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陽七夕節
㈠ 七夕的來歷是什麼啊。最早是關於牛郎織女的傳說還是其他的
七夕,原名為乞巧節。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漢代畫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圖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以「七曜」計算現在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台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七夕」又是一種數字崇拜現象,古代民間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預示成雙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數六月六這「七重」均列為吉慶日。「七」又是算盤每列的珠數,浪漫而又嚴謹,給人以神秘的美感。「七」與「妻」同音,於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與女人相關的節日。
㈡ 七夕傳統節日及風俗
七夕節傳統節日風俗具頌芹體如下:
1、搭制香橋。入夜將香橋焚化,祭祀游慧牛郎織女星、乞求福祥。
2、接露水祈福。用臉盆接露水。傳說七夕節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抹在眼上和手上神櫻答,可使人眼明手快。
3、對月穿針。把五彩絲線和七根銀針拿出來,對月穿針,誰先把七根針穿完,就預示她能成為巧手女。
㈢ 你知道家鄉過傳統節日時還有哪些習俗嗎和同學說一說再寫下來。
話題作文往往不限文體,允許考生自由發揮。但是,不限文體並不等於不要文體。話題作文的「文體不限」其實是指不限於一種文體,讓學生有選擇文體的自由。
當你選定了一種文體時,還得按照這種文體的特點來謀篇布局進行寫作。有的同學觀察能力強,生活積累豐富,不妨將生活中精彩的片斷擷取出來寫成一篇生動感人的記敘文;有的同學想像豐富,擅長編寫故事,不妨寫寫童話、寓言或科幻小說。
有的同學邏輯思維能力強,擅長推理,不妨寫成一篇理據充分的議論文;有的同學感情細膩豐富,不妨寫成一篇優美抒情的散文,肯定會非常出色。
例文如下:
家鄉在諸暨、浦江、富陽三縣交界的地方,山裡山,彎里彎,風景優美,民風淳樸,極讓人聯想到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那裡的風俗很多,最值得一提的是每年正月初十的拜太公。如果說,西方的聖誕節相當於中國的除夕,那裡的正月初十也拿者差有聖誕節那樣隆重。
顧名思義,拜太公就是祭拜陳氏的祖先,是不忘祖訓、尋根探親的一種紀念儀式。村子很大,以前有生產隊時全村分成八個隊,設有九廳十三堂,祭拜每年一次,就按廳輪流。在大廳正中牆上懸掛陳氏九代太公、太婆的畫像,大廳中間設十多張宴席。
㈣ 七夕是什麼日子啊
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
流行於甘肅省西和縣的傳統節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銷逗產之一。甘肅省西和縣一帶的七夕乞巧民俗出現於漢代,斗灶經過唐宋時期的發展,明清兩代達於興盛空斗扮,至今已有千餘年歷史。
㈤ 七夕情人節旅遊景點推薦七夕情人節旅遊去哪兒好
2011七夕情人節旅遊勝地之一:蘇州海洋館簡介
甜蜜指數:★★★★★
蘇州海洋館位於蘇州太湖國家旅遊度假區中心區內,總投資2500萬美元,佔地80000平方米,建築面積逾52000平方米,此次對外開放的一期海洋館面積約為15000平方米。該館是蘇南地區首家大型綜合水族館,它的建成實現了長三角地區海洋館布局完善,彌補了江蘇蘇南地區海洋館建設的空白。
蘇州海洋館公交路線: 58路,69路,691路公交車
蘇州海洋館門票信息: 成人票 市場價 130元 同程價110元
2011七夕情人節旅遊勝地之二:廣州海洋館簡介
甜蜜指數:★★★★★
廣州海洋館位於廣州動物園內,1997年起對遊人開放,是一家集游樂、觀賞、科研、教育多功能為一體的,以陳列展覽海洋魚類為主要特色的藍色海底世界。包括:如臨其景的海底隧道,五光十色的深海奇觀、飄飄渺渺的海藻缸、玲瓏輝影的珍品缸、生機盎然的熱帶雨林、生動有趣的觸摸池、驚險刺激的鯊魚池、悠然自得的海龜池、冰天雪地的企鵝館、寓教於樂的科普廳、精彩紛呈的海洋劇場、逗趣可愛的海獅樂園和獨具特色的海洋廣場等。
廣州海洋館公交路線:乘座16路、6路、72路、84路A、220路、246路、84路公交
廣州海洋館門票信息: 套票 市場價 130元 同程價120元
2011七夕情人節旅遊勝地之三: 杭州海洋極地世界
甜蜜指數:★★★★
杭州極地海洋公園擁有最精湛技藝的極地動物表演明星,擁有最大的鯨豚池,擁有最大的室內極地冰原奇觀……在這里,人們不僅可以近距離觀賞北極熊和南極企鵝,有機會與極地白鯨親密接觸,還能經歷美麗的「雨林奇觀」,跨越太平洋、大西洋和北冰洋,置身於美麗的南極大陸,體驗「鯨豚共舞」的驚險與刺激,觀賞憨態可拘的海象明星和海獅明星的精彩表演……
杭州極地世界公交路線: 514公交、杭州—富陽中巴車直達。
杭州極地世界門票信息: 成人票 市場價 150元 同程價140元
2011七夕情人節旅遊勝地之四: 無錫三國城簡介
甜蜜指數:★★★★★
三國城,坐落在蔥蘢蒼翠的軍嶂山麓,風景秀麗的太湖之濱,是中央電視台為拍攝84集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7月15日至8月15日,無錫影視基地三國城將舉行特色暑期活動第二屆三國潑水節。《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七擒孟獲」的故事膾炙人口,而孟獲歸順西蜀後為表忠心舉辦的潑水節也從此流傳千年。這個夏天,你可以在三國城體驗這樣一場與眾不同的少數民族潑水節。每天上午10:30和下午15:00在三國城吳王宮,鼎鼎大名的諸葛孔明將邀請尊貴的你一同參與祈福儀式,將象徵「幸福、吉祥」的聖水灑向來自天南地北的朋友們。
無錫三國城公交路線: 82公交直達。
無錫三國城門票信息: 成人票 市場價 120元 同程價100元
更多詳情可點擊 <<<
2011七夕情人節旅遊勝地之五: 上海大觀園
甜蜜指數:★★★★★
上海大觀園是上海五星級公園,座落於澱山湖西側,距離上海市區65公里,佔地135畝,建築面積約8000平方米。原稱澱山湖風景游覽區,1991年改稱上海大觀園,
8月6日,正是七夕情人節旅遊佳節之時,由中國新娘團為情侶量身制定的「QQ炫舞真愛空間」比賽,讓天下的情侶用愛來演繹華美的樂章。情侶們將共同參與熱吻一分鍾、求婚大作戰、真愛對對碰等游戲的比拼,每個環節都有機會獲得由騰訊提供的精美禮品,並有機會參與現場抽獎,獎品為:男女鑽戒各一枚,婚紗一件,婚紗攝影套餐若干。
上海大觀園公交路線:旅遊4號線直達。
上海大觀園門票信息: 成人票 市場價 60元 同程價48元
2011七夕情人節旅遊勝地之六:寶墨園
甜蜜指數:★★★★
七夕情人節旅遊來到寶墨園,遊客可以倚風臨水,賞賞花、聽聽調,享受愜意的暑期。這里有大如碗口的各式玫瑰,還有清秀怡人、爭先開放的夏荷。彎彎的湖水中,碧水青青,游魚成群。在荔島遊船,領略當年荔枝灣的風情,又可感受美妙雄奇的荔枝島。重新打造的紫洞舫以其高檔的裝潢,為遊客們帶來了耳目一新的感受。
寶墨園公交路線:67、12、39路公交
2011七夕情人節旅遊勝地之七:嶺南印象園
甜蜜指數:★★★★★
這個七夕來嶺南印象園,在水鄉小鎮的江畔,在鍋耳牆小屋、在遮天的瓜棚里、在掛滿果實的樹下,感受「嶺南水果節」帶給你最新鮮自然的清爽。池中撈魚、漁船滑梯、西洋鏡、盪鞦韆、蹺蹺板、滾鐵環、打陀螺、爆肥仔米,這些帶著我們再一次觸摸珍貴的童年回憶。讓你驚訝的「潘多拉小屋」;令你眩暈的「斜屋」;使你感嘆的倒屋、側屋。這些古老的名宅,散發出誘人的魅力。
嶺南印象園公交路線:67路、86路、310路中途可達。
嶺南印象園門票信息: 成人票 市場價 45元 同程價35元
2011七夕情人節旅遊勝地之八: 百萬葵園
甜蜜指數:★★★★★
浪漫七夕, 牽手百萬葵園享受甜蜜愛情。在浪漫的向日葵、薰衣草、玫瑰花叢中,和活潑的小松鼠、超萌的麥兜豬、優雅踱步的和平鴿、歡快嬉戲的錦鯉共舞,品賞這難得的鮮花和笑聲交織的童話世界。
白萬葵園公交路線:坐地鐵4號線到焦門站下車,坐公交南沙1號、2號車到百萬葵園
百萬葵園門票信息: 成人票 市場價 85元 同程價76元
2011七夕情人節旅遊勝地之九: 增城白水寨
甜蜜指數:★★★★★
暢玩形如冰山的「水上攀岩」、不停滾動的水上摩天輪,享受動感清涼的濕身快感;「自駕」引自加拿大的歡樂漂漂船,飄在水中央,感受碧波盪漾、微風輕拂,盡情放鬆;最誘人的,莫過於一頭扎進清澈透明的山水裡,體驗在純天然「泳池」暢游的自在愜意,感受到沁人的絲絲清涼。
增城白水寨公交路線:廣州—機場高速或京珠高速—街北高速(街口出口)—105國道—溫南公路(15公里)—白水寨(從廣州市區駕車到白水寨僅需一小時)增城白水寨門票信息: 成人票 市場價 60元 同程價52元
2011七夕情人節旅遊勝地之十: 開平碉樓
甜蜜指數:★★★★
開平碉樓位於開平市內,碉樓星羅棋布,城鎮農村,舉目皆是,多者一村十幾座,少者一村二三座。開平碉樓包含一下景點:立園、自力村碉樓群、馬降龍村落、赤坎古鎮。立園——華僑園林中一顆熠熠生輝的明珠,集傳統園藝、江南水鄉特色於一體,其中西合璧的獨特建築藝術風格在中國園林中獨樹一幟,足可與廣東四大名園媲美。
開平碉樓公交路線:開平市區到塘口馬岡專線,每15分鍾一班. 經過立園與自力村
開平碉樓門票信息: 成人票 市場價150元 同程價135元
㈥ 杭州七夕節有什麼活動
正值七夕,是不是考慮著去美麗的杭州旅遊呢?那麼讓我來告訴你杭州七夕節有什麼活動吧。
杭州七夕節有什麼活動
8月17日—8月19日,2018年西溪國家濕地公園·洪園將舉辦七夕主題活動——邂逅洪園,希望能在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展現傳統節日魅力的同時結合杭州西溪濕地的美景,讓遊客們體驗不一樣的七夕節。
據介紹,在活動現場將有為活動專門設計搭建的愛的小屋,讓遊客彷彿回到牛郎織女相會的情景里,浪漫的花卉布置,可以讓遊客們愜意的徜徉其間。活動三天,每天還會有樂隊駐場表演。同時,現場設置了情侶合影的游戲,遊客們根據游戲規則完成規定的動作合影,就有機會獲得各式各樣的獎品。
另據了解,在6月1日—10月31期間,西溪濕地洪園還推出了“龍舟之旅”套餐,包含團隊11人游覽景區,遊客可在教練指導下學習競渡龍舟技巧,體驗一次酣暢的龍舟之旅。此外,還有“漁夫之旅”套餐,這是以6座搖櫓船為游覽交通工具,遊客可在兩名船工兼漁夫的帶領下,水上泛舟,盡享西溪美景。讓遊客體驗蝦籠、地籠、絲網、撒網等多種漁事活動,感受濕地別具風味的生態樂趣。而捕獲的魚、蝦、甲魚、螃蟹、黃鱔等,還能做成農家生態菜餚,以當地特色美食結束愉快的漁夫之旅。
關於杭州旅遊景點的概況
杭州擁有兩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西湖風景名勝區、“兩江兩湖”(富春江——新安江——千島湖——湘湖)風景名勝區;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天目山、清涼峰自然保護區;七個國家森林公園——千島湖、大奇山、午潮山、富春江、青山湖、半山和桐廬瑤琳森林公園;一個國家級旅遊度假區——之江國家旅遊度假區;全國首個國家級濕地——西溪國家濕地公園。杭州還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5個、國家級博物館9個。全市擁有年接待1萬人次以上的各類旅遊景區、景點120餘處。
著名的旅遊勝地有瑤琳仙境、桐君山、雷峰塔、岳廟、三潭映月、蘇堤、六和塔、宋城、南宋御街、靈隱寺、跨湖橋遺址等。2011年6月24日,杭州西湖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2014年旅遊總收入達到1886.33億元,比上年增長17.6%,其 中旅遊外匯收入23.18億美元,增長7.3%。接待入境旅遊者326.13萬人次,增長3.2%;接待國內遊客10606.43萬人次,增長12.7%。至年末,全市各類旅行社達658家,增長4.1%;星級賓館達到199家,其中五星級酒店22家,四星級酒店46家;A級景區50個,其中5A級景點3個,4A級景點32個。
繼西湖申遺成功後,2014年6月22日,中國大運河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它為杭州這座古老城市又添上了一抹濃墨重彩的文化氣息。
㈦ 馬上快到的節日是什麼節
8月16日 七夕情人節
七夕 網路名片
七夕,指農歷七月初七的晚上,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有人稱之為中國的「情人節」。唐代文學家羅隱創作過一首《七夕》詩。
目錄[隱藏]
詞語「七夕」
節日「七夕」
唐詩《七夕》作品信息
作品原文
作品鑒賞
作者簡介
七夕別稱
七夕情人節簡訊
七夕簡介
七夕美食
七夕食譜詞語「七夕」
節日「七夕」
唐詩《七夕》 作品信息
作品原文
作品鑒賞
作者簡介
七夕別稱
七夕情人節簡訊
七夕簡介
七夕美食
七夕食譜
[編輯本段]詞語「七夕」
【拼音】qī xī ㄑㄧ ㄒㄧ 【釋義】農歷七月初七的晚上。神話傳說,天上的牛郎、織女每年在這個晚上相會。
[編輯本段]節日「七夕」
在中國,農歷七月初七是人們俗稱的七夕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七橋節」、「女兒節」或「七夕情人節」。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閃耀,一道白茫茫的銀河象一座天橋橫貫南北,在河的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七夕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習俗,相傳,在每年的這個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 七夕牛郎織女相望圖詳見詞條「七夕節」。
[編輯本段]唐詩《七夕》
作品信息
【名稱】《七夕》 【年代】晚唐 【作者】羅隱 【體裁】七言律詩
作品原文
七 夕 絡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歡笑設紅筵。 應傾謝女珠璣篋,盡寫檀郎錦綉篇。 香帳簇成排窈窕,金針穿罷拜嬋娟。 銅壺漏報天將曉,惆悵佳期又一年。
作品鑒賞
七夕,陰歷七月七日,相傳為牛郎渡過銀河與織女為一年一度相會。這天晚上,民間陳列瓜果,穿針乞巧。這首詩就是寫七夕的。首聯:「絡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歡笑設紅筵。」角是二十八宿中的角宿,絡是網路,當指霧氣網路在角宿上。星河,天上的銀河,是分離牛郎織女的。菡萏天,是荷花盛開的天氣。大概想像牛郎織女在銀河邊看到角宿和荷花。這是指天上說的。下句指人間,有一家人家歡笑地在院子里鋪置紅布的筵席,擺上瓜果,來穿針乞巧。 次聯:「應傾謝女珠璣篋,盡寫檀郎錦綉篇。」謝女檀郎,泛指女子和男子。這家的女子把篋中的珠子倒空,要這家的男子寫出歌詠七夕的錦綉詩篇,放到那個篋里。這里就要寫七夕的詩而言。璣:小珠。三聯:「香帳簇成排窈窕,金針穿罷拜嬋娟。」上一句指天上,香帳製作成功,安排得很美好。李商隱《無題》:「鳳尾香羅薄幾重,碧文圓頂夜深縫。」這是製作結婚用的圓帳。牛郎織女相會,也要製作圓帳。簇是指叢聚成團,把香羅幾重疊起來縫制圓頂帳子,正是叢聚成團,故稱簇。窈窕,狀美好。「排窈窕」,既指安排得很好,也指安排好織女,窈窕也指女子的美好。這聯下一句指人間,那家人家的婦女引線穿針來乞巧。穿好針來拜美好的織女星。嬋娟,美好,指織女星。牛郎織女在七夕相會,古代計時的銅壺滴漏報天將亮了,牛郎織女又要分別了,所以惆悵茫然,這樣相會的佳期又要等一年。 這首詩的特點是用對比寫法,第一句寫天上的景物,第二句寫人間的情狀,有景物,又有歡笑,構成天上與人間相對照。二聯專寫人間,不提七夕,在「錦綉篇」里暗指詠七夕。三聯又是對照寫法,「香帳簇成」指天上,「金針穿罷」指人間。「銅壺漏報」二句指天上。此外,第一聯寫人間「歡笑」,與第四聯寫天上惆悵相對。一樂一悲,構成映襯。再像寫謝女的空出篋子來裝檀郎的錦綉篇,寫人間男女在七夕的歡樂,又與牛郎織女的臨別惆悵構成映襯。在這樣的映襯里,就是襯出天上不如人間了。再就寫天上或人間的詞句來看,首句、五句、七句、八句寫天上,二句、三句、四句、六句寫人間,即四句寫天上,四句寫人間。但這首詩題為《七夕》,應以寫牛郎織女相會為主,因此使人感到作者還是看重人間,所以這樣安排。作者寫人間的歡樂勝過天上,在當時有這樣的想法,是非常難得的。
作者簡介
羅隱像羅隱 (833—909)唐末文學家。本名橫,字昭諫,自號江東生,新城(今浙江富陽)人,一作餘杭(今屬浙江)人。少時即負盛名。但因其詩文好抨擊時政,譏諷公卿,故十舉進士不第,乃改名隱。黃巢農民起義爆發後,避亂隱居九華山,後歸鄉依鎮海節度使錢鏐,深得錢鏐賞識。公元887年(唐光啟三年),表奏為錢塘令,遷著作郎。公元906年(唐天佑三年),充節度判官。公元908年(後梁開平二年),授給事中,次年遷鹽鐵發運使,不久病卒。羅隱生活於動亂年代,又久受壓抑,詩工七絕,頗有諷刺現實之作,多用口語,故少數作品能流傳於民間。有詩集《甲乙集》十卷傳世。
[編輯本段]七夕別稱
牛郎織女的傳說雙七:此日,月、日皆為七,故稱,也稱重七。七夕香日:俗傳七夕牛女相會,織女要梳妝打扮、塗脂抹粉,以至滿天飄香,故稱。 星期:牛郎織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別,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稱這一日為星期。王勃的《七夕賦》「佇靈匹於星期,眷神姿於月夕」把星期與月夕相提並論,點出了一年四季中與親情、與愛情相關的最美好、也最凄楚動人的兩個夜晚。大約正因如此吧,後人便把男女成婚的吉日良辰叫作「星期」。 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風俗,故稱。 女節:七夕節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賽巧等為主要節俗活動,故稱女節,亦稱女兒節、少女節。 蘭夜:農歷七月古稱「蘭月」,故七夕又稱「蘭夜」。 小兒節:因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為之,故稱。 穿針節:因這天有穿針的習俗,故稱。 紫色情人節:根據紫陽花的盛開時間來說的,紫陽花又稱綉球花,盛開在梅雨季節(夏天開放),因花從盛開到凋零會變很多顏色:有紅藍綠青等好幾中顏色,代表多姿多彩的幸福生活,而紫色是濃到淡的紫色也象徵多變所以用紫色象徵紫陽花,不是因為它善變,是為了在梅雨季中也能使我們快樂,才如此殷勤的變化著自己的色彩。如果七夕在處暑之前,就是紫色情人節了
[編輯本段]七夕情人節簡訊
親親你我, 私守樓閣,鵲橋之夜永定今生! 月影光如晝,銀霜茫茫;七夕會鵲橋,情意綿綿。仙花團錦簇,美景交融;仙鵲聚天橋,好生幸福! 天上牛郎織女相約鵲橋,地上一群傻瓜約會斷橋。試問:今夕是何夕?答曰:中國情人節! 織女不用斂蛾眉,前度牛郎今又回。鵲橋執手望淚眼,良晨美景不思歸。 我在等屬於我們的七夕之夜。你會來嗎?我會等的!!! 我們不做牛郎織女,因為他們相距太遠而相見又太短;我們要做我們自己,因為有你在我身邊把我的心牢牢拽住! 夜是靜的,我們都不願打擾天邊的那兩顆星,而我的祝福卻要穿透這個黑夜,因為我希望風也可以將我的祝福捎給你,只願祝福順風又順水,祝七夕東方情人節快樂,雖然我的祝福不是唯一,但是我希望是今天的第一個。 天有牛郞織女,地上金童玉女,唯吾與爾。 七夕如願盼今朝,紅葉香殘怨可消。朝朝暮暮圖永久,纏纏綿綿訴心焦。 上天又給我一個約你的借口,相愛的人兒,與你共渡,天天都是情人節。 七夕之夜星麻麻,看著水裡魚雙雙。想到了你心一酸,唯有想著當初情? 很感謝你給我了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今天是中國的情人節,祝我們倆永遠相愛,白頭偕老!深深的吻你!! 外國的情人節送玫瑰,中國的七夕日獻月餅。 親愛的,今天是中國情人節。遠遠的,送你一個情人節的吻!中國式。 相愛永遠,相伴七夕,七夕就是我們愛的證明!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七月七日,牛郎織女,鵲橋相會,中國情人,曰為節日,共度七夕,天長地久。 思念是甜蜜的惆悵,它能把女性天生的嫉妒搓揉成憂傷,溶成一片濃濃的深情像月光皎潔,明亮。 銀河之上,一世的等待,幾世的緣分,都化作了滴滴晶瑩的淚珠,灑下凡間,留給世人無限的祝福! 銀河陷落,愛意沸騰,總不比乞巧合歡 羽兒七夕卧梅苑、偉哥夜半望天邊、牛郎織女遙祝願、痴情魚水永相伴。 織女綉雲錦,牛郎河西盼。鵲橋河間架,七夕終短暫。願愛長相依,月兒永無缺。我欲銀河逝,予兩星永潔! 無情的時空將你我分隔,但想你的心兒依舊難平,七七相見! 茫茫星河,我無法找到你的蹤跡;漫漫長夜,你能否感覺我的思念? 老是過西方的情人節,為什麼不過我們自己的情人節呢?在這美好的日子裡我們一起過好嗎?我等你! 我的心上人是個蓋世英雄,我知道,總有一天他會身披五彩戰衣,踏著鵲橋來接我,今天你能來嗎?你的織女!百雀築橋,星夢傳書,星語心願,七夕與君長相伴!!! 你說不過洋人的節,今天是七夕中國人的情人節,哈哈躲不過了吧! 多少痴心風雨中,多少淚瑩劃夜空。痴情原是有情心,相逢一笑落夢中。 鵲橋飛架南北,你我共度良辰,我的寶貝,我想你!! 七月七日鵲橋仙,金風玉露恨苦短,朝朝暮暮常相伴,不羨牛郎羨鴛鴦![1][2][3][4][5][6] 牛郎會織女,成了千古佳話,我和你在同一時空下,鑄築愛巢。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用我們的愛架起彩虹! 天上人間,歲歲年年,今宵團圓,唯願永遠.對你的那種特別的感情,只想告訴你,今生不變! 七夕,七夕,我的佳期;織女,織女,我的愛妻;天上地下,千年聚齊;嗚呼哀哉,我愛我妻。 星星如果能讀懂此刻的心,月亮如果能明了此刻的情.... 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 我們的網路愛情就是從今天開始的!真的好甜蜜!希望每一個中式情人節,你都會在我的身邊。 我是鵲橋旁那顆美麗的流星,只為有你一次真愛的回應,我痴痴的等待著你……久久不願離去…… 今天是七月七,有人給你送花嗎?這有一隻先給你備著!
[編輯本段]七夕簡介
在我國,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氣溫暖,草木飄香,這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或「女兒節」,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閃耀,一道白茫茫的銀河橫貫南北,爭河的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 七夕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習俗,相傳,在每年的這個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 人們傳說在七夕的夜晚,抬頭可以看到牛郎織女的銀河相會,或在瓜果架下可偷聽到兩人在天上相會時的脈脈情話。 女孩們在這個充滿浪漫氣息的晚上,對著天空的朗朗明月,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紅技法嫻熟,更乞求愛情婚姻的姻緣巧配。過去婚姻對於女性來說是決定一生幸福與否的終身大事,所以,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都會在這個晚上,夜靜人深時刻,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
[編輯本段]七夕美食
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然後和入麵粉、芝麻,拌勻後攤在案上捍薄,晾涼後用刀切為長方塊,最後折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黃即成。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 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有多種變化:或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此種瓜果稱為「花瓜」。
[編輯本段]七夕食譜
現在都流行健康食譜,所以七夕期間也應該注意飲食,淑女閣推薦的七夕食譜: 第一天 早餐:雞蛋一隻+多士一片+香蕉半隻 午餐:芝士四安士+克力架餅干五塊 晚餐:雞肉腸兩條+西蘭花四安士+甘筍兩安士+香蕉半隻 第二天 早餐:花生醬多士一片+西柚半個 午餐:罐裝鹽水浸吞拿魚四安士+多士一片 晚餐:瘦肉400克(雞、豬、牛肉均可)+肉豆一杯+蘋果半個 第三天 早餐:芝士一片+克力架餅干五塊+蘋果半個 午餐:雞蛋一隻+多士一片 晚餐:罐裝鹽水浸吞拿魚四安士+紅菜頭、椰菜花各四安士+ 甜瓜一片 第四天 早餐:1隻番茄+100g白灼生菜+麥片1碗+無糖的飲品 午餐:1隻番茄+1隻白灼蛋白或80g白灼魚肉/雞肉+水或無糖的飲品 晚餐:1隻番茄+100g白灼黃瓜+水 第五天 早餐:方麵包4片、牛奶250毫升、煮雞蛋1個 午餐:米飯2兩、番茄黃瓜熗雙耳 晚餐:素麵條 第六天 早餐:綠豆稠粥、香菜拌豆絲、素炒西葫蘆 午餐:米飯1兩、半燒帶魚、素炒三絲 晚餐:素餡水餃15個、涼拌黃瓜、蒜茸木耳菜 第七天 早餐:方麵包4片、醬牛肉1片、牛奶250毫升 午餐:什錦炒飯、西紅柿蛋湯 晚餐:蔥花捲1兩、香乾芹菜50克、尖椒土豆絲
㈧ 古代結婚年齡
不少人對古代結婚年齡倍感好奇,著實想了解古代男人的結婚年齡。據了解,每個朝代的結婚年齡都有所不同,但唯有一點和現在不一樣,那時候提倡早婚。
西周禮制規定,男子二十歲「冠而列丈夫」(將頭發全部挽至頭頂結為發髻,戴上保護發髻的小帽子「冠」),表示成年。女子則十五歲為「及笄」(也是將頭發梳理為垂於腦後的發髻),是為成年(《春秋穀梁傳·文公十二年》。男女未達到成年年齡不得成婚。
《周禮》記載: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女子因故晚嫁的,最多不超過二十三歲。有的史籍說女子十五而嫁。說法不一。但是,後來的結婚年齡顯然是大大提前了。《韓非子》:男子二十而室,女子十五而嫁。據楊樹達《漢代婚喪禮俗考》或族咐記載,漢代結婚年齡是男子十五六歲,女子十三四歲,其後的情況也基本如此。歷代法律也大都是提倡早婚的。
古代女子結婚年齡
歷朝政府關於婚齡的法規,有兩類:一是常規的,確定法定婚齡,規定男女到多少歲才可結婚;一是臨時的,視當時社會情況而定,這種法規就一朝而言偶見,但縱觀古代史可以發現它們的共性:為解決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而制定。
春秋時越王勾踐宣布;「女子十七歲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國語·越語衫純上》)把男20歲、女17歲定為最遲結婚年齡。
漢惠帝時,誰家要有女兒15歲以上至30歲還沒有嫁人,罰款600錢。
西晉的晉武帝在泰始九年下令:「女年十七,父母不嫁者,使長吏配之。」(《晉書·武帝紀》)女兒到了17歲父母還不把她嫁出去,政府就要強行把她配人。
唐太宗貞觀元年(627)下詔:男20歲,女15歲以上無夫家者,州縣以禮聘娶。
越王勾踐的法令出現在春秋五霸爭雄、吳越戰爭以越國慘敗而結束的時候。漢惠帝、晉武帝、唐太宗則在大規模的長期戰爭之後,即都是長期戰爭或穗圓剛剛結束的時候,戰禍使很多人死亡,造成人口銳減。
早婚不利於身心健康,也不利於生育,同時還代表著重大社會問題的出現。因此,「大爺法」還是不要出現為好。
中國古代法定結婚年齡,明朝男16歲,女14歲我國古代其實是一個 「早婚國家」,按照《禮記》所規定的男女成年標准來理解,古代嫁娶年齡一般是男20歲、女15歲。但各朝代略有不同,比如唐代,男15歲、女13歲以上;明代,男16歲、女14歲以上。據《梁書·張緬傳》和《周書·城冀傳》記載,梁高祖的四女兒富陽公主和北周高祖女兒平原公主都是在11歲就出嫁了;漢昭帝8歲繼位,娶了剛滿6歲的上官安女為皇後。
媒人牽線 派對相親
在古代,男女結婚大多是遵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說文》稱,「媒,謀也,謀合二姓者也。」元代王實甫的《西廂記》中,崔鶯鶯和張生在普救寺里的偶然相遇,一見鍾情,私訂終身,中間有一個紅娘,這紅娘就是媒人。
過去男女結婚,沒有媒人是不成的,即便真是私下定情,也得請個形式上的媒人來說親,叫「采媒」。早在先秦時期就是這樣,如《詩經·南山》的《氓》中有一句:「匪我愆期,子無良媒」,說的就是當時非媒人不可嫁的現實。
但實際上,古代男女之間的交往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樣封閉。先秦時,官府每年為單身男女提供一次交往機會。春秋時期的「仲春會」就是一個典型的男女交友的大派對,其主題是「奔」,意思是與所愛的人一起出走。《周禮》中的《地官·媒民》說,「中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若無故而不用令者,罰之。」從周代這一規定來看,這項活動是由官方推動的,強制執行,如果到時有人不「奔」,不參加聚會,還會受到處罰。
仲春會為適婚男女、有生育能力男女的相處提供了一個特殊的交往平台,大大提高男女婚配成功率。仲春會一般設在每年陰歷的「三月三」,後來的清明節男女「踏春」風俗,便受到了仲春會的影響。
除了這一天,古代正月十五、七月七,也都是單身男女覓偶的良機。七月七又叫「七夕節」,被現代男女戲稱為「中國古代的情人節」。可以說,古代人為單身男女的婚配也想了不少法子,這對解決「剩男剩女」問題是有效的。
男大當婚 女大當嫁
古代人認為「男有室女有家」後,人們才能安居樂業,社會才能穩定和諧。在周代,已到適婚年齡的男女的終身大事還被列入了官方議程,專門設置了管理男婚女嫁的政府官員。而在晉代,如果女子到了一定年齡還沒有嫁人,官府就要強行給她找對象。《晉書·武帝紀》記載,司馬炎在泰始九年冬十月詔令,「制女年十七父母不嫁者,使長吏配之。」意思是說,女子到17歲,如果父母不將閨女嫁出去,地方官府就要找個「剩男」逼其出嫁。
我國古代民間有「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嫁個扁擔抱著走」的說法,且「好女不嫁二夫」,講究從一而終。在這種陋俗的影響下,讓寡婦再嫁在古代還是有難度的。為了使適婚男女比例平衡,在男多女少的地方,不論是民間,還是官府,對寡婦再嫁都持積極的支持態度,而不是強調三綱五常、從一而終。
當某種非正常婚姻行為被更多人接受後,就會慢慢演變成一種社會婚俗。在古代北方少數民族中,便不以娶寡為恥,特別是在家族內部,弟娶嫂,嫂嫁叔等並不被認為有悖於常規倫理。
上有規定 下有處罰
古代對於適齡男女婚嫁問題,亦制定了相關法令:越王勾踐規定男子20歲而娶,女子15歲而嫁;宋仁宗時期規定男子15歲而娶,女子13歲而嫁;明太祖規定男子16歲而娶,女子14歲而嫁。到了法定年齡不嫁人的女子,是要被處罰的。譬如南北朝時,如果女孩適齡仍未出嫁即為犯法,家裡人都是要跟著坐牢,這也就是《宋書·周朗傳》中說的「女子十五不嫁,家人坐之」。而漢朝孝惠皇帝時,誰家要是有女兒15歲至30歲還沒有嫁人,就要罰款600錢。唐朝對於男子20歲以上,女子15歲以上還沒有結婚的也要處罰。這種強迫女子出嫁的初衷,雖然可能首先是出於增加社會人口的考慮,但在客觀上確實解決了不少光棍娶不到老婆的問題。
㈨ 古代男人什麼時候結婚 不同時代規定不同
古代男人什麼時候結婚
古代成婚的年齡,各朝代並不相同。春秋時期,男子20加冠,女子16及笄, 即可結婚;又謂“男30而娶,女20而嫁”,是為不失時。《漢書·惠帝紀》中就明文記載:“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五算”就是罰她繳納五倍的賦稅。其實,中國古代早婚的現象也很嚴重,宋代曾有“凡男殲消年15,女年13,並聽婚嫁”的規定。《後漢書·班昭傳》中就記載:班昭“年十有四,執箕帚於曹氏”。《漢書·上官皇後傳》中甚至有“月余遂立為皇後,年甫六歲”的記載。但一般都是在20歲前後。
南北朝時期“剩男剩女”要受嚴懲“女子十五不嫁,家人坐之”
在中國古代,女子婚齡標准,各朝多有變動。其中,上古周代的“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屢被提起。此說出自《周禮·地官·媒氏》篇中,如果照這么說,中國早期是實行晚婚晚育的國家。從史料來看,實際不然。這個婚齡杠杠,不是現代婚姻中的最低結婚年齡,而是成年男女必須結婚的氏絕知年齡上限。
中國古代其實是“早婚國家”,特別是女性的結婚年齡普通較低。早的11歲就結婚了。據《梁書·張緬傳》和《周書·城冀傳》,梁宏毀高祖第4個女兒富陽公主和北周高祖女兒平原公主都是11歲出嫁的。更早的還有在6歲就結婚的,漢昭帝八歲繼承皇位,娶 “年甫六歲”的上官安女為皇後。
按照《禮記》所規定的男女成年標准來理解,古代嫁娶年齡一般標準是男20歲、女15歲。但各朝代有異,如唐代,“男十五、女十三以上,得嫁娶”;明代,“凡男年十六、女年十四以上,並聽嫁娶。”
為解決人口出生和男子婚配問題,有不少朝代採取強制女性出嫁的手段。如在晉代,女子到了一定年齡必須嫁人,否則官府要強行給她找對象。《晉書·武帝紀》記載,司馬炎就曾要求,女孩子到17歲了,如果父母不將閨女嫁出去,那麼地方官府就要給她找老公,逼其強行嫁人。
先秦時期已有“官媒”晉代女性十七歲不嫁“使長吏配之”
在中國古代,男女結婚大多是遵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媒人就是給男女牽紅線的介紹人,《說文》稱,“媒,謀也,謀合二姓者也。”元代王實甫的《西廂記》中,崔鶯鶯和張生在普救寺里的偶然相遇,一見鍾情,私定終身,中間有一個紅娘,這紅娘就是媒人。
過去男女結婚,沒有媒人是不成的,即便真是私下定情,也得請個形式上的媒人來說親,叫“采媒”。早在先秦時期就是這樣,如《詩經·南山》的《氓》中有一句:“匪我愆期,子無良媒”,說明了當時非媒人不可嫁的現實。
後來不少朝代從法律上規定,結婚必有媒人,如果沒有則違反當時的“婚姻法”。如《唐律·名例》疏:“嫁娶有媒”;《戶婚》疏:“為婚之法,必有行媒”。到元代,這方面規定更詳細了,《元典章·戶部·禮婚》:“媒妁由地方長老,保送信實婦人,充官為籍。”意思是,媒人不是什麼人都能乾的,得由地方威信高的老人推薦,選誠實守信的已婚婦女報給官方,登記注冊,統一管理。
這種媒人是民間性質的,屬私媒。而在古代還有一種官媒,就是官府負責解決“剩男”婚姻配偶的專職人員,與今天民政部門發結婚證書的公務員在某些職能上有相同的地方,但權力更大。官媒通過強制手段給“剩男”找老婆,給“剩女”找老公,指定某女嫁某男、某男娶某女,實是一種分配婚姻,純是“拉女配”。《晉書·武帝紀》載,司馬炎在泰始九年冬十月詔令,“制女年十七父母不嫁者,使長吏配之。”意思是說,女孩子到17歲,如果父母不將閨女嫁出去,地方官府就要找個“剩男”逼其出嫁。
官媒在先秦時代就存在,一直到清代都設有“官媒”。當時有大量“剩男”被發配到新疆,為了邊疆的穩定,後繼有人,曾設了不少官媒,方便給大量的光棍男找老婆。一些農民起義軍的妻女、災區逃荒女子,往往被官媒指定給某一“剩男”,讓他們一起生活,繁衍後代。
唐代不反對女性“夫喪守志”亦提倡“奪而嫁之”
提倡寡婦再婚,也是古代解決單身男子配偶的一個手段。
我國古代民間有“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嫁個扁擔抱著走”的說法,且“好女不嫁二夫”,講究從一而終。在這種迷信陋俗的影響下,讓寡婦再嫁在古代還是有難度的。為了使適婚男女比例平衡,在男多女少的地方,不論是民間,還是官府,對寡婦再嫁都持積極的支持態度,而不是強調三綱五常,從一而終。
與鼓勵寡婦再嫁相對應的,是鼓勵男人娶寡婦。在古代,一個未婚男人娶寡婦與寡婦再嫁一樣,往往被人看不起。所以,過去不只寡婦再嫁難,男子娶二婚女亦不容易。
為此,古代不少朝代在婚姻上提倡移風易俗。在提倡寡婦再嫁的同時,也設置了再嫁的程序,強行讓寡婦嫁人,如《唐律·戶婚》之“夫喪守志”規定,丈夫去世後,如果妻子志願守志不嫁人,別人是不能強行的,但祖父母、父母例外,可以讓她強行嫁出去,即所謂“奪而嫁之”。
漢代嚴格限制富人娶妾 “庶人一夫一婦”
不論是現代還是古代,人類男女性別比例是保持一定的,在自然狀態下基本上不會有“剩男”或“剩女”。但了解中國古代婚姻史的人都知道,過去不像現代這樣實行一夫一妻制,在漫長時間內,實行的是多妻制或一妻多妾制,男人擁有三妻四妾屢見不鮮。
這樣便人為地造成了男多女少,好多適婚男人找不到適齡的女人。由於男人過度納妾給社會帶來的多方面嚴重問題,不少朝代對男子娶小老婆都加以嚴格限制,即便是一定級別的官員,能娶多少個小老婆都是有規定的,並不是說有錢就能多娶。
蔡邕所著的《獨斷》中,記述過漢代的納妾規定:“卿大夫一妻二妾”,有特殊貢獻,才可以最多娶八個妾“功成受封,得備八妾”。有點文化和身份的人,可以娶一個妾,即“士一妻一妾”。普通老百姓是不準娶小老婆的,“庶人一夫一婦”,和現代一樣,是一夫一妻制。到了元代,更是以法律的形式規定老百姓(庶人)不得娶小老婆。
周代辦“仲春會”鼓勵交友 “無故而不用令者罰之”
造成適婚男子不能及時成家立業的原因很多,除了制度設計和男女性別比例失調等諸原因外,很多情況下,是男女缺少談戀愛的機會,從倫理上設置了“男女授受不親”這類人為障礙。古人也看到了這一點,覺得不合情理,於是變著法子突破之。
實際上,在古代中國早期,男女交往是相當自由的。先秦時期做得最好,政府每年為單身男女提供一次交往機會。春秋時期的“仲春會”就是一個典型男女交友的大聚會,其主題是“奔”,意思是與所愛的人一起出走。《周禮》中的《地官·媒民》是這樣說的,“中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若無故而不用令者,罰之。”從周代這一規定來看,這項活動是由官方推動的,強制執行,如果到時有人不“奔”,不參加聚會,還會受到處罰。
仲春會為適婚男女、有生育能力男女的相處提供了一個特殊的交往平台,大大提高男女婚配成功率。仲春會一般設在每年陰歷的“三月三”,後來的清明節男女“踏春”風俗,便受到了仲春會的影響。
除了這一天,古代正月十五、七月七,也都是單身男女覓偶的良機。七月七又叫“七夕節”,被現代男女戲稱為“中國古代的情人節”。可以說,古代為單身男女的婚配也想盡了法子,這對解決“剩男剩女”問題是有效的。
㈩ 七夕是什麼節日 七夕的節日介紹
1、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也是中國的「情人節」。七夕節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故名「七夕」。
2、拜七姐祈福許願、乞求巧藝、坐看牽牛織女星、祈禱姻緣、儲七夕水等,是七夕的傳統習俗。經歷史發展,七夕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使其成為了象徵愛情的節日,從而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在當代更是產生了「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
3、七夕節既是拜祭七姐的節日,也是愛情的節日,是一個以「牛郎織女」民間傳說為載體,以祈福、乞巧、愛情為主題,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七夕的「牛郎織女」來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時代人們將天文星區與地理區域相互對應,這個對應關系就天文來說,稱作「分星」,就地理來說,稱作「分野」。相傳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織女會於天上的鵲橋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