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拜床母
『壹』 七夕節有哪些習俗
1.乞巧活動。七夕節最普遍的習俗,就是婦女們在七月初七的夜晚進行的各種乞巧活動。乞巧的方式犬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個地區的乞巧的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密。
2.拜織女。在七夕的夜晚,如果少女們希望長得漂亮或嫁個如意郎、少婦們希望早生貴子等,都可以在月光下擺一張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王子(柱固、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還有在瓶子里插上鮮花和束紅紙,花前置一個小香爐,就可以向織女星默禱,默念自己的心事。拜織女的少女們都要齋戒一天,沐浴停當。
3.染指甲。說到七夕染指甲可能很多人都會覺得很奇怪,而在中國西南一帶的七夕習俗就是染指甲,四川省諸多縣志以及貴州、廣東兩地,也有此風俗。許多地區的年輕姑娘,喜歡在節日時用樹的液將兌吸頭發,傳說不僅可以年青美麗,而且對未婚的女子還可以盡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致女子與兒童們,在節日娛樂中的一種愛好,也與生信仰有密切的關系。
『貳』 台灣為什麼稱七夕為七娘媽生日
以七月七日為「床母生」,要祭祀嬰兒神「床母」。床母的由來,據說是這樣的:古時候有個書生叫郭華,去參加秀才的考試。路過蘇州,住在旅館中,晚上出去買扇子時,竟和賣扇子的姑娘一見鍾情,當夜兩人變成了夫妻。不料郭華竟暴斃於床上。賣扇的姑娘很可憐郭華的慘死,又怕被親戚鄰居知道,就把他的屍體埋在自己床下。後來這個賣扇的姑娘竟懷孕了,個月以後產下一子,為了安撫郭華的靈魂,她經常地用酒菜在床上焚香祭拜。有人問她為什麼這樣作,她說是拜床母可使孩子長得快,曾此便有人認真的仿效她拜床母。也有人認為賣扇的姑娘拜的是情夫(即台灣話的「契兄」),所以拜床母就是拜「契兄公」。
據說這個以訛傳訛的床母生日就在七夕。本人將六歲以內的孩子稱為「花園內」,軍售床母的保護。所以在這天,這些少男少女都要從下午六點起,在自己的寢室供祭床母,供品要有雞酒油飯,並燒床母衣(木刻衣服圖案之金紙),以拜謝床母保護幼兒。
【七娘媽】
七夕也是另一位神只----七娘媽的生日。七娘媽和床母一樣,都是兒童的保護神,但是兩者擁有不同的傳說源。七娘媽又稱為「七星娘娘」、「天仙娘娘」,七星娘娘有人指其為北斗七星的配偶神,有人則認為是指包含織女在內的七仙女,又稱「七仙姐」或「七仙姑」。在台灣以七星娘娘為主神的廟有雲林縣斗六鎮的濟安宮與嘉義縣太保鄉的福濟宮。「七星媽」與「天女娘」則專指織女。台灣以七星媽為主神的廟有雲林縣水林鄉的七星宮及台南市的開隆宮,均有百年以上的歷史。
民間信仰七娘媽者,皆於七夕此日黃昏供祭。供品有軟稞(一種中心壓凹的湯圓,傳說是給織女裝眼淚的)、圓仔花(即千日紅,為祈求多子多孫)、雞冠花、茉莉花、樹蘭、胭脂、白粉、雞酒油飯、牲禮、圓鏡。必不可少的還有一座紙扎的七娘媽亭,家有滿六歲者,特供粽類、面線。祭後,燒金紙、經衣(印有衣裳之紙)、並將七娘媽亭焚燒,無法焚盡的竹古架丟至屋頂,此稱「出婆姐間」(婆姐,傳即臨水宮夫人女婢),表示該孩童已成年。胭脂、白粉一半丟至屋頂,一半留下自用,據稱可使容貌與織女一樣美麗。
約在兒童周歲前後,往寺廟祈求七娘媽或註生娘娘觀音媽、媽祖等,請求保護,並以古錢或銀牌、鎖牌,以紅絨線串成,懸在兒童頸上。父母並為孩子許願,如果子女能順利長至六歲,必至廟中還願。此後每年七夕,父母會帶孩子至廟中祭拜。附近無廟的,就在家中自設香案,並在神位前換上新的紅絨繩,稱為「換」。等到子女滿六歲則於七娘媽生日此日「脫」,往寺廟祭拜還願,答謝七娘媽的庇佑。
七娘媽的信仰,在閩南及客家兩個方言群中又有不同的傳說。閩南的傳說中只女的姐姐們由於同情牛、女兩人被王母娘娘拆散,便暗中保佑那兩個孩子,使他們平安健康的長大。由此才發展出七娘媽是兒童保護神的說法。為人父母者,為了能讓神保佑其子女,便把子女送給七娘媽為義子或義女,稱為「拜契」。
客家人也有「拜契」的習俗,但是原因截然不同:相傳七星娘娘有七位,自從織女退出後,只剩餘六星在一起,由於沒有固定祭祀的廟,所以在神格上屬於「閑神」,平時下凡來游游野野(即閑游亂逛之意)。相傳七星娘會抓人小孩,因此八字低的就給她作契子,以保平安。
【做六歲】
祭祀七娘媽最隆重的,要算是台南開隆宮的「做六歲」。台南地區在農歷七月七日,凡家中有小孩滿六歲的,家長都會帶著子女前往開隆宮還願。連橫台灣通史:『富厚之家,子女達六歲者,糊一紙亭,祀織女,刑牲設醴,以祝成人,親友賀之。』台南人做六歲的由來與五條港經濟活動另有一個有趣的傳說。據雲昔在台灣府成大西門外水仙宮前有五條港,郊行雲集,商業鼎盛,來往船隻皆由五大姓分據碼頭裝卸,其中不乏 仔工幫忙搬運,只有領半薪,所以當地工人家中,有小孩滿六歲即在農歷七月初七,「七娘媽生」時舉行座六歲的科儀,並告知鄰里分贈紅龜,請來工頭及親朋好友歡宴慶祝,並從此日後可領「大工錢」。
台南做六歲的科儀是於七月初七准備麻油雞酒、面線、四果、五牲、六色菜碗、七碗甜芋、紅龜稞、二根帶尾甘蔗、金紙、經衣、七娘媽亭等祭品於門口祭拜,七娘媽亭是由竹架紙扎糊成的樓台,高約五有三層,各曾分別貼有福祿壽全、蓬萊宮、百子亭或七娘媽亭等字。若為男孩者做紅龜,女孩做雙連龜分贈街坊鄰居除了攜帶供品祭拜外,還有一象徵子女成年的儀式:父母手持七娘媽亭立於神案前,年滿六歲的子女匍匐穿過供桌及七娘媽亭,男孩起身後須往左繞三次,女孩則右繞三次,稱為「出婆姐間」或「出鳥母間」,鳥母,據說是七星娘娘所託照顧小孩的仙鳥。祭拜的供品中,較特殊的有「甜芋」,取其「吃甜芋才有好頭路」的好口彩。有的人家也供祭香煙及檳榔,這是為七月日自鬼門關出來的「好兄弟」准備的。
除了父母當子女做六歲外,外婆家還須准備衣服、鞋帽、手錶、項煉、腳踏車或縫衣機、雞、鴨等,在七月七日這天至七娘媽廟為其外孫(女)做六歲,並設宴慶祝。
【乞巧會】
台灣府志:『人家女兒,羅瓜果、線針於中庭,為乞巧會』乞巧會台南府城婦女於七夕夜的傳統活動,是夜在月下設香案,備針線、花生、瓜果、凸粉、胭脂之類祭拜織女及牛郎星。祭畢向月引線穿針,穿進,解為針巧美兆;並向天邊拋凸粉,粉落臉上,解為面貌美兆。台南開隆宮正殿璧堵即有此種活動的彩繪。
台南府城夙以刺綉聞名,婦女皆專女紅,故七月初七是日午亦又一俗,即放清水一盆曝曬日中,水漸熱膨脹而生表面張力,置針浮水中,觀盆內針下陰影諸狀,如系雲彩、花鳥、剪刀等形態,謂之得巧;反之則粗如槌子、系向鐵絲,則謂之得拙。此與織布、刺綉信仰之神明有關,歲有拜織女、祭械神之說。
【魁星會】
「台灣縣志」雲:「七月七日,是日為魁星誕辰。是夜,各塾競鳩資備祭品以祭,間亦有演戲者,歡飲竟夕,村塾尤甚,更有屠犬以祀者」。連橫的「台灣通史」雲:「士子供魁星,祭以羊首,上加紅,為之解元,值當者持歸,吉兆。以羊被角為解,而若元字也」。
魁星相傳為文運之神,按魁星為北斗第一星,乃因魁有首選、第一之意,為士子所好,又魁與奎音近,遂以魁星作為奎星之俗稱,事實上魁星與奎星各有所屬,奎星為二八星宿之一,主掌文章。七月初七為魁星誕辰,故台南府城士子舉行「魁星會」慶祝,是一種求取功名的助興游戲。就是以桂圓、榛子、花生三種成圓形或橢圓形可實用的乾果,分別代表狀元、榜眼、探花三鼎甲,以一人手握三種乾果各一顆往桌上投,隨它自行滾動,某種果乾滾到某人前面停止下來,某人為狀元、榜眼或探花..這樣吃喝玩樂,一直玩到大家都獲取功名才盡興。
台南孔子廟自清康熙年間即建有魁星樓,可見府城讀書人對求取功名的重視。
【曬書】
相傳是日曝經書,不蠹,乃舊俗也。「世說新語」任誕一則故事:「阮容步兵居道南,諸阮居道北,北阮皆富,南阮貧。七月七日,北阮盛曬衣,皆紗錦綺。仲容以竿掛大布犢鼻於中庭,人或怪之,答曰:『未能免俗,聊復爾耳』」傳為七夕一段佳話。古人惜書怕潮濕或遭蟲蛀,乃於魁星壽誕曬書,表示讀經載道,戒慎恐懼。
『叄』 七夕節都有哪些習俗
1、吃美食
每逢佳節吃美食我想應該也是中國的傳統。七夕節也不例外,過節的時候也有自己的專屬美食---乞巧果子,又名巧果。是用油、面,蜜、糖做成的,而且會做成瓜果花草等各種好看的模樣,自己做了端出來吃或者拿出去賣。反正,七夕這天美食是不可少的。
2、供奉小玩偶
供奉小玩偶這個習俗大概是為兒童准備的。七夕時人們會做一些形象各異的小玩偶擺在家裡。最開始玩偶都是用土塑造的,做一些牛郎織女和小孩子的玩偶形象,或者牛啊羊啊的小動物形象。不一定多好看,但是有趣。後來卻越做越精緻,不只用金銀,還有的人做成跟真人一樣高的奇特玩偶。
3、穿針比賽
七夕節有三大比賽,穿針比賽其中最早開始流行的,大約從漢代開始。在七夕節這天,各家各戶的女人女孩都會有出家門,大家聚在葡萄架下,一邊猜女郎織女相會會說什麼輕言密語,一邊拿出自己的針線女紅。通過穿針的方式乞巧,穿的最快者就是手最巧的。
(3)七夕拜床母擴展閱讀:
七夕的傳說:
民間相傳,在每年的七夕夜晚,是天上織女牛郎鵲橋相會之時。 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
女孩們在這晚上對著天空的朗朗明月,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紅技法嫻熟,更乞求愛情婚姻的姻緣巧配。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都會在這個晚上,夜靜人深時刻,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
『肆』 農歷七月初七拜床母的由來是什麼
相傳在很久之前,有一位叫做郭畢的書生,寒窗苦讀數十載,有一年,他躊躇滿志地進京趕考。
在途中,郭畢遇到了一位美麗的姑娘,郭畢被姑娘的清麗萬方和機巧伶俐所吸引,姑娘也為郭畢的才高智廣、性情儒雅所折服,兩人一見鍾情。
就這樣,過了一段日子之後,離科考的日子一步步逼近,郭畢心想再也不能這樣耽擱下去了。
於是,在臨別前,郭畢依依不捨地與姑娘話別,並許她一生,讓她等著自己取得功名後回來風光迎娶。
可是,姑娘實在不能忍受這種分離之苦,她對郭畢說,自己並不在乎他是否高官得做駿馬得騎,她要的,只是與他時刻廝守,哪怕一生都吃糠咽菜,她也不後悔。
得妻如此,夫復何求?郭畢欣慰之餘,卻仍然決定去進京赴考,不為對得起自己十年苦讀,只為給得起姑娘榮華富貴的生活。
於是,郭畢義無反顧地啟程了,就在他啟程的這一天,一場大雨從天而降,連綿不絕,但是這也並沒有阻止郭畢進京趕考的腳步,因為,若不趕快趕路,就會錯過考試的時間。盡管雨水冰涼透骨,郭畢的心卻是溫暖的,因為裡面裝著戀人的身影。
再說這位姑娘,從此之後就在家裡幽幽等待,命運弄人,姑娘沒有等到深愛的人微笑歸來,卻等到了令她心碎的噩耗,那就是郭畢在途中不幸身染重疾,於考場上吐血而逝。
姑娘聽到這個噩耗之後哭得撕心裂肺,不欲獨活。夜深人靜之時,姑娘正想以三尺白綾結束生命,忽見燭光搖曳,隱隱有一端麗仙女立於床前,並對姑娘說姑娘已身懷有孕了。
這個消息令姑娘重新振作起來,同鄉人幫她運回了郭畢的骨灰,她將其埋於自己床下,彷彿感到戀人就在自己的身邊一樣,輕輕擁抱著她,安慰著她。
10個月過去了,姑娘產下一子,相貌與郭畢一般英俊。
姑娘常於床頭焚香祭拜,人們好奇,就問她這樣做的原因,姑娘就說是在拜床母,以保佑孩子平安長大。
於是人們紛紛效仿,久而久之,在農歷七月初七拜床母的習俗就開始流傳了。
拜床母的習俗在一些地方演變成了一種生育信仰,那就是在七夕種生求子的習俗。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鋪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然後再擺一些製作的微型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為殼板。
有的人家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於瓷碗中,等它長出一定高度的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為種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
元代詩人孫淑有詩道:
乞巧樓前雨乍晴,彎彎新月伴雙星。鄰家小女都相學,斗取金盆看五生。
南方各地又稱為泡巧,將長出的豆芽稱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針,拋在水面乞巧。
農歷七月也正值荷花盛開之際,有人便動腦筋,折下未開的荷花,做成假的雙頭蓮,造型可愛,頗受時人歡迎。這許多應節植物製作成的各色花樣,充分顯現了一個盛夏節日的活潑朝氣。
在北宋汴京城,到了七夕前幾天,市面上還會推出各式應節的特殊產品。其中,有用蠟塑造各種形象的,如牛郎織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禿鷹、鴛鴦等動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稱之為水上浮。又有蠟制的嬰兒玩偶,讓婦女買回家浮於水上,以為宜子之祥,稱為化生。
還有種說法是,蠟制的嬰兒玩具就是磨碣樂,磨碣樂在早先傳入我國時,即是專門供婦女求子的祭品。對於這一說法,宋朝詩人楊萬里的在詩作中也有描述:
踉蹡兒孫忽滿庭,折荷騎竹臂春鶯。巧樓後夜邀牛女,留鑰今朝送化生。節物催人教老去,壺觴拜賜喜先傾。醉眠管得銀河鵲,天上歸來打六更。
這些習俗,充分顯示出宋人當時已真正懂得生活的樂趣,還寄託了人們的美好願望。
『伍』 七夕節習俗
七夕節有拜魁星、染指甲、拜七娘媽等習俗。1、相傳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在七夕晚上會有拜魁星儀式。2、染指甲是流傳在中國西南一帶的習俗。3、在閩南香港台灣一帶,七夕這天人們會去七娘媽廟供奉花果、脂粉、牲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