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七夕課文

七夕課文

發布時間: 2023-04-20 11:19:50

Ⅰ 林傑《乞巧》翻譯賞析

乞巧 林傑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旦橋明渡河橋。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作者】

林傑(831-847)字智周,福建人,唐代詩人。小時候非常聰明,六歲就能賦詩,下筆即成章。又精書法棋藝。卒,年僅十七。《全唐詩》存其詩兩首。

模告 【注釋】

① 乞巧:古代節日,在農歷七月初七日,又名七夕。

【翻譯】

一年一度的七夕節又來到了,牽牛織女再度橫渡喜鵲橋來相會。家家戶戶的人們紛紛情不自禁地抬頭仰望浩瀚的天空,挨家挨戶的巧手女子都穿起紅絲,至少有幾萬條。(比喻)

【賞析】

《乞巧》是唐代詩人林傑描寫民間七夕乞巧盛況的名詩。

一年一度的七夕又來到了,家家戶戶的人們紛紛情不自禁地抬頭仰望浩瀚的天空,這是因為牛郎織女這一美麗的傳說牽動了一顆顆善良美好的心靈,喚起人們美好的願望和豐富的想像。

開頭兩句敘述的就是牛郎織女的民間故事。一年一度的`七夕又來到了,家家戶戶的人們紛紛情不自禁地抬頭仰望浩瀚的天空,這是因為這一美麗的傳說牽動了一顆顆善良美好的心靈,喚起人們美好的願望和豐富的想像。「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後兩句將乞巧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簡明扼要,形象生動。可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後資料袋的內容,感受人們過節時的喜悅。詩人在詩中並沒有具體寫出各種不同的心願,而是留下想像的空間,要引導學生結合全詩的理解,進一步體味詩中展示的人們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心願。

這里我們進一步體味詩中展示的人們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心願。室內,雲母屏風上映著幽暗的燭影;室外,銀河漸漸西移垂地,晨星就要消失了。嫦娥在月宮中孤獨枯燥的生活,只能見到深藍色的天。從而引發出凡人對仙人的感嘆:嫦娥應該後悔偷吃了靈葯了吧,不然怎能眼望著碧海青天,夜夜心情孤寂。是一種同病相憐、同心相應的感情。在孤寂的主人公眼裡,這孤居廣寒宮殿,寂寞無伴的嫦娥,其處境和消春心情不正和自己相似嗎?

Ⅱ 牛郎織女,五年級課文,簡述七夕節的來歷

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七夕節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故名「七夕」。拜七姐,祈福許願、乞求巧藝、坐看牽牛織女星、祈禱姻緣、儲七夕水等,是七夕的傳統習俗。經歷史發展,七夕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使其成為了象徵愛情的節日,從而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在當代更是產生了「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
七夕節既是拜祭七姐的節日,也是愛情的節日,是一個以「牛郎織女」民間傳說為載體,以祈福、乞巧、愛情為主題,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七夕的「牛郎織女」來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時代人們將天文星區與地理區域相互對應,這個對應關系就天文來說,稱作「分星」,就地理來說,稱作「分野」。相傳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織女會於天上的鵲橋相會。
七夕節起始於上古,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宋代。在古代,七夕節是靚女們的專屬節日。在七夕的眾多民俗當中,有些逐漸消失,但還有相當一部分被人們延續了下來。七夕節發源於中國,在部分受中華文化影響的亞洲國家如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也有慶祝七夕的傳統。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Ⅲ 蘇教版六年級《牛郎織女》課文

具體如下:

很久很久以前,有個孤兒跟著哥哥嫂子過日子。哥哥嫂子待他很不好,叫他吃剩飯,穿破衣裳,每天天不亮,就趕他上山放牛。他沒名字,大家都叫他牛郎。牛郎照看那頭牛挺周到。每天放牛,他總是挑最好的草地,讓它吃。

牛郎照看那頭牛挺周到。每天放牛,他總是挑最好的草地,讓它吃又肥又嫩的青草;老牛渴了,他就牽著它到小溪的上游,去喝最干凈的溪水。那頭老牛跟他也很親密,常常用溫和的眼光看著他,有時候還伸出舌頭舔舔他的手呢。

一天晚上,牛郎走進牛棚,忽然聽見一聲「牛郎!」,是誰叫他呢?回頭一看,微弱的星光下面,原來是老牛在講話。老牛說:「明天黃昏的時候,你翻過右邊那座山,山那邊有一個湖,湖邊有一片樹林。在樹林里,你會遇到一位美麗的姑娘。可別錯過了這個機會呀!」

第二天黃昏,牛郎翻過右邊那座山,來到湖邊的樹林里。忽然,遠處傳來輕盈的歡笑聲,牛郎循著笑聲望去,只見湖邊有幾個姑娘正在嬉戲。過了一會兒,其中的一個離開夥伴,向樹林走來。這姑娘是誰呢?原來她是王母娘娘的外孫女,織得一手好彩錦,名字叫織女。

每天早晨和傍晚,王母娘娘拿她織的彩錦裝飾天空,那就是燦爛的雲霞。這天下午,王母娘娘多喝了幾杯美酒,靠在寶座上睡著了。織女和眾仙女見機會難得,便一起飛到了人間。

牛郎和織女在樹林里相識了。交談中,牛郎明白了織女的身份,織女也知道了牛郎的遭遇。織女見牛郎心眼好,又能吃苦,便決心留在人間,做牛郎的妻子。

從此,牛郎在地里耕種,織女在家裡紡織。兩個人辛勤勞動,日子過得挺美滿。轉眼間,三個年頭過去了,他們有了一兒一女。

一天,牛郎去喂牛,那頭衰老的牛又講話了,眼眶裡滿是淚花。它說:「我不能幫你們下地幹活了!咱們快分手了!我死了以後,你把我的皮剝下來留著,碰到緊急的事,你就披上我的皮……」老牛話沒說完就死了。

再說天上,王母娘娘得知織女下嫁人間,氣得暴跳如雷,發誓要把織女抓回天庭,嚴厲懲罰。

一天,王母娘娘趁牛郎到地里幹活,便帶領天兵天將闖進牛郎家裡,來抓織女。兩個孩子跑過來,死死地抓住媽媽的衣裳,王母娘娘狠狠一推,兩個孩子跌倒在地。王母娘娘拽著織女,一齊飛向天宮。織女一邊掙扎,一邊望著兩個孩子大聲喊:「快去找爸爸」。

牛郎得知織女被王母娘娘抓走,心急如焚。可是怎麼上天搭救呢?忽然,他想起老牛臨死前說的話,便趕緊找出牛皮,披在身上,然後將一兒一女放在兩只竹筐里,挑起來就往外跑。一出屋門,他就飛了起來。他越飛越快,眼看就要追上織女了。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玉簪往背後一劃,霎時間,牛郎的面前出現一條天河。天河很寬,牛郎飛不過去了。

從此以後,牛郎在天河的這邊,織女在天河的那邊,兩人只能隔河相望。日子久了,他們就成了天河兩邊的牽牛星和織女星。

每年農歷七月初七地夜晚,一群群喜鵲飛來,在天河上搭起一座「鵲橋」,讓牛郎織女在橋上相會。每逢這一天,喜鵲也確實少了許多,據說它們都到天河那兒搭橋去了。

相關記載:

到了東漢時期,無名氏創作的《古詩十九首》中,有一首《迢迢牽牛星》,從中可以看出,牽牛、織女已是一對相互傾慕的戀人,不過詩中還沒有認定他們是夫妻。在文字記載中,最早稱牛郎、織女為夫婦的,應是南北朝時期梁代的蕭統編纂的《文選》。

這時「牛郎織女」的故事和七夕相會的情節,已經初具規模了,由天上的兩顆星宿,發展成為夫妻。但在古人的想像中,天上的夫婦和人間的夫婦基本上是一樣的,因此,故事中還沒有什麼悲劇色彩。至於為什麼牽牛、織女要在「七月七日乃得一會」呢?原文未交代。

據後世推測,可能一方面是每年七月夜間的星辰在天空最為明亮,牽牛、織女二星相距較近;另一方面,七月七日是當時民間風俗「乞巧」的日子,而勞動人民都把織女當作勞動能手,因此能在「十日之內,織娟百匹」,便向她「乞巧」。於是,人們就把牛郎織女故事和民間習俗揉合到一起了。隨著時間的流逝,這個故事在繼續豐富和發展。

牛郎織女及「七夕」傳說源於天象星宿之說。早在西周,《詩經·小雅·大東》中,就有對「牛郎」、「織女」的記載。這里,對織女、牽牛二星僅是作為自然星辰形象引出一種隱喻式的聯想,並無任何故事情節。

此時,它們只作為一種文化因子,開始進入文學這個大系統之中。正是這種「因子」,為這個傳說的生成准備了潛在的文化條件。王逸《楚辭章句》卷十七《守志》:「舉天罼兮掩邪,彀天弧兮射奸。」表述了牛郎織女合婚之說。

東漢崔宴《四民月令》「七月七日,河鼓(牽牛星之天文學名稱),織女二星神當會。」由以上諸材料可以看出,人們逐步為牛郎織女這兩個相距甚遠的星辰附會了愛情故事。《古詩十九首》首選透露出了這一信息,這里的牽牛、織女二星已具人物形象,織女終日思念牽牛,渴望相見,而又「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從此開始被編織為一幕恩愛夫妻受著隔絕之苦的愛情悲劇。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牛郎織女的神話故事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萌芽於先秦,漸成於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故事框架基本確定。盡管不同的歷史時期,故事的細節和具體內涵因時而變,但其中蘊涵的對愛人的忠貞不渝的觀念卻穿越千年溫暖後人。

無論是漢代以來的「求智巧」,還是魏晉南北朝以後的「鵲橋會」,都離不開中國古人對天文星象的長期觀測和豐富的想像。

西周先民時代,古人就以「牽牛」、「織女」對銀河兩端的遙遙相望的一對星象進行命名。《詩經·小雅·大東》中記載:「維有天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千牛,不以服箱」。

這是可查的關於牛郎織女最早的記述。隨著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廣泛流傳,七夕這一天被定義成天河兩邊的牛郎和織女通過「鵲橋」相會的日子,七夕節也就日益演變成中國的「情人節」。

Ⅳ 牛郎織女(一)課文講了哪幾件事

1、牛郎自小被兄嫂趕出門,和老牛相依為命;

2、牛郎周到照顧老牛;

3、牛郎在老牛的幫助下,認識了織女;

4、牛郎和織女結為夫妻,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傳說古代天帝的孫女織女擅長織布,每天給天空織彩霞。她討厭這枯燥的生活,就偷偷下到凡間,私培指頌自嫁給河西的牛郎,過上男耕女織的生活。

此事惹怒了天帝,把織女捉回天宮,責令他們分離,只允許他們每年的農歷七月七日在鵲橋上相會一次。他們堅貞的愛情感動了喜鵲,無數喜鵲飛來,用身體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喜鵲橋,讓牛郎織女在天河上相會。



(4)七夕課文擴展閱讀:

每年的農歷七月初七,俗稱「配鄭七夕」,相傳是牛郎織女一年一度在「鵲橋」上相會的日子。千百年來逗返這個古老而動人的愛情故事,世代流傳,這一天還被現代人譽為中國版的「情人節」。

織女星和牽牛星和太陽一樣,都是恆星。織女星的光輝是太陽的50倍,牽牛星的光輝是太陽的10倍有餘。只因距離我們太遠了,所以看去不過是兩顆比較大的星。介紹織女星和牽牛星都是恆星及他們的光輝。

Ⅳ 七夕這篇課文單個字意思有哪些

什麼字呀,不同的字意思是不同的。
單釋義:
[dān]:1.不復雜。 2.獨一。 3.只,僅。 4.奇(jī)數的。 5.薄,弱。 6.衣服被褥只有一層的。 7.覆蓋用的布。 8.記載事物用的紙片。 9.和尚稱禪堂的坐床。 [chán]:1.〔~於〕中國古代匈奴君主的稱號。2.(單) [shàn]:姓。

Ⅵ 傳統節日課文內容有哪些

二年級下冊傳統節日課文內容有6句,分別如下:

春節到,人歡笑,貼窗花,放鞭炮。

元宵節,看花燈,大街小巷人如潮。

清明節,雨紛紛,先人墓前去蔡掃。

過端午,賽龍舟,粽香艾香滿堂飄。

七月七,來乞巧,牛郎織女會鵲橋。

過中秋,吃月餅,十五圓月當空照。

重陽節,要敬老,踏秋賞菊去態鄭登高。

轉眼又是新春到,全家團彎卜圓真熱鬧。

賞析

1、第一句寫出了春節的習俗—貼窗花、放鞭炮。朗讀時,要帶著歡快的語氣來讀。

2、第二句是寫元宵節的習俗—看花燈埋閉穗。

3、第三句寫的是清明節的天氣特點和習俗—掃墓。讀「清明節」時聲音低沉。

4、第四句五月初五是端午節,這一天的習俗是賽龍舟、吃粽子、點艾葉。

5、第五句寫七夕節的習俗—乞巧。

6、第六句寫出了中秋節的習俗—賞月、吃月餅。

Ⅶ 語文三年級下冊二十九課古詩兩首

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二十九課《古詩兩首》課文後面提供的注釋,可以起一定的輔助塌游胡作用,可引導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藉助注釋,自己試著理解詩歌的意思。我在此整理了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二十九課《古詩兩首》,供大家參閱,希望大家在閱讀過程中有所收獲!
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二十九課《古詩兩首》課文
《乞巧》

作者:林傑

七夕今宵看碧霄,

牽牛織女渡河橋。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盡紅絲幾萬條。

《嫦娥》

作者:李商隱

雲母屏風燭影深,

長江漸落曉星沉。

嫦娥應悔偷靈葯,

碧海青天夜夜心。
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二十九課《古詩兩首》課文教學札記
網路已經成為教師獲取課程資源最常用的途徑。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從網路中下載與詩歌內容相符合的圖片,首先從直覺上讓學生知道詩歌所描述的一些內容,同時,引領學生從形象思維的角度,明白詩歌中提及的地點、人物、時間以及相關的人文背景,從而帶著一些「前在知識」進入到文字的閱讀中。

如:我在教學《乞巧》一詩時,從網上下載了許多古時女子對月穿針向織女乞取智巧的相關圖片,讓學生說說看到這些畫面之後的感覺和想法,從而從直觀上感受古時人們對七夕節的重視以團攔及對幸福生活的渴望與追求。
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二十九課《古詩兩首》課文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認識「乞、霄、燭、曉」4個生字,會寫「乞、巧、霄」等8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了解詩中蘊含著的民間傳說,並願意講給別人聽。

教學重點:

背誦兩首詩,體會詩中豐富的想像。

教學難點:

品味優美而又富有意蘊的語言。

教學准備:

1生字卡片、圖片、古典音樂。

2.收集牛郎織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乞巧***

談話匯入,激發興趣

同學們,我們祖國的文化源遠流長,而古詩更是文化寶庫里一顆璀璨的明珠。這一年來,老師和你們共同誦讀了許多經典的古詩名句。那在你的記憶中,積累了哪些和中國傳統節日有關的古詩呢?找出來,讀給大家聽。

同學們在平時學習古詩時,有什麼好的方法嗎?把你的好方法介紹給大家吧!你可以先說說嗎?

學習古詩有很多的好方法!可以多讀、多背、多記,也可以查字典、查資料、看注釋,還可以向別人請教。那就帶著這些好方法,再來學習一首和中國傳統節日有關的古詩吧!***板書課題。***

初步感知

1.請同學們讀出課題。***學生讀題。***看看這個「乞」字,同學們在書寫時注意什麼呢?***板書:乞——氣。乞字中間少一橫。***同學們在書寫的時候,可一定要注意,再讀讀課題。***學生讀題。***

2.這首詩是唐代詩人林傑寫的。這是一位精通書法棋藝的詩人,而且非常的聰明,六歲的時候就能寫詩。今天我們學習的就是他的一首詩。請大家開啟課本,自由讀一讀,請記住,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所以在讀的時候,注意讀准每個字的字音。***學生練讀,指名讀***

3.正音:大家發現了詩的第一行有兩個字的讀音是一樣的嗎?***宵——霄,用點標出來。***那你怎麼來記住這兩個字呢?***「宵」字是寶蓋頭,「霄」字是雨字頭。***那這兩個字是什麼意思呢?快向字典請教吧!***「宵」是晚上,「霄」是天空。***字典真是我們學習上不可缺少的好夥伴啊!來,我們再齊讀古詩,注意讀准字音。***學生齊讀古詩。***

4.找到你身邊的同學,用上你們的好方法,結合課文的注釋和課後資料袋裡的內容,想一想,議一議,沒弄明白的地方,做上記號。

交流反饋:

1.匯報讀懂了什麼?了解了古詩的大概意思。

2.還有什麼不懂的嗎?

1.要理解《乞巧》這首古詩的意思,得先了解我國四大民間傳說磨悄神話故事之一的牛郎織女的故事,你們知道嗎?

誰來說一說。***指一個學生說***牛郎織女在什麼時候才能相聚一次呢?***每年的七月初七。***

2.***指詩第一行***在七月七日這天晚上,當時的情景怎樣?***學生自由說說,借機理解「碧霄」***

在點點繁星中,有兩顆星星尤為耀眼,知道它的名字嗎?***牽牛星和織女星。***能背誦杜甫的《牛郎織女》嗎?

它們在銀河的兩邊,遙遙相望,只有在七夕的晚上「渡河橋」來相聚啊!在星空下,詩人林傑忍不住吟誦著***教師示範讀***:「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你能讀好這兩行詩嗎?***指名讀、男女賽讀。***

3.是啊,在這樣一個新月當空的夜晚,人們又在做什麼呢?讀讀三、四行。可以看看課後資料袋裡是怎麼說的?

原來她們是在向織女乞巧啊!說說對織女了解多少啊?

織女是天上的七仙女,她聰明、善良、美麗無比,更重要的是她心靈手巧,她織的錦緞又光又亮,光的像粼粼閃光的河水,亮的比天上的雲霞還亮。人們給她織的錦緞取了個很好聽的名字,叫雲錦。織女在雲錦上織的圖案更是美不勝收啊!她織的花,紅似火,白似雪,嬌艷欲滴,引來蝴蝶翩翩起舞。她織的鳥,栩栩如生,真像活了一樣,孩子們看見了,都想去捉呢!人們都對織女織的雲錦嘖嘖稱奇啊!少女們各個都羨慕,羨慕得不得了,它們羨慕什麼呢?***織女的巧手。***

你們羨慕嗎?***羨慕。***你們羨慕什麼啊?***織女的巧手。***所以古時候的少女們便在牛郎織女相聚的這一天,向織女乞巧。漸漸地便有了這樣一個節日——乞巧節。***古代家有女孩,總希望她像織女一樣心靈手巧,所以乞巧節又名女兒節出示古詩「 *** 才六歲,未知巧與拙。向夜在堂前,學人拜新月。」***

4.想像古人在過乞巧節的心情與情景,再讀讀三、四行。***學生再次讀。***閉上眼睛想想,再和同桌說說,爭取說得更好!

反饋

1.你怎麼知道人很多?

2.她們穿了多少條紅絲呢?

3.數不清的紅絲都穿完了,可見少女們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願望是多麼強烈而美好啊!詩人林傑發出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再誦讀詩句。

拓展感悟:

1.詩人林傑寫下《乞巧》這首古詩,來表達那些少女們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願,同學們,詩中的疑問,你們都解決了嗎?那你們能讀好這首詩嗎?

2.同學試背。

今天我們學習的是一首和中國傳統節日——乞巧節有關的古詩,其實古時候很多文人墨客在七夕這天,都留下了許多詩篇。哪些同學還蒐集了一些和七夕有關的古詩,讀讀看,你對哪首感興趣?讀給大家聽!***《拜新月》、《開元天寶遺事》、《迢迢牽牛星》、《七夕》……***

第二課時***嫦娥***

復習

1.比賽背誦《乞巧》。

2.聽寫「乞、巧、霄、渡」4個字。

3.出示課題《嫦娥》。

體會

1、根據課前蒐集的資訊資料講故事,體會豐富想像。

2.從神話故事中,你體會到什麼?***板書:豐富的想像***

3、其實詩人的想像也挺豐富的。***自由讀詩,體會想像意境***

自學

1.按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詩,可輪讀、大聲讀、同桌合作讀、自讀等。

2.默讀質疑。這首詩題為嫦娥,卻著墨不多,通篇看到的都是雲天幻景,說說你的所見。***讀句子聯絡註解讀懂字面意思。***

3、看到這樣的景象,你會想到什麼?那麼嫦娥呢?***藉助重點詞語理解嫦娥孤單寂寞的處境***

4、除了,這渺渺雲天,皎皎河漢,嫦娥還能見著什麼嗎?她最想見的會是什麼呢?***後羿,人間幸福美滿的生活呀。***小結:當她每晚只能看到***學生接讀***「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當她想親人卻又見不到親人,只能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面對***學生接讀***「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

5、她會怎麼想呢?***讓學生反復吟誦前兩句詩句,感受當時嫦娥徹夜不眠,輾轉反側的處境,想像說話以引出下文理解嫦娥苦悶的心情。***出示:嫦娥應悔偷靈葯,碧海青天夜夜心。***她為什麼後悔呢?再次聯絡上文,通篇理解詩句,引起共鳴。***

6.有感情朗讀詩。

***1***生練讀。

***2***師指導朗讀。引導學生配樂,邊想像情景邊朗讀。

7.古人常借詩句來抒發自己的情感,表達自己的某種心情,你覺得作者借《嫦娥》表達了什麼?***師簡介李商隱:因為政治原因,李商隱的愛情、婚姻生活很是不幸。***藉此理解詩人正是藉助嫦娥的處境來抒發自己的苦悶。再說,我們常把月亮稱為嫦娥,猜想一下,當夜色漸濃,詩人面對當空的一輪皓月會想些什麼呢?***引發學生換位思考,反嚼詩句,深入詩景,體會詩意。***。8、拓展:說不定天上嫦娥的「雲母屏風」此時在作者屋裡就只是***繩床瓦灶,破桌爛凳……***當一燈如豆,夜涼如水時,詩人他***孤單、寂寞***就步出庭院,發出***再誦古詩,反復品味。涵詠***

9、同是一輪明月,詩人張九齡會說:*** ***;詩人李白會說:*** ***還有那些詩人也會在明月夜抒 *** 懷呢?課外再去找找吧。

10、完成作業。

猜你感興趣:

1.人教版語文三年級下冊課本第二十九課古詩兩首

2.人教版

3.人教版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二十九課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4.人教版語文三年級下冊課本第二課古詩兩首

5.人教版三年級語文上冊第9課古詩兩首

Ⅷ 乞巧讀後體會

《乞巧》是人教社新課標版第六冊第八組的一篇精讀課文,是唐代詩人林傑描寫民間七夕乞巧盛況的一首古詩。農歷七月初七夜晚,俗稱「七夕」,又稱「女兒節」、「少女節」,是傳說中隔著「天河」的牛郎和織女在鵲橋上相會的日子。過去,七夕的民間活動主要是乞巧,所謂乞巧,就是向織女乞求智巧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對月穿針,如果線從針孔穿過,就叫得巧,這一習俗唐宋最盛。 今天就鶴峰實小向玲老師執教的《乞巧》談談我個人的收獲: 詩中有意境。在這一課的教學中,向老師採用創設情境、互動教學的方式導入新課很自然。上課伊始,向老師以自然的教態向學生娓娓講述關於七夕節的傳說,正當大家陶醉在美麗的民間故事時,很自然的導入詩歌的學習。這個導入過程水到渠成,很好的激發了學生學習新課的興趣!同時也體現了語言學習的特點之一——運用兒童喜聞樂見的故事語言遷移走進詩歌語言。 新課標指出,重視字詞教學,將知識與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三維目標貫穿於字詞教學。在課例中,向老師抓住學習「乞」和「巧」揭示課題,強調讀准字音和理解字詞的意思,不僅有助於學生對字詞知識的理解掌握和強化,還能促進學生在字詞教學中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美,培養語感,激發學習興趣,啟迪智慧,讓字詞教學變得更生動有趣。 古詩的特點就是語言的高度濃縮,向老師為了突破「理解詩歌語言」這一教學難點,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方式讀古詩。學生通過自由讀、欣賞范讀、教師指名讀、齊讀等方式,以讀帶講、多讀多悟,反復訓練,最後達到了熟讀成誦的學習目標。經過這樣一個訓練過程,學生很快樂地學習古詩、積累古詩,在此基礎上詩情在學生心中產生共鳴,從而受到感染,激發濃厚的情趣,學生自然地體味詩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自然的感受到了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我想,學生對古詩的熱愛之情定會油然而生。 我也非常贊同前邊深谷幽蘭(巴東光明小學吳俊賢)的觀點:向老師大膽放手讓學生探究,讓學生運用資料袋等手段,自己學習理解課文,給了學生一個拓寬想像的空間,有利於學生形象思維能力的發展。 謝謝大家!

熱點內容
妄想姐姐櫻花 發布:2025-05-06 19:16:07 瀏覽:95
月亮花花語 發布:2025-05-06 19:15:21 瀏覽:298
七夕安全套 發布:2025-05-06 18:52:32 瀏覽:937
清創花卉 發布:2025-05-06 18:48:20 瀏覽:98
花泥插花技巧 發布:2025-05-06 18:35:19 瀏覽:230
玫瑰花綉花 發布:2025-05-06 18:34:44 瀏覽:562
情人節戀愛圖片 發布:2025-05-06 18:23:03 瀏覽:86
了解鮮花淘寶 發布:2025-05-06 18:17:02 瀏覽:359
一朵桔梗花百度雲 發布:2025-05-06 18:14:01 瀏覽:19
長相守櫻花 發布:2025-05-06 18:09:03 瀏覽: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