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七夕又叫啥

七夕又叫啥

發布時間: 2023-03-30 03:02:34

A. 七夕節別稱什麼節 七夕又叫什麼名字

七夕節別稱什麼節

七夕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

具體如下:

七夕:七月七,人稱「七姐誕」,因拜祭活動在七月初七晩上(晚上,古稱「夕」),故稱為「七夕」。

雙七:此日月、日皆為七,故稱,也稱重七。香日:俗傳七夕牛女相會,織女要梳妝打扮、塗脂抹粉,以至滿天飄香,故稱。

星期:牛郎織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別,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稱這一日為星期。

乞巧節:得名於「七姐誕」的「乞巧」習俗。七月七是七姐的誕辰,「乞巧」是「七姐誕」的重要習俗之一,故又稱「乞巧節」。民間相傳,七姐是天上的織布能手。舊時代靚女們向七姐「乞巧」,乞求她傳授心靈手巧的手藝;其實,所謂「乞巧」不過是「鬥巧」。

女節:七夕節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賽巧等為主要節俗活動,故稱女節,亦稱女兒節、少女節。它是中國傳統節日中的靚女們專屬節日。女孩子們在這個晚上,除了向織女乞求巧手之外,更乞求婚姻巧配。過去,婚姻是決定女孩子一生幸福的終身大事,所以,世間痴情女子會在七夕當晚,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婚姻美滿幸福。

蘭夜:農歷七月古稱「蘭月」,故七夕又稱「蘭夜」。

牛公牛婆日:在越南,七夕的慶祝主體是華人,七夕有個別稱叫做「牛公牛婆日」。

小兒節:因為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為之,故稱之。

穿針節:因為這天有穿針的習俗,故稱。

道德臘:道教《天皇至道太清玉冊》稱:七月七日,名道德臘,此日五帝會於西方七炁素天。

中國情人節:經歷史發展,七夕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因被賦予了與愛情有關的內涵,使其成為了象徵愛情的節日,從而被認為是中國非常具有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在當代更是產生了「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

七夕風俗活動:

喜蛛應巧

這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其俗稍晚於穿針乞巧,大致起於南北朝之時。南朝的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說; 「是夕,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

投針驗巧

這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於穿針,又不同於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俗。」

穿針乞巧

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西京雜記》說:「漢彩凳閉虧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

種生求子

舊時習俗,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為「殼板」,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於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為「種生」,又稱為「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稱為「泡巧」,將長出的豆芽稱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針,拋在水面乞巧。還用蠟塑各種形象,如牛郎、織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禿鷹、鴛鴦、等動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稱之為「水上浮」。又有蠟制的嬰兒玩偶,讓婦女買回家浮於水土,以為宜子之祥,稱為「化生」。

曬書曬衣

據載,司馬懿當年因位高權重,頗受曹操的猜忌,有鑒於當時政治的黑暗,為求自保,他邊裝瘋病躲在家裡。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個親信令史暗中探查真相。

供奉「磨喝樂」

磨喝樂是舊時民間七夕節的兒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為傳荷棗神葉半臂衣裙,手持荷葉。每年七月七日,在開封的「潘樓街東宋門外瓦子、州西梁門外瓦子、北門外、南朱雀門外街及馬行街內,皆賣磨喝樂,乃小塑土偶耳」。時值七月七日,裝瘋的司馬懿也在家中曬書。令史回去稟報魏武帝,魏武帝馬上下令要司馬懿回朝任職,否則即可收押。司馬懿只有乖乖的遵命回朝。

吃巧果

七夕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 巧果是油麵糖蜜。

拜織女

「拜織女」純是少女、少婦們的事。她們大都是預先和自己朋友或鄰里們約好五六人,多至態液十來人,聯合舉辦。

拜魁星

民間傳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讀書人特別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運亨通。

染指甲

染指甲系流傳在中國西南一帶的七夕習俗,四川省諸多縣志以及貴州、廣東兩地,也有此風。許多地區的年輕姑娘,喜歡在節日時用樹的液漿兌水洗頭發,傳說不僅可以年青美麗,而且對未婚的女子,還可以盡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數女子與兒童們,在節日娛樂中的一種愛好,也與生育信仰有密切的關系。

B. 七夕節又稱什麼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發源於中國,是華人地區以及部分受漢族文化影響的東亞國家傳統節日,該節日來自於牛郎與織女的傳說,在農歷七月初七慶祝。因為此日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少女,而節日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所以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或「少女節」、「女兒節」。2006年5月20日,七夕被中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七夕節以牛郎織女的民間傳說為載體,表達的是已婚男女之間不離不棄、白頭偕老的情感,恪守的是雙方對愛的承諾。隨著時間演變,七夕現已成為中國情人節。

別稱匯總

雙七:此日月、日皆為七,故稱,也稱重七。

香日:俗傳七夕牛女相會,織女要梳妝打扮、塗脂抹粉,以至滿天飄香,故稱。

星期:牛郎織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別,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稱這一日為星期。

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風俗,故稱。

女節:七夕節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賽巧等為主要節俗活動,故稱女節,亦稱女兒節、少女節。

蘭夜:農歷七月古稱「蘭月」,故七夕又稱「蘭夜」。

小兒節:因為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為之,故稱之。

穿針節:因為這天有穿針的習俗,故稱。

C. 七夕節又名什麼節 七夕節的別名

1、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

2、古時,七夕節又稱為女節、「乞巧」節,民間相傳是牛郎織女到鵲橋相會的日子。在百姓心中,織女是位善良、貌美、手巧的天仙。所以每逢七夕當日,各個階層的家庭,不管是宮廷宰輔,還是士庶之家,皆「作大棚,張掛七夕牽牛織女圖,盛陳瓜果、酒餅、蔬菜、肉脯,邀請女流作巧節會」。宴會後,女流和家中的妻女都要面對銀河方向跪拜,向織女乞求「智巧」。到了明朝,女節更加隆重,宮庭中還會舉辦盛大的「七夕巧筵」。

3、由於女性服用膏方,能使容顏煥發,皮膚充滿光澤和彈性。因此每年的七夕之前,明清宮廷御史、尚書、侍郎等大小官吏,都要到皇帝御用的鶴年堂葯鋪預訂膏方,進貢皇後、皇太後、皇妃、公主,也供家中妻妾、女兒享用。鶴年堂的益圓膏、蘇仁膏、玉仁膏、桑葚膏、枇杷膏、龜苓膏等「五季膏方」,有著獨特的效果,成了宮廷大小官吏的首選珍品。

D. 七夕又叫什麼

七夕節是傳統節日裡面最浪漫的。你知道七夕節的別稱嗎?下面我精心整理了七夕節的別稱的相關資料,希望可以幫到你!

七夕節的別稱
1、蘭夜——農歷七月古稱“蘭月”,故七夕又稱“蘭夜”。

2、小兒節——因為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為之,故稱之。

3、穿針節——因為這天有穿針的習俗,故稱穿針節。

4、雙七——此日月、日皆為七,故稱雙七,也稱重七。

5、香日——俗傳七夕牛女相會,織女要梳妝打扮、塗脂抹粉,以至滿天飄香,故稱。

6、星期——牛郎織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別,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稱這一日為星期。

7、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風俗,故稱巧夕。

8、女節——七夕節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賽巧等為主要節俗活動,故稱女節,亦稱女兒節、少女節。
七夕飲食文化
巧果

七夕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巧果是油麵糖蜜。《東京夢華錄》中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如今浙江的杭州、寧波、溫州等地,在七夕這一天,人們還會用麵粉製作各種小型物品,放到油鍋里煎炸後稱“巧果”。晚上還會在打掃干凈的庭院里,擺上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家中親友圍坐在一起。

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可多種變化。考究者還會使用“巧果卡子”的木製模具做出來各式各樣的巧果,如魚、花生、桃子、籃子、蓮蓬、老虎、獅子等等。製作時只需將調好的面拽成小塊塞進印模里,小號的用手指肚、大號的用手掌根壓實與卡子一般平,然後小卡子抓住一端、大卡子握住把兒,用力將另一端磕向案板便可做出各種形狀和印著吉祥圖案的“巧果”面團,接著經過烙烤或油炸後便可食用。吃時,若嫌乾燥膩味,不妨喝幾口王老吉,有助於預防上火。

吃面條

另外這一天有吃面的習俗,這一天往往跟中國的24節氣以外的三個雜節氣,一個雜節氣就是三伏,還有一個是暑九,還有一個南方的雷雨。大家都知道頭伏餃子,二伏面。而且吃面意味著挑壽,面挑得越高,人就越長壽。還有為織女擺貢。

面條可以做,抻面最好,它象徵著巧,而且象徵你以後的性格能屈能伸,特別是能男孩子抻面或者給丈夫抻面,而且具有韌性,說明你出去做人也要有韌性,你的事業才能夠成功。丈夫的夫本來就是天字出頭叫夫,丈夫為天,妻子為地,面抻出頭上,天就為夫,就可以闖出一番事業。另外闖盪出來,還要祝福婆婆公公健康長壽。

蠶豆

很多人不知道,七夕節還與分豆結緣。每年七月初七,各家各戶都要分食蠶豆,謂之“咬鬼頭”,取驅邪的意思。“分豆結緣”是福州七夕節特有的風俗。此俗緣出郊區,後傳入城中。節日里福州人相互贈送蠶豆,並在七夕夜月光下分啃蠶豆談天說地,以作結緣紀念。七夕成為促進家人和睦、朋友緣深、鄰里友好相處的“結緣節”。平日,小孩、鄰里之間難免會磕磕碰碰,蠶豆一分,積怨便煙消雲散了。

瓜果

七夕是以瓜果為主,因為這個時候瓜果下來了,特別是西瓜。而且這個時候最忌諱的是不吃梨,大家在這一天吃梨,就和巧距離得更遠。所以一般這天女孩子都不吃梨。

七夕的時候放桃,將來到了中秋,我們供月供娘娘都放。另外這個時候,端午節剛過之後,還有一些剩的櫻桃,一般都喜歡采來。大家為什麼要用櫻桃,五月是熱月,過去了,七月是分離的月,又進入酷暑,疾病開始蔓延,蚊蠅很多,櫻桃像小燈籠一樣,代表日子紅紅火火,第二,民間還這樣認為,英雄一來,妖魔鬼怪統統逃跑了。還有桑葚,吃了白桑葚,象徵著我從現在一直到天冷,吃菜或者水果的時候吃不了蟲子,黑桑葚如果在這天吃就吃不到蒼蠅屎。
七夕情人節簡介
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宋元之際,七夕乞巧相當隆重,京城中還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為乞巧市。宋羅燁、金盈之輯《醉翁談錄》說:“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在這里,從乞巧市購買乞巧物的盛況,就可以推知當時七夕乞巧節的熱鬧景象。人們從七月初一就開始辦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車水馬龍、人流如潮,到了臨近七夕的時日、乞巧市上簡直成了人的海洋,車馬難行,觀其風情,似乎不亞於最盛大的節日--春節,說明乞巧節是古人最為喜歡的節日之一。

後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融入乞巧節,民間姑娘信以為真,於是每到農歷七月初七,在牛郎織女“鵲橋會”時,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讓自己也能像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也能有個稱心如意的美滿婚姻,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七夕節。

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現在又被認為是“中國情人節”。

猜你喜歡:

1. 七夕節的來歷是什麼

2. 七夕是什麼時候

3. 2017七夕是幾月幾日

4. 七夕的英文是什麼

E. 七夕節又被稱為什麼節

七夕節別稱:

1、蘭夜——農歷七月古稱「蘭月」,故七夕又稱「蘭夜」。

2、小兒節——因為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為之,故稱之。

3、穿針節——因為這天有穿針的習俗,故稱穿針節。

4、雙七——此日月、日皆為七,故稱雙七,也稱重七。

5、香日——俗傳七夕牛女相會,織女要梳妝打扮、塗脂抹粉,以至滿天飄香,故稱。

6、星期——牛郎織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別,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稱這一日為星期。

7、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風俗,故稱巧夕。

8、女節——七夕節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賽巧等為主要節俗活動,故稱女節,亦稱女兒節、少女節。

七夕節由來:

1、七夕節又稱什麼節 「乞巧節」或「女兒節」,還有現在的情人節。

2、在我國,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氣溫暖,草木飄香,這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或「女兒節」,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

3、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閃耀,一道白茫茫的銀河橫貫南北,爭河的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

4、七夕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習俗,相傳,在每年的這個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

F. 七夕又被稱為什麼節 七夕的別稱

1、七夕節又被稱為 「乞巧節」或「女兒節」。

2、七夕節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 在七夕節這一天,情侶們會用各種各樣的方式來慶祝以及給自己的伴侶送上最美好的祝福和禮物。

3、早在我國漢朝時期之前,七夕節就已經出現,距今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是古代文獻中最早關於乞巧的記載。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G. 七夕又叫什麼節

1、七夕節,又稱乞巧節、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顫數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
2、七夕節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故名「七夕」。拜七姐,祈福許願、乞求巧藝、坐看牽牛織女星、祈禱姻緣、儲七夕水等,是七夕的傳統習俗。經歷史發展,七夕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使其成為了象徵愛情的節日,從而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在當代更是產生了「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
3、七夕節既是拜祭七姐的節日,也是愛情的節日,是一個以「牛郎盯空織女」民間傳說為載體,以祈福、乞巧、愛情為主題,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七夕的「牛郎織女」來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凱洞瞎的崇拜,上古時代人們將天文星區與地理區域相互對應,這個對應關系就天文來說,稱作「分星」,就地理來說,稱作「分野」;牛郎織女星象對應地理分野收錄於文獻《漢書·地理志》:「粵(越)地,牽牛、婺女之分野也」。相傳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織女會於天上的鵲橋相會。
4、七夕節起始於上古,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宋代。在古代,七夕節是靚女們的專屬節日。在七夕的眾多民俗當中,有些逐漸消失,但還有相當一部分被人們延續了下來。七夕節發源於中國,在部分受中華文化影響的亞洲國家如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也有慶祝七夕的傳統。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H. 七夕節又稱什麼節 七夕節又稱啥節日

1、七夕節也稱為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等。

2、七夕本來來源於對自然的崇拜和對時間的崇拜。 但是眾所周知的是牛郎織女的傳說。 牛郎織女傳說是我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也是我國民間最古老、流傳最廣的傳說。 七夕節是拜謁七姐的節日,也是愛情的節日,是以「牛郎織女」的民間傳說為載體,以祈禱、乞巧、愛情為主題,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 七夕節表達了已婚男女之間「不離不棄」、「白頭偕老」的感情,遵守雙方對愛情的承諾。 傳說每年7月初7點,人類喜鵲在天空中飛翔,在銀河中為牛郎織女掛鵲橋相遇。 凡人女子在這個晚上,向織女祈求自己幸福的婚姻。

I. 七夕節又叫什麼節

導語:每年農歷七月初七這一天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七夕節,那麼大家知道七夕節還叫什麼節嗎?下面就由我來一一解答吧!

七夕節又叫什麼節

在我國,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氣溫暖,草木飄香,這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或「女兒節」,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

七夕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習俗,相傳,在每年的這個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

1、蘭夜 ——農歷七月古稱「蘭月」,故七夕又稱「蘭夜」。

2、小兒節 ——因為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為之,故稱之。

3、穿針節 ——因為這天有穿針的習俗,故稱穿針節。

4、雙七 ——此日月、日皆為七,故稱雙七,也稱重七。

5、香日 ——俗傳七夕牛女相會,織女要梳妝打扮、塗脂抹粉,以至滿天飄香,故稱。

6、星期 ——牛郎織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別,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稱這一日為星期。

7、巧夕 ——因七夕有乞巧的風俗,故稱巧夕。

8、女節 ——七夕節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賽巧等為主要節俗活動,故稱女節,亦稱女兒節、少女節。

七夕節餐廳推薦

一年一度的七夕節馬上就要來咯,是否想好去哪裡度過呢?七夕節,作為中國的情人節,年青的情侶們自然也不會錯過良機,訂情人餐、送禮物等已經成為七夕節那一天情侶們必做的流程了。那麼一年一次的七夕節日,如何留下浪漫的回憶,特推薦七夕節可以去的餐廳:

「試探期」情侶推薦:仙蹤林

對於彼此還處於「試探期」的情侶們來說,「做錯」有時候比「不做」後果更嚴重,所以在彼此還不是很了解的時候,先擇七夕節要吃情侶餐最好不要去那些口味很重的餐館,萬一不合對方口味,尷尬不說,有沒有下一頓都說不定呢!記住,美食不過起穿針引線的作用,情調浪漫,方便聊天,能讓對方全身心的放鬆才是最好的去處。

此類情侶,在七夕節那一天,可以選擇仙蹤林作為情人節的用餐地,青藤懸掛、卵石漫地、鞦韆搖盪的天然野趣不知迷倒了多少俊男靚女。搖曳其間,輕啜一口招牌奶茶,聆聽一曲悠揚音樂,悠閑地愜意感頓生。

招牌奶茶、雞翅及炸豆腐

推薦仙蹤林的招牌奶茶,沖得香,撞得滑,茶瘦奶肥,茶味和奶味都清晰可分,但兩種味道又配合得天衣無縫,一口喝下去,能讓心浮氣躁的人馬上原神歸位。沉澱在杯底的珍珠糯糯qq的,帶點桂花香,彈性十足且不黏牙。

剛出爐的炸豆腐是仙蹤林的亮點。金黃香酥、外焦里嫩,聞起來帶著點特有的臭味。豆腐表層裡面都是帶氣孔的,筋道有嚼頭,淋上濃稠的醬汁,咬下去冷熱香濃層次分明,那味道怎能不令人陶醉?

鹵水三拼面

鹵水三拼面份量夠足,裡面的牛肉很多,鋪了厚厚一層。醬鹵的很入味,只是湯汁稍微有點咸。面條不夠勁道,軟嗒嗒的,若是換成手擀麵口感會更好。

推薦理由:

綠野仙蹤般的氛圍靜謐安詳,鞦韆卵石頗討女生歡心,可以來這里喝茶聊天,也可以飽餐一頓。俘獲她的人,先要俘獲她的胃,當第一口招牌奶茶滑入喉中,甜了胃、蜜了心,還怕她不束手就擒?

「老夫老妻」推薦:城市花園

對於那些感情穩固的「老夫老妻」而言,平時的日子,或許少些浪漫,多點平淡才是真理,但是情人節當天可不能過得太馬虎哦,怎麼著也得為單調枯燥的生活留點美好回憶不是?想想平日忙於工作,有多久沒有坐在一起促膝長談了?是不是應該在鋼筋水泥般的都是叢林中尋覓處後花園,賞賞風景、講講情話,那本已歸於平淡的感情也會再一次升溫。

城市花園是一處可以看得到風景的咖啡店,坐在寬大的落地玻璃窗前可縱覽窗外的層巒疊翠。蔥翠的藤蔓隨性地攀爬上牆沿窗欞,連透過玻璃窗斜射進來的陽光彷彿都是慵懶的。整間店堂以寧靜的棕黃、涼薄的碧綠為主色系,錯落有致的室內布置精細而不煩瑣。舒緩的音樂淺淺流瀉,柔和燈光映射在璀璨的餐具上,流光溢彩。

法式煎雞扒套餐

在合肥吃簡餐,還是城市花園性價比最高。推薦法式煎雞扒套餐,濃郁的湯汁覆蓋在滑嫩的雞扒上,姜黃色的面條筋道彈牙,拌勻後吃上一口,油而不膩,麻而不燥,滿溢的醬香猛烈沖擊味蕾。另外還附贈有番茄濃湯、水果沙拉、咖啡和餐包。營養搭配豐盛得當,一人吃分量足矣。

愛爾蘭咖啡

極力推薦這里的愛爾蘭咖啡,那背後隱含的凄美故事本身就是感情的催化劑。當威士忌注入熱玻璃杯的一剎那,酒精因受熱得以揮發出來,滿室醇香。緊接著倒入滾燙的黑咖啡,兩者交匯,迸發的美妙氣味難以用語言形容。滾燙的咖啡穿過冰冷的鮮奶油,在酒精作用下,溫熱的感覺從腹中燃燒蔓延至全身。咖啡本身的香醇加上威士忌的清冽,激盪出獨特妙曼的香氣令人陶醉!

木瓜牛奶、鮮果盅和海鮮咖喱包

城市花園的木瓜牛奶里能喝到沙沙的木瓜瓤,所以口感豐厚了不少。乳白配橙紅,兩種明快的顏色糾纏在一起,青澀的甜香。濃艷的色與恬淡的味溶合出來的木瓜牛奶飲,在這個季節當仁不讓的成為店內點擊率最高的一款冰飲。

百匯鮮果盅,造型精緻,挖空了果肉的檸檬容器雕刻成細密的鋸齒狀,裡面塞滿草莓、奇異果、芸豆等果品,其上覆蓋厚厚一層鮮奶冰激凌,巧克力棒和威化餅斜斜的插在邊緣,簡直就是件完美的藝術品。每一勺口感都各有千秋,讓味蕾在盛夏享受一場美妙的.冰淇淋洗禮。

推薦理由:

整間店面有種頹廢的文藝復興氣息,輕松舒適的氛圍很容易身心放鬆。除各色扒類排飯外,水果甜品是城市花園的另一特色,賣相討喜、擺盤精緻,滿足小女孩大女人對食色孜孜不倦的追逐。拋開生活工作中的瑣事,在如此慵懶的環境里繾綣細語,日漸平淡的感情也會升溫不少哦!

「曖昧期」男女推薦:綠茵閣

若是拿捏不準「她」的口味,建議選擇充滿中國元素的綠茵閣西餐廳。除了各色西式餐點外,它還提供多款中國特色美食,且都是按照西餐的格式,寫著「頭盤」、「主菜」……上菜的時候也都是分餐制,對於初識的情侶來說最合適不過。飯點一過,貼心的店員就會調低光線,幽暗迷離的光影很適合搞曖昧呦。如此私密的空間里,感情升溫自不在話下。

綠茵閣位於太陽城負一樓,整體裝修風格現代、大氣、且精緻。喜歡牆上的塗鴉和靠牆的連排沙發,還有全透明的vip包間。店內的各色燈飾相當震撼,華麗麗的將整個餐廳襯托流光溢彩。晚上來此還會聆聽到live版的鋼琴演奏,年輕女子一襲白色華服,發髻高高挽起,修長的指尖優雅的跳躍於黑白琴鍵上,繾綣悠揚的音樂順勢流瀉。

J. 七夕節又叫什麼節日(為什麼七夕節又稱女兒節)

01

七夕:古代的女兒節

「七夕」又稱「乞巧節」,是中國最具民族特色、最有代表性的傳統節日。中華民族流傳了大量關於「七夕」的神話傳說、詩詞歌賦、民俗儀式資料,成為民族文化中的瑰寶。

據專家考證,七夕節俗形成於漢代,漢代《古詩十九首》記載: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漢代劉歆的《西京雜記》記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針於開襟褸,俱以習俗也。 」 可見,七夕節俗與女性的關系十分密切,古代的七夕活動以少女少婦為中心,所以又稱為 「女兒節」或「少女節」

如河南《宜陽縣志》中說:「七月七夕為女節,陳瓜果、祀天孫以乞巧。 」

南朝《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是夕,各家婦女結綵縷穿七孔針,或陳瓜果於庭院中以乞巧。」

到了唐代,人們都要在「七夕」這天祭拜織女,希望她把紡織的技巧傳給家中的女人,而女人們則走親訪友,連平時足不出戶的大家閨秀,這天也可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涉足田園、游覽井市。唐人祖詠在《七夕》詩中說: 「閨女求天女,更闌意未闌。」

明代《帝京午目》中說: 「七夕女兒節,角黍展榴裙。」 「七夕」這天女性的待遇就更高了,女人要穿紅戴花,用五彩綾線結成櫻桃、桑椹、角黍、葫蘆等形狀穿線佩身,家中還要備足美食供女人享用。

02

數字「七」:女性的專屬密碼

中國各民族的神話傳說中,女性與數字「七」似乎形影不離。

比如,女媧在創造人類之時,就曾 「一日七十化」 ,又如漢代劉向《列女傳》 中講述了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七日城為之崩 。

流傳於浙江省東陽縣的《女蝸造人》故事中,說到女蝸用黃泥捏人,捏好後就放在太陽底下 曬,只要曬七七四十九天,泥人就會活,果然泥人如期成活。哈尼族神話《始祖塔婆然》描述女始祖因風而孕,九月後生出「七十七個小娃娃」 。滿族《海倫格格補天》神話說有個叫海倫的小姑娘為了補天,用一盆神火「煉七七四十九塊石頭,煉到七七四十九天」,終於煉出一塊五色石板。

傣族敘事長詩中, 「七」是一個神秘的數字,它象徵著半人半神的女性。納西族在人死後,要在鞋底鑽孔,其中男人的鑽九個孔,女人的鑽七個孔,因為他們認為女性有七個魂,男性有九個魂。

在我國民間文學中,有七仙女、七姊妹、七姑娘之類的說法。 在「天仙配」故事中,更明顯突出了「七仙女」,七仙女也是天上的織女,是織女姊妹當中年紀最小的一個。她因為受不了天上的寂寞,偷偷來到民間,愛上了孝子董永。彝族的神話傳說中常有「七姑娘」 的說法,著名的創世史詩《梅葛》中說,遠古的時候格滋天神放下九個金果變成兒子,又放下七個銀果變成七個姑娘。

在古老的傳說和民間習俗中,「七」形影不離地伴隨著女性,並且古人將七月初七視為女性的節日, 另外「七」與「妻」同音,也暗示了和女性的關聯

03

為何「七」代表了女性?

那麼,為什麼古人會認為女性與「七」密切相關呢?古人通常以奇數為陽,偶數為陰,為何數字「七」又代表女性呢?學術界對此莫衷一是。筆者認為,尋根溯源,古人是遵循「月亮——生育——女性」這樣的思路來考慮的。

古代人們通過用肉眼觀察太陽、月亮、星星來確定時間和方向,制定歷法。在此基礎上誕生了占星術,即通過天體的運行來占卜凶吉禍福,預測自然災害、戰爭的輸贏和個人的命運。《易傳·系辭下》曰: 「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由此可見, 天文知識在人類早期文明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由此也產生了與天文有關的神話以及神秘數字等。

《周易·系辭上》說:「懸象著明,莫大乎日月。陰陽之義配日月。」日、月是人類最易觀察到的自然天體,仰則能見。日為陽,月為陰,為古之觀念。月為女性的象徵,為太陰之精,為婦、為母、女主、皇後。

古人通過觀察發現, 月圓月缺,盈虧相續, 所以他們認為月亮具有強大的生育能力,能夠生生不息,從而衍生出了月亮代表女性的觀念。

《搜神記》中說:「孫堅妻懷權夢月入懷 ,告堅日:『妾昔懷策夢日於懷,今又夢月。』堅日:『子孫興矣。」』可見,民間有夢月為子孫興旺的象徵的觀念。

按照陰陽的文化體系,形成了月一陰一女性的象徵體系。在中國古代神話中,月中女神都是主司婚姻和生殖之神。 常羲、西王母、嫦娥等月亮女神神話象徵著「生命的繁衍與永恆」。

六朝時期的《漢武帝內傳》記載,七月七日那天,她送了四個仙桃給漢武帝吃。這位尊貴的女神或女仙的此舉恰在月、日重「七」之時,生下七個女 兒,七月七日下凡到漢武帝處做客,而美麗善良的七仙女,冒犯天條和人間窮苦百姓結婚,後來道教又進一步把西王母推舉上玉皇大帝皇後的寶座,這當然會在無形中締結或加深女性與數字「七」的緣份。

唐代以後,民間出現了主婚姻的「月老」,他有用以系夫婦之足的「赤繩子」,實指「子孫繩」,月老是月神由天堂走向民間,由神到人的復合形態,這種形態是月為生命之神的自然演化。

數千年前,先民們通過觀察,發現月亮的盈虧周期為28天,這與女性的月經周期幾乎完全相同。 古人於是將崇拜月亮的宗教感情與月亮盈虧規律、女性行經規律聯系起來。

而後,古人又發現,女嬰7個月時長第一顆牙齒,7歲時開始換牙。約在14歲時,月經初潮到來,在49歲時進入絕經期。此外,女性的妊娠期為280天左右。 女性的發展節奏,正好以「七」為基數。

《黃帝內經·素問》 之《上古天真論》篇說:「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發長極,身體盛狀;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發始白;七七任脈衰,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黃帝內經》的這段話,從七歲一直描述到四十九歲,每七年一個生命階段,系統地總結出了女性大半生生理變化歷程。

可見,這些基本的生理現象,古代的先民們,在女性身上早就觀察到並記錄下來了,從而將女性與數字「七」聯系起來,形成了一種觀念,並折射到民間文化中,得到了人們的普遍認同。

所以,數字「七」與月亮、女性三者之間似乎有一種神秘的聯系,古人以「七」代表女性,就可以理解了。

熱點內容
綠植婚紗草 發布:2025-05-12 16:09:14 瀏覽:964
生宣工筆牡丹 發布:2025-05-12 16:04:06 瀏覽:636
上譯茶花女 發布:2025-05-12 15:01:24 瀏覽:121
國家級茶花 發布:2025-05-12 14:55:08 瀏覽:250
卉苑鮮花 發布:2025-05-12 14:05:48 瀏覽:610
對一朵花的微笑 發布:2025-05-12 13:53:36 瀏覽:318
芬迪櫻花香水 發布:2025-05-12 13:46:39 瀏覽:845
童真與花藝 發布:2025-05-12 13:46:39 瀏覽:942
玫瑰能放多久 發布:2025-05-12 13:20:13 瀏覽:464
炫舞七夕抽獎 發布:2025-05-12 12:57:30 瀏覽: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