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荷花燈
您好,完成楓華谷任務「線索」和「暗藏殺機」,任務在楓林找李仲義接取。/祝游戲愉快!
『貳』 七月放蓮花燈時是什麼節日
中元節(俗稱鬼節)
舊歷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與正月十五日的上元節和十月十五日的下元節同為古老傳統節日。
中元節是道教節日。道教認為,"三元"是"三官"的別稱。上元節又稱"上元天官節",是上元賜福天官紫微大帝誕辰;中元節又稱"中元地官節",是中元赦罪地官清虛大地誕辰;下元節又稱"下元水官節",是下員解厄水官洞陰大地誕辰。道教《太上三官經》雲:"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一切眾生皆是天、地、水官統攝"。中元節時,道教宮觀如地安門火神廟、西便門外白雲觀為了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照例舉辦"祈福吉祥道場"。
佛教徒在這一天要舉行盛大的盂蘭盆會,也叫盂蘭盆齋、盂蘭盆供。盂蘭盆會唐代即已盛行,晚清年間,北京有八百四十多座寺廟,有條件的,如廣濟寺、法源寺、拈花寺、廣化寺、嘉興寺、長椿寺等都舉辦規模不同的盂蘭盆會和中元法會。民國以來,北海公園、中山公園音樂堂等處歷年此時都有"追悼陣亡將士法會"。用番(喇嘛)、道(道士)、禪(和尚)三台經,供著一個"海陸空軍陣亡將士"的牌位,進行公祭。
中元節期間,老北京還有舉行製法船、放荷燈、蓮花燈、祭祖、唱"應景戲"等活動。
中元節
農歷七月十五中元節,俗稱「鬼節」,節日的慶祝活動從農歷七月初一開始,直到七月三十日,長達一個月。
佛教與道教對這個節日的意義各有不同的解釋,佛教強調孝道;道教則著重於為那些從陰間放出來的無主孤魂做「普渡」。
來源
佛教徒慶祝中元節的儀式稱為「盂蘭盆會」,慶祝中元節不僅是為了拜祭死去的親人,對佛教徒來說,這也是紀念目蓮的日子,藉以表揚他的孝道。
目蓮救母的故事是出自《大藏經》(由印度傳入的佛理〕,根據《大藏經》的記載,目蓮在陰間地府經歷千辛萬苦後,見到他死去的母親劉氏四娘受一群餓鬼折磨,目蓮用缽盆裝菜飯給她吃,菜飯卻被餓鬼奪走。目蓮向佛主求救,佛主被目蓮的孝心感動,授予盂蘭盆經。目蓮按照指示,於七月十五日用盂蘭盆盛珍果素齋供奉母親,挨餓的母親終於得到食物。為了紀念目蓮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蘭盆會」。
道教徒相信,從農歷七月初一起,陰間打開鬼門,放出孤魂野鬼到人間來接受奉祭。人間為了免受鬼神的干擾傷害,便在七月十五日設「中元普渡」,供奉食品及焚燒冥紙以安撫那些無主孤魂。
慶祝方式
道教與佛教信徒慶祝中元節的意義雖不相同,但在新加坡慶祝儀式大同小異,祭拜時以食物作祭品,焚燒金銀紙等等。因此,每逢中元節,在路旁和組屋樓下,到處可看到善男信女焚燒金銀紙,建屋發展局還特地為此設置金銀紙焚燒爐,為居民提供便利。
目前,新加坡人普遍的慶祝方式是鄰里之間組織大規模的中元會,中元會每年選出一位爐主,主持中元會事務,以及向會員收月捐等。中元節一到,這些月捐便用來購買祭品。拜祭完畢後,所有祭品均分給會員,每人一份。
中元節的宴會熱鬧精采,宴會上投標「福物」,把慶祝氣氛推上高潮,投標所得,用來補貼第二年購買祭品的費用。當晚也選出新的爐主。
中元節雖然是一個宗教節日,但是由於節日本身勸人盡孝,對非信徒來說,也是有意義的。我們可以把這個節日當作是追念祖先及已故親友的節日。
我們希望,新加坡人在祭祀祖先鬼神之餘,也應該多關心和多幫助那些孤苦老人、貧困的人及其他不幸者。
中元節
中國歲時節令有所謂「三元」,指正月十五上元,七月十五中元和十月十五下元。
除了中元和盂蘭盆節之外,民間還稱七月十五為鬼節,與清明、十月一合為三鬼節。民間的鬼節與佛教的中元節、盂蘭盆節有著密切的關系,又有自己獨特的色彩。就這樣,僧、道、俗三流合一,構成了農歷七月十五豐富的節俗活動。
清代文人王凱泰的詩《中元節有感》便描寫了福建一帶過中元節的習俗。
中元節有感
道場普渡妥幽魂,原有盂蘭古意存。
卻怪紅箋貼門首,肉山酒海慶中元。
農歷七月十五這天,同是佛道兩家總結批評的日子,兩家都相應的考籍講評活動;不同的是,道家的考察、匯報指向民眾,即校籍辰。佛家的總結講評則在內部進行。不管是對外的校籍辰還是內部的批評會,都說明佛道兩家對七月十五日的重視。或者說明這個日子在佛道節日中的重要。再加上民間的所謂鬼節,這個時日更顯得多彩多姿。校籍辰和自恣日僅只是這個時節俗活動中極小的一部分,此外尚有祭祖薦新、放燈照冥、盂蘭盆會等在一年中也屬重要的節俗活動。
盂蘭盆會是佛教歲節儀規中重要的儀式,例在每年有七月十五舉行,因此中元節也有「盂蘭盆節」之稱。
盡管經過千餘年主動的順俗和被動的歸化,佛教的蹤影還是清晰地留在一般民眾的中元節俗活動中。首先是那名目。盂蘭是梵語的音譯,是「倒懸」意思,盂蘭與盆合起來是救器,即「救倒懸器」;另外,盂蘭盆也可以解釋為「救倒懸盆」,突出它「安放百家味飯食」的特點。
清代詩人龐塏的《長安雜興效竹枝體》一詩形象描繪了中元夜兒童持荷葉燈結伴遊樂的情景。
長安雜興效竹枝體
萬樹涼生霜氣清,中元月上九衢明。
小兒競把青荷葉,萬點銀花散火城。
照佛門的盂蘭盆會儀規來看,放河燈只是其中的一個小節目,並不顯得多麼要緊。而在民間的中元節俗活動中,放燈則是比較重要的。
河燈也叫「荷花燈」,河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燈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現代女作家肖紅《呼蘭河傳》中的一段文字,是這種習俗的最好注腳:「七月十五是個鬼節;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纏綿在地獄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著路。這一天若是有個死鬼托著一盞河燈,就得托生」。大概從陰間到陽間的這一條路,非常黑,若沒有燈是看不見路的。所以放燈這件事是件善事。可見活著的正人君子們,對著那已死的冤魂怨鬼還沒有忘記。
中元節
俗稱鬼節。民間傳統節日。時在農歷七月十五日,也有在七月十四日的。這天,家家祭祀祖先,有些還要舉行家宴,供奉時行禮如儀。酹酒三巡,表示祖先宴畢,合家再團坐,共進節日晚餐。斷黑之後,攜帶炮竹、紙錢、香燭,找一塊僻靜的河畔或塘邊平地,用石灰撒一圓圈,表示禁區。再在圈內潑些水飯,燒些紙錢,鳴放鞭炮,恭送祖先上路,回轉「陰曹地府」。過去,民間在七月初七就要通過一定儀式接先人鬼魂回家,每日晨、午、昏,供3次茶飯,直到七月十五日送回為止。現在,逐漸剔除迷信色彩,保留祭奠形式,作為對祖先的緬懷和紀念。
中元節
中元節,定於農歷七月十五日,俗稱七月半。傳說該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凡有新喪的人家,例要上新墳,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個兒是以祀鬼為中心的節日,系中國民間最大的鬼節。
七月原是小秋,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宋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一說:「中元前一日,即買練葉(一種植物的葉子,有香氣),享祀時鋪襯桌面,又買麻谷巢兒,亦是系在桌子腳上,乃告先祖秋成之意。」七月小秋作物成熟,講究孝道的中國人,例要向先祖報告,並且請老祖宗嘗新,所以七月例行祭祀祖先。東漢時道教定下三會五臘日,其中七月七日為道德臘,又是中會即固定的道民到治所接受考校的日子。五臘日主要的內容是祭祀先祖。七月的這一祭祖日期後來隨著道教將中元地官的生日和相應祭祀日期定於七月十五日,而固定於這一天。
道教的中元節既是道教的宗教節日,也成為民俗節日。道教初起時有三官崇拜。正一盟威道信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以後稱之為三官大帝。他們各有責司,天官為上元賜福,地官為中元赦罪,水官則稱下元解厄。道書中說,凡是這三天,三官都要檢校人間功罪以定賞罰。其中地官所管為地府,當然所檢的重點是諸路鬼眾了。所以這一天,眾鬼都要出離冥界,接受考校。道門中於這一天例行設醮為地官慶賀誕辰,同時信眾也出資設齋為祖先求冥福,請地官赦免罪過,早升天堂。這是中元節成為民俗節日的主要原因。
七月十五日又是佛教盂蘭盆節。「盂蘭盆」乃梵語音譯,原義是解倒懸,傳說佛的徒弟目健連,苦於其母生前作惡,被罰下地獄深處,無由解脫,去問佛有什麽解救法門,佛告訴他,於僧徒解制日(在中國是七月十五)齋僧,可救鬼魂脫離地獄之苦。依佛教儀軌,四月中開始坐夏,即入寺院清修,日間不準外出,七月十五日結束,叫做解制日,可以出來接受信眾布施,所以有此一說。中國佛教徒為之造出《盂蘭盆經》宣揚其事,後來形成設斛食祭鬼的習俗。這樣一來,中元節的特點,是道佛兩教之義相融,例行中元祭祖、祀孤魂、超度亡靈、設食祭鬼的活動,在民間成為最大的「鬼節」。
中元的民俗活動,圍繞著祭祖、祭野鬼,有城隍出巡祭厲(橫死鬼魂),道觀和佛寺舉辦普度法會,超度亡靈,民間則多上新墳。隨著華人來到東南亞等地區,也將中元節的風俗帶到那些地方。馬來西亞檳城的中元活動具有很廣的群眾基礎,遠近聞名。劉仲宇
中元節
農歷七月十五為「中元節」。民間習俗,七月十五上墳掃墓,祭把祖先。有的人家在門前或街道巷口焚燒紙錢。舊社會在這天,城內有人把城隍廟寢宮的木架城隍爺抬到暑三日,這叫「城隍出行」。人們在行宮過廟會,搭台呂戲。當時行宮設在現東:角,地名叫賀家園子。
中元節
七月歌台
在華人民間的傳統習俗里,中元節是個重大的祭祀祖先,普度眾生的日子,家家戶戶必大事慶祝一番。
每逢農歷七月,我國的華族必定會隆重舉行「慶贊中元」,全國各地,無論是商業區或是組屋區,都可以看到慶中元的紅色招紙,張燈結采、設壇、酬神。寺廟也分別建醮,街頭巷尾上演地方戲曲或歌台助興,呈現一幅熱鬧非凡的景象。
中元節的「普度」儀式,因組織形式上的差異,可分為幾類,如街普(也稱弘普)、市普、廟普(或稱公普)等等。所謂街普,指的是以街坊為主的普度;市普是以市場為主的普度;廟普就是廟宇所主持的普度。
慶祝中元十分普遍
在本地,街普多以一座組屋,或街道為中元節普度單位;市普以巴剎、小販中心、購物中心、商店為主體;至於廟宇,不庸致疑。
在我國是普遍流行,除此之外,本地的工廠和工業大廈,一般都有普度組織。
近年來,由於人民生活水準提高,慶祝中元也十分普遍,排場也十分講究,一些民間組織或公司的中元會也紛紛成立,從這種趨勢來看,這個華人傳統習俗,在本地是一年盛似一年。
在新加坡,一般的市普、街普都會拜祭大燭大香,一排一排的排開去,有的高十幾二十英尺,很是壯觀。
在祭棚內,還請糊紙店糊一尊身長丈六,或丈二的普度公,青臉獠牙,異常怕人,放在布棚里供奉,面前燒三條大香,兩條大燭,祭禮的方式或葷或素,愈多愈妙,有燒豬、雞、鴨、白米包、水果、罐頭、糖、油、鹽、素食品等家禽肉食類,干糧雜果、素食齋品等,全都奉上,而且都插上三角的五色旗和香,色彩繽紛一片。
至於廟普又有的不同,廟普內設有祭壇,中央掛著「盂蘭盆會」或「三宮大帝」的大鏡子一面,至於神桌上,則置有三個斗燈、神像、香爐。斗燈內盛有白米、古銅鏡、古劍、小秤、剪刀、尺、涼傘及點燃的煤油燈,古人相信這樣可避邪。
祭壇前的長桌上,則供奉牲醴,及用麵粉為材料,捏造成飛禽走獸、魚蟹水族類及其他供應品,極盡豐盛之能事。
投標福物花樣繁多
除了祭品外,這些地方性組織的普度會上,還少不了福物,福物有的是中元會組織的會員及熱心人士的捐贈,花樣繁多,有神像、俗稱「烏金」的火炭、米桶、撲滿元寶、大彩票、發糕、酒、電器用具、兒童玩具,應有盡有。
拜祭過後,免不了的便是進行精採的投標福物了,這也是本地中元普度的特色之一。
投標時多由爐主出馬,聲似洪鍾地把出標人的價錢喊出,總聽見宴席間,這里、那裡、一時高喊出價標福物的聲音,比起彼落,好不熱鬧,而出價者也十分闊氣,因為一般人相信,「標」一件東西可帶來一些財氣,所以大家十分慷慨開價,尤其是商界人士。
通常中元會的負責委員,都會把這筆開標的可觀款項,拿來充為慈善基金,或會員的福利基金,同時,也可為下一年的中元會活動,做好准備金,如請歌台或地方戲曲助興。
中 元 節
中國歲時節令有所謂「三元」,指正月十五上元,七月十五中元和十月十五下元。
除了中元和盂蘭盆節之外,民間還稱七月十五為鬼節,與清明、十月一合為三鬼節。民間的鬼節與佛教的中元節、盂蘭盆節有著密切的關系,又有自己獨特的色彩。就這樣,僧、道、俗三流合一,構成了農歷七月十五豐富的節俗活動。
清代文人王凱泰的詩《中元節有感》便描寫了福建一帶過中元節的習俗。
中元節有感
道場普渡妥幽魂,原有盂蘭古意存。
卻怪紅箋貼門首,肉山酒海慶中元。
農歷七月十五這天,同是佛道兩家總結批評的日子,兩家都相應的考籍講評活動;不同的是,道家的考察、匯報指向民眾,即校籍辰。佛家的總結講評則在內部進行。不管是對外的校籍辰還是內部的批評會,都說明佛道兩家對七月十五日的重視。或者說明這個日子在佛道節日中的重要。再加上民間的所謂鬼節,這個時日更顯得多彩多姿。校籍辰和自恣日僅只是這個時節俗活動中極小的一部分,此外尚有祭祖薦新、放燈照冥、盂蘭盆會等在一年中也屬重要的節俗活動。盂蘭盆會是佛教歲節儀規中重要的儀式,例在每年有七月十五舉行,因此中元節也有「盂蘭盆節」之稱。
盡管經過千餘年主動的順俗和被動的歸化,佛教的蹤影還是清晰地留在一般民眾的中元節俗活動中。首先是那名目。盂蘭是梵語的音譯,是「倒懸」意思,盂蘭與盆合起來是救器,即「救倒懸器」;另外,盂蘭盆也可以解釋為「救倒懸盆」。突出它「安放百家味飯食」的特點。
清代詩人龐塏的《長安雜興效竹枝體》一詩形象描繪了中元夜兒童持荷葉燈結伴遊樂的情景。
長安雜興效竹枝體
萬樹涼生霜氣清,中元月上九衢明。
小兒競把青荷葉,萬點銀花散火城。
照佛門的盂蘭盆會儀規來看,放河燈只是其中的一個小節目,並不顯得多麼要緊。而在民間的中元節俗活動中,放燈則是比較重要的。
河燈也叫「荷花燈」,河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燈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現代女作家肖紅《呼蘭河傳》中的一段文字,是這種習俗的最好注腳:「七月十五是個鬼節;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纏綿在地獄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著路。這一天若是有個死鬼托著一盞河燈,就得托生。」大概從陰間到陽間的這一條路,非常黑,若沒有燈是看不見路的。所以放燈這件事是件善事。可見活著的正人君子們,對著那已死的冤魂怨鬼還沒有忘記。
中 元 節
七月十五日,道教稱為中元節,佛教稱為盂蘭節,民間舊稱鬼節。為圖吉利,今天山西人民特別是晉北人民又把它改稱為麵塑節。文化內涵,非常豐富。
中元節的源頭,應與我國古代流行的土地祭祖有關。道教盛行後,附會傳統,創立了天、地、水三官神祗。據說天官生日在正月十五日,稱上元節。其主要職責是為人間賜福。地官生日在七月十五日,稱中元節。其主要職責是為人間赦罪。水官生日在十月十五日,稱為萬元節。其主要職責是為人間解厄。
與道教相抗衡,佛教確定七月十五日是盂蘭盆節。佛教提倡慈悲為善。古印度雨季的三個月里,佛教儀規禁止僧尼外出,說是外出容易傷害草木蟲蟻,要求僧尼在寺內坐禪修學,接受供養。這段時期稱為安居期。佛教傳到我國以後,根據我國的季節變化,規定安居期為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後來又依據經書產生了「目犍連救母」的佛教傳說故事。大意是佛祖釋迦牟尼的弟子目犍連,看到死去的母親在地獄里受苦受罪,慘不忍睹。使盡一切辦法相救,均告失敗,只好求助於佛祖。釋迦牟尼解釋說,其母生前罪業頗大,非一人之力可救,告訴目犍連要在七月十五日,僧眾安居終了之日,備好百味飲食,供養十方僧眾,藉助眾僧之力,才可使其母親解脫苦難。目犍連遵囑照辦,果然湊效。這種佛教活動,被稱為盂蘭盆會。盂蘭是古印度梵語的音譯,意為倒懸,形容亡人之苦。盆是漢語,指盛放供品的器皿。盂蘭盆即指這樣的佛教活動,可以解脫先亡人的倒懸之苦。
我國佛教藉助儒家傳統的「孝親」禮俗,將七月十五日演化成了宏揚佛法的「孝親節」。不僅得到了我國傳統文化的認可,也受到了官方民間的普遍歡迎,因而對七月十五日的民俗活動影響也最大。
五台山佛教界,在七月十五日要照例舉辦盂蘭盆會,念經超度亡靈。周圍一些信教群眾要到寺廟擺供、響炮、祈禱,為祖宗贖罪,祝亡人解脫。
在民間,家家要上墳祭奠祖宗。
晉南地區習慣用紙做燈,焚燒於墳前,意喻亡人前程光明。祭奠祖宗的食品喜用包子。如果先人亡故滿三年者,兒女們要在這一天脫去孝服,改穿常衣,俗稱換孝。
晉北地區上墳祭奠祖宗,喜用饃饃,麵粉製作,圓形,中間點一個紅點。擺完供,燒完紙,回家時要從地里挽幾棵穀子和麻,用綠色紙條纏繞,立置窗前,供奉面人一尊。節後移置房頂,根朝里,谷穗露在外面,稱為揀麻谷。民間流行的說法是保佑五穀豐登。然而供奉面人的儀規,分析起來,似乎是早期人殉習俗的遺跡。
七月十五日祭奠亡人,最隆重的要數放河燈了。民家習慣用木板加五色紙,做成各色彩燈,中點蠟燭。有的人家還要在燈上寫明亡人的名諱。商行等單位,則習慣做一隻五彩水底紙船,稱為大法船。傳說可將一切亡靈,超渡到理想的彼岸世界。船上要做一人持禪杖,象徵目犍連。也有的做成觀世音菩薩。入夜,將紙船與紙燈置放河中,讓其順水漂流。人們依據燈的漂浮狀況,來判斷亡魂是否得救。如果燈在水中打旋,被認為讓鬼魂拖住了。如果燈在水中沉沒,被認為亡魂得到拯救,已經轉生投胎了。如果燈漂得很遠或靠岸,被認為亡魂已經到達彼岸世界,位列天國仙班了。總之,一切都是良好的祝願。
放河燈,尤數黃河裡放燈壯觀。晉西北的河曲縣城,緊臨黃河。河道開闊,水流平緩。每到七月十五日夜晚,全城男女老少齊集黃河岸邊的戲台前廣場,競觀河燈。各色彩燈順水漂移,小孩子緊盯著自家的燈能漂多遠。老太婆嘴裡念念叨叨,不斷祈禱。今天的放河燈,已經成為歡樂的活動項目了。
七月十五日,民間還盛行祭祀土地和莊稼。將供品撒進田地。燒紙以後,再用剪成碎條的五色紙,纏繞在農作物的穗子上。傳說可以避免冰雹襲擊,獲得大秋豐收。一些地方同時還要到後土廟進行祭祀。定襄縣民俗將麻、谷懸掛門首。
七月十五日節前,民間婦女盛行麵塑活動,晉北地區最烈。一家蒸花饃,四鄰來幫忙。首先根據家庭實有人數(包括出嫁的女兒及女婿、外孫,另過的兒子及媳婦、孫子等等),給每個人先捏一個大花饃。送給小輩的花饃要捏成平型,稱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雙膝下跪,希望小輩不要忘記父母的養育之恩;送給老輩的花饃要捏成人型,稱為面人,意喻兒孫滿堂,福壽雙全;送給平輩的花饃,要捏成魚型,稱為面魚,意喻連年有餘。現在已經不那麼嚴格講究了,完全依據主人的情趣,羊、虎、牛、魚、兔、人各種造型的饃都有。人均一獸的花饃捏完以後,還要再捏許多瓜、果、桃、李、蓮、菊、梅等造型的花饃,點綴以花、鳥、蝴蝶、蜻蜒、松鼠。個頭較前要小,做為走親戚,看朋友的禮品。這些麵塑蒸熟以後,再經過五色著彩,看上去栩栩如生,每一件都可以稱為絕佳的手工藝品。七月十五看麵塑,已經成了農家婦女一展靈巧手藝的節目了。
中元節與酒
農歷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我國古代正月十五為上元節,七月十五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道教出現以後,所祀奉之神有天官、地官、水官、並將「三元」與「三官」相配,說上元天官生日為正月十五日,中元地官為七月十五日,下元水官為十月十五日。所以道都七月十五日要設壇醮祭。道教和佛教,在這天的活動,都是具體的規定和做法。民間的祭奠,則相對較自由,供品唯恐不夠先人和孤魂野鬼享用,那些供品。由是形成了民間的節日。北齊的時《顏氏家訓》,南朝時的《荊楚歲時記》,宋時的《東京夢華錄》、《夢梁錄》,清時的《帝京歲時紀勝》等等書籍中都提到了中元節、盂蘭盆節。有的書中說,中元節前幾天,市面上就有賣冥器的,賣時鮮瓜果的,賣油餅餡餅乳餅豐糕的,色彩斑斕,叫賣聲不絕於耳。還有在水面上放燈的習俗,意為招水中孤鬼來享祭。兒童們玩著紙扎的荷花燈,大的有七八尺,引人注目。到城外去祭墓的,絡繹不絕,較之清明節尤勝。
中元節
我是知道有中元節的,在文學作品中看過,以為那是流行於黃河流域的民俗,別的地方或許也有這種習俗,但想來總不如黃河流經的地方來得地道。在我的感覺中那天的夜晚總應是霧蒙蒙的,在朦朧中各家的祭祖飯在燭光和香火的映照下顯得十分誘人,在迷霧中孩子們的河燈在沉沒之前也消失了,駛向天國。成人們在干什麽作品中多沒有提,我想他們多半是在為祖先和孩子們扎河燈然後為他們做飯,這是一種圓融的場面,鬼節應該是個快樂的節日。
真正了解到中元節習俗是到新加坡以後的事,當然我所了解的不過是新加坡的中元節,一個與河燈毫無關系的中元節。
元節在新加坡的俗稱叫鬼節,規范來說中元節應該是陰歷的七月十五,因為陰歷七月十五是歲時節令的中元,所以這一天的節日叫中元節。因佛教的盂蘭盆會也是在陰歷七月十五舉行,一些地方又把這一天叫「盂蘭盆節」。佛家對七月十五非常重視,在那一天要舉行很多活動,"放燈照冥」就是起中的一個小儀式,這一儀式傳到民間變成神秘而浪漫的放河燈。放河燈的目的盡管眾說紛紜,但總是與鬼魂有些聯系,如肖紅在「乎蘭河傳」一文里提到的』七月十五是鬼節,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纏綿在地獄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到路!這一天若是有個死鬼脫著一盞河燈,就得脫生』
同佛家的』放燈照冥『被百姓根據自己純朴的願望吸收改良為民間的放河燈一樣,中元節跨越了冥界與國界,來到新加坡,也產生了很大的變化。在新加坡的中元節你找不到河燈的影子,慶贊中元的時間也從陰歷七月十五一天擴大為陰歷七月的一整月。這一個月人們盡量不動土,不置業,也盡量不出遊,這一個月的飛機票也是全年低的,一些不信邪的人就利用這個機會出國遊玩。當然信邪的人還是佔大多數,新加坡的陰歷七月正是酷暑季節,但不管天氣多熱,泳池裡的人總是稀稀落落的,人們在這一個月里會加多一兩件金飾來避邪,他們也會注意說話,盡量避免說出不吉利的字眼來。小孩子尤其慘,據說小孩子的眼睛特別靈,可以看到些不該看到的東西,為了不讓小孩受到驚嚇,很多父母在七點一過就把小孩關在家裡。
新加坡人相信陰歷七月一日是鬼門大開的日子,在以後的一個月里鬼魂可以自由出入陰陽兩界,在這一天後半晌兒的時候,信的人家會在自家門前的草地上插兩根蠟燭,在蠟燭的旁邊再插上三七二十一根香,把事先准備好的陰幣,佛咒、糖茶之類的供化放在蠟燭的前面,然後點燭焚香拜三拜,祭拜完畢就拿了陰幣,佛咒到焚燒桶去燒。這焚燒桶就是汽油桶把頂蓋去掉,再在側面打幾個洞做成的,是近幾年才出現的新鮮玩藝兒。焚燒桶的出現是因為政府認為向以前那樣在自家插的蠟燭前直接燒紙太影響衛生又很難清理,於是每年一到七月政府就會在組屋前擺放些焚燒桶供人們燒紙用。一些人不能認同自家燒的紙同別人家的混在一塊兒的觀念,他們只好到雜貨店買專為自家用的小化紙桶。更多的人好象突然間受不了燒紙的煙熏火燎,特別是初一,十五,二十九這三天,空氣中彌漫的是燒紙的味道,天空中飄揚著的是燒紙的灰燼。很多人為此向政府投訴,政府只好勸請大家少燒點,說是叫禮輕情意重。有一家公司抓住這個商機,研究出新型焚燒桶讓大家試用,據說反應良好,或許明年我們就會用上價值一千五百新幣的新型焚燒桶了,聽說新產品是箱形,所以應該叫焚燒箱才對。
各家各戶慶中元的時候,一些華人公司也會集體慶贊中元。公司慶中元的排場要比小家小戶來得大,貢品很多,有整袋整袋的大米,各式各樣的罐頭,餅乾和水果,講究點的還要畫龍點睛地來只金豬。這些貢品都擺在一個木製的檯子上,檯子前立著幾根碗口粗細與人齊高的蠟燭與香。讓員工們感到興奮的是,老闆點燭焚香除了要鬼兄弟們保佑生意興隆外還要向他們求四個吉數來買彩票。這四個數是全公司共享的,買的時候也有學問,最常見的是順買,到買和通吃,據說中的機會很大,或許鬼兄弟真的有些靈通吧。
『叄』 7月半的節日文化
華夏世俗信仰中的「鬼月」
漢民族自古就有迎四時之氣的風俗,先秦時就有「迎秋於西郊」的記載。」鄭玄解為,「迎秋者,祭白帝白招拒於西郊之兆也」。所謂白帝即是秋神,主殺伐,為死神。漢族又有四時薦享祖先、秋嘗之祭的風俗,此俗一直傳至近代。先秦楚文化中,春秋二祭是鬼神之祭的最重要時間,迎秋、秋嘗與秋祭之俗逐漸在民間形成了七月為神鬼之月的俗信。
在漢民族傳統的陰陽五行觀念中,春夏秋冬分別是少陽、太陽、少陰、太陰。寒季是陰,暑季是陽。南是陽,北是陰。純陰之鬼與冬、寒、北之陰相對應。五行之水氣開始顯現的時間正是申,即七月。水氣,於七月開始活躍,十一月達極盛,第二年三月消亡。相應地,純陰之鬼正是在七月開始活躍,十一月達極盛,次年三月沉寂。反應在民俗上即是三大鬼節的出現:七月鬼節,十一月寒衣節,次年三月清明節。故俗語雲,「三月七月鬼旺月」。
七月,鬼如何旺的呢?
民間認為,整個七月為鬼月。初一鬼門開,十五鬼門關。此月,鬼經過春夏的沉寂,又可以出來活動,所以叫做鬼門開。民間以路邊點火、河中放燈、提供鞋子等辦法,滿足鬼出門活動的需要,以免它們連基本的需求都得不到滿足,無法出行而在原地為非作歹,當然,點燈引路等辦法更是希望野鬼能夠「遠走他鄉」。七月時,鬼門初開群鬼紛出,一時「群鬼亂竄」,由於鬼剛剛經歷一夏的墓居煎熬,飢腸轆轆,所以給餓鬼施食就成為要緊之事。由於此時鬼可以自由外出活動,祭祀祖先就可不必上墓,只要把祖先的鬼魂「接」到後代子孫的家中,祖先之靈便可飽餐祭品。
道教中元節
道教認為產生天地萬物的三個基本元素是天、地、水,即「三元」,三者稱「官」,即時空流動過程中的節段。天官紫微大帝賜福,誕於正月十五,稱上元節。地官清虛大帝赦罪,誕於七月十五,稱中元節。水官洞陰大帝解厄,誕於十月十五,稱下元節。我們熟悉的元宵節即上元節,或稱上元燈節。三元節時,三官下界巡遊,履行職務。它們法力無邊,中元地官清虛大帝於七月十五中元時普渡孤魂野鬼,有罪的人也可向其祈求赦罪。《修行記》雲,「中元日 ,地官降下,定人間善惡,道士於是夜誦經,餓節囚徒亦得解脫。」
中元節時,道教宮觀舉行「中元齋醮」,俗稱「道場」,為民眾祈福。是日殿上設「太上中元七氣赦罪洞靈清虛大帝平等應善天尊」的神位,廣陳供養。卯刻,道眾聞鼓上殿,經師們加披五彩雲鶴班衣,位列前排左右。高功頭戴五老冠,金蓮蓋頂,身披天仙法衣,手執朝簡,在鍾鼓齊鳴中拈香、宣表,稱「慶賀朝科」,便拉開了法會序幕。法會的一般安排是,除上下午唪誦 《玄門功課經》外,主要是拜《玉皇宥罪錫福寶懺》。晚間唪誦《鐵罐焰口施食》,超度前羽後化的祖師,並普渡十方孤魂。
佛教盂蘭盆節
七月十五也是佛教盂蘭盆節。盂蘭盆,梵文Ullam-bana的音譯。「盂蘭」,倒懸的意思,倒懸形容苦厄之狀,盆是指盛供品的器皿。佛教認為供此具可解救已逝去父母、亡親的倒懸之苦。盂蘭盆即「解倒懸」之意。佛典《佛說盂蘭盆經》中記載了這么一個故事:
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目連(亦稱目鍵連),得到六通(六種智慧)後,想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即用道眼視察,看到已逝去的母親在餓鬼道中受苦,瘦得皮包骨頭不成人形。目連十分傷心,於是用缽盛飯,想送給母親吃,但是飯剛送到他母親手中,尚未入口即化為灰燼。目連無奈,哭著請求佛祖幫助救救他的母親。佛祖說:「你母親罪孽深重,你一人是救不了的,要靠十方僧眾的道力才行,你要在七月十五日眾僧結夏安居修行圓滿的日子裡,敬設盛大的盂蘭盆供,以百味飲食供養十方眾僧,依靠他們的感神道力,才能救出你的母親。」目連照佛祖的指點去做,他的母親真的脫離了餓鬼道。佛祖還說:「今後凡佛弟子行慈孝時,都可於七月十五日佛自恣(舒服)時,佛喜歡日,備辦百味飲食,廣設盂蘭盆供,供養眾僧,這樣做既可為在生父母添福添壽,又可為已逝的父母離開苦海,得到快樂,以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從此,在漢語系佛教地區,根據《佛說盂蘭盆經》而於每年七月十五日便舉行超度歷代宗親佛教儀式,稱為盂蘭盆法會、盂蘭盆齋、盂蘭盆供等。盂蘭盆法會有復雜的儀規,儀潤《百丈清規證義記》卷八中詳載《蘭盆儀軌摘要》,雲全卷見《蘭盆會纂》中。其中有凈壇繞經、上蘭盆供、眾僧受食諸儀節。
傳說,有個叫做目蓮的人做夢,他夢見自己去世的母親淪落在餓鬼行列中,於是,他送飯給母親,卻屢屢不行。木蓮將此事告訴佛,佛勸他供養僧眾多行善事,以解脫母親在陰間的罪孽,木蓮在七月十五這天作盂蘭盆(梵意為「解救倒懸」),於是,佛教僧眾集體為木蓮母親念經超脫,使得其母脫離了苦海。由此可見,佛教的七月十五的盂蘭盆節,有兩層涵義,一是教育人們要供養宗教僧眾,二是教育人們多做善事超脫先人罪孽,並提倡孝道。
鬼月、中元節與盂蘭盆節的融合
七月祀鬼之俗演變成民間的鬼節,道教文化與佛教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民間的鬼月俗信與此中元節、盂蘭盆節之間,在精神實質上出現了驚人的相通之處。皆是以奉親、敬養、普渡為主題,佛教盂蘭盆會、道教中元節與華夏民間文化禮俗的一致,使它們迅即得到廣泛的認同。兩者皆指向七月十五,又使民間的鬼月有了成為節日的重要時間契機。節日的確立需要確定一個固定的節期和擁有它特有的節俗,佛、道兩教一同確定了七月鬼節的固定節期,佛教盂蘭盆會、道教中元節的打醮等儀式活動又成了這一鬼節特有節俗的組成部分,同時由於道教是完全的本土宗教,「中元」這一名詞也為民間接受,成為這一節日通行的稱呼。
華夏文化與民間信仰有強大的同化作用,不論是本土的道教還是傳自印度的佛教,都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了適應本土文化的過程。佛教與道教在七月十五的儀式逐漸世俗化,與民間的鬼月俗信和風物漸漸難分難解。從此,中元節成為了一個內涵豐富、節俗豐富多彩的祭亡、祀鬼、解難、赦罪的盛大的華夏民俗節日。
華夏七月十五之節物風俗
七月十五,道家例行設醮為地官慶賀誕辰,同時信眾也出資設齋為祖先求冥福,請地官赦免罪過,早升天界。
在中國最初舉行盂蘭盆會的是梁武帝大同四年。他在同泰寺舉辦「盂蘭盆齋」,此後此儀遂在民間普遍流傳。唐代,每年皇家以音樂、儀仗送盆到各官寺,獻供種種雜物,民間施主也到各寺獻供。唐太宗大歷元年,在宮中內道場祈建孟蘭盆會,設高祖以下七聖位。樹建巨幡,書帝名號。自太廟迎入內道場,梵樂悠揚,旌幢蔽日。百官於光頂門外迎拜導從。此後歷年如此。據《大宋僧史略》說,唐時盂蘭盆極為奢麗,往往飾之金翠。日本園仁《入唐求法巡禮行紀》卷四說,當時長安諸寺七月十五日作花蠟、花瓶、假花果樹等,備競奇妙,常例皆於殿前,廣陳供養,傾城巡寺隨喜,甚為杜觀。
到了宋代,便不是以盆供僧,為先亡得度,而是以盆施鬼了。印賣《尊勝咒》、《目連經》,又以竹竿鋟斫成三腳、高三五尺,上織燈窩之狀,謂之盂蘭盆,掛搭衣服、冥錢其上,焚之。拘肆樂人自過七夕便演《目連救母》的雜劇,直至十五日止,觀者倍增(《東京夢華錄》)。寺僧又於是日募施主錢米,為之薦亡。
七月十五日這天,民間家家祭祀祖先。在諸多祭品中,瓜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七月十五又稱瓜節。在民間的中元節俗中,放燈是最盛大的活動。河燈也叫「荷花燈」,河燈一般是以紙糊成荷花型,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燈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為其引路。有意思的是,上元節也用燈,但於陸地,中元節則在水中。因為人為陽,鬼為陰;陸為陽,水為陰。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傳說中的幽冥地獄,鬼魂就在那裡沉淪。所以,上元節張燈是在陸地,中元節張燈是在水裡。
此日還有拜懺、放焰口等活動。這一天,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師座和施孤台。法師座跟前供著超度地獄鬼魂的地藏王菩薩,下面供著一盤盤面制桃子、大米。施孤台上立著三塊靈牌和招魂幡。過了中午,各家各戶紛紛把全豬、全羊、雞、鴨、鵝及各式發糕、果品、瓜果等擺到施孤台上。主事者分別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藍、紅、綠等顏色的三角紙旗,上書「盂蘭盛會」、「甘露門開」等字樣。儀式是在一陣庄嚴肅穆的廟堂音樂中開始的。緊接著,法師敲響引鍾,帶領座下眾僧誦念各種咒語和真言。然後施食,將一盤盤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復三次。這種儀式叫「放焰口」。到了晚上,家家戶戶還要在自己家門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越多越好,象徵著五穀豐登,這叫作「布田」。
盂蘭盆節在日本的流傳
盂蘭盆法會在中國還在舉辦,但民間的盂蘭盆活動已盪然無存,中國人已經不知盂蘭盆為何物。現今談及盂蘭盆節,國人的第一反應是日本的節日。實際上這是很大的誤解。盂蘭盆節是華夏的節日,日本盂蘭盆節只不過是孑遺而已。
盂蘭盆節在飛鳥時代傳入日本,現已成為日本僅次於元旦的盛大節日。盂蘭盆節在日本又稱魂祭、燈籠節、佛教萬靈會等,原是追祭祖先、祈禱冥福的日子,現已是家庭團圓、合村歡樂的節日。每到盂蘭盆節時,日本各企業均放假7-15天,人們趕回故鄉團聚。節日期間家家都設魂龕、點燃迎魂火和送魂火,祭奠祖先。現今一般在陽歷的8月13日前後迎接祖先的靈魂,和活人一起生活4天,16日以送魂火的方式把祖先的靈魂送回陰間。京都的「大文字燒」就是這個活動的頂峰。另一種歡送的形式是盂蘭盆舞,夏夜,在太鼓聲中,男女老少穿著浴衣起舞,現已成為日本著名的觀光活動。
『肆』 孔明燈是空中的,水裡蓮花燈的叫什麼
蓮花燈荷花燈許願用的,七夕
『伍』 七夕是放花燈還是放天燈
回答:
現代七夕節已變成情人節,放花燈或者放天燈都可以,沒有習俗要求。內
古時七夕節又容稱乞巧節,習俗是抓喜蛛,炸巧果,雕花瓜。
『陸』 是七夕放蓮花燈還是重陽節放蓮花燈
七夕放蓮花燈,重陽節不放蓮花燈。
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回節、乞巧節、七娘會、答巧夕、牛公牛婆日、雙七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故名「七夕」。拜七姐,祈福許願、乞求巧藝、坐看牽牛織女星、祈禱姻緣、儲七夕水等,是七夕的傳統習俗。
經歷史發展,七夕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因被賦予了與愛情有關的內涵,使其成為了象徵愛情的節日,從而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在當代更是產生了「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
七夕節發源於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的愛情節日,在七夕節的眾多民俗當中,有些逐漸消失,但還有相當一部分被人們延續了下來。在部分受中華文化影響的亞洲國家如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也有慶祝七夕的傳統。
『柒』 水滸中是如何過七夕情人節的
《水滸傳》小說中沒有七夕情人節的內容與描寫,只是在《錦豹子小徑逢戴宗 病關索長街遇石秀》一回書中介紹潘巧雲的名字時提到七月七日——原來那婦人是七月七日生的,因此小字喚做巧雲。
《水滸傳》小說對於節日內容描寫最多的在《宋江夜看小鰲山 花榮大鬧清風寨》一回書中,但那是元宵節,不是七月七日乞巧節。小說敘述,且說這清風寨鎮上居民,商量放燈一事,准備慶賞元宵。科斂錢物,去土地大王廟前,紥縛起一座小鰲山,上面結采懸花,張掛五七百碗花燈。土地大王廟內,逞應諸般社火。家家門前,紥起燈棚,賽懸燈火。市鎮上諸行百藝都有。雖然比不得京師,只此也是人間天上。當下宋江在寨里和花榮飲酒,不覺又早是元宵節到。至日,晴明得好。花榮到已牌前後,上馬去公廨內,點起數百個軍士,教晚間去市鎮上彈壓。又點差許多軍漢,分頭去四下里守把柵門。……
當晚,宋江和花榮家親隨梯己人,兩三個跟隨著宋江緩步徐行,到這清風鎮上看燈時,只見家家門前,搭起燈棚,懸掛花燈,不記其數。燈上畫著許多故事,也有剪采飛白牡丹花燈,並荷花芙容異樣燈火。四五個人手廝挽著,來到土地大王廟前,看那小鰲山時,怎見的好燈?但見:山石穿雙龍戲水,雲霞映獨鶴朝天。金蓮燈,玉梅燈,晃一片琉璃。荷花燈,芙蓉燈,散千圍錦綉。銀蛾鬥彩,雙雙隨綉帶香球。雪柳爭輝,縷縷拂華幡翠幕。村歌社鼓,花燈影里競喧闐。織婦蠶奴,畫燭光中同賞玩。雖無佳麗風流曲,盡賀豐登大有年。
『捌』 關於七夕和中元節的詩句
1.有關農歷七月十五日鬼節的古詩詞
有關農歷七月十五日鬼節的古詩詞七月十五中元節詩詞2.《盂蘭盆道場即事》(明)王彥泓兩月叄喪哭不幹,雁行相對雪衣冠。
紅燈照渡同千盞,翠竹揚旙各一竿。幾處舊家都夢影,一叢新鬼暫盤桓。
生未必重相認,但悟無生了不難。3.《中元節有感》(清)王凱泰道場普渡妥幽魂,塬有盂蘭古意存。
卻怪紅箋貼門首,肉山酒海慶中元。4.《長安雜興效竹枝體》(清)龐塏萬樹涼生霜氣清,中元月上九衢明。
小兒競把清荷葉,萬點銀花散火城。5.《中元舊縣驛夜歌》(淸)夢麟長河在南斗在北,叢樹無人月深黑。
破柵殘扉不滿百,夜昏瀝酒家家哭。獨客聞之黯無色,欲見丘隴那可得。
四年此節在異國,但見他人供酒食。孤兒何曾在親側,靈不見我應嘆息。
生不能歡祭遠適,父母生我亦何益。6.《盂蘭盆詞十首其二》(淸)鄭用錫十萬青蚨撒手哀,曾無富貴到泉台。
捨身瓦器終求蜜,敵國銅山總化灰。甲乙何人操鬼簿,卵胎有劫付輪回。
紙錢今夕新盈貫,莫便揶揄作態來。七月半鬼節有關古詩詞7.【浪淘沙令】(民國)汪玢一片月華開,天宇無涯。
清波似水掩空來。葵扇桃笙初換了,涼到銅街。
金縷踏青鞋,秋爽尤諧。中元舊俗有沉哀。
今夜盂蘭盆寂寞,誰吊宮槐。8.《滿江紅》(民國)寧調題註:1908作歲月遷延,倏過了、中元時節。
空悔恨、花開花謝,不曾將折。帝女新添瑤瑟怨,媧皇慚補中天缺。
想今生、孽果又重圓,紅羊劫。驥伏櫪,心更烈。
虎變鼠,喉為咽。望帝城何在,匈奴未滅。
浪跡東西桃梗斷,閑愁千萬丁香結。檢從來、歷史幾興亡,渾難說。
9.《臨江仙 中元節靈泉禪院盂蘭法會》(當代)周燕婷修得浮生緣幾世,池塘芳草萋萋。寸心何以報春暉?星空凝望處,珠淚暗垂時。
幾杵疏鍾驚夢覺,諸天花雨紛飛。慈雲一片去還歸。
連山青不斷,岩水碧無涯。10.《中元夜百花洲作》(宋)范仲淹南陽太守清狂發,未到中秋先賞月。
百花洲里夜忘歸,綠梧無聲露光滑。天學碧海吐明珠,寒輝射寶星斗疏。
西樓下看人間世,瑩然都在清玉壺。從來酷暑不可避,今夕涼生豈天意。
一笛吹銷萬里雲,主人高歌客大醉。客醉起舞逐我歌,弗歌弗舞如老何。
11.《中元雨中呈子晉》(宋)朱熹徂署尚繁郁,大火空西流。茲辰喜佳節,涼雨忽驚秋。
晼晚蘭徑滋,蕭萷庭樹幽。炎氣一以去,恢台逝不留。
刀筆隨事屏,塵囂與心休。端居諷道言,焚香味真諏。
子亦玩文史,及此同優游。12.《中元》(宋)徐集孫今朝逢令節,依舊客殊鄉。
禪衲同分席,清齋若過堂。江茶浮水色,野菜帶山香。
忽憶叄秋菊,誰鋤小逕荒。13.《觀寺中盂蘭盆會有嘆》(宋)宋伯仁欣欣來認祖先名,梵杵丁東月二更。
滿地紙錢香篆冷,更無真哭兩叄聲。14.【中元日午】(宋)楊萬里雨余赤日尚如炊,亭午青陰不肯移。
蜂過無花絕糧道,蟻行有水遏歸師。今朝道是中元節,天氣過於初伏時。
小圃追涼還得熱,焚香清坐讀唐詩。15.【中元日觀法事詩】(唐)盧拱四孟逢秋序,叄元得氣中。
雲迎碧落步,章奏玉皇宮。壇滴黃花露,香飄柏子風。
羽衣凌縹緲,瑤轂輾虛空。久慕餐霞客,常悲習蓼蟲。
青囊如可授,從此訪鴻蒙。
2.關於七夕節的詩句古詩
1、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____秦觀《鵲橋仙·纖雲弄巧》
2、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____秦觀《鵲橋仙·纖雲弄巧》
3、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____林傑《乞巧》
4、天階夜色涼如水,卧看牽牛織女星。____杜牧《秋夕》
5、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____佚名《迢迢牽牛星》
6、雙星何事今宵會,遺我庭前月一鉤。____德容《七夕二首·其一》
7、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____秦觀《鵲橋仙·纖雲弄巧》
8、人間夢隔西風,算天上、年華一瞬。____吳文英《惜秋華·七夕》
9、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____林傑《乞巧》
10、恨人間、會少離多,萬古千秋今夕。____張埜《奪錦標·七夕》
11、織女牽牛送夕陽,臨看不覺鵲橋長。____德容《七夕二首·其二》
12、卧看牽牛織女星,月轉過梧桐樹影。____盧摯《沉醉東風·七夕》
13、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____李商隱《馬嵬·其二》
14、一道鵲橋橫渺渺,千聲玉佩過玲玲。____徐凝《七夕》
15、雙星良夜,耕慵織懶,應被群仙相妒。____范成大《鵲橋仙·七夕》
16、兩情纏綿忽如故。復畏秋風生曉路。____王建《七夕曲》
17、穿針人在合歡樓,正月露、玉盤高瀉。____嚴蕊《鵲橋仙·碧梧初出》
18、恐是仙家好別離,故教迢遞作佳期。____李商隱《辛未七夕》
19、玉露金風報素秋,穿針樓上獨含愁。____德容《七夕二首·其一》
20、此夜星繁河正白,人傳織女牽牛客。____沈佺期《七夕曝衣篇》
3.關於描寫中元節的詩句有哪些
關於描寫中元節的詩句:
長安雜興效竹枝體(清)龐塏
萬樹涼生霜氣清,中元月上九衢明。
小兒競把青荷葉,萬點銀花散火城。
中元見月(明)邊貢
坐愛清光好,更深不下樓。
不因逢閏月,今夜是中秋。
中元節有感(清)王凱泰
道場普渡妥幽魂,原有盂蘭古意存。
卻怪紅箋貼門首,肉山酒海慶中元。
日贈張尊師(唐)令孤楚
偶來人世值中元,不獻元都未日閑。
寂寂焚香在仙觀,知師遙禮玉京山。
中元日齋中作(明)朱曰藩
陶枕單衾障素屏,空齋獨卧雨冥冥。輞川舊擬施為寺,內史新邀寫得經。
窗竹弄秋偏寂歷,盂蘭乞食信飄零。年來會得逃禪理,長日沉冥不願醒。
中元夜百花洲作(北宋)范仲淹
南陽太守清狂發,未到中秋先賞月。百花洲里夜忘歸,綠梧無聲露光滑。
天學碧海吐明珠,寒輝射寶星斗疏。西樓下看人間世,瑩然都在清玉壺。
從來酷暑不可避,今夕涼生豈天意。一笛吹銷萬里雲,主人高歌客大醉。
客醉起舞逐我歌,弗歌弗舞如老何。
中元雨中呈子晉(南宋)朱熹
徂署尚繁郁,大火空西流。茲辰喜佳節,涼雨忽驚秋。
晼晚蘭徑滋,蕭萷庭樹幽。炎氣一以去,恢台逝不留。
刀筆隨事屏,塵囂與心休。端居諷道言,焚香味真諏。
子亦玩文史,及此同優游。
中元日觀法事(唐)盧拱
四孟逢秋序,三元得氣中。雲迎碧落都,章奏玉皇宮。
壇滴槐花露,香飄柏子風。羽衣凌縹緲,瑤轂輾虛空。
久慕餐霞客,常悲集蓼蟲。青囊如何授,從此訪鴻家。
4.關於中元節詩詞
關於中元節的詩詞
《中元節有感》(清)王凱泰
道場普渡妥幽魂,原有盂蘭古意存。
卻怪紅箋貼門首,肉山酒海慶中元。
《長安雜興效竹枝體》(清)龐塏
萬樹涼生霜氣清,中元月上九衢明。
小兒競把青荷葉,萬點銀花散火城。
《日贈張尊師》
(唐)令孤楚
偶來人世值中元,不獻元都未日閑。
寂寂焚香在仙觀,知師遙禮玉京山。
《中元日觀法事》
(唐)盧拱
四孟逢秋序,三元得氣中。雲迎碧落都,章奏玉皇宮。
壇滴槐花露,香飄柏子風。羽衣凌縹緲,瑤轂輾虛空。
久慕餐霞客,常悲集蓼蟲。青囊如何授,從此訪鴻家。
《中元觀法事步虛虛》
(唐)殷堯藩
兀都開秘錄,白石禮先生。上界秋光凈,中元夜氣清。
星辰朝帝處,驚鶴步虛聲。玉洞花長發,珠宮月最明。
掃壇天地肅,投簡鬼神驚。儻賜刀圭葯,還留不死名。
《中元作》
(唐)李商隱
降節飄飄宮國來,中元朝拜上清回。羊權須得金條脫,溫嶠終虛玉鏡台。
會省驚眠聞雨過,不知迷路為花開。有娀未抵瀛洲遠,青雀如何鴆鳥媒。
《中元夜》
(唐)李郢
江南水寺中元夜,金粟欄邊見月娥。紅燭影回仙態近,翠環光動見人多。
香飄彩殿凝蘭麝,露繞青衣雜綺羅。湘水夜空巫峽遠,不知歸路欲如何。
《中元夜寄道侶(選一)》
(唐)陸龜蒙
橘齋風露已清余,東郭先生病未除。孤枕易為蛩破夢,短檐難得燕傳書。
廣雲披日君應近,倒影栽花我尚疏。唯羨羽人襟似水,平持旄節步空虛。
《中元夜百花洲作》
(北宋)范仲淹
南陽太守清狂發,未到中秋先賞月。百花洲里夜忘歸,綠梧無聲露光滑。
天學碧海吐明珠,寒輝射寶星斗疏。西樓下看人間世,瑩然都在清玉壺。
從來酷暑不可避,今夕涼生豈天意。一笛吹銷萬里雲,主人高歌客大醉。
客醉起舞逐我歌,弗歌弗舞如老何。
《中元雨中呈子晉》
(南宋)朱熹
徂署尚繁郁,大火空西流。茲辰喜佳節,涼雨忽驚秋。
晼晚蘭徑滋,蕭萷庭樹幽。炎氣一以去,恢台逝不留。
刀筆隨事屏,塵囂與心休。端居諷道言,焚香味真諏。
子亦玩文史,及此同優游。
《中元見月》
(明)邊貢
坐愛清光好,更深不下樓。 不因逢閏月,今夜是中秋。
《中元日齋中作》
(明)朱曰藩
陶枕單衾障素屏,空齋獨卧雨冥冥。輞川舊擬施為寺,內史新邀寫得經。
窗竹弄秋偏寂歷,盂蘭乞食信飄零。年來會得逃禪理,長日沉冥不願醒。
5.形容鬼節的詩句
關於中元節(鬼節)的詩詞
《中元節有感》(清)王凱泰
道場普渡妥幽魂,原有盂蘭古意存。
卻怪紅箋貼門首,肉山酒海慶中元。
《長安雜興效竹枝體》(清)龐塏
萬樹涼生霜氣清,中元月上九衢明。
小兒競把青荷葉,萬點銀花散火城。
《日贈張尊師》
(唐)令孤楚
偶來人世值中元,不獻元都未日閑。
寂寂焚香在仙觀,知師遙禮玉京山。
《中元日觀法事》
(唐)盧拱
四孟逢秋序,三元得氣中。雲迎碧落都,章奏玉皇宮。
壇滴槐花露,香飄柏子風。羽衣凌縹緲,瑤轂輾虛空。
久慕餐霞客,常悲集蓼蟲。青囊如何授,從此訪鴻家。
《中元觀法事步虛虛》
(唐)殷堯藩
兀都開秘錄,白石禮先生。上界秋光凈,中元夜氣清。
星辰朝帝處,驚鶴步虛聲。玉洞花長發,珠宮月最明。
掃壇天地肅,投簡鬼神驚。儻賜刀圭葯,還留不死名。
《中元作》
(唐)李商隱
降節飄飄宮國來,中元朝拜上清回。羊權須得金條脫,溫嶠終虛玉鏡台。
會省驚眠聞雨過,不知迷路為花開。有娀未抵瀛洲遠,青雀如何鴆鳥媒。
《中元夜》
(唐)李郢
江南水寺中元夜,金粟欄邊見月娥。紅燭影回仙態近,翠環光動見人多。
香飄彩殿凝蘭麝,露繞青衣雜綺羅。湘水夜空巫峽遠,不知歸路欲如何。
《中元夜寄道侶(選一)》
(唐)陸龜蒙
橘齋風露已清余,東郭先生病未除。孤枕易為蛩破夢,短檐難得燕傳書。
廣雲披日君應近,倒影栽花我尚疏。唯羨羽人襟似水,平持旄節步空虛。
《中元夜百花洲作》
(北宋)范仲淹
南陽太守清狂發,未到中秋先賞月。百花洲里夜忘歸,綠梧無聲露光滑。
天學碧海吐明珠,寒輝射寶星斗疏。西樓下看人間世,瑩然都在清玉壺。
從來酷暑不可避,今夕涼生豈天意。一笛吹銷萬里雲,主人高歌客大醉。
客醉起舞逐我歌,弗歌弗舞如老何。
《中元雨中呈子晉》
(南宋)朱熹
徂署尚繁郁,大火空西流。茲辰喜佳節,涼雨忽驚秋。
晼晚蘭徑滋,蕭萷庭樹幽。炎氣一以去,恢台逝不留。
刀筆隨事屏,塵囂與心休。端居諷道言,焚香味真諏。
子亦玩文史,及此同優游。
《中元見月》
(明)邊貢
坐愛清光好,更深不下樓。 不因逢閏月,今夜是中秋。
《中元日齋中作》
(明)朱曰藩
陶枕單衾障素屏,空齋獨卧雨冥冥。輞川舊擬施為寺,內史新邀寫得經。
窗竹弄秋偏寂歷,盂蘭乞食信飄零。年來會得逃禪理,長日沉冥不願醒。
6.描寫中元節的詩句 中元節詩詞有哪些
(一):中元節也是鬼節
《中元節有感》——王凱泰
道場普渡妥幽魂,原有盂蘭古意存。
卻怪紅箋貼門首,肉山酒海慶中元。
解析:清代文人王凱泰的詩《中元節有感》,描寫出了福建一帶過中元節的習俗。七月十五這天,是地官的生日和相應祭祀日期,釋放大量孤魂野鬼,讓其暫享人間祭祀,稱之為地官赦罪。而佛教中稱為「盂蘭節」。孟蘭盆的意義是倒懸,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掛在樹頭上的蝙蝠,懸掛著、苦不堪言。為了使眾生免於倒懸之苦,便需要誦經,布絕食物給孤魂野鬼。此舉正好和中國的鬼月祭拜不謀而合。
(二):中元節也是盂蘭盆節
《長安雜興效竹枝體》——龐塏
萬樹涼生霜氣清,中元月上九衢明。
小兒競把清荷葉,萬點銀花散火城。
解析:清代詩人龐塏的《長安雜興效竹枝體》一詩,形象地描繪了中元夜兒童持荷葉燈結伴遊樂的情景。照佛門的盂蘭盆會儀規來看,放河燈只是其中的一個小節目,並不顯得多麼要緊。而在民間的中元節俗活動中,放燈則是比較重要的。河燈也叫「荷花燈」,河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燈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三):中元節不僅是中元節
《中元日觀法事》——盧拱
四孟逢秋序,三元得氣中。
雲迎碧落都,章奏玉皇宮。
壇滴槐花露,香飄柏子風。
羽衣凌縹緲,瑤轂輾虛空。
久慕餐霞客,常悲集蓼蟲。
青囊如何授,從此訪鴻家。
唐代詩人盧拱的《中元日觀法事》,描寫出了觀中元節中道家做法事的感悟。此詩中詩人雖然明寫觀法事,但是給人的感覺卻是描寫一副太虛遨遊的景象,讓人憑空多了一些人世的感悟,對世事看得更加清平。
7.關於鬼節的詩句
《中元節有感》
年代: 明 作者: 何景明
去歲中元節,朝陵百職同。
嚴趨神路左,遙拜孝園東。
龍虎瞻王氣,乾坤仰帝功。
未回衡岳駕,空墮鼎湖弓。
啟兆龜圖順,編年鳳歷終。
玉衣陳畫幄,寶瑟瑀玄宮。
北極猶前日,南薰亦舊風。
病居逢此日,長望五雲中。
《觀寺中盂蘭盆會有嘆》
年代: 宋 作者: 宋伯仁
欣欣來認祖先名,梵杵丁東月二更。
滿地紙錢香篆冷,更無真哭兩三聲。
《盂蘭盆》
年代: 宋 作者: 晏殊
紅白薇英落,朱黃槿艷殘。
家人愁溽暑,計日望盂蘭。
8.描寫中元節的詩句 有關中元節詩詞有哪些
《中元見月》明 邊貢
坐愛清光好,更深不下樓。
不因逢閏月,今夜是中秋。
《中元觀法事步虛虛》唐 殷堯藩
兀都開秘錄,白石禮先生。
上界秋光凈,中元夜氣清。
星辰朝帝處,驚鶴步虛聲。
玉洞花長發,珠宮月最明。
掃壇天地肅,投簡鬼神驚。
儻賜刀圭葯,還留不死名。
《中元作》唐 李商隱
降節飄飄宮國來,中元朝拜上清回。
羊權須得金條脫,溫嶠終虛玉鏡台。
會省驚眠聞雨過,不知迷路為花開。
有娀未抵瀛洲遠,青雀如何鴆鳥媒。
《中元夜》唐 李郢江
南水寺中元夜,金粟欄邊見月娥。
紅燭影回仙態近,翠環光動見人多。
香飄彩殿凝蘭麝,露繞青衣雜綺羅。
湘水夜空巫峽遠,不知歸路欲如何。
《日贈張尊師》唐 令孤楚
偶來人世值中元,不獻元都未日閑。
寂寂焚香在仙觀,知師遙禮玉京山。
《中元夜寄道侶(選一)》唐 陸龜蒙
橘齋風露已清余,東郭先生病未除。
孤枕易為蛩破夢,短檐難得燕傳書。
廣雲披日君應近,倒影栽花我尚疏。
唯羨羽人襟似水,平持旄節步空虛。
《中元雨中呈子晉》南宋 朱熹
徂署尚繁郁,大火空西流。
茲辰喜佳節,涼雨忽驚秋。
晼晚蘭徑滋,蕭萷庭樹幽。
炎氣一以去,恢台逝不留。
刀筆隨事屏,塵囂與心休。
端居諷道言,焚香味真諏。
子亦玩文史,及此同優游。
《中元夜百花洲作》北宋 范仲淹
南陽太守清狂發,未到中秋先賞月。
百花洲里夜忘歸,綠梧無聲露光滑。
天學碧海吐明珠,寒輝射寶星斗疏。
西樓下看人間世,瑩然都在清玉壺。
從來酷暑不可避,今夕涼生豈天意。
一笛吹銷萬里雲,主人高歌客大醉。
客醉起舞逐我歌,弗歌弗舞如老何。
供參考。
9.關於鬼節的詩詞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
(唐)宋之問
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
可憐江浦望,不見洛橋人。
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寒食》
(唐)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閭門即事》
(唐)張繼
耕夫召募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項田;
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清明》
(宋)王禹俏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蘇堤清明即事》
(宋)吳惟信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寒食上冢》
(宋)楊萬里
逕直夫何細!橋危可免扶?
遠山楓外淡,破屋麥邊孤。
宿草春風又,新阡去歲無。
梨花自寒食,進節只愁余。
《郊行即事》
(宋)程顥
芳草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周;
興逐亂紅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磯;
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紅;
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
《送陳秀才還沙上省墓》
(明)高啟
滿衣血淚與塵埃,亂後還鄉亦可哀。
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
《清江引 清明日出遊》
(明)王磐
問西樓禁煙何處好?
綠野晴天道。
馬穿楊柳嘶,人倚鞦韆笑,
探鶯花總教春醉倒。
10.關於鬼節的詩詞
中元節有感(清)王凱泰道場普渡妥幽魂,原有盂蘭古意存。
卻怪紅箋貼門首,肉山酒海慶中元。長安雜興效竹枝體(清)龐塏萬樹涼生霜氣清,中元月上九衢明。
小兒競把青荷葉,萬點銀花散火城。中元日齋中作(明)朱曰藩陶枕單衾障素屏,空齋獨卧雨冥冥。
輞川舊擬施為寺,內史新邀寫得經。窗竹弄秋偏寂歷,盂蘭乞食信飄零。
年來會得逃禪理,長日沉冥不願醒。中元夜百花洲作(北宋)范仲淹南陽太守清狂發,未到中秋先賞月。
百花洲里夜忘歸,綠梧無聲露光滑。天學碧海吐明珠,寒輝射寶星斗疏。
西樓下看人間世,瑩然都在清玉壺。從來酷暑不可避,今夕涼生豈天意。
一笛吹銷萬里雲,主人高歌客大醉。客醉起舞逐我歌,弗歌弗舞如老何。
中元雨中呈子晉(南宋)朱熹徂署尚繁郁,大火空西流。茲辰喜佳節,涼雨忽驚秋。
晼晚蘭徑滋,蕭萷庭樹幽。炎氣一以去,恢台逝不留。
刀筆隨事屏,塵囂與心休。端居諷道言,焚香味真諏。
子亦玩文史,及此同優游。日贈張尊師(唐)令孤楚偶來人世值中元,不獻元都未日閑。
寂寂焚香在仙觀,知師遙禮玉京山。中元日觀法事(唐)盧 拱四孟逢秋序,三元得氣中。
雲迎碧落都,章奏玉皇宮。壇滴槐花露,香飄柏子風。
羽衣凌縹緲,瑤轂輾虛空。久慕餐霞客,常悲集蓼蟲。
青囊如何授,從此訪鴻家。中元觀法事步虛虛(唐)殷堯藩兀都開秘錄,白石禮先生。
上界秋光凈,中元夜氣清。星辰朝帝處,驚鶴步虛聲。
玉洞花長發,珠宮月最明。掃壇天地肅,投簡鬼神驚。
儻賜刀圭葯,還留不死名。中元作(唐)李商隱降節飄飄宮國來,中元朝拜上清回。
羊權須得金條脫,溫嶠終虛玉鏡台。會省驚眠聞雨過,不知迷路為花開。
有娀未抵瀛洲遠,青雀如何鴆鳥媒。中元夜(唐)李郢江南水寺中元夜,金粟欄邊見月娥。
紅燭影回仙態近,翠環光動見人多。香飄彩殿凝蘭麝,露繞青衣雜綺羅。
湘水夜空巫峽遠,不知歸路欲如何。中元夜寄道侶(選 一)(唐)陸龜蒙橘齋風露已清余,東郭先生病未除。
孤枕易為蛩破夢,短檐難得燕傳書。廣雲披日君應近,倒影栽花我尚疏。
唯羨羽人襟似水,平持旄節步空虛。
『玖』 請問放河燈是什麼節日的習俗
三月三、乞巧節、中秋節、七月十五。
放河燈(也常寫為放「荷燈」),是華夏民族傳統習俗,用以對逝去親人的悼念,對活著的人們祝福。它流行於漢、蒙古、達斡爾、彝、白、納西、苗、侗、布依、壯、土家族地區,各地在三月三、乞巧節、中秋節晚上水邊,常放河燈。
道教、佛教在夏歷(農歷)七月十五(也稱七月半,鬼節,中元節,盂蘭盆節)舉行宗教節日時也放河燈,因此一般人誤認為放河燈是宗教活動。
(9)七夕荷花燈擴展閱讀
民俗專家蔡利民介紹說,中元夜看河燈是民間一大盛會。夜幕降臨,市民扶老攜幼,群集於城河兩岸,萬頭攢動,爭觀河燈。頭一批河燈,大多為粉紅色的荷花燈,燭光熠熠。
宛如一朵朵蓮花盛開水面。接著是星形燈和各式魚燈,還有各種動物燈、寶塔燈等。無數盞河燈在水上綿延一片,緩緩漂流而去,蔚為壯觀,使人流連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