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一朵浪潮

一朵浪潮

發布時間: 2023-03-23 21:34:41

1. 小米創始人雷軍的勵志故事

關於小米創悄掘搭始人雷軍的勵志故事

2007年12月的一個深夜,北航北門的柏彥大廈。金山軟體的CEO雷軍需要做一次告別,他也許想過,這是最後一次待在金山的辦公室了。有人記錄了當時情形,"掐滅手中的煙頭,雷軍從辦公室的沙發上站了起來,拎起雙肩背包搭向背上。包比平時沉,他的動作比平時有些遲緩。"

那時候的雷軍,已成名多年,被稱為中國互聯網業的"活化石"。

2011年歲末,在卷石天地大廈12層的辦公室內,他似漫不經心地說:"我是1992年1月4號加入,2007年12月24號辭職,總共差了十來天,正好整16年。"

2011年7月7日,金山軟體宣布雷軍接替求伯君擔任董事長,求伯君"因為健康原因"將於半年後退休。2007年12月,剛剛上市兩個月的金山發布聲明,雷軍"因為健康原因"辭去公司總裁兼CEO。

重回金山後不到一周,雷軍作為創始人的小米科技就揭開了面紗。如何分配精力,雷軍說:"實在沒有辦法拒絕張老闆和求老闆20年來的情誼。對於金山,只有義不容辭。"

這些都是看得見的、時空變化後的權力更迭,而關乎人心的,寥寥數語,被一帶而過。

試想,一個勞模般的CEO,每天平均工作超過16個小時,這種工作習慣堅持了十多年,忽然他離開了,一下子成了退休老幹部,離開了原來的舞台,生活變得萬籟俱寂。

重回董事長,對2011年的雷軍來說,似乎只是一個預熱。一個多月後,雷軍歸來,他再次站到了舞台中央。

2011年8月16日,798藝術中心北京會所的舞台中央,雷軍身著黑色T恤和深藍色牛仔褲,身份是小米科技CEO,他帶著"一款頂級智能手機",對台 下800多名聽眾講述誕生歷史。場地似乎太小,更多的人席地而坐,現場頗為引人注目的場景是"小米限量版工程機"的預售隊伍,排了100多米。

這場新聞發布會,頗像雷軍和小米手機的一場脫口秀,有人覺得這和喬布斯在莫斯康尼會議中心的表演有相當神似的地方,現場有人忍不住喊了起來--"雷布斯"。

當天現場播出了一個短片,一幫中國互聯網的風雲人物齊聚一堂。樂淘網CEO畢勝、多玩網總裁李學凌、金山網路CEO傅盛等人,一起摔掉手裡的蘋果手機,高呼:"我們要小米!"

這是他們給雷軍和小米的禮物。他們都曾接受雷軍的投資,是老友,亦是曾經或者未來的合作夥伴,雷軍更願意稱他們為"兄弟"。

從萬籟俱寂到舞台中央的喧囂,質疑也罷,詰問也好,對雷軍來說,媒體的連篇累牘只說明了一個信息:我回來了。

好學生的懷疑

1969年,雷軍出生在湖北仙桃一個教師家庭。他的中學時代,學習的氛圍頗為濃厚,"我們仙桃中學也還挺厲害的。6個班考了17個清華、北大,我高二的同桌上了北大,高三的同桌上了清華。"一直處於前幾名的雷軍,拿著上清華北大的成績上了武漢大學計算機系。

18歲的雷軍進入武漢大學,為了不落後於人,他戒掉了午睡的習慣,把時間分割成以半小時為單位,為自己制定好每半小時的學習計劃。

在武大還發散慧生了一件極其重要的事情,對雷軍來說,他在大學的圖書館看到了一本叫《矽谷之火》的書,一本講述喬布斯等人在矽谷發起技術革命的書。至今,提到這本書,雷軍似乎依然熱血沸騰,他甚至可以迅速把那本薄薄的貌不驚人的書放在記者面前。

20歲,他用兩年讀完別人4年才能讀完的課程,並包攬學校幾乎所有的獎學金。22歲,與人合著《深入DOS編程》、《深入Windows編程》,成為程序員爭啟拿相閱讀的紅寶書,可謂少年成名。雷軍記得很清楚,大學班上百十來號人,他入學的成績是第24名,畢業的時候是第6名。

雷軍1992年進入金山公司,6年後出任首席執行官。他延續了大學時的勤奮。原金山高級副總裁王峰迴憶,當年雷軍每每在下班之後約他在辦公室談工作,一談就到半夜。16年來,對於雷軍來講,這種勞模式的生活實在是太正常不過。

在軟體業,金山被稱為執行作戰能力和行政組織能力都非常強的一家公司,但這說明不了問題,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金山陷入"前有微軟,後有盜版"的窠臼里。以金山為代表的中國軟體公司死扛民族軟體旗幟,雷軍接受的教育讓他篤信:不怕苦,不怕累,人定勝天。

雷軍一直活在他這一代人的宿命里,他一直接受這樣一套規范:從好學生到好員工,從好員工到好領導。他從未對這套規劃和體系產生過任何懷疑。在他的帶領 下,金山軟體、金山游戲、金山的電子商務,都做到細分領域前幾名,但是,金山依然成不了一流公司,甚至連IPO都要苦戰若干年。

比雷軍大5歲的張朝陽,清華畢業後去了麻省理工學院。在異國文化的氛圍中,他很快就完成了自我轉變,而不用遍體鱗傷。

在決定經商之前,張朝陽早已放棄了諾貝爾物理學家的夢想。他認為諾獎得主並不是那麼受人注目,可能看100萬次電視才會出現一次楊振寧的面孔。

1996年,張朝陽聽到華裔科學家崔琦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時,竟然沒有一絲震動。在他看來,那個社會的傳奇是另外一些人。

張朝陽和雷軍心目中的英雄是同一類人。所不同的是,沒有包袱的張朝陽抓住了互聯網浪潮里的一朵浪花,而雷軍則帶著少年的不服輸,在16年的時間里,以為以己之力,能改變一個產業的宿命。結果什麼也沒有改變,他心生去意。

2007年12月,在記者見面會上,雷軍用深深的一鞠躬紀念自己任職的最後一天。在中層溝通會上,他連續鞠躬三次,才得以平復員工復雜而激動的情緒。雷軍說:"我終於把債還完。"

他離開了,思考了大半年,對媒體屢次提到"五點反思":人慾即天理、順勢而為、廣結善緣、少即是多和顛覆創新。他對自己說,"金山就像是在鹽鹼地里種草。為什麼不在台風口放風箏呢?站在台風口,豬都能飛上天。"

然而碎了的信仰,如何重構?僅僅找到風口?

幕後4年

有人點評雷軍:很執著,但一直沒站在風口上。別人做互聯網的時候,他繼續做軟體,最後軟體業整體不行了。在他一邊做軟體一邊做互聯網的時候,又錯過了互聯網發展的黃金時間,最後還被軟體公司給絆住了。

雷軍是湖北人,"天上九頭鳥,地下湖北佬"。在湖北本土人看來,湖北人性格中最大的特點是"不服周",一般兩個人打架的時候,把對手按在地上的人會問"服不服",另一個人會說"不服周",這是湖北人性格中倔強不易服輸的特點,也是雷軍性格的另一面。

這樣性格的人不能忍受世界為何如此寂靜,好像忘記了曾經有自己的存在。雷軍顯然不能容忍這樣的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他悄悄做了很多事情。4年後,圈內人和圈外人似乎都恍然大悟:"雷軍原來這么牛啊!"剔除中間的羨慕,另外一層則是世俗的成敗論英雄。

對於雷軍,他需要擺脫過往。離開金山前不到一個月,雷軍以CEO的身份錄制了一期《波士堂》。在節目中,他分享了很多往事和對人生事業的看法。談及未來,雷軍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等你們《波士堂》不再管我叫金山的老闆,而是直接叫我雷軍的時候,我再來告訴你們。"

做事是有前提的,首先就是錢。雷軍在金山階段,財務就實現了自由。早在2004年,金山和聯想共同投資的卓越網以7500萬美元出售給亞馬遜,外界估計,雷軍個人獲利上億元人民幣。有熟識的同事認為,卓越套現之後,雷軍就比較淡定了。

他投的第一個項目是孫陶然的拉卡拉。孫陶然和雷軍相識是在1996年中關村組織的`一次會議上,二人一見如故。2004年,孫陶然創業,聯想投資找到雷軍 做盡職調查,雷軍不但對孫稱贊不絕,還立馬給他打電話。雷軍對孫的判斷是:他做什麼都能做成,緊跟的一句是,"無論他做什麼我都投。"

這話,2004年他對孫陶然說過,2005年對陳年說過,2006年對俞永福說過。雷軍對認准了的人一貫如此。

陳年與雷軍1998年就認識,後來共同創立卓越網。2005年陳年開始做我有網,雷軍投資。後因對行業環境判斷失誤,我有網陷入困境,陳年放縱自己,干 脆先去寫了本小說《歸去來》。2007年聯想投資總裁朱立南認為PPG模式適合再創業,雷軍覺得陳年一定會再成功,於是投錢給他。

2006年,聯想投資否決了當時的副總裁俞永福投資優視科技(UCweb)的提議,俞非常沮喪。那時候,雷軍與俞永福相識一年多。雷告訴俞:"如果你從聯想辭職來做UCweb,我就投。"

作為天使投資,雷軍有自己的立場。他對業界再三申明,如果你不是我的熟人,或者熟人的熟人,不用來找我看項目,我不會投的。

做天使的雷軍,成績斐然,凡客誠品現在的估值已經達到10億美元,UCweb與多玩網差不多2億美元-3億美元,其他投資公司加在一起肯定也超過了1億美元。如果雷軍在這些公司平均占股10%-30%,如果再加上雷軍在金山的股份,他賬面資產早已達到2-3億美元。

雷軍投資的17家公司長勢喜人。對於向來喜歡論資排輩的中國互聯網,他又有了一席之地,《矽谷之火》重燃的時機似乎已經到來。

中國互聯網界流傳一個說法:第一陣營是一張桌子--TABLE,其中T是騰訊,A是阿里,B是網路,L是雷軍系,E是周鴻禕系。馬化騰、馬雲、李彥宏、周鴻禕分別憑借即時通訊、電子商務、搜索、安全的通用型入口,建立了贏家通吃的帝國藩界。

雷軍雖然成功投資多個移動互聯網的單點企業,卻一直缺乏一個平台型旗艦--移動互聯領域成為他最想突破的地方。

創業路上

媒體和熟人眼中的雷軍有些不同。媒體眼中的雷軍,這么多年,表情如一:勞模,缺乏一個成功的機會,所以再次創業成為必然。熟人眼中的雷軍是一個非常義氣之人,講究輩份、長幼有序、為人著想,表現謙虛,溫良恭儉讓。

在叢林法則和江湖門第風氣極盛的中國互聯網界,雷軍的這種性情和作派,自是很容易形成他的氣場。有這么一個段子,在小米科技工作的人多半都知道,雷軍從金山帶來的鐵桿下屬在幫忙搬家時,書架上書的擺放次序,與搬家前絲毫不差。

不過,雷軍和魅族創始人黃章之間的恩怨,把他拖進是非漩渦中。小米創辦之前,雷軍曾多次在公開場合贊美魅族,認為世界上只有兩家互聯網手機公司:一是蘋果,一是魅族。雷軍曾找過黃章,彼此很合得來。

小米科技創立後,黃章卻在魅族論壇上稱:雷軍打著天使投資人的旗號,獲取了諸多魅族的商業秘密--從生產研發、銷售模式甚至於公司的財務報表。此外,黃 章認為MIUI系統盜用了魅族系統的部分精華,二人從此交惡。黃章和雷軍,魅族和小米似乎恩怨還未了結。2009年,黃章也曾在魅族論壇稱iPhone抄襲魅族。

一位業內資深人士曾如此形容小米進入市場的格局:這是一場三國殺。一個是蘋果,一騎絕塵。一個是Andriod系手機,包括摩 托羅拉、三星和HTC。還有一個是諾基亞和微軟的結盟。這場戰爭因為蘋果的專利權官司和谷歌對摩托的收購,已經白熱化了。5年前,諾基亞一統天下的時候, 雷軍肯定不敢進來。現在,雷軍被形容為東漢末年的劉備,很有機會。

於是,小米應運而生。

2009年10月,雷軍向一直保持密切聯系的林斌發出合夥創業的邀請。林斌,谷歌中國工程研究院前副院長、工程總監、Google全球技術總監,曾全權負責谷歌在中國的移動搜索與服務的團隊組建與工程研發工作。

雷軍與其相識於一次Google和UCweb之間的合作。出於對移動互聯網技術的同樣的熱愛和痴迷,兩人成為無話不談的朋友。2008年底的一天,當林斌打算創業時,雷軍拋出了一個大計劃,為什麼不做一件更激動人心的事情呢?比如研發一款好用的智能手機。

黃江吉,30歲就成為微軟工程院的工程總監。兩人熟識源於對Kindle的痴迷,第一次見面就聊了4個半小時,分別的時候,黃告訴雷,如果要做手機,算他一份......

人慢慢聚攏起來。小米的創始團隊成員,還包括早期金山的設計總監,後來負責過金山在線、金山詞霸的黎萬強;曾參與過谷歌3D街景的高級產品經理洪鋒;原摩托羅拉北京研發中心高級總監周光平;還有原北京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主任劉德。

公司4月份成立,用雷軍自己的話說,製造手機的經歷8天8夜也說不完。

小米手機誕生後迅速成為話題,小米科技在短短的時間內,成為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公司。這一切,在雷軍看來都順理成章。

小米如何賺錢?他的回答四兩撥千斤。"10年前網路怎麼賺錢?10年前的騰訊怎麼賺錢?我們以後就怎麼賺錢。"

雷軍保持了早年的風格,幾乎成了小米科技每天走得最晚的人。有一次,雷軍在外面演講回到辦公室,還沒吃飯,桌上有一份米飯和一碗粥,他舉起碗,差不多一秒鍾就把粥喝了下去。

他不止一次說,"我掙錢的慾望沒有把一個東西做成功的慾望高,要不然我不會寫了16年的代碼。我40多歲了,該有的也都有了。"

對雷軍來說,小米在他的職業生涯中非常重要,"這是我人生中最後一件事情,幹完拉倒!"

以上內容就是小米創始人雷軍的勵志故事,成功不可復制,但我們可以借鑒前人成功的經驗,從而也創造自己的成功,我們一起努力吧!

2. 《重生之我的大時代》txt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重生之我的大時代》網路網盤txt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https://pan..com/s/1stO0JtoiFFGedNXB7MRbNg

?pwd=grc3 提取碼:grc3
簡介:
簡介:大時代浪潮譽搏告下,一朵產生銀敏於微末的浪花也能激起滔天巨浪慶明。林景康重新回到千禧年,站在新世紀的起點,他將推動這波瀾壯闊的時代邁向更遠的未來。

3. 用浪潮造句(大約30個左右)

1我真誠的選擇,掀起真誠的浪潮,滌盪了心靈的污垢,消除了心靈之間的隔閡,建立了心靈之間的橋梁。
2靜坐在閑適心境的岸邊冥思,觀賞浪潮沖擊時變化的色彩。
3隻有成為行業最頂尖,你的錢就會像浪潮般地涌來。
4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浩浩盪盪地飛奔而來。
5溪水急著要流向海洋,浪潮卻渴望重回土地。
6社會的浮華沒能腐蝕你,經濟的浪潮沒能淹沒你,你們一味的在孤寂中燃燒著似火的 *** ,一味的在雪域高原上守侯著那片安寧。更一味的在一次次烈火中抒寫著對祖國、人民的無限忠誠。
7心潮澎湃:澎湃:波濤沖擊的聲音。心裡象浪潮翻騰。形容心情十分激動,不能平靜。
8一切皆從一個人開始掀起浪潮,再逐漸擴大到千波萬浪。
9在全國掀起學習雷鋒的浪潮。
10民主改革的浪潮,如排山倒海般,勢不可當。
11歷史的演進一如浪潮,總有新生的力量站到風口浪尖,擎起前進的大旗,同時,老邁陳舊地慢慢沒入時間的深淵。然而在涌動的浪花背後是廣闊深沉的海洋,這一動一靜的轉換結合,構成了歷史和人生完整的美感。
12目前,海世在投資浪潮中只是滄海一粟,需要以堅定的決心迎接機遇與挑戰。
13其實,每一次改革的浪潮都是伴隨團仿弊著一種振奮人心的口號,這給人們一種感覺,即某事正在發生,但經常的情況其實是沒有。
14外來的民主浪潮雷霆萬鈞,終於擊潰了中國傳統守舊的帝王思想。
15浪潮以銳不可當之勢涌來,場面驚天動地。
15lishixin是一部
其宗旨是讓大家更快地造出高質量的句子.
16中午的下班浪潮沒下午那樣洶涌,紫韻在車上有著一枝之棲。
17洪水從四面八方涌來,巨大的浪潮沖擊聲讓人震耳欲聾。
18增強團隊精神是每位公司治理人必須做到的,只有強大的團隊才能在市場的浪潮中立於不敗之地,才能做至公司。沒有強大的團隊,新治理人的工作能力怎能得到下屬的認可呢?
19城市的馬路猶似縱橫交織的河道,紅綠燈便是浮在水面的航標;那喇叭聲聲是浪潮喧嘩,那張張笑臉恰似朵朵浪花。
20漫長的人生路,許多人都顯露著猙獰虛偽的面孔,邪惡的風氣在蔓延著。但我堅信,只要播種真誠,就能掀起真誠的浪潮,讓那股浪潮塌族滌盪人的心靈污垢,迷茫前路的曙光總會涌現,映入我們的眼簾……
21給我膚色的祖國,給我智慧與膽略的祖國。盡管在鄉村,還有輟學孩子渴望的目光;盡管在城鎮,還有下崗女工無奈地訴說,但我知道,更有改革的浪潮迭起,沖破舊的觀念,舊體制的束縛,迎來新世紀磅礴的日出!
22我是長在南國的一根野草,只想去看沙漠中的漠漠沙粒,和那些冷漠的駱駝刺。我想去看一望無盡的大海,坐在沙灘上,為自己種一朵花,靜聽海水的浪潮,等待夕陽把我縮影,直到六點半的世界。
23對於不會利用機會的人,時機又有什麼用呢?一個不受胎的蛋,是要被時間的浪潮沖刷成廢物的。艾略特
24緊接著,一片黃色的沙地深藍色的水映入我們的眼簾。像是一片湖,卻比湖更加的遼闊,像是一條河,卻比河更加的藍。海鷗在遠處的海面上飛翔。來到海邊,浪潮拍打著我。
25當改革的舵手,環保的旗手,節能的高手,創新的能手,好青年應該與時間緊緊握手、與青春聯手,在時代的浪潮中做一名優秀的水手!祝五四快樂!
26但當對民主的渴望在阿拉伯世界蠢蠢欲動時,要求改革的浪潮最早在小國突尼西亞掀起,隨之向東蔓延至馬格裡布地區,如今正沖擊著大國埃及。
27幾乎所有可以上市的企業都有被並購的機會,但不是所有能被並購的企業都有機會上市。我堅信種種因素會導致未來兩三年中國會出現一波企業並購浪潮,希望易凱做好准備。我們今年年底合夥人會議的一個重要議題就是:如何在2012年有目的地犧牲部分效率和短期收益,以確保並購業務的完整布局。
28生活在改革開放風雷激盪時代的青年人,只有在英語學習的征戰中刻苦奮斗,才能在知識的海洋中縱橫捭闔,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乘風逐浪,在人生的征途上一路順風,凱歌猛進。
29很多基金已經在倫敦設立辦事處並招兵買馬,准備迎接這次"大浪潮"的到來。
30另一幅攝於兩天前,卡扎菲上校身著貝都因服飾,因為在班加西逮捕一名*權律師而引發的起義浪潮席捲全國之際,仍舊大配目空一切、毫無理性地保衛自己所謂「革命」,發誓要頑抗到底。

4. 錢塘江現罕見魚鱗潮,有多漂亮為啥潮水呈魚鱗狀

錢塘江出現了一種十分罕見的景觀叫魚鱗潮,白色的潮水翻湧向前,遠遠望去就像魚鱗一樣很是壯觀。錢塘潮的形成是天文地勢風向共同作用的結果,而罕見的魚鱗潮是直到2021年才被確立的一種新潮,潮水之所以會呈現出魚鱗狀是因為南北一線潮在平行推進,只不過北潮慢了一點,在行進的過程中就逐漸變成了斜向西南的波紋潮,再和南潮相遇以後,因為水深大直接吞沒了南潮的潮頭,所以才讓後面的浪潮呈現出魚鱗狀的浪潮。

不過並不是所有波紋潮和碎潮都會形成魚鱗潮,更多的情況是碎潮方向混亂無章,就算和波紋潮相遇也有很大可能會形成體型較大的碎潮。而且魚鱗潮持續的時間都很短,往往出現在兩種浪潮交會的10分鍾左右,隨後就槐凳會消失。不過遠遠望去白茫茫波光粼粼的,浪潮一朵接著一朵,確實是壯觀美麗。

5. 如何正確認識個人投資者

個人投資者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群體。個人投資者,是相對於機構投資者的定義,普遍印象中,屬於散兵游勇,是大資本的掠食對象。投資因為門檻低,所以,一旦有機會,資本的逐利性就決定了很多人會進入投資領域。因此這個群體可以分為幾類:1,手中有閑錢的人,他們追求超過銀行的高風險收益,他們有固定職業和穩定收入,他們性質上屬於兼職投資理財。2,手上有一定的資金,但現在無固定收入和職業,他們進入這個市場,希望在這個市場獲歷薯洞得人生財富和機會,投資成為他們的生活和職業。也就是說,這類人以投資為生。3,手中握有巨資的大戶或牛散,他們在一點程度上已經具備了機構投資者的屬性,手沒譬如調研,團隊,中長線投資等等。

大部分個人投資者,其實缺乏專業精神,他們甚至喪失了基本的學習能力和自我反省、自我修正、自我批評的能力,因此,大部分個人投資者,都處於食物鏈的末端,只有那些不斷學習,不斷反思,不斷自我修正,不斷完善專業技能,並能不斷戰勝人性弱點的人,才可能在投資領域有所建樹。大部分個人投資者,都是投資浪潮中的一朵浪花。

個人投資者,它其實是與機構投資者是相對應的,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散戶,是以個人名義來進行投資理財的,這樣就很容易理解了。

個人投資者相對於機構投資,有什麼優勢呢?

① 靈活性高

個人投資者首先就是投資靈活,資金量小,交易沒有那麼多的限制,因為他是一個個人的行為,可以讓投資者在買賣時,不用考慮流動性的問題。

② 投資者決策的主觀性強

個人投資者都是單打獨斗,在沒有計劃或思考不夠的時候,個人作戰就會陷入主觀,經常會憑個人的經驗喜好或者心情而做出決策。這樣的主觀決策,優勢是決策快。可以迅速的去執行,但是缺點也很明顯,缺乏足夠的調研與思考,所以勝率比較低。

③ 信息的單一性

個人投資者獲取投資信息,大多數都是公開的。而機構和其他專業的投資者,他們都有自己的信息渠道,或者調研報告,還有圈內專業的交流。個人投資者反而最熟悉的,還是自己的工作所在的行業。所以局限性就很大。

④ 投資的工具相對較少

機構可以利用資金規模的優勢和專業團隊的優勢進行各種交易。而個人投資者呢,因為專業能力和資金的限制,只能對一些基本的投資品種做出市場買賣行為。交易的目的也限制在低買高賣,賺取差價的方式。

首先要清醒的認識自己,個人到底有多少成色?

第一,有多少可投資資本?幾十萬還是幾百萬,幾千萬甚至更多?

第二,可投資資本時間使用成本是多少?有沒有生活資金壓力?

第三,看個人水平。絕大多數人自視甚高,夢想自己運氣好,幻想一夜暴富,結果現實不斷打臉。如果能清醒的認識到自己就是個普通人,不是高人一等,就要踏踏實實,不要幻想追求暴力,滿倉追漲殺跌,讓倉位由肢枯慾望決定,讓盈利由幻想決定,讓虧損由僥幸決定!

這會死的很慘!

個人投資者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是經濟發展存在的必然。因為不斷上漲的物價強迫每一個勞動者不得不通過投資來自己保護勞動成果:自己的付出當下值兩個雞蛋,過一段時間自己的付出僅僅值一個雞蛋,勞動成果減半,誰都不願意。

在中國當下信用體系不健全、資本市場不成熟、「暴雷」不斷、厚顏無恥的欺騙層出不窮的情況下,個體投資者選擇承受因自己技能不足帶來的風險,也不願意把自己的錢交給財務公司、基金經理等來打理也是一種無奈的取捨。滿滿的操控感,盈虧都是自己的決策,哭與笑都是無憾,自己下注總強於被明騙或者通過騙子下注。

另一方面,大量的個體投資者存在,其實也有積極的一面,就像成群的沙丁魚形成的魚群,在鯊魚來臨的時候,總有獲益和發展的機會,避免成為豬圈裡的豬,被養肥的那一天也正是被宰的那一天,黃金市場的「中國大媽」也有讓華爾街投降的那一天。

當然,個體投資者在保證獨立性的同時,還是應不斷學習財務知識,補齊投資技能的短板,隨著資本市場的日漸成熟,可以自己保護勞動成果,分享 社會 發展紅利。

簡單來說個人投資者分3類

第一專業級的有很強的投資相關知識以及豐富的實戰工作經驗與看盤時間

第二業余級自己本身有其他工作,平時通過空閑時間自學投資知識,有一定的實戰經驗,但看盤時間不能隨時隨地

第三小白級,沒有投資知識或是似懂非懂什麼都不會,人雲亦雲

個人投資者,也可以說是散戶

第一,要認清自己的實力,包括資金實力, 認識能力,操作經驗,承受力,渠道等。

第二,要明白自己想要什麼,能承受多大的壓力,希望能有什麼收益,也就說明白自己幾斤幾兩,給自己一個確切的定位。

第三,一定要認清現實,順勢而為,不要逆水行舟,特別是投資股票,否則你回很難看,甚至一夜回到解放前。

買了別動最好,炒買炒賣的基本都是輸的

6. 浪潮與華為相比怎麼樣誰在技術方面的成就更多

華為的崛起,讓科技圈在談到BAT時,不得不將華為也納入討論范圍。在某種程度上來說,華為的聲量甚至要大過BAT,要知道去年華為的營收突破了千億美元,超過了騰訊和阿里之和。

反觀浪潮,似乎也在走著和華為相似的崛起之路,不光在營收這一指標上直追TMDJ這幾個小巨頭,在利潤水平上更是讓這幾家汗顏。確實,浪潮和華為在主營業務和戰略布局上有很多相似之處。

首先,浪潮和華為都是做硬體起家,繼而在主營業務上都掌握核心技術,從而走上攻城略地的征伐之路褲扒孫。

華為最先涉足的是通訊運營商業務,其中包括基站、交換機、路由器及光網路產品,這一領域的核心技術是各產品上的處理晶元,華為逐一完成了上述產品主要晶元的自研。

其中基站使用的是海思ASIC晶元,交換機產品用的是海思ENP系列晶元,路由器則開發了SA、SD和HI三類晶元,其中高端產品使用的海思SD58XX性能大大高競爭對手,光網路產品有自研的OptiXtreme系列oDSP晶元,可以支持單波100G—600G速率可調,單纖容量達40T,為業界最高。

浪潮則是上世紀90年代進入伺服器領域,並將伺服器作為戰略業務。

2013年發布了中國第一台高端伺服器系統天梭K1,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高端主機技術的國家。此後,浪潮又成功解決了32顆處理器、256條內存之間高速互聯與數據一致性的技術難題,系統掌握了「雙翼可擴展多處理器緊耦合共享存儲器體系結構」、「三級目錄兩級緩存一致性域協議」、「軟胡鏈硬體一體化的系統高可用技術」等產業核心技術。

其次,浪潮和華為一樣,現在都在進行全產業布局。

在主營業務獲得成功後,華為先後向企業業務(伺服器)、雲計算、AI、智能終端(手機、智能手環、智能手錶、智能音箱等)等方面進行布局,並且在進入的每個領域都有小成。可以說,華為已經逐漸擺脫了僅僅只是一個ICT企業的標簽,成長為業務體系多元的綜合性科技巨頭。

浪潮也是如此,確定伺服器作為企業戰略根基業務,之後也在雲計算、AI、智慧城市、產業互聯網等領域廣泛布局。在浪潮的規劃中,到2022年,伺服器業務要做到全球第一;全球的「五朵雲」中,其中有一朵是浪潮雲。

最後,浪潮和華為都經歷了從2G、2B市場向2C個人消費型市場轉型的經歷。

面向個人消費市場,直接擁抱消費者是科技巨頭的必經之路,只有在廣闊的個人消費市場才能真正歷練一家企業的綜合能力。華為也正是因為2C業務的成功,才讓公眾逐漸認識和了解華為。

浪潮以「愛城市網App」入局,通過浪潮在B端和G端積累的勢能,通過數據鏈接向C端延伸。雖然浪潮2C轉型還沒有太多值得一說的故事,但浪潮已經實實在在邁出了布局C端的步子。

如此看來,「智能相對論」也認為,浪潮與華為確實很像,但並不能說浪潮就是華為的「翻版」,將兩家企業進行更加細致的剖析,還是可以發現很多不同之處。

1、華為的業此坦務布局更廣。

這里所說的布局主要指的是華為的個人消費終端、物聯網以及晶元方面的布局。浪潮在這些方面也開始涉足,但還沒有太多拿得出手的產品,還未形成較強的競爭力。

2、華為對供應鏈的控制力更足。

中美之間的貿易戰給了華為一個展示實力的極佳舞台。即便美國對華為實行技術封鎖,華為在供應鏈上仍有「備胎計劃」,主要華為在晶元和系統層面都擁有自研能力。浪潮雖然在主營業務伺服器領域也有自己的核心技術,但在關鍵的晶元技術上,還是受制於人。

3、在體量和對行業的影響力上,華為的聲量更大。

說得直白一點,浪潮在伺服器市場雖然已經做到了中國第一、世界第三,但浪潮伺服器對於這個市場來說並不是不可或缺的,但華為卻能在很大程度上左右通訊、手機等多個市場的競爭格局。

成為下一個華為or挑戰BAT,浪潮憑什麼?

在企業管理學中有一種「沸水效應」,說的是如果水只燒到95度,只要不繼續燒下去,熱度就沒了;但是如果燒到100度以上,水一旦燒開,只要維持小火不斷,就能一直保持沸騰,就像用戶對品牌的認知。

浪潮目前的境地就很像已經到達95度的熱水,已經到達了即將沸騰(成為下一個華為/與BAT比肩)的臨界點,現在浪潮需要想出辦法,如何保持小火不斷,讓水燒到100度,沸騰不停。如果說的通俗一點,就是浪潮要再上一個台階,還有什麼可以倚仗的武器?

1、BAT也拿不到的數據

搜索、社交、電商、出行……互聯網每天都在產生大量的數據,而互聯網公司的本質就是如何運營這些數據。可是我們或許並不知道,這些被或大或小的互聯網巨頭「搜刮」出來的數據只佔到總數據量的20%,另外還有80%的數據藏在企業和政府機構的防火牆後。

隨著互聯網對公眾消費數據(流量)挖掘已到極致,現在競爭的焦點開始聚焦到份額更大的隱藏數據之中,以及如何安全可控的將兩部分數據融會貫通。

在這方面,浪潮擁有BAT和華為努力求之而不得的優勢。

多年B端、G端經營的經歷和經驗,浪潮積累了大量的數據,根據《桔子財經》的報道,浪潮在企業數據、政府數據、互聯網數據以及以區塊鏈技術為支撐的質量追溯數據上,已經積累了近60PB的數據量。

同時浪潮的「國企身份」可以比較容易獲得授權,在一個更為豐厚的數據土壤中,可以讓浪潮的產品設計與解決方案更為完善和優化。

可以說數據就是浪潮的最大底氣。

2、「與時俱進」的運營模式

很多2B、2G的運營都強調「駐場支持」,即運營方派駐專人到企業或政府機構提供專屬服務,提高項目推進、解決問題的效率。

浪潮的運營模式不是簡單的「駐場」,而是在與客戶的磨合中逐漸沉澱出的JDM模式:即與客戶產業鏈的融合為基礎,面向客戶具體業務,提供從研發、生產、供貨到實施運維等業務鏈條服務;甚至與客戶的合作始於朦朧期,聯合研發面向未來的需求,浪潮與客戶一起定義未來的應用。

很明顯,浪潮的JDM運營模式與客戶的距離更近,變通性更高,能夠做到與產業發展和客戶需求的「與時俱進」。

3、5G和邊緣計算帶來的機會

客觀評述,被浪潮視為戰略業務的伺服器並不是一個朝陽賽道,根據IDC發布的2019年第一季度全球伺服器市場調研報告顯示,2019年一季度,全球伺服器出貨量為258.2萬台,同比下降5.1%,銷售額為198.04億美元,同比增長4.4%。即便浪潮在當季實現了17%的增速,浪潮的天花板再高也在想像之內。

那麼浪潮的機會在哪呢?

根據Gartner的預測,隨著5G技術的普及,未來的集中式傳統數據中心將不存在,IT基礎設施會是分布式而且是無處不在。其中到2020年,有50%的大型企業會把邊緣計算列入規劃,超過50%的工業物聯網分析將在邊緣進行。這也意味著,未來邊緣將是基礎設施中發展最快的部分。

浪潮對此早有布局,除了發布了一系列與AI和邊緣計算相關的伺服器產品矩陣外,還啟動了新的AI生態發展計劃——T計劃,其中包括軟硬體平台創新、框架優化、應用使能、人才培養等各方面內容。

浪潮用開放聚合的生態打法來應對5G和邊緣計算的挑戰。

浪潮上位還有三個問題待解

「智能相對論」」如此看來,浪潮距離上位似乎只差臨門一腳,然而實際上,浪潮若想再上一個台階,還需解決三個問題。

首先,是面向C端的產品能力。

華為也是撕開了2C市場的這道口子之後才迎來了企業發展的又一次跨躍,就目前來看,浪潮相比BAT和華為,在產品能力上有不小的差距。

浪潮尚未有像華為的手機、網路和阿里的智能音箱一樣拿得出手的硬體產品,在軟體產品上,浪潮想用裝在「智慧城市」里的「愛城市網」App這個應用作為突破,將沉澱在政務雲上的各類政府數據的價值提煉出來,為用戶提供以公共服務為主要的特色的「58同城」。

然而「愛城市網」要想成為像網路搜索、微信、手淘這類殺手級的應用,不光需要解決用戶認知、用戶數量、使用頻率等方面的基礎問題,應用里的內容、體驗是否能夠支撐浪潮野望,也還需要產品自身做出解答。

其次,是數據掘金的風險。

上文提到,浪潮很大的一個優勢是擁有海量的來自企業和政府的隱藏數據。這些數據是浪潮上位的資本,也是浪潮覆滅的隱患。

這些數據之所以藏在防火牆後,就在於這些數據過於重要。在我們看來,一些互聯網公司的數據泄露更多影響的是個人隱私,而這些隱藏數據的泄露可能關繫到一家公司的商業、技術核心,或者關繫到國家安全。

這就要求浪潮在面對這些數據時除了保持足夠的定力,不為追求過高的商業利益而濫用數據,還要有足夠的防護措施。因為任何一次數據安全事故都會對浪潮的商譽或者生存產生決定性的影響。

最後,是護城河的深度。

伺服器和雲計算是浪潮的主賽道,浪潮多年的經營,在這兩個領域也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護城河,但相較BAT和華為,其護城河的深度還不夠。

一個很明顯的例子,雖然浪潮伺服器目前能夠做到中國第一,世界第三。但DELL、華為、聯想這些「友商」們和浪潮的差距並不大,更為關鍵的是,對於用戶來說,如果沒有浪潮,其他廠商也能完成「補位」。

總結:浪潮確實已經成長為科技圈裡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力量,但要想達到BAT和華為這樣的高度,浪潮還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積累,其中的關鍵在於2C轉型的速度上。B端、G端數據的挖掘固然重要,但個人消費市場的數據轉化鏈條短,變現速度快,所受制約少,在浪潮沒有拿的出手的C端產品之前,就再更多想想如何將千億營收提高到2000億營收,一個台階一個台階穩重的爬吧。

熱點內容
梅花型蛋糕 發布:2025-05-14 08:52:09 瀏覽:881
插花花泥塑 發布:2025-05-14 08:34:03 瀏覽:245
花卉大棚投資多少錢 發布:2025-05-14 07:47:19 瀏覽:374
雷絲百合 發布:2025-05-14 07:40:55 瀏覽:984
紅裙車模情人節養眼 發布:2025-05-14 07:29:48 瀏覽:814
七夕有些什麼風俗 發布:2025-05-14 07:29:06 瀏覽:683
121期梅花詩 發布:2025-05-14 07:29:02 瀏覽:412
kiki花藝師 發布:2025-05-14 07:27:29 瀏覽:944
橙光百合分類 發布:2025-05-14 07:21:12 瀏覽:234
花藝群聚 發布:2025-05-14 07:21:08 瀏覽: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