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收穀子
Ⅰ 收穀子的生活記事日記550字
前幾天,天氣真好,陽光燦爛,正是曬穀子的好時機,而且我休息在家作業也做完了。於是,爸爸叫我幫助他一起曬穀子。我立刻答應了,迅速動手和爸爸一起把剛剛收割下來的`穀子曬在水泥地上。
爸爸把穀子挑出來倒在水泥地上。我拿起一把大耙子把穀子散開。我把穀子用耙子耙成了連綿不斷的丘陵。它好象是大海的波浪,此起彼伏。穀子攤開以後,我就休息了。過了一會兒,我就又拿起耙子把穀子翻一個身子,改變了原來的形態缺州,起伏發生了變化。我覺得這穀子好象變得有生命了。它們在不停地奔騰……
我們忙碌了一天,太陽公公也開始要下山了。爸爸拿來了畚箕,叫我趕快和他一起把穀子弄到一起。他自己動手把穀子用畚箕往中間推。我先用一把推耙把穀子往裡面推。接著,我用明野大掃帚把那些「不願意歸隊」的穀子掃到一起,讓它們回歸大部隊裡面。爸爸在不停地用畚箕把穀子往中間推。十分鍾過去了,二十分鍾過去了……時間慢慢地過去了,穀子也漸漸地被我和爸爸兩個人掃攏堆到一起了。這些穀子被掃成了一條「長龍」。然後,爸爸拿來了一張超大的塑料紙給「長龍」蓋上,當作是給它們蓋上了一條棉被。這樣它們就不會感覺到冷了。然後,我們在塑料紙的邊緣放上一些磚頭,把激扮喊穀子全部蓋在了塑料紙的裡面,好象怕它們會跑出來似的。就這樣,我和爸爸兩個人一起把穀子收攏了。任務完成了。爸爸的臉上露出了笑容。我也高興得笑了。
看著自己的勞動成果,我的心裡樂滋滋的。
Ⅱ 秋收之收穀子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里的「禾」,其實就是穀子,古稱稷、粟,亦稱粱。每穗結實數百至上千粒,子實極小,徑約1mm,谷穗一般成熟後金黃色,卵缺棗圓形籽實,粒小多為黃色。去皮後俗稱小米。我國黃河中上游為主要栽培區,其他地區也有少量栽種。
在一定意義上說,我們北方人的一輩輩祖先,特別是山區,大山裡的人,基本上都是吃小米長大的,是小米養育了我們的祖先。紅薯是明朝傳入中國的,小麥和玉米適合平原地,其他高粱、黍子等產量小,不足以充飢,而穀子,脫皮後就是小米,是古代最常見的糧食作物了。
小米營養豐富,有一個流傳很久的故事很能說明一切,說是過去有個婆媳倆一塊生活,兒媳婦對婆婆不好,熬小米粥的時候光給婆婆盛稀的,稠的留給自己吃,結果半年過去了,婆婆紅光滿面,氣色充足,而兒媳婦依然如故。這也說明了小米的營養都在湯里呢。
小米不僅供食用,入葯有清熱、清渴,滋陰,補脾腎和腸胃,利小便、治水瀉等功效,又可釀酒。其莖葉又是牲畜的優等飼料,它含粗蛋白質5-7%,超過一般牧草的含量1.5-2倍,而且纖維素少,質地較柔軟,為騾、馬所喜食;其谷糠又是豬、雞的良好飼料。而且,我們英雄的人民軍隊,就是憑借「小米加步槍」,打跑了日本鬼子,打敗了八百萬國軍,小米功不可沒呢。
小時候,收穀子也是我們家秋收之中重要一環。為了防止運輸過程中穀子損失,一般先拿口袋或者化肥袋子,將谷穗剪下放入袋中,而穀子棵用鐮刀割下,一並推回家去。
回家後,谷穗放在空地上晾曬,等曬幹了,用碌碡碾壓,再藉助風的力量揚場,這個過程就像麥子的揚場一樣了。因為穀子產量低,一般不會種太多的穀子,一個家庭,也就拿出二三分地來種植,大部分地要種植紅薯作為主糧。如果哪家婦女要做月子了,那就要多種幾分地了,據說是很能下奶的,誰家孩子出生後母乳不夠,也會用米湯來代替。
割回家的穀子棵,也很有用途,可以做遮蓋柴禾垛的苫做伏子,一把把的用繩子串起來,是極好的農家雨具。
而穀子葉,有一個用途確很少有人提及。八十年代,沒有洗潔精,到了農閑需要洗洗刷刷的時候,鍋蓋、大盆、盤碗等等油膩的器具,每當要大掃除的時候,如果院純扮攜子里恰好有穀子,母親就打發我去撕幾把穀子葉,穀子葉蘸上水,擦洗帶油膩的器具的時候,立馬出現現在使用洗潔精才有的效果,這可是純天然無污染的哦,順便在這里分享另一個小絕招,蕖樹,也就是枸樹的葉子,也有此效果哦,必須是鮮樹葉哈。
Ⅲ 七夕節男友喊我去他家一起收穀子要不要分手
七夕節,男友喊我去他家一起收穀子,要不要分手?這種情況沒必要分手內,既然是你的男友,那說容明你們的關系非常好,那就不是般關系,你去幫忙也是很正常的,雖然是七夕節,但是這也不影響你去幫她家收穀子,收完穀子,你倆再過七夕節不是也很好嗎?為了這點事就分手,太不值得了,真是想和他分手,那說明你對他也不是真心,如果要是真心的話,就這點事也不至於分手,既然你男友喊你去幫忙,那說明他很認可你,沒拿你當外人,你就去幫幫他吧
Ⅳ 七夕節古詩
七夕節古詩有哪些?下面這些關於七夕節牛郎織女的古詩詩句,一起去有沒有你喜歡的詩句。
一、七夕節古詩1.《吟劍》清代:洪秀全
手持三尺定山河,四海為家共飲和。
擒盡妖邪歸地網,收殘姦宄落天羅。
東南西北效皇極,日月星辰奏凱歌。
虎嘯龍吟光世界,太平一統樂如何。
2.《鷓鴣天·桂花》宋代:李清照
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香留。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應羞,畫闌開處冠中秋。騷人可煞無情思,何事當年不見收。
3.《錦瑟》唐代:李商隱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庄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4.《梅花落》唐代:楊炯
窗外一株梅,寒花五齣開。影隨朝日遠,香逐便風來。
泣對銅鉤障,愁看玉鏡台。行人斷消息,春恨幾裴回。
5.《詩經·國風·鄭風》先秦:佚名
風雨凄凄,雞鳴喈喈。既見君子,雲胡不夷。
風雨瀟瀟,雞鳴膠膠。既見君子,雲胡不瘳。
風雨如晦,雞鳴不已。既見君子,雲胡不喜。
6.《漫成一絕》唐代:杜甫
江月去人只數尺,風燈照夜欲三更。
沙頭宿鷺聯拳靜,船尾跳魚撥剌鳴。
7.《傾杯·離宴殷勤》宋代:柳永
離宴殷勤,蘭舟凝滯,看看送行南浦。情知道世上,難使皓月長圓,彩雲鎮聚。算人生.悲莫悲於輕別,最苦正歡娛,便分鴛侶。淚流瓊臉,梨花一枝春帶雨。
慘黛蛾.盈盈無緒。共黯然消魂,重攜素手,話別臨行,猶自再三.問道君須去。頻耳畔低語。知多少.他日深盟,平生丹素。從今盡把憑鱗羽。
8.《塞下曲》唐代:許渾
夜戰桑乾北,秦兵半不歸。
朝來有鄉信,猶自寄寒衣。
9.《太平洋遇雨》清代:梁啟超
一雨縱橫亘二洲,浪淘天地入東流。
卻餘人物淘難盡,又挾風雷作遠游。
10.《虞美人·深閨春色勞思想》五代:顧夐
深閨春色勞思想,恨共春蕪長。黃鸝嬌囀泥芳妍,杏枝如畫倚輕煙.瑣窗前。
憑闌愁立雙娥細,柳影斜搖砌。玉郎還是不還家?教人魂夢逐楊花.繞天涯。
二、七夕節牛郎織女的詩句
1. 我笑牛郎織女,一年一度相逢。――《西江月》
2. 年年七夕渡瑤軒,誰道秋期有淚痕。――《七夕》
3. 最恨明朝洗車雨,不教回腳渡天河。――《七夕》
4. 鸞扇斜分鳳幄開,星橋橫過鵲飛回。――《七夕》
5. 新秋牛女會佳期,紅粉筵開玉饌時。――《七夕寄》
6. 烏鵲橋成上界通,千秋靈會此宵同。――《七夕》
7. 河耿月涼時,牽牛織女期。――《七夕》
8. 牽牛在河西,織女處河東。――《七夕》
9. 絡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歡笑設紅筵。――《七夕》
10. 七夕景迢迢,相逢只一宵。――《七夕》
11. 牽牛織女,莫是離中。――《行香子》
12. 太守仙潢族,含情七夕多。――《七夕》
13. 牛女相期七夕秋,相逢俱喜鵲橫流。――《七夕》
14. 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七夕》
15. 牛郎織女年年會,可惜容顏永別離。――《《綺疏遺恨》之針》
16. 帆來狗國毛人遠,樓倚牛郎織女寒。――《用夾穀子括吳山晚眺韻十首》
17. 牛郎織女涉清淺,支機石上今何年。――《七月初七夜渡黃河》
18. 河邊織女星,河畔牽牛郎。――《古意》
19. 明年七月重相見,依舊高懸織女機。――《題七夕圖》
20. 牽牛出河西,織女處其東。――《牽牛織女》
21.桂殿焚香酒半醒,露華如水點銀屏。含情慾訴心中事,羞見牽牛織女星。——林鴻《投贈張紅橋》
22.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織金梭。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楊朴《七夕》
23.銀河東達鵲橋西,織女牛郎會晤時。才得歡娛又離別,相逢擬待隔年期。——金朋說《七夕吟》
24.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街夜色涼如水,卧看牽牛織女星。——杜牧《七夕》
25.直須待得玉鉤掛,要看牽牛織女星。——《孟秋七日邀從兄廿五宣義四弟五侄同飲錦園即》
26.我笑牛郎織女,一年一度相逢。歡情盡逐曉雲空。愁損舞鶯歌鳳。牛女而今笑我,七年獨卧西風。()西風還解過江東。為報佳期入夢。——陳東《西江月》
27.葉已鳴秋夜漸長,年年織女會牛郎。——《七夕呈坐間諸友時留平江宿和靖書院次日》
28.牛女相期七夕秋,相逢俱喜鵲橫流。彤雲縹緲回金輅,明月嬋娟掛玉鉤。燕羽幾曾添別恨,花容終不更含羞。更殘便是分襟處,曉箭東來射翠樓。——曹松《七夕》
29.七月七日風雨多,御橋南望水增波。鴛鴦自向沙頭宿,不管牛郎信若何。——石珝《七夕》
30.紅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杜牧《秋夕》
三、關於七夕節的詩句古詩
1.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____秦觀《鵲橋仙·纖雲弄巧》
2.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____林傑《乞巧》
3.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____秦觀《鵲橋仙·纖雲弄巧》
4.天階夜色涼如水,卧看牽牛織女星。____杜牧《秋夕》
5.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____佚名《迢迢牽牛星》
6.雙星何事今宵會,遺我庭前月一鉤。____德容《七夕二首·其一》
7.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____秦觀《鵲橋仙·纖雲弄巧》
8.人間夢隔西風,算天上.年華一瞬。____吳文英《惜秋華·七夕》
9.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____林傑《乞巧》
10.恨人間.會少離多,萬古千秋今夕。____張埜《奪錦標·七夕》
11.卧看牽牛織女星,月轉過梧桐樹影。____盧摯《沉醉東風·七夕》
12.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____李商隱《馬嵬·其二》
13.織女牽牛送夕陽,臨看不覺鵲橋長。____德容《七夕二首·其二》
14.兩情纏綿忽如故。復畏秋風生曉路。____王建《七夕曲》
15.穿針人在合歡樓,正月露.玉盤高瀉。____嚴蕊《鵲橋仙·碧梧初出》
16.雙星良夜,耕慵織懶,應被群仙相妒。____范成大《鵲橋仙·七夕》
17.恐是仙家好別離,故教迢遞作佳期。____李商隱《辛未七夕》
18.一道鵲橋橫渺渺,千聲玉佩過玲玲。____徐凝《七夕》
19.東飛烏鵲西飛燕。盈盈一水經年見。____陳師道《菩薩蠻·七夕》
20.尋思不似鵲橋人,猶自得.一年一度。____趙以夫《鵲橋仙·富沙七夕為友人賦
21.千家閉戶無砧杵,七夕何人望鬥牛。____李嘉祐《早秋京口旅泊章侍御寄書相問因以贈之時七夕》
22.幸回郎意且斯須,一年中別今始初。____王建《七夕曲》
23.應傾謝女珠璣篋,盡寫檀郎錦綉篇。____羅隱《七夕》
24.此夜星繁河正白,人傳織女牽牛客。____沈佺期《七夕曝衣篇》
25.河邊獨自看星宿,夜織天絲難接續。____王建《七夕曲》
26.玉露金風報素秋,穿針樓上獨含愁。____德容《七夕二首·其一》
27.他鄉逢七夕,旅館益羈愁。____孟浩然《他鄉七夕》
28.七夕年年信不違,銀河清淺白雲微,蟾光鵲影伯勞飛。____毛文錫《浣溪沙·七夕年年信不違》
29.鵲辭穿線月,花入曝衣樓。____李賀《七夕》
30.誰忍窺河漢,迢迢問鬥牛。____孟浩然《他鄉七夕》
Ⅳ 7月7的麻子,穀子有啥用意
豐收的寓意。農歷七月七日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之一七首陪做夕節者衡,在民俗文化中麻子,穀子是糧食中的代表,這句俗語也代表著今年是一個亂滑豐收年的寓意。
Ⅵ 二十四節氣之立夏祝福 夏七夕語錄祝福
二十四節氣:立夏打油詩有哪些
初夏即事十二解
楊萬里
從教節序暗相催,歷日塵生懶看來。
卻是石榴知立夏,年年此日一花開。
山亭夏日
高駢
綠樹陰濃夏日長,樓台倒影入池塘。
水精簾動微風起,滿架薔薇一院香。
立夏
陸游
赤幟插城扉,東君整駕歸。
泥新巢燕鬧,花盡蜜蜂稀。
槐柳陰初密,簾櫳暑尚微。
日斜湯沐罷,熟練試單衣。
幽居初夏
陸游
湖山勝處放翁家,槐樹陰中野徑斜。
水滿有時觀下鷺,草深無處不鳴蛙。
籜龍己過頭番筍,木筆猶開第一花。
嘆息老來交舊盡,睡來誰共午甌茶。
見鶯三首
白玉蟾
鮮怡寡樂負清明,簾外花如紅淚傾。
又是殘春將立夏,如何到處不啼鶯。
絕句
王諶
過了荼醾與素馨,一春風雨欠追尋。
卻從立夏晴多日,策杖閑來看綠陰。
喜晴
張宇初
立夏天方霽,閑情喜暫舒。
樹深添雨潤,溪落見人疏。
夕照斜依竹,園花落近書。
年來惟懶拙,殊覺稱幽居。
傳統二十四節氣之一:立夏算節日嗎
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節」(上元(元宵節)、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歷的四月五日,但其節期很長,有十日前八日後及十日前十日後兩種說法,這近二十天內均屬清明節。清明節的起源,據說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清明節與春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清明節從2008年起為國家法定節假日。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後來,由於清明節與寒食節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清明節後雨水增多,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這一時節萬物「吐故納新」,無論是大自然中的植被,還是與自然共處的人體,都在此時換去冬天的污濁,迎來春天的氣息,實現由陰到陽的轉化。清明節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之一,為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時間約在每年的陽歷4月5日前後。古有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節」之說,相傳起於春秋時期晉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飢」一事,後逐漸清明寒食合二為一。唐代掃墓日期一般在寒食節,宋後移到清明。傳說中「寒食節」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來歷即是為紀念介子推「割股充飢」而不圖為報,最終在此被大火燒山而亡,綿山所在地原叫「定陽」,被晉文公更名為「介休」,意為介子推休息之地。現綿山已由當地人民開發為著名旅遊景區,其中一重要景點就是高大的介子推母子石像,介子推成為當地人民效忠兩全的人物的代表。相傳大禹治水後,人們就用「清明」之語慶賀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時春暖花開,萬物復甦,天清地明,正是春遊踏青的好時節。踏青早在唐代就已開始,歷代承襲成為習慣。踏青除了欣賞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還開展各種文娛活動,增添生活情趣。清明節流行掃墓,其實掃墓乃清明節前一天寒食節的內容,寒食相傳起於晉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唐玄宗開元二十年詔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與清明相接,後來就逐漸傳成清明掃墓了。明清時期,清明掃墓更為盛行。古時掃墓,孩子們還常要放風箏。有的風箏上安有竹笛,經風一吹能發出響聲,猶如箏的聲音,據說風箏的名字也就是這么來的。清明節還有許多失傳的風俗,如古代曾長期流傳的戴柳、射柳、打鞦韆等,據載,遼代風俗最重清明節,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鞦韆為樂,仕女雲集,踏青之風也極盛。據說,插柳的風俗,也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蒙蒙;柳條干,晴了天」的說法。黃巢起義時規定,以「清明為期,戴柳為號」。起義失敗後,戴柳的習俗漸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裡,活到哪裡,年年插柳,處處成陰。清明插柳戴柳還有一種說法:原來中國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為三大鬼節,是百鬼出沒討索之時。人們為防止鬼的侵擾迫害,插柳戴柳。因為柳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響,人們認為柳可以卻鬼,而稱之為「鬼怖木」,觀世音以柳枝沾水濟度眾生。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里說:「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節,值此柳條發芽時節,人們自然紛紛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 有「折柳贈別」的風俗......>>
二十四節氣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表示四季的開始嗎
是的,也稱四立,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個節氣的合稱。
《周髀算經》卷下:「四立者,生長收藏之始。」
二十四節氣的命名反映了季節、物候現象、氣候變化三種。
反映四季變化的節氣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個節氣。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齊稱「四立」,表示四季開始的意思。反映溫度變化的有: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5個節氣。反映天氣現象的有:雨水、穀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個節氣。反映物候現象的有驚蟄、清明、小滿、芒種四個節氣。
節氣都是指的時刻,即太陽黃經等於15度時,便是清明節。
二十四節氣
古人根據太陽一年內的位置變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氣候的演變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數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個月中,以反映四季、氣溫、物候等情況,這就是二十四節氣。每月分為兩段,月首叫「節」,月中叫「氣」。
古人將一個太陽年,劃分為季、節、氣、候,1年=4季=12節=12氣=72候,這就是季節、氣候的定義。十二個月,每月設一個「節」,中間設「氣」,如同劃分十二竹節,竹節中間充氣,此乃節氣的由來,也是氣節,節度的本意。
二十四節氣又分為十二節與十二氣(中氣),每月有一「節」與一「氣」區分,「節」為月之始,「氣」的最後一日為月之終。中國農歷將只有節,沒有氣的月份,置為上個月的閏月。有節無氣,即農歷的閏月。
由於節氣反映了地球圍繞太陽運動的過程,是每年季節變更的重要標志,因此對農業生產非常重要。為了更方便地根據節氣來安排農事,長期以來形成了一些有關的民諺。
為了便於記憶,人們編出了二十四節氣歌訣。
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
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來八、廿三。
中央一套二十四節氣的廣告詞 15分
中央一套二十四節氣的廣告詞:《穀雨篇》《小滿篇》《立夏篇》
立春:東風 解凍 魚上冰
雨水:冰雪 融化 桃花開
驚蟄:草木 萌動 鴻雁來
春分:芽茶 播種 燕飛舞
清明:細雨 放飛 柳飄絮
穀雨:雨生 百穀 春盎然
立夏:桑棗 灌溉 遍地谷
小滿:蠶絲 畜養 麥起身
芒種:收割 播種 鷺助興
夏至:棉花 現蕾 照眼明
小暑:知了 風輕 汗如雨
大暑:驟雨 孕育 賞紅蓮
立秋:寒風 飄葉 寒蟬鳴
處暑:葵花 添衣 遍地黃
白露:秋雨 降露 白如銀
秋分:桂花 收獲 香滿園
寒露:鴻雁 南飛 蟹正肥
霜降:芙蓉 花落 葉滿天
立冬:收蔥 修剪 地始凍
小雪:生爐 白霧 鵝毛飄
大雪:冰凌 河封 臘梅開
冬至:瑞雪 防凍 兆豐年
小寒:冷氣 積久 迎臘月
大寒:歲末 辭舊 過大年
標簽:作文經典 上一篇:描寫邊塞詩句 邊塞詩句 下一篇:關於感恩母愛的名言 感恩父愛母愛的詩句二十四節氣的清明,立夏,小滿是什麼意思
ke./...WpGoSa
ke./...kFD2Im
://ke./link?url=M1xbVCFI6SE-ZN7p26dDLL2_-4O0Hwb7EX_tCyUL6_OAF_NKQoCOt0jeqpz2WshPQSCPaQRAp3
立夏的節氣文化
一農時節令到立夏,查補齊全把苗挖。糧棉作物勤松耪,滅草鬆土根下扎。水稻插秧突擊搞,季節不容再拖拉。玉米花生繼續種,紅麻黃姜和芝麻。閑散地上種黍稷,南坡北窪栽地瓜。麥澆開花灌漿水,防治銹病和麥蚜。蘋果梨子早疏果,稀密恰當果子大。適時防治棗步曲,一般不宜過立夏。牛驢騾馬喂養好,加強防疫常檢查,使役需要講科學,強弱快慢巧配搭,小豬要動大豬靜,放羊滿天星為佳。靜水鯉魚流水鯰,科學喂養魚龜蝦。二門外無人問落花,綠色冉冉遍天涯。春爭日,夏爭時。立夏麥齜牙,一月就要拔。一穗兩穗,一月入囤。麥秀風搖,稻秀雨澆。風揚花,飽塌塌;雨揚花,秕瞎瞎。立夏麥咧嘴,不能缺了水。麥旺四月雨,不如下在三月二十幾。寸麥不怕尺水,尺麥卻怕寸水。立夏天氣涼,麥子收得強。立夏前後連陰天,又生蜜蟲(麥蚜)又生疸(銹病)。立夏前後天乾燥,火龍往往少不了(火龍指紅蜘蛛)。風生火龍霧生疸。麥拔節,蛾子來,麥懷胎,蟲出來(指粘蟲)。小麥開花蟲長大,消滅幼蟲於立夏。豌豆立了夏,一夜一個杈。立夏大插薯。清明秫秫穀雨花,立夏前後栽地瓜。立夏芝麻小滿谷。立夏的玉米穀雨的谷。立夏種綠豆。地頭岩頭壩窩頭,春種芝麻秋打油。季節到立夏,先種黍子後種麻。立夏前後種絡麻。立夏種麻,七股八杈。立夏前後,種瓜點豆。立夏種姜,夏至收「娘」。立夏栽稻子,小滿種芝麻。四月插秧(早稻)谷滿倉,五月插秧一場光。先栽淺,後栽深,春秧就插三五根。三早秧七八九,晚秧四五六。早一把,晚七根,糯稻田裡打獨身。立夏三日正鋤田。鋤板響,莊稼長。棉花聽著人的腳步長。要想莊稼好,田間鋤草要趁早。種在犁上,收在鋤上。鋤下有水也有火。夏天不鋤地,冬天餓肚皮。干鋤濕,濕鋤干,不幹不濕鋤個暄。早鋤地暖,深鋤不板,多鋤旱澇雙保險。頭遍鋤不好,到老一地草。春鋤深,夏鋤淺,秋天鋤地似刮臉(指早春作物)。頭遍淺,二遍深,三遍四遍下狠心,五、六、七遍莫傷根。頭遍挖(間苗),二遍抓(深鋤),三遍四遍大鋤拉(淺快鋤)。頭遍開,二遍栽,三遍四遍跑起來。頭遍苗,二遍草,三遍四遍順壟跑。頭遍高粱,二遍谷,三遍棉花要深鋤。鹽鹼地,勤中耕,才有季季好收成。見草鋤草工夫到,才能保證收成好。無雨鋤地,有雨補苗。苗子不全,及早補填。移苗要保活,必須帶泥坨。一邊一鐵杴,末後連窩端。多帶老娘土,陰水兩把捂。苗子補嚴,間定莫慢。定苗帶個籃,蚜株移出田。節氣到立夏,就把小苗挖。棉花鏊子腿,穀子羊屙屎。麥子下種子隔子,穀子留苗屙屎。要想吃小米,穀子羊屙屎。稀留密,密留稀,不稀不密留壯的。春天戀了苗,秋後收得薄。草荒荒一時,苗荒荒一季。苗荒甚於草荒。草夾苗,不長苗;苗接苗,不長桃。苗荒苗,不結桃。留苗過稀,後悔莫及。苗過稀長草,苗過密易倒。高粱稠了難通風,秸倒粒癟減收成。稠倒高粱稀倒谷。稠谷稀麥,十有九壞。稠谷好看,稀谷吃飯。不稀不稠,才能豐收。適當密植不誤地,一季收成頂兩季。不稀不稠莊稼旺,秋收到來糧滿倉。留苗不長眼,管好也減產。揀苗如上糞。谷莖圓,莠莖扁,莠草脆硬,谷葉綿。穀子根擴杈,莠草杈擴杈。挖苗不除根,大棵抱小孫。留苗多少看地力,兼顧品種下霜期,千萬不搞一刀齊(棉)。不密不稀,三千六七。不密不稀,三千六七,薄地還可五、六、七(千)。棉花不要多,三千六百棵。棉花定了苗,株間快松撓。早中耕,地發暖,勤中耕,地不板,深中耕根多苗壯節間短。狠鋤行間,細鋤行邊,勻摟株間,保墒保暖。鋤頭早,僵瓣少。棉花勤鋤草,秋後拾花早。力量麥子鋤頭谷。鋤草不論遍,越鋤越好看。護根草,長到老。壟里有根草,好似毒蛇咬。豐產不豐產,全靠掏壟眼。要想蟲害少,除盡田邊草。地邊鋤雜草,病蟲都減少。地濕溫低苗病重,深鋤勤鋤......>>
立夏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一,它雖然不是什麼節日,但有著很多的
立夏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一,雖然不是節日,但卻有很多的民間習俗。古詩雲:「立夏秤人輕重數,秤懸樑上笑喧閨。」在民間,立夏日人們則喝冷飲來消暑。立夏日,江南水鄉有烹食嫩蠶豆的習俗。有的地方還有立夏日稱人的習俗。立夏之日的「稱人」主要流行於我國南方。此外,還有些地方有嘗新、斗蛋等習俗。在農事方面,立夏同樣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農諺較多,如:
清明秫秫穀雨花,立夏前後栽地瓜。
季節到立夏,先種黍子後種麻。
立夏前後,種瓜點豆。
立夏種姜,夏至收「娘」。
豌豆立了夏,一夜一個杈。立夏麥齜牙,一月就要拔。
立夏麥咧嘴,不能缺了水。
立夏栽稻子,小滿種芝麻。
二十四節氣立夏吃什麼 立夏習俗的由來
立夏前後,華北、西北等地氣溫回升很快,但降水仍然不多,加上春季多風,蒸發強烈,大氣乾燥和土壤乾旱常嚴重影響農作物的正常生長。尤其是小麥灌漿乳熟前後的乾熱風更是導致減產的重要災害性天氣,適時灌水是抗旱防災的關鍵措施。「立夏三天遍地鋤」,這時雜草生長很快,「一天不鋤草,三天鋤不了。」中耕鋤草不僅能除去雜草,抗旱防漬,又能提高地溫,加速土壤養分分解,對促進棉花、玉米、高梁、花生等作物苗期健壯生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立夏後,是早稻大面積栽插的關鍵時期,而且這時期雨水來臨的遲早和雨量的多少,與日後收成關系密切。農諺說得好:「立夏不下,犁耙高掛。」「立夏無雨,碓頭無米。」民間還有畏忌夏季炎熱而稱體重的習俗,江西一帶還有立夏飲茶的習俗,說是不飲立夏茶,會一夏苦難熬。
立夏以後,江南正式進入雨季,雨量和雨日均明顯增多,連綿的陰雨不僅導致作物的濕害。還會引起多種病害的流行。小麥抽穗揚花是最易感染赤霉病的時期,若預計未來有溫暖但多陰雨的天氣,要抓緊在始花期到盛花期噴葯防治。南方的棉花在陰雨連綿或乍暖乍寒的天氣條件下,往往會引起炭疽病、立枯病等病害的暴發,造成大面積的死苗、缺苗。應及時採取必要的增溫降濕措施,並配合葯劑防治,以保全苗爭壯苗。「多插立夏秧,穀子收滿倉」,立夏前後正是大江南北早稻插秧的火紅季節。「能插滿月秧,不薅滿月草」,這時氣溫仍較低,栽秧後要立即加強管理,早追肥,早耘田,早治病蟲,促進早發。中稻播種要抓緊掃尾。茶樹這時春梢發育最快,稍一疏忽,茶葉就要老化,正所謂「穀雨很少摘,立夏摘不輟」,要集中全力,分批突擊採制。
立夏有什麼習俗?
迎夏儀式
「立夏」的「夏」是「大」的意思,是指春天播種的植物已經直立長大了。古代,人們非常重視立夏的禮俗。
在立夏的這一天,古代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舉行迎夏儀式。君臣一律穿硃色禮服,配硃色玉佩,連馬匹、車旗都要朱紅色的,以表達對豐收的企求和美好的願望。
宮廷里「立夏日啟冰,賜文武大臣」。冰是上年冬天貯藏的,由皇帝賜給百官。
江浙一帶,人們因大好的春光明媚過去了,未免有惜春的傷感,故備酒食為歡,好像送人遠去,名為餞春。崔駰在賦里說:「迎夏之首,末春之垂。」吳藕汀《立夏》詩也說:「無可奈何春去也,且將櫻筍餞春歸。」
在民間,立夏日人們則喝冷飲來消暑。立夏日,江南水鄉有烹食嫩蠶豆的習俗。有的地方還有立夏日稱人的習俗。
嘗新活動
在後世,立夏還有嘗新等節日活動。如蘇州有「立夏見三新」之諺,三新為櫻桃、青梅、麥子,用以祭祖。在常熟,嘗新的食物更為豐盛,有「九葷十三素」之說,九葷為鯽、鹹蛋、螺鰤、熄(即放在微火上煨熟;一種烹調方法,用多種香料加工而成為熄雞)雞、腌鮮、鹵蝦、櫻桃肉;十三素包括櫻桃、梅子、麥蠶(新麥揉成細條煮熟)、筍、蠶豆、矛針、豌豆、黃瓜、萵筍、草頭、蘿卜、玫瑰、松花。在南通,則吃煮雞、鴨蛋。
小班二十四節氣,立夏教案
寫教案的具體內容包括以下十項:
一.課題(說明本課名稱)
二.教學目的(或稱教學要求,或稱教學目標,說明本課所要完成的教學任務)
三.課型(說明屬新授課,還是復習課)
四.課時(說明屬第幾課時)
五.教學重點(說明本課所必須解決的關鍵性問題)
六.教學難點(說明本課的學習時易產生困難和障礙的知識點)
七.教學過程(或稱課堂結構,說明教學進行的內容、方法步驟)
九.板書設計(說明上課時准備寫在黑板上的內容)
十.教具(或稱教具准備,說明輔助教學手段使用的工具)
在教案書寫過程中,教學過程是關鍵,它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一)導入新課
1.設計新穎活潑,精當概括。
3.提問那些學生,需用多少時間等。
(二)講授新課
1.針對不同教學內容,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
(三)鞏固練習
1.練習設計精巧,有層次、有坡度、有密度。
(四)歸納小結
(五)作業安排
布置那些內容,要考慮知識拓展性、能力性。
標簽:作文經典 上一篇:描寫邊塞詩句 邊塞詩句 下一篇:關於感恩母愛的名言 感恩父愛母愛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