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節燒包
❶ 節日都有一定的起源,七夕節是鬼節嗎
七夕到底不是鬼節,七夕是情人節。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內節、七娘會、七夕容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
七夕節既是拜祭七姐的節日,也是愛情的節日,是一個以「牛郎織女」民間傳說為載體,以祈福、乞巧、愛情為主題,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七夕的「牛郎織女」來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時代人們將天文星區與地理區域相互對應,這個對應關系就天文來說,稱作「分星」,就地理來說,稱作「分野」。
七夕節起始於上古,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宋代。在古代,七夕節是靚女們的專屬節日。在七夕的眾多民俗當中,有些逐漸消失,但還有相當一部分被人們延續了下來。七夕節發源於中國,在部分受中華文化影響的亞洲國家如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也有慶祝七夕的傳統。
❷ 苗族的傳統節日是什麼
苗族民間的傳統節日較多,有苗年、四月八、龍舟節、吃新節、趕秋節等,其中以過苗年最為隆重。
苗年相當於漢族的春節,一般在秋後舉行。節日早晨,人們將做好的美味佳餚擺在火塘邊的灶上祭祖,在牛鼻子上抹酒以示對其辛苦勞作一年的酬謝。盛裝的青年男女跳起踩堂舞。除了歷史性的節日外,絕大多數在秋收之後或春耕大忙之前的農閑季節舉行。但由於自然因素、社會和宗族差異的影響,苗族傳統節日具有明顯的地域性,表現出不同的特性。
苗年
流行於貴州的凱里、麻江、丹寨各縣交界的舟溪一帶。各地的節期不統一,一般在農歷的正、二或三月;個別地區選在七月舉行。主要是祭祀祖先,慶祝豐收。一般在節日之前要舉行儀式,先由某村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祭祖,
與此同時,各家各戶都在自家自行祭祖,隨後各村各寨的姑娘穿著盛裝,佩戴銀花銀飾,小夥子們都各自帶著蘆笙,從四方八面向蘆笙場地涌來,各村的男子絕禪青年都各自圍成圓圈,吹笙跳舞,持續四五天,氣氛十分熱烈,是一種融歌、舞、樂於一體的群眾性的文藝活動。
(2)七夕節燒包擴展閱讀:
苗族除上述傳統節日外,各地還有一些節日。如湖南湘西的「看龍場」、「櫻花會」;湖南城步三月三的「動春節」,九月霜降前的未日或卯日過的「罷谷節」;貴州黔東南凱里一帶二月初二過的「敬橋」,台江、施秉三月十五日過的「吃姊妹飯」節,以及凱里六月十九日舉行的「爬香爐山」;
從江農歷四月初八的「種棉花」;貴陽花溪的「七月米花場」等等。其中有屬於紀念性的,有青年男女聚會活動的,也有屬於祈禱性的。此外,湘西鳳凰的苗族,每年的六月初六,男子老幼都盛裝艷服,齊集歌場,或吹嗩吶,或打花鼓,或唱苗歌。一天盡情歌舞,以紀念自己的祖先。此外,還過清明節,保存有掃墓立卑之風。
❸ 納西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納西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是騾馬會、農具會、龍王會和朝山會,最具特色的要數棒棒會。
納西族人民的節日有許多與漢族相同。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但春節的活動內容卻與漢族不同,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同西南許多民族一樣,納西族也有火把節。而民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是騾馬會、農具會、龍王會和朝山會,最具特色的要數棒棒會。
1、棒棒會, 農歷正月十五,是納西族傳統節日,民間稱之為「棒棒會」。「棒棒會」標志著春節節慶的結束,春耕生產的開始。
2、三朵節,「三朵」是納西全民族信仰的民族保護神,又稱為「阿普三朵」,意為「祖先(或爺爺)三朵」。相傳他屬羊,是個戰神。每年農歷二月八日和八月羊日,四鄉民眾到三朵閣來燒香拜神;納西人凡出遠門都要到三朵閣祭拜,求三朵神保佑。
3、火把節,農歷6月24至26日,是納西族傳統的火把節。最初起源於藉助火抵制各種天災。納西語稱此節為「川美生恩」。
(3)七夕節燒包擴展閱讀:
納西族傳統節日的形成:
納西族歲時節日最大的一個特點是本土與外來民族文化二者的共同作用、影響下共融共生。就本民族而言,最突出的是東巴教的影響。宗教與民俗的融合在歲時節日上表現得更為充分。
其次是外來民族,尤其是藏族、漢族、白族對納西族歲時節日的形成與發展也不容忽視。也就是說,這兩個因素構成了納西族歲時節日形成和發展的主要動力所在。
1、本土宗教的影響
宗教與民俗是密不可分的,如果宗教一味高高在上,遠離了人間煙火,則只會與民眾產生隔閡而萎縮;民俗沒有宗教內涵的豐富則顯得空虛。宗教利用民俗擴大自己的影響,民俗則把世俗的希望寄託給宗教。有的學者甚至認為民俗是退化了的宗教。這些都是有道理的。從納西族原生的歲時民俗看,與本民族的東巴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2、外來文化
據史籍記載,漢族傳統節日除夕、元旦、元宵、寒食、清明、端午、七夕、重陽、春秋社日、冬祭臘日等傳統節日,大多在漢代形成定製,此後一直沿續兩千餘年以至今日。納西族地區的除夕、元旦、元宵、清明、端午、七夕、重陽、中原節令(燒包)七月半等節日顯系漢族傳統節日的輸入傳承。
❹ 有哪些中華民族特有的傳統
就我自己所知道高滲的,中華民族特有的傳統有潑水節,清明節念念友掃仔槐墓,元旦節,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與家人團圓,一起吃月餅。
❺ 我國傳統節日有哪些
我國的傳統節日有:
春節(農歷正彎桐李月初一);元宵節(農歷正埋遲月十五);龍抬頭(農歷二月初二)、社日節(農歷二月初二);上巳節(農歷三月初三)。
寒食節(冬至後的105或106天);清明節(公歷4月5日後)。
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中元節(農歷七月十五);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
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下元節(農歷十月十五);冬至節(公歷12月21~23日)輪空;除夕(農歷十二月廿九或三十)等。
❻ 有關織巧節和盂蘭盆節的知識
乞巧節 ---農歷七月初七
☆☆乞巧節
七月七日,習稱七夕、七月七,相傳為牛郎、織女雙星相會之日,故亦稱雙星節、情人節。
這個傳說雖在《詩經》中就已肇其端,但當時並無七夕渡河的記載,到漢代《淮南子》中始有「烏鵲填河而渡織女」之說,《風俗通》亦記有「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從東漢崔�C85C�的《四民月令》和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來看,七夕作為節日當始於漢代,節俗是曬經書及衣裳,向雙星乞願和穿針乞巧。
晉代周處《風土記》中記述乞願有乞富、乞壽、乞子等內容,此後才以乞子和乞巧為主,故又稱為巧節、乞巧節、女兒節等。唐五代時,北方民間多以七月六日為夕,宋太宗曾頒布詔令恢復古制,但至今仍有在七月六日過節的。膠東的招遠、萊州、長島等部分地區,多以七月六日為七夕,有「招遠人,性子急,拿著初六當初七」之諺。
從前山東各地都以七夕為節,舉行多種多樣的乞巧活動。單縣的七月七日之夜,乞巧活動十分熱鬧,穿著新衣的少女,三五成群地聚在庭院中,擺上香案,陳列各種瓜果和化妝品,一起祭拜七姐姐,邊拜邊唱:「天皇皇,地皇皇,俺請七姐姐下天堂。不圖你的針,不圖你的線,光學你的七十二樣好手段。」然後每人從老太太手中接過一根針、七根線,借著香頭的微光穿針引線。誰穿上線,誰就算乞得巧了,穿得最快者最巧。
漂針乞巧,用一碗水在太陽底下曬一中午,然後將針或穀物的芽放進碗里,讓它飄浮水面,看水底的針影,成各種花紋者為得巧,如針影粗直、細微則是拙的徵兆。曲阜地方於七夕做巧果與巧燈。巧果與巧燈都有各種各樣造型,巧燈造型有菊花、荷花、月季、牡丹、芍葯、玉簪、蘭花、海棠、佛手、文官果、玉蘭、梅花等花卉燈,八仙過海、群仙祝壽、童子拜觀音、福祿壽等人物燈。孔府把巧果和巧燈作為節日禮品送給各府本家和親友。
七夕之夜,從孔府大門,沿中儀路到後堂樓各院門口,花園各路、各景點,都擺設巧果與巧燈,各庭院和花山頂上,擺以巧果為主的點心和茶水。入夜,府中人坐庭院中仰望牛郎織女會面。膠東地區在乞巧之前有請七姐姐的活動,姑娘們白天到田地里去「偷」一些青秫秸,一路上不回頭,不說話,回家後扎一佛龕,或在土台上搭一小棚,內供織女圖。入夜後,姑娘們再手持秫秸圍井台轉一圈,請七姐姐位歸佛龕,然後坐在織女像前,對拍巴掌向織女乞巧。邊拍邊唱:「一巴掌一月一,姐姐教我納鞋底。二巴掌二月二,姐姐教我綉花裙……」一直唱到十二月。
乞巧節的節日活動,帶有競賽性質,類似古代鬥巧的風俗。近代的穿針引線、蒸巧饃饃、烙巧果子、生巧芽以及用麵塑、剪紙、彩綉等形式做成的裝飾品等就是鬥巧風俗的演變。舊時長島縣的拉巧,其實就是鬥巧。節前,姑娘們聚在一起,精心裝飾巧棚,巧棚中有獅子、斗雞、鳳凰、鯉魚跳龍門、戲出子、轉燈、餑餑、金鍾等。節日期間,把巧棚布置一新,晚飯後,姑娘們聚在一起,明燈蠟燭,唱喜歌拉巧。觀眾絡繹不絕,有的帶到外村去表演,一般延續四天左右。無棣、長島等地有做巧芽、的習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將穀物浸泡水中發芽,七夕這天,剪芽做湯。
榮成兒童特別重視吃巧芽,看巧雲。無棣牧童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叫做「賀牛生日」(據說七夕是牛的生日)。曲阜、寧陽等地習慣於七夕之日曬衣物。日照婦女在這一天都要洗頭,據說這天洗頭頭發明亮柔軟,沒有汗臭味。臨沂一般都在這天洗涮油罐子,據說這一天油罐子特別容易洗涮,用水輕輕一沖就潔凈了。諸城、滕州、鄒城一帶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淚」,認為是牛郎織女相會所致。膠東、魯西南等地傳說這天喜鵲極少,都到天上搭鵲橋去了。
乞巧節的飲食,一般是面條、水餃、饅頭和烙果子等。臨沂習慣用儲蓄的露水做面條,堂邑縣把七夕做的面條叫雲面,意為巧雲,昌邑用七種野菜包包子,膠東家家戶戶烙「巧果子」(先用油、雞蛋、糖把麵粉和好,再用荷花、桃、魚等模子製成各種花樣,最後烙熟),用線穿起來,給小孩掛在脖子上,邊玩邊吃,親友之間相互饋送。臨朐等地,婦女習慣在七夕之日回娘家串親。
☆☆盂蘭盆節
每年農歷七月十五日為「盂蘭盆節」,也稱「中元節」,有些地方俗稱「鬼節」、「施孤」,又稱亡人節、七月半。
「鬼節」,俗稱「七月半」(有些地區為十三或十四)。俗傳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閻王釋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習俗。送祖時,紙錢冥財燒得很多,以便「祖先享用」。同時,在寫有享用人姓名的紙封中裝入錢紙,祭祀時焚燒,稱「燒包」。年內過世者燒新包,多大操大辦,過世一年以上者燒老包。
無論貧富都要備下酒菜、紙錢祭奠亡人,以示對死去的先人的懷念。中元節一般是七天,又有新亡人和老亡人之分。三年內死的稱新亡人,三年前死的稱老亡人。迷信說新老亡人這段時間要回家看看,還說新老亡人回來的時間並不相同,新亡人先回,老亡人後回。因此要分別祭奠。燒紙錢的時間選晚上夜深人靜,先用石灰在院子里灑幾個圈兒,說是把紙錢燒在圈兒里孤魂野鬼不敢來搶,然後一堆一堆地燒,燒時嘴裡還要不住地念叨:「某某來領錢。」最後還要在圈外燒一堆,說是燒給孤魂野鬼的。亡人們回去的這一天,無論貧富都要做一餐好飯菜敬亡人,又叫「送亡人」。
印度佛教儀式中佛教徒為了追薦祖先舉行「盂蘭盆會」,佛經中《盂蘭盆經》以修孝順勵佛弟子的旨意,合乎中國追先悼遠的俗信,於是益加普及。民間普遍流傳目蓮解救母厄的故事:「有目蓮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墮落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為烈焰,飢苦太甚。目蓮無法解救母厄,於是求教於佛,為說盂蘭盆經,教於七月十五日作盂蘭盆以救其母。」
中國從梁代開始照此仿行,相沿成中元節。不過後來除設齋供僧外,還增加了拜懺、放焰口等活動。
這一天,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師座和施孤台。法師座跟前供著超度地獄鬼魂的地藏王菩薩,下面供著一盤盤面制桃子、大米。施孤台上立著三塊靈牌和招魂幡。過了中午,各家各戶紛紛把全豬、全羊、雞、鴨、鵝及各式發糕、果品、瓜果等擺到施孤台上。主事者分別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藍、紅、綠等顏色的三角紙旗,上書「盂蘭盛會」、「甘露門開」等字樣。儀式是在一陣庄嚴肅穆的廟堂音樂中開始的。緊接著,法師敲響引鍾,帶領座下眾僧誦念各種咒語和真言。然後施食,將一盤盤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復三次。這種儀式叫「放焰口」。
到了晚上,家家戶戶還要在自己家門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越多越好,象徵著五穀豐登,這叫作「布田」。有些地方有放水燈的活動。
所謂水燈,就是一塊小木板上扎一盞燈,大多數都用彩紙做成荷花狀,叫做「水旱燈」。按傳統的說法,水燈是為了給那些冤死鬼引路的。燈滅了,水燈也就完成了把冤魂引過奈何橋的任務。那天店鋪也都關門,把街道讓給鬼。街道的正中,每過百步就擺一張香案,香案上供著新鮮瓜果和一種「鬼包子」,桌後有道士唱人們都聽不懂的祭鬼歌,這種儀式叫「施歌兒」。
上元節是人間的元宵節,人們張燈結綵慶元宵。中元由上元而來。人們認為,中元節是鬼節,也應該張燈,為鬼慶祝節日。不過,人鬼有別,所以,中元張燈和上元張燈不一樣。人為陽,鬼為陰;陸為陽,水為陰。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傳說中的幽冥地獄,鬼魂就在那裡沉淪。所以,上元張燈是在陸地,中元張燈是在水裡。
民間普遍流傳目蓮解救母厄的故事:
「有目蓮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墮落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為烈焰,飢苦太甚。目蓮無法解救母厄,於是求教於佛,為說盂蘭盆經,教於七月十五日作盂蘭盆以救其母。」
❼ 衡陽七月半供飯要准備什麼東西-今日熱點2022七月半供飯有什麼講究
有些網友應該知道在七月半的時候會有給祖先供飯的習俗,這其實也是對逝去的親人一種思念之情,在這個七月半的供飯上也會准備很多不錯的食物,那麼2022七月半供飯有什麼講究,2022七月半供飯從哪天開始,2022七月半供飯是要准備什麼菜,接下來大家就隨小編一起了解看看~
2022七月半供飯有什麼講究
1、請先人牌位
到「七月半」祭祖時,則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一位請出來,恭恭敬敬地放到專門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飯,直到七月三十日送回為止。有先人畫像的,也要請出掛起來。
2、祭拜順序有講究
祭拜時,依照輩份和長幼次序,給每位先人磕頭,默默禱告,向先人匯報並請先人審視自己這一年的言行,保佑全家平安幸福。
自己平安幸福。送回時,燒紙錢衣物,稱燒包衣,或佛門或道教的超度法事。
3、祭祖供品
中元節祭祖祀先活動一般在當天中午進行,家家備辦豐盛的菜餚酒飯,在各自的廳堂中的大八仙桌上擺滿24味全席,擺上七雙筷子、一壺酒七個爵杯,正中又擺上果盒饌盤,果盒一般為六稜柱型堅木雕刻花飾,饌盤也用堅木雕成長方形,上方六格,格中放了香菇、木耳、松菇、黃花菜、干筍絲和紅棗等六味素菜,俗稱「六味齋」。
4、祭拜儀式以及燒紙講究
筵席擺好,主人點了三條炷香,點了大紅雙燭、拈香跪拜如儀,請祖宗來享祭宴,並希保庇兒孫一家康健平安、家景發達等等,稍停方卜杯討得允准,才焚燒金銀冥幣,待金紙焚燒殆盡才可以撤筵。
同日對供奉在廳堂的神佛,則敬獻三牲,所謂三牲即一項主牲配兩種邊牲,主牲一般是煮熟的五斤帶蹄大豬腳,邊牲通常是煮熟了的魚、魷魚、目魚和雞,如廳中奉有觀音佛祖,因觀音媽不茹葷,經常用新鮮水果供奉。
因神佛比祖先級別高,所以只能供獻「金紙」,銀服之類較不值錢不能體現善男信女的誠心,所以不在奉獻之列。
中元節祭祖祀先敬神佛之外,主人還順便孝敬厝主、地基主、灶神、床母,乃至牛棚、馬廄、羊圈和豬欄諸神祗,以五味筵碗及銀服奉敬即可。
衡陽七月半供飯要准備什麼東西
七月半要請人吃「燒衣飯」,比過年還熱鬧
衡東縣珍珠鄉,七月半又叫「接祖」或「接客」。在農歷七月初一至十五這段時間,是他們過七月半的日子,不同的人家有不同日子,而且同一家族之間在時間安排上有約定俗成的規矩。
比如說,劉家是初一傍晚時候把「客」接進來,初二晚上再把「客」送走,同家族的伯父家聽到他家送「客」的鞭炮聲,便立刻點上香、燭、紙錢,放一掛鞭炮,就是把「客」接到他們家去了。
七月半是一件非常隆重的事情,如果無故缺席會被別嘩拆賣人說成是數典忘祖,會被認作是沒出息的人。
這時的主要活動就是祭祖,早上、中午、晚上都要供奉酒水和水果、點心。比較奇怪的是,按照傳統習俗,酒水是以釀造米酒的酒糟替代。在送「客」出門的那天下午,要燒很多紙錢和紙做的「衣裳」,還有紙箱子之類的祭品,還要寫一份包括已逝去的五代之內的親人名單,然後在所有的這些物品上淋雄雞血,選擇一個方位燒掉。
七月半是一年之中最隆重的一次紀念逝去親人的活動,但它也是一次人情味很濃的活動。
每年在七月初一之前,經常走往的親戚朋友之間,早早就打好招呼,「我家是哪天接祖,你過來吃『燒衣飯』。」因為七月半要燒很多紙剪的衣裳,所以請親戚朋友吃的這頓午餐就叫做「燒衣飯」。
吃「燒衣飯」的時候,三姑六婆、鄰居密友都來了,滿屋子都是人,非常熱鬧。吃飯的時候,用那隻血祭紙錢的雄雞做成的一道菜——生薑爆炒雄雞肉,大人們會在飯桌上告訴未成年的小孩子,吃了這道菜就可以長得快,大人也會特意讓給孩子們吃。
七月半有時候比過年還熱鬧。這樣的七月半習俗,和衡山、南嶽很多地方都是一樣的。
供「老客」時,不能碰凳子和桌子
近來備受年輕人追捧的七夕情人節(七月初七),正好是開鬼門關的日子,「老客」(指已故的先輩)在這一天全部回來了。
這段時間,大人常常會招呼家裡的小孩,「晚上早點回家。」而小孩子也是不能單獨放在家裡,怕被嚇到,因為在七月初十之前,回到陽間的「亂逗老客」,都還沒找著家。
開了鬼門關之後,除了招呼小孩子注意,其他跟平時沒有多大差別。一直到七月初十的晚上,各家各戶會燃放鞭炮,迎接「御昌老客」回屋。次日開始,每天供飯,如果家裡兄弟多,那就輪流供「老客」。
供「老客」的時候,是嚴禁碰供奉的凳子和桌子。5天的時間,到七月十五,就准備燒包,每個包裡面的紙錢要一張一張分開,裡面夾上冥幣,然後再用白色的紙包起來。
燒包,是為了送「老客」回。每個包都要用毛筆寫上「老客」的名字,不然就像我們寄信一樣,沒有地址和名字,收信人將有可能收不到晚輩寄過去的紙錢,他們就將沒有錢用。
在燒包的同時,燒包人一般都會念念有詞,大意是祈求「老客」保佑之類的話語。與此同時,還要另外在邊上燒包給相當於郵差的.使者。
雖然同是衡南,但是,不同的地方還是會有一些區別的。例如在向陽橋鎮、花橋等東鄉片區,供老客一般是七月十一至十四。
東鄉這一塊,每天供「老客」,早上就是油條、包子之類的,中午則要置辦十幾個碗,非常豐盛,晚上又要供茶和水果,在供「老客」的時候,同樣是不允許碰凳子和桌子的,等供完之後,才能動用其他東西。
用桐葉粑供「老客」祁東白鶴鋪鎮
初十的晚上,家裡的老大,就是最老的長輩,會把家裡人召集到一起,先吃晚飯,交待供奉的相關事宜和具體安排,比如,這5天,怎麼輪流供奉祖宗;如果哪家沒空,又由哪家代辦;紙錢、鞭炮、金銀錠、冥衣褲,還有哪些時興的燒給祖宗的祭祀用品。
當然,最重要的一項,就是全家人一起接祖宗回家過節。一般選擇村口或是自家門口,看地方大小,上供奉物品,點香、燭,燒點紙錢,然後老人開始念念有詞,大致介紹一下本年度以來家中發生的大事等。
接著是鳴炮,歡迎祖宗回家過一年一度的七月半節。
接下來幾天里,大家輪流供奉。飯前香、燭、炮一應俱全,祖宗吃好了,大家再用餐。供奉祖宗的東西,有酒有肉,每餐都是新鮮的,剩菜飯是不能上供桌的。要是兄弟多,家裡的長輩一般是會每天到場,飯前要跟祖宗們(有時稱「老客」)匯報工作和求願等,由老人幫各家說。
到了七月十五,最隆重的晚宴,款待好祖宗後,就開始最盛大的儀式,全家人一起,把紙錢、供奉品(水果、桐葉粑)等祭祀品就位,燒的紙錢架好,打好飛紙,說明某家給祖宗燒些什麼,東西燒起來了,把飛紙放到火中也燒了,敬請祖宗查收。然後把預備給轎夫們的散碎銀子燒了,老人也會特別說明,這些就是給各位轎夫的賞錢,或是有些野鬼在邊上,讓它們也從這里拿點,別搶祖宗的東西。
❽ 楊琳(南開大學教授)詳細資料大全
楊琳,1961年9月生,甘肅臨夏市人。1982年西北師范大學中文系本科畢業,兼任國家語委語言文字標准化技術委員會漢語語匯分技術委員會秘書長、中國民俗語言學會副會長、中國訓詁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文字學會理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 :楊琳
- 出生地 :甘肅臨夏市
- 出生日期 :1961年9月
- 職業 :教師
- 畢業院校 :西北師范大學
- 研究方向 :為辭匯學、訓詁學、文獻學
人物經歷
1982年西北師范大學中文系本科畢業,1988年四川大學中文系漢語史碩士研究生畢業。1997年破格晉升為教授。兼任國家語委語言文字標准化技術委員會漢語語匯分技術委員會秘書長、中國民俗語言學會副會長、中國訓詁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文字學會理事。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為辭匯學、訓詁學、文獻學、文字學、文化語言學、民俗學等。主要貢獻
出版學術著作8部,發表論文240多篇。著作
1. 新型古代漢語(副主編) 巴蜀書社1993 2. 語言與文化探幽 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 3. 漢語辭匯與華夏文化 語文出版社1996 4. 中國傳統節日文化 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 5. 小爾雅今注 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2 6. 古典文獻及其利用 北京大學出版社,第1版,2004;第2版,2010;第3版,2014 7. 天津民俗(主編) 甘肅人民出版社2008 8. 重陽 北京:三聯書店2009 9. 訓詁方法新探 商務印書館2011 10.古代漢語(與董志翹共同主編) 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第2版,2014 11.漢字形義與文化 南開大學出版社2012論文
一 語言文字研究 1.風馬牛不相及又一解 語文學習1987:2 2. 《說抱薪救火》商榷中國語文天地1987:5 3. 「昭假」新解四川大學學報1988:4 4. 論「唯S是(之)P」句型煙台大學學報1989:1 5. 釋「取與」「負」「論」中國語文天地1989:4 6. 「其」字的一種特殊用法 古漢語研究1989:3 7. 也談人稱代詞「其」中國語文1990:1 8.郭錫良等編《古代漢語》的釋義問題煙台大學學報1990:1 9. 馬王堆漢墓帛書重文號釋例 文獻1990:3 10. 「疑問詞及指示代詞+其」釋例煙台大學學報1991:1 11. 論「V於(乎)O」結構煙台大學學報1992:2 12. 古書的國語今讀問題 語文建設通訊(香港)36期(1992.6) 13. 古漢語詞語雜考肢宴核古漢語研究1993:3 14. 漢語系詞研究評議煙台大學學報1993:4 15.五筆號碼檢字法圖書館學研究1994:4 16.漢語拼音文字方案中國人文科學(韓國)13輯(1994.12) 17. 成語另解二則 辭書研究1994:6 18. 東州考 文獻1995:2 19. 建立統一的古漢語教學語法系統大可不必中國語文1996:1 20. 漢語辭匯復音化新探煙台大學學報1995:4 21. 成語正義二則 古漢語研究1995:4 22. 《漢語大詞典》中存在的問題 清華學報(台灣)1995:2 23. 萬物何以稱為「東西」 文史知識1997:7 24. 辭匯規范應以從眾和需要為根本原則 語文建設1997:5 25. 論聞一多的《詩經》研究 漢語史研究集刊第1輯(1998.7) 26. 《金瓶梅》詞語拾詁煙台大學學報1997:4 27. 何為「垂天之雲」?學語文1998:5 28. 古漢語詞語辨析三則 古籍研究1999:1 29. 解釋古籍須多方斟酌 古漢語研究1999:3 30. 「畫餅充飢」如何畫?學語文1999:6 31. 論訓詁學的學術原則 漢語史研究集刊第2輯(2000.1) 32.伍子胥事祥畢跡的新發現社會科學戰線2000:4 33. 「杜撰」語源考 古漢語研究歷掘2000:3 34. 「子」為尊美之稱探源 漢語史研究集刊第3輯(2000.10) 35. 「解手」與「胡豆」釋名辭書研究2001:1 36. 「二百五」與「不管三七二十一」 尋根2001:1 37. 《語文學論集》閱讀札記 漢語史研究集刊第4輯(2001.3) 38. 《小爾雅》異文研究 文字學論叢第1輯,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8 39. 《小爾雅》文字訛誤辯正語言研究2002:1 40. 《小爾雅》疑難義訓溯源煙台大學學報2002:2 41. 箭靶中心何以稱「鵠」?中國典籍與文化2003:1 42. 何為「偏諱」?煙台大學學報2003:3 43. 論詞例求證法語言研究2003:4 44. 《漢語大詞典》詞義溯源 漢語史研究集刊第6輯,巴蜀書社2003.11 45. 從《說文》看《小爾雅》之本字 說文學研究第1輯,湖北:崇文書局2004.1 46.《小爾雅》研究史綱清華學報(台灣)新33卷第1期,2004.4 47.《說文》辨證五則中國文字研究第五輯,廣西教育出版社2004.11 48.「亞父」為古代楚方言稱謂說劉叔新先生七十華誕紀念文集,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4.12 49. 釋化 漢字研究第一輯,學苑出版社2005.6 50. 談義源研究的價值南開語言學刊2005:1 51. 論語境求義法 漢語史研究集刊第八輯,巴蜀書社2005.12 52. 論對文求義法長江學術2006:2 53. 論異文求義法語言研究2006:3 54. 龜鴨王八語源考中國文化研究2006:2 55.《說文通訓定聲》評議 說文學研究第2輯,湖北:崇文書局2006.6 56. 煤的詞義演變與古代民俗文化學刊2006:2 57. 樞之本義考漢語史學報第六輯,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2 58. 《說文》小札中國文字學報第1輯,商務印書館2006.12 59 論文化求義法 漢語史研究集刊第十輯,巴蜀書社2007.9 60.「胡」的胡須義的由來及出現時代 南開語言學刊2007:2 61.臨夏話中疊音詞的音變現象 金秋集——劉叔新先生南開執教五十周年紀念論文集,南開大學出版社2008 62. 論因聲求義法長江學術2008:3 63. 漢語詞源求證舉例 民族語文2008:5 64.「亞父」即「阿父」說——兼論詞頭 文字學論叢第四輯,江西教育出版社2008 「阿」的出現時代 65.論因形求義法中國文字研究第十輯,大象出版社2008 66.訓詁方法的現代拓展:異語求義法 南開語言學刊2008:2 67.《〈觀世音應驗記三種〉譯注》獻疑漢語史學報第八輯,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9 68.析疑解惑求真務實——評《古詩文詞義訓釋十四講》文化學刊2009:6 69.《史記》疑難詞語解詁 古漢語研究2009:4 70.詞例求義法新論——兼談相因生義說的問題 南開語言學刊2009:2 71.論名字求義法勵耘學刊2010:1 72.論方言求義法燕趙學術2010春之卷 73.《漢語大詞典》光碟版與紙質版的區別 辭書研究2010:4 73.古漢語外來詞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南開語言學刊2010:1 74.「黃花閨女」與「露馬腳」探源 民族藝術2010:4 75.說「文」紅樹林(中學生版)2010:12 76.說「年」 紅樹林(中學生版)2011:1-2 77.論連文求義法長江學術2011:1 78.說「天」 紅樹林(中學生版)2011:479.說「案」 紅樹林(中學生版)2011:5
80.論連文求義法 長江學術2011:1
81.古代詩文中「車軸」的喻義, 古典文學知識2011:6
82.司馬遷報任少卿書索隱 漢語史學報第11輯,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12
83.為什麼說「黃花菜都涼了」 咬文嚼字2012:3
84.物品稱「東西」探源 長江學術2012:3
85.「也」有女陰義 尋根2012:3
86.赤條條、光棍、吊兒郎當、二郎腿、弔膀子考源 勵耘學刊2012:1
87.釋「字」「船」「盛」 中國文字學報第4輯,商務印書館2012
88.辭匯生動化及其理論價值——以「抬杠」「敲竹杠」等詞為例 南開語言學刊2012:1
89.論文例求義法 香港浸會大學:人文中國學報第18期,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90.」棒「與」老闆「考源 南開語言學刊2012:2 91.諧聲字以諧韻為原則說 中國文字研究第17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92.「結裹」與「結果」的源流及糾葛 語言研究2013:1 93.漢語新詞語的規范問題 華夏文化論壇第9輯,吉林文史出版社2013 94.俗語詞研究概說 文化學刊2013:5 95.「燒包」考源 勵耘學刊2013:1 96.俗語詞的流變規律 文化學刊2013:6 97.「吹牛皮」「拍馬屁」考源 南開語言學刊2013:2 98.「骨董」考源 長江學術2014:1 99.「華佗」之名來自外語嗎? 中國典籍與文化2014:1 100.「調包、搗包、搗鬼、日鬼」等詞考源 勵耘語言學刊2014:1 101.中古辭匯研究的坐標 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2.12 102.《蘭亭集序》:「怏然自足」還是「快然自足」? 古典文學知識2014:4 103.文化語言學論綱 文化學刊2014:5 104.二百五與二五眼考源 南開語言學刊2014:1 105.「張致」與「失張失致」考源 漢語史研究集刊第18輯,巴蜀書社2014 106.「皮草」與「布草」考源 澳門語言學刊2014:1 107.「草」之雌性義考源 燕趙學術2014年秋之卷 108.《漢語復音詞研究新探》序 天津古籍出版社2014 109.「野狐禪」非佛源考 文學與文化2015:1 110.發昏章第十一·不管三七二十一考源 文化學刊2015:6 111.「扒灰」考源 文化學刊2015:7 112.「馬百六」與「拉皮條」考源 文化學刊2015:8 113.「之乎者也」沒有迷 文學與文化2015:2 114.「貓膩」考源 漢語史研究集刊第19輯,巴蜀書社2015 115.「毛病」考源 文化學刊2015:9 116.上當·賣當·打當考源 文化學刊2015:11 117.方言詞「尕」「玍」的由來 南開語言學刊2015:1 118.論相鄰引申 古漢語研究2015:4 119.「抬杠」與「頂缸」考源 文化學刊2015:12 120.楚簡《老子》男陰之「鳥」考釋 中國文字研究第22輯,上海書店出版社2015 121.「侃大山」「擺龍門陣」考源 歷史語言學研究,商務印書館2015 122.半吊子·三腳貓考源 文化學刊2016:2 123.「赧郎」新解 古典文學知識2016:2 124.「露馬腳」考源 文化學刊2016:3 125.辭匯生動化與俗語詞的理據考索 辭匯學理論與套用(八),商務印書館2016 126.拖油瓶考源尋根2016:2 127.「裝蒜」「一 *** 債」考源 文化學刊2016:4 128.《金瓶梅詞話》中的三種「語言指紋」中國典籍與文化2016:2 129.「盂蘭盆」考源文化學刊2016:6 130.「吃醋」考源勵耘語言學刊2016:1 131.倒霉·倒灶·刷子考源漢語歷史語言學的傳承與發展,復旦大學出版社2016 132.俗語詞「停燭·停燈」考源南開語言學刊2016:1 133.「頂呱呱·呱呱叫」考源長江學術2016:3 134.「銅斗、潑天、潑天閧、撥天關、潑家私」考釋文獻語言學第3輯,中華書局2016 135.察只子·變復·偶語解證文化學刊2016:10 136.懸橙·捉出·懸米·嬴勝辨正文化學刊2016:11 137.「動彈」「動換」考源向熹先生九十華誕紀念文集,上海三聯書店2016 138.《說文》段注辨證七則宏德學刊第5輯,江蘇人民出版社2016 139.「跳槽」考源中國語言文學研究2016年秋之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
文獻研究
1.馮延巳還是馮延己 文獻1989:4 2. 《平水韻》的得名及成書時間考 文獻1993:4 3. 《東皇太一》與《東君》當為一篇考貴州教育學院學報1997:4 4. 《登徒子好色賦》的語文學證偽 文獻1998:4 5. 古代文獻辨析二則 古籍研究2000:1 6. 典籍書名及作者辨誤 古籍研究2001:4 7. 《小爾雅》考實 文史2002年2輯,總第59輯 8. 胡世琦及其《小爾雅義證》考述 文獻2003:2 9. 典籍辨誤五則 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3:2 10.數位化古典文獻綜述中國史研究動態2004:4 11.道藏纂修簡史 世界宗教文化2004:3 12.兩篇古代韻文的解讀文學與文化第5輯,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12 13.《大唐類要》失傳了嗎?中國典籍與文化2005:1 14.評《四庫大辭典》的優點和缺點 辭書研究2005:1 16.莫栻《小爾雅廣注》考評 古籍研究2005卷上,安徽大學出版社2005.6 17.從五雜組詩到雜俎文 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6:4 18.《舉秀才》民謠的復原 中國典籍與文化2007:1 19.文獻字形訛誤的判定原則 中國典籍與文化2009:1 20.大陸古籍數位化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第一屆中國古籍數位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09 21.理想電子古籍的標准 中國典籍與文化2009:4 22.天下第一奇聯之我見 尋根2010:1 23.「黃河遠上」與「黃沙直上」的是非 古典文學知識2010:6 24.敦煌文獻《春聯》校釋 中國典籍與文化2011:1 25.《大唐新定吉凶書儀·節候賞物第二》校證 敦煌研究2011:1 26.古人名字辨正 中國典籍與文化2012:327.」金學「基礎有待夯實——以《金瓶梅詞話》第一回校釋為例 文學與文化2012:4 28.藏書於山的傳統與《史記》的藏之名山 文學與文化2014:1 29.《中國通俗小說書目》的兩點疑惑 古典文學知識2015:2 30.新發現的一冊「永樂大典」述略 尋根2015:3 31.《新刻增校切用正音鄉談雜字大全》考述 中國典籍與文化2015:4
文化研究
1. 「雲雨」與原始生殖觀 社會科學戰線1991:1 2. 龜由貴反賤的民俗心理民間文學論壇1992:1 3. 倉頡的傳說及索隱 民間文學論壇1993:1 4. 履跡生子觀念的解析東方叢刊1993:1 5. 巫山神女原型新探 文藝研究1993:4 6. 四方神名及風名與古人的四方觀念中國民間文化1993:4 7. 食色關系論 東方叢刊1993:4 8. 耽耳習俗與豬神崇拜東方叢刊1994:1 9. 《釋名》「雨,羽也」的民俗內涵 民間文學論壇1994:4 10.中國古代雕刻作品析疑二則 社會科學戰線1995:5 11.韓國采風當代韓國1995:4 12.韓國印象記人民日報(海外版)1995.10.27第8版 13.韓國教育觀感當代韓國1996:2 14. 清明節考源 尋根1996:2 15. 左右尊卑文化現象的研究中國文化研究1996:2 16. 《詩經》中馬的比興意蘊探析 第二屆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語文出版社1996 17. 冥錢考 文獻1997:3 18. 漫話冥錢 世界宗教文化97年夏季號 19. 中秋節的起源 尋根1997:4 20. 社神的源流 文獻1998:1 21. 古代社主的類型中國典籍與文化1998:3 22. 詩歌賞析應關注民俗 文史知識1998:4 23. 話說重陽糕 文史知識1998:11 24. 七夕節的起源 學術集林第15卷( 1999) 25. 《詩經》文化闡釋中的泡沫現象東方叢刊1999:2 26. 務實與創新的結晶(與葉明合作)聊城師范學院學報1997:2 27. 社之功用考述 文獻1999:4—2000:1連載 28. 古代襪子考述 中國典籍與文化1999:3 29. 社神與樹林之關系考述 民族藝術1999:3 30. 「數九」應從何日數起? 民俗研究1999;3 31. 春聯起源考 文博1999:6 32. 爆竹二題 尋根1999:6 33.馬王堆帛畫《社神護魂圖》闡釋 考古與文物2000:2 34. 斗神的祭祀及演變 民族藝術2000;2 35. 高麗松扇非摺疊扇 中國典籍與文化2000:4 36. 唐詩的民俗學解讀 古典文學知識2001:2 37.《山海經》「浴日」「浴月」神話的文化底蘊 民族藝術2002:3 38. 漫說中國古代扇子 尋根2002:4 39. 神話研究絕非神話新編——評何新《龍:神話與真相》,2002海峽兩岸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 論文集,台灣2003.12 40.中國古代袒露禮俗研究 民族藝術2004:3 41.驅鬼的桃板 世界宗教文化2004:1 42.中國是世界上最先使用賀年卡的國家 文博2004:5 43.論古代社會的袒露禮俗中國文化研究2005:1 44.天津民俗文化尋根 尋根2006:4 45.掃帚的俗信及膜拜 民族藝術2006:3 46.掃帚的起源及禮俗 文化學刊2006:1 47.對中醫我們應持什麼樣的態度 文化學刊2006:2 48.中國古代的扇子文化學刊2007:1 49.長壽面與壽星崇拜 尋根2007:6 50.西安發現的「兒童玩具」不是「磨喝樂」 考古與文物2007年增刊 51.重陽節應列為法定節日文化學刊2008:1 52.剪紙藝術「掃晴娘」的源流 民族藝術2008:2 53.為民俗語言學開疆拓土 理論界2008:7 54.「二月二」風俗談 尋根2009:1 55.古代生日禮俗的沿革中國典籍與文化論叢第11輯(2009) 56.中國古代的冥壽禮俗文學與文化第9輯,南開大學出版社2009 57.化生與摩侯羅的源流中國歷史文物2009:2 58.張大帝信仰的源起與流變 民族藝術2009:3 59.宗教信仰與環境保護 The Journal Performative Humanities,Vol.40 No.1,2010,Hanyang University,Seoul 60.戰國楚墓神秘腳印的文化蘊涵 尋根2011:161.金瓶梅民俗摭談 文學與文化2012:1
62.「落帽」龍山今何在 文史知識2012:5 63.「落帽」龍山今何在 文史知識2012:5 64.丹書鐵券的左右問題 古典文學知識2013:2 65.壽圖源流 尋根2013:3 66.姚黃魏紫各千秋 文化學刊2013:4 67.亥為吉日文化之謎的破解 青海社會科學2013:5 68.臨夏磚雕 尋根2013:6 69.中國古代的掃帚星信仰 [日]石冢晴通編:敦煌學·日本學續編,上海辭書出版社2013 70.文史札記三則 文化學刊2014:1 71.論先秦一車駕三馬之制 考古2014:5 72.兵器殳的歷史演變 南方文物2014:4 73.勺形司南未可輕易否定 自然辯證法通訊2016:3
獲獎記錄
楊琳 曾獲中宣部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首屆學術著作獎二等獎、山東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天津市社科優秀成果三等獎等獎勵。
❾ 七月半燒包什麼時候燒
各地風俗不一樣,我們這里有七月十四或七月十五的,一般都是晚上九點半最好,陰差剛到,最好給他們准備點酒菜,他們才好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