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情人節的意象

情人節的意象

發布時間: 2023-03-05 00:26:15

A. 七夕節不是情人節

農歷七月初七,傳統佳節「七夕」,傳說中這是牛郎織女一年一度鵲橋相會的日子。然而,民俗學家卻在「不解風情」地高呼:七夕節不是情人節,而是「女兒節」!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七夕,這個流傳已久的傳統節日,最近幾年忽然一年比一年地熱鬧了起來。因為受西方情人節的影響,不少人開始打起中國情人節的主意,因為背後有牛郎織女悱惻動人的愛情故事為依託,因此,七夕就被人們一眼看中。文人的鼓噪加上商人的炒作,七夕作為中國情人節的說法好像也越來越成為國人的共識。其實,追本溯源,七夕節日,完全與愛情無關,它原本只是一個標志著夏秋時令轉換的日期。

牛郎和織女,在古代文獻中,最初是作為兩個星星的名字而出現的。

這兩個星名最早見於《詩經·小雅》中的《大東》篇,詩中牛郎被稱為牽牛。

古人之所以關注天上的星星,是因為星星在夜空中位置的變化可以用來標農時、記時令,而牽牛、織女兩星則是作為秋天到來的標志受到古人矚目的。這一點,在《夏小正》這部上古農事歷中就說的很明白,它說:「七月,……初昏,織女正東向。」一句「織女正東向」,就蘊含了牛郎織女七夕會天河這一故事的全部秘密。

稍有天文學常識的人都知道,織女星為全天第五大亮星,在北方高緯度夜空則是最亮的一顆星星,而且由於織女星緯度較高,一年中大多數的月份都看得見。因此,高懸天頂、璀璨奪目的織女星非常引人注目,古人肯定很早就根據它的方位變化觀象授時了。根據天文學者的推算,《夏小正》時代七月的黃昏,織女星恰恰升到了一年當中的最高點,即到了夜空靠近天頂的地方,也就是說,這個時候,這顆皎潔的明星,正端端正正地高懸在人們的頭頂上。

「織女正東向」的意思是指由織女星東邊兩顆較暗的星星形成的開口朝東敞開。那麼,東方是什麼呢?古時候的人們只要抬頭看去,就會一目瞭然。黃昏的夜空,在織女的東南方,在燦爛銀河的東岸,不是別的,就是那顆讓織女朝思暮想的牽牛星。七月黃昏,夜空中這種銀河直貫南北、織女高懸天頂、牛女相映成輝的景觀肯定給古人留下深深的印象。《古詩十九首》中的「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的意象就是這種獨特天象的形象寫照,而七夕之夜牛郎織女會天河的故事自然就是從這種天象演繹而來。也就是說,追本溯源,牛郎織女的故事原本與人間男女的愛恨情仇無關,而只是上古天文學觀象授時知識的反映。

織女、牽牛兩顆星星的得名,也是源於其觀象授時的功能。

如上所述,織女是七月之星。七月暑氣漸退,天氣乍涼,在男耕女織的古代,這個時候該是女人紡線織布、准備寒衣的時候了。《詩經·豳風·七月》說:「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就道出了此意。「九月授衣」,意思是九月已是萬物蕭殺的晚秋,該是穿寒衣的時候了。九月授衣,則必須八月裁製,那麼,七月,就該是紡織娘們飛梭織布的時候了。這首以「七月流火」起興開頭的西周農事歌謠,很有可能就是當時的織婦們在七月的夜晚,一邊搖動紡車織布,一邊反復吟唱的。天上,織女星光璀璨,地上,紡織娘淺唱低吟,人間天上,相映成輝,那顆照耀著人間紡織娘勞作的明星,因此就被賦予了織女的名稱,成了人間織女的守護神。

七月開始紡績,因此就形成了了七夕乞巧的風俗。古代每到七夕之夜,婦女們拜牛郎織女,並結綵縷、穿七孔針、查看蜘蛛結網,據說這樣可以使自己變得心靈手巧。這種風俗早在晉代的《西京雜記》、南北朝時期的《荊楚歲時記》中就有記載了。正是憑借著這種年復一年的乞巧儀式,牛郎織女的故事才代代相傳,流傳人間。

七夕何以必須陳設瓜果?這不過是因為七月之時,正是瓜果成熟的時候,《七月》說:「七月食瓜,八月斷壺」,「壺」指葫蘆。正因為七月與瓜果之間的時令關聯,漢代緯書《春秋合誠圖》說:「織女,天女也,主瓜果。」可見在古人心目中,織女這顆初秋之星儼然成了瓜果的象徵。

那麼,牽牛之得名又跟時令有什麼關系呢?《史記·天官書》雲:「牽牛為犧牲」,意為牽牛象徵犧牲,犧牲指諸如牛、羊之類在祭典上宰殺獻神的牲畜。這一說法暗示了牽牛星之得名和犧牲之間的關系。牛、羊等用為犧牲的動物,飼養生長有一定的周期,古代針對飼養犧牲動物的'每一階段,都要舉行一定的活動。對此,《禮記·月令》中有明確的記載:春天,萬物孳乳,牲畜繁育,故到了暮春三月,需要統計幼畜的數量;六月,夏秋之交,草木豐茂,芻秣收割,故令臣民貢獻牧草以為養牲之飼料;八月,仲秋之月,牲畜體格已定,察其長短肥瘦,合規中度的牲畜才能用為犧牲;九月,暮秋之月,犧牲已經長成;到了臘月歲末,就宰牲祀神,祈福納祥。《月令》稱八月「循行犧牲」,表明八月是牲畜飼養周期中的一個重要的時間點。此時的黃昏時分,明亮的織女星已經離開頭頂向西滑落,而銀河東岸與織女遙遙相對的另一顆明星,則緊隨其後升上天頂,這顆星因此就被作為視牲之月的時間標志,並被順理成章地命名為牽牛。也就是說,牽牛星之名牽牛,不過是因為古人以之作為牽牛視牲之月的時令標志。

可見,七夕故事和民俗的各個主要環節,都可以由其與歲時的關系得以解釋。而民間傳說中七夕的雨水自然也與織女的悲傷無關,七夕之所以多雨,不過是因為初秋七月,正是中國大地連綿秋雨開始的時候。

盡管有牛郎織女之間凄婉動人的愛情故事,但七夕習俗卻根本與愛情無關。七夕,作為秋天的第一個節日,拉開了秋天的序幕,而秋天的戲劇永遠是令人傷感的悲劇。因此,七夕與其是一個溫馨的節日,不如說是一個哀傷的日子;與其說是一個令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屬的日子,不如說是一個自古多情傷離別的日子。七夕非愛情的季節,因此,在古人的觀念中,七夕對於婚嫁,並非一個吉利的日子,牛郎織女的愛情,也並沒有花好月圓的意味。這都是有史料可考的。

中國原本是有自己的情人節的,它和西方的聖瓦倫丁節一樣,不在秋天,而在春天。

在古代,包括春分、花朝、春社、清明、上巳等等在內的春天節日,除了其特有的與農事、祭祀有關的儀式內容之外,無一不是風情搖曳的愛情節日,且不說自古以來那些在春天節日上吟唱的詩篇中流露出來的無邊風月,翻翻宋明話本、元人戲文,那些多情的才子佳人們幾乎無一不是在清明上巳、踏青游春的游戲場上一見鍾情、私定終身的。說到底,萬物盛開的春天才是滋生愛情的季節。

時下國人炒作七夕情人節概念,原因之一是為了和西方的情人節抗衡,用心可謂良善。然而,為了回應外來文化,卻對傳統亂加闡釋,反倒使「傳統」成了外來文化的拙劣模仿。本意為復興傳統,結果可能恰恰適得其反,遠離了我們真實的文化記憶。

B. 七夕是什麼時候..具體寓意呢

每年農歷七月初七這一天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七夕節。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是流行於中國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相傳農歷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節日最早起源於中國漢代,其起源於對自然的崇拜及婦女穿針乞巧,後被賦予牛郎織女的傳說使其成為極具浪漫色彩的節日之一。節日產生了婦女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陳列花果、女紅等習俗,並遠傳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漢字文化圈國家。
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近年來因受外來文化影響,洋節逐漸流行中國,媒體炒作,七夕節在當代又產生了「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

七夕文化歌頌了忠貞不渝的婚愛觀,體現了人們對理想愛情的嚮往和追求,它傳承發揚了中華民族優良的傳統美德,體現的是一種強烈的責任心,不同於西方文化中更多的浪漫色彩的愛情觀。在農耕社會中,家庭不但是一個基本的生產生活單元,而且是社會構成的細胞,夫妻恩愛、家庭和睦直接影響著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弘揚牛郎織女故事傳說倡導的追求美好生活和堅貞愛情的婚姻愛情觀,在當前西方文化的沖擊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C. 美國1984 love郵票多少錢

1973年1月26日,美國首次抄發行印有LOVE字樣襲的郵票,面值8美分。郵票圖案是4個紅色英文字母的組合,其中「0」字母向右偏轉45度,酷似熱戀中的姑娘偎依在情人寬厚的肩膀上。它是20世紀70年代發行的唯一一枚LOVE郵票。當時美國郵政總局並沒有發行LOVE系列郵票的計劃,集郵者也沒有意識到這枚郵票竟然會成為一個新系列的開端。
市場價格為115元人民幣。

D. 光遇情人節人物嘴叼玫瑰花什麼意思

象徵著愛情,情人節游戲各種廠商舉辦這個活動。並沒有太多具體的內涵,只是為了活躍游戲氣氛。
所抽出的意象大多都是,圍繞該節日來展開的。如果不是官方具體解答或公布這什麼意思,那麼就可以理解為沒有任何意思。相反,你也可以隨意發揮,你認為這是什麼意思就是什麼意思(比如:促進游戲玩家去談戀愛,過增進各玩家的感情)。舉辦這個活動的作用就是為了活躍游戲氣氛。為游戲增添更多的玩法,使其更加有趣,玩法更多。

E. 請問:一年中十二個情人節,分別都是什麼顏色及它們代表的意義

十二情節

情節哪知道西歷2月14號西洋情節及農歷7月7七夕情節落伍:3月14白色情節想依於低估世間男歌詠贊頌情賦秉性事實除七夕外12月每月14號都情節且每情節各特殊名稱與含義:

記情節(DiaryDay):

情侶互贈足夠紀錄整戀情事記本象徵兩攜手走未並留更美憶。

聖華侖亭情節(Valentine'sDay):

西洋傳統輕華侖亭主角節鄭重其事戀選擇禮物鮮花表達自慕情痴情少則按古傳說聖華侖亭前萬月桂樹葉放枕盼望自夢同自相。

白色情節(WhiteDay):

東2月14號孩送男孩禮物表示情意同或情意3月14號送孩份情禮物表示彼相印;男孩孩沒覺要刻意忽略便算委婉拒絕已經起侶說則贈情節禮物。

黑色情節(BlackDay):

屬於單身貴族情4月14號家共聚堂彼鼓勵加油打氣化悲痛力量倒熱熱鬧鬧十懷籍消除形單影落寞穿黑套裝黑帽黑皮鞋吃黑豆制面條喝咖啡加奶精享受黑咖啡苦澀原味。

黃色與玫瑰情節(Yellow and Rose Day):

已經5月情事沒任何進展穿著黃色襯衣或黃色套裝吃黃色咖喱飯告訴家:I am still available.暗示5月氣候適合游所玫瑰情節稱。

親吻情節(Kiss Day):

屬於雙戀重要節花前月燭光晚餐等浪漫氣氛吻定情幫助。

銀色情節(Silver Day):

意帶家給家認識節或介紹給其所尊敬輩機銀色情節侶互贈銀制禮品飾物。

綠色情節(Green Day):

森林脫關系做趟涼爽清新森林旅盡情享受戶外自度健康愉悅。

音樂情節與相片情節(Music Day & Photo Day):

舉辦型社交輕歌曼舞介紹給朋友同事認識機單身族更借機看看現場沒自意象許情侶喜歡著蔚藍晴朗空合影所稱相片情節。

葡萄酒情節(Wine Day):

輕噬葡萄美酒慶祝充滿詩意秋通情侶選擇浪漫且別致餐廳共進晚餐聊聊彼未規劃及共同目標等題。

橙色情節與電影情節(Orange Day & Movie Day):

情侶連續看兩場電影看完兩該補充水份杯健康百百柳橙汁吧單身要喝杯柳橙汁想喝兩杯才痛快沒管著。

擁抱情節(Hug Day):

想情擁抱久都向世宣告意讓寒冷冬變格外溫馨些底依能熱情相擁情侶種情意惜見證。

情人節,又稱聖瓦倫丁節或聖華倫泰節,日期在每年公歷的2月14日,是西方國家的傳統節日之一,起源於基督教。如今已經成為全世界著名的浪漫節日,但是不同國家的人們表達愛意的方式卻各不相同。

情人節是一個關於愛、浪漫以及花、巧克力、賀卡的節日,男女在這一天互送禮物用以表達愛意或友好。情人節的晚餐約會通常代表了情侶關系的發展關鍵。

情人節現已成為歐美各國青年人喜愛的節日,其他國家也已開始流行。而在中國,傳統節日之一的七夕節也是靚女們重視的日子,因此而被稱為中國的情人節。由於能表達共同的人類情懷,各國各地紛紛發掘了自身的"情人節"。據海外網2019年2月14日電,有美媒曝出,日本女性正在抵制本國情人節的一項獨特傳統。

F. 他們這樣談論愛情:親密與心碎的愛之藝術 | 情人節

又到情人節,「愛與親密」的話題兜兜轉轉再次回到了人們的視野里,年復一年借節日之名獲得數不勝數的敘事關注。盡管2月14日的聖瓦倫丁節源自基督教傳統,愛情的感召力及其極富煽 *** 彩的特質卻能夠跨越不同的文化語境,使其從私領域中出走至大眾視野。愛是命定的天賦,在親密愛、 *** 、人 *** 、公共愛的交迭對話中豐富其內涵;愛亦背負了歷史和文化的重擔,它之所以成為人們創作與研究的重要母題之一,正是因為它以內在於語言的形式與我們的生活方式和社會經驗綁定在了一起。

人們對於愛情主題的文學影視作品並不陌生。今天,我們希望這里呈現一些談論愛的另類視角:博物館與藝術館中的展品如何能夠成為凝結的愛的意象?藝術家們對當代愛情有哪些觀察與思考?愛情能否與更具公共性的社會關懷相聯系?

親密是愛。雲圖映畫聯合今日美術館推出了「愛的藝術:親密」全球影像藝術大展,展覽於2018年11月24日至2019年2月24日在今日美術館2號館展出,以視覺媒介的形式呈現當代藝術家對親密關系的熱切思考與積極探索。展覽既涵蓋了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草間彌生、小野洋子等頗負盛名的藝術家的作品,她們從女性體驗情感的角度出發,以大膽創新的行為表演與藝術裝置探索「愛」的多元表達形式。同時,該展覽也展出了一組實驗性與未來感十足的影像作品,旨在討論社交網路、虛擬空間與消費主義對親密關系的形塑,作為對當代無數新型親密形式的回應與反思。

心碎亦是愛。2018年6月,世界第一家、也是最負盛名的克羅埃西亞心碎博物館在上海迎來了它的第50場全球巡展,吸引了無數中國觀眾慕名前去,這也是它首次來到中國辦展。坐落於克羅埃西亞首都薩格勒布市上城的這家心碎博物館誕生於2006年,擁有世界各地失戀者捐贈的1000多件展品,並在2011年被授予「歐洲最有創意博物館獎」。心碎博物館的聯合創始人奧林卡·維斯蒂卡和德拉任·格魯比希奇原是一對情侶,在分手之際萌生了一個「安放曾經親密無間、千金難買的記憶」的想法。以更富有詩意的解決方法來處理已然結束的戀情,這是他們創辦心碎博物館的初衷。

克羅埃西亞的心碎博物館

2011年,心碎博物館的同名官方出版物《心碎博物館》上市,書中收錄了200件藏品,每一件藏品的圖片旁都附有捐贈者的說明文字,講述此件展品背後的故事。去年10月《心碎博物館》中譯本面世,將200個「人類失戀心理學研究標本」呈現到中國讀者面前。

親密關系的當代形式:情慾碎片與心碎物品

情書、情詩、當面告白,人們習慣於且偏愛以文字和語言傳情,這是因為它能較為直觀地傳達表白者的心意,也是人們默認的正統交流方式。而將抽象曖昧的情感轉譯為聲形俱備的語言也並非一件容易的工活,更何況情感的曼妙之處往往在於其難以訴之於口的特性,不過這番勞累也是戀愛者樂意承受的甜蜜負擔。表達情感的方式與承載情感的媒介也因時代的變遷、地域的區隔、風俗的流變等變換不同的面目,就算是最基本的文字傳播,也不再僅限於在紙筆之間做文章。在當代,數字媒體技術、社交網路與人工智慧都參與了這場情愛的轉譯活動,也使得現代人的情感表達方式更為多元立體。「愛的藝術:親密」中的諸多展品都展現了這份裹挾在親密關系中的現代性。

獨白劇場(Monologue Theater)展出了翠西·艾敏的作品系列《承諾愛你》。將霓虹燈作為表達媒介是翠西·艾敏典型的創作風格,這也造就了她對情愛語句的另類書寫。《承諾愛你》由數塊電子屏幕組成,每一塊屏幕上都有一句經典的表白話語,比如「When I hold you, I hold your heart」,「Love is what you want」,「I listen to the ocean and all I hear is you」。霓虹燈管被彎曲成手寫字體的模樣,拼接出了這些與愛相關的感受和思想。與《承諾愛你》有著相似呈現方式的,還有劉詩園的視頻裝置作品《情詩》。該作品將九首來自各個國家的古今愛情詩歌的詩句打亂,再重新拼接為一首高度抽象的冗長詩歌。這首長詩被翻譯為十三種語言,以視頻滾動播放的形式呈現在觀眾面前。盡管這首被重組的詩歌讀來並沒有連貫的敘事與深刻的含義,但所有人都能夠明白它在述說關於愛的故事。

翠西·艾敏的作品《承諾愛你》

劉詩園的視頻裝置作品《情詩》

這些告白的話語和情詩就像愛一樣,就其本質而言,既令人困惑,又有一種凝聚的力量,正如羅蘭·巴特在《戀人絮語》中反復剖析的愛與語言之間的辯證關系——「我愛你,這一具體情境不是指愛情表白或海誓山盟,而是指愛的反復呼喚本身。」作為結構主義者的巴特將戀愛體驗與戀人之間的情緒故事演繹為語言的蒙太奇游戲,用極富象徵意味的符號描繪了諸多經典的戀愛情境。而當語言負荷了過載的情緒能量之時,它也導向了模糊不清的情愛路途。

《戀人絮語》

[法]羅蘭·巴特 著 汪耀進 武佩榮 譯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7

程然的錄像裝置作品《信》在未來劇場(Future Theater)展出。該作品由劉嘉玲演繹,呈現了一個艷麗女子的心事獨白,她穿梭在燈紅酒綠的都市中,向觀眾訴說一些朦朧的心跡與真假參半的回憶。劉嘉玲獨白內容的靈感來自於程然收到的一封包裝成 *** 邀請函的欺詐郵件,其中充斥著挑逗的語句和曖昧的邀約。圖像強化了文字的表現力,藉由演員的自述表演,雜亂無序的文字自然地拼接為一個立體的女人影像——寂寞、神秘又充滿誘惑力。她既是都市人對於情慾形象的慣性想像,又映射了物質生活與精神世界之間的復雜聯系。

程然的錄像裝置作品《信》

除了語言文字,物品也是承載感情的重要媒介。《心碎博物館》的藏品就展現了人們將抽象的親密關系實體化的諸多嘗試。比如一張寫著「Pay attention to me」的紙條、一雙不合腳的紅色運動鞋、一款同時送給妻子與外遇對象的海龜掛墜。奧林卡·維斯蒂卡在《心碎博物館》的引言中寫到,他們希望心碎博物館成為所有逝去的、痛苦的愛情記憶的保險櫃。盡管有形之物終會消散,但總比人轉瞬即逝的感情與似是而非的回憶靠譜,這也是為何許多人會在戀愛時互贈物品、將它們視作感情的確證和依託的原因。物品作為感情的能指而擁有了意義,在一些特殊的時刻,它甚至扮演或替代了感情本身。

《白色紳士鞋》:「我很開心,再也不用時不時穿上這雙白色紳士鞋來取悅她了。」

因此,維斯蒂卡與格魯比希奇試圖通過「展示」這些物品,幫人們完成「告別這段感情」的儀式。但心碎博物館的別出心裁之處,或者說頗具當代性之處,在於創始人將所有物品統一在了「失戀」、「心碎」的主題之下,以一種庄嚴的方式來紀念一段不完美、痛苦甚至是毀滅性的人生體驗。對「大團圓」故事與完美敘事體的破除,也映射了我們所處時代的某種思潮:以直面的姿態對待殘缺但真實的生活圖景。作為構築對特定群體有意義的生活秩序和集體身份的文化性機構,博物館對「心碎」面向的選擇和參與者的積極反饋,也反映了「肯定苦難」與「重新開始」在當代價值觀念中的重要性。

《心碎博物館:人類失戀心理學研究標本》

[克]奧林卡·維斯蒂卡 德拉任·格魯比希奇 著 王紹祥 譯

未讀·文藝家·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18-10

身體與在場:愛與藝術成為藝術家的生命本身

愛將人與人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它要求參與者全身心的投入與專注,在「愛」自身的話語框架中保持「在場」狀態。但現代工作生活的快節奏使得「愛」的時間成本顯得如此高昂,與此同時,正如程然的作品《信》所揭示的,虛擬經驗與真實情感之間的邊界變得模糊且難以分辨,「愛」似乎也成為了若即若離、飄忽不定的閃爍存在。「將時間與愛可視化,」這是塞爾維亞行為藝術家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面對這場「愛的危機」所給出的回應,通過這場活動,她也在探尋愛之於自身的意義。

2010年春夏之交,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舉行了大型回顧展「Marina Abramovic: The Artist Is Present」(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藝術家在場),她本人也親自參與了「藝術家在場」行為藝術項目的表演。在展覽進行的三個月里,阿布拉莫維奇每日都會坐在一把木質椅上,等待觀眾輪流坐到她的對面。雙方都被禁止通過語言或肢體動作交流,只能夠通過對視的方式接觸。報名參加這場行為藝術實驗的人不計其數,還有無數特地從大洋彼岸趕來的參與者,圍觀的人也總是把場地堵得水泄不通,許多觀眾在短暫的沉默對視中感動落淚。此次展覽的 *** 莫過於阿布拉莫維奇與其前情人兼藝術搭檔烏雷的重逢,二十餘年未聯絡的兩人在木桌的兩端以淚水與緊握的雙手達成了和解。紀錄片《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藝術家在場》跟隨記錄了此次展覽的全過程,並回顧了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與烏雷之間的愛恨故事。

阿布拉莫維奇與烏雷在「藝術家在場」的表演上重逢

「愛的藝術:親密」永恆劇場(Eternity Theater)為觀眾們呈現了這部紀錄片,同時該展覽也收錄了阿布拉莫維奇和烏雷在年輕時共同製作的兩部行為藝術影像作品《剩餘能量》與《戀人:長城徒步》。兩人相遇所帶來的火花和藝術能量極大地豐富了他們作品中的情感張力,並使得「愛與親密」的母題與他們一生的藝術創作緊密纏繞。《剩餘能量》以身體對抗的方式展示了親密關系的脆弱、不確定性和關系給雙方帶來的恐懼與創傷;《戀人:長城徒步》則更像是一場告別儀式——兩人分別從山海關與嘉峪關出發,花了三個月走向對方,在陝西二郎山相遇後,兩人擁抱揮別,從此不再聯絡。

阿布拉莫維奇和烏雷共同創作的作品《剩餘能量》

對於阿布拉莫維奇而言,愛既是藝術表達的話題,也是藝術創造力的源泉。她在紀錄片中表示,她的身體是她工作的主題、對象和媒介。她不僅以挑戰生理極限的行為探索兩性關系的邊界,還以「身體在場」的方式創造了一個「愛的空間」。在她看來,「藝術家在場」的意義在於任何坐在她對面的人都能夠和她產生直接、獨特且緊密的聯結並得到關注和尊重,這是對一個速度太快的世界的抵抗,她要求人們慢下來。阿布拉莫維奇和參與者在沉默注視中互相給予的無條件的愛與注意力,給她帶來了「不可思議的輕盈與和諧的神聖感」。在這些冒險式、實驗式的創作實踐中,愛與藝術都成為了藝術家的生命本身。

宏大之愛:超越私密情感的社會力量

愛之於個人的意義紛繁變幻,對於《心碎博物館》展品的捐贈者而言,愛是一場回味無窮的情慾體驗或一份穩定熨帖的精神支持;在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眼裡,愛與藝術相伴常在。但愛是否是獨屬於私密領域的個人體驗?它是否擁有更為普世的意義?文化研究學者雷蒙·威廉斯發明了「感覺結構」(structure of feeling)一詞,強調未定型的社會意識與過程中的鮮活經驗——我們所體驗的人類感情不全然是「主觀感性」的結果,也受到具體社會經驗與社會關系的影響。不同於嚴謹的學術分析,在日常生活中踐行愛的人們與藝術家們以一種更直觀、更具美感的方式闡釋了愛的社會性意義。

狗項圈燈、彈簧床墊、從脛骨里取出的螺絲釘、伽利略溫度計、填字游戲……《心碎博物館》中的展品既有平淡無奇的,也有荒誕怪異的,但每一件展品都有著共通的特性:不事修飾地講述某次極其私密的感情體驗。它們展現了過去一百年裡世界各地的人們真實生活的瞬間,也反映了這些人們所處時代的政治、倫理和社會問題。

懷著「無私的愛能夠改變世界」的想法,小野洋子與約翰·列儂曾將1969年的蜜月旅行轉化為一場反戰行動。彼時越戰已持續14年。兩人先後在阿姆斯特丹的希爾頓酒店和蒙特利爾的伊麗莎白女皇酒店舉行了「在床上」(Bed-in)行動,旨在宣傳「 *** 不作戰」(Make love, no war)。這是一場空前未有的行為藝術表演,行動持續期間,這對夫婦穿著睡衣在床上與媒體、政客、粉絲等各類人群會面,談論人權與戰爭等議題。

小野洋子與約翰·列儂的「在床上」反戰行為藝術表演

這場行動的影像記錄《床上和平》(Bed-in for Peace)也在「愛的藝術:親密」行動劇場(Action Theater)展出,展覽還重現了這場表演發生的場景——一間貼滿反戰標語的酒店房間內,一張擺放著樂器與鮮花的大床。紀錄片中,列儂將他們看似偏激的行動定義為一次日常性的嘗試:「就像賣肥皂,會有人說這沒有用,那麼你也可以去做一些你能做的有用的事情。因為沒有人嘗試過和平,所以默認暴力是唯一的途徑。總有一天,人們會知道,和平和暴力是不一樣的。」48年後,小野洋子再度回憶起她與約翰·列儂共同發起的「在床上」行動,坦誠承認「1969年,約翰和我都太天真了」,但她同時也相信, 「這個影片是有力量的,我們當時說的話,現在也可以被聽見。」這封獨白信同樣也作為一件展品被收藏展出。對和平與善意的信仰和追求使得愛情不再局限於一份私密情感,而轉換成更為廣泛的社會力量。與上世紀六十年代反戰的社會潮流相結合的愛,擁有了更為多元的公共面向。

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G. 七夕情人節為什麼叫中國情人節

七夕節,為每年農歷七月初七,又名乞巧節、七巧節、雙七、香日、星期、蘭夜、女兒節或七版姐誕等。因七夕賦予了權人格化的牛郎織女美麗傳說使其成為象徵愛情的節日,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在當代更產生了「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

在古代,七夕和「牛郎織女傳說」關系密切,它是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這一日女子會訪閨中密友、祭拜織女、切磋女紅、乞巧祈福。「七夕節」是世界上最早的愛情節日,七夕夜晚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傳統習俗,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都會在這個晚上,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它是一個以牛郎織女的民間傳說為載體,以愛情為主題,以女人為主角的節日。

七夕節是流行於中國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七夕節的婦女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禮拜七姐、陳列花果與女紅(gōng)等諸多習俗影響至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漢字文化圈國家。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H. 七夕是「乞巧節」還是「情人節」

農歷七月初七,傳統佳節「七夕」,傳說中這是牛郎織女一年一度鵲橋相會的日子。然而,民俗學家卻在「不解風情」地高呼:七夕節不是情人節,而是「女兒節」!這究竟是怎麼回事?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七夕是「乞巧節」還是「情人節」,歡迎閱讀與收藏。

七夕是「乞巧節」還是「情人節」

七夕最初是女子節日

毫無疑問,七夕節是與牛郎織女的傳說相關聯的,他們的愛情故事也是這個節日的價值所在之一。但七夕的本源並非「愛情」。

七夕節所在的農歷七月,《夏小正》中說「初昏,織女正東向」,這個時候的黃昏,抬頭可以望見夜空中銀河貫穿南北,織女星散發著美麗的光輝,朝向銀河東岸的牽牛星——這是天上。而在人間,「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夏已末,秋將至,女子們要開始搖動紡車,織布制衣了。就這樣,天上的星星被遙想成了人間女子的保護神和寄託心願的所在。織女的意象在這個迎向秋天的時間段凝固了下來,關於她的想像,她的那些巧慧特質,以及與牛郎相互牽絆的故事也由此展開。

對織女的崇拜最終落在了七月初七,這個時間對於古時的女性來說有著特殊的意義。《孔雀東南飛》中雲:「初七及下九,嬉戲莫相忘。」初七是婦女們相聚嬉戲的日子。

而按照陰陽術數之說,單數屬陽,七月初七這樣的陽月陽日相重的日子被古人認為是陽氣大盛的,需要有陰氣來調和補充,這便給了婦女們在七月初七參與游樂、祭祀、社交等各種社會活動的契機。

於是,一個屬於女性的特殊時間點,與寄託著女性「巧智」之思的織女意象相結合,七夕節的風俗活動由此衍生發展。

七夕夜祭拜織女的習俗就是一個很好的體現。這是一個類似今日「姐妹淘」的小型聚會,參加者是少婦少女們,並無男性參加。她們在月下焚香禮拜被稱為「七姐」的織女,許下心願,然後吃吃瓜果、聊聊私房話。

在七夕節的節俗活動中,織女是核心形象;而短暫脫離出日常生活、享受著同性小團體私密空間的女子們,是節日的絕對主角。所以,把七夕稱為「女兒節」,是毫不過分的。

節日活動核心為乞巧

七夕節是女子們的節日,其節俗活動有個關鍵詞,就是「乞巧」,即乞求心靈手巧。

「穿針乞巧」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的記載,也就是七夕月下比賽用絲線穿針,這「開襟樓」是專門為七夕拜仙、乞巧搭建的樓台,裝飾五彩。用七孔針是為了穿針的難度,後世又發展為難度更甚的九尾針。

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喜蛛應巧」之俗稍晚於「穿針乞巧」,大致起於南北朝。南朝時的做法如《荊楚歲時記》中所說:「是夕……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此處的「喜子」為小蜘蛛。唐代時,皇宮中也十分盛行這種習俗,做法略有不同,據《開元天寶遺事》記載,當時的七夕夜,宮女們要「各捉蜘蛛閉於小盒中,至曉開視蛛網稀密,以為得巧之候。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間亦效之」。

還有「投針驗巧」。明《帝京景物略》中載有「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的做法:七月七日正午,女孩將一碗水放在太陽下暴曬,過一會兒,水面生膜,將綉花針輕投水中,針會浮著,此時就看水底的針影像什麼。如果針影像雲朵、花卉、鳥獸,就說明女孩「得巧」;如果針影粗如棒槌或細得像絲,就說明女孩「得拙」了。有趣的是,也有一些地方,投的不是針,而是自製的豆芽,當然,這用來驗智巧的「豆芽」,要叫做「巧芽」了。

宋元之際,七夕乞巧相當隆重,京城中還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為乞巧市。人們從七月初一就開始辦置乞巧物品。

有些七夕習俗在「乞巧」之上還有「乞美」的內容。我國多地舊俗在七夕用鳳仙花搗成汁染紅指甲。染指甲這個習俗,除了「乞手巧」的含義,當然還是為了美麗。同樣,七夕日用槿樹液洗頭發以及用臉盆接七夕夜露水抹在眼上和手上的風俗,也寓意著「巧上加美」的祈願。而姑娘們說七夕夜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則更是充滿了對於「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的溫柔想像:女兒家的心事,柔軟又美麗。

盛行於宋元時期的七夕節玩「磨喝樂」的習俗則是關於「乞子」的。磨喝樂,又稱魔合羅、摩呵羅等,音譯自佛經中的梵語神名,是民間七夕節的玩物,即小泥偶,多是嗔眉笑眼、手持蓮葉蓮花的男童形象。磨喝樂被視為「巧兒」,供兒童把玩游戲;也可以在七夕時供奉起來,傳達婦女們「宜男」的心願。「捏塑彩畫一團泥,妝點金珠配華衣;小兒把玩得笑樂,少婦供養盼良嗣」,正是關於七夕節玩磨喝樂的寫照。

至於吃什麼的問題,對節日來說似乎總是要緊事一樁。巧果是七夕的應節食品,比較常見的是用糯米粉或麵粉加糖,揉剪成長條小薄片,入油鍋炸制而成,入口鬆脆,還有撒在上面的芝麻香味。這種巧果是彎扭的形狀,以「七曲八彎」來寓「巧」之意。而除了這種類型以外,巧果的其他形狀也很豐富,手巧的女子,自己製作巧果時,會捏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或寄託了自己美好心願的花樣。

其實,不管是「乞巧」,還是「乞美」,抑或「乞子」,都是為了婚姻家庭生活的如意美滿。正如《乞巧歌》中所唱:「乞手巧,乞貌巧;乞心通,乞顏容;乞我爹娘千百歲,乞我姊妹千萬年。」

傳統社會中屬於婦女的天地並不大,要在有限的空間里經營出自己的幸福,也許真要像巧果所象徵的那樣,有一顆七曲八彎的玲瓏心。

商業化捏造出情人節

七夕,從「乞巧節」演變為「中國情人節」,大約是本世紀以來發生的事情。本土已有的節日體系中本無情人節,而西方傳入的聖瓦倫丁節填補了這一空白,其玫瑰花、巧克力、燭光晚餐的過節方式浪漫氣息十足,受到了追求時尚的城市年輕人的喜愛,並逐漸風行。

而與之相應,出於民族的自尊與文化的自覺,本土似乎也需要一個情人節,於是傳統節日七夕的情愛要素被發現和發掘,已經在西方情人節中嘗到了利益甜頭的商家也大力推動之,就這樣,七月初七的七夕就發展演變為了與「2·14」相抗衡的「中國情人節」。在這個過程中,被迫分離卻始終相望相守的牛郎織女故事得到反復講述,他們成為了忠貞愛情的代表;白居易的《長恨歌》、秦觀的《鵲橋仙》得到反復吟詠,「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成為了七夕節深情而雋永的告白。人們在這個過程中接受了商家運用西方情人節過節模式和中國七夕節文化元素,推出的各種針對「有情人」的商品和服務,參加相親交友等以愛情為主題的活動也儼然成為了七夕節的「新民俗」。

自然而然地,「中國情人節」得到了越來越多的認可。從乞巧主題到愛情主題,這是消費時代對一個古老節日的意義添加與再造,正如英國歷史學家霍布斯鮑姆曾指出的那樣:傳統,是可以被發明的。

拓展

乞巧節飲食風俗

一、吃巧果

七夕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巧果是油麵糖蜜。《東京夢華錄》中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如今浙江的杭州、寧波、溫州等地,在七夕這一天,人們還會用麵粉製作各種小型物品,放到油鍋里煎炸後稱「巧果」。晚上還會在打掃干凈的庭院里,擺上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家中親友圍坐在一起。

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可多種變化。考究者還會使用「巧果卡子」的木製模具做出來各式各樣的巧果,如魚、花生、桃子、籃子、蓮蓬、老虎、獅子等等。製作時只需將調好的面拽成小塊塞進印模里,小號的用手指肚、大號的用手掌根壓實與卡子一般平,然後小卡子抓住一端、大卡子握住把兒,用力將另一端磕向案板便可做出各種形狀和印著吉祥圖案的「巧果」面團,接著經過烙烤或油炸後便可食用。吃時,若嫌乾燥膩味,不妨喝幾口王老吉,有助於預防上火。

七夕節通常吃什麼

巧果怎麼做?

原料:特製小麥粉25千克、綿白糖5千克、飴糖3千克、芝麻仁4千克、嫩豆腐2千克、食鹽0.3千克、植物油12千克。

方法:

1、水調面團調制:在綿白糖、飴糖、豆腐、精鹽中加適量水充分攪拌,然後加入小麥粉、芝麻仁繼續攪拌成水調面團,靜置片刻,使面團處於鬆弛狀態。面團調制時加水量要恰當,面團宜編硬一些,以便壓制皮面。

2、成型:將面團等分若干塊,靜置片刻(5分鍾左右).可手工成型,也可機械成型。手工成型:案板上撒一些撲粉,用擀麵杖(專用木棍)先將面團壓扁。然後擀薄(約厚1毫米左右),橫向整齊摺疊;摺疊寬度8厘米以內,約在4厘米處的中間從左到右直線開切一刀,再切段,每段寬3厘米以內。在每段摺疊連接處打刀眼(即面片中間切兩條縫隙),篩去撲粉待油炸。機械成型:用軋皮機(皮子車)壓薄成型。

3、油炸:油鍋油溫加熱到175℃左右,先將生坯篩凈撲粉,預防粉受高油溫焦化而污染油質,影響製品色澤。再將生坯倒在笊籬中慢慢放入油鍋;待浮上油麵時,迅速用笊籬撥動生坯,並且不斷翻身,待呈金黃色時,立即撈出油鍋。

4、冷卻、裝箱:撈出油鍋後,迅速瀝去多餘的油,攤開冷卻,趁微熱裝入箱內密封。

七夕節通常吃什麼

二、吃面

另外這一天有吃面的習俗,這一天往往跟中國的24節氣以外的三個雜節氣,一個雜節氣就是三伏,還有一個是暑九,還有一個南方的雷雨。大家都知道頭伏餃子,二伏面。而且吃面意味著挑壽,面挑得越高,人就越長壽。還有為織女擺貢。

面條可以做,抻面,它象徵著巧,而且象徵你以後的性格能屈能伸,特別是能男孩子抻面或者給丈夫抻面,而且具有韌性,說明你出去做人也要有韌性,你的事業才能夠成功。丈夫的夫本來就是天字出頭叫夫,丈夫為天,妻子為地,面抻出頭上,天就為夫,就可以闖出一番事業。另外闖盪出來,還要祝福婆婆公公健康長壽。

三、吃瓜果

七夕是以瓜果為主,因為這個時候瓜果下來了,特別是西瓜。而且這個時候最忌諱的是不吃梨,大家在這一天吃梨,就和巧距離得更遠。所以一般這天女孩子都不吃梨。

七夕的時候放桃,將來到了中秋,我們供月供娘娘都放。另外這個時候,端午節剛過之後,還有一些剩的櫻桃,一般都喜歡采來。大家為什麼要用櫻桃,五月是熱月,過去了,七月是分離的月,又進入酷暑,疾病開始蔓延,蚊蠅很多,櫻桃像小燈籠一樣,代表日子紅紅火火,第二,民間還這樣認為,英雄一來,妖魔鬼怪統統逃跑了。還有桑葚,吃了白桑葚,象徵著我從現在一直到天冷,吃菜或者水果的時候吃不了蟲子,黑桑葚如果在這天吃就吃不到蒼蠅屎。

乞巧節的民間活動

乞巧節的習俗:七姐會

姑娘們湊錢集資組成「七姐會」,七夕前三四個月,「七姐會」就開始籌備過節所需要的用品。姑娘們用彩紙、米粒、芝麻、瓜籽等材料製作成微型花朵、器皿、人物等各種精美細致的小工藝品。到了農歷六月,還將谷種、綠豆放入瓷碗浸泡發芽,製作成作「拜仙禾」和「拜神菜」,供「擺七娘」用。

乞巧節的習俗:擺七娘

七月初六晚上,姑娘們各自在家門前或廳堂中擺設八仙桌,插上香燭,點起最好的檀香,將親手製作的手工藝品配上古董珍玩、鮮花時果和胭脂紅粉一起擺設陳列,供人參觀欣賞,這就是「擺七娘」。

乞巧節的習俗:睇七娘

從七月初六開始一連三晚,本地或四鄉群眾便前往姑娘們家裡參觀姑娘們的手藝,名曰:「睇七娘」。哪家「睇七娘」的人越多,哪家的姑娘就越體面。香霧繚繞中,男士們認真窺視各位姑娘的一舉一動,有中意的便在日後托媒人去說親。

乞巧節的習俗:拜仙

初六至初七一連兩晚,姑娘們靚妝艷服,焚香點燭,遙對星空跪拜,這便是「迎仙」。自三至五更,連拜七次,向織女祈求幸福美滿,稱為「拜仙」。

乞巧節的習俗:乞巧

拜仙後,姑娘們手執綵線登上綉樓,對著月光將絲線穿過針孔,名曰:「乞巧」。連穿七枚孔者叫得巧,否則叫輸巧。少女們在稀星朗月下,穿針引線暗卜未來。

熱點內容
茶花變異 發布:2025-05-17 04:21:07 瀏覽:396
荷蘭松盆景 發布:2025-05-17 04:15:17 瀏覽:108
七夕約鬼 發布:2025-05-17 04:14:27 瀏覽:601
柴窯茶花碗 發布:2025-05-17 04:13:42 瀏覽:308
童顏的一朵花歌曲 發布:2025-05-17 04:04:35 瀏覽:638
草本竹盆景 發布:2025-05-17 03:58:41 瀏覽:703
玫瑰袪斑 發布:2025-05-17 03:52:02 瀏覽:37
玫瑰金五行屬什麼 發布:2025-05-17 03:46:56 瀏覽:51
沖繩有櫻花嗎 發布:2025-05-17 03:43:54 瀏覽:986
形容蘭花漂亮 發布:2025-05-17 03:38:42 瀏覽: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