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酒俗
『壹』 七夕節有哪些習俗
1. 投針驗巧:這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於穿針,又不同於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俗。
明劉侗、於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說:「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綉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有成雲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其影粗如錘、細如絲、直如軸蠟,此拙征矣。」
2. 拜織女:是少女、少婦們的事。她們大都是預先和自己朋友或鄰里們約好五六人,多至十來人,聯合舉辦。舉行的儀式是於月光下擺一張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鮮花幾朵,束紅紙,插瓶子里,花前置一個小香爐。約好參加拜織女的少婦、少女們,齋戒一天,沐浴停當,准時都到主辦的家裡來,於案前焚香禮拜後,大家一起圍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著織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
3. 拜魁星:民間傳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讀書人特別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運亨通。
4. 為牛慶生:兒童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又叫「 賀牛生日」。因為傳說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織女分開後,老牛為了讓牛郎能夠跨越天河見到織女,就讓牛郎把它的皮刨下來,駕著它的牛皮去見織女,人們為了紀念老牛的犧牲精神,便有了「為牛慶生」的習俗。
『貳』 七夕節風俗習慣
『叄』 七夕節風俗有哪些
一、祭拜織女
眾所周知,七夕有一個牛郎織女的神話故事。天上的仙女織女下凡來來到人間,機緣巧合遇到了牛郎,二人相愛,卻遭到王母的阻擾而天河相隔,不能相見。而七月初七這一天便是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相傳織女是個心靈手巧、美麗聰慧的姑娘,所以凡間的女子都會在這一天祭拜織女,希望自己也能變得心靈手巧。
少女、婦女們三五成群約好了一起舉行儀式,擺好瓜果祭品,沐浴齋戒,焚香禮拜。然後大家一起圍坐在桌子前,一邊吃瓜果點心,一邊向織女默默許願,如嫁個如意郎君、早生貴子之類的。大家嬉笑打鬧,一玩就玩到半夜,應該非常好玩。
二、吃美食
每逢佳節吃美食我想應該也是中國的傳統。七夕節也不例外,過節的時候也有自己的專屬美食---乞巧果子,又名巧果。是用油、面,蜜、糖做成的,而且會做成瓜果花草等各種好看的模樣,自己做了端出來吃或者拿出去賣。反正,七夕這天美食是不可少的。
三、供奉小玩偶
供奉小玩偶這個習俗大概是為兒童准備的。七夕時人們會做一些形象各異的小玩偶擺在家裡。最開始玩偶都是用土塑造的,做一些牛郎織女和小孩子的玩偶形象,或者牛啊羊啊的小動物形象。不一定多好看,但是有趣。後來卻越做越精緻,不只用金銀,還有的人做成跟真人一樣高的奇特玩偶。
這個習俗如果放到現代,應該也會很受小孩子歡迎。
四、穿針比賽
七夕節有三大比賽,穿針比賽其中最早開始流行的,大約從漢代開始。在七夕節這天,各家各戶的女人女孩都會有出家門,大家聚在葡萄架下,一邊猜女郎織女相會會說什麼輕言密語,一邊拿出自己的針線女紅。通過穿針的方式乞巧,穿的最快者就是手最巧的。
五、蜘蛛結網比賽
這個比賽咋一聽有點奇怪。這是三大比賽之二。大約從南北朝開始流行。女人們在七夕這天要抓一隻小蜘蛛放進盒子里關起來,放一晚不理他,等第二天早上再來揭開盒子。看誰家的蜘蛛織的網最圓正最密,誰就是得巧最多的人。這大概就是一種趣味比賽吧,把蜘蛛織的網看作女人織的布,網結的越好,布就織的越好。
六、丟針比賽
三大比賽的最後一項是丟針比賽。這項比賽應該是從穿針比賽發展來的。七月七日這天如果是個有太陽的日子,婦女們就回拿碗裝一碗水,各自准備一根小針。大家分別將自己的小針投到自己的碗里,讓小針浮在水面上(讓小針浮在水面其實是有玄機的,似乎是在水面有一層不知什麼做成的膜),然後小針在太陽的照射下會產生影子。大家一起來觀察水底的影子。如果是像花像雲比較好看的形狀,得巧就越多,謂之得巧者。反之,照射出來的影子不好看,便不得巧,表示她是個手拙的人。
七、求子
古時候的婦女不僅會向觀音求子,在七月初七這天也會向織女求子(傳說織女跟牛郎是生活孩子的,還不止一個……)。
怎麼求呢?比如做個小胖娃娃的形象的泥偶擺在家裡祭拜或者在七夕前幾天就種下一些栗米種子、綠豆種子、小豆、豆芽、小花、小草的種子,細心照顧讓他們長出嫩芽,預示著多子多福。
八、曬書曬衣服
曬書曬衣服的習俗在古代非常的流行。有很多小故事都記載了人們在七夕節這天曬書曬衣服的行為。這個習俗很實在,就是把家裡的書和衣服拿出來曬曬。或許一開始只是想去去霉氣,到後來越演越盛卻變了質,隱隱變成了人們攀比炫富的行為,被很多文人鄙視。
九、為牛賀生
還記得牛郎織女神話傳說里的老牛嗎!牛郎織女被王母分開後老牛為了幫助牛郎跨越天河見到織女,讓牛郎將自己的皮揭了下來。人們為了紀念自我犧牲的老牛,變為老牛賀生,表示對老牛的敬重。
十、拜魁星
拜魁星這個習俗其實跟七夕不太相搭。因為七夕其實是個女人的節日,而拜魁星卻是男人們想求取功名而在這一天祭拜魁斗星,祈求能滿腹詩書,高中狀元,官運亨通。
七夕流傳下來的習俗很多,但被我們今人繼承的卻很少。這些習俗有的簡單有趣,有些充滿了童趣,有些又充滿了神秘。今人其實也可以效仿古人讓七夕節充滿樂趣。但是不管怎麼做,最重要的是親人朋友可以坐在一起歡笑打鬧,聊天交友,辛福歌唱。
『肆』 七夕節的習俗是什麼
第一個習俗是吃七巧果。
每到傳統節日,都會有獨特的美食參與,七夕節當然也不例外,七夕節的專屬美食就是七巧果。七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並做成瓜果花草等模樣。《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在宋朝,市街上就已經有七巧果出售了。
第二個習俗是祭拜織女。
這個活動一般都是女性參加,幾個人提前約好時間,大部分是在晚上舉辦。晚上在月光下擺上一張桌子,桌子上放置好茶、酒、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大家一起圍坐在桌子前,一邊吃瓜果點心,一邊向織女默默許願。
第三個習俗是穿針乞巧,這應該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朝。
《西京雜記》中記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在七夕節這天,各家各戶的女人女孩都會走出家門,大家聚在一起,一邊猜測牛郎織女的相會場景,一邊拿出自己的針線女紅,通過穿針的方式乞巧。
第四個習俗是曬書曬衣服。
曬書曬衣服的習俗在古代非常的流行,有很多小故事都記載了人們會在七夕節這一天曬書曬衣服,去去霉氣。不過這種習俗逐漸演變成了豪門富士炫耀財富的場景了,引來了不少文人墨客的鄙視。
第五個習俗是為牛賀生。
七夕節來源於牛郎織女的故事,大家對此不會很陌生,而作為其中的關鍵,老牛想必大家也是非常熟悉的。據傳說,老牛為了幫助牛郎跨越天河見到織女,讓牛郎把自己的皮揭了下來,借著牛皮過天河見織女。為了紀念自我犧牲的老牛,人們每逢七夕節就會給老牛賀生,表示對老牛的敬重。
第六個習俗是種生求子。
這是一個很古老的習俗,在七夕節前幾天,人們會在木板上鋪上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為「殼板」。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入碗中,等它長出嫩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為「種生」,又成為「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叫「泡巧」。
第七個習俗是拜魁星。
不過這個節日和七夕節沒有太大的關系。民間傳說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要考取功名的讀書人特別崇敬魁星,所以為了能金榜題名,讀書人會在這一天祭拜魁星。魁星就是魁斗星,為北斗七星的第一課,也叫魁首。古代士子考中狀元時稱「大魁天下士」或「一舉奪魁」,裡面的魁指的就是魁星。
『伍』 七夕節的習俗有哪些
七夕節,為每年農歷七月初七,又名乞巧節、七巧節、雙七、香日、星期、蘭夜、女兒節或七姐誕等。因七夕賦予了人格化的牛郎織女美麗傳說使其成為象徵愛情的節日,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在當代更產生了「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七夕節的習俗有拜織女、蘭夜鬥巧、七姐誕、種生求子、婦女洗發等,也是男女表達愛意贈送禮物的最佳時機。
說到七夕,我和大家講一個一輩子忘記不了的事,我和媳婦的愛情長跑地位就是在七夕時節奠定的。雖然我沒有鵲橋相會的美好愛情故事,但是也有非同尋常的記憶,大學期間,和媳婦正在談戀愛,可謂熱戀當中,七夕節那天我並沒有記起,她就問我要禮物,我自己其實早就忘記七夕了,自己蒙了半天也沒有明白過來,但她堅持問我要禮物,我就愣是沒有想起七夕來。她很單純得告訴我----七夕節,從此我就再也沒有忘記這個節日。每當七夕,我會提前准備七夕禮物,因為媳婦的坦誠和相信,我們一直恩愛到現在,所以大家切記,七夕節的送禮物習俗一定不能忘記,趁七夕讓彼此的心連在一起,大家都有啥記憶猶新的七夕經歷,我們一起交流哦。
『陸』 七夕節的主要風俗是什麼
共有21種主要風俗,具體如下:
七夕乞巧,乞求姻緣,游七姐水,拜七娘媽,種生求子;
儲七夕水,為牛慶生,曬書曬衣,拜織女,拜魁星;
七姐誕,香橋會,迎仙,染指甲,接露水;
穿花衣,聽悄悄話,結紅頭繩,姑娘洗發,結扎巧姑,玩磨喝樂。
這21種主要風俗的詳細介紹:
1、七夕乞巧
七夕乞巧,判定乞巧者巧拙的「卜巧」方法,主要有「穿針乞巧」、「喜蛛應巧」、「對月穿針」、「蘭夜鬥巧」和「投針驗巧」等幾種形式。
2、乞求姻緣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閃耀,一道銀河橫貫南北,銀河的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都會在這個晚上,夜靜人深時刻,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
3、游七姐水
民間傳說七夕節天上的七位仙女會下凡到河流中洗澡,這時的河水因沾了仙氣,人們洗了不但會帶來桃花運,還可以預防疾病。
4、拜七娘媽
閩南和台灣的七夕節又是「七娘媽」的誕辰日。民間十分盛行崇拜七娘媽這一被奉為保護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偶像。
5、種生求子
舊時習俗,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於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為「種生」,藉以求子。
6、儲七夕水
「七夕水」亦稱「七月七水」,據說「七夕水」有神奇的功能,久儲不變、可以治療燙傷、去除瘡毒等。廣東一帶都有儲存「七夕水」的風俗,就是在初七早晨頭遍雞鳴之後,各家到井邊或者河邊汲水儲藏。
7、為牛慶生
舊時兒童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又叫「賀牛生日」。因為傳說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織女分開後,老牛為了讓牛郎能夠跨越天河見到織女,讓牛郎把它的皮刨下來,駕著它的牛皮去見織女。人們為了紀念老牛的犧牲精神,便有了「為牛慶生」的習俗。
8、曬書曬衣
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卷二十五說,七月七日人人曬書,只有郝隆跑到太陽底下去躺著,人家問他為什麼,他回答:「我曬書」。這一方面是蔑視曬書的習俗,另一方面也是誇耀自己腹中的才學。曬肚皮也就是曬書。
9、拜織女
七夕之夜,少女們在月光下擺上一張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瓜子等祭品;又有鮮花幾朵,束紅紙,插瓶子里,花前置一個小香爐。圍坐在桌前默念自己的心事,像織女星許願。
10、拜魁星
傳說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讀書人特別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運亨通。古代士子中狀元時稱「大魁天下士」或「一舉奪魁」,都是因為魁星主掌考運的緣故。
11、七姐誕
七月七的七娘會,廣東多稱「拜七姐」,組織大家聚集在宗鄉會館,擺下各式各樣鮮艷的香案,遙祭牛郎織女,「香案」上擺滿鮮花、水果、胭脂粉、紙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綉等,琳琅滿目。
12、香橋會
在江蘇宜興,有七夕香橋會。每年七夕,人們都趕來參與,搭制香橋。所謂香橋,是用各種粗長的裹頭香(以紙包著的線香)搭成的長四五米、寬約半米的橋梁,裝上欄桿,於欄桿上紮上五色線製成的花裝飾。入夜,人們祭祀雙星、乞求福祥,然後將香橋焚化,象徵著雙星已走過香橋,歡喜地相會。
13、迎仙
從初六晚開始至初七晚,一連兩晚,姑娘們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飾,一切都安排好後,便焚香點燭,對星空跪拜,稱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連拜七次。拜仙之後,姑娘們手執綵線對著燈影將線穿過針孔,如一口氣能穿七枚針孔者叫得巧,被稱為巧手,穿不到七個針孔的叫輸巧。七夕之後,姑娘們將所製作的小工藝品、玩具互相贈送,以示友情。
14、染指甲
染指甲系流傳在中國西南一帶的七夕習俗。許多地區的年輕姑娘,喜歡在節日時用樹的液漿兌水洗頭發,不僅可以年青美麗,而且對未婚的女子,可以盡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數女子與兒童們,在節日娛樂中的一種愛好,也與生育信仰有密切的關系。
15、接露水
浙江農村,流行用臉盆接露水的習俗。傳說七夕節時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16、穿花衣
陝西黃土高原地區,在七夕節的夜晚也有舉行各種乞巧活動的風俗,婦女們往往要結扎穿花衣的草人,謂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還栽種豆苗、青蔥,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蔥,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來占卜巧拙之命,還穿針走線,競爭高低。
17、聽悄悄話
在浙江紹興一些農村,七夕夜會有許多少女,偷偷躲在長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待夜深人靜之時如果能聽到牛郎織女相會時的悄悄話,待嫁的少女日後能得到千年不渝的愛情。
18、結紅頭繩
結紅頭繩,七夕風俗之一,據說如果家裡如有體弱多病的孩子,家長們常在此日將紅頭繩結七個結,戴在孩子脖子上,祈求上天保佑孩子健康長壽。
19、姑娘洗發
許多地區的年輕姑娘,喜歡在七夕節日時用樹的液漿兌水洗頭發,傳說不僅可以讓女性年輕美麗,而且還可讓未婚的女子盡快找到如意郎君。
20、結扎巧姑
陝西黃土高原地區,在七夕節的夜晚也有舉行各種乞巧活動的風俗,婦女們往往要結扎穿花衣的草人,謂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還栽種豆苗、青蔥,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蔥,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來占卜巧拙之命,還穿針走線,競爭高低。
21、玩磨喝樂
磨喝樂是舊時開封民間七夕節的兒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為傳荷葉半臂衣裙,手持荷葉。每年七月七日,在開封的「潘樓街東宋門外瓦子、州西梁門外瓦子、北門外、南朱雀門外街及馬行街內,皆賣磨喝樂,乃小塑土偶耳」。
『柒』 七夕的習俗
七夕的習俗如下:
1、穿針乞巧。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女子手執五色絲線和連續排列的九孔針(或五孔針、七孔針)趁月光對月連續穿針引線,將線快速全部穿過者稱為「得巧」。
2、喜蛛應巧。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月七日,各捉蜘蛛於小盒中,至曉開;視蛛網稀密以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間亦效之」。
3、投針驗巧。這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於穿針,又不同於穿針,是明清兩代盛行的七夕節俗。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綉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有成雲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其影粗如錘、細如絲、直如軸蠟,此拙征矣。
4、供磨喝樂。「磨喝樂」是舊時民間七夕節的兒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為穿荷葉半臂衣裙,手持荷葉。古時無論是達官顯貴,還是平民百姓,都用「磨喝樂」來供奉牛郎、織女,藉此來實現「乞巧」和多子多福的願望。
5、曬書曬衣。古代,「七夕」節還有曬書、曬衣的習俗,據說是可以避免蟲蛀。人們選擇七夕曬書據說是因為七月七日,天門洞開,陽光強烈,是龍王爺「曬鱗日」,人們多在此日暴曬衣服、棉被之類,以防蟲蛀,讀書人也往往在這一天曝曬書籍。
『捌』 七夕節的風俗 簡短
七夕節的風俗如下:
1、吃七巧果
每逢傳統佳節,美食必定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就像春節與水餃、端午與粽子、中秋與月餅等,七夕節自然也有它獨有的美食——七巧果。七巧果又稱「乞巧果子」,《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並會做成瓜果花草等模樣。據記載,在宋朝市街上就已經有七巧果出售了。
2、種生
這是一個較為古老的習俗,又稱「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有的地方也叫「泡巧」。在七夕節前幾天,人們會在木板上鋪上幾層土,並種下粟米,讓它長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上一些小茅屋、花草在上面,做成小村落的樣子,稱為「殼板」。有時也將綠豆、小豆、小麥等種入碗中,等它長出嫩芽,再用紅、藍線紮成一束。
3、為牛賀生
在牛郎織女的故事中,老牛為了幫助牛郎跨越天河,讓牛郎把自己的皮揭了下來,使得牛郎能夠藉助牛皮過天河見織女。為了紀念自我犧牲的老牛,在七夕節這一天,兒童會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以此祭奠老牛,表示出對老牛的敬重。
4、祭拜織女
這個活動基本上都是女性參加,七夕節的晚上,在月光下擺好桌椅,並在桌子上放好茶、酒、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物品。大家一起圍坐在桌子前,一邊吃著瓜果點心,一邊向織女默默許願。
5、穿針乞巧
這應該是最早的乞巧方式了,在漢朝就有所記載。《西京雜記》中提到:「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於開襟樓,人具習之」。在七夕節這天,每家每戶的女子都會走出家門,聚在一起,拿出自己的針線女紅,通過穿針的方式乞巧。
『玖』 七夕有哪些習俗
七夕的風俗有:
穿針乞巧
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七夕之夜,女子手執五色絲線和連續排列的九孔針(或五孔針、七孔針),趁月光對月連續穿針引線,將線快速全部穿過者稱為「得巧」。
蛛網乞巧
舊時風俗,七夕時以小盒盛放蜘蛛,次早觀看蜘蛛結網的疏密,以為得巧多寡。
投針驗巧
這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於穿針,又不同於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俗。
拜魁星
民間傳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古時想求取功名的讀書人特別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運亨通。
拜織女
七夕之夜,少女們在月光下擺上一張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瓜子等祭品,圍坐在桌前默念自己的心事,像織女星許願。
為牛慶生
兒童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又叫「賀牛生日」。因為傳說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織女分開後,老牛為了讓牛郎能夠跨越天河見到織女,就讓牛郎把它的皮刨下來,駕著它的牛皮去見織女。人們為了紀念老牛的犧牲精神,便有了「為牛慶生」的習俗。
供奉「磨喝樂」
「磨喝樂」是舊時民間七夕節的兒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為傳荷葉半臂衣裙,手持荷葉。
吃巧果
七夕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巧果是油麵糖蜜。
『拾』 七夕節的習俗是什麼
七夕節的習俗
在我國,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氣溫暖,草木飄香,這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或「女兒節」,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閃耀,一道白茫茫的銀河橫貫南北,爭河的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
七夕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習俗,相傳,在每年的這個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
人們傳說在七夕的夜晚,抬頭可以看到牛郎織女的銀河相會,或在瓜果架下可偷聽到兩人在天上相會時的脈脈情話。
女孩們在這個充滿浪漫氣息的晚上,對著天空的朗朗明月,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紅技法嫻熟,更乞求愛情婚姻的姻緣巧配。過去婚姻對於女性來說是決定一生幸福與否的終身大事,所以,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都會在這個晚上,夜靜人深時刻,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
七夕節最普遍的習俗,就是婦女們在七月初七的夜晚進行的各種乞巧活動。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個地區的乞巧的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
在山東濟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動很簡單,只是陳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結網於瓜果之上,就意味著乞得巧了。而鄄城、曹縣、平原等地吃巧巧飯乞巧的風俗卻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里,乞巧活動以後,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共(3)頁
首
頁
上一頁
[1]
[2]
[3]
來源:中國經濟網綜合
http://www.ce.cn/culture/zt/QixiDay/04/200607/13/t20060713_772402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