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七夕掛燈籠

七夕掛燈籠

發布時間: 2023-03-14 16:36:33

❶ 閩南農歷七月為何晚上家家戶戶掛著點燃的燈籠

農歷七月初七,又稱「七巧節」。婦女陳瓜果7盤, 茗碗爐香各7數,用針7枚,取綉線,於焚紙光下,伏地俄傾穿之,以能否穿過多寡評巧。俗說乞得巧的少女,在夜深人靜時,扒在井邊能隱約聽到牛郎織女相會的泣聲。
現薌城人在七夕這天只喜吃「白酒」。晚上,用碗盛一碗清水,小孩把新縫衣針放於水面,浮者為「巧」。
農歷七月十五為中元節,又稱「鬼節」,俗稱「七月半」。這一日,家家祭祀先人,燒楮錢紙衣。道家在道觀作齋醮,僧尼在寺院作盂蘭盆齋、備豐富的齋品,祭祀孤魂野鬼。沿九龍江畔的百姓祭祀更為有趣。夜幕降臨,人們在河灘上擺上八仙桌,桌上供五牲或三牲祭品。道士和尚念經,為野鬼超度,謂之「普渡」。燒過紙錢,便放「水燈」。所謂「水燈」,即用砂缽裝油,點燃燈芯,置於溪中,任其漂流,順水流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帶有封建色彩的習俗漸廢。
中元節為「鬼節」,延為「鬼月」。整個七月,大肆鋪張,各街道里巷以及農村,從初一到三十日,排日輪流做「普度」。

七月初一稱「開巷口」,即「開地獄門」,家家戶戶的門前,都掛一盞「普渡燈」,終月不熄。直到七月三十「關巷口」,即「關地獄門」才把燈取下燒掉。

七月間,每天都有一方百姓做普度,稱「普度日」。以牲禮菜餚敬祀鬼魂。祭完就大開宴席請客,晚上演戲,各村社街巷互相攀比,鋪張排場,終成陋習。到七月三十「關巷口」又設祭一次。舊時在公爺街,搭高台、豎燈桿,設「孤棚」,祭無主孤鬼,並延僧禮懺,法事完畢,滿戲檯子食物任人們搶回去吃,俗稱「搶孤」。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由於禁止普渡,至七十年代普渡活動已有較大收斂。但八十年代後,城鄉生活水平提高,鋪張浪費大搞普渡有所回潮,由此而產生的酗酒鬧事也瀕瀕不斷。由於政府加大力度宣傳禁止普渡,至九十年代城市居民已廢除此陋習。

❷ 七夕放花燈詩句

1. 關於放花燈的詩句
關於放花燈的詩句 1.描寫花燈的詩詞
這樣的詩詞有很多。略舉一二吧。

1、辛棄疾《青玉案》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網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2、蘇味道《正月十五日夜》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B音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游妓皆儂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3、崔液《上元夜》

玉漏銀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明開。

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

4、張祜 《正月十五夜燈 》

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地京。

三百內人連袖舞,一進天上著詞聲。
2.關於花燈的詩詞
1、花市燈如晝

[宋] 歐陽修 《生查子》

2、花燈竟起

[宋] 無名氏 《失調名》

3、花市燈如晝

[宋] 朱淑真 《生查子·去年元夜時》

4、花光燈影浸簾櫳

[宋] 洪咨夔 《眼兒媚·花光燈影浸簾櫳》

5、花落寒燈酒半醒

[宋] 陸文圭 《仲冬雪夜偶書三絕句》

6、花迷夜市燈初合

[宋] 董嗣杲 《蕪湖縣》

7、花神妝點似燈明

[宋] 陶夢桂 《金燈花》

8、花傳喜信燈如語

[宋] 方回 《次韻劉元煇初寒夜坐並序》

9、花結燈昏背短檠

[宋] 鄭剛中 《秋夜聞雨》

10、花落茶煙夜雨燈

[宋] 劉震祖 《題汪水雲詩卷》

11、花藹懸燈柳插檐

[宋] 葛天民 《清明日訪白石不值》

12、花燈十里正迢迢

[明] 楊宛 《元夜有感》

13、花市銀燈夜向深

[明] 趙迪 《客中元夕》

14、花燈百隊走兒童

[明] 周天球 《中秋長干曲三首》

15、花龕懺一燈

[明] 王醇 《寺居答陸無從先生六韻》

16、花下燈前出畫裾

[明] 鄭之文 《金陵元夕篇》 已折疊1條鄭之文的查詢結果

17、花前把酒看張燈

[宋] 章甫 《別陸務觀》

18、花前看燈蟹

[宋] 舒岳祥 《十二月安七日補綴舊詩寄正仲》
3.關於花燈的詩詞
太多了,略舉一二

正月十五日夜

(唐) 蘇味道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游伎皆?李,行歌盡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上元夜

(唐)崔液

玉漏銅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夜開;

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

十五夜觀燈

(唐)盧照鄰

錦里開芳宴,蘭紅艷早年。

縟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

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別有千金笑,來映九枝前。

正月十五夜燈

(唐)張祜

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地京。

三百內人連袖舞,一進天上著詞聲。
4.有關花燈的詩詞
寬闊的馬路兩旁張燈結綵,掛著一排排五彩繽紛、千姿百態的宮燈:跑馬燈、龍燈、米老鼠燈、孔雀開屏燈……我們看得眼花繚亂,也不知先看什麼好了。

眼前的百花燈掛在樹上呈放著光芒,為迎春燈會增添了春色。

船帆已經落下來,漁火在桅桿上閃爍著,如遠天升起的一顆紅色的星。

遠處的碼頭燈火通明,向海遠方伸展,像一條火龍在大海上翻滾,十分壯觀。

當夜幕降臨,我站在陽台上,就可以看見遠處樓上的點點燈光,真像天上的繁星一樣美麗。

突然間,幢幢樓房亮起燈火,萬家燈火和天上的星光速成一片,像升起一簇簇永不熄滅的禮花。

各種花燈、動物燈仍然大發光芒,把大地打扮得絢麗多姿,給除夕披上了節日的盛裝。

站在岸邊向大海望去,到處都是閃爍的燈光,如同天上那快活的星星。

橫跨江面的兩座大橋上,一盞盞玉蘭狀的橋燈組成一條明亮的光帶,在茫茫夜色中直向江對岸伸去,橋上穿梭的汽車像一隻只螢火蟲,一閃一爍,又似一條發光的長龍在悄悄地蠕動。

瞧,那隻「孔雀」帶著吉祥如意的祝福來了!它翠綠的冠子高高聳立,珍珠般的眼睛炯炯有神,鮮紅的爪子閃閃發光,五彩繽紛的羽毛光彩奪目,金黃的翅膀躍躍欲飛,像要和人比美呢。

這里真是燈的海洋,燈的天地!一盞盞點燃起來的燈,遠遠望去,猶如天女撒下的朵朵金花,又似滿天繁星,閃著亮光。

金魚燈不僅製作精緻、美觀、大方,而且尾鰭、鰓都能動,更有趣的是,它還不斷地吐著泡泡呢
5.關於 燈籠的詩句
十五夜觀燈

【唐】盧照鄰

錦里開芳宴,蘭缸艷早年。褥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

接漢疑名霎,依樓似月懸。別有千金笑,來映九枝前。

同張將薊門觀燈

【唐】孟浩然

異俗非鄉俗,新年改故年。

薊門看火樹,疑是燭龍燃。

十五夜觀燈

【唐】王諲

暫得金吾夜,通看火樹春。停車傍明月,走馬入紅塵。

妓雜歌偏勝,場移舞更新。應須盡記取,說向不來人。

上元日紫極宮門觀州民然燈張樂

【唐】羊士諤

山郭通衢隘,瑤壇紫府深。燈花助春意,舞綬織歡心。

閑似淮陽卧,恭聞樂職吟。唯將聖明化,聊以達飛沉。

正月十五夜燈

【唐】張祜

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帝京。

三百內人連袖舞,一時天上著詞聲。

上元夜建元寺觀燈呈智通上人

【唐】章碣

建元看別上元燈,處處迴廊斗火層。

珠玉亂拋高殿佛,綺羅深拜遠山僧。

臨風走筆思呈惠,到曉行禪合伴能。

無限喧闐留不得,月華西下露華凝。

觀燈

【唐】張蕭遠

十萬人家火燭光,門門開處見紅妝。

歌鍾喧夜更漏暗,羅綺滿街塵土香。

星宿別從天畔出,蓮花不向水中芳。

寶釵驟馬多遺落,依舊明朝在路傍。

望採納
6.關於燈籠的詩句
1,錦里開芳宴,蘭缸艷早年。

縟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 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出自唐代:盧照鄰《十五夜觀燈》 白話文釋義:在色彩華麗的燈光里,夫妻舉辦芳宴玩樂慶祝,精緻的燈具下,年輕人顯得更加光鮮艷麗。燈光絢麗的色彩遙遙看來好像分開了大地,繁多的燈火遠遠的點綴著天際。

連接天河的燈光煙火好像是星星墜落下來,靠著高樓的燈似乎月亮懸掛空中。 2,月色燈山滿帝都,香車寶蓋隘通衢。

——出自唐代:李商隱《觀燈樂行》 白話文釋義:帝王之都,到處月光如水,花燈如山, 裝飾華麗的香艷的馬車堵塞了寬敞大道。 3,巷陌風光縱賞時。

籠紗未出馬先嘶。——出自宋代:姜夔《鷓鴣天·正月十一日觀燈》 白話文釋義:街道上的風光,在縱情賞燈的時候,豪貴家的紗燈籠還未出門,門外的馬兒已在嘶吼。

4,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出自宋代:歐陽修《生查子·元夕》 白話文釋義:去年正月十五元宵節,花市燈光像白天一樣明亮。

5,燈籠一樣薄臘紙,瑩如雲母含清光。——出自宋代:陸游《燈籠》 白話文釋義:燈籠就像蠟紙一樣薄,如同母親滿眼淚光。
7.關於花燈的古詩
《夜遊宮·竹窗聽雨》

宋代:吳文英

竹窗聽雨,坐久隱幾就睡,既覺,見水仙娟娟於燈影中

窗外捎溪雨響。映窗里、嚼花燈冷。渾似蕭湘系孤艇。見幽仙,步凌波,月邊影。

香苦欺寒勁。牽夢繞、滄濤千頃。夢覺新愁舊風景。紺雲欹,玉搔斜,酒初醒。

譯文:

窗外雨水掠過小溪,發出了清脆的聲響。屋裡的孤燈顯得格外的亮,但也格外的清冷。詞人獨自一人在屋中小憩,這種感覺真像乘坐孤舟在湘江之上漂盪。此時,彷彿湘君輕挽裙帶,水上盈盈步微月,皎潔與清冷的月光映照在她身上。

水仙發出清冽的香氣,可是受到寒氣的侵襲,使她想起生長在千頃波濤的江湖岸邊時的生活。雖有新愁湧上心頭,但依然沉浸在舊夢中。隱約仙子的秀發閃耀著動人的光澤且蓬鬆欹側,玉簪也微微斜著,直到仙子漸漸遠去,詞人的酒意才微醒。

❸ 七夕為什麼要放孔明燈

因為孔明燈是人們對幸福的期望和祈盼放飛孔明燈就代表著放飛了人們祈求幸福的美好心願,象徵著幸福美滿,團團圓圓

❹ 泉州七夕節有哪些民俗及形成的原因

泉州:「七月初七七娘生」

敬祀七娘媽

燒「七娘亭」,台灣地區亦有相似的習俗。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風俗》記載:「七夕:乞巧。陳瓜豆及粿,小兒拜天孫,去續命縷。」如今,泉州民間過「七夕節」時,依然把重點放在做「七娘媽生日」。

傳說:「七娘媽」庇佑孩子健康

在中國,民間關於七夕的傳說有兩個,一是牛郎織女的故事,一是七仙女與董永「百日緣」的故事,而泉州人把這兩個傳說「合二為一」,共同構成泉州特色的七夕故事。

泉諺有雲:「七月初七七娘生。」泉州人都說織女是天帝的第七個女兒,把天帝的第七個女兒演變成「七位娘媽」,是主管婦女、幼童的神,分管送子、催生、養生,乳母、痘疹、眼光、引業等事項。 「七娘媽」是美麗、善良、慈愛、吉祥的化身,她不僅能給孩子帶來溫暖和幸福,而且能庇佑孩子健康成長。民間把這天定為七娘媽的誕辰,是日要舉行祈祥活動,稱「做七娘媽生」。因而,民間有七夕「拜天孫」的習俗。

習俗:多與「七」有關

每年七夕節各家各戶中午敬祀七娘媽時,各種程序經常與數字「七」相關:必須備辦七種水果、七種花卉(或扎花)、七小碗糖粿(或咸飯)、七色干味(香菇、松菇、木耳、金針菜、花生、豆皮、冬粉),以及胭脂花粉七件、剪刀七把、燃香七條、酒盞七個、筷子七雙、小紙轎七乘。此外,還要准備一盞「七娘媽燈」點亮後掛於檐口表示虔誠。

泉州過七夕,有以下幾種常見習俗:

■敬祀七娘媽

在閩南的七夕傳說中,天帝原旨意是允許織女七日一會牛郎,但喜鵲錯傳為一年一度即七月七日相會,這是個不能原諒的過失。因此家庭婦女們在七夕大清早,把早已准備好的胭脂、花粉、花束等物,用紅髻索捆紮起來,拋上屋檐頂,責罰喜鵲銜送到天河邊,供織女梳妝打扮,以會牛郎。

七夕中午,人們在檐口擺方桌,敬祀七娘媽。舊時人們要備瓜果菜餚七盤(如時令小芋頭,喻「芋仔芋孫」),胭脂花粉七件,剪刀七把,燃香七柱,酒盞七個,筷子七雙,小型紙轎七乘,敬祀「七娘媽」。

■掛「七娘媽燈」

清末陳德商《溫陵歲時記》載:「七夕:……家各懸一紗燈。一書七娘神燈,一畫一仙女騎鶴,一男子衣冠仰視,雲是董永遇七仙女事。泉中亦有《仙女送》傳奇,指此。」「七娘媽燈」是一種長圓形的燈籠,上面畫著七仙女的圖,一般在下面還掛上一串有各種顏色的花串。如果當年哪家有小孩出生,或者有剛結婚的新媳婦,在農歷的七月初就開始懸掛燈籠,甚至是掛在剛結婚的夫妻的新房門口,有早生貴子的願望。

■「契七娘媽」 燒「七娘亭」

這是泉州較獨特的習俗,男孩子出生後的第一個七夕節,要拜七娘媽為契母,俗稱「新契」。至十六歲那年的七夕節,就要解除契母契子的關系,俗稱「洗契」。這兩次的七娘媽生日最熱鬧,除了原有禮俗以外,還要多燒金紙和內設七個座位高一米多的紙亭一個,表示大禮,又要以糖粿或碗糕贈送親友或鄰居。

「七娘轎」和「七娘亭」保留了民間紙扎藝術的精巧,尤其是「七娘亭」更是別致,比較講究的亭中還扎有彩繪的「七娘」泥偶,煞是雅觀。據說,七娘亭的流傳源於宋代。《東京夢華錄》記載:「七夕以錦綠結成樓殿,高百尺許,上可容數十人,陳設花果酒炙,設坐具以祀牛女二星。」七娘亭也許源自於此。

■吃糖粿

宋《東京夢華錄》載:「七夕以油麵糖蜜,造為壓笑兒,謂之『果食』。」「糖粿」是七夕這一天敬祀和食用的一種麵食,它的做法和吃法是這樣的:糯米粉加涼水,調成面團,然後搓成跳棋、玻璃珠大小的丸子,放在案桌上,用手掌輕輕一按,使之成為扁圓,最後用拇指往中間一押,即成中間下凹的糖粿了。糖粿做好之後,把水燒開,放糖粿、烏糖,煮片刻即成。煮好之後,在上邊撒上一層花生仁敷,裝在白瓷碗里,像玉一樣玲瓏。

■婦女乞巧

泉州婦女乞巧的風俗,主要是在天井上搭一個彩籮,准備瓜果七盤,點七支香,用七根針、七根絲線,在月光下比賽穿線,誰穿的線越多越快,就證明那個姑娘的手越巧。目前泉州地區的這種風俗已經少見,不過,如今很多華僑歸鄉,經常會把外地的絲線作為禮物帶來送給家鄉人,禮輕意重。

民諺:口頭演繹「牛郎織女」傳說

「七月七夕暝,七呀七夕暝。牛郎織女(伊都)來相見,一年相見才一次,來呀來一次,再卜相見(伊都)著下年。」

這是泉州民諺中關於牛郎織女七夕相會的口頭演繹。據說,到了七夕這天的晚上,如果在葡萄架下仔細聽,可以聽到架上沙沙的聲音,那是牛郎與織女在聊天;年輕女子把盛有清水的臉盆放在天井,也能從中看牛郎與織女相會情景。

「七夕多有微雨,俗謂之天孫淚。」

這是一則和氣象有關的諺語。 意思是,「七夕」的晚上會下點小雨,表示牛郎織女相會了,兩個人喜極而泣;或謂牛郎、織女於分手之際,彼此依戀不舍,揮淚告別。

❺ 晉江七夕五大風俗

晉江七夕風俗1:祭拜「七娘媽」

在閩南的七夕傳說中,天帝原旨意是允許織女七日一會牛郎,但喜鵲錯傳為一年一度即七月七日相會,這是個不能原諒的過失。因此家庭婦女們在七夕大清早,把早已准備好的胭脂、花粉、花束等物,用紅髻索捆紮起來,拋上屋檐頂,責罰喜鵲銜送到天河邊,供織女梳妝打扮,以會牛郎。

七夕中午,人們在檐口擺方桌,敬祀七娘媽。舊時人們要備瓜果菜餚七盤(如時令小芋頭,喻「芋仔芋孫」),胭脂花粉七件,剪刀七把,燃香七柱,酒盞七個,筷子七雙,小型紙轎七乘,敬祀「七娘媽」。

晉江七夕風俗2:吃糖粿

泉諺有雲:「七月初七七娘生。」泉州人都說織女是天帝的第七個女兒,把天帝的第七個女兒演變成「七位娘媽」;而在中國民間七夕節流傳著「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傳說。閩南人將兩個傳說「合二為一」,共同構成獨具特色的七夕風俗,應令祭品糖粿除了用於拜祭「七娘媽」之外,還有一個美麗的說法———「用來盛放織女的眼淚」。

糖粿的做法其實很簡單,用糯米粉加涼水調成面團,然後搓成跳棋、玻璃珠大小的丸子;然後,用手掌輕輕一按搓成圓形的丸子,使之成為扁圓;最後用拇指往中間一押,使其中間下凹即可。糖粿做好後,把水燒開,放糖粿、烏糖,煮片刻即成。

晉江七夕風俗3:「契七娘媽」

每逢七夕,凡有1歲或16歲子女的家庭最為忙碌熱鬧。因為小孩出世的頭年要拜「七娘媽」為乾娘,以置於她們的庇護之下,此稱「新契」。到了16歲,已是成年,根基已固,可以脫離乾娘了,俗稱「洗契」。

在孩子16歲成年禮時,祭拜的貢品會比平時豐盛。除供奉上述禮品,有兩件必不可少:做成烏龜形狀的米粿,代表長壽;還有就是煎粿。還有人供奉「三牲」「五牲」,即雞、鴨、魚、豬蹄等。

晉江七夕風俗4:掛「七娘媽燈」

此外,掛「七娘媽燈」也是很重要的.一個風俗。清末陳德商《溫陵歲時記》載:「七夕:……家各懸一紗燈。一書七娘神燈,一畫一仙女騎鶴,一男子衣冠仰視,雲是董永遇七仙女事。泉中亦有《仙女送》傳奇,指此。」「七娘媽燈」是一種長圓形的燈籠,上面畫著七仙女的圖,一般在下面還掛上一串有各種顏色的花串。

如果當年哪家有小孩出生,或者有剛結婚的新媳婦,在農歷的七月初就開始懸掛燈籠,甚至是掛在新婚夫妻的新房門口,有早生貴子的願望。

晉江七夕風俗5:婦女乞巧

泉州婦女乞巧的風俗,主要是在天井上搭一個彩籮,准備瓜果七盤,點七支香,用七根針、七根絲線,在月光下比賽穿線,誰穿的線越多越快,就證明那個姑娘的手越巧。

目前泉州地區的這種風俗已經少見,不過,如今很多華僑歸鄉,經常會把外地的絲線作為禮物帶來送給家鄉人,禮輕意重。

熱點內容
沒女朋友怎麼過七夕節 發布:2025-05-15 07:51:21 瀏覽:37
丁香球的種名 發布:2025-05-15 07:49:50 瀏覽:705
9月綠植 發布:2025-05-15 07:47:31 瀏覽:719
紅桃方塊梅花黑桃 發布:2025-05-15 07:45:13 瀏覽:958
羅晉苗圃七夕晚會視頻 發布:2025-05-15 07:44:22 瀏覽:218
小百合和會長 發布:2025-05-15 07:43:45 瀏覽:336
慕青櫻花 發布:2025-05-15 07:39:33 瀏覽:537
七夕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 發布:2025-05-15 07:35:01 瀏覽:552
王府井綠植 發布:2025-05-15 07:32:12 瀏覽:631
天貓盆栽 發布:2025-05-15 07:27:10 瀏覽: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