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七夕扁食

七夕扁食

發布時間: 2023-03-20 23:08:09

七夕是什麼時候..具體寓意呢

每年農歷七月初七這一天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七夕節。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是流行於中國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相傳農歷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節日最早起源於中國漢代,其起源於對自然的崇拜及婦女穿針乞巧,後被賦予牛郎織女的傳說使其成為極具浪漫色彩的節日之一。節日產生了婦女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陳列花果、女紅等習俗,並遠傳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漢字文化圈國家。
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近年來因受外來文化影響,洋節逐漸流行中國,媒體炒作,七夕節在當代又產生了「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

七夕文化歌頌了忠貞不渝的婚愛觀,體現了人們對理想愛情的嚮往和追求,它傳承發揚了中華民族優良的傳統美德,體現的是一種強烈的責任心,不同於西方文化中更多的浪漫色彩的愛情觀。在農耕社會中,家庭不但是一個基本的生產生活單元,而且是社會構成的細胞,夫妻恩愛、家庭和睦直接影響著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弘揚牛郎織女故事傳說倡導的追求美好生活和堅貞愛情的婚姻愛情觀,在當前西方文化的沖擊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❷ 節日風俗

一月一日:元旦
(「元旦」一詞最早出自南朝梁人蕭子雲《介雅》詩:「四氣新元旦,萬壽初今朝」。元是開始,第一的意思;旦是會意字,上面的「日」表示太陽,下面的「一」表示地平線。太陽從地平線上升起,象徵一天的開始。元旦,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公歷1月1日,是當今世界公認的元旦節。我國歷代的元旦,日期並不一致。如夏代是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等等。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會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使用「公元紀年法」,將公歷1月1日定為元旦。)

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
(又稱「上元節」,即陰歷正月十五日。是我國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在古書中,這一天稱為「上元」,其夜稱「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這一名稱一直沿用至今。由於元宵有張燈、看燈的習俗,民間又習稱為「燈節」。此外還有吃元宵、踩高蹺、猜燈謎等風俗。我國古代歷法和月相有密切的關系,每月十五,人們迎來了一年之中第一個月滿之夜,這一天理所當然地被看作是吉日。早在漢代,正月十五已被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後來古人把正月十五稱「上元」,七月十五稱「中元」,十月十五稱「下元」。最遲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舉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視。到後來,中元、下元的慶典逐漸廢除,而上元經久不衰。)

清明節前一天:寒食
(舊俗中的一個節日,在清明節前一天[一說清明前兩天]。春秋時已出亡多年的晉國公子重耳回國即位[即晉文公],封賞隨其亡的臣子,唯獨漏掉了介之推。介之推於是攜老母隱居綿山[今山西省介休縣東南]。晉文公得知後欲加封賞,尋至綿山,找不到他,便想燒山逼他出來。但介之推堅持不出,結果母子二人俱被燒死。晉文公於是規定每年這一天禁止人們起火燒飯,以寒食表示悼念。後來便形成了在寒食這天寒食、掃墓的風俗。)

四月五日:清明節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

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
(陰歷五月初五日為「端午節」。「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五」與「午」互為諧音而通用。是我國的一個古老節日。我國古代最早的愛國詩人屈原
遭讒言被放逐後,目睹楚國政治日益腐敗,又不得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無力拯救危亡的祖國,於是自投汩羅江以殉國。此後,人們為了不使魚蝦吃掉其屍體,紛紛用糯米和麵粉捏成各種形狀的餅子投入江心,這便成為後來端午節吃粽子、炸糕的來源。這風俗已傳到了國外。)

農歷七月初七:七夕情人節
(陰歷七月七日的晚上稱「七夕」。我國民間傳說牛郎織女此夜在天河鵲橋相會,後有婦女於此夜向織女星穿針乞巧等風俗。所謂乞巧,即在月光下對著織女星用綵線穿針,如能穿過七枚大小不同的針眼,就算很「巧」了。農諺上說「七月初七晴皎皎,磨鐮割好稻。」這又是磨鐮刀准備收割早稻的時候。)

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
(陰歷八月十五日,這一天正當秋季的正中,故稱「中秋」。到了晚上,月圓桂香,舊俗人們把它看作大團圓的象徵,要備上各種瓜果和熟食品,是賞月的佳節。中秋節還要吃月餅。據傳說,元朝末年,廣大人民為了推翻殘暴的元朝統治,把發起暴動的日期寫在紙條上,放在月餅餡子里,以便互相秘密傳遞,號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義。終於在這一天烘發了全國規模的農民大起義,推翻了腐朽透頂的元朝統治。此後,中秋吃月餅的風俗就更加廣泛地流傳開來。)

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
(陰歷九月初九。我國古代以九為陽,九月九日正是陰月陽日,故名「重陽」。相傳東漢時汝南人桓影,聽到費長房對他說,九月九日汝南將有大災難,趕快叫家裡人縫制小代,內裝茱萸,縛在臂上,登上高山,飲菊花酒,藉以避難。桓景這一天全家登山,晚上回家,果然家裡的雞、狗、羊全部死掉。從此,民間就有在重陽節做茱萸代、飲菊花酒、舉行廟會、登高等風俗。因「高」與「糕」音同,所以重陽節又有吃「重陽糕」的習俗。唐代詩人王維有《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記載了當時的風俗習慣。由於該詩感情真摯,至今膾炙人口。)

冬至,是我國農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過冬至節的習俗。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來了,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歷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間。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古人對冬至的說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冬至過後,各地氣候都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進九」,我國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說法。

現代天文科學測定,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陽光對北半球最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這天之後,太陽又逐漸北移。

在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認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循環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晉書》上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於正旦。」說明古代對冬至日的重視。

現在,一些地方還把冬至作為一個節日來過。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各個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

農歷臘月初八:臘八節
(古代十二月祭祀「眾神」叫臘,因此農歷十二月叫臘月。臘月初八這一天,舊俗要喝臘八粥。傳說釋迦牟尼在這一天得道成佛,因此寺院每逢這一天煮粥供佛,以後民間相沿成俗,直至今日。)

春節,是農歷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按照我國農歷,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一,到了民國時期,改用公歷,公歷的一月一日稱為元旦,把農歷的一月一日叫春節。

春節到了,意味著春天將要來臨,萬象復甦草木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獲季節又要開始。人們剛剛度過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著春暖花開的日子,當新春到來之際,自然要充滿喜悅載歌載舞地迎接這個節日。
千百年來,人們使年俗慶祝活動變得異常豐富多彩,每年從農歷臘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在春節前掃塵搞衛生,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

然後就是家家戶戶准備年貨,節前十天左右,人們就開始忙於采購物品,年貨包括雞鴨魚肉、茶酒油醬、南北炒貨、糖餌果品,都要采買充足,還要准備一些過年時走親訪友時贈送的禮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備過年時穿。

在節前要在住宅的大門上粘貼紅紙黃字的新年寄語,也就是用紅紙寫成的春聯。屋裡張貼色彩鮮艷寓意吉祥的年畫,心靈手巧的姑娘們剪出美麗的窗花貼在窗戶上,門前掛大紅燈籠或貼福字及財神、門神像等,福字還可以倒貼,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氣到了,所有這些活動都是要為節日增添足夠的喜慶氣氛。

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在過去的傳說中,年是一種為人們帶來壞運氣的想像中的動物。年一來。樹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年如何才能過去呢?需用鞭炮轟 ,於是有了燃鞭炮的習俗,這其實也是烘托熱鬧場面的又一種方式。

春節是個歡樂祥和的節日,也是親人團聚的日子,離家在外的孩子在過春節時都要回家歡聚。過年的前一夜,就是舊年的臘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團圓夜,在這新舊交替的時候,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歲,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樂,北方地區在除夕有吃餃子的習俗,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歲交子之意。在南方有過年吃年糕的習慣,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徵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聲雞啼響起,或是新年的鍾聲敲過,街上鞭炮齊鳴,響聲此起彼伏,家家喜氣洋洋,新的一年開始了,男女老少都穿著節日盛裝,先給家族中的長者拜年祝壽,節中還有給兒童壓歲錢,吃團年飯,初二、三就開始走親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賀祝福,說些恭賀新喜、恭喜發財、恭喜、過年好等話,祭祖等活動。

節日的熱烈氣氛不僅洋溢在各家各戶,也充滿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還有舞獅子,耍龍燈,演社火,游花市,逛廟會等習俗。這期間花燈滿城,遊人滿街,熱鬧非凡,盛況空前,直要鬧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過後,春節才算真正結束了。

春節是漢族最重要的節日,但是滿、蒙古,瑤、壯、白、高山、赫哲、哈尼、達斡爾、侗、黎等十幾個少數民族也有過春節的習俗,只是過節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蘊味無窮。

春節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來自農業,古時人們把谷的生長周期稱為「年」,《說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時代產生了夏歷,以月亮圓缺的周期為月,一年劃分為十二個月,每月以不見月亮的那天為朔,正月朔日的子時稱為歲首,即一年的開始,也叫年,年的名稱是從周朝開始的,至了西漢才正式固定下來,一直延續到今天。但古時的正月初一被稱為「元旦」,直到中國近代辛亥革命勝利後,南京臨時政府為了順應農時和便於統計,規定在民間使用夏歷,在政府機關、廠礦、學校和團體中實行公歷,以公歷的元月一日為元旦,農歷的正月初一稱春節。
1949年9月27日,新中國成立,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通過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歷紀元,把公歷的元月一日定為元旦,俗稱陽歷年;農歷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後,因而把農歷正月初一定為「春節」,俗稱陰歷年。
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有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❸ 七夕的典故

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宋元之際,七夕乞巧相當隆重,京城中還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為乞巧市。宋羅燁、金盈之輯《醉翁談錄》說:「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在這里,從乞巧市購買乞巧物的盛況,就可以推知當時七夕乞巧節的熱鬧景象。人們從七月初一就開始辦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車水馬龍、人流如潮,到了臨近七夕的時日、乞巧市上簡直成了人的海洋,車馬難行,觀其風情,似乎不亞於最盛大的節日--春節,說明乞巧節是古人最為喜歡的節日之一。
關於牛郎織女的傳說
七夕節始終和牛郎織女的傳說相連,這是一個很美麗的,千古流傳的愛情故事,成為我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一。
相傳在很早以前,南陽城西牛家莊里有個聰明.忠厚的小夥子,父母早亡,只好跟著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馬氏為人狠毒,經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給他九頭牛,卻讓他等有了十頭牛時才能回家,牛郎無奈只好趕著牛出了村。
牛郎獨自一人趕著牛進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樹下傷心,不知道何時才能趕著十頭牛回家,這時,有位須發皆白的老人出現在他的面前,問他為何傷心,當得知他的遭遇後,笑著對他說:「別難過,在伏牛山裡有一頭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養它,等老牛病好以後,你就可以趕著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嶺,走了很遠的路,終於找到了那頭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厲害,就去給老牛打來一捆捆草,一連餵了三天,老牛吃飽了,才抬起頭告訴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觸犯了天規被貶下天來,摔壞了腿,無法動彈。自己的傷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個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細心地照料了老牛一個月,白天為老牛採花接露水治傷,晚上依偎在老年身邊睡覺,到老牛病好後,牛郎高高興興趕著十頭牛回了家。
回家後,嫂子對他仍舊不好,曾幾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設法相救,嫂子最後惱羞成怒把牛郎趕出家門,牛郎只要了那頭老牛相隨。
一天,天上的織女和諸仙女一起下凡游戲,在河裡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幫助下認識了織女,二人互生情意,後來織女便偷偷下凡,來到人間,做了牛郎的妻子。織女還把從天上帶來的天蠶分給大家,並教大家養蠶,抽絲,織出又光又亮的綢緞。
牛郎和織女結婚後,男耕女織,情深意重,他們生了一男一女兩個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長,這事很快便讓天帝知道,王母娘娘親自下凡來,強行把織女帶回天上,恩愛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無路,還是老牛告訴牛郎,在它死後,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著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話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著自己的兒女,一起騰雲駕霧上天去追織女,眼見就要追到了,豈知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金簪一揮,一道波濤洶涌的天河就出現了,牛郎和織女被隔在兩岸,只能相對哭泣流淚。他們的忠貞愛情感動了喜鵲,千萬只喜鵲飛來,搭成鵲橋,讓牛郎織女走上鵲橋相會,王母娘娘對此也無奈,只好允許兩人在每年七月七日於鵲橋相會。
後來,每到農歷七月初七,相傳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能讓自己能象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能有如意稱心的美滿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節。

❹ 春節的時間和習俗是什麼

1、春節——農歷正月初一

習俗:登高、插茱萸。

重陽節,又稱重九節、曬秋節、「踏秋」,為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中國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包括出遊賞秋、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重陽與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❺ 農村風俗習慣

破五節
(農歷)正月初五,俗稱為「破五」節。這一天不準婦女串門,串門不吉利。《清裨類鈔》載:「正月初五日為破五,婦女不得出門。」這天各家都吃水餃,意為用水餃包起來,以求吉利。如今雖說人們對婦女串門不講究了,但這天吃餃子卻成了各家習慣。

元宵節
農歷正月十五日,俗稱「元宵節」又叫「燈節」在濟南,一年一度的元宵燈會,景象極為壯觀。每到此時,各大公園、廠礦企業及大街小巷,均掛滿了各式各樣的花燈,入夜,宮燈、紗燈、魚燈、花籃燈、跑馬燈……光華四射,美不勝收。

尤其一年一度的趵突泉燈會,更是獨具特色。各式各樣的花卉燈、鳥獸燈、走馬燈、故事燈、謎語燈等或富麗堂皇,或古樸典雅,或靈巧別致,具有鮮明的地方色彩。這一天,家家戶戶盛行吃元宵。

此外,元宵節前後,濟南的街頭巷尾,到處是踩高蹺的,跑旱船的,舞龍燈的,舞獅子的。人們把一些神話傳說,歷史故事以及強烈的愛憎和美好的願望融入這種富有民族傳統的民間藝術中,增加了節日的歡快氣氛。

「龍抬頭」
農歷二月初二,春龍節,俗叫「龍抬頭」,意為龍興治雨,風調雨順。清朱蠡尊《日下舊聞考》載:「都人呼二月二日為龍抬頭。」這一天,市民早起,炒「蠍子爪」(即豆子腌泡後)吃,以避免蟲咬蠍蜇;老男少兒都理發,以視精神,免除災病;農村盛行用爐灰「打囤」,預祝豐收。這些習俗已被人們延續至今。

清明習俗
清明是中國二十四節氣中第五個節氣。古人很重視這個節氣,並留下了很多有趣的習俗。在濟南保留至今的有「踏青」、「掃墓」、「盪鞦韆」、「插柳」與「植樹」。

踏青
踏青,古時也叫遠足或遠游,現在則叫春遊或郊遊,它是「清明」時節的主要習俗。古代每逢這一天,人們聚親約友,扶老攜幼,承大好春光到郊外遊玩,然後圍坐野宴,抵暮而歸。濟南山清水秀,風景優美,每到清明節,春光燦爛,風和日麗,人們南登千佛,北游明湖,郊遊、泉邊,遊人如織。這種春遊的習俗,一直保留到現在。

掃墓
清明掃墓,在陽歷四月初五、六日,市民都攜紙、香和供品上墳祭祖,為祖墳添土,追念祖先。據說這一習俗由來已久,從秦代就開始了,漢代繼承秦制未變。到了唐代,掃墓才固定在清明舉行。唐代詩人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一詩中寫道:「丘墟郭門外,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就是描寫郊野掃墓情景的,到了宋代,人們都在清明日拜掃祖墓,京都人士傾城出郊,四野如市。在今天,清明節這天已成為人們緬懷英烈、掉念去世親人的日子。

盪鞦韆
清明時節,在濟南城鄉,還流傳盪鞦韆的習俗。清明節這天,男女老幼,身著新衣在綠楊深外,或在街前廣場,立木為架,上袈橫木,下懸二繩,繩下橫系一板,人在板上可坐可立,手握兩繩可前後上下飄盪,極富樂趣。相傳盪鞦韆本是北方胡人的一種游戲。戰國時期,劉桓公北征時,才將這種游戲帶到漢族中來。漢、唐以來,多用在皇帝的後宮和顯官貴族的園囿里,後來才漸漸傳到民間。

插柳和植樹
清明正是「綠柳才黃半未均」的時節。濟南城鄉,過去都有插柳於門,婦女,兒童頭戴柳枝、柳球的習俗。據說這種風俗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農民祖師--神農氏,後來發現為記年和表示長壽的美好願望。如宋人趙元鎮的《寒食》詩中寂寂柴門村落里,也教插柳記年華之句;農村有「戴個花活百八,插根柳活百九」的農諺。後來,戴柳的習俗漸被淘汰,而插柳、栽柳卻盛行不衰,並推而廣之,繼而在清明時節演變成植樹造林。民國4年(1915年),清明節被定為植樹節。現在,每到清明前後,各地都展開大規模的植樹造林運動。青青的楊柳,不但給大地帶來無限生機,也寄託著人們無限美好的希望。

浴佛放生
浴佛放生是一個宗教節日。每年農歷四月初八為浴佛節。

我國宋朝時已有「裕佛會」。民間煎香葯糖水,相互贈送,到佛寺燒香施捨的,叫做「浴佛」。或買魚、龜、螺、蚌等水中動物放生。大廟宇內多辟有專用的放生池,供人們放養動物。傳說四月初八這天是釋迦牟尼佛的誕辰。濟南廟宇眾多,在過去,四月初八浴佛放生也相沿成習。這天,東岳廟、北極廟等寺廟的僧道,都設壇念經做法事,許多善男信女也都涌進廟里爭舍錢財。有些人還口誦放生咒,將買來的魚、龜、螺、蚌等水生動物投放水中,終日不絕,藉此表達他們的慈悲心懷與對宗教的虔誠。

端午節風俗
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古人把五月也稱作「午月」,五日又常寫作「午日」,「端」又是「初」的意思,所以五月初五就叫「端午」;因「午月」和「午日」兩個「午」字重復,所以「端午」又叫「重午」又因古人常把「午時」當作「養辰」,故「端午節」也叫「端陽節」。

從唐代正式規定端午節為重要節日後,逐漸開始重視起來。濟南人過端午節主要有以下特點:畫門符。端午節這天,人們將「五毒」指(蠍子、蜈蚣、毒蛇、哈蟆、壁虎〕形象的剪紙做成門符。據說這樣做,是為了驅「五毒」,防瘟疫。插艾枝,懸艾虎。端午節這天一早,人們就將艾枝插在門上,或用艾蒿編織成「艾虎」,在門楣中央或戴在身上,驅蟲避邪,保以安康。飲雄黃酒,吃粽子。端午節這天早飯前,要先飲一杯雄黃酒,然後再食用粘米、紅棗等包成的粽子,飲黃酒據說可以殺蟲害,避百邪,包粽子則是為了憑吊愛國詩人屈原。戴香包、系五彩絲線。「香包襟上戴,娃娃逗人愛」。給孩子戴香包和在手腕上繫上五彩絲線,這也是濟南端午節普遍流行的習俗。香包是用棉織品和絲線綉成的,包里除了裝些雄黃、蒼術外,還要裝香草配成的香料,戴在身上起驅蟲除穢的作用。五綵線象徵五色龍,系五色線可以降服妖魔鬼怪。端午節這天,在濟南一些名士則在這一天泛舟明湖,聚會暢飲,作詩唱合。以上這些風習,有些一直延續至今天,如端午節這天插艾枝,包粽子等,今天在濟南依舊很興盛。

碧筒飲
荷花在濟南人的生活中,佔有重要位置。在利用荷花方面,濟南還有一些特殊的習俗。其中最有意思的,要算碧筒飲。

據唐代人段成式在《酉陽雜俎》一書中記載:在古代,大明湖的荷花盛開之際,一些官吏、文人,常到湖邊避暑,他們把湖中的大蓮葉割下來,盛上美酒,然後用簪了將蓮葉的中心部分刺開,使之與空心的荷莖相通。人們從荷莖的末端吸酒喝,那滋味,用當時親身體驗過的文人的話說,就是「酒味雜蓮香,香冷勝於水」。這就是被唐宋文士傳為美談的「碧筒飲」。

在濟南荷葉矗盛酒外,用它還可以做成許多獨具風味的食品。如將鮮嫩碧綠的荷葉,用熱水略燙一下,煮粥時蓋在粥上,等煮好的粥涼後再加糖,色碧味香,名曰:「荷葉粥」,是濟南夏令著名的小食品;按做「米粉肉」或「粉蒸肉」的 做法,先切好豬肉,炒好米,拌上醬油,然後選用大明湖產的只有碗口大的嫩荷葉,洗凈,一張荷葉包起一塊豬肉和適量的炒米,攤放在碗里,再上蒸籠,蒸熟後即成「荷葉肉」。吃是連肉帶荷葉一起吃,即有豬肉的美味,又有荷葉的清香,特別鮮美。用同樣的方法,還可以做成荷葉雞、荷葉魚等上等佳餚。此外,用荷葉包裝食品,也是濟南特有的風俗。以前食品店裡賣的蒸包、鍋貼、熟肉以及腌菜等,許多都是用荷葉包裝,這樣即不透油、透水,又別有一番清香滋味很受人們歡迎。

另外,過去濟南人還有吃荷花瓣的習俗。其中「炸荷花瓣」就是濟南夏季特有的名菜。將新鮮、完整、干凈的荷花瓣洗凈之後,掛上一層薄薄的雞蛋糊,再放到油鍋里炸,炸好後撒上白糖,吃到嘴裡,清香可口,回味無窮,很為人們所喜愛。

「吃春」
濟南人喜食香椿。香椿是一種樹木,其嫩葉芳香可食。清代人稱春天採摘、食用香椿的嫩葉為「吃春」,有迎接新春之意。濟南近郊仲宮一帶盛產香椿。每年春季,香椿萌芽抽葉時,也正是濟南人「吃春」之時。此時,農民們把嫩紫或淡綠色的椿芽掰下來,拿到市場上叫賣;喜歡「吃春」的人們爭相購回家中,品嘗春天的香甜。香椿有多種吃法。而濟南的「香椿芽拌豆腐」遠外聞名。人們將香椿芽或嫩葉洗凈後用鹽稍腌,揉過,約腌一夜即可取用。用時將腌過的香椿芽切成末,再將蒸透後切小丁的豆腐與香椿芽末放入盤中,撒上精鹽,滴上香油拌勻即可食用。再一種做法是「炸香椿」---將嫩香椿洗凈,瀝凈水分,加鹽後揉搓均勻,再在調好的麵糊中沾勻,放入熱油中炸黃,取出食之,又酥又香。因整支香椿炸成後形似魚,所以濟南民間又叫「炸香椿魚」。

濟南蒲菜
濟南人愛吃蒲菜的習俗由來以久,蒲菜是一種水生草本植物。大明湖的蒲菜,是濟南的美蔬,早已馳名國內。《濟南快覽》一局中記載說:「大明湖之蒲菜,其味似筍,遍植湖中,為北方數省植物萊類之珍品。」《山東通志、物產》稱蒲菜為「蒲筍」,是濟南人「日用蔬菜」之常品。蒲菜的吃法有:「奶湯蒲菜」、「鍋塌蒲菜」(涼碟)等。至於濟南人鍾愛的蒲菜燙面餃、蒲菜扁食等,也是人們喜愛的常食。凡品嘗過這些美味佳餚的,無不交口稱贊。

七月三十放河燈
在濟南,過去每逢七月三十日晚,各佛寺舉行盂蘭盆會打醮育經。有的人家要燒上大批線香,沿院內牆根和甬路一根根插在地上,向地藏王表示虔誠;有的則用放河燈的形式超度死在河裡的鬼魂。據說,農歷七月三十日是佛教中地藏王菩薩成道的日子。他在成道時,曾發誓要普度有罪孽的眾生,使他們脫離苦海。因此,七月三十日便成了超度「亡魂」的日子。

河燈是用濕面做成的。晾乾後,在燈碗里倒上豆油,再用棉花搓成燈芯,點燃之後,放在河裡,讓它順流飄去。這時,只見滿河點點燈火,閃閃爍爍,飄飄盪盪,河水映得彤紅。據說河裡的溺死「鬼」見到燈火,就可以得到超生。放河燈是佛教的一種迷信活動。

當年濟南大明湖北岸北極廟里的道士們,也在農歷七月三十日這天打醮超度亡魂。他們白天念經,招待來廟里燒香的「施主」,並找扎紙工人和彩紙糊成大型的「法船」,放在廟前的湖水裡,吸引遊人。到了晚上,道士們穿上花花綠綠的錦綉法衣,敲響鐃鈸,吹起笙笛,從幾十層台階高的北極廟列隊出來,到法船前面焚化「疏頭」,同時,把彩紙扎的大型法船燒掉。一時間,烈火熊熊,照得滿湖通明,使整個濟南市為之轟動。以致廟內、湖畔,萬頭攢動,擁擠不堪。解放後,隨著封建迷信的破除,「放河燈」等活動已不復見。

明湖踩藕
濟南盛產蓮藕,明湖藕尤其聞名。解放前的大明湖,當時除歷下亭周圍及船行航道純為水路外,其餘水面阡陌縱橫,形成了一塊塊水田。水田上「東一塊蓮,西一塊蒲,土壩檔住了水,蒲葦又遮住了蓮,一望無際,因水較深,泥層又厚,所以只能栽種蓮藕、蒲萊等,要採摘蓮藕,只能下到水裡去用腳踩。因此,明湖踩藕成為濟南一種傳統習俗。

踩藕時,踩藕人身穿一件皮製的不透水的「連衣褲」。皮衣見水後質地變軟,穿者在水中手足可以運用自如。只見人頭或皮衣上口在水面上時沉時浮,很有節奏感。這是踩藕人用腳在水下探索找藕。找到藕枝後,還要找到合適的藕節,然後用力一踩,一枝鮮藕便從根上斷下,再用腳將藕挑出水來,抓一塊藕上的黑泥,塗在斷口外,以免灌進水去。因藕內有空氣,能夠浮在水面上,否則就會沉入水中。最後將飄在水面上的藕收集起來,再挑到市場上去出售。

除夕乞巧
農歷七月七日,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這是牛郎織女七夕相會的日子。晚上,婦女們穿七孔針,先完者為得巧,故稱乞巧,七夕乞巧的習俗,在濟南十分流行。七夕乞巧,早在戰國時期的楚懷王時就開始了,據《考工記》的注釋中說:「以織女星之祥,因祭機之杼,以求工巧。」因為七夕是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人們想從織女那裡求得更多的智慧和技巧,以織出更好的布來。傳說,這天夜晚的葡萄架下,可以聽見牛郎與織女談話。

在古代,每到七夕前,家家張燈結綵,搭乞巧樓,兒童女子,皆著新衣。在城裡「富貴人家,於高樓危榭,安排筵會,以賞節序。」以後,雖然這乞巧樓不一定搭了,但這一天活動仍很有趣。這天晚上,家家都「張錦綉,陳飲食,樹瓜果,焚香於庭」。其次,參加的人望月瞻斗,依次列拜,祭祀牛女二星,祭畢才正式乞巧。有的用七根針,五彩絲線,望月穿針。誰穿得快,誰乞得巧的就多。

有的在桌案上擺一盆水,水裡浸著瓜果,乞巧的人手裡拿著一面鏡子,誰把月光從鏡子里映到水盆的瓜果上,誰就算得了巧。有的捉一隻蜘蛛,放在首飾盒裡,第二天早晨,觀其結網之疏密或圓正,為得巧之多少。還有的於七月七日中午,把事前生好的「巧芽」(豌豆和綠豆)牙和手摘下來,投在水盆里,在太陽光下照影子,誰的巧芽影子象針、剪、花、鳥、蟲等,誰的手將來就會巧。正象一首民間歌謠唱的那樣:「巧芽芽,生的怪,盆盆生、手中蓋、七月七日摘下來。姐姐妹妹照影來。又象花,又象菜,看誰心靈手兒快。」

中秋賞月
農歷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是我國民間又一重要節日。據史書記載,中秋節始於唐代,以後產生了中秋節祭月、拜月、賞月的習俗,到元代末年,民間才廣泛流傳著八月十五吃月餅的故事。

中秋祭月在濟南亦不例外。據1928年《歷城縣鄉土調查錄.習俗》載;「中秋月十五日夜,設月餅瓜果於院中以祭月,並集家人於月下餚醵飲以賞月。」

過去,每天中秋的晚上,當明月從東方升起的時候,人們便在庭院中設香案,擺供桌,供桌上陳以糖餅瓜果等。全家人團聚一起拜月、祭月。祭畢之後,由家中的長者主持,把祭品分給大家,並把象徵「團圓」的月餅分切成塊,大家分食之。

中秋食月餅的風俗流傳很廣。傳說元朝統治者統治了中國以後,為防止人民起來反抗,規定只能10家合用一把切菜刀,每10個家還要供養一個蒙古奴隸主的爪牙,這些爪牙,胡作非為,無惡不作,人民切齒痛痕。元末,各地災荒嚴重,災民顛沛流離,啼飢號寒,實在活不下去了,一年中秋節,泰州人張士誠暗中串聯,把寫著「殺韃子,滅元朝;八月十五,家家齊動手」;「月光亮亮,齊齊排排,排到明朝好世界」等號召人們起來推翻元朝統治者的紙條,藏在月餅里,大家互相傳送,互相聯絡。到了中秋晚上,家家吃月餅,見到了那紙條,便齊心協力,一致行動,舉行了民族大起義,很快就把元朝統治者推翻了。元朝滅亡了,但這吃月餅的習俗,缺一直流傳至今。

千佛山「 九九」登高
農歷九月九日,是我國傳統的重陽佳節,每逢這天,古人都要頭插茱萸,手提菊花酒,登高遊玩。據說這樣可以除災避害,求得生活的安寧幸福。這種「九九」登高的習俗,一直沿襲至今。

在濟南,每逢重陽節這天,人們都要到千佛山登高。自元代開始,這一天又被定為千佛山廟會,所以就更為熱鬧。過去,九月九日這一天一早,濟南各階層人士,便身佩茱萸,趕來登山,時值深秋,天高氣爽,山前山後,盛開的野菊爛漫似錦,清香撲鼻。因此,戰在「賞菊岩」,上觀賞菊花,遂成登山的一大樂事。除賞菊外,濟南人還有吃菊花的習俗,將白色的菊花瓣採下,蘸上麵粉油炸食之;或者配上肉類做成菊花火鍋,配之以菊花浸泡的美酒,在山上野餐,真是別具風味,清香無比。詩人朱照曾在《重陽節同人挈酒歷山登高詩》中寫道:「閑招三兩友,把酒醉南山。靜喜高松下,香偎野菊間。」這首詩,正是古人重陽等千佛山的生動寫照。

除登山外,過去濟南人在重陽節這天,還要蒸棗糕吃。街上出售棗糕,多用糯米和棗或小豆和棗做成,蒸熟後在街上現切現賣。居民家中做的棗糕,用一層面一層棗疊壘成塔形,蓋者用面捍成的菊花形頂,蒸而食之,名為菊花棗糕。為什麼重陽節這天要吃棗糕呢?因為「糕」、「高」同音,吃棗糕即有登高之意。至於為什麼這一天要登高,據粱朝吳均《續齊諧記》載:東漢時有一個叫費長房的人,神通廣大,能呼風喚雨,遣神捉鬼。有一天,他對徒弟桓景說:「九月九日你家裡將有災禍降臨,須早作準備。」桓景問:「用什麼辦法可以免除這場災禍?」長房告訴他:「這天,你全家人各做一個紅色布袋,裝上茱萸,掛在胳膊上,再帶些菊花酒到高山上去飲,即可避免這場災禍。」桓景聽了師傅的話,在九月九日這天,全家人到山上度過了一天,晚上回家,才安全無事。從此,「重九登高,效桓景之避災」遂相沿成習。

近年來,千佛山廟會更是盛況空前。盡管人們登高已不再是為了避災除害,飲菊花酒、吃菊花火鍋的習俗也不多見,但來登山的人們照舊絡繹不絕。人們在瀏覽或挑選著琳琅滿目的土特產品時;總要等上山頂,縱目遠眺,觀賞著大好河山和如詩如畫的濟南新貌,不禁會浮想聯翩,感受到一種美的享受。

曲水流觴
從漢朝開始,農歷三月上旬的巳日,便被定為「上巳」。在這一天,人們要到水濱洗濯,以消除不祥,叫做「修」。巍晉以後,又把這一天確定為三月初三。在這天修 以後,人們順便要舉行野餐宴樂和「曲水流觴」的詩酒盛會。游樂的人們,列坐在環曲的水溪旁,把酒裝入觴杯中,置於托盤上,放在溪流上游的水面上,使之順流飄下。觴杯飄至曲折拐彎處,往往會停住不動;即使在前一轉彎處未停,也會在後一個轉彎處停下。酒杯停在誰的近前,誰就得將酒飲下,飲後還要作詩吟唱,作詩不成便是罰酒,這就叫「曲水流觴」或「流觴曲水」。晉代宗 在《荊楚歲時記》中,就有「三月三日,士民並出江渚池沼間,為流杯曲水之飲」的記載。

遠在北魏時期,濟南的士大夫及在現曲水亭街附近建起了曲水流杯池。北魏酈道元在《水經注》一書中寫道:「歷祠下泉源競發,北流經歷城東又北,引水為流杯池,州僚賓宴公私多萃其上」。流杯池既現在的王府池子,池水北出,曲折東流,至今曲水亭街。當時這里清流映帶,楊柳依依,岸平草軟,是曲水流觴的理想場所。

現在曲水亭街,座落在珍珠泉之北,大明湖畔的百花洲之南,曲水亭依在,流水依舊,但溪流已無曲折可言,水亭也早已折除。但如循流上溯 ,由王府池子至起風橋一帶,溪流回環曲折、曲水流觴之跡,還是依稀可尋的。尤其這一帶還保留了更多的「家家泉水,戶戶垂揚」的泉城風格,來此一游,盡管已看不到「曲水流觴」但這里的秀美景色,乃足以使人流連忘返。

除夕守歲
除夕,民間俗稱「三十晚上」,是陰歷一年的最後一天。除夕守歲,傳說是為驅除這時還纏在家裡的「百鬼」,好讓人們過一個平安年。過去在濟南,除夕這天,家家「易門神桃符春貼,遍地撒芝麻秸,陳設供果迎祖先。除夕辭歲,燃爆竹,家人設酒守歲」(《歷城縣鄉土調查表習俗》)其中有些風俗,一直沿襲至今。

除夕更換桃符的習俗起源較早,戰國時的一部史書記載著這樣一個神話:東海度朔山有一棵蟠曲3000里的大桃樹,其枝伸向東北方的鬼門,萬鬼皆由此出入。樹下有神荼、郁壘兩個神仙把守,專門監察鬼的行為,發現哪個鬼為非作歹,便用草繩捆起來喂老虎吃,故有鬼怕桃木之說。於是,自春秋以來,每逢過年,人們便用兩塊桃木板擱在門兩旁代替神荼、郁壘,以示防鬼。到了戰國,又有人以桃木刻人,置於門側,或畫兩個神像(或寫上神名)來代替桃人。而桃符上的神荼、郁壘畫像也就成了「門神」。唐以後,又有了秦叔寶,尉遲敬德和鍾旭形象的「門神」。掛在門上,消滅納福,鎮妖避禍。

宋代以後,開始興起對聯,到明代,桃符才該稱春聯。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居金陵(南京),除夕之夜,令公卿士庶之家都貼春聯,並親自微服出行,逐門觀看,以此為樂。他還乘興親筆題聯,賜給大官陶農:「國朝謀無雙士,翰苑文章第一家;」賜給某平民屠戶:「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從此,春聯在廣大城鄉普遍盛行起來。於是,除夕「換桃符、易門神、貼春聯」,在全國各地蔚成風俗,並一直沿襲下來。如今,多數人不再相信「門神」之類的封建迷信了,人們把貼春聯,掛年畫,賦予了新的思想內容,以此裝點美好的生活,迎接新的一年的到來。

據說出席是天上眾神下凡,死去的祖先返家的日子,所以家家要遍地撒上芝麻秸、穀草等,點燃斗香,陳設供品,以迎接諸神和亡祖的魂靈光臨。除夕燃放爆竹,由來也很久遠。據說在古代,楚國兩方的深山中有一種叫「山 」的怪物,經常跟人打麻煩。一遇見了「山 」,人就會得病,發寒發熱,人們從長期的實踐經驗中,發現這種怪物最怕聽爆竹聲,於是便用青竹放在火上燒,借竹的炸裂聲嚇跑他們。後來大家為過一個平安年,便在過年時燃燒青竹筒,用爆竹聲來驅趕山 惡鬼,稱作「平安爆竹」。唐朝時,人們始將火葯裝在竹筒里燃放,響聲更大。從北宋開始,民間開始用紙裹著火葯製成「鞭炮」和「起火」。經過年復一年的改進,爆竹的品種越來越多,花樣也不斷翻新。如今,不但過年時燃放爆竹,每逢重大節日或遇到喜慶事時,人們都喜歡燃放爆竹,以增加歡樂氣氛。

如今已沒有人再把著項活動和驅除鬼怪聯系起來,而相沿成了闔家團圓、歡慶節日的傳統。這一夜,全家老幼,整夜不眠,大家圍坐一起,暢舒往事,吃年夜飯,飲屠蘇酒,迎接新的一年的到來,真是其樂無窮。

臘八節
每年的十二月初八日,俗稱「臘八節」。這一天,市民黎明既起,家家戶戶做臘八粥。《歷乘》載:「十二月八日作臘八粥,好施者濟貧。」清《日下的聞考》也載:「十二月八日,賜百官粥。民間也作臘八粥,以米、果雜成之,品多者為勝,此蓋宋時故事。」同時,市民還將蒜瓣洗凈涼干,腌制在調好的糖醋壇子里,過些日子,即可食用,俗稱「臘八蒜」。

❻ 中國傳統節日有什麼主要特點

中國傳統節日的特點如下:

1、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我國傳統節日的起源古老,節日的日期一旦固定下來,千古不變,盡管伴隨著王朝的更迭、時代的轉換,但是節日的時間始終不變。由於起源久遠,很多節日起源的具體時間和原因都很難說清楚,這也是中國傳統節日的一大特點。

2、內容豐富形式多樣

傳統歲時節日在民眾的時間分類中,被區分為人、鬼、神三類。人節有春節、端午、中秋,重在人倫活動。鬼節有清明節、中元節、十月一,為追懷亡靈。神節有三月三、六月六、九月九,重在祭祀天神。我國的傳統節日根據節日的類型又可分為農事節日、祭祀節日、慶賀節日、娛樂節日等。

我國傳統節日的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還體現在節日的時間上,每月的朔望日多為節日,像正月初一為春節,正月十五為元宵節,七月十五日中元節,八月十五日中秋節,十月十五日下元節等。月日數字重復的日子常被確定為節日,如正月初一的春節,二月二的春龍節,三月三的上巳節,五月初五的端午節,六月六的姑姑節,七月七日的七夕,九月九日的重陽節等。

傳統節日的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具體體現在:清明節是中國人掃墓祭祖的日子;端午節源於屈原投江的傳說,有濃重的愛國主義色彩;中秋節是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以賞月吃月餅的形式,把中華傳統民族的真善美發揮到了極致;元宵節和重陽節則充分體現了保持家庭和睦、尊老敬老的優良傳統。

3、重倫理觀念禮節儀式

我國是一個重人倫、貴親情的國度。祭祖是春節習俗中最古老的內容之一。春節祭祖是一年裡規模最大的祭祖活動。節前要把宗祠里全部祖先畫像或牌位整理好。春節前或初一,擺上祭品集體祭祀全體祖先。春節各種民俗儀式中經常看到祭神的內容。臘日祭祀百神,二十四祭祀灶神。新年燃放爆竹,民間解釋為迎接灶神、財神等等。

4、講究節日飲食

春節吃年糕餃子。年糕,又名粘粘糕,諧音「年年高」,包含著人們對未來幸福生活的希望。在南方比較興盛。北方最流行的新年食品是餃子,又名水餃、角子、扁食。中秋節令食品是月餅,月餅在民間稱為「團圓餅」,具有濃厚的象徵意義。其他的節令食品如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餅,冬至的餃子,臘八的粥,元宵節的元宵,都是與我國的傳統節日相互依存的。節日飲食是節日文化的一個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方面,是具有民族特色的節日特點。

5、傳承性

民俗的傳承性是指民俗文化現象在空間上的傳播和時間上的傳承。任何一項民俗活動一經產生,必然要在一定范圍的群體中擴散,並在一定的時間階段中反復再現,不斷復制,經過世世代代的流傳,變成了一種固定的形式,制約著一個地區或民族的人們,使他們共同遵守而不可逾越,由此形成了節日的傳承性。內容和形式上的連續性和穩定性是民俗傳承性的主要表現。

(6)七夕扁食擴展閱讀

中國的傳統節日有除夕(臘月最後一天)、春節(正月初一)、元宵節(正月十五)、寒食節(清明節前一天)、清明節(陽歷:4月5日前後)、上巳節(農歷:三月初三)、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重陽節(農歷:九月九)、寒衣節(農歷:十月初一)臘八節(農歷:臘月初八)、小年(臘月二十三~~臘月二十四) 等。

此外,中國各少數民族也都保留著自己的傳統節日,諸如傣族的潑水節、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彝族的火把節、瑤族的達努節、白族的三月街、壯族的歌圩、藏族的藏歷年和望果節、苗族的跳花節等。

熱點內容
固定花卉支架 發布:2025-05-14 18:12:37 瀏覽:735
垂吊牡丹田七 發布:2025-05-14 18:06:06 瀏覽:565
茶花白裙 發布:2025-05-14 17:47:32 瀏覽:93
寶貝櫻花 發布:2025-05-14 17:45:14 瀏覽:553
手畫的情侶情人節黑白圖片 發布:2025-05-14 17:44:24 瀏覽:601
花卉帝芋 發布:2025-05-14 17:35:18 瀏覽:55
浪花一朵朵鄧倫 發布:2025-05-14 17:31:40 瀏覽:80
期待櫻花漫天 發布:2025-05-14 17:23:13 瀏覽:828
櫻花木水培 發布:2025-05-14 17:16:09 瀏覽:98
賀卡情人節祝福語20字 發布:2025-05-14 17:14:13 瀏覽: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