,麻來自花椒,辣來自辣椒面,此菜成菜麻、辣、鮮、香、燙、翠、嫩、酥,將川菜麻辣味型的特點展現的淋漓盡致。
5、紅燒肉:
紅燒肉是一道著名的大眾菜餚,各大菜系都有自己特色的紅燒肉。其以五花肉為製作主料,最好選用肥瘦相間的三層肉來做,鍋具以砂鍋為主,做出來的肉肥瘦相間,香甜松軟,營養豐富,入口即化。
❾ 拜七夕娘的貢品是什麼
一般可以自己做紅粿,還有大麵包以及魚豬肉,青菜炒豆腐等,作為拜七夕娘娘的貢品
❿ 七夕節的風俗有哪些
在古代,舉褲陰歷七月正好是女人們織布作衣的時候,於是七夕節的各種文娛活動就慢慢碧游形成了。
傳統的七夕活動包括:對著月亮穿針、種粟米盆栽、曬衣服曬書、洗頭發染指甲等,主要參與人員都是未婚少女,
有的活悔答銷動甚至禁止已婚人士參加。在七夕節當天乞巧活動是我國的民族活動,
也就是要祈求織女讓自己有更多的技能,特別是女孩子會祈禱織女讓自己心靈手巧,當然每個地區活動可能有一些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