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巧果主要材料
1. 乞巧會將什麼扔到盛水的碗里
「乞巧」習俗中,會將綉花針扔到盛水的碗里。
農歷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穿著新衣的少女們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稱為「乞巧」。據說,七姐是天上的織布能手,舊時代婦女向七姐「乞巧」,乞求她傳授心靈手巧的手藝;其實,所謂「乞巧」不過是「鬥巧」。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地漢族民間的乞巧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近代的穿針引線、蒸巧饃饃、烙巧果子、生巧芽以及用麵塑、剪紙、彩綉等形式做成的裝飾品等亦是乞巧風俗的延伸。
應節食品
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
宋朝時,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然後和入麵粉、芝麻,拌勻後攤在案上捍薄,晾涼後用刀切為長方塊,最後折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黃即成,或是用麵粉製作各種小型物品,放到油鍋里煎炸後稱「巧果」。
2. 七夕節傳統美食介紹
導語:大家都已習慣在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那七夕節會吃什麼特色美食呢?色澤金黃、香脆甜蜜的巧果便是七夕的應節食品。在中國情人節當天,來點巧果、巧芽面,還能給愛情添點特別調味。吃罷,若感口乾舌燥,不妨能喝幾口王老吉,有助於預防上火。以下是我為大家精心整理的七夕節傳統美食介紹,歡迎大家參考!
精美巧果動手做
農歷七月初七是七夕節,傳說每年這一天牛郎和織女會在鵲橋相會,因此,當天又被視作中國的情人節。我國地大物博,各地飲食習慣不同,七夕節的飲食風俗也不盡相同,但都在節日當天吃巧果。巧果主要材料為油、面、糖、蜜,早在宋朝時便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其種類繁多,樣式各異,但大致做法萬變不離其宗:將白糖熔成的糖漿和入麵粉、芝麻,拌勻後攤在案上捍薄,用刀切為長方塊,折出梭形巧果胚,再入油炸至金黃即成。
考究者還會使用「巧果卡子」的木製模具做出來各式各樣的巧果,如魚、花生、桃子、籃子、蓮蓬、老虎、獅子等等。製作時只需將調好的面拽成小塊塞進印模里,小號的用手指肚、大號的用手掌根壓實與卡子一般平,然後小卡子抓住一端、大卡子握住把兒,用力將另一端磕向案板便可做出各種形狀和印著吉祥圖案花紋的「巧果」面團,接著經過烙烤或油炸後便可食用。吃時,若嫌乾燥膩味,不妨喝幾口王老吉,有助於預防上火。
有些地方還時興串巧果、曬巧果,將巧果串起拴在小木棍或秸草上,再綴些彩色穗子,掛在牆壁間或者小孩的脖子上,作為裝飾品或是零食。當裝飾品的,有的家能掛一年,到來年新巧果烙好了,再吃舊的'。
提前七天做巧芽面
七夕又被稱為乞巧。傳說織女心靈手巧,在天上專門給王母娘娘織七色彩雲,眾仙女中只有她能擔此重任,所以犯了仙界戒律的織女才得以被王母娘娘饒命,還獲得了每年跟牛郎相會一天的時間。因而有人說,織女是天上最巧的仙女,吃了巧果的人,都能變得心靈手巧,聰明伶俐。
除了吃巧果,有些地方七巧節時間跨度為兩天七月初六烙巧果,七月初七吃巧芽面。做巧芽面用的豆芽,要提前七天生,選沒有蟲蛀的綠豆一小碗,洗凈,平鋪到一個盤子里,用濕紗布蓋好遮住陽光,放到炕頭上,每天噴幾次水使之保持濕潤。七天後,待豆芽長至兩三厘米長,便可做手擀麵,下鍋煮熟,過涼水拔透;然後熱鍋坐油,加肉丁炒熟,蔥、姜爆鍋,醬油、醋熗鍋,放綠豆芽炒熟,加水煮沸,再加鹽、味精,做成豆芽湯;把面條抓到碗里,澆上豆芽湯即可食之。
此外,七夕時吃的瓜果也有多種變化,有些人喜歡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等繪成「花瓜」。
美食「巧」手做
DIY七夕巧果
原料:特製小麥粉25千克、綿白糖5千克、飴糖3千克、芝麻仁4千克、嫩豆腐2千克、食鹽0.3千克、植物油12千克。
做法:
1、水調面團調制:在綿白糖、飴糖、豆腐、精鹽中加適量水充分攪拌,然後加入小麥粉、芝麻仁繼續攪拌成水調面團,靜置片刻,使面團處於鬆弛狀態。面團調制時加水量要恰當,面團宜編硬一些,以便壓制皮面。
2、成型:將面團等分若干塊,靜置片刻(5分鍾左右)。可手工成型,也可機械成型。手工成型:案板上撒一些撲粉,用擀麵杖(專用木棍)先將面團壓扁。然後擀薄(約厚1毫米左右),橫向整齊摺疊;摺疊寬度8厘米以內,約在4厘米處的中間從左到右直線開切一刀,再切段,每段寬3厘米以內。在每段摺疊連接處打刀眼(即面片中間切兩條縫隙),篩去撲粉待油炸。
3、油炸:油鍋油溫加熱到175℃左右,先將生坯篩凈撲粉,預防粉受高油溫焦化而污染油質,影響製品色澤。再將生坯倒在笊籬中慢慢放入油鍋;待浮上油麵時,迅速用笊籬撥動生坯,並且不斷翻身,待呈金黃色時,立即撈出油鍋。
4、冷卻、裝箱:撈出油鍋後,迅速瀝去多餘的油,攤開冷卻,趁微熱裝入箱內密封。
日式七夕料理
日本人也有過七夕節的習俗,他們喜歡在節日那天吃掛面以及宛如花瓣在天空中翩翩起舞的果凍等。
掛面
平安時代的書籍中記載「七夕吃掛面大病不生」,從很久以前開始,皇宮里就有七夕吃掛面的風俗。之後這個風俗在老百姓中流傳開來,直至今日。就算是炎熱的夏天,掛面也是爽口的美味,對預防食慾不振和夏日厭倦症很有功效。把煮熟的掛面擺放得像流動的河川一樣,再點綴上夏季蔬菜和魚貝類小菜,就成為了一道與七夕晚會絕配的美味佳餚。
果凍
在日本,七夕還含有「耕種的收獲節」的意味,據說那天會舉辦一些慶祝黃瓜、茄子、茗荷等農作物平安結果、感謝上蒼恩賜順利收獲的活動。因此,把富含能量的夏季蔬菜與果凍搭配在一起食用,一邊感謝豐收一邊享用夏季蔬菜再好不過。
索餅
索餅是以前人們在七夕食用的食物。後來演變成了吃掛面的習俗,可以說,掛面的祖先就是索餅。索餅是奈良時代傳入日本的,長得很像我們中國的麻花。日本人把小麥和米粉和在一起,擰成繩子一樣的細長狀,再油炸或烘烤至熟。
3. 七夕巧果的做法 七夕巧果的做法介紹
材料:麵粉適量;雞蛋適量;花生油適量;鹽適量。
做法:將所有原料(水除外)調勻後加入水(水要一點點的加,不要一次加多),揉勻後發酵至手指摁下不反彈即可;將發酵好的面團搓成長條;切成大小合適的小劑子(根據模子的大小決定小劑子的大小;)將小面劑表面沾點乾麵粉,放入模子裡面,壓實壓緊(模子提前放點乾麵粉或者刷油防粘);然後將模子反過來,將面餅卡出來;不同的模子都可以卡面團,卡好的巧果放鋪油紙的烤盤進行烤制;烤制溫度:160度20分鍾上層至表面金黃即可。
4. 七夕巧果的2種做法
導讀 :節,民間有吃巧果的習俗,你知道巧果的嗎?巧果的製作很簡單,下面我為您介紹巧果的,想要心靈手巧,這款美食不要錯過!
七夕巧果的
七夕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麵糖蜜。《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宋朝時,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若購買一斤巧果,其中還會有一對身披戰甲,如門神的人偶,號稱「果食將軍」。
七夕巧果的意義一方面取自「巧」與「橋」的諧音,寓意著七月七吃巧果,牛郎織女就能在鵲橋相會;另一方面,也是女子借「巧」字乞巧、討巧之意,希望上天能夠賜給她們一雙巧手。
巧果製作起來非常簡單。先將麵皮切成一兩寸長的條形,然後放入滾燙的油鍋里,炸至金黃色。再把炸好的麵皮撈起來,立即撒上芝麻、白糖,酥脆香甜。
巧果還有另一種做法:在麵粉中加入雞蛋和糖,不摻一點水,而是用油和面。面和好後,揪出一塊劑子,摁進用桃木或棗木刻成的精美模子里,然後照面板一磕,一個個可愛圖形的巧果誕生了,進爐一烤,香飄十里。
做法一
材料:麵粉500克、溫水220克、酵母1勺、糖50克、黑芝麻50克。
做法:
1、溫水溶解酵母,將酵母水分多次倒入摻有白糖的麵粉中,揉成均勻的面團。揉好的面念侍前蓋上保鮮膜室溫醒發,醒發好的面團拿出來用手揉勻,面揉得時間越長,做出的成品越好吃,顏色越白。
2、揉好的面團切下一塊,搓成長條,按照模型的大小揪成小劑子,將小面塊放進卡子里,用手指按壓,並用剪刀剪去多餘的面。
3、最後使勁磕出來,一排小巧仔清餅就做好了,蓋上干布醒發一刻鍾,烤箱185度預熱,十分鍾就好。最後用模具磕出其他形狀的巧餅,撒上黑芝麻,也放進烤箱里烤熟後拿出,晾涼後即可食用。
做法二
材料:麵粉250克、糖25克、酵母2克、牛奶125克。巧餅模。
做法:
1、將麵粉,糖,酵母,混合均勻後,加入牛奶,充分揉成光滑的面團(多揉一會兒,組織更細膩),覆蓋發酵。
2、發酵至1、5倍大時,取出,再充分揉面,排出氣泡,重新揉成光滑面團。將面團揉成長條形,分談戚切成若干個小劑子。將模具內先撒滿麵粉,轉勻再倒出多餘麵粉。(防粘處理)
3、將小面劑子放入模子內,按壓結實,用利刀沿模子表面平切去多餘的面後,再按壓結實。將模子反過來,敲案板,扣出小面坯。依次做完其他。
4、平底鍋小火加熱,將生坯從邊緣開始逐個擺入(稍微間隔出一點距離,防止膨脹粘連),最後放入中間位置。小火干烙至兩面上色均勻即可。
農歷七月七日的「乞巧」之日,巧手的你不妨在家製作這款好吃的巧果!
5. 七夕的應節食品巧果的製作中含有哪些材料
七夕巧果包括抄麵粉,雞蛋,芝襲麻,嫩豆腐,植物油,食鹽,綿白糖。巧果形態:呈棱形小塊,厚薄均勻。色澤:表面呈金黃色,油潤,無生粉。口味:入口鬆脆,具有芝麻香味。
(5)七夕巧果主要材料擴展閱讀:
巧果即七夕果,乞巧果子,又稱巧食或巧舌,是上海地區特色傳統糕點,七夕的應節食品。民間常以「七曲八彎」來形容「七巧」的形狀。
上海郊縣農村有這樣的習俗,即新婚婦女在農歷七月初七(俗稱巧日)走娘家時,都從娘家帶些巧果回來送給丈夫。因此,每年農歷七月初七前後乃是巧果的生產旺季。
亦是紹興地區七夕必備食品。也是溫州地區在七月初七時娘家親戚送給外孫輩的一種禮品。 同時亦有極具膠東特色的山東巧果,製作時有專門的巧果卡子,即模子,卡巧果的卡子大多用棗木、梨木刻成的。
6. 七夕巧果的製作方法簡單
七夕巧果的製作方法分為五大步驟如下:
一、白糖糖漿的熬煮過程
1、鍋放火上,白糖1/2勺放在鍋中。
2、加入1勺冷水。
3、用鏟子攪拌加熱至白糖溶化成糖水,繼續熬煮。
4、煮到糖水表面出現大量氣泡,關火,這就是熬好的糖漿水。
二、面團的和制過程:
1、麵粉4勺放在和面盆里,在麵粉上面挖一個小洞。
2、煮好的糖漿水倒在小洞里。
3、磕入一個雞蛋。
4、撒入適量黑芝麻。
5、用筷子把所有材料攪拌均勻,形成雪花狀的面絮。
6、用手把雪花狀面絮揉在一起,形成面團。
三、面巧果餅皮的製作過程。
1、和好的面團放在案板上,用手繼續揉3~5分鍾。
2、揉至表面光滑。
3、用手把揉好的面團壓扁成厚厚的面餅,用擀麵杖擀制。
4、把厚厚的面餅擀成薄薄的大圓形餅皮。
5、用刀把圓形餅皮分切成約1CM左右寬的長條形面片。
6、再用刀把長條性面片分割成長3CM、寬1CM的小長方形面片。
四、面巧果生餅坯的製作過程:
1、取一個小長方形面片放在案板上,用刀沿著長方形面片的長度,在面片中央劃一刀。
2、長方形面片中央出現一條約2CM長的裂口。
3、左手持著面片,右手握著面片的另一端向上提起。
4、提起的一端穿過劃好的裂口。
5、左右手分別握著面片的兩端,輕輕向兩邊拉抻。
6、面片形成如「梭」字形的圖案。
五、面巧果的油炸過程:
1、重復以上製作方法,把所有的面片都做成如「梭」字形的圖案。
2、鍋里倒入適量食用油,加熱至50度左右。
3、做好的餅坯逐個放入油鍋中。
4、隨著油溫的升高,餅坯定型逐漸浮在油麵上。
5、用筷子把餅坯翻面。
6、直到炸至金黃色,控油撈出。
7. 七夕巧果的做法
導語:七夕作為中國的傳統節日之外,除了充滿浪漫色彩的傳說有來之後,還有一些風俗習慣,而巧果就是七夕節的傳統美食,下面就由我為大家帶來七夕巧果的做法,大家趕快去學起來吧!
食材:
主料:麵粉250克
輔料:白砂糖25克、牛奶125克、酵母2克
做法:
1.將麵粉、白砂糖、酵母、混合均勻加入牛奶
2.充分揉成光滑的面團
3.發酵半小時後,再充分揉勻,排出氣泡,搓成長條,切小劑子
4.將小面劑子放入模子內,按壓結實
5.倒扣模具,輕敲,摳出巧果坯
6.鍋置火上小火加熱,將生坯從邊緣開始逐個擺入,烙至兩面上色均勻即可
7.成品
拓展:
七夕節吃巧果的來歷
1、相傳很久以前,有一位姑娘叫小巧,她非常同情牛郎和織女的凄美愛情,於是在每年的七夕之夜,小巧都會做一種精緻的小點心,焚香供奉,希望牛郎和織女能在天上相見。當地的土地公被小巧的誠心所感動,將此事匯報到了天庭。玉帝礙於天規無法赦免牛郎織女,但是非常感謝小巧的.心意,於是令月老牽線,促成小巧的美滿姻緣。此後,小巧和意中人廝守一生,夫妻不離不棄,和和美美,受到眾人羨慕。不少女孩子也向小巧學習,在每年的七夕製作性狀各異的小點心,祈求姻緣美滿,幸福一生,這種點心也被稱為「巧果」,流傳至今。
2、七夕做餅如手指與口舌狀,名曰「巧食」,婦女、兒童用五綵線縷貫「巧食」拋擲屋背,謂讓喜鵲銜去搭橋,夜渡牛郎、織女過銀河相會。
3、巧果是七仙女灑的淚,給寶寶們戴上,女孩子會心靈手巧,越來越漂亮的。
七夕情人節巧果介紹
七夕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巧果是油麵糖蜜。《東京夢華錄》中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若購買一斤巧果,其中還會有一對身披戰甲,如門神的人偶,號稱「果食將軍」。巧果的做法是: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然後和入麵粉、芝麻,拌勻後攤在案上扞薄,晾涼後用刀切為長方塊,罪尤折為梭形面巧胚,入油炸至金黃即成。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
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可多種變化。或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稱為「花瓜」巧果及花瓜是最普通的七夕食品。而在歷史上各朝代則另有不同的食俗。例如魏朝流行於七月七日設湯餅。唐朝的節日食品包括七月七日進斫餅,並訂七月七日為曬書節,三省六部以下,各賜金若干,以備宴席之用,稱為「曬書會」。七夕同時也是適宜配葯的日子。據說一種以松柏為葯材的秘方,這種神奇的葯丸以七月七日的露水調配合成,服一丸可延長十年的壽命,服二丸可延二十年。此外,還有餌松實、服柏子、折荷葉等,均號稱為長生不老的仙葯。
七夕節巧果的製作方法
麵粉420克、糖60克、雞蛋4個、花生油25克、鮮酵母8克、鹽1/4小勺,配料里的雞蛋、酵母粉、白糖、食用油和麵粉放在一起揉成面團後待發到一倍大,將面團重新揉勻,切成大片,用壓面機壓幾個來回,目的使面團更緊實光滑,沒有壓面機可不用,用手什錦的揉勻了就好。
再次揉勻,用刀從中間一切兩半,將其中的一條搓長,按照模型的大小揪成小劑子,模具灑粉,將小劑放在模具中,用手掌壓實,多餘的部分用剪刀剪掉,再整理平滑,手握模具一端翻轉,輕輕用力磕一下,七巧果就出來了。
將磕出來的七巧果花紋面向上,擺入烤盤,烤箱180度中層烤20分鍾左右,見上色就好了。如果是平底鍋或電餅鐺將花紋面向下蓋上蓋子烙,直至烙到兩面都起黃殼,熟透為止。
烤好的巧餅放在蓋簾上晾涼。多晾幾天干透了更好吃。
小竅門:
1、首先發面一定要硬一點,不硬的話,卡模子不好弄,太軟的面粘上去了,磕不出來。
2、傳統的巧餅是放在特製的大鍋里烙出來的,所以烤箱做容易掌握溫度和時間,不用來回不停翻轉,省時省力。
3、做好的巧餅一定要自然晾乾,晾幹了一是好保存,好久都不會壞,而且口感是脆脆的更好吃。
4、糖的用量可自行掌握,可多可少,個人覺得我的這個糖量吃起來甜度剛好。
8. 七夕節通常吃什麼
問題一:七夕節中國人通常的習慣是吃什麼食品 吃巧果七夕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 巧果是油麵糖蜜。《東京夢華錄》中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若購買一斤巧果,其中還會有一對身披戰甲,如門神的人偶,號稱「果食將軍」。巧果的做法是: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然後和入麵粉、芝麻,拌勻後攤在案上捍薄,晾涼後用刀切為長方塊,罪尤折為梭形面巧胚,入油炸至金黃即成。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俯樣。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可多種變化。或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稱為「花瓜」 。 巧果及花瓜是最普通的七夕食品。而在歷史上各朝代則另有不同的食俗。例如魏朝流行於七月七日設湯餅。唐朝的節日食品包括七月七日進斫餅,並訂七月七日為曬書節,三省六部以下,各賜金若干,以備宴席之用,稱為「曬書會」。七夕同時也是適宜配葯的日子。據說一種以松柏為葯材的秘方,這種神奇的葯丸以七月七日的露水調配合成,服一丸可延長十年的壽命,服二丸可延二十年。此外,還有餌松實、服柏子、折荷葉等,均號稱為長生不老的仙葯。比較實用的葯方有曬槐汁治痔,煎苦瓜治眼,摘瓜蒂治下痢等等不一而足。其功效如何,就只有試過的人才知道了。如今浙江的杭州、寧波、溫州等地,在七夕這一天,人們還會用麵粉製作各種小型物品,放到油鍋里煎炸後稱「巧果」。晚上還會在打掃干凈的庭院里,擺上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家中親友圍坐在一起。
問題二:七夕,應該吃什麼食物? 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宋朝時,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然後和入麵粉、芝麻,拌勻後攤在案上捍薄,晾涼後用刀切為長方塊,最後折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黃即成。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
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有多種變化:或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此種瓜果稱為「花瓜」。
【吃巧食】
七夕節的飲食風俗,各地不盡相同,一般都稱其為吃巧食,其中多餃子、面條、油果子、餛飩等為此節日的食物。吃雲面,此面得用露水製成,吃它能獲得巧意。還有許多民間糕點鋪,喜歡制一些織女人形象的酥糖,俗稱「巧人」「巧酥」,出售時又稱為「送巧人」,此風俗在一些地區流傳至今。
問題三:七夕吃什麼 七夕節的飲食風俗,各地不盡相同,一般都稱其為吃巧食,其中多餃子、面條、油果子、餛飩等為此節日的食物。吃雲面,此面得用露水製成,吃它能獲得巧意。還有許多民間糕點鋪,喜歡制一些織女人形象的酥糖等等。至於送什麼品牌鑽戒,那你就問對人了,因為我2月14日剛向女友求婚了,我就買的是樂維斯,我記得當時我是在一個林蔭道向女友求婚的,當我拿出樂維斯鑽戒,說出戒指的含義「以我之名,冠你指間,一生相伴,一世相隨」的時候,女友眼睛都紅了,你可以選擇樂維斯,很不錯的,而且每一枚樂維斯都需要男士的實名制定製,相信你女友也會非常的喜歡。
問題四:七夕應節食物是什麼 七夕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麵糖蜜 七夕這天晚餐,就煮雞蛋、瘦豬肉、豬小腸、螃蟹等,晚飯後,分食石榴。這兩種食物均有一定的驅蟲功能,因而很受歡迎。說來有趣,台灣七夕的晚餐,民間還習慣煮食紅糖干飯,這對誘蟲吃葯也起了輔助作用 七夕佳節有配葯的習俗,人們常用松柏等入葯配方,甚至還主張餌松實、服柏子、折荷葉等,並稱它們為長生不老的仙葯。
問題五:「七夕節」中國人通常的習慣是吃?? 什麼都不吃,習慣是觀銀河看牛郎和織女二星,另外婦女會放上針線向織女乞巧
問題六:七夕節食譜大全,七夕節吃什麼,七夕節菜譜 製作時間
10-20分鍾
用餐人數
1-2人
標簽
聚會七夕節
簡介
這道蜜汁雞翅是我為七夕的燭光晚餐准備的,用這甜甜蜜蜜的味道,來感謝老公一年來對我的照顧和寵愛。感謝老公和家人在這一年裡心甘情願的充當我美食製作的小白鼠。【蜜汁雞翅】是一道無油健康菜。其奢華而不單調,細膩嫩滑,甜甜蜜蜜。祝願我們恩恩愛愛,甜甜蜜蜜,比翼雙飛。
食材
雞翅500g蜂蜜15g
鹽適量八角適量蔥適量姜適量蚝油適量生抽適量冰糖適量
步驟
1
准備好雞翅和蜂蜜。
2
准備好蔥姜和八角。
3
雞翅洗凈後用清水泡至1小時,中途換水,將血水泡出。
4
瀝干水分後用牙簽在雞翅上紮上許多小孔以便入味。
5
煎鍋燒熱,將雞翅皮朝下碼放在煎鍋中。
6
小火煎制兩面金黃。撈出。
7
用煎出的雞油爆香蔥姜和八角。
8
倒入開水,加入料酒 生抽 蚝油 冰糖 鹽再次燒開。
9
入煎好的雞翅,大火燒開。
10
轉中小火,燜至15分鍾。
11
燒至湯汁既要收干時倒入蜂蜜。
12
再燜至5分鍾,讓雞翅均勻的裹上湯汁即可。
小貼士
煎制雞翅時候,先把煎鍋燒熱,下入雞翅不要翻動,待雞翅煎黃結痂後再煎另一面,這樣雞皮完好不易粘鍋。還會把雞翅中的油烤出來。是不是很健康。蚝油顏色深還很咸,簡易用生抽,根據自己的口味來添加鹽,簡易不要過咸。沒有蚝油可適量添加一些老抽。用牙簽在雞翅上紮上許多小孔以便入味,還可以成菜後雞翅更加美觀。冰糖會使成菜紅亮,也可用白糖代替。
問題七:乞巧節吃什麼食物 吃巧果
七夕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
果
是油麵糖蜜。《東京夢華錄》中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問題八:七夕這個節日可以吃什麼象徵性的食物? 七夕的特色食物應該能夠體現夫妻團聚的叮福、情人相聚的喜悅,民族團結的信任與繁榮,以及在藝術、工藝上精益求精的追求。據此可知,七夕的特色食物應以瓜果和蜜為主。《太平御覽》卷31引《日緯書》:「牽牛星,荊州呼為河鼓,主關梁;織女星主瓜果。與此同時,蜜在我國象徵著夫妻甜蜜的生活,而蜜蜂建造的六邊形蜂窩屬於巧奪天工的設計。此外,還可以用松針象徵綉花針,煮松針湯喝;松針可入葯,具有預防流腦,治療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夜盲症、神經衰弱、營養不良性水腫等葯效。或者用五彩面象徵綉花線,用石榴象徵團結,用紅高粱與黃小米雙色飯象徵炎帝族與黃帝族的融合,等等。
問題九:我國古代在七夕吃什麼食物的習慣 吃面。這一天有吃面的習俗,大家都知道頭伏餃子,二伏面。而且吃面意味著挑壽,面挑得越高,人就越長壽。面條可以做,抻面最好,它象徵著巧,而且象徵你以後的性格能屈能伸,特別是能男孩子抻面或者給丈夫抻面,而且具有韌性,說明你出去做人也要有韌性,你的事業才能夠成功。丈夫的夫本來就是天字出頭叫夫,丈夫為天,妻子為地,面抻出頭上,天就為夫,就可以闖出一番事業。
9. 七夕各種巧果的做法
七夕巧果的意義一方面取自「巧」與「橋」的諧音,寓意著七月七吃巧果,牛郎織女就能在鵲橋相會;另一方面,也是女子借「巧」字乞巧、討巧之意,希望上天能夠賜給她們一雙巧手。那大家知道巧果怎麼做嗎?下面就由我為大家帶來七夕各種巧果的`做法,大家一起去看看吧!
七夕巧果做法一
材料:麵粉500克、溫水220克、酵母1勺、糖50克、黑芝麻50克。
做法:
1、溫水溶解酵母,將酵母水分多次倒入摻有白糖的麵粉中,揉成均勻的面團。揉好的面蓋上保鮮膜室溫醒發一小時,醒發好的面團拿出來用手揉勻,面揉得時間越長,做出的成品越好吃,顏色越白。
2、揉好的面團切下一塊,搓成長條,按照模型的大小揪成小劑子,將小面塊放進卡子里,用手指按壓,並用剪刀剪去多餘的面。
3、最後使勁磕出來,一排小巧餅就做好了,蓋上干布醒發一刻鍾,烤箱185度預熱,十分鍾就好。最後用模具磕出其他形狀的巧餅,撒上黑芝麻,也放進烤箱里烤熟後拿出,晾涼後即可食用。
七夕巧果做法做法二
材料:麵粉250克、糖25克、酵母2克、牛奶125克。巧餅模。
做法:
1、將麵粉,糖,酵母,混合均勻後,加入牛奶,充分揉成光滑的面團(多揉一會兒,組織更細膩),覆蓋發酵。
2、發酵至1.5倍大時,取出,再充分揉面,排出氣泡,重新揉成光滑面團。將面團揉成長條形,分切成若干個小劑子。將模具內先撒滿麵粉,轉勻再倒出多餘麵粉。(防粘處理)
3、將小面劑子放入模子內,按壓結實,用利刀沿模子表面平切去多餘的面後,再按壓結實。將模子反過來,敲案板,扣出小面坯。依次做完其他。
4、平底鍋小火加熱,將生坯從邊緣開始逐個擺入(稍微間隔出一點距離,防止膨脹粘連),最後放入中間位置。小火干烙至兩面上色均勻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