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有一朵金花
A. 為什麼新版水滸中的西門慶頭上總戴著一朵花
其實宋代男子帶花是當時的一種時尚,西門大官人也算是當時的潮人,自然要帶花的。
另:轉帖一小文
宋朝男人也帶花鮮花假花一並帶
男人戴花,唐已有之。不過,不甚普遍。明清時期,偶有為之。唯有兩宋,男人戴花蔚然成風。不信,回頭再去讀一遍《水滸傳》,你會發現梁山好漢簡直就是「花團錦簇」:病關索楊雄,「鬢邊愛插芙蓉花」;浪子燕青,「鬢邊長插四季花」;阮小五「斜戴著一頂破頭巾,鬢邊插朵石榴花」;而劊子手、滿臉橫肉的蔡慶,生來愛戴一枝花,於是人家乾脆叫他「一枝花」蔡慶……
小說是現實生活的真實反映,大宋民間敢如此肆意地戴花,當然是有官方的時尚潮流在前面引領。其中最具時尚標桿作用的當數風流君主宋徽宗。宋徽宗每次出遊回宮,都是「御裹小帽,簪花,乘馬」,從駕的臣僚、儀衛,也都賜花簪戴。宋徽宗不僅崇尚戴花,還要制定一些規則,他賜給隨身的衛兵每人衣襖一領,翠葉金花一枝。有宮花錦襖者,才能自由出入大內。男人簪花發展到宋朝,幾近極致。一朵小小的簪花,甚至成為上層社會身份的標識、等級的象徵。在宋代重要的史料筆記《鐵圍山叢話》里,對此有詳細的記錄。每逢重大節慶,例如郊祀回鑾、宮廷會宴和新進士聞喜宴等,皇帝都要賜花給臣僚。皇帝賜給臣僚們的簪花還分品位:生辰大宴又有遼使在場時,用絹帛花;春秋兩宴,用羅帛花;陪同皇帝遊玩的小宴,則用滴粉縷金花……賜花時,還按官員的品階決定多少。可謂尊卑有序、多寡有數。
「春色何須羯鼓催,君王元日領春回。牡丹芍葯薔薇朵,都向千官帽上開。」這是詩人楊萬里的戲作,而我卻從中看到一個被花海浸泡、淹沒的大宋王朝。兩宋的國情似乎確實有別於前後朝,那就是以文治國。這是大宋開國皇帝、出生於傳統武將門庭的宋太祖趙匡胤定下的方針。為了讓後世子孫徹底貫徹他的精神,他還留下了一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遺訓,並將其刻在一塊石碑上,藏於深宮密室。每當新帝即位時,一個秘密儀式便是恭讀遺訓。密室只有皇帝可以進入,因此包括重臣都不知道「石刻遺訓」的存在,直到宋太祖死後150年,汴梁被金兵攻陷,皇宮遭到蹂躪,這塊石碑才被發現。
宋太祖留給子孫的遺訓是什麼呢?「不得以言論之故,處死士大夫。」遺訓只有兩句,這是其中之一。試想一下,一位君王在安排後事時,該有多少千叮萬囑的事啊,可宋太祖偏偏留下了這么一句,可見他有特殊用意。或許他認為,文人再怎麼胡說八道,也不會扛槍造反,所以盡可以讓他們自由發言。不管怎麼說,這個遺訓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文人揚眉吐氣,翻身做主。宋人爭做文人,並熱衷於享受生活,崇尚文學藝術。文人氣氛如此之濃,所以很難不把一切事關風雅之事都發展到極致。這其中便包括把原本屬於風情、愛好、習俗的男子戴花,演變成為一個國家的禮制。
說到簪花,除了鮮花,宋人還戴人造花。有一種是用琉璃即玻璃製成的,度宗時,宮中即流行簪戴琉璃花,世人爭相仿效。有詩人便賦詩道:「京城禁珠翠,天下盡琉璃。」琉璃——流離,有識之士認為這是「流離之兆」。確實,度宗逝後五年,南宋即告滅亡。這是否可以說是文而誤國呢?
B. 指一個女人是一朵金花是什麼意思
金就是金貴重要貴重的意思
花就指代女性
金花就是很優秀的女性的意思吧
通常指的是某方面的佼佼者
C. 請問「一朵金花」是什麼軍銜
少將復軍銜。
07式軍服制的軍銜肩章在保持原有圖案不變的基礎上,主要對肩章底色作了改革。
1、陸軍少將軍銜主要標識為,松枝綠色肩章底版上,綴有金色枝葉和一顆金色星徽。
2、海軍少將軍銜主要標識為,深藏青色肩章底版上,綴有金色枝葉和一顆金色星徽。
3、空軍少將軍銜主要標識為,深藍灰色肩章底版上,綴有金色枝葉和一顆金色星徽。
4、武警少將警銜主要標識為,深橄欖綠色肩章底版上,綴有金色枝葉和一顆金色星徽。
(圖為許勇)
(3)上面有一朵金花擴展閱讀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目前實行的軍銜制共設三等十級:
將官三級:上將、中將、少將;
校官四級、大校、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三級:上尉、中尉、少尉。
我軍新軍銜制與其他幾種軍銜類型相比:
比"東方型"軍銜少元帥、大將、大尉等銜,多大校,比前蘇聯少三級,比其他國家少一至二級;
比"西方型"軍銜少元帥、准將,多大校,上將以下軍銜等級一樣多;比"東亞型"軍銜多大校一級。
D. cf一朵花是什麼軍銜
樓主,一朵金花是大校,二朵金花是少將,三朵是中將,四朵是上將,五朵是元帥。望樓主採納!謝謝(銀色背景的是少校)
E. 一朵玫瑰金花是什麼煙
玫瑰花香是女士煙,9元一包
瑰花焰還可以,個人最喜歡的一款,口味適中,可抽可泡,包裝也可以。
玫瑰花焰挺好的,一款具有革命性的產品;與香煙氣質最像,又易接受的替煙良品;不生痰、不咳嗽,健康追求者必備。
玫瑰花焰能解除煙癮、滿足消費者生理需求及嗜好,又對人體無毒副作用,味道非常好。
採用食用玫瑰花瓣陳化配製,具有眾多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
F. 宋朝時期男人頭上為什麼會插上一朵花
男子簪花,時尚啊,而且禮制也允許!從唐宋到元明無不流行,直到清朝這風俗才衰敗下來。
先看民間
北宋蘇軾在吉祥寺觀賞完牡丹後,詩意大發,「人老簪花不自羞,花應羞上老人頭。醉扶歸路人應笑,十里珠簾半上鉤。」表現出作者超然灑脫的自然品性。南宋陸游亦作有簪花詩:「春晴閑過野人家,邂逅詩人共晚茶。歸見諸公問老子,為言滿帽插梅花。"其實,簪花在古代是男女老少皆宜之事。引用北宋歐陽修《洛陽牡丹記》里的記載來概括古時的簪花風俗再恰當不過了,「春初,城中無貴賤,皆插花,雖負擔者亦然」。
再看官方
據《宋史—輿服志》載:「中興,郊祀、明堂禮畢回鑾,臣僚及扈從並簪花,恭謝日亦如之。」皇帝給大臣們所簪之花的種類,也會根據官員品階的高低而有所區別。所戴的花可以是時令鮮花,如牡丹、芍葯、荷花等,也可以是用羅帛、絹等其他材料製作的假花。皇帝賜花百官,以羅花最貴,宰執以上官方可得之;欒枝次之,賜以卿監以上官;絹花賜以將校以下官。
簪花在宋代,儼然成為了一種標志身份的象徵。另外,皇帝為了籠絡臣子,常會在節日宴請中大量分發簪花,以示恩澤。《輿服志》卷五中就記錄了這樣一則簪花軼事:「按照宋制,新考中的進士要參加聞喜宴,皇帝會賜花給他們戴。著名史學家司馬光中進士時,在聞喜宴中,同榜進士皆把花給簪上了。偏他不動,旁邊有人就勸道,君賜不可違也。司馬光這才勉強把花戴在頭上。
現今社會,即便是時髦的妙齡女子,頭上簪花也會被看成是「少見多怪」之舉,倒是在一些偏遠地區的傳統婚禮中,還能見到新郎在禮帽兩側插上金花的景象,這應是古時男子簪花舊俗遺存的一種體現吧。
G. 部隊里一個擴號一朵金花是什麼軍銜呀
那要看仔細了,到底是金花,還是將星。將星是五角星的,金花不是。有版將星的是將軍,戴金花的權是文職幹部,一般就是文藝工作者,軍隊院校教師(軍人的,不是地方招聘來的)等,他們試用的也不是軍官證,是文職幹部證。